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常见并发症范文

2023-10-01

鼻咽癌常见并发症范文第1篇

1、测体温(口表)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口服给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4、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5、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6、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7、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8、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9、胃肠减压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0、膀胱冲洗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1、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2、心电监护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3、微量泵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4、输液泵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5、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6、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7、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8、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9、肌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0、静脉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1、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2、浅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3、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4、抽血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5、静脉输血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6、胰岛素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测体温(口表)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体温表破损

1、预防

(1) 护士测体温前,检查体温表的质量。

(2) 患者神志清者,叮嘱患者不要说话、勿咬破。 (3) 患者神志不清者,测腋温或肛温,有人看管。

2、处理

(1) 检查患者是否吞入水银及口腔黏膜完好程度。 (2) 立即报告护士长。 (3) 嘱患者漱口、吐出。

(4) 如有吞入,立即给患者吞服蛋清、牛奶等,食粗纤维蔬菜。

2、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床档碰伤肢体、床档断裂

1、预防

(1) 护士每班检查床档功能。

(2) 患者肢体与床档之间用软枕隔挡,以保护患者肢体。 (3) 教会患者家属正确使用床档,确保安全。

2、处理

(1) 报告护士长、医师。

(2) 按医嘱对患者碰伤肢体进行检查,必要时拍片,明确诊断。 (3) 立即报修。

(二)、约束带过紧,肢体淤血,皮肤破损

1、预防

(1) 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 (2) 使用约束带,必须垫衬垫。 (3) 注意约束松紧。

2、处理

(1) 报告护士长、医师。

(2) 立即松开约束带,有专人看护。

(3) 按医嘱对淤血、皮肤破损处进行换药。

3、口服给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又比较安全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目的。但因口服给药吸收慢,故不适用于急救,另外对意识不清,呕吐不止,禁食等患者也不宜用此法。 (一)、给药对象、药品及给药时间错误

1、原因 (1) 给药前未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估: a. 不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目的;

b. 不熟悉各种常用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 c. 不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2) 未严格根据医嘱给药或盲目执行医嘱。 (3) 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 (4) 未对患者进行有关药物知识的宣教。 (5) 未及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2、临床表现

给药对象、药品及给药时间的错误不仅会使药品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危及生命。

3、预防及处理 (1) 给药前评估:

a. 患者的意识状态、病情及目前治疗情况。

b. 患者是否适合口服给药,有无口腔、食道疾患,有无吞咽困难,是否存在呕吐等。

c. 患者的心理及对治疗的合作程度。 d. 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 (2) 严格根据医嘱给药,不得擅自更改,对有疑问的医嘱,应了解清楚后方可给药,避免盲目执行。

(3) 认真查对患者腕带及相关信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若患者提出疑问,护士要认真听取,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给药。

(4) 告知患者服药目的及注意事项,强调遵医嘱按时、安全、正确服药的重要性;协助患者服药时,须等待患者服药后方可离开。

(5) 如患者需同时服用几种液体药物,在更换药物品种时,需洗净药杯。

(6) 对鼻饲的患者须将药研细,用水溶解后从胃管内灌入;灌药前、后均应注入适量温开水。

(7) 患者服药后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8) 当患者有疑问时,应虚心听取,并重新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耐心解释。

4、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 、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1、原因

(1) 擦洗口腔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动作粗暴,止血钳夹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尤

其是患肿瘤进行放疗的病人和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更易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2) 为昏迷病人牙关紧闭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方法欠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出血。 (3) 漱口液温度过高,造成口腔黏膜烫伤。

(4)

患有牙龈炎、牙周病的病人,操作时触及患处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损伤可有局部充血、出血、水肿、炎症、疼痛、溃疡形成;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牙龈出血持续不止。

3、预防和处理

(1) 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对放疗及血液病病人,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正确使用开口器,对牙关禁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张口。

(2) 操作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朵贝尔液、呋喃西林或 0.1%~2%双氧水含漱。溃疡面用西瓜霜等喷敷,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将银尔通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效果较好。

(3) 若出现口腔出血者,可采用局部止血,如明胶海绵、牙周袋内碘酚烧灼或加明胶海绵填塞等方法。必要时进行全身止血治疗,如肌内注射 (安络血或止血敏),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5) 漱口液应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口腔黏膜。 (二)、窒息

1、原因

(1) 为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行口腔护理时,棉球过湿或遗留在口腔内,漱口液流人或棉球进人呼吸道内,导致窒息。

(2) 有义齿的病人,操作前未将其取出,操作时脱落入气管,造成窒息。

(3) 为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造成擦洗的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窒息。

2、临床表现

病人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3、预防和处理

(1) 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应采取侧卧位,擦洗时须用止血钳夹紧棉球,每次一个,并在操作前、后清点棉球数量,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发现痰多时及时吸出。 (2) 询问及检查病人有无义齿,如为活动义齿,操作前取下存放于冷水杯中。

(3) 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最好取坐位。

(4) 如病人出现窒息应及时处理,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 (5) 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病人出现呛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 cm处刺入气管,以争取时间行气管插管,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 (三) 、吸入性肺炎

1、原因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因漱口液或口腔内分泌物误入气管所致。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若病人神志不清,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1~2 h后可发生高热、呼吸困难、发绀等,两肺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片可见两肺散在不规则片状边缘模糊阴影。

3、预防和处理

(1) 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禁忌漱口,应采取侧卧位,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 (2) 病人气促、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

(3)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小量退热剂;咳嗽咳痰可用镇咳祛痰剂。

(四)、口腔感染

1、原因

(1) 引起口腔黏膜破损,口腔黏膜及牙龈出血的原因,如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代谢障碍、年老体弱等,可继发口腔感染。

(2) 口腔护理不彻底,尤其是颊粘膜皱襞处不易清除干净,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

(3) 口腔护理用物被污染、治疗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格等。

2、临床表现

口腔感染分型标准:轻度:溃疡发生在舌前1/2处,独立溃疡少于3个,溃疡面直径<0.3cm。无渗出物,边缘整齐,有疼痛感,可进低温饮食;中度:舌体有多处溃疡,大小不等,溃疡直径<0.5cm,可融合成片,并见炎性渗出物,边缘不规则,有浸润现象,疼痛厉害,常伴颌下淋巴结肿胀、溃烂、张口流涎、疼痛剧烈并伴烧灼感,舌肌运动障碍进食严重受限。

3、预防和处理

(1) 找出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及牙龈出血的原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有关预防交叉感染的规定。

(2) 认真仔细擦洗口腔及齿缝,以病人口腔清洁为标准。

(3) 注意观察口唇、口腔黏膜、舌、牙龈等处有无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等。做好口腔清洁卫生,清醒病人使用软毛刷,血小板低下病人有牙龈肿胀时禁用牙刷刷牙,可用漱口液含漱。根据口腔感染情况选用不同的漱口液。

(4) 易感人群进行特别监护,如老年人、鼻饲等病人,护士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

(5) 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坚硬或纤维较多的食物。

(6) 溃疡表浅时可用西瓜霜喷剂或涂口腔,溃疡较深广者除加强护理外,局部可以用惠尔血或特尔津等液加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涂擦,以加快溃疡恢复。疼痛致进食困难者,局部使用普鲁卡因减轻病人疼痛;针对不同的口腔感染可使用不同的漱口液漱口。

(五)恶心、呕吐

1、原因

操作时镊子、棉签刺激喉部,引起恶心、呕吐。

2、临床表现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流涎、出汗、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呕吐则是部分小肠的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经口腔排出体外的现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部分肠内容物。

3、预防和处理

(1) 擦洗时动作轻柔,避免触及咽喉部,引起恶心。

(2) 运用止吐药物。

5、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腹泻

l、发生原因

(1) 大量鼻饲液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使流质食物迅速通过肠道,导致腹泻。 (2) 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 (3) 鼻饲液浓度过大、温度不当以及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等,均可引起病人腹泻。 (4) 某些病人对牛奶、豆浆不耐受,使用部分营养液易引起腹泻。

2、临床症状

病人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水样便,伴有(或无)腹痛,肠鸣音亢进。

3、预防及处理

(1) 每次鼻饲液量不超过200ml,减慢管喂的速度,并可给予适量的助消化或止泻药。

(2) 菌群失调的病人,可口服乳酸菌制剂;有肠道真菌感染者,可口服氟康唑0.4g, 每日3次,或口服庆大霉素8,每日2,2~d症状可被控制。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

(3) 鼻饲液浓度可由低到高,尽量使用接近正常体液渗透克分子浓度(300 mmol/L)的溶液,对于较高液渗透克分子浓度的溶液,可采用逐步适应法,配合加入抗痉挛和收敛的药物控制腹泻。

(4) 鼻饲液配制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每日配制当日量,放置于4 ℃冰箱内存放。食物及容器应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注入温度以39~41 ℃为宜。

(5) 认真评估病人的饮食习惯,对牛奶、豆浆不耐受者,应慎用含此2种物质的鼻饲液。

(6) 注意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腹泻频繁者,可用温水擦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预防皮肤并发症的发生。

(二) 误吸

胃内食物经贲门、食管、口腔流出,误吸至气管,可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1、 原因

(1) 衰弱、年老或昏迷等病人,吞咽功能障碍,贲门括约肌松弛,较易发生液体返流,误吸至气管。

(2) 病人胃肠功能减弱,如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反应差,胃排空延迟,易发生液体返流等并发症。

(3) 鼻饲的速度注入过快,一次注入量过多,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引起返流。

2、临床表现

鼻饲过程中,病人出现呛咳、气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咳出或经气管吸出鼻饲液。吸入性肺炎者,可出现体温升高,咳嗽,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水泡音。

3、预防及处理

(1) 卧床病人鼻饲时应抬高头300~450,病情容许时,可采用半卧位。当病人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吸入物,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进一步返流。

(2) 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注意鼻饲量及灌注速度,可用逐次递增鼻饲量的方或采用输液泵控制以匀速输入。

(3) 昏迷或危重病人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胃因机械性刺激而引起返流。呼吸道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每次注人量不能过多,防止呕吐引起吸人性肺炎。吸痰时,禁止注入。

(4) 大面积烧伤等病人在胃功能恢复前,应尽可能选择鼻空肠途径喂养,可减少胃内潴留,并可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避免返流现象发生。

(5) 喂养时辅以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等,可解决胃轻瘫、返流等问题,一般在喂养前半小时由鼻饲管内注入。

(三)、恶心、呕吐

1、原因

常因鼻饲溶液输注的速度过快与量过大引起。

2、临床表现

病人可感觉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面色苍白、流涎、出汗等,吐出胃内及肠内容物。

3、预防及处理

(1) 可减慢输注速度,液量以递增的方法输入,一般每日1000 ml,逐步过渡到常量2000~2500 ml,分4~6次平均输注,每次持续30~60 min,最好采用输液泵24 h均匀输入法。

(2) 溶液温度保持在40 ℃左右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3) 颅脑损伤病人鼻饲时,注意区别因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及时给予脱水剂,以缓解症状。 (四)鼻、咽、食管黏膜损伤

1、原因

(1) 操作者对鼻、咽、食管解剖生理特点不了解,操作动作粗暴,造成损伤。 (2) 反复插管或病人烦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损伤鼻、咽、食管黏膜。 (3) 长期留置胃管对黏膜的刺激引起口腔、鼻黏膜糜烂及食管炎。

2、临床表现

有口腔、鼻黏膜糜烂、出血,咽部及食管灼热、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有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3、预防及处理

(1) 插管前向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取得理解和合作。熟练操作过程,选择适宜的鼻饲管,注意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插管不畅时,切忌暴力,以免损伤鼻、咽、食管黏膜。

(2) 长期鼻饲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及石蜡油滴鼻1~2次,防止口腔感染及鼻黏膜干燥 糜 烂。每周更换胃管1次(橡 胶 管),晚 上 拔 出 翌 晨 再 由 另 一 鼻 孔 插 入。(硅胶管,每月一次;新型材质,按使用说明书3-6个月更换一次)。 (3) 鼻腔黏膜损伤引起出血较多时,可用冰生理盐水和去甲肾上腺素浸湿的纱布条填塞止血;咽部黏膜损伤,可用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16万U加入20 生理盐水内雾化吸人,以减轻黏膜充血水肿;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可给予制酸、保护黏膜药物。

(4) 用PH试纸测定口腔PH值,选用适当的药物,每日两次口腔护理,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晚上拔出,次日晨由另一鼻孔插入。

(五)、便秘

1、原因 长期卧床的患者胃肠蠕动减轻,加上鼻饲食物中含粗纤维较少,致使大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大便干结、坚硬和排出不畅。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减少,甚至秘结,患者出现腹胀。

3、预防及处理

(1) 调整营养液的配方,增加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食物中可适量加入蜂蜜和香油。

(2) 必要时要用开塞露20ml肛管注入,果导片0.2g每日3次管内注入,必要时用0.2~0.3%肥皂水200~400ml低压灌肠。

(3) 老年病人因肛门括约肌较松弛,加上大便干结,往往灌肠效果不佳,需人工采便,即用手指由直肠取出嵌顿粪便。 (六)、胃潴留

1、原因

一次喂饲的量过多或间隔时间过短,而患者因胃肠黏膜出现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障碍,营养液潴留于胃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发)。

2、临床表现

腹胀,鼻饲液输注前吸胃可见胃潴留量>150ml,严重者可引起胃食管反流。

3、预防及处理

(1) 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2) 每次鼻饲完后,可协助患者取高枕卧位或半坐卧位,以防止潴留胃内的食物反流入食管。

(3) 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其多床上或床边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可依靠重力作用使鼻饲液顺肠腔运行,预防和减轻胃潴留。

(4) 增加翻身次数,有胃潴留的重病患者,遵医嘱给予胃复安每6小时一次,加速胃排空。 (七)、血糖紊乱

1、原因

(1) 患者自身疾病影响,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增高,血糖升高;再者,大量鼻饲高糖溶液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2) 低血糖症多发生于长期鼻饲饮食突然停止者,因患者已适应大量高浓度糖,突然停止给糖,但未以其他形式加以补充。

2、临床表现

高血糖症表现为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值。低血糖可出现出汗、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

3、预防及处理

(1) 鼻饲配方尽量不加糖或由营养师配置。对高血糖患者可补给胰岛素或改用低糖饮食,也可注入降糖药,同时加强血糖监测。

(2) 为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应缓慢停用要素饮食,同时补充其他糖。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立即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八)、水、电解质紊乱

1、原因

(1) 患者由饥饿状态转入高糖状态或由于渗透性腹泻引起低渗性脱水。 (2) 尿液排出多,盐摄入不足,鼻饲液的营养不均衡。

2、临床表现

(1) 低渗性脱水患者早期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特点是体位性低血压,后期尿量减少,尿比重低,血清钠<135mmol/L,脱水征明显。

(2) 低血钾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症状,早期烦躁,严重者神志谈漠、嗜睡、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软瘫等。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血清电解质检查钾<3.5mmol/L.

3、预防及处理

(1) 严格记录出入量,以调整营养液的配方。 (2) 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尿素氮的水平。

(3) 尿量多的患者除给予含钾高的鼻饲液外,必要时给予静脉补钾,防止出现低血钾。

6、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无效吸氧

1、原因

(1) 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 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有漏气;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 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从而使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2、临床表现

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较前无改善甚至恶化。

3、预防和处理

(1) 认真检查供氧装置及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有无漏气。

(2) 吸氧前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鼻导管吸氧者,因为鼻导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 仔细评估病人情况,调节相应的氧流量以保证吸氧效果。 (4)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 在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6) 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

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

临床上在氧疗中发生氧中毒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的,但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的病人可能易于发生。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 h,氧浓度高于60%,如此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可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有肺型和脑型2种氧中毒。

(1) 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 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病人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死亡。

3、预防和处理

(1) 认真仔细评估病人,严格掌握吸氧、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与时间。在常压下,吸入60%以下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24 h,10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4~12 h。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

(3) 给氧期间应经常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4) 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三)、呼吸道黏膜干燥

1、原因

(1) 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过于干燥,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2) 氧流量过大。

2、临床表现

呼吸道黏膜干燥,刺激性咳嗽,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部分病人可出现痰中带血或鼻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 充分湿化氧气,及时补充湿化液,有条件者采用加温、加湿吸氧装置,防治呼吸道黏膜干燥。

(2) 及时给发热病人补充水分,嘱其多饮水。向张口呼吸的病人解释、宣教,尽量使其经鼻腔呼吸,以减轻呼吸道黏膜干燥程度。对于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湿化吸入的空气。

(3) 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流量过大。

(4) 已发生呼吸道黏膜干燥的病人,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四)、呼吸抑制

1、原因

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高浓度给氧易发生呼吸抑制。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由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周围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抑制病人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

2、临床袁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

3、预防和处理

(1) 对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应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

(2) 注意监测血气分析结果,以纠正低氧血症。维持PaO2在60 mmHg,以不升高

PaC02为原则。

(3) 加强病情观察,将该类病人用氧情况、效果列为床边交班内容。

(4) 加强健康宣教,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病人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

(5) 一旦发生高浓度给氧引起的呼吸抑制,不能立即停止吸氧,应调整氧流量为1~2 L/min后继续给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并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6) 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五)、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原因

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达到140 mmHg 以上)引起透明的晶状体后血管增生,最后纤维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2、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3、预防和处理

(1) 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严格控制在4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2) 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六)、吸收性肺不张

1、原因

病人吸人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

2、临床表现

有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甚至发生昏迷。

3、预防和处理

(1) 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2) 降低给氧浓度,控制在60%以下。

(3) 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来预防。 (七)、肺组织损伤

1、原因

(1) 进行氧疗时,没有调节氧流量,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若原本氧流量较高,则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造成损伤。

(2) 在氧疗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没有取下鼻导管或未分离供氧管道,直接调节氧流量,若调节方向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组织。

2、临床表现

有呛咳、咳嗽表现,严重者产生气胸。

3、预防和处理

(1) 调节氧流量后才能插入鼻导管。

(2) 停用氧气时,先取下给氧装置,再关流量表开关。

(3) 原本采用面罩、头罩、氧气帐等法给氧的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及时调低氧流量。

7、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导尿术并发症 (一)、尿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 导尿时病人情绪高度紧张,插导尿管时出现尿道括约肌痉挛,易发生尿道黏膜损伤。

(2) 操作者插导尿管动作粗暴,或因技术不熟练,反复插管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3) 导尿管型号不合适,或质地僵硬,插管前没有充分润滑。

(4) 男性病人尿道长,有两弯(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三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道外口)的解剖特点,易发生尿道黏膜损伤。 (5) 有些男性病人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狭窄,插入导尿管易致损伤。 (6) 使用气囊导尿管时,导尿管未进入膀胱或刚进入膀胱,即向气囊内注水,肿大的气囊压迫后尿道引起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主诉尿道疼痛,伴局部压痛,排尿时加重。可见尿道出血,甚至发生会阴血肿。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 难,甚至尿潴留。

3、预防和处理

(1) 导尿前耐心解释,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2)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导尿管。

(3)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导尿术的操作技能和相关解剖生理知识。

(4) 插管时动作应轻柔,切忌强行插管,充分润滑导尿管。对于前列腺增生肥大的病人,遇插管有阻力时,从导尿管末端快速注入灭菌石蜡油5-10ml,借助其润滑作用将导尿管迅速插入。

(5) 插管时延长插入长度,见尿液流出后继续前进5cm以上,气囊充液后再将尿管轻轻拉回至有阻力感处,避免尿管未完全进入膀胱,气囊充液膨胀压迫损伤尿道。

(6) 发生尿道黏膜损伤时,轻者无须处理或采用止血镇痛治疗,严重损伤者,根据情况采取尿道修补等手术治疗。 (二)、尿路感染

1、原因

(1) 无菌导尿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

(2) 操作者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使细菌侵入尿道和膀胱。

(3) 导尿过程中发生了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4) 插导尿管时误人阴道,拔出重新插时没有更换无菌导尿管。 (5) 所采用的导尿管粗细不合适或质地太硬。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结果示有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有阳性。严重者可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 要求无菌的导尿用物必须严格灭菌。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 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3) 误入阴道时应拔出导尿管更换后,重新插入尿道。

(4) 发生尿路感染时尽可能拔除导尿管,根据病情运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三)、血尿

1、原因

(1) 导尿中发生尿道黏膜损伤,引起血尿。

(2) 为膀胱高度膨胀的尿潴留病人导尿时,第一次放尿量超过1000ml,膀胱突然减压引起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

(3) 原本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在导尿过程中遇损伤易发生血尿。

2、临床表现

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并排除血尿来自上泌尿系统。

3、预防和处理

(1) 操作中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 插入导尿管后放尿速度不宜过快。膀胱高度膨胀且又极度虚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量不超过1000ml。

(3) 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导尿前尽量纠正凝血功能,导尿时操作尽量轻柔,避免损伤。

(4) 如发生血尿,轻者如镜下血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重者根据情况进行止血治疗。

二、导尿管留置法常见并发症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

(1) 导尿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及发生尿道黏膜损伤。 (2) 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呈正比。

(3) 留置导尿管期间未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致使细菌侵入引流装置引起逆行感染。

(4) 留置导尿管期间出现集尿袋高于膀胱高度或其他原因导致尿液返流的情况,促进逆行感染发生。

(5) 留置导尿管期间尿道口、会阴部清洁消毒不彻底。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尿道口可有脓性分泌物。尿常规结果示有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有阳性。严重者可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 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 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必须留置导尿管时,尽量缩短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一周必需更换导尿管。

(3) 留置导尿管期间每天清洁、消毒外阴和尿道口,保持会阴部清洁。

(4) 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返流,集尿袋需24小时更换一次。

(5)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 (6) 发生尿路感染时,尽可能拔导尿管,根据病情运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尿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 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时,导尿管气囊部未进入膀胱内就过早向气囊注水,膨胀的气囊压迫尿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 病人耐受不了导尿管所致的膀胱、尿道刺激,自行牵扯导尿管造成尿道损伤。使用气囊导尿管的病人拉扯导尿管甚至可导致尿道破裂。 (3) 没有合理安置留置气囊导尿管的引流系统,病人翻身或活动时导尿管过度牵拉,造成尿道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主诉尿道疼痛,伴局部压痛,排尿时加重。可见尿道出血,甚至发生会阴血肿。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严重者可见尿道撕裂。

3、预防和处理

(1) 双腔气囊导尿管插管时应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4~6cm,保证气囊部完全进入膀胱。

(2) 妥善安置留置导尿管和引流管,避免过度牵拉。

(3) 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的病人的健康宣教,告知留置期间的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过度拉扯导尿管。

(4) 发生尿道黏膜损伤时,轻者无须处理或采用止血镇痛治疗,严重损伤者,根据情况采取尿道修补、尿路改道等手术治疗。 (三)、尿潴留

1、原因

(1) 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留置导尿管期间长期开放引流,没有间歇性夹管,导致膀胱括约肌张力减退,膀胱功能障碍,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 (2) 泌尿系统感染时,膀胱刺激征症状严重,影响排尿,导致尿潴留。 (3) 导尿管滑脱离开膀胱,不能引流尿液。

2、临床表现

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不能自行排出,膀胱膨隆。病人主诉下腹胀痛,排尿困难。

3、预防和处理

(1) 留置导尿期间注意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取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3~4 h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2) 留置导尿管期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3) 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病人的护理,防止导尿管滑脱,注意观察有无尿潴留发生。 (4) 如发生尿潴留,采取诱导排尿等措施无效的情况下,需重新留置导尿管或再次导尿。 (四)、膀胱结石

1、原因

(1) 长时间留置导尿管,病人饮水少,活动少,尤其是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膀胱结石。

(2) 长期留置导尿管时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易形成感染性结石。

(3) 气囊导尿管质量差或过量注水到气囊,导致气囊破裂,碎片残留后可形成膀胱结石。

2、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尿频、尿痛,排尿时尿流可突然中断,常伴有终末血尿。

3、预防和处理

(1) 选择优质的导尿管,往气囊内注入液体时不可超过所规定的气囊容积。 (2) 加强留置导尿管病人的护理,避免或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3)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和适当活动,每天尿量应维持在2000ml左右,以产生足够的尿液冲洗膀胱、尿道。 (4) 长期留置导尿管应定期更换,尽量减少留置导尿时间。如有导尿管滑脱,应仔细检查气囊是否完整,以免异物残留于膀胱,形成结石核心。

(5) 如发生膀胱结石,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碎石治疗。若结石直径大于4cm ,可行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或激光碎石术。

8、雾化吸人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感染

1、原因

(1) 未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雾化装置、管道、口含嘴、面罩等没有及时按要求清洗和消毒,可促发肺部感染。

(2) 病人自身免疫功能减退,加之较长时间用广谱抗生素雾化吸入,可诱发口腔真菌感染。

(3) 雾化吸入液中若加入糖皮质激素,在长期吸入过程中由于激素可引起口腔黏膜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可诱发口腔真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2、临床表现

(1) 肺部感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热;肺部听诊有啰音;X线胸片可显示肺部有炎症的改变;痰细菌培养阳性。

(2) 口腔真菌感染时舌头和口腔内壁可能会出现乳黄色或白色的斑点,可出现鹅口疮或其他口炎症状。病人自觉口腔疼痛,甚至拒绝进食。

3、预防和处理

(1) 每次雾化治疗结束后,对雾化器主机要擦拭消毒,对雾化罐、螺纹管及口含嘴要浸泡消毒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晾干以备下一位病人使用。 (2) 应注意雾化面罩或口含嘴专人专用。

(3) 雾化治疗期间指导病人注意口腔卫生,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 如果吸人液中含有糖皮质激素,则需要用碳酸氢钠漱口水进行嗽口,以抑制真菌生长。同时注意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 (5) 肺部感染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6) 口腔真菌感染者加强口腔护理和局部治疗,选用抑制真菌生长的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患处涂抗真菌类药物如2.5%制霉菌素甘油,每日3-4次。 (二)、气道阻塞

1、原因

体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往往由于咳痰不利,支气管内常有比较黏稠的痰液滞留,如果再用低渗的雾化液吸入,则有可能引起气道黏膜水肿,或者使得痰液稀释膨胀,这样就有可能在原本痰液不全阻塞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气道堵塞。

2、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唇、颜面发绀,表情痛苦,甚至烦躁、出汗等表现。 3.、预防和处理

(1) 认真仔细评估病人,对痰液多且粘稠的病人要尽量先将痰液咳出或吸出后再行吸入治疗

(2) 雾化吸入过程中,鼓励痰液黏稠病人有效咳嗽,配合叩击胸背部,及时排出湿化的痰液。必要时吸痰,以免阻塞呼吸道。

(3) 雾化吸入中有痰液堵塞支气管应立即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支气管痉挛

1、原因

(1) 一般是由于吸入过快且雾量大所致。过多的气溶颗粒快速进人支气管及肺泡,或者过饱和的雾液吸入都可形成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不良刺激,从而引起支气管痉挛。 (2) 病人对吸入的药物过敏,或者雾化的药物刺激性大而导致的支气管痉挛。 (3) 哮喘病史病人,吸入低温气体诱发支气管痉挛。

(4) 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因雾化气体中氧含量较低,缺氧而诱发病情加重。

2、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喘憋,胸闷,不能平卧,皮肤、黏膜发绀等表现。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3、预防和处理

(1) 雾化前告知病人雾化室可能有轻微憋闷感以及呼吸配合方法,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掌握好吸入方法,均匀而有效地进行吸入治疗。 (2) 雾化前评估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3) 首次雾化的老年体弱病人先用较小剂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至所需雾量大小。哮喘的病人,湿化雾量不宜过大,雾化时间不宜过长,以5min为宜。 (4) 雾化前机器预热3min,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5) 一旦在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咳嗽加重,憋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就应暂停吸入。发生哮喘者予以半坐卧位并吸氧。

(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缺氧严重不能缓解者可行气管插管等。 (四)、急性肺水肿

1、原因

大多是由于吸入雾量过大且时间过长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随着雾滴进人肺泡的增加,水的表面张力高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张力,就会引起肺泡萎缩,并导致肺组织间液静水压下降,从而使肺毛细血管中的水分易透入到肺泡中,引起肺水肿,甚至导致畸形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

2、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剧烈咳嗽、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发绀等一系列表现,两肺满布大小水泡音。

3、预防和处理

(1) 避免长时间、大流量雾化吸入。

(2) 一旦发生急性肺水肿,立即停止雾化吸人。给予高流量吸氧,采用50%乙醇为湿化液,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药物。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五)、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1、原因

(1) 超声雾化吸入气体含氧量低于正常呼吸时吸入气体含氧量,易致缺氧。

(2) 超声雾化雾滴的温度低于体温,大量低温气体的刺激,使呼吸道痉挛进一步加重,导致缺氧。

(3) 超声雾化吸入气体大量进入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呼吸浅促,呼吸末气道内呈正压,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4) 超声雾化吸入不当造成支气管痉挛或气道阻塞时,均可致呼吸困难,从而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临床表现

呼吸浅快,口唇、颜面发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呼吸困难。血气分析结果表明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3、预防和处理

(1) 尽可能用以氧气为气源的氧气雾化吸入,避免吸入气体中氧含量降低。 (2) 雾化吸入前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 (3) 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时间过长。

(4) 对于存在缺氧又必须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雾化的同时给予吸氧,并加强病情观察。 (六)、呃逆

1、原因

大多是由于雾化吸人过快、过猛,大量的气雾微粒被吞入而刺激膈肌,或者伴同大量冷空气吸入而刺激膈肌,从而引起膈肌阵发性痉挛。

2、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呃逆(即打嗝)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 雾化前机器预热3min,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2) 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雾化开始先用较小雾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至所需雾量大小。

(3) 一旦发生呃逆,可采取在病人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冷开水200 ml,亦可采取针灸等办法缓解症状。

9、胃肠减压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胃肠减压术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将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主要适应于:腹部手术,特别是胃肠手术前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治疗肠梗阻胃潴留等。 (一)、呼吸道感染

1、原因

(1) 由于持续胃肠减压,患者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和深呼吸运动,而引起呼吸道感染。

(2) 插管时误插入气管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引起呼吸道感染。

2、临床表现

患者痰多、粘稠,不易咳出。

3、预防及处理

(1) 保持病室温度、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

(2) 指导患者深呼吸和进行有效的咳嗽,定时翻身、叩背。

(3) 湿化气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3次,可起到祛痰消炎、解痉作用。 (二)、咽喉部炎症和溃疡

1、原因

(1) 持续胃肠减压使胃管对咽喉部的持续摩擦和刺激所致 (2) 胃肠减压期间不能饮水,导致呼吸道干燥,咽喉不适。

2、临床表现

表现为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感。

3、预防及处理

(1) 选择软硬度、管径大小合适的胃管,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插入胃管。 (2) 随时评估患者口腔黏膜有无感染、溃疡及咽部不适。 (3) 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可给予温盐水或口泰液漱口。

(4) 还可给予雾化吸入,每周更换一次胃管,以改变胃管置入部位。 (三)、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

1、原因

(1) 胃肠减压期间患者禁食、禁饮,即可引起体液丢失。

(2) 持续胃肠减压患者由于大量消化液被吸出可引起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失衡。

2、临床表现

(1) 血压降低,尿量减少。

(2) 口唇及口腔黏膜干燥,皮肤失去弹性、眼窝下陷,口渴,重者出现躁狂甚至昏迷。

(3) 低渗性脱水无口渴感,可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软弱无力,重者出现神志淡漠、肌痉挛性疼痛、腱反射减弱和昏迷。

(4) 等渗性脱水可出现厌食、乏力、少尿、皮肤干燥、体液量丢失过多可出现休克症状。

(5) 低钾血症表现为肌无力,呼吸肌受累可导致呼吸困难或窒息应及时治疗。

3、预防及处理

(1) 观察患者有无口渴症状。 (2) 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观察胃肠减压引流液的量及性质。经常采取血标本,并及时送检,重视电解质、肾功能等检验结果。补充液体量及电解质,并根据检查结果随时调整补充电解质。

(3) 一般情况下每日补液2000~3000 ml,输液配置和种类需根据胃肠减压引流液的量、尿量、血清电解质等结果而定。

10、膀胱冲洗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膀胱冲洗:利用导尿管,将冲洗液冲入到膀胱内,再利用虹吸原理将冲入的液体引流出来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尿路感染者;泌尿外科术后伴有出血者;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分为开放式膀胱冲洗和密闭式膀胱冲洗两种,临床上常用密闭式膀胱冲洗。 (一)、膀胱痉挛

1、原因

(1) 除膀胱逼尿肌本身的病变外,膀胱冲洗液的冷刺激。 (2) 手术创伤、留置导尿管水囊压迫膀胱颈部。

(3) 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也是引起膀胱无抑制性收缩的原因。

2、临床表现

患者明显膀胱胀感,急迫的排尿感,阵发性下腹部、会阴、膀胱尿道痉挛性疼痛,肛门坠胀。同时膀胱冲洗不通畅,冲洗液颜色加深,冲洗液返流及导尿管周围有溢尿。

3、预防及处理

(1) 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转移患者注意力。 (2) 酌情减少气囊内的液体量,以减轻对膀胱三角区的刺激。

(3) 控制膀胱冲洗液的温度,冲洗液温度控制38~40℃左右最为适宜。

(4) 控制膀胱冲洗液速度,要根据尿液颜色及时调整冲洗速度。若渗血较多时加快冲洗速度避免形成血块堵塞管腔引起膀胱痉挛。当引流液变浅时,滴速可调慢,引流液正常后调至60~80滴/分,以有效降低膀胱痉挛频率。 (5) 术前选用光滑、组织兼容性强、型号合适的硅胶导尿管。

11、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肠壁穿孔

肠壁穿孔是指灌肠时导管在肠腔内盘曲进而损伤肠壁造成穿孔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1、原因

(1) 医护人员为病人灌肠操作时动作粗暴,特别是遇到插管有阻力时用力过猛易造成肠壁穿孔。

(2) 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肠时,由于病人感觉障碍较易造成肠壁穿孔。 (3) 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灌肠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护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肠壁穿孔。

(4) 肛管质地粗硬或反复多次插管。 (5) 灌入液量过多,肠道内压力过大。

2、临床表现

病人起病急,突然感觉下腹部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牵拉痛或弥散的痛,也可是附近皮肤的牵涉性痛。同时出现大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 选用质地适中,大小、粗细合适的肛管。

(2) 操作前先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时,要回抽导管或轻转导管,同时请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导管缓缓插入。

(3) 插管时要注意直肠在矢状面上的2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同时也要注意在冠状面上的3 个弯曲。

(4) 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灌肠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盈,以减轻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5) 如病人出现肠壁穿孔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等抢救。严重者立即手术缝合救治。 (二)、肠黏膜损伤

1、原因

(1) 医护人员为病人灌肠操作时未注意直肠的生理弯曲,动作不够轻柔可致肠黏膜损伤。

(2) 灌肠溶液应为40℃左右,如果溶液温度过高,可致肠黏膜烫伤。

(3) 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肠时,由于病人感觉障碍较易造成肠黏膜损伤。 (4) 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灌肠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护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肠黏膜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感觉下腹部疼痛,肠道有少量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 操作前先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时,要回抽导管或轻转导管,同时请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导管缓缓插入。

(2) 插管时要注意直肠在矢状面上的2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同时也要注意在冠状面的3个弯曲。

(3) 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灌肠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4) 如病人出现肠黏膜损伤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等抢救。

(5) 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肛管。

12、 心电监护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心电监护仪是可以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等生理参数进行精密测试和测量的实用性医学仪器设备。心电监护仪广泛适用于临床的病情的监控,通过查看它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除给医护人员提供合理客观依据,对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 皮肤过敏

1、原因

(1) 患者过敏体质,电极纸粘贴部位出现皮肤过敏,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2) 电极纸粘贴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

监护电极纸粘贴部位皮肤出现发红,起水泡甚至皮肤破损等。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及处理

(1) 定期更换粘贴部位,清洁皮肤。

(2) 取电极时应小心谨慎,防止撕破皮肤。

(3) 用碘伏外涂消毒,如有水泡较大的可用无菌小针头刺破抽水,必要时用TDP治疗仪灯照,无菌纱块覆盖换药,避免用指甲抓破皮肤。 (4) 有条件者可使用脱敏的监护电极纸。

(二)、 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1、原因

测量血压的袖带或夹血氧探头的部位受压时间过长或松紧不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2、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肿胀,发绀或湿冷,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及处理

(1) 严密观察受压部位局部循环情况,定时放松,经常更换部位,加强交接班工作并做好记录,对于神智不清、有情感障碍的患者及婴幼儿实行床旁交接班。 (2) 抬高患处,肿胀明显皮肤无破损者可行湿热敷或新鲜土豆片外敷,促进血液循环组织吸收,同时注意保暖及避免皮肤破损,防止继续受压。

(三)、局部皮肤破损

1、原因

(1) 测量血压的袖带及夹血氧探头的部位受压时间过长或松紧不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发生压疮。

(2) 水肿循环不良的危重患者,测量部位受压时间过长发生压疮。

2、临床表现

(1) 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发热、起水泡,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皮肤破损甚至溃疡,通常创面可见组织液渗出或血性分泌物。

(2) 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及处理

(1) 严密观察受压部位局部循环情况,定时放松,经常更换部位,加强交接班工作并做好记录,对于神智不清、有情感障碍的患者及婴幼儿实行床旁交接班。 (2) 用碘伏外涂消毒,如有水泡较大的可用无菌小针头刺破抽水,必要时用TDP治疗仪灯照,无菌纱块覆盖换药,按压疮护理,避免继续受压。 (四)、焦虑

1、原因

(1) 因监护仪发出的声音、在身上粘贴的电极和连接线等影响患者休息。 (2) 因需要监护而担心病情较重和疾病治愈。 (3) 因使用监护仪而担心医疗费用支出问题。 (4) 监护室因不能留亲人、朋友陪伴。

2、临床表现

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急躁不配合,失眠等。

3、预防及处理

(1) 加强解释沟通,关心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合理安排探视,将监护声音调小,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体位安全舒适。

(2) 根据焦虑产生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焦虑是与肌肉相关联的,所以告诉患者学会自我深度松弛,令躯体放松从而使精神放松。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想象放松疗法,先由他人给予语言指导,再自行进行想象各种舒适、温暖、平静的环境。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抗焦虑药物。

(五)、肋骨或胸骨骨折

1、原因

见于骨质疏松,极度消瘦的患者,因贴电极连接导联线按扣用力不当。临床少见。

2、临床表现

清醒患者主诉胸骨局部疼痛或经检查证实贴电极片部位有新发生的骨折灶。

3、预防及处理

(1) 贴电极片连接导联线按扣时用力得当。

(2) 评估患者,骨质疏松、极度消瘦的患者事先将电极片与导联线按扣连接好,然后再贴到患者胸前区部位。

(3) 选用夹式导联线与电极片的连接方法。

13、微量泵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微量泵报警

1、预防

(1) 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药剂量及速度换算。

(2) 规范操作程序,连接微量泵前常规推注少量希肝素盐水,保证管路通畅。 (3) 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床边交接班。

(4) 确保电源连接紧密,注射器正确卡如微量泵卡槽内,查看延长管有无打折、脱落。

2、处理

(1) 保证机器没有故障,正常运转。 (2) 保证电源没有故障。

(3) 保证管路通畅,延长管无打折、脱落、无气泡。 (4) 确保穿刺针处无回血凝固。 (二)、血液回流

1、预防

(1) 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处理。

(1) 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微量泵使用完毕后,使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3) 将微量泵至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2、处理

可用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头皮针,将回血推回。如回血已发生堵管,切勿用力推注,以免血栓进入静脉,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 (三)、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1、预防

(1) 正确选择静脉,不宜于其他药物共用一条静脉,以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影响微量泵的持续泵入,降低用药效果,有条件者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确保药物泵入。

(2) 危重症病人采用深静脉置管,防止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2、处理

(1) 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1) 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

14、输液泵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药物外渗

1、预防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用药的局部反应,有无回血、外渗,尤其从中心静脉输入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回血、肿胀。

2、处理

重新选择静脉,根据输入药物性质做好局部处理。

(二)、静脉炎和静脉硬化

1、预防

使用输液泵前,先选择好血管,一般选择血管较粗直,易固定并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对老年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输液。

2、处理

(1) 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2) 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 (3) 常见报警处理

A、空气报警:

输液管内有气泡。重新排气,调整滴液壶内的液体。 B、滴速报警:

1) 输液瓶已空。及时更换输液。 2)旋夹紧闭。打开旋夹。

3) 滴液壶壁有液体凝集。晃动滴液壶消除凝集。

4)滴数传感器未安装好传感器损坏。调整滴数传感器位置。 C.压力报警:

1) 旋夹未打开。打开旋夹。

2) 管路扭曲、受压。保持管路通畅。

3)针头或管路有血块堵塞。消除血块或重新穿刺。

D、泵舱门报警:

输液管放置不正确或泵门关闭不严。重新放置输液管或关闭泵门。 E、电池报警:

交替显示输液速率和AAA.A。显示屏显示:Battery discharged,connectto main.(电池用完,接至主电源)。连接至电源,持续充电达16小时。

15、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低氧血症

1.、原因

(1) 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 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 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4) 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5)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严重者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甚至意识丧失。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气分析可见动脉氧分压下降。

3、预防和处理

(1)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吸痰管的外径不可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l/2。

(2) 每次吸引时间<15 s,每次吸引间隔应至少1 min,连续吸引总时间不超过3min,让病人有适当的时间通气和氧合。

(3) 吸痰管插入深度适宜,成人经口咽吸痰深度一般为15cm左右,经鼻咽吸痰深度约为16 cm,经鼻气管内吸引插管深度一般为20cm。人工气道吸痰时插管遇到阻力或病人咳嗽时,往外提出1 cm。避免吸痰管深入至支气管处,造成呼吸道阻塞。

(4) 机械通气或正在吸氧的病人吸痰,不宜脱离呼吸机或拔出供氧管时间过长。吸痰前后可给予纯氧5 min,以提高血氧浓度。

(5) 吸痰时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 (6) 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 吸痰动作粗暴、负压过大、反复插管、吸引时间过长,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 (2) 插入吸痰管时使用负压,负压吸附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

(3) 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由于头部难固定,在插吸痰管过程中,吸痰管的头部容易气管粘膜,造成黏膜损伤。

2、临床表现

呼吸道黏膜见黏膜破溃、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吸痰时可吸出血性痰。

3、预防和处理

(1) 选择合适型号的优质吸痰管,吸痰管前端应有多个侧孔。

(2) 吸痰动作应轻柔,吸痰前应润滑吸痰管,插管时不可使用负压。吸痰手法应是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不可反复上下提插。

(3) 根据病人情况及痰黏稠度调节负压,成人300~400 mmHg,儿童250~300 mmHg。

(4) 每次吸痰的时间<15 s,不可过长时间吸痰和反复多次插管,造成黏膜损伤。 (5) 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时,如口鼻腔黏膜损伤,可外涂抗生素软膏;若气管黏膜损伤,可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超声雾化吸人。 (三)、感染

1、原因

(1) 无菌吸痰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以及没有及时更换消毒,吸痰管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

(2) 操作者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 鼻腔、口腔和气管切开处需同时吸痰时,吸口、鼻咽与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

(4) 吸痰管反复使用。

(5) 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2、临床表现

口、鼻咽部黏膜感染表现为局部黏膜红、肿、热、痛,可有炎性分泌物。气管或肺部感染表现为呼吸快、痰多、发热,肺部听诊湿哕音或肺部x线片见点片状阴影,痰培养为阳性。

3、预防和处理

(1) 采用无菌吸痰管,吸痰前检查无菌吸痰用物、吸痰管有无达到无菌要求。 (2) 吸痰用物固定个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吸痰盘内物品应每班消毒更换。 (3) 操作者吸痰前认真洗手,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4) 若鼻腔、口腔和气管切开处需同时吸痰时,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鼻腔或口腔。最好准备两套吸痰管和冲洗吸痰管液,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 (5) 每根吸痰管只用1次。

(6) 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内菌群在吸痰过程中带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7) 避免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减少感染发生率。

(8) 如发生感染,予以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全身感染时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16、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出血

1、原因

(1) 鼻腔黏膜出血多由于胃管选择过粗,插管用力过猛所致。

(2) 胃出血主要由于毒物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引起黏膜充血、糜烂有关。也可因胃内容物基本吸、排尽后,胃腔缩小,胃前后壁互相贴近,使胃管直接吸附于局部胃黏膜,洗胃机的抽吸造成胃黏膜破损和脱落引起出血。 (3) 病人剧烈呕吐造成食管黏膜撕裂。

(4) 强行为不合作病人插管,引起食管、胃黏膜出血。

2、临床表现

可见鼻腔黏膜破损出血,洗出液呈淡红色或鲜红色,病人烦躁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冰凉、血压下降,清醒病人主诉胃部不适、胃痛、呕吐、黑便等。

3、预防和处理

(1) 操作前对清醒病人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情绪,取得病人的配合。选择合适的胃管,插管动作轻柔、敏捷,胃管深度要合适,成人距门齿45~55 cm。 (2) 抽吸胃内液时,负压应适度,正压O.03~0.04 MPa。对昏迷、年长者应选用小胃管、小液量、低压力(0.01~O.02 MPa)。当抽吸受阻时,应适当调整胃管深度和转动胃管,以防负压过大损伤胃黏膜。 (3) 若发现洗出液呈血性,应立即停止洗胃,经胃管灌注西咪替丁和氢氧化铝凝胶,保护胃黏膜。或灌服云南白药以局部止血,必要时静脉滴注西咪替丁及止血剂。 (4) 大量出血时应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二)、水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临床上把细胞水肿、肺水肿、电肌细胞水肿通称为水中毒。

1、原因

(1) 部分病人服毒前因情绪激动进食量少,洗胃时大量胃液丢失,洗胃液灌人过多,大量水分进入肠腔,造成水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 因脱水治疗及应用激素和输入过多葡萄糖等,均可引起和加重低血钾。 (3) 洗胃时间过长,增加了水的吸收量。

(4) 洗胃过程中,食物残渣堵塞胃管,造成洗出液量较少,灌洗液在胃内贮存压力增高,洗胃液进入小肠吸收,超过肾脏排泄能力,血液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水中毒。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神志不清、躁动。严重者球结膜水肿、呼吸困难,甚至昏迷抽搐。肺水肿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

3、预防和处理

(1) 洗胃时,每次灌注液量应在300~500ml。昏迷病人给予小剂量灌洗,每次200 ~300ml,严格记录出、入洗胃液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2) 水中毒症状与中毒所致的昏迷、抽搐等症状易相混淆,应注意鉴别。洗胃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及上腹部是否饱胀等。一旦出现球结膜水肿,则为严重水中毒标志。若清醒病人有烦躁、嗜睡等神志改变,应视为早期水中毒表现。必要时查血钠、氯确诊。

(3) 洗胃时间过长时,应随时检查血清电解质,以防止电解质失衡。

(4) 为毒物性质不明者洗胃,或相应洗胃液不易取得时,最好选用温等渗生理盐水灌洗,避免造成水中毒。

(5) 对出现水中毒者应控制人水量,轻者禁水即可恢复,重者立即给于3%~5%的高渗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以及时纠正机体的低渗状态。给予利尿剂,增加排尿量,减轻心脏负担,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纠正脑水肿。

(6) 肺水肿严重、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者,及时行气管插管,给予人工通气。 (三)、窒息

1、原因

(1) 灌洗液一次灌入过多或出、入液量不均衡,胃内潴留过多由口鼻涌出,昏迷病人误吸大量洗胃液或呕吐物造成窒息。

(2) 操作中胃管位置判断失误,洗胃液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3) 有机磷等毒物口服后,可因对咽部的刺激损伤造成喉头水肿,并使气道分泌物增多、流涎而导致呼吸道阻塞,造成呼吸困难、缺氧。

2、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呛咳,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

3、预防及处理

(1) 插管前,在胃管上涂一层石蜡油,以减轻对喉部的摩擦及刺激。

(2) 洗胃时,采取左侧卧位,头稍低,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 熟悉消化道解剖特点,严格操作规程,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可进行洗胃液灌洗。

(4) 操作前备好抢救设备,如氧气、呼吸机、吸引器和心脏起搏器等,若发生窒息,立即停止洗胃,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四)、寒战、高热

1、原因

(1) 在洗胃过程中,洗胃时间过长,大量洗胃液吸收并带走人体的热量。 (2) 洗胃液温度以及室温过低。

(3) 洗胃液浸湿衣服、床被等,使体温散失,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出现剧烈升温效应,病人出现寒战、高热。

2、临床表现

病人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体温可达39℃以上。

3、预防及处理

(1) 洗胃液的温度应在32~38℃,过冷不仅易引起寒战、高热,而且可促进胃蠕动,使毒物进入肠道,不利于彻底洗胃。 (2) 注意给病人保暖,及时更换浸湿衣物。 (五)、胃穿孔

1、原因

(1) 未明确毒物性质,为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中毒者洗胃,可造成胃穿孔。 (2) 病人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等禁忌症者。

(3) 洗胃动作粗暴,洗胃机压力不合适,或洗胃液入大于出,造成急性胃扩张,胃内压增高,病人不配合时胃内压可更高,可造成胃穿孔。 (4) 医务人员操作不慎,大量气体被吸人胃内致胃破裂。

2、临床表现

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剧烈疼痛。体格检查可见:腹部隆起,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腹部平片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腹部 B超检查可见腹腔有积液。

3、预防及处理

(1) 洗胃前详细评估病史,有洗胃禁忌证者,一般不洗胃;有溃疡病史者,灌注液量应相应减少,一般每次300ml;做好清醒病人的心理疏导,说明配合方法,保证顺利插管。

(2) 误服腐蚀性化学品者,禁忌洗胃。 (3) 熟练洗胃操作规程,动作轻柔,电动洗胃机洗胃时压力不宜过大,应在13.3 kPa左右,并注意保持出、入液量的平衡。 (4) 胃穿孔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六)、吸入性肺炎

1、原因

(1) 昏迷病人,因意识不清,烦躁不合作,体位不当,以及大量洗胃液灌入未被吸出,引起反射性呕吐,致洗胃液、食物残渣及毒物吸入呼吸道。

(2) 洗胃完毕拔出胃管时,末端未反折捏紧,使胃管内液体流入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

2、临床表现

洗胃时病人可出现呛咳,肺部听诊有湿啰音和水泡音。

3、预防及处理

(1) 对昏迷病人,洗胃前行气管插管气囊充气,可避免洗胃液吸人呼吸道。 (2) 洗胃时取左侧卧位,头稍低偏向一侧;对烦躁病人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3) 洗胃过程中,严密观察机器运转情况,保持入、出液量平衡。

(4) 一旦有误吸,立即停止洗胃,取头低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吸入物。气管切开者,可经气管套管内吸引。

(5) 洗胃结束后,应协助和鼓励病人多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有肺部感染迹象者及时应用合理的抗生素。

17、皮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原因

(1) 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 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 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 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 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

注 射 部

位 疼 痛,推 注 药 物时 加 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 肌肉 收 缩、呼 吸 加 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1) 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 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 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 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 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 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1、原因

(1) 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 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 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 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

(1) 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 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 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 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 用 无 菌 注 射 器 将 水 疱 内 液 体 抽 出 ;注 射 部 位 出 现 溃 烂 、破 损 ,外 科 换 药处理。 (三)、虚脱

1、原因

(1) 因病人对肌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烈收缩,使注射时的疼痛加剧;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 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瘢痕处等,引起病人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2、临床表现

有头晕、面 色 苍 白、心 悸 、出 汗、乏力 、眼 花 、耳鸣、心 率 加 快、脉 搏 细 弱 、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

(1) 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熳。 (3) 对以往晕针、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正确判断是药物过 敏

还 是 虚 脱 。如 发 生 虚 脱 现 象 ,将 病 人平 卧 ,保 暖 ,针 刺 人 中、合 谷 等 穴 位,必要时静脉推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四)、过敏性休克

1、原因

(1) 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 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肤过敏症状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3、预防及处理

(1) 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 在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 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等。

(4)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1) 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

2) 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 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 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5) 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1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6) 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

7) 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

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 (五)疾病传播

1、原因

(1) 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

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

(2) 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

2、临床表现

由于疾病的传播不同,其症状有所不同。如细菌污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型肝炎,病人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原则,一人一针一管。

(2) 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 (3) 注射后,需消毒手后方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

(4) 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隔离治疗。

18、皮下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出血

1、原因

(1) 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 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3、预防及处理

(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 注射完毕后,局部按压。按压部位要准确,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 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48 h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对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皮下硬结

1、原因

(1) 反复注射同一部位、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均可形成硬结。

(2) 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3)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甚至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 正确掌握注射深度,深度为针梗的1/2~2/3。

(2) 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3) 注射药量不宜过多,推药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 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5)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禁用长镊敲打安瓿。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6) 皮肤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

(6) 已形成硬结者,用以下方法外敷: ① 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忌用;

② 用50%硫酸镁湿热敷;③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原因

皮下注射剂量过大,部位过深,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2、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 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人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 (3)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4) 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5) 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1。

19、肌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神经性损伤

1、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l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在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发生在上肢时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预防及处理

(1) 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性损伤的发生。

(2) 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 正确进行注射部位的定位,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 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 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二)、局部或全身感染

1、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3.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三)、疼痛

1、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一次性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都可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3、预防及处理

(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 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而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 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BR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必须分次注射。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

20、 静脉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血肿

1、原因

(1) 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或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隆起,形成血肿。

(2) 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3) 固定不当、针头移位,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4) 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5) 细小静脉穿刺,针头选择过粗、进针后速度过快、回血后针头在血管内潜行偏离血管方向而穿破血管。

(6) 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时间、压力不够。

2、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d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

3、预防及处理

(1) 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 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 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按压部位应自针孔以上1~2处,一般按压时间为3~5 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4) 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 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5) 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静脉炎

1、原因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表现。

3、预防及治疗

(1)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2) 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3) 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 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 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

(4) 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1、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1、原因

常因输人致热物质而引起。

(1) 输入的药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 (2) 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3) 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 ℃ 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 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 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

(3) 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4) 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5) 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二)、急性肺水肿

1、原因

(1)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 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如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3) 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功能差。

2、临床袁现

病 人 突 然 出 现 呼 吸 困 难 、胸 闷 、气 促 、咳 嗽 、咳 泡 沫 痰 或 泡 沫 样 血 性 痰 。严 重时 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啰音。

3、预防和处理

(1) 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对心、

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2) 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 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每5~10 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4)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 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在湿化瓶内加入5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 (5)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 (6) 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1、原因

(1) 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 输人药液过酸或过碱,引起血浆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功能而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3) 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分级:

(1) O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2) 一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3) 二级: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4) 三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5cm左右。

(5) 四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5cm以上。

(6) 五级:除具有4级症状以外,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临床上一般以2~4级常见。

3、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 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行湿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 (3) 超短波物理疗法。

(4) 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5)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注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6)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的抗炎能力。

(7) 输入非生理性ph值药物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值尽量接近7.4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并且输入速度要慢。 (四)、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后首先到达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较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的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病人可能会立即死亡。

1、原因

(1)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2) 输液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3) 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2、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预防及处理

(1) 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2)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除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4) 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同时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舒缩,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

(5)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 (6) 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五)、液体外渗

1、原因

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引起。

2、临床表现

局 部 组 织 肿 胀 、苍 白 、疼 痛 、输 液 不 畅 ,如 药 物 有 刺 激 性 或 毒 性 ,可 引 起 严 重 的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 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 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 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 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六)、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1、原因

(1) 在药液制作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工艺过程中的污染。 (2) 盛药液容器不洁净。

(3) 输液容器与注射器不洁净。

(4) 在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及输液环境不洁净等。

2、临床表现

(1) 液体中微粒过多,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以及坏死。

(2) 由于红细胞集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 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4) 粒作为异物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造成肺内肉芽肿。最易受微粒阻塞损害的脏器有肺、脑、肝、肾等部位。

3、防及处理

(1) 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

(2) 化治疗室的空气,若有条件可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前准备。以减少输液污染的机会和程度。

(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遵守操作规程。 (4) 认真检查输入液体的质量。 (5) 输入药液现配现用,避免污染。

22、浅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静脉炎

1、预防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3)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 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5)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

2、处理

(1) 立即给予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2) 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d。 (二)、液体渗漏

1、预防

(1) 妥善固定导管。

(2) 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 (3) 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4) 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2、处理

对液体外渗者予热敷、硫酸镁湿热敷等。 (三)、皮下血肿

1、预防

(1)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1) 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处理

可行冷敷或热敷每日1~2次。 (四)、导管堵塞

1、预防

(1)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浓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3) 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子尽量夹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2、处理

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将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拧下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五)、静脉血栓形成

1、预防

(1) 再次输液时,用0.5%碘伏消毒肝素帽处,接上输液器,如果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挤入循环而发生栓塞,应先调整肢体位置,检查静脉留置针有无脱出,然后用5 ml针管抽取0.1%肝素盐水2 ml,连接输液针头回抽凝血块,通畅后再换接输液管输液。 (2) 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且留置时间不可过长。

2、处理

(1) 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 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 (3) 避免碰撞伤肢。

(4) 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5) 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六)、导管脱出

1、预防

(1) 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弧形或S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 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3) 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

(4) 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2、处理

局部按压至不出血。

23、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一)、静脉炎

1、原因

(1) 细菌性静脉炎:

多见于病人抵抗力低下,医护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不严格,套管脱出部分再送入血管内,局部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 (2) 化学性静脉炎:

输注的药物和液体损伤静脉内膜或软管进入静脉太短,肢体活动较剧可引起液体自穿刺点缓慢溢出,引起炎性反应。 (3) 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的静脉导管固定不牢,导管置于关节部位,导管型号较大而静脉较细,穿刺和送管动作不当等对静脉形成摩擦性损伤。 (4) 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留置的静脉导管固定不牢,导管型号较大,进针速度、角度不当,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内膜所致。

2、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2) 尽量选用较粗大的静脉血管,使输入药物足够稀释,减少刺激性药物刺激局部血管。

(3) 在病情允许并经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减慢滴注速度。 (4) 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

(5)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套管尖端劈叉现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6)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可及时拔除套管进行湿热敷、理疗等处理。 (7) 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8) 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灭菌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二)、导管堵塞

1、原固

(1) 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2) 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 (3) 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

2、临床表现

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推药阻力大。

鼻咽癌常见并发症范文第2篇

许多研究资料提出[3~5]:局部麻醉药对于脊髓或神经根有毒性作用, 常常与浓度和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可能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局部麻醉药直接作用于中枢或外周神经元, 破坏神经元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2) 局部麻醉药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作用或者干扰了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 引起作用区域的神经元血流量降低, 容易产生缺氧性损伤。

(3) 使细胞内离子超载而破坏细胞结构, 直接引起神经损伤。

1.1 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最初表现为患者不安、感觉异常、焦虑、耳鸣及口周麻木, 进而出现面肌痉挛和全身抽搐, 最终发展为昏迷、呼吸、心跳停止;心血管系统初期表现为心动过速和高血压, 晚期则为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肌收缩功能抑制。原因:一次用量相对或绝对过大、药物作用部位血管丰富或误入血管是主要原因, 年老、体弱等是易发因素。预防:麻醉医师严格遵守临床常规;麻醉前给予患者苯二氮卓类或巴比妥可降低惊厥发生率;严密进行监护, 早期发现局麻药中毒的症状;注射局麻药前回吸、小剂量多次给药、先注入试验剂量、采用局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及最低有效剂量。

1.2 治疗

(1) 立即停止用药; (2) 呼吸道维护和管理; (3) 控制惊厥、抽搐, 防止发生意外:可静脉应用安定0.1~0.2mg/kg、异丙酚1~2mg/kg、琥珀胆碱1~2mg/kg。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血压下降用升压药;心率减慢用阿托品;呼吸心跳停止采用心肺复苏。

1.3 局麻药过敏反应

在使用少量局麻药后, 出现荨麻疹, 咽喉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原因:过敏体质的病人绝大部分对酯类局麻药过敏;对酰胺类局麻药过敏极为罕见;另外有些患者也可能是对某种局麻药所含的保护剂 (如羟苯甲酯) 过敏[6]。治疗:一旦发现立即静注肾上腺素0.2~0.5mg, 然后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1.4 马尾综合征 (cauda equine syndrome, CES)

S2-S4的损伤引起的临床表现为主, 如膀胱、直肠功能受损和会阴部知觉障碍, 当L5, S1受累时可表现为鞍型感觉障碍。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下肢特别是膝以下部位的运动障碍, 膝跳反射、足底反射等也可减弱或消失, 发病率为1/2834-1/8128。原因:局麻药鞘内的直接神经毒性;压迫性损伤:操作因素导致损伤。预防:连续脊麻的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的深度不宜超过4cm, 以免置入的导管向尾过深;采用能够满足手术要求的最小局麻药剂量, 严格执行脊麻局麻药最高限量规定;脊麻中应当选用最低有效局麻药浓度;注入蛛网膜下腔局麻药液葡萄糖的终浓度不得超过8%。治疗:早期采用大剂量激素、脱水、利尿、营养神经药物;后期采用高压氧、理疗、针灸、功能锻炼等恢复。局麻药神经毒性引起的马尾综合征患者, 肠道尤其是膀胱功能失常较为明显, 需要支持疗法以避免继发感染等其他并发症。

1.5 短暂性神经综合征 (transient neurological syndrome, TNS)

多见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完全恢复后早期、其次为硬膜外阻滞, 两者麻醉过程平稳顺利无殊, 感觉异常或敏感系主要症状, 多发于躯干下部, 以灼烧样、持续固定、痉挛性、放射性疼痛为主, 可沿下肢放射, 程度轻重不一。查体无明显运动和反射异常, 持续3~5d, 少数可达10d。无后遗运动感觉损害, 脊髓与神经根影象学检查和电生理无变化。原因:局麻药特殊神经毒性:如利多卡因脊麻发生率高;患者体位的影响:截石位手术发生率高于仰卧位;穿刺针损伤、坐骨神经牵拉引起的神经缺血、肥胖等原因, 与药物比重或渗透压基本无关[7~9]。诱发TNS的最常见局麻药为利多卡因。预防:尽可能采用最低有效浓度和剂量的局麻药液。治疗:椎管内阻滞后出现背痛及腰腿痛时, 先排除椎管内血肿或脓肿、马尾综合征后, 再开始TNS治疗。最有效的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 对非甾抗炎药治疗无效的可加用阿片类药物。同时热敷、下肢抬高进行对症治疗, 如伴有肌肉痉挛使用环苯扎林。

2 穿刺与置管并发症

2.1 椎管内血肿

在12h内出现严重背痛, 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原因:椎管内阻滞穿刺或导管对血管的损伤。预防:穿刺及置管时操作轻柔, 避免反复穿刺;对凝血障碍及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尽可能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对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不宜选择硬膜外阻滞;术后加强随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治疗:椎管内血肿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快速果断的处理, 避免发生不可逆损害, 脊髓压迫超过8h则预后不佳。采用CT检查诊断椎管内血肿最为确切, 但应当重视临床诊断, 若在局麻药作用消失后, 感觉与运动功能未恢复, 或恢复后又消失, 或伴有大小便失禁与腰背痛表现, 应尽早手术探查。硬膜外血肿防治方面主要是加强麻醉后随访;尽可能快的进行影像学检查, 最好是磁共振检查;6~8h内行椎管减压, 清除血肿。早诊断, 早治疗是关键, 术后8~12h内减压者多能恢复, 时间长会造成永久性截瘫。

2.2 感染

浅表感染为局部组织红肿或脓肿, 伴有全身发热。深部组织感染多表现为发热、脑膜刺激症状、严重的头痛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潜伏期约为40h。原因:麻醉器械消毒不严、无菌操作技术不良、产科镇痛污染、术后镇痛留置导管时间过长、邻近组织感染蔓延、血液或淋巴扩散, 均可引起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及脊髓的感染。

临床上椎管内麻醉后出现的感染常见有3种情况。

(1) 硬膜外脓肿2~3d或更长时间出现, 表现为严重背痛, 局部紧张, 发热。局部背痛, 与脓肿发生部位一致。疼痛剧烈, 咳嗽, 弯腰, 屈腿时加剧, 有扣击痛。约4~7d出现神经根受刺激的放射性疼痛, 继而肌无力, 严重者可由于脓肿直接压迫脊髓脓肿压迫血管造成脊髓缺血波及静脉, 引起静脉炎症, 导致血栓形成, 造成血流障碍等原因而引起截瘫的机理。诊断: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等;局部神经系统症状:4~9d潜伏期后突然或逐渐出现背痛和相应部位的神经根痛;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水肿;脊柱强直现象;脊髓压迫后即出现运动麻痹、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失常;几天后可发展为尿潴留或截瘫;脑脊液可混浊, 细胞计数可正常, 但蛋白含量可增加, 细菌培养常为阴性;核磁共振可明确诊断。椎管内造影可帮助诊断, 硬膜外穿刺抽出脓液可确诊。治疗:及早切开椎板引流;根据药敏试验给有效和大剂量抗生素, 但不能依赖抗生素治疗。治疗效果差, 重点放在预防, 严格按无菌原则操作 (注意一次性用品失效期) ;麻醉前可使用抗生素;对有感染灶者, 最好选择全麻。

(2) 蛛网膜下腔感染及化脓性脑脊膜炎:椎管阻滞后4h左右出现脑膜炎症状, 寒战、头痛、发热及颈强直。脑脊液浑浊, 白细胞增多, 涂片常发现细菌。应用链霉素可能较快缓解。

(3) 无菌性脑膜炎或粘连性蛛网膜炎:异物进入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出血都可导致无菌性粘连性脑膜炎。

2.3 穿破硬脊膜后头痛

症状延迟出现, 最早1d, 最晚7d, 一般为12~48h。70%患者在7d后症状缓解, 90%在6个月内症状完全缓解或恢复正常。原因:意外穿破蛛网膜约占3.2‰, 有的是因初学者操作不当所致;有的是病人因素, 如病人不配合;硬膜外粘连造成判断困难;脊柱难以弯曲:畸形或病变、腹内巨大肿块或腹水;老年韧带钙化穿刺困难, 过度肥胖寻找棘突间隙困难。预防:一切按操作规程进行处理;一旦发生或估计穿刺困难患者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以改全麻最为安全。处理:如果病情允许, 可改用腰麻或连续腰麻下手术。若穿刺部位较高或需术后镇痛者, 可改为另一间隙重新穿刺, 并向头端置管, 但硬膜外用药应减量, 并有发生腰麻的可能, 应密切观察。

2.4 穿刺直接损伤脊髓神经根

神经根损伤患者主诉触电样疼痛, 相应部位抽搐等。处理:置管时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后不应强行穿刺、置管;穿刺触及脊髓时, 病人肢体有电击样异感。轻者数分钟消失, 可继续硬膜外麻醉;重者异感持续不退, 应放弃阻滞麻醉。预防:主要是选择质优导管, 防止粗暴穿刺;穿刺时多作负压试验, 不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置管动作要慢;穿刺过程如有异感, 要调整方向, 必要时改用其它麻醉方法。治疗:立即静点氢化可的松100mg或地塞米松10mg, 持续3d, 可减轻后遗症的程度。预后:神经根痛常伴有脑脊液冲击征, 即咳嗽、喷嚏后用力时疼痛或麻木加重。3d内最剧, 两周内多数缓解或消失, 麻木可遗留数月, 预后良好。脊髓损伤有轻有重, 导管插入脊髓注药可引起的严重损伤或横贯性伤害, 致截瘫 (软瘫) , 早期行脱水和激素疗法, 部分病人可望治愈;不完全性截瘫治疗方法较多, 如:神经生长因子、高压氧、理疗功能锻炼等, 可能部分恢复;神经根损伤, 可作阻滞治疗, 用激素、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

2.5 导管折断预防

规范操作, 术前应仔细检查导管质量, 采用一次性质地良好的导管。对于拔管困难者, 此时应把病人改为侧卧位, 嘱病人放松肌肉, 再谨慎拔管, 也可于1~2d后再拔出。处理:断针、断管重在预防。如断端在皮下可触摸到, 切口小, 可用血管钳分离取出;经MRI证实导管断在椎管内而病人又无症状则放弃取出, 但应随访是否有神经症状, 如有严重神经症状则应手术取除。

摘要:椎管内麻醉是将药物 (局麻药、阿片类) 注入椎管内某一腔隙, 可逆性阻断脊神经传导功能或减弱其兴奋性的一种麻醉方法, 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 (又称腰麻, Subarachnoidblock) 和硬脊膜外腔阻滞 (又称硬膜外麻醉, Epiduralblock) [1]。大量临床研究已表明, 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可延迟手术应激反应, 减少术中出血, 降低术后血栓栓塞发生率, 从而降低高危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另外, 硬膜外阻滞还可用于术后镇痛, 是目前胸、腹部手术术后和分娩镇痛的主要镇痛方法;但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及技术操作也会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2]。在此将椎管内麻醉和镇痛的意外及并发症作一讨论, 以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 降低麻醉风险并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

参考文献

[1] 王伟鹏, 主译.临床麻醉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 irsch T, Marzo I, Kroemer G.Role of the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in apoptosis[J].Biosci Rep, 1997, 17 (1) :67~76.

[3] Kristensen JD, Karlsten R, Gordlh T.Spinal cord blood flow after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ropivacaine and hupivacaine with or without epinephrine in rat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8, 42 (6) :685~690.

[4] 郭建荣, 岳云.局部麻醉药脊神经毒性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麻醉与监护论坛, 2009, 16 (1) :49~52.

[5] Saito S, RadwanⅡ, Obata H, et al.Direct neurotoxicity of tetra-caine on growth cones and neuritis of growing neurons in vitro[J].Anesthesiology, 2001, 95:726~733.

[6] Rosen MA, Baysinger CL, Shnider SM, et al.Evaluation of neuro-toxicity after subarachnoid injection of large anesthetic solutions[J].Anesth Analg, 1983, 62 (9) :802~808.

[7] Aguilar JL, Pelaez R.Transient neurolngical syndrome:dose it re-ally exist[J].Curr Opin Ansesthesiol, 2004, 17:423~426.

[8] Pollock JE.Transiont neurologic symptoms:etiology,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J].Reg Anesth Pain Med, 2002, 27:581~586.

鼻咽癌常见并发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危重新生儿中8例给予了机械通气, 其中早产儿7例, 足月儿1例;胎龄<30周4例, 30~35周2例, 35~37周1例, ≥37周1例, 平均胎龄 (34±6) 周;体重<1000g1例, 1000~1499g4例, 1499~2499g2例, ≥2500g1例。其中原发疾病的情况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3例, 新生儿肺炎2例, 呼吸衰竭1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1例, 肺出血1例。机械通气<3d1例, 3~7d4例, ≥7d3例, 平均通气时间5.4d。

1.2 机械通气方法

所有患儿经鼻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为进口聚乙烯管, 呼吸机为美国Drager呼吸机, 上机指证参照《实用新生儿》标准[1]。根据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初调参数。上机1h测动脉血气后调整呼吸机参数, 上机期间测血气1~2次/d, 并及时调整参数, 调整参数的原则为首先调低可能引起并发症的高值参数或调高不易引起损伤的低参数, 维持SaO2在85%以上, 动脉血气维持在pH7.30~7.45, PaO2≥6.67, 3.3Kpa≤PaCO2≤7.3Kpa。病情好转逐渐调整参数。在原发病控制或治愈, 全身情况稳定且自主呼吸良好, 气道分泌少, 吸气峰压 (PIP) <0.196Kpa, RR<10/min, FiO2≤0.4, 血气分析正常, 试行撤离呼吸机。撤机后2h测血气决定是否需要再次上机。同时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

2 结果

2.1 并发症的情况

8例患儿均出现并发症。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例 (62.5%) 、败血症4例 (50%) 、肺出血2例 (25%) 、气胸3例 (37.5%) 、颅内出血3例 (37.5%)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 (12.5%) 、支气管发育不良1例 (12.5%) 。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早产儿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体重<1500g组与≥1500g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0.01) , 有统计学意义;上机时间≥7d组与上机时间<7d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0.01) , 有统计学意义。

2.2 转归

8例机械通气的患儿中存活7例, 存活率87.5%;放弃治疗1例。3讨论

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患儿呼吸支持治疗的重要一环, 而机械通气不可避免地对患儿的呼吸生理、心血管功能、脑血流及颅内压产生一系列影响[2], 这也正是各种并发症产生的基础。

本组资料显示:在机械通气并发症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败血症发生率居前2位, 发生率分别62.5%和50%。另外病例统计分析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败血症发病与胎、出生体重龄和通气时间均密切相关, 早产儿组、体重<1500g组、通气时间≥7组d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体重≥1500g组, 通气时间<7d组。其原因为: (1) 新生儿气道相对狭窄, 弹性纤维及肌肉发育不完善, 管壁易变形、塌陷、黏膜柔软、血管丰富及纤毛运动差。另外新生儿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及自身抵抗力较弱, 这些都易引起感染, 尤其早产儿及体重低的患儿抵抗能力越差, 更易引起感染。 (2) 机械通气时, 患儿气道直接对外开放, 加之侵入性操作破坏呼吸道防御机制使机体清除细菌的能力降低, 而通气时间越长, 这种损伤越严重。 (3) 最近研究发现,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和D分泌量与感染发病有较大关系, 分泌量越少感染发病越高[3], 说明早产儿及体重低的患儿易引起感染。因此机械通气期间要加强呼吸道管理, 遵守无菌操作, 加强NICU消毒隔离, 尽早撤离呼吸机尤为必要。肺出血在机械通气并发症中较多见, 本组病例共发生肺出血1例, 发生率12.5%, 早产儿组、体重<1500g组、通气时间≥7d组肺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体重≥1500g组, 通气时间<7d组。原因为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肺发育未成熟, 顺应性差, 气道阻力大, 加之血管相对丰富, 结构脆弱, 凝血酶原合成相对减少, 因此吸气峰压过高时, 可以造成肺泡及小气道损伤而导致出血, 也可因病情好转时未及时降低通气参数, 造成主动脉压力过高, 发生左向右分流引起肺出血。因此运用较低的吸气峰压, 适当提高呼吸频率, 从而有效降低潮气量, 保证通气量, 不仅可以减少气压伤, 而且能有效预防肺出血。本统计资料显示发生气胸有2例, 占25%, 且通气时间>7d、体重<1500g、早产儿的气胸并发症发生率高。其原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 肺顺应性差, 气道阻力大, 吸气峰压过高, 肺过度膨胀导致气胸发生。所以要尽可能较低吸气峰压及呼气末正压, 减少气胸发生。目前国外多主张用低潮气量通气,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来预防气压伤[4]。因此做好气道导管的护理病情好转后及时调低呼吸机参数, 是预防气压伤的关键。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种类及发生率, 探讨主要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械通气治疗的8例病例的并发症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例、败血症、肺出血2例、气胸3例、颅内出血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支气管发育不良1例。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体重<1500g组与≥1500g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上机时间≥7d组与上机时间<7d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机械通气时应慎重选择吸气峰压及潮气量, 加强呼吸道管理, 根据肺的顺应性及时降低呼吸机参数, 减少上机时间, 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70.

[2] 陈树宝.儿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138~140.

[3] Ki shor U, Madan T.Protective roles of pulmonary surfactant p rot eins, SPOA and SPOD, against lung allergy and in2fection caused by Aspergillus f umigatus[J].Immuno biology, 2002, 205 (4) :610.

鼻咽癌常见并发症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临床治疗实践研究主要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在10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69例,女33例。 患者中年龄在60~65岁之间的患者为34例,年龄在66~70岁之间的患者为34例,患者年龄在71~75岁之间的患者为34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64±4.32)岁。 病程时间在3~20年之间不等,其中≤5年的患者为34例,6~14年之间的患者为34例,≥15年的患者为34例,患者的平均病程时间为(8.89±3.44)年。

1.2方法

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状进行明确记录,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致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调查的内容主要为患者的血糖、 血压控制情况,患者的并发症状发生情况等,并通过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确诊[1]。

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的方式主要有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体力锻炼,停用原口服降糖药。 甘精胰岛素睡前注射1次,初始剂量为10 IU/d;同时,采用二甲双胍(格华止)500 mg,bid,治疗第2周开始讲二甲双胍剂量改为1000 mg,bid;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睡前注射一次,初始剂量为8 IU/d[1]。 其后如果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则可以将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N的剂量增加2 IU,每3 d调整1次,直到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治疗时间为3个月[2]。

1.3统计方法

该次临床治疗实践研究主要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0~65岁年龄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 心血管疾病发生1例,肾脏病变发生2例,消化系统症状发生2例,皮肤症状2例,低血糖2例;66~70岁年龄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生2例, 肾脏病变发生3例,消化系统症状发生3例,皮肤症状4例,低血糖2例;71~75岁年龄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生4例,肾脏病变发生3例, 消化系统症状发生3例,皮肤症状4例,低血糖4例。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以及低血糖等并发症状的发生和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低血糖等问题的发生几率也在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自身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者在发病初期的症状不明显,而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的时候,已然变得棘手,需要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与针对性的治疗,进而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进一步加重[3,4]。

加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临床特点的研究, 有利于更为清晰老年2型糖尿病所能够带来的并发症状,进而及时、有效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状,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避免病情恶化而引发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状,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带来较大的影响。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降低或胰岛素抵抗,常见的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5]。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会直接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状的产生,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甘精胰岛素作为长效胰岛素,能够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一定的缓解作用,没有峰值并且平稳,有效作用时间久,是当前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治疗方式之一[6]。 二甲双胍(格华止)主要成份为盐酸二甲双胍,适用于单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获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效果较为显著。 二甲双胍(格华止)与胰岛素合用,能够产生提升胰岛素降糖效果,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等效果,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较为显著。 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与针对性的治疗,从而预防和控制患者其他并发症状的发生。

在该次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临床实践研究中,60~65岁年龄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生1例,肾脏病变发生2例,消化系统症状发生2例,皮肤症状2例, 低血糖2例;66~70岁年龄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生2例,肾脏病变发生3例,消化系统症状发生3例,皮肤症状4例,低血糖2例;71~ 75岁年龄组的3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生4例,肾脏病变发生3例,消化系统症状发生3例,皮肤症状4例,低血糖4例。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以及低血糖等并发症状的发生和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低血糖等问题的发生几率也在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对症治疗, 进而全面缓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保障。

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该次临床治疗实践研究主要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状进行明确记录,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致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以及低血糖等并发症状的发生和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低血糖等问题的发生几率也在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对症治疗,进而全面缓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保障。

上一篇:北京天使儿童医院范文下一篇:百万美元宝贝影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