化工原理课程大纲范文

2023-12-02

化工原理课程大纲范文第1篇

《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学 分:8.0(理论课程6.5学分, 实验1.5学分) 学 时:104 实验学时:40 教学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1. 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2. 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常规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 3. 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

4. 了解化工生产的各单元操作中的故障,能够寻找和分析原因,并提出消除故障和改进过程及设备的途径。 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1.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关系

化工生产过程的特点 化工工艺学与化学工程学的性质 单元操作的任务

2.《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内容 基础理论 典型单元操作 相关课程 3.《化工原理》课程规律和重要基础概念

物料衡算 能量衡算 单位换算和公式转换 平衡关系 过程速率 经济效益 基本要求:

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学习要求。 重 点:

化工原理课程中三大单元操作的分类和过程速率的重要概念的内涵。 难 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程性质的了解,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思维逐步转移到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在经济效益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工程"观念。 第一章 流体流动(18学时) 1.概述

流体的特性 连续介质模型

2.流体静力学原理和应用

流体密度 流体静压强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U型压差计 3.流体流动中的守恒定律

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 定态流动 柏努利方程及其几何意义和应用 流线与轨线 4.流体流动的阻力

管流现象 流动型态--层流和湍流

雷诺数的物理意义和临界值 流动阻力分析 管流阻力计算 牛顿粘性定律 管流速度分布 边界层的发展和和分离 5.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

直管阻力计算式 层流时的摩擦系数 湍流时的摩擦系数 海根-泊稷叶公式样 布拉修斯公式 范宁公式

局部阻力系数法和当量长度法 非圆管道的当量直径计算法 因次分析法 Moody图及其使用 6.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与复杂管路 简单管路计算的方程组 管路的设计型计算 管路的操作型计算

空气、水在管中的常用流速范围 简单管路的典型试算法 7.流速和流量的测量

皮托管 孔板流量计 文丘里流量计 转子流量计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和柏努利方程式及其应用;正确理解流体的流动类型和流动阻力的概念;掌握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简单管路的设计型计算和输送能力的核算。了解测速管,文丘里流量计,孔板流量计和转子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计算。 重 点:

流体流动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及流体在管内的流动规律;柏努利方程式的应用;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摩擦阻力的计算;简单管路的计算。 难 点:

流体的不同流型的摩擦系数及其计算,简单管路的设计型计算和输送能力的核算。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12 学时) 1. 概述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速度三角形 2.离心泵的基本方程 欧拉方程

3.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影响因素

泵的流量、扬程、轴功率和效率参数 升扬高度 扬程、轴功率、 效率与流量的关系曲线 泵的设计点和离心泵的铭牌参数

液体物理性质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泵的转速和叶轮直径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4.离心泵的工作点和流量调节

管路特性曲线方程式 改变阀门的开度 改变泵的转速及叶轮外径 对离心泵工作点的影响 离心泵的串联和并联 5.离心泵的安装和选型

汽蚀现象 安装高度计算 离心泵的类型 离心泵的选型 6.离心式风机

风机分类 性能参数 特性曲线 风机选型 7.其他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 往复泵 喷射泵 齿轮泵 旋涡泵等 风机 基本要求:

了解离心泵的结构及基本方程式;掌握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影响因素、泵的特性曲线、工作点和流量调节;掌握离心泵安装高度的确定原则;正确选用离心泵、风机的型号。了解其它类型流体输送机械。 重 点: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 管路特性曲线方程式。 难 点:

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离心泵的工作点的改变 ; 离心泵安装高度的计算。 第三章 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14学时) 1.概 述

非均相物系 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理论依据

颗粒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非均相分离的方法和用途 机械分离 2.颗粒的几何特性

单颗粒的特性 颗粒群的特性 颗粒床层的特性 3.液体过滤与过滤设备

固定床层的流动现象 毛细管束流动模型 模型参数的估值 柯士尼公式和欧根公式 过滤的分类 过滤速度基本计算式 过滤常数和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 常见过滤设备的结构 和操作与计算

4.颗粒沉降与沉降设备

重力沉降过程和沉降速度的基本概念 颗粒重力自由沉降计算式 沉降室的工艺计算 离心沉降的基本原理

旋风分离器的工艺计算 5.固体流态化

固体颗粒床层的分类 流态化操作特点 固体流态化的 流体力学特性曲线 流化床的流化空速范围的计算 基本要求 :

球形颗粒和均匀床层的特性的理解;一维固定床层的流动压降的计算。正确理解液体过滤操作的基本原理;掌握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过滤过程及设备的计算和过滤常数的测定方法。了解重力沉降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重力沉降设备的计算。 重 点:

影响固定床层流动压降的主要因素;恒压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板框过滤机的操作和工艺计算;球形颗粒的重力自由沉降速度的计算;斯托克斯公式;除尘室的生产能力计算。 难 点:

可压缩滤饼的过滤常数的理解与应用;滤布阻力的确定与当量滤饼层概念的引入;颗粒沉降的因次分析法的应用;应用直接判据法计算沉降速度。 第四章 传热及换热器(18学时) 1.概 述

传热的基本方式 冷、热流体热交换的形式 传热速率和热通量及其相互关系 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2.热传导

温度场与傅立叶定律 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 温度和压力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平壁和圆筒壁的热传导过程的特点 壁内温度分布形式 接触热阻

热传导速率的计算式

3.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对流传热过程的分类 牛顿冷却定律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 无相变化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

有相变化流体的传热系数关联式 对流传热系数的一般范围 传热系数计算公式中的解析方法、因次分析法和纯经验法的应用

4.辐射传热

物体的辐射能力 普朗克定律 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

克希霍夫定律 固体壁面间的辐射传热 对流与辐射的串联传热 对流与辐射的并联传热 5.传热过程计算

冷、热流体间壁传热过程的分解 传热速率方程式及其物理意义

无相变化与有相变化时热负荷的计算 恒温传热与变温传热平均温差的计算 推导对数平均温度差的简化假设条件 总传热系数的意义和计算 传热面积的计算与壁温的估算

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 换热器的核算型计算 传热效率法计算 式及其应用 6.换热器

换热器的分类 传热过程的强化途径 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傅立利定律,平壁与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及计算,掌握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用法和条件;熟练运用传热速率方程并对热负荷、平均温度差、总传热系数进行计算;要求能够根据计算结果及工艺要求选用合适的换热器。了解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重 点:

傅立叶定律及其一维稳态热传导应用;牛顿冷却定律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强制湍流传热及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对数平均温度差的计算;总传热系数的计算;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 难 点:

传热过程中传热速率、传热推动力和热阻的基本概念;流体的相态的物理性质,流动状况和类型以及传热设备的型式对对流传热过程的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类比法的应用,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及其简化应用;换热器的核算型计算。 第五章 吸 收(14学时) 1.概述

吸收与传质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 吸收与解吸 溶剂的选择 2.汽液相平衡

平衡溶解度 过程方向判断与过程推动力 3.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速率(菲克定律) 分子扩散传质速率 组分在气相、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4.对流传质

吸收过程 吸收机理模型 对流传质速率 总传质系数 5.填料塔中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的计算

填料塔简介 低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 物料衡算 填料层高层的计算

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填料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基本要求: 掌握吸收的概念、类型和目的;了解解吸的概念;掌握溶剂选择的原则;掌握亨利定律三种表达形式及相关的计算;掌握吸收与解吸的过程方向判断及过程推动力的计算。了解菲克定律的适用范围;掌握等摩尔相向分子扩散和分子单向扩散时,分子扩散速率与传质速率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相向分子扩散和分子单向扩散传质速率积分式的区别;了解气、液相分子扩散系数。了解吸收过程;掌握双膜理论;掌握汽、液相总传质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推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掌握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掌握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掌握汽、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及总传质单元数常用的计算方法;掌握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了解其它吸收流程。 重 点:

溶剂选择 , 亨利定律 , 菲克定律 , 双膜理论 , 汽、液相总传质系数 , 操作线 , 平衡线 , 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难 点:

分子扩散传质速率积分式 ; 操作型的计算及判断题。

第六章 液 体 蒸 馏(14学时) 1.概述

蒸馏原理与蒸馏操作 闪蒸 2.双组分体系的汽液平衡

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 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 3.双组分简单蒸馏 简单蒸馏

4.双组分连续精馏

连续精馏原理与过程分析 基本型连续精馏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其它类型的连续精馏 5.间歇精馏 间歇精馏特点与计算 6.特殊精馏 萃取精馏 恒沸精馏 基本要求:

了解蒸馏与蒸发的区别;掌握相对挥发的定义;了解闪蒸的原理;掌握用安托因方程计算平衡的汽液相组成;掌握 "t~x~y"图线、泡点线和露点线;了解总压对泡点线和露点线的影响;了解正、负偏差溶液的形成和特点。了解简单蒸馏的计算;掌握精馏原理及回流的定义;掌握全塔物料衡算;掌握恒摩尔流假设;掌握五种进料状态;掌握平衡线、q线、精馏段操作线和提馏段操作线;掌握理论板的定义及全塔效率的概念。掌握全回流、最小回流比和最佳加料板位置的概念;掌握进料状态对理论塔板数的影响;掌握设计型计算中图解法、逐板计算法求解理论塔板数的方法;了解吉利兰快速估值法和芬斯克方程求最少理论塔板数。在操作型计算中,掌握进料浓度、回流比的变化对塔顶产品和塔底产品的影响。了解直接蒸汽加热、分凝器、冷液回流、侧线出料和回收塔各自的特点。了解间歇精馏的特点与计算,了解特殊精馏的特点。 重 点:

相对挥发度 , "t~x~y"图线 , 精馏原理 , 恒摩尔流假设 , 进料状态 , 操作线方程 , 操作型计算和设计型计算。

难 点:

"t~x~y"图线 , 精馏原理 , 操作型计算与判断。 第七章 气 液 传 质 设 备(2学时) 1. 概述

塔设备的分类 塔设备的性能指标 2. 填料塔

填料塔的结构 填料的种类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气液传质 填料塔附件 等板高度 3. 板式塔

板式塔的结构 塔板的型式 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 塔板效率 4. 填料塔和板式塔的比较 两种塔型的异同点 塔型的选择 基本要求:

了解填料塔和板式塔的主要构件;掌握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况和传质特性;了解常见的不正常操作情况和评价设备的基本性能;熟悉常规塔设备的一般计算方法。 重 点: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力降;影响泛点气速的主要因素。板式塔的负荷性能图;筛板塔的设计。 难 点:

填料塔压降通用关联图及其应用;板式塔的操作参数与塔板结构尺寸的关系。 第八章 固 体 干 燥(10学时) 1.概述

2.湿空气的性质和湿度图

湿空气的性质 湿空气的"I-H"图及其应用 3.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物料衡算 热量衡算 干燥器出口空气状态的确定 干燥器的热效率和干燥效率 4.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 干燥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时间的计算

5.干燥器 干燥器的类型

基本要求: 了解湿分的定义、去湿的方法及干燥的分类;了解干燥过程的必要条件和干燥推动力。掌握湿空气的主要性质,它们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湿空气的"I-H"图及其中的五种线;掌握确定湿空气状态的三种条件及由状态点确定空气有关参量。掌握物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掌握等焓和非等焓干燥过程确定干燥器出口状态空气;掌握干燥器的热效率和干燥效率的定义。了解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掌握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的概念;掌握干燥速率的定义及干燥速率曲线;掌握临界水含量的概念;了解影响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的因素。掌握恒速和降速段干燥时间的计算方法。了解干燥器的主要型式及它们的特点。 重 点:

湿空气性质 ,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 干燥速率和干燥速率曲线 , 临界水含量 , 干燥 时间的计算。 难 点:

露点 , 湿球温度 , 绝热饱和温度, 影响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的因素。 《化工原理》(A)实验

1.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4学时) 基本要求:

测定流体流过光滑管与粗糙管的直管阻力,作出实测的摩擦系数与雷诺数曲线,并与教材中推荐的经验曲线或理论关系曲线相比较;测出一定开启度的闸阀的局部阻力系数数值。 重 点:

保证实验中的流动稳定,正确读取转子流量计读数和U型压差计及压差传感器的读数。 难 点:

实验系统的气体排除,倒U型管压差计及压差传感器的的使用。 2.离心泵性能曲线的测定(4学时) 基本要求:

测定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输送水的特性曲线,即压头、轴功率和泵效率与流量曲线。 重 点:

了解离心泵的结构,操作要点;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操作参数的测定方法。 难 点:

离心泵的灌泵和启动;真空表和压力表的正确读数;涡轮流量计的正确使用和倍率设置;扭矩仪及压差传感器的正确读数。 3.过滤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熟悉板框压滤机的结构与操作,对碳酸钙与水悬浮液作恒压过滤实验,测出恒压下的过滤常数,并根据不同压力下的过滤常数值回归出压缩性指数值。 重 点:

悬浮液的配制和输送;过滤过程管路中的阀门正确操作;滤液计量的准确可靠。 难 点:

控制悬浮液的浓度均匀,防止固体颗粒沉淀。 4. 固定床与流态化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熟悉固体颗粒床层的结构与操作,测出气固相床层的流体力学特性曲线,即流动压降与表观气速关系曲线。

重 点:

颗粒床层的均匀性;流动压降的正确测定。 难 点:

控制流量均匀,防止颗粒床层严重的沟流和节涌。 5.传热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观察水蒸气在管外壁面冷凝的现象;学会用热电阻测量内管壁温的原理及测定方法,测出"水与水蒸汽"或"空气与水蒸汽"体系的传热膜系数,并与由经验式计算值相比较。 重 点: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蒸汽中冷凝水和不凝性气体排放;流体流量的稳定;热电阻的温度正确读取。 难 点: 保持蒸汽压力恒定;使传热处于稳定状态;冷凝液的液面恒定。 6.填料塔的传质性能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观察填料塔内的气液流动现象;学会气相色谱仪、二氧化碳气敏电极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测出"二氧化碳、空气与水"体系的体积传质系数。 重 点:

了解填料塔的结构,气液流量的稳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正确测定。 难 点:

二氧化碳气敏电极的熟练使用;使传质处于稳定状态;塔底液位的恒定。 7.精镏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实验原理及测定方法,测定"乙醇与水"体系的全塔效率或等板高度。 重 点:

了解精镏塔的结构;全回流条件下的总板效率或等板高度的测定。

难 点:

非理想物系的理论塔板数的求取。 8.干燥曲线测定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在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定干燥曲线,求出"湿空气,湿毡与水体系"的临界含水量及临界干燥速率;了解称重传感器、自动记录仪和电加热控温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重 点:

恒定干燥条件的建立;湿物料的正确配制和秤量。干燥过程中湿物料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难 点:

准确掌握湿物料的加入水量;正确调节和使用称重传感器。 9.仿真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每个实验的模拟演示,要求自动评分达到额定标准。 重 点:

实验步骤的正确性,分析模拟实验数据的合理性。 难 点: 准确回答思考题。 10.演示实验(2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实物实验的直观教学,对化工单元设备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对化工原理课程理论的理解。 重 点:

掌握单元操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流动现象。 难 点:

能量转换现象分析。 11.实验仪表(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常见仪表的使用原理,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重 点:

热电阻的测定要点,涡轮流量计的操作范围。 难 点:

干燥数据测定仪的正确使用。 12.数据处理(2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介绍,掌握数据有效位数、精确度、准确度、误差、误差分析及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重 点: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难 点:

实验数据结果表达法。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 考试方式: 理论课闭卷考试。

实验课采用口试结合笔试形式。

考题出自全国《化工原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试题库。 参考教材:

化工原理课程大纲范文第2篇

上册102 学时,下册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或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过程传热、蒸发、蒸馏、吸收、萃取和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在第

五、六学期(四年制)开设。教材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学生选读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读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不作要求。

本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112学时,其中上册102学时(课堂讲授80学时,习题课1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下册60学时(课堂讲授56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

本课程课件依照学时安排制作,每次课一个文件,内容包括每次课讲授内容,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每次课后留2~3个作业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情况布置综合练习题和安排习题讨论课。本课程每周安排课外答疑一次(3小时)。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流体静力学;能量衡算方程及其应用;流体的流动现象;流动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管路计算;流量测量。

2.流体输送机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流量调节以及安装;其他液体输送机械简介;气体输送机械简介。

3.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颗粒与颗粒床特性;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原理和操作;过滤分离原理与设备。

4.液体搅拌。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搅拌功率简介。

5.传热。传热概述;热传导;对流传热概述;传热过程计算;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辐射传热简介;换热器简介。

6.蒸发。蒸发设备、流程与操作特点;单效蒸发计算;多效蒸发简介。 7.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质量传递的方式;传质设备简介。

8.气体吸收。吸收过程的平衡关系;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包

1 括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吸收剂用量的确定、塔径的计算、传质单元数法计算填料层高度等);吸收系数简介;填料塔的结构与特点;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9.蒸馏。两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精馏原理与流程;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包括理论板和恒摩尔流的概念、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进料热状况的影响、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塔高和塔径的计算等);板式塔的结构;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作特性。

10.液-液萃取和液-固浸取。液-液萃取相平衡;萃取过程的计算;其他萃取技术简介;萃取设备。

11.固体物料的干燥。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干燥曲线、干燥速率与干燥速率曲线;干燥器。

12.其他分离方法。结晶的基本概念;结晶过程的相平衡;结晶过程的动力学。

四、学时分配

注: ★—课堂讲授内容

☆—学生自学内容

※—学生选读内容

《化工原理》(上册)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

流体流动

22学时

第一节

流体的重要性质 (2学时)

1.1.1 连续介质假定(★) 1.1.2 流体的密度(★)

1.1.3 流体的可压缩性与不可压缩流体(★) 1.1.4 流体的黏性(★) 第二节

流体静力学(3学时) 1.2.1 流量的受力(★) 1.2.2 静止流体的压力特性(★) 1.2.3 流体静力学方程(★) 1.2.4 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应用(★) 第三节

流体流动概述(2学时) 1.3.1 流动体系的分类(★) 1.3.2 流量与平均流速(☆) 1.3.3 流动型态与雷诺数(★) 第四节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3学时) 1.4.1 总质量衡算——连续性方程(★) 1.4.2 总能量衡算方程(★) 1.4.3 机械能衡算方程的应用(★) 第五节

动量传递现象(2学时)(★) 1.5.1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1.5.2 湍流特性与涡流传递(★)

2 1.5.3 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 1.5.4 动量传递小结(★)

第六节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4学时) 1.6.1 管流阻力计算的通式(★) 1.6.2 管内层流的摩擦阻力(★)

1.6.3 管内湍流的摩擦阻力与量纲分析(★) 1.6.4 非圆形管的摩擦阻力(★)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 1.6.6 管流阻力计算小结(★) 第七节

流体输送管路的计算(3学时) 1.7.1 简单管路(★) 1.7.2 复杂管路(★)

1.7.3 可压缩流体管路的计算(※) 第八节

流量测量(2学时) 1.8.1 测速管(★) 1.8.2 孔板流量计(★) 1.8.3 文丘里流量计(★) 1.8.4 转子流量计(★)

第九节

非牛顿型流体的流动(1学时) 1.9.1 非牛顿型流体的流动特性(★) 1.9.2 幂律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第一节

概述(1学时)

2.1.1 流体输送机械的作用(★) 2.1.2 流体输送机械的分类(★) 第二节

离心泵(8学时)

2.2.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2.2.2 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2.2.3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 2.2.4 离心泵在管路中的运行(★) 2.2.5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择(★) 第三节

其他类型化工用泵(3学时) 2.3.1

往复式泵(★) 2.3.2

回转式泵(☆) 2.3.3

旋涡泵(☆)

2.3.4

常用液体输送机械性能比较(☆) 第四节

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4学时) 2.4.1

气体输送机械的分类(★)

2.4.2

离心式通风机、鼓风和压缩机(★☆) 2.4.3

往复压缩机(★)

16学时

2.4.4

回转鼓风机、压缩机(☆) 2.4.5

真空泵(☆)

2.4.6

常用气体输送机械的性能比较(☆)

第三章

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

16学时

第一节

沉降分离原理及设备(5学时) 3.1.1 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 3.1.2 重力沉降(★) 3.1.3 离心沉降(★)

第二节

过滤分离原理及设备(8学时) 3.2.1 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床层的运动(★) 3.2.2 过滤操作的原理(★) 3.2.3 过滤基本方程(★) 3.2.4 恒压过滤(★)

3.2.5 恒速过滤与先恒速后恒压的过滤(★) 3.2.6 过滤常数的测定(★) 3.2.7 过滤设备(★☆) 3.2.8 滤饼的洗涤(★) 3.2.9 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第三节 离心机(1学时) 3.3.1 一般概念(★)

3.3.2离心机的结构和操作简介(※) 第四节 固体流态化(2学时) 3.4.1 流态化的基本概念(★) 3.4.2 流化床的流体力学特性(★☆) 3.4.3 流化床的浓相区高度和分离高度(☆) 3.4.4 气力输送简介(★☆)

第四章 液体搅拌

第一节

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2学时) 4.1.1 搅拌设备(★☆)

4.1.2 搅拌作用下流体的流动(★) 4.1.3 混合机理(★) 4.1.4 其他类型混合器(☆) 4.1.5 搅拌器的选型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搅拌功率(1学时) 4.2.1 搅拌功率的准数关联式(★) 4.2.2 均相系统搅拌功率的计算(☆) 4.2.3 非均相物系搅拌功率的计算(☆) 4.2.4 非牛顿型流体的搅拌功率(※) 第三节

搅拌器的放大(1学时)

4学时

第五章

传热

18学时

第一节 传热过程概述(2学时) 5.1.1 热传导及导热系数(★) 5.1.2 对流(★) 5.1.3 热辐射 (★)

5.1.4冷热流体(接触)热交换方式及换热器(★)

5.1.5 载热体及其选择 (★) 第二节 热传导(3学时)

5.2.1 平壁一维稳态热传导 (★) 5.2.2圆筒壁的一维稳态热传导(★) 第三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4学时) 5.3.1 热平衡方程(★)

5.3.2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和总传热系数 (★) 5.3.3传热计算方法(★)

第四节 对流传热(4学时)

5.4.1对流传热机理和对流传热系数(★)

5.4.2对流传热的量纲分析(★)

5.4.3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5.4.4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5.4.5非牛顿型流体的传热(※) 第五节 辐射传热(2学时) 5.5.1 基本概念和定律 (★) 5.5.2 两固体间的辐射传热(★) 第六节 换热器(3学时)

5.6.1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 5.6.2 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 5.6.3 传热过程强化效果的评价 (★) 5.6.4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第六章

蒸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蒸发设备(3学时) 6.2.1 循环型蒸发器(★) 6.2.2 单程型蒸发器(★)

6.2.3 蒸发设备和蒸发技术的进展(☆) 6.2.4 蒸发器的选型(☆) 6.2.5 蒸发器的辅助设备(☆) 第三节 单效蒸发的计算(5学时) 6.3.1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6.3.2 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6.3.3 蒸发器的生产强度(★)

10学时

6.3.4 加强蒸汽的节能措施(★) 第四节 多效蒸发(2学时) 6.4.1 多效蒸发的基本流程(★) 6.4.2 多效蒸发的计算(☆)

6.4.3 多效蒸发与单效蒸发的比较(★) 6.4.4 多效蒸发的适宜效数(★) 第五节 生物溶液的增浓(0学时) 6.5.1 生物溶液的蒸发(※) 6.5.2 冷冻浓缩(※)

(下册)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第一节

概 述(2学时) 7.1.1 传质分离方法(★) 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3.5学时)7.2.1 分子传质(扩散)(★) 7.2.2 对流传质(★) 7.2.3 相际间的传质(★) 第三节

传质设备简介(0.5学时) 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 7.3.2 典型的传质设备(★)

第八章

气体吸收

第一节

概 述(0.5学时) 8.1.1 气体吸收过程与流程(★) 8.1.2 气体吸收的分类(★) 8.1.3 吸收剂的选择(★)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1学时)8.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8.2.2 亨利定律(★)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2.5学时) 8.3.1 膜吸收速率方程(★) 8.3.2 总吸收速率方程(★) 8.3.3 吸收速率方程小结(★) 第四节 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5学时) 8.4.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8.4.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8.4.3 塔径的计算(★)

8.4.4 吸收塔有效高度的计算(★) 第五节 吸收系数(0.5学时)

6学时16学时 《化工原理》

8.5.1 吸收系数的测定(★) 8.5.2 吸收系数的经验公式(※) 8.5.3 吸收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第六节 其他吸收与解吸(1学时) 8.6.1 高组成气体吸收(※) 8.6.2 化学吸收(※) 8.6.3 解吸(★)

第七节

填料塔(3.5学时)

8.7.1 塔填料(★)

8.7.2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作特性(★) 8.7.3 填料塔的内件(★)

第九章

蒸馏

18学时

第一节 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1学时) 9.2.1 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平衡(★) 9.2.2 两组分非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 9.2.3 气液相平衡的应用(★) 第三节

单级蒸馏过程(1学时) 9.3.1 平衡蒸馏(★) 9.3.2 简单蒸馏(★)

第四节

精馏——多级蒸馏过程(0.5学时) 9.4.1 精馏原理(★) 9.4.2 精馏操作流程(★)

第五节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10学时) 9.5.1 理论板的概念和恒摩尔流假定(★) 9.5.2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9.5.3 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9.5.4 回流比的影响及选择(★) 9.5.5 简捷法求理论板层数(★)

9.5.6 几种特殊情况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9.5.7 连续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与精馏过程的节能(★) 9.5.8 精馏过程的操作型计算和调节(☆) 第六节

间歇精馏(1学时)

9.6.1 回流比恒定时的间歇精馏(★) 9.6.2 馏出液组成恒定时的间歇精馏(★) 第七节

特殊精馏(0.5学时) 9.7.1 恒沸精馏(★) 9.7.2 萃取精馏(★) 9.7.3 盐效应精馏(※) 第八节

多组分精馏概述(0学时)

7 9.8.1 流程方案的选择(※) 9.8.2 多组分物系的气液平衡(※) 9.8.3 物料衡算及关键组分(※) 9.8.4 简捷法确定理论板层数(※) 第九节

板式塔(3.5学时)

9.9.1 塔板的类型及性能评价(★) 9.9.2 塔板的结构(★)

9.9.3 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操作特性(★) 9.9.4 板式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第十章

液-液萃取和液-固浸取

第一节

液-液萃取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液-液相平衡(1.5学时) 10.2.1 三角形坐标图及杠杆规则(★) 10.2.2 三角形相图(★) 10.2.3 萃取剂的选择(★)

第三节

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3学时) 10.3.1 单级萃取的计算(★) 10.3.2 多级错流萃取的计算(★) 10.3.3 多级逆流萃取的计算(★) 10.3.4 微分接触逆流萃取的计算(★) 第四节

液-液萃取设备(0.5学时) 10.4.1 萃取设备的基本要求与分类(★) 10.4.2 萃取设备的主要类型(☆) 10.4.3 萃取设备的选择(★) 第五节

其他萃取技术简介(0.5学时) 10.5.1 超临界流体萃取(★) 10.5.2 回流萃取(※) 10.5.3 化学萃取(※) 第六节

液-固浸取(0学时) 10.6.1 液-固浸取概述(※) 10.6.2 浸取过程中的平衡关系(※) 10.6.3 单级浸取(※) 10.6.4 多级逆流浸取(※) 10.6.5 浸取设备(※)

第十一章

干燥

第一节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2.5学时) 11.1.1 湿空气的性质(★) 11.1.2 湿空气的H-I图(★)

第二节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2学时)11.2.1 湿物料的性质(★)

6学时

8学时

11.2.2 干燥系统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1.2.3 空气通过干燥器时的状态变化(★) 11.2.4 干燥系统的热效率(★) 第三节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2.5学时) 11.3.1 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11.3.2 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时间的计算(★) 11.3.3 变动条件下的干燥过程(★) 第四节

真空冷冻干燥(0学时) 11.4.1 真空冷冻干燥原理(※) 11.4.2 冷冻干燥过程(※) 11.4.3 冻干程序与冻干曲线(※) 第五节

干燥器(0.5学时) 11.5.1 干燥器的主要型式(★☆) 11.5.2 干燥器的设计(※) 第六节

增湿与减湿(0学时)

11.6.1 增湿与减湿过程的传热、传质关系(※) 11.6.2 空气调湿器与水冷却塔(※)

第十二章

其他分离方法

2学时 第一节

结晶 (2学时)

12.1.1 结晶的基本概念(★) 12.1.2 相平衡与溶解度(★) 12.1.3 结晶动力学简介(★) 12.1.4 工业结晶方法与设备(☆) 12.1.5 结晶过程的计算(※) 第二节

膜分离 (0学时) 12.2.1 膜材料与膜组件(※) 12.2.2 膜分离过程的传递现象(※) 12.2.3 各种膜过程简介(※) 第三节

吸附 (0学时) 12.3.1 吸附现象与吸附剂(※) 12.3.2 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12.3.3 工业吸附方法与设备(※) 第四节

离子交换 (0学时)

12.4.1 离子交换原理与离子交换剂(※) 12.4.2 离子交换平衡与交换速率(※) 12.4.3 工艺方法与设备(※)

五、课程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考试课、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30%),含实验课成绩、作业出勤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80%)。

化工原理课程大纲范文第3篇

?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填料吸收塔结构和流程

2、? 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 掌握气相总体积系数kYa和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OG的测定方法。

?

二、 实验原理

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图2-73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填料塔的压降与泛点气速是填料塔设计与操作的重要流体力学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引起的压降与空塔气速关系如图2-73所示:

当无液体喷淋时,干填料层压降Dp对气速u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可得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ˊ线)。当有液体喷淋时,在低气速下,(c点以前)对填料表面覆盖的液膜厚度无明显影响,填料层内的持液量与空塔气速无关,仅随喷淋量的增加而增大,压降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由于持液使填料层的空隙率减少,因此,压降高于相同气速下的干填料层压降,是图中bc段为恒持液区。随气速的增加液膜增厚,出现填料层持液量增加的“拦液状态”(或称载液现象),此时的状态点,图中的c点称载点或拦液点。气速大于载点气速后,填料层内的持液量随气速的增大而增加,压降与气速关系线的斜率增大,图中cd段为载液区段。当气速继续增大,到达图中d点,该点成为泛点,泛点对应的气速称为液泛气速或泛点气速。此时上升气流对液体产生的曳力使液体向下流动严重受阻,积聚的液体充满填料层空隙,使填料层压降急剧上升,压降与气速关系线变陡,图中d点以上的线段为液泛区段。填料塔实际操作的气速控制在接近液泛但又不发生液泛时的气速,此时传质效率最高。一般操作气速取液泛气速的60%~80%。

2、?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Ya的测定

(1)??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 (2—63)

式中:V ——惰性气体流量,kmol/s;

z ——填料层的高度,m;

W——塔的横截面积,m2;

Y

1、Y2——分别为进塔及出塔气体中溶质组分的摩尔比,kmol(溶质)/kmol(惰性组分); ——塔顶与塔底两截面上吸收推动力与的对数平均值,称为对数平均推动力。

?? (2—64)

在本实验中,由测定进塔气体中的氨量和空气量求出Y1,由尾气分析器测出Y2,再由平衡关系求出Y*。数据整理步骤如下:

(1)?? 空气流量

标准状态的空气流量为V。用下式计算:

? (2—65)

式中:V1——标定状态下的空气流量,(m3/h);

T0、P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kPa;

T

1、P1——标定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kPa;

T

2、P2——使用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kPa;

(2)?? 氨气流量

标准状态下氨气流量 用下式计算:

(2—66)

式中:——氨气流量计示值,(m3/h);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kg/m3;

——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 kg/m3。

若氨气中含纯氨为98%,则纯氨在标准状态下的流量V0〞用下式计算:

??? ?(2—67)

(3)?? 混合气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速:

(2—68)

式中:d——填料塔内径,m。

(4)?? 进塔气体浓度

?? (2—69)

式中:n1——氨气的摩尔分率。

n2——空气的摩尔分率。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 ?(2—70)

(5)?? 平衡关系式

如果水溶液<10%的稀溶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则:

Y*=mx??? (2—71)

式中:m——相平衡常数,

?? (2—72)

H——亨利系数,Pa;

p——系统总压强,Pa.

? (2—73)

?

式中:p*——平衡时的氨气分压,(mmHg或Pa),其数值可从附录5.1氨气的平衡分压表查得。

(6)?? 出塔气体(尾气)浓度

出塔气体(尾气)浓度由尾气分析仪测得,具体见附录5.4,尾气浓度的测定方法。 尾气中氨的浓度由下式计算:

??? (2—74)

式中:T

1、p1——空气流经湿式气体流量计的压强和温度;

T0、p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V1——湿式气体流量计所测得的空气体积,ml;

Vs——硫酸体积,L;

Cs——硫酸浓度,mol/L;

rs——反应式中硫酸配平系数,本实验rs =1;

r2——反应式中氨配平系数,本实验r2=2。

(7)?? 出塔液相浓度

根据物料平衡方程:

(2—75)

因进塔液相为清水,即X2=0,则

? (2—76)

(8)?? 计算

由对数平均推动力公式计算,其中∵X2=0∴Y*=0

(9)?? 求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Ya

3、? 传质单元高度HOG的测定

? (2—77)

式中:H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NOG——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z已知,NOG求出后,则HOG可求得。

?

三、 实验装置及流程

图2-74 吸收装置流程图

l—风机;2—空气调节阀;3—油分离器;4—转子流量计;5—填料塔;6—栅板;7—排液管; 8—喷头;9—尾气调压阀;10—尾气取样管;11—稳压瓶;12—旋塞;13—吸收盒;14—湿式气体流量计;

15—总阀;16—水过滤减压阀;17—水调节阀;18—水流量计;19—压差计;20、21—表压计;

22—温度计;23—氨瓶;24—氨瓶阀;25—氨自动减压阀;

26、27—氨压力表;28—缓冲罐; 29—膜式安全阀;30—转子流量计;31—表压计;32—闸阀

四、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实验步骤

(1)?? 填料塔流体力学测定操作

1)? 先全开叶氏风机的旁通阀,然后再启动叶氏风机,风机运转后再逐渐关小旁通阀调节空气流量。做无液体喷淋时,干填料层压降Dp对应气速u的关系。

2)? 全开旁通阀,再打开供水系统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缓慢调节加大气速到接近液泛,使填料湿润,然后再回复到预定气速进行正式测定。

3)? 正式测定时固定某一喷淋量,测量某一气速下填料的压降,按实验记录表格记录数据。

4)? 实验完毕停机时,必须全开空气旁通阀,待转子降下后再停机。

(2)??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测定的操作

1)? 实验前确定好操作条件(如氨气流量、空气流量、喷淋量)准备好尾气分析器。

2)? 按前述方法先开动水系统和空气系统,再开动氨气系统,实验完毕随即关闭氨气系统,尽可能节约氨气。

2、? 注意事项

(1) 填料塔流体力学测定操作,不要开动氨气系统,仅用水与空气便可进行操作。

(2) 正确使用供水系统滤水器,首先打开出水端阀门,再慢慢打开进水阀,如果出水端阀门关闭情况下打开进水阀,则滤水器可能超压。

(3) 正确使用氨气系统的开动方法,事先要弄清氨气减压阀的构造。开动时首先将自动减压阀的弹簧放松,使自动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然后打开氨瓶顶阀,此时自动减压阀的高压压力表应有示值,关好氨气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再缓缓压紧减压阀的弹簧,使阀门打开,低压氨气压力表的示值达到5ⅹ104Pa或8ⅹ104Pa时即可停止。然后用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调节氨气流量,便可正常使用。关闭氨气系统的步骤和开动步骤相反。

(4) 尾气浓度的测定,详见附录5.4。

?

五、 实验报告要求

1、?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出干填料层压降D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及一定液体喷淋密度下的压降D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

操作条件下液体的喷淋密度 [m3/m2.h]

??? (2—78)

2、? 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的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Ya和传质单元高度HOG。

六、 思考题

1、? 阐述干填料压降线和湿填料压降线的特征。

2、? 为什么要测Dp~u的关系曲线?实际操作气速与泛点气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 为什么引入体积吸收系数KYa?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化工原理课程大纲范文第4篇

《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学 分:8.0(理论课程6.5学分, 实验1.5学分) 学 时:104 实验学时:40 教学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1. 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2. 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常规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 3. 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

4. 了解化工生产的各单元操作中的故障,能够寻找和分析原因,并提出消除故障和改进过程及设备的途径。 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1.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关系

化工生产过程的特点 化工工艺学与化学工程学的性质 单元操作的任务

2.《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内容 基础理论 典型单元操作 相关课程 3.《化工原理》课程规律和重要基础概念

物料衡算 能量衡算 单位换算和公式转换 平衡关系 过程速率 经济效益 基本要求:

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学习要求。 重 点:

化工原理课程中三大单元操作的分类和过程速率的重要概念的内涵。 难 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程性质的了解,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思维逐步转移到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在经济效益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工程"观念。 第一章 流体流动(18学时) 1.概述

流体的特性 连续介质模型

2.流体静力学原理和应用

流体密度 流体静压强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U型压差计 3.流体流动中的守恒定律

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 定态流动 柏努利方程及其几何意义和应用 流线与轨线 4.流体流动的阻力

管流现象 流动型态--层流和湍流

雷诺数的物理意义和临界值 流动阻力分析 管流阻力计算 牛顿粘性定律 管流速度分布 边界层的发展和和分离 5.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

直管阻力计算式 层流时的摩擦系数 湍流时的摩擦系数 海根-泊稷叶公式样 布拉修斯公式 范宁公式

局部阻力系数法和当量长度法 非圆管道的当量直径计算法 因次分析法 Moody图及其使用 6.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与复杂管路 简单管路计算的方程组 管路的设计型计算 管路的操作型计算

空气、水在管中的常用流速范围 简单管路的典型试算法 7.流速和流量的测量

皮托管 孔板流量计 文丘里流量计 转子流量计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和柏努利方程式及其应用;正确理解流体的流动类型和流动阻力的概念;掌握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简单管路的设计型计算和输送能力的核算。了解测速管,文丘里流量计,孔板流量计和转子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计算。 重 点:

流体流动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及流体在管内的流动规律;柏努利方程式的应用;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摩擦阻力的计算;简单管路的计算。 难 点:

流体的不同流型的摩擦系数及其计算,简单管路的设计型计算和输送能力的核算。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12 学时) 1. 概述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速度三角形 2.离心泵的基本方程 欧拉方程

3.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影响因素

泵的流量、扬程、轴功率和效率参数 升扬高度 扬程、轴功率、 效率与流量的关系曲线 泵的设计点和离心泵的铭牌参数

液体物理性质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泵的转速和叶轮直径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4.离心泵的工作点和流量调节

管路特性曲线方程式 改变阀门的开度 改变泵的转速及叶轮外径 对离心泵工作点的影响 离心泵的串联和并联 5.离心泵的安装和选型

汽蚀现象 安装高度计算 离心泵的类型 离心泵的选型 6.离心式风机

风机分类 性能参数 特性曲线 风机选型 7.其他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 往复泵 喷射泵 齿轮泵 旋涡泵等 风机 基本要求:

了解离心泵的结构及基本方程式;掌握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影响因素、泵的特性曲线、工作点和流量调节;掌握离心泵安装高度的确定原则;正确选用离心泵、风机的型号。了解其它类型流体输送机械。 重 点: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 管路特性曲线方程式。 难 点:

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离心泵的工作点的改变 ; 离心泵安装高度的计算。 第三章 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14学时) 1.概 述

非均相物系 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理论依据

颗粒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非均相分离的方法和用途 机械分离 2.颗粒的几何特性

单颗粒的特性 颗粒群的特性 颗粒床层的特性 3.液体过滤与过滤设备

固定床层的流动现象 毛细管束流动模型 模型参数的估值 柯士尼公式和欧根公式 过滤的分类 过滤速度基本计算式 过滤常数和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 常见过滤设备的结构 和操作与计算

4.颗粒沉降与沉降设备

重力沉降过程和沉降速度的基本概念 颗粒重力自由沉降计算式 沉降室的工艺计算 离心沉降的基本原理

旋风分离器的工艺计算 5.固体流态化

固体颗粒床层的分类 流态化操作特点 固体流态化的 流体力学特性曲线 流化床的流化空速范围的计算 基本要求 :

球形颗粒和均匀床层的特性的理解;一维固定床层的流动压降的计算。正确理解液体过滤操作的基本原理;掌握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过滤过程及设备的计算和过滤常数的测定方法。了解重力沉降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重力沉降设备的计算。 重 点:

影响固定床层流动压降的主要因素;恒压过滤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板框过滤机的操作和工艺计算;球形颗粒的重力自由沉降速度的计算;斯托克斯公式;除尘室的生产能力计算。 难 点:

可压缩滤饼的过滤常数的理解与应用;滤布阻力的确定与当量滤饼层概念的引入;颗粒沉降的因次分析法的应用;应用直接判据法计算沉降速度。 第四章 传热及换热器(18学时) 1.概 述

传热的基本方式 冷、热流体热交换的形式 传热速率和热通量及其相互关系 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2.热传导

温度场与傅立叶定律 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 温度和压力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平壁和圆筒壁的热传导过程的特点 壁内温度分布形式 接触热阻

热传导速率的计算式

3.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对流传热过程的分类 牛顿冷却定律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 无相变化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

有相变化流体的传热系数关联式 对流传热系数的一般范围 传热系数计算公式中的解析方法、因次分析法和纯经验法的应用

4.辐射传热

物体的辐射能力 普朗克定律 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

克希霍夫定律 固体壁面间的辐射传热 对流与辐射的串联传热 对流与辐射的并联传热 5.传热过程计算

冷、热流体间壁传热过程的分解 传热速率方程式及其物理意义

无相变化与有相变化时热负荷的计算 恒温传热与变温传热平均温差的计算 推导对数平均温度差的简化假设条件 总传热系数的意义和计算 传热面积的计算与壁温的估算

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 换热器的核算型计算 传热效率法计算 式及其应用 6.换热器

换热器的分类 传热过程的强化途径 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傅立利定律,平壁与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及计算,掌握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用法和条件;熟练运用传热速率方程并对热负荷、平均温度差、总传热系数进行计算;要求能够根据计算结果及工艺要求选用合适的换热器。了解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重 点:

傅立叶定律及其一维稳态热传导应用;牛顿冷却定律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强制湍流传热及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对数平均温度差的计算;总传热系数的计算;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 难 点:

传热过程中传热速率、传热推动力和热阻的基本概念;流体的相态的物理性质,流动状况和类型以及传热设备的型式对对流传热过程的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类比法的应用,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及其简化应用;换热器的核算型计算。 第五章 吸 收(14学时) 1.概述

吸收与传质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 吸收与解吸 溶剂的选择 2.汽液相平衡

平衡溶解度 过程方向判断与过程推动力 3.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速率(菲克定律) 分子扩散传质速率 组分在气相、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4.对流传质

吸收过程 吸收机理模型 对流传质速率 总传质系数 5.填料塔中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的计算

填料塔简介 低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 物料衡算 填料层高层的计算

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填料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基本要求: 掌握吸收的概念、类型和目的;了解解吸的概念;掌握溶剂选择的原则;掌握亨利定律三种表达形式及相关的计算;掌握吸收与解吸的过程方向判断及过程推动力的计算。了解菲克定律的适用范围;掌握等摩尔相向分子扩散和分子单向扩散时,分子扩散速率与传质速率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相向分子扩散和分子单向扩散传质速率积分式的区别;了解气、液相分子扩散系数。了解吸收过程;掌握双膜理论;掌握汽、液相总传质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推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掌握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掌握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掌握汽、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及总传质单元数常用的计算方法;掌握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了解其它吸收流程。 重 点:

溶剂选择 , 亨利定律 , 菲克定律 , 双膜理论 , 汽、液相总传质系数 , 操作线 , 平衡线 , 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难 点:

分子扩散传质速率积分式 ; 操作型的计算及判断题。

第六章 液 体 蒸 馏(14学时) 1.概述

蒸馏原理与蒸馏操作 闪蒸 2.双组分体系的汽液平衡

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 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 3.双组分简单蒸馏 简单蒸馏

4.双组分连续精馏

连续精馏原理与过程分析 基本型连续精馏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其它类型的连续精馏 5.间歇精馏 间歇精馏特点与计算 6.特殊精馏 萃取精馏 恒沸精馏 基本要求:

了解蒸馏与蒸发的区别;掌握相对挥发的定义;了解闪蒸的原理;掌握用安托因方程计算平衡的汽液相组成;掌握 "t~x~y"图线、泡点线和露点线;了解总压对泡点线和露点线的影响;了解正、负偏差溶液的形成和特点。了解简单蒸馏的计算;掌握精馏原理及回流的定义;掌握全塔物料衡算;掌握恒摩尔流假设;掌握五种进料状态;掌握平衡线、q线、精馏段操作线和提馏段操作线;掌握理论板的定义及全塔效率的概念。掌握全回流、最小回流比和最佳加料板位置的概念;掌握进料状态对理论塔板数的影响;掌握设计型计算中图解法、逐板计算法求解理论塔板数的方法;了解吉利兰快速估值法和芬斯克方程求最少理论塔板数。在操作型计算中,掌握进料浓度、回流比的变化对塔顶产品和塔底产品的影响。了解直接蒸汽加热、分凝器、冷液回流、侧线出料和回收塔各自的特点。了解间歇精馏的特点与计算,了解特殊精馏的特点。 重 点:

相对挥发度 , "t~x~y"图线 , 精馏原理 , 恒摩尔流假设 , 进料状态 , 操作线方程 , 操作型计算和设计型计算。

难 点:

"t~x~y"图线 , 精馏原理 , 操作型计算与判断。 第七章 气 液 传 质 设 备(2学时) 1. 概述

塔设备的分类 塔设备的性能指标 2. 填料塔

填料塔的结构 填料的种类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气液传质 填料塔附件 等板高度 3. 板式塔

板式塔的结构 塔板的型式 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 塔板效率 4. 填料塔和板式塔的比较 两种塔型的异同点 塔型的选择 基本要求:

了解填料塔和板式塔的主要构件;掌握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况和传质特性;了解常见的不正常操作情况和评价设备的基本性能;熟悉常规塔设备的一般计算方法。 重 点: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力降;影响泛点气速的主要因素。板式塔的负荷性能图;筛板塔的设计。 难 点:

填料塔压降通用关联图及其应用;板式塔的操作参数与塔板结构尺寸的关系。 第八章 固 体 干 燥(10学时) 1.概述

2.湿空气的性质和湿度图

湿空气的性质 湿空气的"I-H"图及其应用 3.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物料衡算 热量衡算 干燥器出口空气状态的确定 干燥器的热效率和干燥效率 4.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 干燥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时间的计算

5.干燥器 干燥器的类型

基本要求: 了解湿分的定义、去湿的方法及干燥的分类;了解干燥过程的必要条件和干燥推动力。掌握湿空气的主要性质,它们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湿空气的"I-H"图及其中的五种线;掌握确定湿空气状态的三种条件及由状态点确定空气有关参量。掌握物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掌握等焓和非等焓干燥过程确定干燥器出口状态空气;掌握干燥器的热效率和干燥效率的定义。了解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掌握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的概念;掌握干燥速率的定义及干燥速率曲线;掌握临界水含量的概念;了解影响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的因素。掌握恒速和降速段干燥时间的计算方法。了解干燥器的主要型式及它们的特点。 重 点:

湿空气性质 ,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 干燥速率和干燥速率曲线 , 临界水含量 , 干燥 时间的计算。 难 点:

露点 , 湿球温度 , 绝热饱和温度, 影响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的因素。 《化工原理》(A)实验

1.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4学时) 基本要求:

测定流体流过光滑管与粗糙管的直管阻力,作出实测的摩擦系数与雷诺数曲线,并与教材中推荐的经验曲线或理论关系曲线相比较;测出一定开启度的闸阀的局部阻力系数数值。 重 点:

保证实验中的流动稳定,正确读取转子流量计读数和U型压差计及压差传感器的读数。 难 点:

实验系统的气体排除,倒U型管压差计及压差传感器的的使用。 2.离心泵性能曲线的测定(4学时) 基本要求:

测定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输送水的特性曲线,即压头、轴功率和泵效率与流量曲线。 重 点:

了解离心泵的结构,操作要点;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操作参数的测定方法。 难 点:

离心泵的灌泵和启动;真空表和压力表的正确读数;涡轮流量计的正确使用和倍率设置;扭矩仪及压差传感器的正确读数。 3.过滤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熟悉板框压滤机的结构与操作,对碳酸钙与水悬浮液作恒压过滤实验,测出恒压下的过滤常数,并根据不同压力下的过滤常数值回归出压缩性指数值。 重 点:

悬浮液的配制和输送;过滤过程管路中的阀门正确操作;滤液计量的准确可靠。 难 点:

控制悬浮液的浓度均匀,防止固体颗粒沉淀。 4. 固定床与流态化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熟悉固体颗粒床层的结构与操作,测出气固相床层的流体力学特性曲线,即流动压降与表观气速关系曲线。

重 点:

颗粒床层的均匀性;流动压降的正确测定。 难 点:

控制流量均匀,防止颗粒床层严重的沟流和节涌。 5.传热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观察水蒸气在管外壁面冷凝的现象;学会用热电阻测量内管壁温的原理及测定方法,测出"水与水蒸汽"或"空气与水蒸汽"体系的传热膜系数,并与由经验式计算值相比较。 重 点: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蒸汽中冷凝水和不凝性气体排放;流体流量的稳定;热电阻的温度正确读取。 难 点: 保持蒸汽压力恒定;使传热处于稳定状态;冷凝液的液面恒定。 6.填料塔的传质性能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观察填料塔内的气液流动现象;学会气相色谱仪、二氧化碳气敏电极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测出"二氧化碳、空气与水"体系的体积传质系数。 重 点:

了解填料塔的结构,气液流量的稳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正确测定。 难 点:

二氧化碳气敏电极的熟练使用;使传质处于稳定状态;塔底液位的恒定。 7.精镏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实验原理及测定方法,测定"乙醇与水"体系的全塔效率或等板高度。 重 点:

了解精镏塔的结构;全回流条件下的总板效率或等板高度的测定。

难 点:

非理想物系的理论塔板数的求取。 8.干燥曲线测定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在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定干燥曲线,求出"湿空气,湿毡与水体系"的临界含水量及临界干燥速率;了解称重传感器、自动记录仪和电加热控温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重 点:

恒定干燥条件的建立;湿物料的正确配制和秤量。干燥过程中湿物料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难 点:

准确掌握湿物料的加入水量;正确调节和使用称重传感器。 9.仿真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每个实验的模拟演示,要求自动评分达到额定标准。 重 点:

实验步骤的正确性,分析模拟实验数据的合理性。 难 点: 准确回答思考题。 10.演示实验(2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实物实验的直观教学,对化工单元设备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对化工原理课程理论的理解。 重 点:

掌握单元操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流动现象。 难 点:

能量转换现象分析。 11.实验仪表(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常见仪表的使用原理,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重 点:

热电阻的测定要点,涡轮流量计的操作范围。 难 点:

干燥数据测定仪的正确使用。 12.数据处理(2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介绍,掌握数据有效位数、精确度、准确度、误差、误差分析及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重 点: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难 点:

实验数据结果表达法。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 考试方式: 理论课闭卷考试。

实验课采用口试结合笔试形式。

考题出自全国《化工原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试题库。 参考教材:

化工原理课程大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必要性;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是学习化学工程与工世专业的基础。它几乎覆盖了化学工业的各个专业,例如: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等。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化工原理》是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发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相对做出调整。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人类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的在日常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类需求的对象往往是兴趣对象,由于人们对不同事物产生的需要不尽相同,所以能够培养多样的兴趣对象。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1]兴趣帮助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促进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并发现新事物。兴趣对人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它指引人类对事物表示关注,对于感兴趣的,能够主动的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话说的也就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惊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而感到骄傲。真正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使你的课堂活跃起来,就使学生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有知识的愿望。[2]《化工原理》原理专业课依据自身的特点,将操作原理、规律作为核心,对以后的操作设备在选型以及设计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仍保留着保守灌输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是记笔记和强化记忆,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加深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衔接,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化工原理》实验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化工原理》实验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举足轻重,对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实验室设备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但目前《化工原理》在实验教学方法、测试手段和技术上仍有许多问题。由于采用两套师资队伍,学生层次不同,理论课教材不同,难免使理论课与实验课脱钩,[3]实验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实验课采取课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现场抽题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实验操作、编写实验报告、期末书面考试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授课中,与实验相关的章节,教师有意识的讲解所要验证的理论,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便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呆板、抽象,不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且也不能带动教师的教授热情。化学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4]

1.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将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等动态地展现,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模型与实物教学。要收集一些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的实物,购买相关教学模型供课堂教学及学生在实验室参观使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课堂时间增加讨论课。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讨论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能力提供了机会。为此,我们将10%的教学课时安排为讨论课。将理论课程和课程研究项目教学过程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溶于讨论,以学生讨论为教学形式,深入研究探讨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是主动投入,思维没有受到任何禁锢,他们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其活动效能明显高于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课堂上那种平淡而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5]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启发引导学生上,保证讨论不偏离方向,适时地点出结论,做好总结。

四、建立仿真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仿真技术是计算机编程软件与现代化过程控制相结合的产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工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模拟,使人们可以脱离现场及实际生产的限制,就能进行仿真的化工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实际操作的危险性,提高了操作水平。将仿真实训引入教学中,可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工操作的感性认识,缩短了下厂适应期,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和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加了教学效果,该系统已在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工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将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了《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化工传统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优势互补,更加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完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使学生体察工程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6]归纳起来,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洞察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相互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化工原理》是所有化工类及相关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在国家提出的质量工程改革与实践中对化工专业及相近专业显得尤为重要。以《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它不仅要科学安排课程结构,还要考虑到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外部环节之间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动态的、持续的、永恒的。我们应立足现在的条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争取实现我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新的突破,为培养21世纪工程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蔡莉.《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2).

[2]钟理,黄少烈,伍钦.《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当议[J].化工高等教育,1999(4).

[3]李卫星.《化工原理》课程改革探讨.内蒙古石油化工[J].2011,(24).

[4]李志洲,刘军海.“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11).

[5]韩虹琳.化工原理及设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1999,(3).

[6]孙保平,宋海香,王国喜,张晏卿,杜慧.关于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殷都学刊,1998,(5).

化工原理课程大纲范文第6篇

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过程缺乏工程意识。

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所设计的结果没有与生产实际需要作参考,只是为了纯粹计算为设计,缺乏对问题的工程概念的解决方法。

2.学生对单元设备概念不强。

对化工制图、设备元件、材料与标准不熟悉,依葫芦画瓢的不在少数,没有达到课程设计与实际结合、强化“工程”概念的目的。绘图能力欠缺,如: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图幅设置、比例及线型选取、文字编辑、尺寸标注以及设备、仪表、管件表示等绘制不规范。

3.物性参数选择以及计算。

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工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物性参数选择以及计算,然而学生该开始并不清楚需要计算哪些物性参数以及如何计算。这对这些问题,指导老师应在开课之初给学生讲一下每个单元操作所需的物性参数,每个物性参数查取方法以及混合物系物性参数的计算方法,还有如何确定体系的定性温度。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工程意识。

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先进性,强化学生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和复习有关教科书,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在化工原理课程讲述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让同学明确什么是工程概念,比如:理论上的正确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操作上的安全性,经济上的合

1 理性,了解工程问题的计算方法。比如试差法、因此分析法等。二是查阅文献或深入生产实际,了解现代化工生产单元设备作用原理以及设计理念,增强对设备的感性认识。三是应让学生明白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多个实施方案,最后应综合考虑操作费用和经济费用以及安全性等多个方面来确定最优方案。

2.强化工程制图本领。

为了提高学生工程制图能力,应强化计算机应用。在课程设计开设之前应开设AutoCAD课程,利用AutoCAD软件绘图,即精确又快速,也有利于适应今后实际工程设计的新要求。此外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也可代替试差方法繁琐的人工计算。

3.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兼顾,从工艺和设备全方位考虑设计问题。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一个即繁琐又费时的过程,这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有耐性,要客观的对待每一个步骤,不能想当然更不能为了凑结果而修改数据。应科学地对待每一个数据,经得起深究和考验。

上一篇:海关通关便利措施范文下一篇:辉煌中国观后感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