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育范文

2024-04-21

能力培育范文第1篇

摘 要:关键能力概念的提出多用于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领域,但关键能力是超出职业范畴的能力。在界定含义的基础上阐述高中政治学科课堂过程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及意义。

关键词:关键能力;高中政治课堂;途径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这就要求在面对高中教学时,应该树立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过于注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现象。在高中阶段,学生对知识性知识的获取是有必要的,这固然没错,但仅以分数杠杆来丈量人的高低,似乎仍不太合适。在这样的情形下,关键能力被推入大众视线。

一、关键能力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梅滕斯首先提出关键能力的理念, 他认为,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能力。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关键能力是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素质”。关键能力可分为三个板块,如下表所示。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关键能力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进行培养的系统化研究,而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是至关重要的,高中政治作为高中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堡垒,更要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高中政治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终点,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升入大学或者就业等,无论是哪种选择都要呼唤关键能力。学生需要在此节点上培养相关素质和才能,才能应对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1.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保持高中政治课堂生态平衡

从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是没有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四者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其中的一方,造成了课堂生态的失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要理顺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四者关系,使之相得益彰,促成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的多元互动过程,使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教学情境实现最佳契合,依靠学生的学习本能、先天的悟性与情感促进学生实现自主的意义建构。

2.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

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是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习得一种将学习中的创造性因素转化为学习的积极元素的能力,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等。课堂需要将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助长”有机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可以在课堂创设出一个人与人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良性对话生成、互动发展的环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政治的兴趣、形成政治学科思维能力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

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一直是教育界在不断探索的话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个体知、情、意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教学过程,它不仅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也是个体情感、态度以及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导入要新,材料要活

精心设计导入语是上好一堂课所必须注意的重要环节。成功的政治课堂离不开成功的导入。例如在自主预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学生往往对“如何进行价值创造与实现”这个知识点难以理解,很多人都無法与自己经历相结合。为了降低这一知识的难度,我在上课时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身条件苦难的人如何实现梦想的情境,具体做法如下。

陈×是知名英语讲师,但是从三岁开始严重结巴,从小英语就是最差科目。刚上课时,老师问谁来用英语做下介绍,结果全班就她一个举手,老师拿来话筒,陈×因为结巴,说了三分钟才说完三句话,全班发出阵阵笑声。后来老师又追问,陈×逼自己举手,全班又就她一个,老师只好把话筒交给她,又结巴到全班狂笑。陈×哭了,但心想,我就是要拿英语说话。就这样老师只要问她就举手,然后结巴着说,同学们笑,笑完她哭,哭完再举手说,课就这么哭着过来了。最后一节课,老师请全班同学为她鼓掌,说他教了四年的口语,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学英语如果能这样,没有攻克不了的障碍。

探究问题:请结合材料和书本,从陈×的个人角度,谈谈她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原因。

通过这一做法,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把自己想象成情境的主人,切身地思考“应该怎么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转化成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情境创设,既有趣味性,又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效果,同时也实现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提问要巧,重点要准

教师的提问对一堂课来说十分重要,这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理解的深度和知识体系的塑造。比如在上“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时,学生在预习书本后,知道要学习好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必须把价值观的含义首先理解了,这一知识可以说是这课的基础。价值观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这课的重点知识。但是,这一重点知识实在太抽象了,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后,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进行探究。具体做法如下。

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首期,一位曾经的支教老师与他在乌蒙山里的孩子们一同咏唱袁枚的诗《苔》。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贵州日报第一时间联系了这位支教老师梁俊,他用文字为我们讲述了《苔》背后的故事。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开口,《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被梁越群的歌声拽到深不可测的山谷。2月16日,来自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一群孩子的天籁之声,重新唤醒这首《苔》,让亿万观众为之动容。

探究问题:

(1)你是否考虑过支教?

(2)今天之后,你是否愿意做一名支教老师?你想教会他们什么呢?

(3)设想小梁今后的人生道路?

通过探究第一个问题,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探究第二个问题,学生知道了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重要影响。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可以畅想着回答出第三个问题。这样很抽象难懂的“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这一重点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3.图表要细,难点要清

方法能力属于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图表的创建到图表内容的理解都在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条件”时,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根本途径很难区别。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采用以下图表法则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该图最左边的圆圈代表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必要条件,分别是根本途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并在圈内分别对这三个条件进行详细解释,使用少量文字就可以把各个关系解释清楚,而且显示直白,便于理解。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厘清书本知识的重难点,还能让学生掌握并具备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总结要简,情感要拔

关键能力不单单指方法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心理能力。课堂总结作为一节课的尾声,但其实更是高潮。一堂精彩高效的政治课,不仅要有令人一见倾心的导入,还要有画龙点睛的课堂总结。恰到好处地拔高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那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政治学科知识,又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学会迁移知识,收获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升华,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最高境界与价值追求。

比如在讲完“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的内容后,课堂总结时通过小调查来回顾,具体做法如下。

再调查:

(1)你的理想是?

(2)结合自身规划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途径”说说你打算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下与其他学习成员之间开展交流和合作,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课堂总结时,可以应用讨论与相互协助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和一些理想信念的论断(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来提升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四、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

对关键能力的评价具有很多困难之处。不过目前中学教育可以根据各校实际,采用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实践成绩、心理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

2.要注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

从课程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如整体策略、基础策略、独立策略和渗透策略,无论哪种策略的应用都应该从增加课程内容、开发关键能力课程资源入手,并注重对学生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统筹,充分应用多种要素完善关键能力的培养。

3.要注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实践

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學生的实践却不够深入。可以通过学校官方或学生社团统一组织相关专业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呼应、现代社会的顺利发展有重要作用,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更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能力具有适应性和转换性,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体现,都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得了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参考文献:

[1]高宏,高翔.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研究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6):69-73.

[2]黄丽萍.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30):8-9.

编辑 王彦清

能力培育范文第2篇

1 市场营销人才供应竞争状况

1.1 营销类人才供应情况

(1) 中专类院校

此类院校大量提供订单式的营销类人才, 一般跟特定的企业签有合同, 提供的人才层次也比较低, 一般是一些业务操作性的人才。与普通本科院校竞争, 并不具有什么优势, 最大的劣势在于学生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善, 过于强调实践和针对性。

(2) 高职院校

此类院校将培养的目标锁定在实践性、技术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上, 很强调实践能力, 在基础专业课程方面有一定的培养。高职类院校的营销类人才又可以分为专科和应用本科。专科类接近于中专的订单培养模式, 特别强调实践和操作能力, 采取面向某个特定职业的专业设置;应用本科则比较注重全面知识的学习, 既注重实操能力训练, 又比较重视他们的发展后劲培养, 并有一部分是为攻读研究生和管理方向培养的。

(3) 地方本科院校

包括了非财经类和财经类高校。非财经类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规模较小, 但是往往与特定行业有较为特殊的联系, 比如电力类高校的营销人才, 就业上比较看重行业内就业, 他们的培养方案也比较注重综合培养, 课程设置不如财经类院校那么精深和全面。财经类高校的营销人才培养规模大, 课程体系完整, 专业方面的学习比较厚实, 注重厚基础宽口径, 既为就业培养, 也为深造培养。此类高校的营销人才培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基础学科学习比较全面, 实践和操作方面的培养并不很有优势。

(4) 重点高校

此类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规模不大, 但是其目标是为深造或所谓精英层培养人才, 学生就业主要凭其学校影响力完成, 学生的发展潜力比较大, 可以成为企业的中层领导、读研、出国甚至跨专业参与企业管理等。

1.2 目前的竞争状况

(1) 低层次竞争激烈, 高层次人才匮乏

目前的高校, 越来越看重营销人才与就业的联系, 非常注重实践、实习、操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有向高职甚至中专看齐之势, 这必然导致营销人才供应集中于操作层次, 而较高层次诸如组织管理及策划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低层次的人才培养难以构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无法做到与高职、中专的差异化, 同时学生却提高了就业待遇的要求, 就降低了竞争力。低层次的营销人才应聘门槛低, 既要与高职、中专的营销人才竞争, 还要与跳槽的和非营销专业的人员竞争, 非常被动。相反, 高层次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多少高校专注, 导致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缺口巨大。

(2) 地方高校定位雷同现象严重

不同的高校在营销人才的培养上虽然课程体系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课程设置还是实践方面都大同小异, 都在培养营销类的通才, 这些人企业拿来不能马上用, 不符合要求。相反, 高职类院校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比如订单式培养、从实践到课程再回到实践、实践基地建设等, 特色突出, 定位准确, 这从近年来高职类学生就业比例上就能看出来。

2 企业需要怎样的市场营销人才

当前, 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总体上供不应求, 但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地方财经院校营销人才的就业已成为突出的问题。既然总体上供不应求, 那这些巨大的需求来自于哪里?

2.1 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类型

从企业的营销岗位群上看, 营销人才需求分为:营销理论人才、营销管理人才、市场操作人才、营销服务人才几种。理论类的人才通常大型企业需要, 他们对企业的营销活动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上升为决策思想及理论, 指导企业的战略战术;营销管理类人才在营销总经理、部门经理、销售经理等职位上能够发挥重要的独当一面的作用;市场操作人才主要用于渠道维护、产品推销、顾客联系、市场拓展等方面, 也可以称为业务人员;营销服务人才进行一些诸如数据采集、市场研究、销售内勤、客户服务等工作。从目前的学生就业情况看, 地方财经院校的营销人才在业务人员方面针锋相对地与高职等院校和跳槽人员竞争, 以己之短与人相搏, 自然不能占得上风。

2.2 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素质

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的素质可以用“知识+能力+意识+思想”来表示。目前来看, 我们对于知识的培养慎之又慎, 经常调整、不断改革, 能力培养也是愈发重视。但是, 高校对营销人才的职业意识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并没有下多大功夫。知识容易掌握, 能力可以培养, 可是适应营销职业的思维意识却是很难培养的, 地方财经类院校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有意识培养学生营销的思维意识, 如创新的意识、市场敏感意识、团队意识、职业意识等, 让学生们一进入企业, 就能很好的融入进去, 尽管没有接触过具体工作, 但是也能很快适应, 这是增强适应能力的重要素质。另外,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职业道德品质、脚踏实地的品质等, 为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2.3 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针对性

虽然企业也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 但是企业也需要了解行业甚至企业具体情况的人才, 这样企业才能减少入职培训时间, 迅速实施人才战略。

3 地方财经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情况

3.1 规模大、综合素质较高

地方财经院校是本科类市场营销人才的主要供应者, 承担着大部分企业的营销人才的培养重任。地方财经类高校利用其专业全面、师资强大、资源较多等特点, 从培养方案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等方面都开展了有效的工作, 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全面扎实, 理论知识构架比较完善, 使营销人才基本具备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3.2 定位不够清晰

地方财经院校的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目前都存在跟高职雷同的危险。主要原因在于, 过于看重企业对于实用性人才的要求而去培养营销人才, 而没有思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同时也没有深入思考企业真正的全面的人才需求, 没有全面考察企业的业务情况。过于倾向应用性, 且片面强调操作性, 这样的人才与高职甚至中专就没有什么区别, 竞争力可想而知。

3.3 优势不够明显

地方财经院校由于过分强调操作性营销人才, 因此非常看重学生的实习、实践, 甚至因此影响了正常的课程设置, 但是在实践和实习方面事实上与高职类院校又无法相提并论, 同时由于强调这方面又造成了原来拥有优势的培养模式的部分内容遭受冷落, 所以造成了不伦不类的结果, 影响了营销类人才的竞争力。

3.4 针对性不够强

很多地方高校在培养营销人才的时候, 很强调“宽口径、厚基础”, 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营销人才接触到的业务涉及企业很多方面, 无论基于企业营销运营考虑还是人才后续发展考虑, 宽口径的复合人才都是必须的。但他们却也忽略了一个问题:企业同时需要上手快的人才。这个要求并不是说企业只关注人才的上手操作性, 那样理解必然导致前面提到的过分强调低层次的营销人才培养, 把高校弄得像一个岗前培训班一样, 误导人才培养思路。企业的想法是, 招来的人才既有宽厚的知识, 是值得培养的后备人才, 又要对特定行业甚至企业有一定的了解, 不至于是一个除了通用理论以外什么都不知道的通才。

4 实施差异化策略, 培育地方财经院校市场营销人才核心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要想使地方财经类高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上获得核心竞争优势, 就必须使营销人才获得核心的能力。

4.1 正确认知企业所需营销人才的素质构成

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需要的就是“知识+能力”的上手就能用的人才, 那么我们将这样的人才放到人才市场上跟高职的比, 跟非营销专业的学生比, 跟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比, 恐怕没有多大优势, 因为这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职业。我们要看得到职业意识和思想素质的竞争力, 并在培养方案中通过思维训练、思想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课程逐渐加以训练, 内化为学生的持久素质。具备此种素质的人才体现出来就是能够运用并用好知识和能力, 具有持久的价值创造潜力。

4.2 走差异化的培养路线

既然低层次的营销人才培养已经面临过剩, 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到真正支撑营销人才供不应求的提供巨大需求量的方向和职位, 那就是我们差异化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培养操作性的营销人才, 更要培养管理型的和服务型的营销人才。我们要有能够提供这种人才的自信, 我们应该跟企业加强沟通, 掌握这几类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 分析其要求, 调整我们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方案, 改革课程体系, 改变培养模式, 把地方财经院校真正做成贴合企业所需营销人才的培养供应基地。

4.3 个性化的培养

不同的学生在发展方向上是有区别的, 那么我们在培养的时候, 要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法。这个要跟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的类型结合实施。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测试,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 然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别培养的形式, 这样既降低了营销人才的竞争集中度, 又多方面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4.4 与企业联合培养

这是营销人才培养的方向。首先, 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于营销人才有不同的要求, 对营销人才的层次和岗位也有不同的需求。为了避免营销人才毕业时难以适应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弊端, 可以在高年级的时候, 联系企业对需要的人才进行联合培养, 采用类似于订单培养的模式, 在保证大学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前提下, 将学习、实践、实习等与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的话, 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活模块的培养人才, 必将增加地方财经类高校营销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其次, 既然是地方高校, 那么服务地方经济所需就是主要的任务之一, 地方企业的发展需要怎样的营销人才, 是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关注点。地方财经类高校应该在这方面多与地方主要企业加强联系, 在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才供应、信息沟通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 甚至邀请地方企业的营销精英加盟学校兼职教师队伍, 以增强高校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营销人才的能力。

5 结语

未来几年, 市场营销类人才的供应还将不断扩大, 低层次的重复竞争将愈演愈烈, 如果地方高校不及时地改变培养模式, 将更加被动, 不是跟随高职类院校的被动, 就是不满足企业所需的被动。我们应该深入分析营销类人才总体供需形势和结构性的供需形势的不同及其原因, 运用差异化原理, 通过对企业需要的深入分析, 走差异化的路线, 着眼于长远发展, 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营销人才。

摘要:本文在分析目前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情况及竞争形势的基础上, 分析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营销人才, 地方高校在营销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提出了完善营销人才素质培养、个性化培养、差异化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营销人才,地方高校,财经院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雷平.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探析[J].时代经贸, 2008 (1) .

[2] 毛振福.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与培养途径[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18) .

能力培育范文第3篇

提升执行力

特车大队一中队

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有了责任心,就有了做好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做起工作来就会积极、主动、用心。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主动性、自觉性。不讲责任,不愿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行为,必然造成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随心所欲、弄虚作假;明哲保身、患得患失;缩手缩脚,错失良机。责任心强,就会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负其责,精力就会集中在发展上,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执行起来就会真正做到没有任何借口、不发任何牢骚、不讲任何代价、不计任何得失。相反,责任心不强,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在其位不谋其政,碰到问题不解决,遇到矛盾绕着走,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结果就会困难越来越大,问题越积越多,发展越来越慢。由此可见,工作有难易之分,能力有高低之别,但关键的还是责任心。

执行力,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就是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并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一个团队的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就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执行力实际上体现的是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它需要激情和动力,需要用心去做事。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目前,执行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决策部署落实、加快推进工作、实现既定目标不容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速度不够,见事迟,行动慢;高度不够,标准低,要求松;力度不够,不到位,效果差。提高执行力,贵在自觉,重在履责。作为任务的执行者,要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这样,干劲就会更足,热情就会更高,办法就会更多,执行力就会大大增强。

执行力从哪里来?执行力从责任心中来。没有责任心的执行,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长久。责任心的强弱,决定着执行力是否到位。责任心强,则执行强;责任心弱,则执行弱。责任是支撑执行力的“筋骨”,没有责任心就没有执行力。

执行力是途径、是保障、是关键,是责任心的体现和最终落脚点。没有执行力的体现,责任心只是一句空话。责任心和执行力共同构筑一个优秀的员工。

特车大队作为作业前线的生产服务保障单位,其施工质量、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井的成功与否,而高度的责任心是确保质量的关键因素。树立责任意识一是有赖于个人的思想和意识、禀赋与个人品德;二是需要用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工具,使干部员工能切实将个人荣辱与公司发展紧密相连,时刻告诫自己对工作负责,给自己一个满意结果;三是要用企业的文化理念去引导大家,让所有人感受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并在此过程中强化责任感;四是要发扬“凝心聚力,善建勤为”的精神,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成就事业,实现公司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双赢。

责任心,成就事业的原动力;执行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各项问题最终落脚点在人力资源,有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和不断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我们的队伍要有很高的执行力,有令必行、令行禁止,不打折扣。要制定惩戒性制度,解决“有章不循、不照章办事”的问题,不断提高执行力,彻底改变执行不力、不到位的问题,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并配套制定相应的惩戒性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各项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充分强调强有力的执行力对于保证一个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只有将强化执行力作为消除管理低效等薄弱环节的关键因素,按照“过程简单化、标准流程化、顺序框架化”的思路,以严格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扎实推进执行力的落实,最终形成一套积极进取、执行到位、监督有力的有效责任体系。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挖掘个人潜力,培养责任意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曾经说过:“这个时代不是逃避责任,而是拥抱责任”。团队执行力的提升归根到底需要每个员工执行力的提高来实现,而提高执行力,首先就是要强化我们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我们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是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动力。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尽职尽责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追求。

其次,完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目标。保障有效的执行力,需要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使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标准变得清晰、有效、简洁,从而使执行力的标准得到规范,用制度来克服权利不对等、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业务推诿扯皮等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完善管理机制要求我们在工作执行中将责任分解到每一个人,明确执行者执行的范围和标准,让每一位执行者在团队中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到人,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只有将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个人,才会打造出一流的执行力。

最后,加强团队建设,建设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从而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团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组织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良好的组织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团结、和谐的团队和谐氛围,激发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团队总目标服务。厂、大队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党员学习、员工培训等系列活动启迪了我们的心灵、激发了我们的斗志;队领导对员工家庭的关心温暖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在这样良好的组织文化和谐的团队气氛下,一种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可感油然而生,对特车大队的深厚感情日渐巩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对特车的一草一木总是充满怀念,听到或看到特车代表人物、标志、媒体报道等总是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特车大队的主人翁,工作自然充满激情和动力。

能力培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牌;核心价值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品牌的时代,营销之战将是品牌之战,是为获得品牌主导地位而进行的竞争。企业和投资人都将把品牌视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品牌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对手角逐的重要而有效的工具。所以,通过品牌的维护和培育提升品牌价值就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要维护和培育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就必须先明晰两个概念,品牌的定义和品牌的归属。

1 品牌的定义

对于品牌的定义有多种,有的观点认为:品牌就是牌子,商号、商标,而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这样解释品牌:“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然而,除了简单的商标符号外,品牌背后又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不同的品牌能使人们识别出它所标定的产品有别于其他品牌产品的质量、特色和设计等最本质的特征。例如,奔驰牌轿车意味着工艺精湛、制造优良、昂贵、耐用、信誉好、声誉高、再转卖价值高、行驶速度快等等。这些属性是奔驰生产经营者广为宣传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奔驰轿车有如此令人称赞的属性(质量、特色和设计等),才使得奔驰品牌成为被广泛赞誉的有口皆碑的品牌。不仅如此,品牌就其实质来说,它又是一种承诺。品牌代表着销售者(卖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等的一贯性的承诺。

上述定义说明品牌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品牌外部标记(包括名称、术语、图案等),品牌识别、品牌联想、品牌形象等内容构成。其实更为全面的认识应该是,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符号”是品牌的外壳,而它的核心是品牌的理念和利益承诺。

可口可乐的一位总裁曾经说过:“即使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工厂在一夜间全部被烧毁,可口可乐也能够在一夜间将其重建,因为他们拥有可口可乐这个顶级品牌。”

2 品牌的归属

品牌的真正所有者是消费者,而非品牌制造商(或服务提供者)。品牌是消费者存在大脑里的一种资产,即便再大的品牌,倘若脱离或者违背了消费者的意愿,最终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再多的品牌资产也将变得一文不值。

品牌不是产品,产品是在工厂里面生产出来、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消费者在货架上可以看到、买到是可以触摸到的物质。而品牌是无形的、是在消费者心里的东西,品牌是有感觉的,品牌是有个性的并强烈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可以以独立于产品、企业实体之外,并以其实际形式存在,已经不再必须依赖于企业实体,其运作方式亦自成体系。

3 品牌的维护和培育

品牌维护和培育,就是要求企业尽力地控制和掌握目标消费群对品牌的感觉和信念,根据目标消费群消费需求层次的变化,随时把握消费者对品牌感觉和信念的变化趋势。充分利用那些能赋予和提升该品牌价值的感觉,同时消除那些不能使品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生活方式产生互动,以及与市场环境变动相适应的感觉,随时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品牌核心价值进行维护。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企业只是品牌的看守者,消费者才是品牌的真正所有者。

企业经营说到底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所有的营销行为组成了企业的价值运营链,链上的每一个点都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企业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更深层次地说,企业创建品牌应是一个内(管理)外(市场)的系统整合,使两者形成整体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把握企业与消费者所有的接触点,把企业营销言行与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形象、终端、执行高度统一,贯串始末的系列化工程。因此,广告的独木难以支撑起品牌大厦。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成就自己的品牌,就要根据行业属性、产品属性的差异,来制定自身的品牌策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

就如同一个人的特征形成一样,品牌特征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需要企业长期的努力,而且还要受市场环境变动的影响,因为品牌的特征是品牌的内涵和气质,不是企业表述出来的,是消费者感受到的,而消费者的感知需要时间和长期的强化。有些企业请专家或顾问公司提炼出品牌的特征后,却不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宣传中坚持,经常改变广告的诉求点,结果使消费者无法认知品牌的特征。

早年的太阳神因为率先导入CI而一举成名,随着竞争市场加剧销售一路下滑,其原因之一就是品牌功效宣传失当,消费者都知道太阳神是一种著名的保健品,但是这种保健品的作用如何知之甚少,更难得主动去和自己的需求联系起来。

定位并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却靠长期坚持自己的品牌诉求与表现,取得了很大成功,比如万宝路一直坚持自己的西部牛仔形象,突出自由洒脱的个性是美国精神的象征;耐克运动鞋是运动与活力;雀巢咖啡是“味道好极了”;舒肤佳的核心价值是“有效去除细菌、保持家人健康”,多年来电视广告带换了几个,但广告主题除了“除菌”还是“除菌”;虽然是简单的诉求和表现方式,但是由于长期坚持,所以取得了很强大的品牌推广力度。围绕核心价值更换广告,不断地给消费者视觉听觉新鲜感,又接收持续一致的信息,品牌才能茁壮成长。

品牌之所以可以变为资产,就是要长期投资,把它变成利润。在早期,电视是最快最方便的,很多企业只要在电视上做了广告,它的品牌就会很快被消费者认同。但如今仅仅建立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了,建立知名度也不等同于建立品牌。如果,不能清晰地规划、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并且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核心价值,让品牌的每一次营销活动、每一分广告费都为品牌作加法,起到向消费者传达核心价值或提示消费者联想到核心价值的作用,就不能建立真正的品牌。

品牌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所以品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同时,品牌有一定的信任度、追随度,企业可以为品牌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利润。品牌中的知名品牌在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如海尔家电,其价格一般比同等产品高;耐克运动鞋,比同等的李宁运动鞋、安踏运动鞋高出几百元。而在这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再看一看著名饮料企业可口可乐的例子:可口可乐公司1999年的销售总额为90亿美元,其利润为30%利润为27亿美元除去5%由资产投资带来的利润,其余22.5亿美元均为品牌为企业带来的高额利润,由此可见品牌特别是著名品牌给企业带来的较大的收益,而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已为人们认可。

总之,企业只是品牌的看守者,消费者才是品牌的真正所有者。企业的品牌维护与培育应是一项长期投资行为。没有了核心价值和文化的传播,再好的品牌都会倒下去的。

参考文献

[1]李兆欣,米娟.中国自主品牌成长障碍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7,(2).

[2]许俊锋,王爱新,刘冬蕾.品牌延伸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能力培育范文第5篇

一、创意时代,人才为本

当今,文化产业竞争进入了“创意为王”的时代。文化产业依靠的是人类高智力的思维活动,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已进入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时代。是否拥有足够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已经成为文化竞争成败的关键。人才的多寡和质量,决定国家、城市的文化竞争力高低。当今世界公认的几大文化强国、创意之都,无一不在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占有优势。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1]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远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创意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缺乏。

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大,但业界需要的高端人才极度缺乏,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以武汉为例,一份职场调查报告显示,未来5年,武汉市创意设计产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2]即使是在人才相对集中的中关村,也存在着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的窘境。北京游戏学院院长陈鑫介绍:“虽然中关村是中国最有条件发展创意产业的地区之一,但人才缺乏的问题也十分突出。”[3]根据统计资料,我国超过3.6亿的手机用户、5000万的网络游戏玩家、每年约600万小时的电视节目缺口,有着未发掘的巨大创意土壤。[4]由此可见当前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可以预计,在当前和未来50年内,国家将需要大批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高级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以满足各个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各类技术人才不足。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变革,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造了许多新兴的媒介形态和产业机会,网络媒体、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的兴起,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而培养的相对滞后,使得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新技术人才捉襟见肘。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至少需要2.5万专业人员,而目前只有1万名受过专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前动漫产业前期的创意人才、中期的设计人才、后期的制作人才、二维和三维动画师、特效师、渲染师、合成师等都难以寻觅。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技术变革,适时培养出行业急需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是文化创意行业面临的急迫问题。

3.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短缺。文化产业是商品生产与意识领域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多特征交织的领域,需要跨学科、跨传统知识界限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文化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面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例如,目前国内许多动漫教育不设置人文、历史课程的教育,仅局限于技术的培训,这导致我们的动漫产品缺乏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从而造成美国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返销”中国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快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既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又有现代产业经营思路、既懂生产又懂贸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紧迫。此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产业竞争早已跨越了国界,我国文化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全球文化创意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 思考与对策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创意教育,推动创意阶层的崛起。

解决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人的创造力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可再生资源。在全社会开展创意教育就是开发人自身的主体资源,不仅能推动创意阶层的产生,更能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意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教育要能够丰富孩子的幻想,引导青少年有更高文明和精神追求,更有人生价值的社会生活。只有改革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力提倡创新精神,鼓励创新试验,发展创新教育,才能保证创新创意人才的不断涌现。

大学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资源。纵观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历史,大学无不在其中担当了重要“人才库”的角色。以游戏产业为例,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5]因此,大学理应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担当主力军的角色,国内高校应该根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调整专业设置,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开展文化创意教育,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的培养。我国目前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力量明显不足,本科教育鲜有开设专门的文化创意类专业,网络游戏专业等新兴专业未被足够重视,仅有小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涉足,创意教育还没有进入我国的学科目录,而是分散在各个学科下,这与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符。因此,大学应提早谋划,整合相关学科力量,将创意教育理念贯彻到现有教育体系中去,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创意教育学科体系,着手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系统培养。

2.增强协同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知识累积离不开实务经验,学校教育应与产业生态密切结合,加强与文化企业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用学科,在校企之间联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和实验基地,采用产校挂钩、项目教学等模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

此外,可以尝试整合高校内部创意教育资源,吸纳企业创意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专门的创意产业学院,以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为核心内容,以文化、工程、营销等复合知识传授为教学模式,设计符合当代创意教育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以中短期教育为主,培养各类复合型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加强对数字技术、计算机仿真、仿生学、新媒体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孵化文化创意团队和管理团队,使其成为专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摇篮”。

3.加快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复合型的,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既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能将创意理念通过现代科技完美表达的技术性人才。目前,一些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设立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例如影视、动漫、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但在教学上大多侧重技术层面的训练,倾向实用主义,学生普遍在文学、文化与产业知识等方面的素养不足。因此,需要改变目前单一的技术型教育模式,培养多才多艺的通才。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调整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改善教学实验室设施条件,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大跨专业联合编制教材的范围,通过项目的实际研发和运作,了解人才需求方向,明确教学改革方向,促使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文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中,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展览和博览会等,为本土创意人才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大师。当前,可以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频繁流动的机遇,吸引一批在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拓展海外文化市场,加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

注释:

[1]王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1期

[2]谢玲、文轩:《武汉创意设计人才“喊渴”》,荆楚网,2011-06-16

[3]黄翠:《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年2月

[4]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卢安宁:武汉大学;韩千群:湖北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网络监管下一篇:基层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