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审计危机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23

企业并购审计危机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企业并购是企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也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一种主要方式。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自主选择,具有高风险性。而企业并购风险的客观存在往往使企业并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造成并购失败。因此对于审计者而言,有必要采取措施防范和降低并购交易各阶段的审计风险。

关键词:企业并购;审计;风险防范

1 企业并购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主要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检查风险。

2 企业并购各阶段审计风险与防范

2.1 企业并购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即并购试探,这个阶段审计风险主要与并购环境以及实力评估相关。这个阶段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步骤就是对并购的收益成本进行初步分析比较,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如果初步分析表明,成本高于收益,则风险很大;反之,如果收益远大于成本,则表明并购具有可行性,风险较小。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就降低。

2.2 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在对企业并购实施过程进行的严密监控中,企业并购中审计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并购审计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价值评估、出资方式、筹资、并购协议签订等几个环节。

2.2.1 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很多,包括收益现值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 当审计人员面临不同的方法选择时,应当考虑在风险和成长性上的综合性与可比性。在利用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估算目标企业价值的同时,必须对目标企业进行审查,确定目标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在最后估价时根据此风险对估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反映目标企业对买方的可能价值。另外,对主并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可以确定最为合适的出资方式。

2.2.2 与企业并购合同的签订及履行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在并购合同中首先涉及到陈述与保证条款的风险防范。陈述与保证条款是股权并购合同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为了有效防范其风险,应要求买方对目标企业任何一件事物均作详细而真实的“陈述”;要求卖方就目标企业对第三者所负的债务,开列详细清单,并保证除所交割清单上所列债务外,对其他人不再负任何债务。

其次是合同履行的条件条款与风险防范。该条款的风险防范措施如下:至交割日,双方于本次交易行为中所做的一切陈述及保证均应属实;双方均应以合同约定的内容和方式,全面履行义务;一切条件满足、义务履行后,卖方于交割日将股份移交的所有文件交付买方,买方也应按照约定支付价金。

最后是履行合同期间的义务条款风险防范。对该条款可采取如下措施以防范其风险:双方应尽快取得涉及本项交易或与本项交易实施有关联的第三方的同意、授权及核准;卖方应承诺在此过渡期内妥善经营该公司的一切业务;卖方在此期间内,不得进行股利或红利的分派,并不得将其股份出售、转移、抵押,非经买方同意不得与第三者从事任何对目标企业的运营或财务状况有损害的行为。

2.2.3 与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与购买法相比,权益联营法容易导致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而有可能对公司的配股申请产生有利影响。审计人员必须留心并购企业是否利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利润操纵。当审计人员发现在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存在可能导致企业并购相关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可能引起各利益相关人的误解的问题时,应提出修改财务报表的要求,如遭拒绝,应在审计报告中予以保留。

3 结语

企业并购是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面对日益逼近的强大国际竞争对手,战略性并购是最佳选择。我国的企业并购风险审计是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中的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增长点。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企业并购和风险基础审计也将会在实践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民,陈兰辉.企业并购交易中的审计风险与防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5,(1).

[2]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89-222.

[3]张龙平.注册会计师审计控制系统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企业并购审计危机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企业并购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出可以提高并购价值的因素,来帮助并购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结论表明,影响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创造的因素主要有: 目标公司的选择、员工抵制程度、资源整合程度、支付方式和收购比例。

关键词:企业并购;价值创造;协同效应

一、引言

并购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听到世界各国不同行业的并购消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企业并购作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优化资本结构的一个有效手段,正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并购是一种提高企业价值的协同战略行为。收购方公司通过获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来利用目标公司的某些特定资源,或者替换掉无效的管理层,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资源,并购能够使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获得超额利润,实现企业的成长目标。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善于利用通过并购的方法壮大自己实力的机会。

然而,企业并购并非易事,其成功率几乎不到一半,如何提高并购成功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并购双方是否从并购中获得收益,什么因素影响并购收益的产生,是并购研究最关注的两个问题。协同效应假说认为协同效应是并购收益的来源。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如何才能提高协同效应,使得并购获得较大的成功。

二、文献综述

1.国外:国外学术界先后从4个领域对并购创造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1)Haspeslagh & Jemison发现并购中的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并购双方资源的协同效应,而协同效应的实现又来自于并购后双方资源的整合。

(2)Datta;Chatterjee et al主要考察并购双方的组织文化拟合程度。

(3)Datta发现并购交易采用股票支付、并购时存在竞争者以及混合并购与主并公司的股东财富创造显著负相关, 而1969年监管制度的变化和采用要约收购都与目标公司的股东财富正相关。

(4)Larsson和Finkelstein并购双方业务互补、并购后组织整合程度较高以及员工对并购抵制较少能增加并购的协同效应, 同时当并购后组织整合程度较高时, 互补业务的并购最有利于协同效应的实现。

(5)Papadakis影响并购成功的因素主要为:公司外部环境、并购自身特征(支付溢价程度) 、主并公司的特征( 并购经验、并购双方相对规模和决策过程规范) 和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

2.国内:我国学术界对并购的研究起步较晚。较早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并购的动机。

(1)冯根福和吴林江,郭来生,檀向球,并购重组在一定程度能够改善公司绩效、提升公司价值。

(2)李善民和曾昭灶以1999~2001年发生兼并收购的84家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交易溢价、行业相关度、相对规模、收购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是影响并购绩效的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可以解释并购后主并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

(3)高良谋采用二手资料研究了并购后资产、管理、人员和结构整合以及行业相关度对目标公司并购的影响, 发现行业相关度对并购没有影响, 主并公司资金实力好、管理者存在文化差异都对并购价值创造有负作用。

(4)另外从我国学者对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知, 我国目前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财务学和战略管理角度, 影响因素也只考虑一个或几个, 而没有综合多领域的相关理论对并购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

三、问题剖析

1.国内外对人力资源整合与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员工的抵制程度和并购后目标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留职比率。

2009年,卡夫收购吉百利面临吉百利员工联合抵制。卡夫宣布欲斥资167亿美元收购吉百利,遭到吉百利的拒绝。4个月后,英国吉百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会终于同意接受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递上的收购要约,收购金额将高达195亿美元。

2010年2月2日,收购获得股东通过当天,吉百利公司的英国和爱尔兰员工在吉百利的故乡伯明翰举行一场名为“保持吉百利独立”的示威游行,抵制卡夫对吉百利的收购,并且防止公司合并后可能出现的裁员减薪。工会中有人表示,卡夫为了收购吉百利需要大量贷款,所以收购一旦完成,它会在被合并的公司进行大量的裁员减薪。据悉这次联合抵制受到了英国一些议员的支持。

在收购正式敲定之后一周之内,吉百利董事长Roger Carr、首席执行官Todd Stitzer、首席财务官Andrew Bonfield先后辞职。

并购中对人力资源研究表明, 目标公司的员工抵制是并购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卡夫的收购行为无疑导致了众多吉百利员工的抵制。员工就业保障、养老金等话题从收购提出伊始就一直紧随卡夫,并一度成为收购的阻力之一。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纷纷以辞职或游行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对卡夫收购后的经营来说造成了一定困扰。

为什么目标公司的员工会对并购有所抵制, Larsson和Finkelstein认为主要的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在心理学方面研究认为,目标的公司员工对并购抵制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认为和主并公司之间存在对抗性,态度上屈尊,不被信任,有压力,不会被友善的对待!其次,由于并购的原因有可能导致目标公司的员工被解雇,或重新分配新的工作以及薪水有可能下降等严重的影等,因此响到员工的职业计划!最后, 由于被并购的公司一般处于劣势, 从而目标公司的企业文化也会被主并公司所融合, 因此并购整合的过程就类似侵犯人权,所以反文化等文化冲突非常普遍!当并购双方的组织文化拟合程度较高时, 目标公司在主并公司内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怕被改变的心态就会越弱, 也就越容易与主并公司的员工合作。

2.资源整合方面

在一些经典并购案例中,例如:并购后除了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外, 还需要对并购双方的市场资源、实物资产、财务资源、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资源进行整合。

购并后的第一环节就是资产整合。

购并以前两部分资产可能不完全适用于购并以后生产经营的需要,或者原来的两部分资产发挥不出x相应的效益,这样就需要立刻对生产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有些没有用的资产应及时变现或转让,一些尚可使用但需改造的资产或流水线应尽快改造。通过整合,使购并以后的生产要素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最终实现盘活资产存量,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并购后高水平的整合能够增加潜在的协同效应的实现,因此整合的程度越高价值创造的可能性也越大。Datta和Grant发现相关并购中整合水平与并购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Capron 和Hulland对相关并购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也发现,并购后并购双方资源相互整合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并购价值的创造。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

(1)并购双方行业相关度越高, 并购后资源的整合水平越高。

(2)并购后并购双方资源整合程度越高,并购创造的价值越高。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品牌资源整合,它可以说是整合中的重要环节。这是去弃糟粕,取精华的环节。品牌整合就是要以并购企业的品牌形象,就是全面或部分抛弃所并购企业的品牌形象,以并购企业崭新的品牌形象,向公众展示,实现品牌传播的整合效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1)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资本增长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具有使企业资本快速增长,降低进入和退出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优势。

(2)企业战略并购要在原有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集合最优化。

3.是收购的支付方式

从支付方式看,交易全部通过协议收购的方式完成,没有一起是通过二级市场要约收购产生的。交易支付方式主要是通过现金支付,换股支付和承债式支付只各有一起,懂交易方式和支付方式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公开市场业务在并购交易中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而且,由于支付方式单一,主要是现金支付,通过股票或其他证券师傅的方式还有待发展。

4.并购比例

2005年5月1日, 联想正式宣布完成对IBM PC部门的收购,合并后的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联想称,今后将投入2亿美元用于广告宣传与市场营销活动,以大幅度提升新联想的国际品牌形象。

IBM这个计算机行业的巨头,尽管PC部门被联想收购,依然保持着每年上1000亿的收益,IBM目前仍然保持着拥有全世界最多专利的地位,其旗下产品众多:软件产品包括DB2、Lotus、Rational、Tivoli、WebSphere五大家族;服务器产品包括基于Intel架构的服务器xSeries,基于AMD架构的服务器,BladeCenter刀片服务器,UNIX 服务器pSeries,中型企业级服务器iSeries,大型主机zSeries;还有专业图形工作站:A Pro系列, M Pro系列, Z pro系列, T221超高分辨率平面显示器;以及存储技术:磁盘存储系统,磁带存储,网络存储,存储软件;零售终端:商业收款机,POS软件。可以说,IBM并没有在此次收购中有过多改变,依然是2010年IBM在《财富》排行榜中名列48位。而联想公司的收购决定无疑是成功的,笔者认为联想公司的收购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拿捏好了并购比例,联想没有一味的追求国际影响力,一方面扩展了它在世界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一方面并没有在收购的过程中产生过大的财务压力。市场调查公司Gartner上周表示,新联想今后将面临巨大市场挑战,其中包括如何实现利润增长,如何保持产品质量不变,以及加强产品知名度等。Gartner预测,明年期间,联想将加大对ThinkPad和 ThinkCentre产品的宣传力度,届时将会推出新产品,并在价格上更有吸引力,以与竞争对手争抢市场。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下结论:并购时收购比例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收購一些大型的国际上市企业时,正确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而选择合适的收购比例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四、方向、方法

图 并购价值创造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结果

1.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形成机制(1)协同效应形成的经济学解释

①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管理成本都能明确计算;

②为方便分析,在均衡模型中,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被看成是线性的;

③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可以看做与企业的边际收益是同向的,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减少;

④企业管理成本的上升可以看成是边际成本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在上述假设下,当交易成本小于管理成本时,协同效应未实现,企业并购没有意义;反之,当交易成本大于管理成本时,协同效应就得以实现。

(2)协同效应形成的管理学解释

并购可以使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共享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共享是协同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指共同使用,而且还隐含着在共同使用过程中提高价值。企业各种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共同使用,可以使固定成本得以在多个部门间摊销,从而降低单位成本,赢得竞争优势。实践证明,并购后的协同效应是明显的。同时,企业并购可降低不确定性,实现协同一致,取得一体化效益。通过并购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收购过来,可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使本行业的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增加赢利,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2.企业并购协同效应评价指标的确立

(1)评价指标的选择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并购后的整合成功与否是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对协同整合效应进行相应的评价,以明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协同整合效果。而协同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绩效评价来调整方向及进程。对整合后的资源进行绩效评价,需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进行。

(2)评价指标的解释说明

①偿债能力指数。目前,我国企业的负债程度普遍过高,而且债务结构也不尽合理,需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企业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显著提高,为此用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和流动比率分别反映上市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这两个指标的值越大,表明该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②营运能力指数。相同的资产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下对于实现企业目标往往会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并购企业经过整合后,企业营运能力的提高也应表现为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的提高,富有成效的财务整合能够提高资产方面的管理能力。总资产周转率体现企业的销售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存货周转率衡量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管理状况;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③主营业务状况指数。由于并购可能给企业带来大量营业外的一次性收益,因此整合的利润指标往往都会有相当不错的改观,但却不能真实地反映整合的效果。主营业务的发展才是企业实现长远目标的基础。采用主营业务鲜明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反映主营业务状况是比较合适的。

企业并购审计危机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的角度,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能力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能力;案例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会计、公司财务、金融、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利用专业知识分析企业财务问题,并进行决策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的内涵及具体要求是什么?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这种应用能力?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的角度,对此进行讨论与分析。

1财务管理应用能力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体现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资本的竞争,而资本的竞争必须通过人才的竞争来实现。企业的财务工作实践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为了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控制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规划、预算编制与预测。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资金及资金的有效运动是核心和关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及其运动的安排及预测是保证企业按计划实施经营工作的关键。不仅需要从总体上对企业的资金及资金运动进行规划,还需要从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对资金及运动情况进行预先分析和详细的计算,这项工作被称之为“预算编制”工作。(2)成本分析与控制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分析成本,控制成本的工作,利润取决于收入和成本两个因素,降低成本是企业实现效益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成本分析及成本控制工作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3)投资分析与决策。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对内对外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利润来实现的。因此,投资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一样,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活动,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投资分析与决策工作都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4)财务分析与风险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与风险需要随时掌握与了解,这样,才能更好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经营工作顺利进行,风险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从以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几项重要职能来看,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在:(1)利用财务资料进行预算的能力。(2)利用财务资料进行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的能力。(3)利用相关资料进行投资分析与决策的能力。(4)利用财务资料,发现财务风险并能正确评估风险的能力。

2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的方法與途径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应用能力,而这些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实施。我们应该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空洞无物、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知识点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相结合,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式等多种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其目的是解决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无法见到企业真实的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和日常现金流管理等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课堂中适时穿插各类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实例应用,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各类上市公司实际财务管理问题研究,使学生了解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和日常现金流管理的流程,促进学生的决策意识,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股市投资大赛”和“财务决策大赛”等学科竞赛,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和环境,挖掘学生的自身价值,培养学生掌控风险意识和运筹帷幄的能力。

2.2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相关案例为背景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见解,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融入案例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通过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更透彻的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创新,从内容上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分析,即根据教学目的,由教师选择确定相关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分析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分析和了解财务管理中成本分析、投资、财务预算等理论的实践基础。例如在讲到企业并购时,可以用联想并购IBM,吉利并购沃尔沃公司,以及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案例向学生讲解,着重分析为什么出现这些并购事件;以及并购各方的目标及背景,从而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风险与市场回报的关系,案例基于事实,让学生能有更深入的感受和现实感。另一类是案例设计,由教师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给出相应材料,设计决策问题,由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并作决策。例如项目投资的选择设计,由教师给定若干项目,和资金约束条件,由学生根据项目投资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各项目进行分析和决策。简洁和有力的案例,让学生在这些案例分析活动中逐渐培养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能力。

财务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明确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定量思维的习惯,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方法,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例子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在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探讨

企业并购审计危机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已从落后的计划经济跨向了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在这一股股的转型浪潮中,高校正积极的走产学研之道路,注重科技与生产,兴起了高校校办企业的新篇章。近十年间,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办企业数目上涨迅速,总产值和总利润值也十分的可观,但随着企业间竞争情况越来越剧烈,对企业体制、管理及运营等方面要求的不断专业化,高校校办企业就暴露出了一些自身弱点和不足。这些缺点和不足则需要高校和企业认真分析研究,积极的改进,这样高校校办企业才能继续发展壮大。以下就针对高校校办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竞争环境结合本人对校办企业的理解,浅谈下高校校办企业的几点不足及如何改善的思路与对策。

1 高校校办企业存在的几点问题

1.1 高校校办企业对其自身的发展缺乏战略思考 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前途命运。在不再享受税收、土地、汇率等方面优惠待遇,国内外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下,校办企业的生存将会变得更加不容易。但是很多的高校校办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缺乏战略性思考。很多高校校办企业都是以高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紧密相连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有一些高校职工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不过这类职工本人还是隶属于高校的,很多时候企业的生死存亡与这些参与者没有太大关系,这样就使提供科学技术重要一环节的参与者没有危机意识,也体会不到企业间强烈的竞争。在整个校办企业的生产系统中,执行过程就会变的散漫,科研进度就会缓慢不前,决定策略传达贯彻就会不畅通,员工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微妙变化感应迟钝,一旦有危机情况出现,企业不能及时应对,拿出适当的解决办法。另外,战略的实施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马上见效获利,企业的战略应该被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才科学合理。但是很多高校校办企业为了实现自定的指标和任务量,急于体验付出回报的满足感,在策略的实施中短期行为过多,急功近利,并没有周密的思考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忽视中期、长期行为,最终导致企业误入迷途,中后期发展无力,损失巨大。

1.2 高校校办企业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 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不能缺少的,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相关的决策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的有效与否。管理人员不专业是高校校办企业的一大通病。虽然校办企业的管理人员很多都来自高校老师,文化程度一般非常高,但是这其中很多老师并不是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老师,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自身不具备企业管理及领导员工生产的能力。而且很多这样的老师在学校还有科研、行政、教学等等繁多的事物要处理,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企业的规划与管理,就更不用说系统的研究与讨论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了。这样一来校办企业的管理能力就十分有限,员工状态松弛,企业无法应对多变的时局和激烈的竞争。企业产权不清同样也造成校办企业的管理不利。在高校校办企业成立时,高校给予企业的大多是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以此种方式加入企业。没有按国家的相关规定办理资产划转、审批等手续,这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权责不明确,企业的经营资产和非经营资产混乱。当校办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发生经济纠纷时,高校就要承担无限的经济责任。另外产权关系不明确,使得高校对企业的干预行为过多,没能给予企业发展的足够空间和自由。时常把行政意愿强加于校办企业的管理运行之中。不但影响了校办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企业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还使得高校校办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低效、混乱。财务方面的管理不利,对规范校办企业的行为无作为。由于高校校办企业的特殊体制因素,使得财务监督、账目管理以及奖惩制度不规范,财务管理经常出现错帐、烂账和死账,甚至还发生财务管理人员违法操作的事情,影响了高校校办企业的正常运行,损坏了企業的公关形象。

1.3 资金运转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企业的壮大需要资金,而资金的合理运转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至关重要。高校校办企业在成立时,高校投入了固定资产和科研技术,但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这使得校办企业的资金缺乏,贷款后负债率很高,企业起步十分艰难,在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下,高校校办企业难以发展壮大。近些年很多校办企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纷纷申请选择上市融资,但是由于以上所提到的缺乏监管、对竞争环境不熟悉不敏感、产权关系不明确等漏洞,校办企业出现了更可怕的亏空现象,校办企业亏了高校帮着补,补完再亏空的恶性循环。这就形成了高校校办企业的资金危机的定时炸弹。

2 如何改善高校校办企业的现状的思路与对策

2.1 把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国家应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投入企业生产这一举动,对高校校办企业的生产给以积极的支持和资金上的帮助。同时也要加大对校办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校办企业建立的审核条件。高校在办企业或者在和企业联合之初,就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方案。对做相同课题或项目的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可采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方式,使实验材料、研究经费、科研技术、场地设施等等资源达到共享最大化,避免单打独斗,造成人力、财力及资源的多重浪费。同时高校要大胆的把校办企业的终极发展目标定位在进入国内甚至国际百强企业,使企业不断向目标前进,激励员工的斗志。

2.2 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 在这个企业管理专业化的时代,普通的大众管理方法已经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做的是结合自身的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可行管理方案来保持企业的前进步伐和较强的竞争力。高校校办企业也应该从其他企业中吸取经验教训,充分的认识这一点,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给予他充足的空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校办企业的规划与管理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同时还要注重对内部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校内和企业的员工进行严格的企业管理培训,在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情况下,让员工明确了专业的企业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3 明晰产权,规范企业管理制度 明晰产权是建立和推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前提,高校和企业必须要划清经营和非经营资产,剔除不良资产,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以资本为纽带、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独立经营并能独立承担其相关责任,同时能够依法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2.4 规范财务管理 在明晰产权后,高校校办企业要成立由财务科负责人任组长的整改工作小组,明确整改的目标,坚持审计、整改、规范、提高的主线,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细则,高校及企业全体员工都应按细则履行财务手续,规范财务管理。同时,重点做好内控监督、预算管理、费用管理、资金安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坚决杜绝出现错帐、烂账和死账,逐步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秩序,并强化监督检查。对财务人员还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理财方法,提高人员思想觉悟,坚决杜绝管理人员的违法操作。

2.5 扩宽融资渠道 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扩大企业与社会优势企业的强势联合,弥补校办企业资金不足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校办企业也可以介入资本市场,这有利于企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解决了后续融资问题,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6 高校与校办企业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校企双方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形成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同时企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高校又能及时给予解决的良性循环。这样使得高校的科研工作更高效,更有目的性,缩小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要的成果二者之间的差距。校企双方要共同规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的规划,确定每年的具体任务和若干年后要完成的目标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从规划中筛选利润增长点,高校则要不断创新,加强自信。

参考文献:

[1]邓国彬,秦娜.高校校办企业诱因分析[J].广西轻工业.2007(9).

[2]刘筱.高校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初探[J].创业经济.2008(2).

[3]徐亚丰,贾连光,田赋等.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 中国建设教育,2006(12).

作者简介:白罡(1982-)男,辽宁北镇人,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就业问题。赵瑜(1982-),女,辽宁抚顺人,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并购审计危机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关联方交易及关联方交易审计的重要性

关联方交易, 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 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的类型通常包括下列各项: (一) 购买或销售商品; (二) 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 (三) 提供或接受劳务; (四) 担保; (五) 提供资金 (贷款或股权投资) ; (六) 租赁; (七) 代理; (八) 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 (九) 许可协议; (十) 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 (十一) 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以上可以看出关联方交易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联方关系及关联方交易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经常发生和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情况。国内外理论界普遍认为关联方交易的性质是一种中性的经济范畴, 是一种合法的商业交易行为, 它既不是纯粹的市场交易, 也不属于企业内部交易。与一般的市场行为一样, 关联方交易受到法律的保护, 没有哪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定不允许进行关联方交易。但它又有别于一般市场交易的交易行为, 其特殊性在于交易过程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交易主体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在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情况下, 交易双方往往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 一般不会轻易接受不利于自身的交易条款, 这种交易是交易双方在相互了解、自由的、不受各方之间任何关系影响的基础上商定条款而形成的交易, 是一种公平、公允的交易。而关联方交易由于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关联方之间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 可能不按照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 而是运用手中的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 使交易建立在非公允交易的基础上。关联方交易的客观性与不可避免性并不代表其具有当然的公平性与合法性。

关联方交易是经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通常情况下, 关联方交易能使参与双方受益, 促进经济发展壮大;但非正常的关联方交易, 由于一方能够对另一方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 因此交易往往是建立在非公平、非合理的基础之上, 又会带来问题。特别是带有特定目的的操纵, 容易使关联方交易沦为某些人的工具, 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公允的关联方交易不能代表企业在正常条件下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利水平。由于关联方交易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企业并购审计中, 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的审计, 尤其是非公允的关联方交易则是正确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方面。

二、关联方交易的审计对策

(一) 对目标企业关联方的识别。

关联方审计的难点在于发现关联方关系, 只要找到了所有关联方, 审计也就有了清晰的线索, 我们应采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关联方的有关资料。我们除了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外, 还要实施以下程序来确定目标企业存在已知或潜在的关联方:1、审查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2、了解、评价目标企业识别和处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程序, 了解目标企业与其主要客户、供应商和债权人的交易性质和范围、审阅有关存借款的询证函和贷款或担保记录, 了解是否存在已经发生但尚未进行会计处理的交易, 尤其是资产负债表日前所发生的交易;3、查阅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名单, 这有助于正确判断他们与企业的交易对企业利润的影响;4、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 使我们能够识别控制、共同控制或对目标企业实施重大影响的关联方;5、询问前任注册会计师,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但仍要对询问结果审核;6、审核所审会计期间的重大投资业务或债务重组业务, 确认投资和重组的性质是否构成新的关联方关系;7、审核所得税申报资料;8、识别关联方还应特别关注与企业或大股东有着特殊关系, 可能造成企业对其利益倾斜的法人及自然人, 虽然严格来讲这些法人及自然人不是会计准则中确定的关联方, 但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还有些企业与关联方进行关联方交易获得利益或输出利益后在当期通过出售关联方股权的方式使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 也应警惕。

(二) 对目标企业关联方交易的识别, 尤其是对非公允关联方交易的识别。

判断关联方交易存在的标准不是金额大小, 而是会计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入手:1、严格关联方交易的合规性审计。所谓合规性审计, 就是审计关联方交易运作规则、交易合同、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一般规范。2、严格关联方交易的合理性审计。所谓合理性审计, 是指对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审计。3、严格关联方交易的真实性审计。所谓真实性审计, 是对关联企业已入账的交易是否真实、可靠进行审计。4、严格关联方交易记录的完整性审计。所谓完整性审计, 是指严格审查财会人员是否在规定期间内,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 及时、准确、完整地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我们在关联方交易审计中, 应特别注重关联方交易的实质, 即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结合实践, 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审计。首先是关联方之间反常购销业务审计, 如通过毫无必要经手的关联企业高价购入材料、低价售出产品, 或进行虚假销售等事项等。某公司将长期积压无市场的产品“卖”给其子公司, 根本未收到资金, 而只是通过做账增加销售收人, 以粉饰本部的经营业绩。其次是不合常规的投资及收益事项、反常的资金借贷、不合理的劳务费、咨询费及关键管理人员的报酬等事项。如有些企业为粉饰业绩, 常常让子公司或其他关联方支付给自己高额的投资回报, 以虚增利润。再次是从交易价格上判断并依据交易的发生频率、时间及交易金额是否巨大入手识别是否存在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 也可从利润表的结构比率分析及支付方式是否合乎常规分析来识别关联方交易, 进而识别是否存在关联方交易粉饰会计报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企业的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是否在会计报表附注或其他报告中做出真实披露。在存在关联方交易的情况下, 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等方面有无充分、恰当的披露, 若有隐瞒和误导, 则该关联方交易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三) 对目标企业关联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

1、了解、描述关联方交易内部控制。2、查明并确定已授权或拟授权的关联方交易。3、抽样检查关联方交易的原始凭证。4、检查董事会和关键管理人员提供的所有资料, 从而确定关联方交易的完整性。5、审查机器设备或建筑物等购销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6、审查关联方之间的代理、租赁、资金借贷业务。7、审查支付给关键管理人员报酬的金额和方式有无不合理。8、评价关联方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企业关联方交易的内部控制较好, 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 否则应增加实质性测试。

(四) 对目标企业关联方交易进行实质性测试:

1、审查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购销活动、劳务支出、租赁业务, 确定其交易价格是否公平, 相关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2、审查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资金往来的有关合同、文件, 核实资金是否被无偿占用, 检查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3、审查有关担保、抵押协议, 查看担保抵押品是否存在。4、审查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研究开发项目及其项目转移价格是否偏离真实价格。5、审查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对关联方交易予以披露, 披露是否完整。

(五) 要再次检查已确认的关联方交易。

我们在根据企业关联方交易目的、性质、范围和对报表影响程度形成审计意见前, 还需检查重大关联方交易, 并考虑执行附加的审计程序:1、向关联方询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2、检查关联方所持的证据。3、向与经济业务有关人员证实有关问题。4、从重大往来款及抵押物中获取被审计单位关联方的偿债能力。

我们通过各种程序及方法对关联方及交易, 特别是非公允关联方交易的识别, 目的是还企业以真实的面目, 以期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做出正确评价, 进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关联方交易的审计对策的论述, 以期对目标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做出正确评价, 进而对投资项目的取舍做出正确判断。

关键词:企业并购,关联方交易,审计对策

参考文献

[1] 施元冲.会计与税法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比较及纳税调整[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 (5) ;

企业并购审计危机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随着近几年,学术界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是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小企业的经营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据数据统计,中小企业经营失败,64%的原因与内部控制失效有关,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一体化内部控制管理,这是中小企业继续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稳定社会的必经之路。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特点,进而得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一、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特点简介

目前,我国总体经济环境面临很大的考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地位,以下就中小企业一些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内部管理特点

中小企业存在以下这些内部管理特点: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分离,使得中小企业经营上经常出现“一言谈”,所有者说了算那么内控效果就无法体现效果;家族式管理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基础薄弱且缺陷多,业务性质比较单一;尚未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用人表现的随意性、不专业、为亲任用。

2.财务管理特点

中小企业账目混乱、财产不实、财务信息失真,这些对于企业的内控管理具有致命性的影响;企业所有者私设“小金库”,现金坐支现象普遍;法人独断专行和资金、资产调动不规范等重大决策失误;中小企业为了减少企业税额,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使财务控制失去了刚性和严肃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从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实际情况来看,内部控制没有起到作用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出现严重危机,主要原因在于:

1.内部控制相关制度未建立及完善,制度形同虚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大多数企业初步建立了账务管理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组织管理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中小企业的这些制度并未起到作用,企业所有者对制度的执行过于随意性,并出现制度归制度。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也许由于企业老板的某种方面的节约而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虽然企业制定了制度,但是在中小企业中会计人员相关联岗位未分离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企业家在不了解其自身情况的前提下,照搬其他企业(行政部门、股份制公司等)的内部控制制度,把建立内控的目标定位在应付工商部门检查上,使得内控不能很好地落实执行,形同虚设。

当今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价机制未建立,企业管理者对风险没有认识,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在面对2008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我国94%的中小企业没有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导致出口外贸的企业出现很大的亏损,并随着2008年下半年全球的金融危机,国家财政政策银根紧缩,使得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融资困难而倒闭了。

2.企业法人及员工内控观念落后

我国几乎全部中小企业家都是依靠机遇和冒险精神才逐步建立了公司,因此中小企业家往往不太重视企业管理,更何况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内控意识不强,甚至部分企业家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管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招聘员工考虑的因素大多为压低工资、多做事、为人老实、与老板认识(沾亲带故)和拥有赚钱能力,至于员工的综合素质、文化水平和潜在能力毫不在乎,而这些方面的却是企业内控必备的环境因素。

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在所难免。中小企业家为了节省人员成本,雇佣的财务人员只了解基本会计知识,更何况办公人员,他们对内部控制的操作完全无概念,因此内部控制出现很多缺陷。例如,有的中小企业会计档案无专人管理,出纳可以轻易取得以前年度会计资料,这些无疑给企业内部控制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3.财务、资产和经营活动三方面的内部管理控制缺乏有效性

财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的企业财务信息失真问题还相当严重。中小企业家及管理者为了达到偷逃税金、粉饰业绩等目的,故意歪曲财务报表信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做假账已经成为全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内控基础问题。中小企业财务基础薄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形成内控环境,更何况达到内控目标。

中小企业因内部控制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在资产活动上暴露出很多内控问题:(1)现金管理随意性强,易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或现金过度闲置,使得急需经营资金,最终陷入财务困境。(2)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安全系数低。企业没有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造成资金收回困难。存货控制制度薄弱,许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这样如果遇到经济危机,那么企业容易周转失灵。(3)重钱不重物,资产问题严重。对原材料、半成品等不重视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经营活动缺乏有效性和合法、合规性。我国企业绩效低下与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密切相关。中小企业虽有经营灵活多变的优势,但在实力、资金及知名度上都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大多难逃亏损的厄运和控制经济危机的能力低(即一遇到危机,企业基本倒闭)。在贯彻国家法规制度方面,中小型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在进行经营活动时,更加缺乏合法、合规性。例如,对存货的控制只考虑生产对存货的合理需要,不考虑存货在合法状态下流转。

4.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差,治理结构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拥有创造公司的能力,但对于管理公司和塑造企业文化毫无认识,造成企业控制环境(员工的意识、自觉性)基础差和影响内部控制各要素发挥作用。中小企业控制环境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内控意识淡薄;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制度不健全等。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作为所有者代表的公司董事会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那么其内部控制就受到了制约。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总结

1.加强企业控制环境,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企业文化进行多方面的塑造,使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各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并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企业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是企业内控全面提升和经营效益良好的前提。在治理结构上采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减少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真正使各利害关系层在权力、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提高企业控制环境和质量。建立有效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高效严谨的业务执行系统、健全有效的监督反馈系统、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会计及审计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要针对中小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2.尽量减弱内控制度的局限性,防止企业内控效果降低

内部控制制度固有的局限性会,影响内控效果,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1)管理越权,在内部会计控制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越权行使职能的行为;(2)串通舞弊。要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同时实行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制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计等措施,把串通舞弊控制在最低的程度(3)制度滞后性。企业各个部门根据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内部控制的程序、方法、内容,通过不断的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变化。

3.加强对企业法人及全部员工的内控认识和培训

企业工作人员的内控素质培养可以通过: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明确自己工作所处的重要控制位置和责任,对其工作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培训及教育;其次,必须建立奖惩考核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能应对突发事件并及时采取措施。因此,专业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得工作事半功倍,应切实贯彻相关的制度,才能把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做好。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的实践基地,促进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要实现永续经营,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在今后中小企业应及时进行技术、管理组织、风险管理、内审等方面的创新,才能逐步解决其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向前、向大企业迈进。

参考文献:

[1]梁悠.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大众商务.2010(109):88

[2]王萍.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商业会计.2008(5):61-63.

[3]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会计研究.2007(5):19-23.

上一篇:森林经营管理范文下一篇:电力设计院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