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会计论文范文

2023-09-23

农村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应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作用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J06W55。

作者简介:赵新亭(1957-),男,汉族,山东省定陶县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三农问题”与农村职教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建国以来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教育培训条件差,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过低,知识面狭窄,观念陈旧,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强,其创业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甚至有的靠国家救济度日。目前,我国每年创造的利润多数是靠自然资源取得的,靠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很少,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将其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由于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的积极工作,通过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实际劳作的素质高、技术好的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在农村,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过程中,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群体的创业潜能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2.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着误区。农村职业教育究竟是以为农村学生升学服务为目标,还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养服务为目标,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种观点和做法是:把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为为农村学生升学服务,这就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淡化了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从而使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难以实现。另一种观点和做法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帮助农民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种做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传统农业服务;二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本地就业培养人才服务;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服务,忽视了大批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些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也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

第二,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没有改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许多人只是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补充教育,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在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他们看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及其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仍然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培训与操作,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与现实要求不相衔接,由此也加深了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轻视,从而引发了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有的领导干部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大、见效慢,难出成绩,因而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热情。一些地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投入的比例过低。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受教育者很难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很难用得上。

有些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完全放弃了涉农专业,盲目开设一些所谓的新兴、热门专业,不管是否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目的只是为了能有生源,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商业化、随机化、普教化,失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也很突出。目前,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比普通学校教师低,经济收入也不高,因而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到职业学校任教,致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总体水平不高。

二、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新型农民,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而在这些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低素质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总数达到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劳动力达4.8亿人,其中有2亿左右为剩余劳动力,而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每年都会新增一批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总数和剩余劳动力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年限平均为7.3年,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在农村外出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5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3%。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三项合计才仅有23.53%,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农村劳动力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较少、素质偏低的现状,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必然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每一个农村劳动者都能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充分挖掘其创业致富的潜能。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要求,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地推进。要树立先培训后就业的观念,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要按照面向“三农”又不局限于农村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以后每年还会新增1000万人,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首先,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为其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创造条件。其次,在职业教育培训中,要使职业教育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已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成为遵纪守法、文明守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奠定基础。再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三农”,大力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从源头上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只有依靠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科学的手段来管理,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应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广大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参与者,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农村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提高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和阻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而且还要注意改进其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力求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应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咨询。有效、快捷的科技指导和信息咨询是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关键。农业的产业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拥有大量的农业专家和技术员,他们不仅掌握着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而且还了解农业的最新走势和农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因而有能力、有义务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信息保障。

4.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设施装备农业的过程。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也就是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就要面向农业现代化,构建以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农业中专学校或者地、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职业中学、市县电教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分工明晰、城乡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按照因地制宜、机动灵活、注重实效的原则,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首要的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使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办成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培训基地,先进农业科学研究、推广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夏金星,彭干梓.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52-55.

〔2〕胡艳辉.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28-32.

〔3〕刘春生,苏敏.职业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11.

〔4〕贾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150-152.

〔5〕刘诠路.“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6B)33-36.

农村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培养农村先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农村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和中职教育中存在的关系的进行研究探索,力求找出一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或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职教育;农村经济发展

引言:

实现乡村振兴计划主要需要人才,这对我国农村中职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落实培养农村人才和农村教育发展以及农村农业现代化等计划。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目前还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对职业教育认知不到位以及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限制,针对这些情况要采取相应对策进行破除,使中职教育可以健康合理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乡村振兴和中职教育存在的关系

农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和城市以及城镇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计划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任重而道远。而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有着不错的影响,“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全面建设农村教育发展[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有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职责,加强中职教育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人才的培养和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所以,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一环,中职教育要和农村教育系统形成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村中职教育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培育人才,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中职教育提高积极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农村地区的职教功能高效发挥提供重要的实施环境,从而为建设更好的产业结构打下基础。针对以上情况来看,中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要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乡村振兴下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多方协调,完善制度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很有的制度不健全的地方,要通过多主体协同建设,打造完善的农村教育功能。并且对农村经济发展具体特征进行分析,培养多元化优秀人才,以农村发展需要为核心进行定性培养,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職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例如:在经费制度上,要以农村中职教育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体系,对专项项目进行相应的资金制作,同时保证每一笔教育资金的使用都可以受到农村社会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公共性;在招生制度上,为提高中职教育生源的质量,更加高效的开展学生后续保障工作,各教育部门应当协同工作,做好招生核查工作,并制定相关的农村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中职学习,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保障;在教资考核上,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资格考核标准和要求,确保中职教育的工作正规化和规范性,让中职教育可以更好的运行。最后,在多方协调共同努力下,完善制度建设,为促进中职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储备。

2.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中职教育在农村传统思想中还是有一定认知偏差的,要想顺利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从思想上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这要求,社会和政府部门要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全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的教学系统中对普通教育比较重视,而对职业教育却有一定的轻视,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门要以身作则,重视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工作,并且根据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有效推进中职教学的健康发展;此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优点,通过自媒体和网络以及电视等渠道开展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可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改变心中的偏见,端正自身的态度[2]。最后,中职学习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强化教学水平,提高中职教学的专业水平,基于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通过中职教育的观念更新和质量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培养需求,在中职教育中要打造出优秀的职业技能专业教师团队。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提升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路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背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职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建设应该有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为培养学生优秀技能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更科学合理的建设师资团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点,加大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录取机制进行改革,根据农村相应的政策优惠进行灵活多样的转变,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投身到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中来,不断的充实农村职业教师团队;此外,要合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聘请企业中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的技术骨干来到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第二点,中职学校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制,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保障,鼓励教师积极进行专业技能的探索更新以及学历提升。第三点,呼吁建立农村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机制。对有意向到农村职业院校工作的高校学生以及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定向培养,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充足的师资力量保障[3]。第四点,对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合理的薪资评定。完善的待遇水平和合理的薪资评定以及晋升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要按时、足额的发放中职教师薪资,并且对教师薪资通过合理科学的评定进行比例的增长。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持续发挥中职教育的关键作用,对农村中职教育提高就业保障和资源支持,让中职教育可以最大化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对于教育部门和教学工作者来说,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优化教学工作,落实早国家教育需求中职业教育的推进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洪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学咨询,2020(49):166-167.

[2]贾玉莲,丛国勋,潘荟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7):273.

[3]冉于平.基于乡村振兴的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21,18(11):126-128.

备注: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

农村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青海省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需要不断进行继续教育。会计后续教育应扩大教育面,拓展教育内容,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实现后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会计工作发展需要。

[关键词] 会计后续教育 会计现状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多年来,青海省广大农村会计人员,在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政府将有大量资金和物资投放农村。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金和物资,将成为农村会计工作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会计工作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后续教育的意义

1.是提高了农村财务民主管理水平和村级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财清民自安”,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公开化是根本所在,是转变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安定和谐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农村财会人员对村财务公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既为民主管理提供了基础,又为干部廉洁自律提供了制度保障。

2.是促进了农村财会人员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激发了他们干好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农村财务管理的约束机制,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强化了对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集体资产的流失和损失。

3.是促进解决了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

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有力增强了农村财务公开的实质内容,增加了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密切了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描绘了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喜人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以及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理论、会计知识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青海省会计职业后续教育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应对新世纪带来的各种挑战。

二、建立农村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的必要性

1.实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的需要。青海省农村会计队伍庞大,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

2.实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不断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相关经济领域的改革将不断深入,如现金流量表、企业重组等新业务、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亟待会计人员学习、掌握和实施,即使是高校毕业生,也仍有必要接受持续不断的终身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最佳投入,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更新知识,才能不落伍。市场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重要作用的发挥,有赖于高素质的会计工作者作保证,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同时,市场经济也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会计人员绝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和报账,还必须积极地参与经营管理,为单位的发展出谋划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新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三、目前青海省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1.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

目前,青海省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并不重视,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单位领导非常支持本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特别是领导支持公费为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则更低。多数领导认为会计人员现有的知识足以承担现有的工作,对于一些新知识、新内容靠会计人员自学也能解决问题。部分单位没有把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和整体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2.培训场所、师资配备有待进一步规范

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场所和师资队伍的组成由财政部门指定。目前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单位多为社会办学组织,办学场所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配备不合理,承担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中级职称的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

3.教考不分、管理混乱,教育形式单一

继续教育的培训单位承担着教学任务,同时,也承担着考核工作。个别培训单位为了追求利润,个别会计人员只报名不参加学习,学习期满同样可获得合格的考试成绩。这样并没有真正达到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以面授为主。这种教育形式有一定的优越性,比较直观,但也给会计人员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不便,有时势必会影响工作。

四、加强农村会计人员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农村会计工作及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集体资财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针对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会计队伍,是搞好农村组织会计核算、财务公开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农业的区县人民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努力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化、知识化、正规化的农村会计队伍,把青海省农村会计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要完善会计人员使用制度,保持农村会计队伍的相对稳定

农村会计工作的专业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稳定性。同时,农村的会计人员,一般还承担着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其他业务,任务十分艰巨,农村会计人员这种工作的特殊性,也要求必须具有稳定性,不能频繁调换。频繁调换会计人员,不仅增加了做好农村会计工作的难度,更将直接影响到各项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保持农村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的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凡在农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不具备人员条件的农村,可按民主、自愿原则,委托乡镇农经机构或经批准设立的代理记账机构实行代理记账;无正当理由,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调换农村会计人员,因工作需要确需调换的,必须经农村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核准,并报区县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市财政、农业等部门每年将联合组织农村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检查。

3.要加大会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村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将其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以保证农村会计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指导和监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农村会计人员开展会计法律法规、农村财务会计知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农经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4.要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作用

农村会计人员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依法履行职权,积极发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作用,认真完成好农村的会计及相关工作;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按规定更正、补充;对授意、指使、强令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要坚决予以制止;对违反国家财政、财务会计制度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抵制。村党组织、村委会、农村负责人应当支持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农村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违反规定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

5.要建立并实施福利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调动农村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农村会计人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虽不列入村干部职数,也不在村级组织班子换届选举范围,但考虑其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村合作经济组织总会计(主管会计或报账员)享受与其他主要干部同等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农村要严格按照农村财务制度规定落实。同时,要在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改善办公条件,提供培训、进修学习上创造条件。对于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农村会计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表彰奖励。

农村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农村金融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使得农村金融结构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等。文章针对这些农村金融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一些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发展;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行怀勇,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政策,山东青岛,266109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是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从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到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旨在提出针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供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参考。

一、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从农村开始,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改革中心转入城市后,国家对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关注程度略显下降。我国农村金融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活跃和市场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金融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结构落后和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表面上看这个体系功能合理、种类齐全,但在实际上缺少层次性,矛盾冲突多,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不能满足农村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而且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不足,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垄断。另外,农村金融工具主要以短期小额贷款为主,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低下得到反映;同时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和经营实力、管理体制和经营水平、技术手段和金融服务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低水平的垄断经营和金融服务边缘化。

(二)农村资金匮乏,资金严重外流,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当前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实施的信贷、利率等金融政策差别不大,而农村金融市场投资环境的不完善、资信差、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商业银行将从农村金融市场吸纳的资金从赢利能力差、风险高的农村金融市场流向赢利性高、风险相对低的城市金融市场,进一步造成农村资金的匮乏。资料显示,商业银行每年以吸储的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大约3000亿元。

我国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严格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使得许多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发挥为农村金融市场补充融资的作用,这造成民间资本流出农村以寻求其他投资市场。政策限制是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和外流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民间金融即农户间借款和各类非正式资金,其发展迅速,规模较大,但缺乏规范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转向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市场化、资金利用率高的民间金融。但像正规金融一样金融市场及其运作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这是制约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府长期对金融的不当干预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赶超型国家发展战略影响下,我国整体经济在发展初期实施以牺牲金融发展来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政府对金融长期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过度干预,指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金融创新管制过严,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其二是职能缺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到了“返哺”农村的时候,但政府在“返哺”这一问题上动作过小,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我国农村金融在曲折中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农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改革,使农村金融业务规模和内容都有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985年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农产品收购资金短缺更加严重。为使农村政策性金融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1994年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管理农产品收购资金、农村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1996年,中央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三大基本架构基本形成,成为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主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此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缓慢。农村改革的滞后一方面直接引起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使农村金融改革缺乏立足之基础,也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缓慢,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整体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使金融深化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限制了整体金融深化的进行。而农村经济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差、经济主体力量较小、市场观念较弱等因素,一直处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边缘,市场化程度更低,农村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较低,这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存在严重金融抑制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多级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1.将商业银行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改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只有资金雄厚、金融服务能力强、技术先进和控制风险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才能担起这个重任。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作为构成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因此,改革现行的农村金融和税收政策,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赢利能力,改善经营环境,重新把商业银行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放松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完善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多种经营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群体。这不仅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的垄断经营模式,还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和服务范围,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组织

分散农户的细小规模导致过高的小额交易频率和风险,导致商业金融无法追求到利润,必将进一步退出农村市场。因此重构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和村级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没有农民的互助与村级合作金融组织,商业信贷和保险就无法在农村生存。只有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了,新的合作金融组织出现,商业金融抽走的资金才可能回归农村。

(二)加强金融监管,引导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整体改革推进

国家应该建立起分工合理、功能完善、长短结合、适度竞争、品种齐全、服务方便、城乡互助、监管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

1.分工合理,功能完善

农户资金互助合作金融是基础,主要是对内部成员交易,解决商业银行面对农户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规模过小问题;商业金融主要与资金互助组织交易,实现规模经营;政策银行扶持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起到引导和传导货币政策功能。

2.长短结合,适度竞争

农村金融市场需要长期信贷与短期信贷相结合,才能化解经营风险,才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竞争是促进机制和体制转变的最有效手段,开展适度竞争,将能使金融机构充满活力,提高效率。

3.品种齐全,服务方便

农村一家一户“原子化”经济规模细小,更需要政府承担责任,推进改革,建立符合小农经济需求的信贷、保险、信托理财、方便借贷、互相担保等金融服务。

4.城乡互助,监管有序

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要实现城乡互助,引导城市资金回流农村,必须引进新的市场主体和产品,如信托等。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市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和自律体制,形成以自我约束为基本要求,建立分层次的监管机制和体制,促进有序监管,保持金融稳定与繁荣。同时,农村金融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

(三)积极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建立在地下钱庄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其实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不足。同时,在农村,地下金融业的存在为小型工商企业和农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为农村经济发展保住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地下金融业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负效应很大,因而对于地下金融业要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的政策。目前对地下金融业的整顿应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关键是要对业已形成的各种地下金融组织进行规范和改造,促使其向合作金融发展。

(四)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回流机制,改变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的局面

追逐利润是决定商业银行金融资本流向的重要因素。现行的僵化的农村金融定价、经营政策和缺乏竞争活力和赢利能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资金等金融资源缺乏吸引力,使得商业银行将资金等金融资源从农村向城市收缩,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外流。因此,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经营权限,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构建有竞争力和赢利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将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重新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使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资金流出通道变为流入通道。与此同时建立商业银行农村存款返回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按吸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现行的农村金融市场严格的准入政策和单一的金融结构制约了民间金融合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民间金融资金能以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载体合法地吸纳到农村金融市场,构建有效的民间资金回流到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以充实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

(五)建立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和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

(1)根据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如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

(2)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如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

(3)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2.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

(2)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

(3)推进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贴现的条件,调节信贷资金流向;

(4)推进农村金融利税改革,县城内金融机构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资金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支农贷款超过一定限度的给予享受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金融结构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5,(1).

[2]田力.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

[3]温铁军,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07,(1).

[4]吴晓灵.农村金融要适度竞争[N].国际金融报,2006-03-23.

农村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农村环境保护对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众多问题,要切实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若干政策,加大保护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众多,农村地域广阔,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一、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压力巨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围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解决了农村近1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发展农村户用招气2650多万户,在全国1800多个县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建成62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一大批生态村,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1 农村生活污染加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初步估算,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15%左右。

2 面源污染日益加重,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40万吨,而利用宰仅为30%~35%左右,流失的化肥、农药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其中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迅速,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还很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且种养分离现象严重,大量畜禽粪便无法就近还田。据测算,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27亿吨,COD(化学耗氧量)产生量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城市COD排放量的4倍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3 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农村工矿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工业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大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

4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速。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农村一些地区逐步沦为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工业废弃物的堆放地,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造成的农田占用和损毁已超过200万亩。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污染物总量已经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

5 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成为农村新的不和谐因素。

一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许多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到2007年底,全国近2.52亿农村人口还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破坏了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我国仅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全国GDP的0.5%~1%。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农产品有害成分的标准,如“农产品化学残留量最高限量标准”,形成了牢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贸易也受到影响。

三是环境不公平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体现了环境的不公平。多年以来,城市垃圾不断转移到农村,通过简单填埋城市生活和工业垃圾,城区、工厂环境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加重了。城市整洁的代价是农村的污染,垃圾下乡是典型的“环境不公”。通过退二进三,企业搬迁,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农村污染加重了。城乡环境保护不公平带来了社会矛盾日益加重。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影响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这表明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城乡和谐的重要因素,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一样,环境不公有可能成为农村乃至社会新的不和谐因素。

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一是“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二是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四是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五是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

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将进一步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增加,资源开发力度、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农村地区将面临城市及工业污染转移等新的问题,农村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对农村环保带来挑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延续增长态势,预计2030-2040年之间达到人口高峰,约为15亿-16亿左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总产将继续增加。在耕地总量变化不大的情

况下,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仍是依靠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投入。由此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农村环保压力加大。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讽整,农村地区工业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难以扭转。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7%,到202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城镇化率则要提高到55%和70%左右。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普遍,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环保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是农村各类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包括农村电子垃圾数量的增加、生活污水成分的变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种类的增多等。

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农村环境保护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保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今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农村环保目标,就是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要议题。

二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8年的23000多元。国家财政实力也不断增强,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13万亿元。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近期,中央颁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措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建设内容,将大大促进农村环境保护。

三是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有效模式。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累了实践经验。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路子。浙江省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江苏省开展了农村“六清六建”活动:山东省实施了农业“两减三保”计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辽宁、湖北、宁夏等地设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四川、福建等地开展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这些农村环保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功范例,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牢牢抓住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机遇,切实做好农村环保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城乡统筹,着力解决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不平衡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人手。将农村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统筹工业和农业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努力把环境保护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等工作,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美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发挥农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扎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农村环保工作刚刚起步,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缺失或不健全的地方,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应集中力量,优先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的治理,健全完善农村环保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以奖促治”政策,扎实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是中央政府针对目前我国村庄环境治理滞后,环境日益恶化,短期内又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动用财政政策帮扶村庄解决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以奖促治”对于引导和促进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农村地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要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治理村镇环境污染,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以奖促治”。围绕“以奖促治”工作,开展配套政策、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及时总结措施执行情况和各地经验,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防污减捧打下坚实基础。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要求,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

三是健全农村环保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抓紧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保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是强化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保机构建设,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察,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监察体系。

五是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发展农村生态经济。进一步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示范作用。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农村地区资源开发监管,严格控制土地退化,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结合各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扩大当地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六是加强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发布制度,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

七是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本文作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 吏小今

农村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财务审计;财务管理;关键作用

一、探查如今乡镇级别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现如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不禁要面对在编辑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严重短缺,人手十分不充足的现实,从而导致人均工作量异常巨大,无法对待每项经济管理工作都十分专心,进而导致我国乡村机构涌入大量的非在编的兼职从业人员。这类人员大多数专业素质不达标,并不能全天工作,导致各项人员交流较差,每项工作无法进行合理的衔接,在如今,农村换届选举,更迭管理人员的时间较短,进而导致农村财务管理和统筹规划不达标,每项工作不能很好的交接,更加促使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这也正说明了农村财务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二、促进改革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对各方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可以对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改,通过不断改革的财务审计系统和统筹规划,可以更好的避免之前所犯的错误,减少国家和农村居民的损失,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切实利益。与此同时,还可以落实国家下达的利民护民的政策,更好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其次,切实保证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普及和落实,在农村居民中广泛宣传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可以使广大的农村居民充分了解自己的收支状况,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经营自己的家庭和财产。同时使村镇集体的财务状况更加透明化,使广大的农村居民有帐可查,维护了集体的利益。进一步讲,这种改革后的管理模式更好的进一步调节了普通农村居民和农村委员会以往的紧张关系,为社会的团结安定夯实了居民基础。

最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可以更好的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使农村集体资金利用高效化,快捷化。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在现阶段,我国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严重短缺,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更是良莠不齐,经常出现坏账情况,更有甚者,不按照会计基础规范要求从事财务作。这种不规范操作大大的滞留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利于从业者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使基层会计和财务管理者进行二次学习,保证了城镇集体的合法利益。加强农村财务审计更有利于城镇集体资金高效化运转和避免现如今农村账目不明,非生产开销数额巨大,比例偏大,坏账严重的情况。该制度的完善对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农村经济体制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加强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各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完善财务审计和管理系统,提高基层财务从业人员的从业水平,在基层乡村中,由于缺少监管力度,财务统计的完善程度完全取决于财务从业人员的作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乡村财政部门的领导应严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工作细致流程。定期组织在职人员的培训,向基层的财会从业人员灌输国际上先进的从业水准。组织纪检部门对财会从业人员进行多方位的日常监督,合理扩招有能力的编外从业人员,严格遵照会计法律法规办事。

其次,提高相关法律约束力,在从业者和民众面前树立起权威和专业素养,在我们如今的日常财会工作中,乡村各级官员和普通农村民众应积极起到监管作用,配合相关财会人员的日常例行财产账目审查,各类人员应对发现的财务问题积极反应,各类官员应对群众反映财务问题积极调查,监督审查结果的执行,给基层乡村民众一个交代,树立起我国基層财会工作的权威性

最后,积极开拓农村财务审计的工作群体,更好创建乡村基层集体基金的管理方法。开展财务审计的范围其本质就是使基层乡村中各类干部和领导脱离财务系统,积极开展群众举报系统,账目要对农村居民公开,避免非生产的损耗支出,严禁大规模、大数目的资金流向不明情况。业务人员从事的相关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原始凭证要有经手人的签名盖章,并在原始凭证上标明具体资金流出,并由主要经办人审核和签名,最后统一入账,对基层民众进行公示,在对基层民众公示时不能弄虚作假和隐瞒不报,上层领导应适时的和基层农民群众进行沟通,从而使账目有处可寻。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各类建议可能还有许多漏洞和不足之处。总而言之,合理依法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路还很长,基层农民群众想要保护好集体和自身的利益就要当好监督者和当家人的角色。各级乡镇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划和 依照科学的方法制定政策使基层的经济活动更好,健康的运行下去,正确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不但对农村的经济有了重大的帮助,还更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作用,还对集体资金和财产起到了重大保护。

参考文献:

[1]杨炳照.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4(15):292-293.

[2]梁莉莉.开展农村财务审计的几点体会[J].时代经贸,2012(6):196.

[3]代恩全.农村财务审计人员应练好五项基本功[J].中国农业会计,2012(11):55.

作者简介:

齐旭东(1970—),男,汉族,潍坊市昌邑市围子街道东小章村,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学历: 本科,经济师。

上一篇:企业融资管理创新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服务外包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