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范文

2023-10-12

探究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全面地论述了义务教育课程的总目标,且把科学探究置于课程的总目标中。本人认为,化学实验因其独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九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其中,化学实验的引导、改进、设计、运用是培养和提升九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科学探究  九年级学生  化学实验  实验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结合作者改进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事例,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作一些探讨,目的是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一、通过化学实验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自主性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可以显著增强他们进行实验的自主性。在化学学习中,魅力最大的就是化学实验。但是多数学生只是对实验过程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感兴趣,而对科学探究过程则不一定感兴趣,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我带领学生将这个实验分三个阶段:点燃前—点燃时—点燃后。其中在探究蜡烛燃烧产物时,我们设计了如下表格:

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们最终得出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CO2和H2O。

做完这个实验,我又拿出酒精灯并点燃,让学生根据蜡烛燃烧的探究步骤,归纳出酒精燃烧的产物。学生们还针对以上探究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为什么蜡烛燃烧过程中可以看到黑烟,而酒精燃烧时则看不到黑烟呢?)接着他们又提出了假设,并寻找资料进行验证。由此可见,学生们在实验中表现了较强的自主性,并能较熟练地操作新的实验探究。

二、设计改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知识就存在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当学生认同这一观点时,就会极大地激发并持久保持着化学探究的兴趣,使得科学探究空间无限的延伸。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学教材中,学完酸碱指示剂后,我布置了一个探究任务,探究生活中的哪些物质可以做指示剂,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紫卷心菜作为探究目标。下面是学生设计的实验及实验内容。

【提出问题】紫卷心菜汁液能做酸碱指示剂吗?

【猜想与假设】紫卷心菜汁能做酸碱指示剂

【查阅资料】紫卷心菜汁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显示的颜色。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得出结论】紫卷心菜汁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但不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反思与评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很快提出了用浓度10%、20%、30%的Na2CO3溶液进行实验,且将两种变为红色和变为绿色的溶液倒在一起,有的变为紫色,有的变为蓝色,学生的思路不断得到拓展,学生的创新热情越来越高。

【表达与交流】生活中其他有色物质,如:胡萝卜汁、紫薯汁、苋菜汁等能否用作指示剂呢?

将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既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多样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多向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它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可以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在思考问题时,善于利用多向思维,可以突破“点—线—面”的限制,从而使思路更加畅通;促进学生善于随机应变,打破常规和定式。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用实验验证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学生设计了许多的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 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石蕊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方案二 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方案三 取NaOH溶液于烧杯中,测其温度为T1,再加入稀盐酸,测其温度为T2

方案四 向稀盐酸中先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再加入铁钉

方案五 向稀盐酸中先入足量的NaOH溶液,再加入Na2CO3固体

方案六 向NaOH溶液中先加少量Na2CO3固体,再滴加稀盐酸

方案七 向NaOH溶液中先入足量的稀盐酸,再滴入酚酞溶液

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数量超过了我的课前设计数量。特别是方案六,我带领学生们做实验,发现此实验方案很难出现预期的现象,若改成定量实验则能达到目的,但又会因此加大难度。我引导同学们对上述几个实验方案进行讨论,结合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七种实验方案的综合比较、判断,确定了最佳实验验证方案(从操作的简易程度,现象是否明显等诸多方面考虑,方案二为最佳)。

四、实施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反思

(一)注意科学探究实验的条件

探究性实验要考虑四个条件:(1)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知识、方法储备;(2)科学探究实验内容不应超过化学课程标准,可以“起点高,落点低”;(3)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准备、进行实验。(4)科学探究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反思,并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转化为小论文等形式的文字稿。

(二)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次数

随着动手实验次数的增加,学生们能很快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式。这样,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高效地达到实验目的。

(三)鼓励学生寻找实验代用品

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可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次数,发动学生多利用身边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进行课本上的科学探究实验和一些家庭小实验。

总之,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通过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的渗透和学生亲手实验的全面锻炼,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进前.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J].教学研究,2004(10):1314.

[2]赵坚志.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教学研究,2012(6):4344.

探究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记录是学生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科学活动的必要手段。文章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为例,探究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优化表格设计工作的有效性,以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与实践的兴趣,以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关键词:小學科学;探究活动;表格设计;

一、乡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表使用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记录表不够重视

据调查,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探究活动中使用记录表的作用和价值认识清晰的、表面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表的使用率很低。

(二)教师对记录表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时使用的记录表,需要教师将表格设计得科学、合理,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时,缺少基本信息,如学生的姓名、探究活动的日期、活动的名称等。这样一来,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就没办法通过记录表对学生个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相应的也就没办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除此以外,还有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所设计记录表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造成学生难以操作。

(三)教师在学生使用记录表时没有专业有效的指导

一是记录表收集探究信息、客观反映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功能不突出。由于一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忽视了学生缺乏记录经验积累和记录能力不高的实际情况,而对记录表的使用和记录的要求描述不清,不够具体,通常都会告诉学生“把你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上”“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下来”等笼统的话语指导学生记录,而没有指导学生该如何科学具体地使用和记录,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使用记录表。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随意记录。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记录行为控制度较高,指导方式较生硬。部分教师教学思想落后,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自己预 设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即使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通常会直接予以否定并让学生依然采取教师给出的记录行为。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的记录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它体现的是学生本人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而部分教师没有仔细了解学生的实验过程、倾听学生的想法,就依照自己的经验要求学生修改记录表,记录表也是没有了它实际的作用和价值,只是成为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一种形式而已。

二、记录表的设计原则

(一)目标清晰

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时目标必须清晰,通过主题的引导了解调查对象﹑观察对象、探究对象以及记录对象。这样才能让教师联系学生的过往探究活动经验开展教学,并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基于这一目标设计观察记录表非常重要。

(二)科学性强

为了符合学生的探究活动,活动应用的记录表设计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性。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差异的表格以及实践材料,坚持简单至复杂,具有梯度性的原则。其次,学生所专注于探究的时间不要过长,所探究的内容也不要过多。

三、提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优化表格设计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要符合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格时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相应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合适的记录表格。由于低年段学生识字还比较少,不能完全认读太复杂的文字,所以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格时应该简单明了,尽量用生动的图形来代替文字,这样学生更容易认知,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低年段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远大于做记录,生动的图形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同时,低年段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做记录的能力有限﹐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采用打勾﹑画圈﹑选择等形式更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要能体现对学生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对其引导,要让学生清楚进行探究活动时需要做哪些准备,应该怎样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将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哪些现象或情况记录下来等等,最终形成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和结果。之所以要强调引导学生如何开展和进行探究活动,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开展探究活动时,通常需要各种各样的材料来给学生选择使用。而小学生由于好奇心较重,在探究活动还没开始,就先被种类丰富的各种材料所吸引,自顾自地先对材料“研究\"起来。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全都在材料上,而忽视了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而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就降低了课堂效率。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的思考。记录表格是用来呈现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而不是单纯地、形式化地让学生按照记录表的步骤来进行探究活动的。例如“设计制作小车”记录表格中,“小车的各部分需要用哪些材料”“怎样将小车的各部分进行连接”“怎么让小车动起来”这些需要由教师来引导;而选择什么材料工具﹑设计怎样的图形,就可以是由学生来思考和解决的。

(三)要启发学生的反思与改进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在完成科学探究活动之后,学生能知道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因此,反思和改进能帮助学生获得更科学、完善的科学探究结果[3]。

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用到的“物体导电性检测记录表”,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先预测实验结果,再通过探究活动检验自己的预测。探究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分析探究活动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数据,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进行反思,能了解到自己在探究活动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加深了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记录的过程即是学生探索、思考、发现快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分享快乐、收获成长。教师应利用记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基于记录不断展开探讨,促使学生根据记录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不断整理自己在活动中的经验及收获,从而构建完善、系统的科学认知,为之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郁波.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潘霞.小学科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之我见[J].小学教学研究,2018(17).

[3]张红艳,谭婷.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J].数字教育,2019(6):63.

探究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奥巴马领导下的美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在全美幼儿及中小学推行一套新的“核心课程标准”。其目的是为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和将来的职业规划做更好的知识及技能储备。本文在研究、分析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和改革依据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新标准改革的特点,提出了本次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教改 公共核心课新标准 中小学

一、美国新国家课程改革的背景

美国奥巴马政府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幼儿及中小学推行一套新的公共核心课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以下简称CCSS[1])。美国推行公共课新标准改革是受国际大环境和美国国内背景的影响。最新的教育数据显示,美国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趋势,已经不能在教育质量方面继续领跑世界各国。尤其在数学、阅读和科技教育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数学方面,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教育明显超越美国的数学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方面,20个国家和地区超越美国;在阅读方面,1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高于美国。美国的教育官员认为,美国的教育要更好服务于学生,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未来全球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2],但是美国2002 NCLB [3](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教育法案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缩小学生成绩差异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教育领域内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奥巴马政府公共核心课新标准的内容及特点

在美国48个州政府的教育主管和州长共同努力下,美国出台了“公共核心课”新标准。该标准整合了原来各州分散、自主设置的教育标准,在美国全国推行统一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联邦政府的教育资金为保障。该标准于2009年发起,至今已有46个州政府开始采用新的标准。

表1 公共核心课新标准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具体要求

分析具体的CCSS(2010)内容,该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育研究数据为依据。该标准的制定参考了美国教育界教师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实践者的研究成果,从量化研究到质化研究,再到行动研究,从而使改革的内容更加贴近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期望。教育改革也同时具有了社会科学上的依据。

2.条例清晰,易于理解,始终如一。此次改革的内容对所涉及的科目一方面做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每一条纲领性的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解析,这样可以方便一线教师的理解,从而便于操作。

3.教学内容严谨,以学生大学教育及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公共核心课改革的内容完全服务于学生就业和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造的目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重点,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既可以选择进入社会工作,又可以选择进一步继续接受教育。

4.借鉴现行各州标准。公共核心课标准的推行使美国教育有了国家层面的统一的教学标准。教育标准从以前各州各自独立、各自为政转向了全国统一。美国长期以来以州为单位的教育立法、评估的历史决定了新标准必须借鉴和参考各州标准,以提高新标准的适合度和受欢迎度。

5.以国际比较为基准,借鉴世界先进教育国家的教学标准,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新标准实施的背景就是美国认识到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教育已经开始落后。基于PIZA数据,用人单位和大学教师的反馈,美国学生在数学、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严重欠缺。基于此,美国开始在反思自身教育的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美国传统的领导世界的思想,也促使美国改革教育,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重新夺取教育的世界领导地位。

6.新课程标准给各州和各州的教师以更大的自主权。虽然在这次改革中,美国以联邦政府的名义建立了美国的国家标准,但是该标准仅仅是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并没有规定国家课程如何实施,而是把实施权下放到各州和学校,赋予州政府和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这样更利于教师根据纲领性的国家标准对如何教学做出自己的思考,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三、启示和建议

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Kubow和Fossum[4]曾经指出任何比较教育的目的都是在深刻了解本国教育历史背景和其他国家的教育背景的前提下,进而对本国教育进行改革。如今的世界是一个人才、科技、信息与资源全球流通和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可以促进本国教育和提升教育质量的优质改革举措。因此,认真地研读和分析美国教育领域内的改革举措,可以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1.对教育政策改革依据的思考

从美国的教育发展来看,这次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是在调研教师的实际工作和参考大量理论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包括:(1)研究者的研究成果,(2)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大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问卷调查数据,(3)进入大学和企业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测量评价数据,(4)美国学生和世界其他国家成绩比较参数,(5)美国各年级学习标准准入成绩单,(6)关于数学和科学发展趋势的最新的国际研究数据和成果。从这六大依据来看,这次覆盖全美的教育改革是以国内和国际的理论和数据为引导,重视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就业或进入高层次教育机构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基本评价标准的,让数据说话是改革的基本旋律,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我国的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经验,加之传统的功利主义和当下拿来主义的影响,很多的改革政策被误读或对现实的教学产生的影响不大。任何教育的改革都要以数据为先导,以考虑本国和国际的实际情况为依托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政策,提高本国教育水平和质量。

2.教育改革目标(国际和国内)的思考

从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CCSS,2010)具体规则可以看出,出台新标准的目的有国内和国际两个目标:第一,其目的在于为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和将来的职业规划做更好的知识及技能储备。新标准规定了美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大学学习及职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统一教学标准,提高美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研究者发现,近十几年来,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在飞速前进,这就导致了美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同时,在美国国内,很多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需要相应的补习班帮助他们跟上大学学习的节拍。美国政府认为导致该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标准去规定学生在每一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原本以州为基础的教学大纲必须改革,要出台国家教学大纲来规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评价体系。

而我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还拘泥于国内。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最近高考“语文提分,英语降分”政策的提出,我们的教育很少去关注国际层面需要什么样能力的学生。同时,最近PISA[5](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hievement)测试中,中国上海地区学生的出色表现从很大程度上也掩饰了中国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足。因此,中国的教育政策要立足国内,着眼于国际,把“走出去,拿进来”批判地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培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性人才。

3.教育改革理念的启示:注重学生理性思维和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从CCSS(2010)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次改革除了传统意义上对内容做出了要求之外,更加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养成、学术能力的提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国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先进的,但是具体课堂教育实践中却泛滥着功利主义教育观。功利主义教育的本质是盈利,因此,在功利主义教育观中,分数是最重要的,学生只不过是取得分数的工具。罔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尊重学生的意志、观点、兴趣,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的人身控制,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唯分数论、唯前途论的洗脑教育,就是将学生作为盈利工具的现实表现。

比尔·盖茨在“美国的高中教育怎么了”的演讲中指出,现在的学校,即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好的方式完成学业,学校也教不了他们在当今社会需要了解的事情。[6]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讯息万变的,而单纯的知识灌输和经验教育只是教会了我们的学生如何去处理曾经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倡导的教育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是思想上以素质教育为统领,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兴趣、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这种理念下的学生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美国北部中心地区教育实验室(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研究了21世纪学生学习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7](见表3)。

表3 NCREL的21世纪人才素质和能力框架

该人才能力框架反应了当今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与界定,其中心还是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未来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应该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以全新的素养与能力创造新的策略、技术和行动指南。

4.教育改革标准的纲领性和可行性思考

任何教育的改革都要贯彻改革标准的纲领性和可行性的统一。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改革在联邦政府层面提出了全国范围内的教改大纲,新标准从本质上看是美国在国家层面上的一个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领域内的操作问题,例如新标准如何教授,课程指导及规划,以及教学材料等都要各州政府和地方学校研究解决。因此,标准的笼统性影响了其可行性。正如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8]报告指出,绝大多数的州认为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新标准为准则,搞好教师培训、课程设置、课程评估是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新标准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但是来自各州的教育主管不能确定所在州已经做好了从高中到大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报告显示,有的州立大学打算对教师教育项目进行改革,也有部分州立大学根本没有进行改革的计划。联邦政府的纲领性计划在具体的运行中出现了偏差,从而影响了新标准的顺利进行。另外,新标准只对数学、英语文学教育做出了规定,对于其他学科没有做相应的要求,因此,各州政府和学校要自己制定相应的要求及考核标准。可以预见,新标准的执行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此次新标准的推行再次证明了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除了要有总体上纲领性的指导作用之外,最重要的还要有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执行的具体步骤和计划,否则在实际教学中的执行就会走样,甚至是流产。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执行力度,仍有部分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实际上还是推行应试教育:一方面,把学生当做表演的工具,应付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评价;另一方面,把学生当做赢利的工具,成为其赚政绩的机器。因此,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5.教育改革的支撑体系的思考

教育改革需要完备的支撑体系,否则改革只能是空中楼阁。新标准的实施对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新标准将教学内容向前推行,原来在小学学习的知识现在在幼儿园就要学习,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对教师来说,没有相应的培训体系支撑,他们的转变将会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很多教师和校长可能会另选职业;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学生来说,该转变也是挑战之一。其次,新的标准意味着新的课程设计和教材转变,新旧教材的交替需要财政的支持。再次,由于新标准中的考试大部分是通过网络完成,这要求学校更新换代现有的技术,很多校区需要增加教育技术经费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后,新标准中缺乏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新标准对教师如何教以及如何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美国两大考试SAT和ACT都声称在研究制定新的与新标准相匹配的考试方式,但是新的SAT要到2016年才能出台,在此之前,新标准的评价体系是继续实施以测试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还是引入新的策略还不得而知。由此可见,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一个系统的支撑体系:教师理念转变的培训体系,教材和技术等外在支撑,评价标准的改革及财政的支持。

我国的教育改革可以借鉴奥巴马政府教育改革支撑体系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对教师的培训体系,帮助教师从思维和理念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定式考量。我国社会总是批判教师们为“测验而教”,学生们为“考试而学”,而不去追究教师和学生这么做是因为目前我们对于教师的培训支撑不健全,我们的学生评价方式没有相应的调节。教师测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单一,能测量的和能考试的手段缺乏具体实践中的操作支撑。学生评价标准也需要政策和实践的支撑。新的评价标准要帮助教师弄明白复杂学习目标的本质,让教师在教学中感觉到轻松,享受教的快乐。同时,评价标准要具体化,并且传递到学生中,让学生了解合格及优秀表现的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Center for Best Practices,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R].Washington,DC: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2010.

[2]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Benchmarking for success:Ensuring U.S.students receive a world-class education[R].Washington,DC: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 Achieve,2008.

[3]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R].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

[4] KUBOW P K,FOSSUM P R.Comparative education:Exploring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 [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2007.

[5] PISA.PISA 2012 results: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R].Washington:PISA,2012.

[6] Gates,B.What’s Wrong with American High Schools—and How We Can Make Them Better.[M].New York:Time Magazine,2005.

[7] NCREL.enGauge 21st Century Skills: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R].USA:the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and the Metiri Group,2003.

[8] 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R].Washington,DC: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2013.

【责任编辑 郭振玲】

探究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科技强国背景下,我国对科学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本文聚焦小学科学教学,分析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构建高品质小学科学课堂、提升科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探究资源投入少,影响探究体验

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实验室、教室是科学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但是除此之外,社会生活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例如科技馆、博物馆、公园、田野等,这些场所可以作为科学学习场所。而且,科学探究资源还包括实验器材、视频资源等。然而,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探究资源投入非常少。教师访谈中,有的教师表示:“科学课一般都在教室进行,很少带学生去实验室,从未组织学生去过科技馆、天文馆等。”还有的教师表示:“实验课一般以教师演示为主,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所以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很少。”学生访谈中,有的学生表示:“每次去实验室都很开心,很珍惜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但是去实验室的机会太少了。”還有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较少,课后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又不能及时得到教师指导。”由此可见,探究资源投入少,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其科学素养培养。

(二)缺乏探究互动,学生参与度较低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对学生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利于其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发展。但是,传统科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中的互动主要依赖于教师提问,学生表现得十分被动。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知识经验不足,而且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容易出现问题没有探究意义或者与教学无关的情况,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由教师提出问题能够明确探究方向且具有思考深度,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探究互动由教师主动,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多学生的疑问在课堂中不能得到解答,富有新意的想法也未能和更多人分享交流。此外,科学课堂还存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情况,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进而影响探究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将课堂由“教本”转变为“生本”,不仅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身想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提升探究能力。

(三)探究方式单一,不利于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可见,教师与学生均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科学课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探究式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参与探究方式。结合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参与探究的方式主要有观察实物、图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动手实验,其中观察实物、图片等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其次是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最后为学生动手实验。可见,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此外,探究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在为数不多的动手实验中,教师会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而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样的探究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严重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由此可见,教师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平台,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落实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中的培养。

二、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注重资源开发与利用

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探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基础设施资源的完善,如增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同时,还可以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丰富微课、视频、图片等多样化教学资源,为探究式教学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三是社会资源开发和利用,与所在地的天文馆、科技馆、公园等进行合作,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科学实验,促进经验积累。例如学习“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一单元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宇宙探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通过高清的视频了解宇宙,从而树立整体观,以系统的思维来学习本单元各个部分的知识,促进知识体系建构。课堂中,很多学生对天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为学生推荐了《打捞遗失的繁星》《猜猜它是谁》等科学绘本,引导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探究神秘的宇宙。由实践可知,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开发与利用,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资源短缺的情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资源,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进行思考、探究,从而促进科学素养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贴合教学内容,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建桥梁》一课中的探究“斜拉桥的承重能力”为例,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设计怎样的桥梁”更合适。在猜想假设、演示实验环节,我们明确了“平板桥”“拱形桥”“斜拉桥”的优缺点。现代桥梁以斜拉桥为主,“斜拉桥的承重又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深入的探究式教学。这一过程中,小组需要根据桥体主要结构进行猜想,并通过“改变材料”“承重测试”“图文记录”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同时,教师注重提问互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综合化多元比较、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都亲身参与,在探究后的思考延伸环节,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增强探究体验,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淡化教的过程,强化学的过程,促进全面发展在探究式教学中实现。

(三)开展趣味化科学活动

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探究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科学活动。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趣味化科学活动是探究式教学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种子发芽了》这一课后,教师组织科学种植活动,要求学生选择黄瓜、西红柿等植物种子进行种植,并运用手机拍摄照片以及绘画等方式记录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过程。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耐心,促进科学品质发展。再如学习“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一单元后,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流浪星球》,组织了科幻画比赛活动。活动中,学生们脑洞大开,尽情展开科技想象的翅膀,从现在到未来,从地球到宇宙,从生活到生产……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思维获得发展,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科技小制作作品比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平台,让学生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科技模型。趣味化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实践,需要学生亲历提出创意、设计方案、动手操作等整个探究过程。探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在探究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重视科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在动手操作中增强科学探究兴趣,在兴趣驱动下不断进行主动探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科学教学效果。因此,在日后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价值,提升科学教学效果,落实科学素养培养。

探究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互联网+教育”已逐渐深入课堂,转变着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什么樣的教学才算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我认为,只有像空气之于生命的存在,重要又通常不为生命体所察觉,这样的整合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参与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成立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模式研究”的课题组研究后,我深刻体会到了网络交互式教学带给教师的挑战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辅助,同时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途径多样、内容丰富、层次有别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所教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感知,发挥自己知识结构的优势和教学特长,创造出导学一体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愉快自信地学习消化知识。基于此,作为使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受益者,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恰当运用PAD辅助教学,提高科学课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背景

《磁铁的性质》是小学科学首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研究“磁铁两极磁性强”“磁铁具有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的性质”,着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汇报、合作探究等活动,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有机地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同时,恰当引入PAD(掌上电脑)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本节课教学与以往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将PAD作为媒介辅助教与学,因此,我也更加关注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本文我就从以下几个环节的课堂表现分析将PAD引入科学课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环节

环节一:活动导入,激发探究磁铁的兴趣 教师出示 PPT和实验材料。提问:“如何在不碰触水面,不使水溢出的情况下,取出水中的大头针?” 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利用PAD进行多方位投影拍摄,实况直播学生的实验操作,帮助其他学生(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学生)通过屏幕更清楚直观地看到前面同学的演示操作,发现磁铁真的可以在不碰触水面,不使水溢出的情况下,“隔空取物”,从而对磁铁产生研究的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究,认识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 教师出示五种不同的物品,让学生猜一猜:磁铁“喜欢”谁?此时,教师运用PAD做了两件事:首先,利用PAD截屏推送,将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展示,引导他们进行分享交流,这样就节省了进行个别交流的时间。其次,“磁铁能够吸引哪些材料”是猜想后的验证实验,操作没有难度,也不是本课的重点实验。因此,教师事先将此实验录制成视频,在本环节作为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一方面,学生在观看实验视频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掌握进度,选择快进跳过或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记录,以此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比以往亲自动手验证实验能够节约一些时间,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后面的实验探究与汇报交流环节,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在此教学环节中,我全然不知,自己在做的便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当我使用信息技术录制教学视频时,已经全身心地投入课程讲授或实验、示范的操作了。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生动写照。

环节三:探究磁铁上不同部位吸铁能力不同 教师提出问题:磁铁上A、B、C、D、E五个不同的部位吸铁能力一样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小铁钉的数量。此时,我将以往的纸质实验记录单变为电子实验记录单,利用PAD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中,学生边实验边将数据记录在PAD上,我也可以通过PAD实时掌握各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在实验汇报环节,通过PAD的对比讲解功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其他同伴的思考,便于对比、总结和归纳出实验结论。

本节科学课将PAD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和内容的及时传输和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交流,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录制的“微课”或者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就是提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当学生完成教师的“任务单”后,可以人人参与作品发布、评价与交流,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共享知识以及建构新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网络交流能够增进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分析,不再像以往的实验汇报环节,还需要学生逐个拿着记录单放到投影下,全班一起看,既占用课堂时间,又不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课堂教学反思

问题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是教师完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实现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探索。本节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汇报交流环节,利用PAD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对比、交流记录结果,但是仍然没有能够更充分地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不够激烈充分,没有很好地形成讨论式的课堂学习。又如,利用PAD对记录结果进行拍照上传的环节还是会耽误一些时间,因为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活动环节较多,使用的材料也较多,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PAD进行拍照、记录等活动,学生动手的事情就变多了,会有些忙乱,若遇到操作的问题还需花费时间进行指导,无形中延长了实验探究活动的时间。

成果收获? 在教学完“磁铁的性质”这一课之后,我再次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了“果实的结构”一课。实战是经验的累积,这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熟练,对于PAD与科学教学的融合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第一,科学课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之后的教学。在“果实的结构”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创设了投票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和发表观点的过程。在PAD上作答完毕后,学生的投票结果会自动进行统计,方便教师和学生直观看到投票结果。这种方式高效地完成了调查工作,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二,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需要学生完成,但面对操作复杂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有时在课上进行现场示范也会因其他因素干扰影响成功率或耽误时间,在“果实的结构”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录制“微课”的教學方法,提前将实验操作过程录制好,然后利用PAD的屏幕广播同步到每一位学生的平板电脑中,实现“一对一教学”。这样学生既能够看得清楚,又能够提高时效,同时还解决了操作难点的问题,这种形式新颖而便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涨。

第三,实验汇报环节是分析和构建科学概念的必要环节。应用PAD的拍照上传功能可以实现所有学生作品的共享和交流。与“磁铁的性质”一课相似,在“果实的结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可以看到同伴的作品、记录单,并对其进行评价与提供建议,弥补了用投影逐个观看学生记录单的弊端。学生们更加专注倾听和思考,在相互评价的讨论交流中,教师能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更强,就像科学家一样参与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教师的身份也发生着改变,努力成为善于“问题引导”的苏格拉底式的学生智慧的点化者;学生则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达到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获得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教师导,学生学”的课堂形式。

第四,任何知识的掌握都需要通过应用来检验和巩固。在理解并构建了正确的科学概念之后,教师利用PAD发送任务,检验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PAD及时反馈于课堂。不再苦恼于传统课堂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逐个检阅,甚至需要拖延至下节课才能反馈的弊端,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时效,使学生巩固知识能够“打铁趁热”。

因此,在利用PAD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紧扣优化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使现代技术应用有效服务于学科教学。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需要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形成讨论式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利用PAD教学让学生不再是被教师命令控制的被动者,而是变成了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驱使的、不断变动更新的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师的新使命,随着教学的深入,让PAD教学更优化则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

探究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教无定式,贵在得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又被称为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一些事例和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思考、探究,从而学习概念和原理,独立自主的去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掌握原理的一个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见解,让学生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下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更加科学有效。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结构性强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虽然我们使用了探究式教学,但是我们得明白探究式教学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做研究,不能过分的去强调其中的一部分而忽视了其他。

(二)真实性高

我们必须要清楚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刚刚接触教学的初级阶段,是孩子们对学习刚刚入门的阶段,所以对于教学内容我们一味的灌输,孩子们可能会比较枯燥,但是如果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问题,可能会更有利于他们学习。

(三)引导性强

新课程改革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教师辅导作为其次。因此,探究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思考,从而积极的从探究阶段转换为自主学习阶段。

三、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过程

(一)创设小学科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与载体,是活动开展的中心,是我们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和所要解决的关键。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设置有效问题,积极创造小学科学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走进科学》时,我们可以先设置一个校园寻宝的游戏问题情境,让学生模拟科学家一样的寻宝,寻找合适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快乐,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结合课本内容的讲解和校园寻宝游戏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下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并对小学科学形成初步的了解。

(二)适时点拨营造开放课堂,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思维受阻,走入某个思维的困境和死角走不出来时,我们可以通过适时的点拨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诱导探究的方向,在开放的思维中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符合新课程中强调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的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组织、帮助、点拨、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到科学的知识,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中,培养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知识,学会学习。

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的《土壤》的过程中,学生在认识土壤的成分和组成时,可能会由于所积累的知识的限制,而在探究土壤的成分时思维受阻,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方法,我们可以引入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认识程度和思维情况,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从而营造一个开放而又思维活跃的课堂,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合作共赢探究学习,挖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学生的認识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六个环节,这个六个环节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合作共赢的探究性学习,

从而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潜能和能力,更加注重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光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要求,更是现阶段我们的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和重要目标。

四、总结反思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探究合作方式,丰富探究式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引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一系列有效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表现、合作、竞争的平台,把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把解决问题与传授知识相结合,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把小组的合作学习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张挽伟.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55):2.

[2]张挽伟.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06):202-203.

上一篇: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钢琴教学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