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知识范文

2023-09-19

儿童知识范文第1篇

[摘 要] 社区儿童之家是为社区内适龄儿童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其中包括为0~3岁婴幼儿群体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对儿童之家开展的早期教育服务進行质量评价,既可以深化对早期教育的理论认识,丰富教育评价理论,又可以改进早期教育服务的内容与过程,推动儿童之家本身的建设与完善。对社区儿童之家的评价应把握好儿童之家的机构属性,聚焦于服务原则、服务目标、服务主体、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要素。同时,应明确评价的基本要求,在坚持儿童利益至上、教育性与适宜性原则的基础上,关注评价方案制定、评价信息收集、评价报告编写三个关键环节,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实现促进儿童之家健康运行与社区内婴幼儿健康发展的评价目的。

[关键词] 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教育评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在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为0~3岁婴幼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国务院于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就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90%以上的城乡社区要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截至2019年,我国已建成儿童之家或儿童中心28.9万个,[1]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儿童之家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是优化儿童之家建设与发展水平的必然举措。但当前我国儿童之家的发展尚处于探索期,儿童之家的建设与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体制和机制,[2]甚至部分儿童之家有存在变成儿童娱乐中心的倾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儿童之家的保育与教育功能。[3]因此,对儿童之家所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是促进儿童之家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手段,有利于为社区内婴幼儿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一、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内涵与价值

儿童之家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它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服务宗旨,为社区内的适龄儿童提供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等一体化服务。[4]早期教育是儿童之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儿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务是指由儿童之家组织实施且以社区内0~3岁儿童为主要作用对象的公益性服务,它以根植社区和服务社区为主要特征,是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我国儿童之家的发展现状来看,儿童之家已经被定位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儿童家园,是为儿童提供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担负着儿童启蒙、情感交流、安全看护等职能。[5]教育评价对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有着重要的监控和调节作用,[6]通常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运用适宜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存在状态、发展水平与趋势及其价值等进行了解、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的过程。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对其服务过程和结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提升早期教育服务质量和优化儿童之家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新时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83.4%。但在3~6岁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0~3岁婴幼儿的早期保育和教育发展却十分缓慢,托幼机构数量严重萎缩。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0~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仅为4%,绝大部分0~3岁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仍在家庭中进行。受家庭教养者时间、精力、知识和能力等的限制,在家庭中开展的早期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婴幼儿的发展需要。因此,依托社区而成立的儿童之家开展的早期教育服务应该主要服务于0~3岁的婴幼儿。社区儿童之家立足于社区且服务于社区儿童,是创新社区儿童教育与儿童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的“弥合缝隙”的重要民生工程,[7]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在促进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对早期教育服务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等进行系统的审视和评价,这一过程可以深化对早期教育的理论认识和丰富早期教育评价理论,可以为改进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与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以促进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可以对已开展的各项早期教育服务进行直接的水平鉴别,有助于管理者和家庭更为直观和明确地了解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质量和合需要程度,有利于改进早期教育服务的内容与过程,以及推动儿童之家本身的建设与完善。

二、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模式

(一)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儿童之家为儿童提供游戏、娱乐、运动、教育、卫生、生活照护、社会心理支持等公益性服务,兼具幼儿园、托儿所、早期教育培训机构、健康运动与游乐中心等多种儿童机构的功能。儿童之家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它既服务于0~3岁的婴幼儿,也服务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或者小学生;既服务于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也服务于进城务工子女。[8]具体到0~3岁婴幼儿,社区儿童之家服务的内容又包含婴幼儿生活常识与生活习惯培养、身体发展促进与健康运动引导、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人格与个性品质培养等诸多方面。在服务方式上既包含现场亲子活动或主题交流活动,也包含以网络的方式提供家庭保育与教育指导,甚至各种形式的托育服务。

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要紧紧围绕教育服务活动的实施过程来展开,评价的内容就是儿童之家为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服务。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原则、服务目标、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结果等方面。其中服务主体是指具体实施早期教育服务活动的行为者,包括直接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服务对象主要是指参加活动的儿童,同时也包括参加亲子活动或者接受指导与服务的家长等。服务环境既包括机构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也包括活动现场的环境条件与氛围等。

(二)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主要维度及其权重分配

确定了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内容也就确定了评价的主要维度,即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环境、服务內容和服务方式五个主要方面共11个评价维度,各维度依据其重要性程度又可赋予其不同的评价权重。以100分来计算,服务主体所占权重为20分,服务对象所占权重为20分,服务环境所占权重为10分,服务内容所占权重为30分,服务方式所占权重为20分,但上述权重分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服务主体的评价包含主要组织者的教育过程和辅助人员的行为表现两个维度。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组织者主要包括育婴师与保育员、儿童教师、保健医生、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等。辅助人员通常包含儿童之家的管理人员、保洁保安等勤杂服务人员以及活动志愿者等,对这两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爱心与责任心、情绪状态与工作态度、专业修养与能力水平等内容。

对服务对象的评价包含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发展情况、家长在活动中的表现或配合与支持程度两个维度。儿童一般以0~3岁婴幼儿为主,部分可以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或者小学生,对儿童的评价主要以其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主要依据。对家长的评价也主要看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行为表现,但家长平时的信息反馈与满意度调查数据可以作为对家长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

对服务环境的评价包含现场环境条件与活动氛围等微环境以及社区文化教育资源与人文环境等大环境两个维度,具体包含社区儿童之家的物质条件与环境、社区文化教育资源与人文环境、早期教育活动氛围与现场微观环境等内容。在对环境的评价过程中,应更注重对人文与精神环境的评价。[9]

对服务内容的评价包含婴幼儿培养与发展引导、家长育儿辅导与家庭教育支持两个维度。婴幼儿培养与发展引导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护、基本动作训练与运动、情绪与情感引导、人际交往与社会性发展、人格素养与品质、能力培养等方面。家长育儿辅导与家庭教育支持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关于儿童生长与发育、安全与卫生、认知与行为习惯、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内容因主体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具体的评价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服务内容适宜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评价。[10]

对服务方式的评价主要包含0~3岁婴幼儿亲子游戏活动、托育照护活动、家长培训课程三个维度。在评价过程中,对于条件较差的儿童之家,对它的评价可以允许其只存在一项或者两项服务方式,而对于条件好的儿童之家则应考虑其存在的其他服务方式并将其也纳入评价范畴。

对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评价应该把握好儿童之家的机构属性和服务对象,因为儿童之家不是作为一个正规且专门化的教育机构而存在,而是正规教育机构的补充。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对象广、内容多且方式多样,不同的儿童之家所具备的条件也不一样,[11]对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评价应该聚焦于那些最核心的要素,如教师教学素养、儿童行为表现、社区人文环境等。

三、开展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基本要求

在开展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活动的过程中,评价者除了要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内涵与价值以及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还需要明确评价的具体要求。

在评价原则上,对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评价首先要遵循儿童利益至上的原则。儿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务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坚持儿童利益优先,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婴幼儿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需要。[12]其次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儿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务要从婴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出发,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教育引导,为他们创设有准备的教育环境。[13]再次要遵循适宜性原则。儿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务必须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要,要结合其身心发展水平和具体的成长背景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14]优质的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应该面向所有的儿童及其家庭,应该保持服务的长期与稳定。

在评价流程上,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一般可分为准备、实施、结果反馈三个阶段,评价者要关注评价方案制定、评价信息收集、评价报告编写三个关键环节。评价实施方案在制定前要开展充分的前期调查,要对评价所涉及的所有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梳理。评价信息的收集应该科学合理,要确保收集到的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评价报告的编写则要在对行为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评价机制上,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念,要深化对儿童之家早期教育功能与价值的认识,要将儿童之家的育人和家庭服务功能放在首位;[15]其次,要将教育评价与儿童之家的运行相结合,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再次,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增强评价的适宜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最后,要合理运用评价结果,要强调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9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EB/OL](2020-12-19)[2021-01-30].http://www.gov.cn/xinwen/2020-12/19/content_5571132.htm.

[2]张丽蓉.“儿童之家”的种子在社区开花结果[J].社会福利,2015(07):38-39.

[3][11]王思源,王建龙,胡继元.我国城乡儿童福利设施状况、问题与体系建议:基于“幼有所育”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目标[J].社会福利,2018(10):6-12.

[4]胥兴春,姜晓.疫情防控下的社区儿童之家幼儿教育帮扶策略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05):18-25.

[5]郭海燕.儿童之家: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10):73-74.

[6]焦艳,冯晓霞.对“为教学服务的评价”的理论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05):7-11.

[7]覃淋.“儿童之家”筑就幸福港湾[J].当代贵州,2019(05):62-63.

[8]郭海燕.协同理论视域下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76-77.

[9]胡娟.论环境及其创设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价值[J].教育科学,2002(02):61-64.

[10]苏贵民,廖红艳.试论以儿童发展结果评价早期教育机构质量的合理性[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05):17-22.

[12]李召存.以儿童为本:走向“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5(07):9-13.

[13]裴菊英,闫承生,张英奎.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社区服务模式[J].中国妇幼保健,2005(06):663-665.

[14]彭建兰,杨美珍,詹贤玲,等.和谐的亲子活动是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个性的教育之道:对100余位留守儿童两年教育的实验研究报告[J].教育学术月刊,2010(01):28-31.

[15]杨伟鹏,罗丽,洪秀敏.国际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发展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20(08):31-41.

儿童知识范文第2篇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因忙于生计, 外出谋生, 不在孩子身边, 由隔代 (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照顾, 老人们只能照顾到其衣食住行, 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在空闲时间阅读书籍。其中部分孩子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家里干活, 如洗衣、做饭等, 很少有时间阅读。另外, 留守儿童的阅读场所、阅读资源相对较少, 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阅读权利。

针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走出去”服务纪实

(一) 针对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地区成立固定分馆。

1.2009年成立全省首家民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图书馆。2009年1月,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分馆正式挂牌成立并开放, 这是安徽省首家专为留守儿童建立的少儿图书馆, 目前该分馆拥有藏书1000册, 阳光小学的留守儿童均可免费借阅馆藏图书。该馆图书每季度更新1次, 每次更新200册, 孩子们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向市少儿图书馆中心馆预约借阅图书。肥东县陈集乡小魏村, 是该县最偏僻落后的地区, 这里很多农民外出打工, 孩子上学远非常不方便。2006年8月, 一位叫陈万霞的民办教师在这里创办了全国首家民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阳光小学。目前, 该校有在校学生300余名, 其中留守儿童200多人, 有100多名学生在学校寄宿, 最小的幼稚班寄宿孩子只有3岁多, 最大的12岁。由于学校位置偏僻, 阅读资源十分匮乏, 虽然孩子们热爱读书, 但受条件限制学校无法满足, 该馆在报纸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主动与阳光小校方面联系, 双方共同建立这样一个图书馆, 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有书可读, 健康快乐地成长。2.2015年合肥市烔炀镇凤凰小学分馆开放。2015年6月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凤凰小学分馆开放, 该分馆位于巢湖市烔炀镇凤凰小学校园内。分馆面积50平方米, 有3900册图书 (其中学校自有2900册, 该馆提供1000册) 。凤凰小学现有学生110名, 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 该校从2010年起设立了图书室, 但由于该校经费有限, 5年来只更新过200本图书。为满足该校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食粮需求, 2015年6月,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凤凰小学签订合作协议, 设立了凤凰小学分馆, 送去了1000本崭新的图书, 今后还将定期更新, 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二) 针对留守儿童分布特点成立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站。

该馆拥有全省首家汽车图书馆, 根据留守儿童分布特点, 该馆与街道、社区合作建设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站, 为辖区留守儿童送去了书香, 有力地保障了留守儿童阅读的权利。这种由专业图书馆负责业务指导、书刊供给, 街道、社区提供必要的场所和事前宣传的模式, 在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流动服务站机动灵活, 方便儿童就近阅读, 拓宽了图书馆服务范围。汽车图书馆采用定期送书上门服务的方式, 2周一次, 每次半天, 停泊在相对固定位置为读者服务。汽车图书馆载有图书1000册左右, 图书主要为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童话、科幻、百科等类别。

为扩大汽车图书馆的影响力, 该馆不定期联合主管单位和媒体开展活动。其曾与合肥市文明办、江淮晨报社开展“流动的书香——少儿图书馆送书进社区”主题活动, 以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优秀图书为载体,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促进阅读、传播知识, 把城市文明传递到千家万户, 关心弱势群体,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三) 联合多方力量, 为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捐书。

阅读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 对于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来说, 书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一本本城市孩子唾手可得的课外书, 对于他们而言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针对这一情况, 该馆利用开办的“道德讲堂”向馆里小读者们发起倡议, 号召小读者将家中闲置不用的书籍捐献出来, 让书籍得以分享、知识得以传播, 用爱心去照亮贫困山区孩子前行的道路, 活动得到了小读者及家长们的热情参与和踊跃捐献。同时, 众多社会爱心人士还向山区孩子捐献了学习用品、书架、衣物、现金等。

此次活动捐书对象之一的金寨县黄畈中心小学是一所位处大山之中的希望小学, 这所学校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平时都是吃住在学校, 只有周末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接回家。山区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少, 除了教科书和老师们的教导, 只有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获得, 但该校课外读物一直以来都极为馈乏, 这批捐赠的课外读物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也让山区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浓浓关爱和温暖。

二、“请进来”服务纪实

(一) 留守儿童“图书采购”活动。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寒暑假都会举办小读者图书采购团活动, 在活动中该馆都会邀请一部分想读书爱读书的留守儿童参加, 让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小馆员一起到图书卖场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在活动中, 每个小馆员都可自主选购自己喜爱的图书, 活动结束三天后, 孩子们即可到图书馆借阅自己所购图书, 这些图书还回后, 图书馆将进行加工并及时上架流通, 届时, 其他小读者也可借阅到这些由读者自行挑选的图书。

(二) 留守儿童“电影放映”活动。

为了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平等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该馆不定期邀请留守儿童到该馆的少图小影院观影, 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娱乐生活。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图小影院成立于2007年7月, 在节假日和周末免费为小读者放映儿童电影、科教片和英文原声影片, 8年来共上映影片约500场, 接待观众超过5万人次。除了开展馆内放映, 小影院还利用移动电影放映设备, 不定期开赴各分馆或地处偏远、人口密集的郊区开展电影放映活动, 丰富了当地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 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在暑假里远离网吧, 健康快乐地学习, 该馆不定期举办“学习+实践夏令营”, 每期夏令营来自留守儿童分馆、城市社区、郊区偏远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都占到一半左右, 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道在图书馆里度过一个伴着浓浓的书香的假期。

夏令营中该馆为孩子们准备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 有读书指导讲座、读书报告会、读书讨论会、新书专架、网络课堂等, 其中的“我当两天小图书馆员”“与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开展两天探索型学习”等活动受到了广大读者及其家长的追捧。

总之, 为留守儿童服务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少儿图书馆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宗旨,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服务方式, 充分发挥其教育、信息、娱乐职能, 肩负起为他们服务的重要任务。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该撑起这一份神圣的职责, 为社会和谐, 为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尽心尽力。

摘要:留守儿童, 作为少儿读者中的弱势群体, 其阅读权利更应受到更多的关心和保护, 关爱留守儿童, 为留守儿童提供阅读服务, 是图书馆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积极拓展服务渠道,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享受到均等的社会文化权利,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儿童知识范文第3篇

《 儿童权利公约 》 中阐述: 儿童享有游戏权这一项基本权利。 但在我国,对于儿童游戏权理论缺乏、观念落后、实践薄弱, 儿童游戏权被侵害时而发生。 我们再也不能对儿童游戏权忽视下去,这反映了我们对祖国未来的一种态度。

2儿童游戏权的内容

2.1游戏自由权

什么是游戏的探讨由来己久,对于它的定义说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唯一达成共识的就是,游戏是自由的而不是强制性的。 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儿童游戏权的核心必须是游戏自由权。 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任何人不能限制和剥夺他人的自由来换取自己的自由。 下面从游戏自主权和儿童参与权这两方面来阐述。

2.1.1游戏自主权

儿童是游戏的主人,即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对自己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游戏自主权的核心是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 我们不应该规定儿童该玩什么,儿童应该可以从自身需要和兴趣出发来决定玩什么游戏。 也就是说,儿童“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和谁玩就和谁玩”、“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幼儿园老师费尽心思设计出的游戏活动到头来只是孩子们心目中 “老师要我们玩的游戏”。 当然我们也不能让儿童无限制的自主和放任,对自主权的限制将在成人介入权中予以说明。

另外, 我们要为儿童行使游戏自主权提供必要的可能性。 如果只对儿童提供单一的游戏活动材料,那游戏自主权便无从谈起。 有这么一项研究,如果提供儿童的游戏材料不可选,那无所事事的儿童比例是最高的。 如果儿童可任选游戏材料,无所事事的儿童比例最低,儿童们之间交往的频率也最高。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活动中游戏材料可选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参与的积极性。 所以,提供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材料,让他有充分自主选择的可能是必要的。 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地强调游戏材料越多越好,选择过多会导致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某项游戏中,进而影响游戏效果。

2.1.2儿童参与权

儿童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 在面临自身利益问题的时候, 通常是很难作出有效决定的。 但这并不能成为剥夺儿童自决权利的理由,我们必须要承认儿童是积极权利的主体,儿童是有尊严且具有独立价值的个体,他们在遇到涉及自身的事务中可以自由地表明自己态度、表达自身感受、发表自身见解。 这即是对儿童参与权的承认。

但我们不能忘了,儿童是一个非理性群体,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做出危及自身以及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破坏游戏规则导致游戏无法进行,当诸如此类的情况发生时就需要成人的介入。 但是成人介入的目的只是为了保障更好地实现儿童的游戏自主。 因此,成人在处理游戏自主权和成人介入权这对矛盾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把握好知介入和退出的时间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的游戏自由权。

2.2游戏社会权

社会权是更高层次要求的权利。 在我国, 各地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各地儿童的家庭、所在幼儿园以及社区的游戏条件优劣明显。 只谈游戏自由权还不能实现真正的游戏权利平等。 游戏社会权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

2.2.1请求使用现有游戏设施的权利

儿童具有平等地使用家庭、幼儿园、社区中现有的游戏设施的权利。 这当中又分成两部分: 一是要求平等的游戏机会的权利;二是要求平等地使用游戏条件的权利。

平等的游戏机会的权利包含平等和合适的游戏机会。 首先, 成人应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其次,成人应给儿童提供合适的游戏机会, 确保儿童玩到的游戏是他们自己想玩的游戏。 如果提供给儿童选择的游戏活动不够充分,就会导致儿童选不到自己适合的游戏。 还有,如果在一个游戏活动中没有给儿童平等的选择机会, 就可能会导致在后面选择的儿童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

平等地使用游戏条件的权利就是: 儿童在幼儿园里有平等使用一切教育教学设施的权利。 这些设施通常包含,幼儿园里的游戏场地、游戏材料、玩具等等。

2.2.2请求创设必要游戏设施的权利

如果现有的游戏设施不完备, 儿童有权利请求政府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游戏设施。

在我国,由于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性的,政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学前教育发展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之中的比例仅占1.2-1.3%。 因此,我们要呼吁国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儿童的游戏设施。 在游戏设施不完备或甚是缺失的情况下,儿童有权向国家请求创设游戏设施。

2.2.3请求保障游戏设施安全的权利

有了完备的游戏设施还不够, 国家有义务保障游戏设施的安全性, 儿童有请求国家提供安全且符合卫生标准的游戏设施的权利。 许多法律法规都对该项权利有相关规定。 《教育法》第44条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幼儿园管理条例》第19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防护制度,严禁在幼儿园内设置威胁幼儿安全的危险建筑物和设施, 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 ”该条例中还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能范围,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27条规定,对于有“园舍、设施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妨害幼儿身体健康或威胁幼儿生命安全”情形的,给予停止办园并且限期整改的行政处罚。 第28条规定,对于有“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情形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以警告、罚款的行政处罚。 如果情节特别严重, 司法机关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可见,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幼儿园内游戏设施的安全保障方面的规定还是较全面的。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儿童游戏权内容的解读, 使得读者对于儿童游戏权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笔者也是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尊重和维护儿童的游戏权, 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游戏权保护提供宝贵参考。

摘要:本文从游戏自由权、游戏社会权两方面探讨了儿童游戏权的内容,旨在使人们对儿童游戏权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儿童知识范文第4篇

陌生人,给零食;莫伸手,不贪吃。 陌生人,来搭讪;转身走,不说话。陌生人,给饮料;不要喝,怕下药。陌生人。跑你走;抓住栏杆不松手。家长们,得警惕;防拐意识要升级。

王杜小学宣2015.06

儿童知识范文第5篇

1.1 研究对象

在本社区参加儿保并建立档案4~9岁的儿童220人其中男童120人, 女童100人。

1.2 方法

采用美国Achenbach儿童行为自评量表 (4~16岁儿童家长用对220名儿童进行心理测量、评估, 对一项以上测量分高于正常分值的儿童通过个人咨询与集体辅导实施心理卫生教育, 跟踪指导3个月后再次进行心理测量、评估。

2 结果

2.1 心理测量结果

本组220名儿童中, 共43名儿童有一项以上测量分超出正常分值, 比例为19.55%, 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 (20%) 接近, 其中男童26人, 女童17人, 男女比例约1.5∶1, 分值排在前面的项目因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 其中男童以多动最多见 (占26.92%) , 其次为攻击性 (占19.23%) ;女童中排在最前的是多动 (占23.52%) , 其次为心理分裂 (占17.64%) 。各年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心理卫生教育结果

各类心理问题经过心理干预和规范治疗后, 5例痊愈, 其余儿童除了抑郁和强迫症状心理干预和治疗前后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他不良症状明显好转, 详见表1。

3 讨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 此时的儿童心理比较脆弱并且容易转变, 家庭、社会、自身生理、教育等方面的不良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正常发育产生干扰, 引起心理发育障碍并有可能进一步成为问题儿童, 甚至导致不健全的人格产生。现代的健康理念中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 还包含社会健全和心理健康[1]。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 因此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儿童保健工作应在保障儿童体格健康发育的同时, 充分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对儿童心理发育进行有效保护和正确引导。

注:其中体诉是指因心理因素而导致感觉身体某部分或几部分出现不舒服的感觉, 却在临床检查却无任何疾病

相关调查显示[2], 在育儿过程中儿童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是最常见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保健尚欠缺对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视, 这也是儿童心理问题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因此, 应尽快在儿童保健中加强对儿童心理卫生的保健指导, 将儿童保健从单一的体检、预防接种、营养指导、疾病防治扩展为营养膳食指导、常见病防治、预防保健、生长发育监测等常规保健与早期心理干预、心智发育咨询、筛查结合为一体的全面、系统的综合保健, 针对个体儿童的身心发育状况对家长和老师进行指导, 减少和预防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本组在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后, 虽然结果比较明显, 但短时间内的痊愈率不高并且对于抑郁和强迫症状疗效也不很理想, 显示出对儿童心理卫生干预性预防的重要性。

由于大多儿童家长都不真正了解心理问题的概念, 不知道怎样预防儿童心理问题, 出了问题后更是对于如何治疗、去哪里治疗比较茫然, 甚至相当一部分家长还把精神类疾病与心理问题看做一体, 使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致使最佳的心理纠正时机被白白错过, 加大了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问题儿童的增多。本组研究中测量项目一项以上超出正常分值的男童26人, 女童17人, 男女比例约1.5:1, 是因为男童的刺激承受能力弱于女童, 更易产生心理异常。在社区儿童保健门诊中开展儿童心理咨询, 不仅可以指导家长有效预防儿童心理问题, 还可以使社区内家长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 了解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治疗知识, 使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在本社区参加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4~9岁的儿童220人, 进行心理测量、评估, 对一项以上测量分高于正常分值的儿童通过个人咨询与集体辅导实施心理卫生教育, 跟踪指导3个月后再次进行心理测量、评估。结果 本组220名儿童中, 共43名儿童有一项以上测量分超出正常分值, 比例为19.55%, 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 (20%) 接近, 经过心理干预和规范治疗后, 5例痊愈, 其余儿童除了抑郁和强迫症状心理干预和治疗前后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他不良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儿童的心理卫生早期异常容易被家长忽视, 影响其今后的成长, 因此, 儿保中加强对其心理卫生教育, 并贯穿儿童保健的始终增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心理卫生,儿童保健

参考文献

[1] 杨静.浅谈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 2008, 27 (4) :47.

儿童知识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国各地区经济存在着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农民收入低,为了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少则半年,多则几年回家探望一次,这些被留在农村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探讨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与农村教育良性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学条件

留守儿童多为从小脱离父母照顾,缺乏父母关心和爱护,在生活、学习以及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存着严重的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获得教育的唯一途径,但是农村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条件差,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学设备和教学书本严重匮乏等诸多问题,并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行为养成教育。只有农村教育得到良性发展,才能促进留守儿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与农村教育良性发展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在行为养成方面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和偏差,留守儿童独立性强,性格孤僻、偏激,具有极强的自卑感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些在生活、学习以及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在生活方面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亲人照顾,不注重饮食,很多留守儿童都有严重的健康问题,不能处理好个人卫生,同时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也极差。在学习方面,无法培养起自己的学习兴趣,不能把学习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能給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加上没有家长的督促,学习的主动性很差,作业潦草、考试作弊、逃课等现象都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在行为习惯方面,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心理压力大,对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没有准确的判断,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悔恨终身。

面对这些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必须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职责。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学校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担负起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色,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理,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让其对自己产生自信心,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

1.农村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较差

在我国农村,多数还存在着学校数量不足、教学条件差、教育设备落后、教材单一陈旧等问题。只有少数教师愿意回到农村发展,因此农村学校的教师多数专业性差,甚至从未受到过任何培训,这都成为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学校的数量不足导致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无法上学,教学条件差导致了很多农村学校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而设备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则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开阔视野,一些农村学校仅仅只开设几门干巴巴的文化课,没有美术课、体育课、思品课等,课程单一,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2.教育观念传统,忽视行为养成教育

多数留守儿童上学的目的都是学习知识,通过中考、高考最终改变命运,学校在开设课程中也是抱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只开设传统的课程而忽视对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教育。学校在授课时多数以成绩区分学生的好坏,不能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好学生虽然是一种鼓励,但是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留守儿童本身已经缺失父母的爱,在学校又受到教师的差别对待,对他们的心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和打击,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3.教师综合素质差,不能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多数专业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呵护,教师必须担负起教师与父母的双重角色,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而现如今,有一些教师不但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反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直接导致一些留守儿童旷课、逃课、厌学现象的发生,这对其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三、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行为的培养对策

首先,农村的学校应该全面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其次,教师要担负起作为留守儿童的教师与父母的双重角色,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找到父母的影子,感受到亲情,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让父母随时能够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课下能够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学校可以加大宣传,吸纳社会的爱心资金,为留守儿童建立宿舍等,方便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虽然国家一直有相关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补贴,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思想教育,但是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是在不断增长。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为留守儿童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发展和未来负责任。

参考文献:

王秋香,王旖萱.论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J].文史博览:理论,2012(9):56-60.

上一篇:机关中层竞职演讲稿范文下一篇:低碳经济的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