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范文

2023-12-12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网上银行作为近些年迅速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对我国促进和发展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网上银行作用一种高技术风险的金融业务,防范和控制网上银行的风险,成为保证金融业务安全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此种情况,首先对风险的必要性及发达国家网上银行风险控制进行论述,然后分析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目前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得出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网上银行;风险;监管

一、对网上银行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和非对称信息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另外,网上银行不是单纯的照搬传统银行业务,它作为高科技技术的产物还是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务,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本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对网上银行业务监管的必要性。

(一)不完全性竞争更加突出

客户在选择办理网上银行时,更多是选择方便安全、功能强大、知名度大的网上银行,由于办理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所以会导致客户在做选择时倾向于少量的优质银行,导致网上银行不完全竞争更加突出。

(二)负外部性风险放大效应

网上银行的负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银行风险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一旦风险爆发,则会在网络上迅速的扩散;第二,在缺乏金融监管的体制下,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加大,容易使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随意流动。

(三)非对称信息的加剧

客户在选择网上银行时,首先会在网络上查询到相关的信息,同时,由于信用制度和非现场监管的不完备,银行在获得客户信息方面处理被动,通常无法核实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最终导致了非对称信息的加剧。

二、国外网上银行监管的实践

目前国际上的网上银行监管体系主要以美国和欧洲模式为主,其他一些金融发达国家并存的局面

(一)美国网上银行监管状况

美国网上监管主要分成如下两个部分,其一是网络银行基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业务活动与电子货币行为风险控制;其二是金融当局对网上银行的监管。内容包括:对新创新的技术风险管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供应商方面的风险控制等。监管形式包括劝告、警示、公告、信函等方式。

(二)英国网上银行监管状况

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从维护公众利益、维持市场稳定、降低金融犯罪、促进消费者权益等几个方面实施。

(三)香港网上银行监管情况

香港金融管理局下设有网上银行工作组,主要用来研究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管问题,目前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监管框架,其中有《交易性电子银行业务独立安全评估》、《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指引》、《虚拟银行发牌规则》等。

三、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所取得的成效

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已考虑到网上银行是一个新事物,在未完全掌握网上银行发展的规律性之前,重要的是先发展起来,依据审慎性原则,以安全为准则,在发展中不断的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

1、对网上银行实施市场准入的积极审慎监管原则

2、加强网上银行发展与监管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3、强化对银行监管人员和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四、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银行宏观监管环境

良好的宏观监管环境是保障网上银行业务平稳运行的重要部分,但是从我国的网上银行监管体制、法律建设、行业人员的管理素质到与国际间的合作等很多方面都缺少必要的监管。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开展网上银行的商业银行都设有审计部门,但是由于网上银行业务的专业性,还有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审计人员很难适应相关的审计工作,很多商业银行对网上银行的审计工作都是流于形式,从而导致网上银行业务中授权机制薄弱、密码控制不力还有软件控制不严等诸多问题。

(三)监管法制的诸多不健全

第一,缺乏对合适的立法模式选择。第二,缺少高层次的立法概念,有些地区虽然建立了地区性的立法,但是由于区域限制,未能充分发挥立法的作用。第三、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后未能及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五、加强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政策的若干建议

(一)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强化技术监管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技术监管平台,随时对数据信息传送进行监控,其次要构筑一套完整的评价、评估指标体系,对网上银行风险进行技术风险评估监管测评、考核。三要推进监管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

(二)规范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责任

安全技术必须以人为主,要发挥内控预警作用、进行实时监控必须拥有先进的辅助手段,开发高级的业务处理和管理软件,使银行职员能按照设定的标准化格式进行操作,管理部门及时获取所需业务数据和信息,将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二)加大市场准入监管力度

网上银行要接受各监管机构的日常检查,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网上银行要普遍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报告备案制度。

(三)强化信用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推动银行信用建设,重点是要从制度上治理银行,从源头上堵住不良信用产生的可能,从而促进社会信用的不断完善。督促网上银行进一步建立完善还款记录制度,切忌因片面追求业务量的扩大,而忽略信用风险的防范。

(四)强化法律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法律环境,立法机关要密切关注网络银行的最新发展和科技创新,及其对金融业和监管造成的影响,集中力量研究、制定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促进网上银行发展的有关法规,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当代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天翔,邵燕华,薛誉华.网络金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骆鹏.我国网络银行现状及发展对策[J].新疆金融,2007,(9).

[3] 王远均.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4).

[4] 李伏安,李良.电子银行风险评价与管理[J].银行家,2009,(4).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也在全球快速推广开来。商业银行在提供电子银行服务获益的同时,面临着巨大风险和监管难题。因此,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和监管策略已经成为银行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电子银行 风险 监管策略

在网络化时代,银行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在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电子银行应时而生,它的产生改变了传统银行的模式,促使金融领域工作更加轻松便捷,与此同时电子银行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主要针对电子银行业务模式、存在风险以及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特点的监管策略提出合理科学的方案,以期能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献计献策。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概述

(一)电子银行业务定义

根据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和它在金融领域的地位,电子银行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向全社会开放的通讯通道或者是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向客户提供的特定自助服务设施。

(二)电子银行业务特点

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信息服务的设备和网络,由客户群通过自助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因此,它与传统银行业务有很大差异,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网络为媒体。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基础、媒介的不同。传统银行的基础就是银行办公区本身,媒介是银行服务人员;而电子银行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网络为媒介通过客户群自助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

2.电子银行业务服务方便、灵活、快捷。电子银行业务摆脱了传统银行业务限制时间、限制地点的服务模式,客户只需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通讯终端就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完成所需服务,大大提高了银行业务实施效率,使客户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得金融服务。

3.电子银行业务综合性强。电子银行不仅可以提供存款、贷款、取款等传统业务,还能根据客户需求简化业务流程进行转账、汇款、网上交易等,随时随地获得所需服务。

4.电子银行业务运营成本低。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所需员工数量,电子银行业务能一劳永逸,自动处理成千上的业务,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相比传统银行优势显而易见,但同时面临着巨大风险。根据国家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总结,电子银行业务主要面临传统固有风险和系统安全风险。以下是对两种风险的分析。

(一)电子银行的传统固有风险

电子银行的传统固有风险在传统银行和电子银行都同时存在,本质并无区别,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等。

信用风险在银行业务中主要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约,给银行造成损失的一类风险。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大,因为电子银行是随时随地服务的,客户完全可以跨国界进行信贷,这使银行难以判断借款人身份的真实性;同时由于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也同客户共同参与银行业务,一旦发生借贷风险,就会因责任方身份不明而产生经济纠纷,大大增加了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价格的变动,引起银行资产负债面临损失的风险。电子银行业务在贷款业务或证券业务中都随时面临着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正常运营时利率突然出现不利的变动,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限短、规模大、流动性强的资金在利率的变化下会对电子银行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而蒙受损失。

(二)电子银行的特殊风险

主要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跨境风险等。

电子银行的技术风险,是由技术采用不当或者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的安全性风险或系统性风险。电子银行业务主要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网络为媒体的银行业务,由技术和网络风险给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构建初期,银行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相关技术存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修复网络中的漏洞,降低因技术风险带来的损失。

操作风险是指在电子银行业务中由于系统的可靠性能、安全性能及稳定性能存在漏洞而造成的风险。是由于客户的疏忽或者对电子银行安全系统操作失误引起的,主要涉及电子银行账号的授权使用、电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以及电子银行网上支付功能的使用不当等。

电子银行的法律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及时向银行还债,违反法律规范,导致银行不能履行合同而发生的法律纠纷,同时给银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的跨境风险是指银行跨境开展业务时所面临不同法律、不同市场经济而产生的风险。跨境风险会间接产生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

三、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策略

(一)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储备

一个企业的健康经营与发展对员工的要求很高,因此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问题,必须加强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同时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加强员工对银行业务的娴熟,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银行的规范制度和金融业务的专业化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加强电子银行内部风险控制

银行要根据电子银行的特殊性制定一系列的业务安全规范,组织全体业务人员定时培训,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同时科学调整电子银行各环节的权限,建立严格授权保密制度;组织技术人员对电子银行系统进行定时的监测,遇到可能产生风险的问题及时处理。

(三)完善电子银行法律法规的建设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电子银行业务来说,要保证其安全、稳定、可靠的为大众服务,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制定与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的法律和技术规范,确保电子银行业务信息的安全。

四、结语

总之,要想降低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必须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风险特点加强控制,同时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特殊风险制定一系列的监管策略,降低风险,保证客户和银行的利益。

参考资料

[1]尹龙.数字化时代的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J].金融研究,2003(4).

[2]张成虎,王雪萍.我国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的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5(11).

[3]柴迎春.手机银行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代社会中,信用一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在现代的经济生活中,其重要性逐渐突出。在金融行业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诚信原则。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腾飞,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也在加大,而信用风险则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各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问题给出具有借鉴性和启发性的相关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管理对策 防范机制

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中,金融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通过加大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可以监督并管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通过观察是否存有信用风险问题,可以使金融危机的源头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切断金融危机蔓延的渠道,进而来防范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爆发。通过制定有效的应对管理专案,使金融损失降到最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金融环境极其不稳定,这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从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局势也不容忽视,因此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便成为当今的焦点话题,值得探讨与深思。

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并通过专家等方面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健运作的重中之重,进而影响着我国的金融与经济的蓬勃发展。所以,我国要不断建立及完善风险控制体制,这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重大挑战。

1 文献综述

自从20世纪末期开始,我国才刚刚开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研究,金融界也不断地意识到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以及其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多以定性分析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定量分析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主要集中在分析各项财务指标上。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许多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在信用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下面则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王灿雄(2010)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市场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我国的管理水平仍然跟不上西方国家的脚步,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在规范自身的同时要不断的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理念。

王冰(20l1)阐述了操作风险的涵义以及七类典型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安全管理;工作地点与工作环境的状况;对于固定资产的损坏;营业问题和信息技术停止运作;各种程序的管理。

许冰清(2012)认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许多危害,包括:损坏银行名声,丢失银行的客户;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使银行利润降低;破坏了原始存在的资本,威胁了银行的生存等。不仅如此,他还对以下几个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管理文化理念存在缺陷、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完善、缺乏可信数据支持信用风险等方面问题。此外还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问题:许多基层银行信用风险程度比较高、信用风险多发生于经济发达地区。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入讨论与研究的话题。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之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在正处于一个新发展进步的阶段。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含义及内容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到期时,由于贷款客户发生财务困难,不能归还贷款本金和产生相关利息的风险。

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看,投资组合的投资者不仅会因为直接交易对手发生违约发生损失,也会因为交易对方的不断变化带来损失。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的处理、信用风险评价和报告。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20世纪我们国家的金融界并不发达,并且在之前对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经验,使得我们在信用风险管理和度量方面有了一定的起步,但是仍然无法和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相比。所以,我国应该在不断规范自身制度的同时,还应该一如既往的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以便完善自我。

3.1 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落后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较晚,所以我们不能预见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因此这样造成了信息冗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尚且不足,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有些落后,因而,不能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也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去。

(1)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当前,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并不成熟,仍然需要不断改善,在运作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原则,因此,对国内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检测还不能得以实现。

(2)数据质量不高。

我国的基础数据不但不准确,而且统一性也是极差的,这一点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进步。数据质量不高不仅仅导致高层次的风险分析难以展开,而且还对简单分析工具的分析结果的可信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无法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型,进而还加大了工作量,这些问题无法解决,那也就无法将经验应用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去。

(3)信用风险量化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主要使用计算信贷风险度和专家分析法。但这种传统的风险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由于主观性太强,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等问题。落后的技术,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进行各方面信用风险管理分析的需求。

3.2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获得最大的利润。风险的客观存在就使得商业银行经营将面临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就必须建立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与风险补偿机制来随时应对风险。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在上述两方面仍显不足。

(1)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业务流程中,每个部门缺乏合理的分工,导致独立性的缺失。首先,在审贷分离模式下,由于审批人不与客户见面,无法掌握最真实材料,信贷人员在负责对贷款的调查评级的同时,可能会对材料进行修改,从而对审批造成误导。其次,由于各个环节责任不明确,责任人制度得不到落实。最后,由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存在形式,也对风险制度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

(2)信用风险补偿机制不充分。

银行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如果能承担风险并获得收益,信用风险补偿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保持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的充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常见的风险补偿方式有:提取坏账准备金和计提资本金。坏账准备金提取不足、不能及时核销坏账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银行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会使得银行信用过度膨胀,导致信用风险隐患。

3.3 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如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那么其无法从源头上防范信用风险,也就不能控制信用风险的增量。主要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内部控制,一共包括五个方面,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管理和信息交流。

①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注重经营业务扩张,忽视有效的审贷机制,内控滞后于业务发展。

②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忽略对信用风险全面和客观的评估,同时缺乏对风险评估的重视。

③在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控制体系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分散、多头授信,授信失控。

④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内部管理部门缺少权威性与独立性,这样就失去了内部管理部门的意义。

⑤在信息交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于存在太多的分支机构,交流又不及时、不具体,进而导致信息的缺失。

(2)外部监管存在缺陷。

首先,我国银监会很少对银行外部业务进行监管,这样就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其次,我国对银行监管方式采用现场检查为主,在现场检查时更为注重合规性检查,而对风险监控管理检查不足。最后,由于银监会很少对银行日常经营运作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督,只将监管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银行经营机构的审批上,使得稽核监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使用和决策时,由于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度量,使得银行在科学的信贷决策和银行贷款组合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由于不能够将信用风险准确的测定与分析,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信用风险的大小。

4 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4.1 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

由于定量分析归类科学、量化准确,所以现在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多以定量分析为主。从度量角度上来讲,《新巴塞尔协议》采用了大量数量化的计算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技术有限,不能在近期内建立符合新协议规定的风险评估系统,但只要我国运用正确的风险衡量方法,仍可以达到风险度量的目标。从技术角度上讲,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应该向国外学习先进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然后在国内建立起符合我国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以此来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技术和水平。

4.2 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首先,建立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成立信用风险管理的专门部门。其次,积极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内部评级法即IRB法。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型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中渐近地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评级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评级管理系统。

4.3 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征信系统数据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历史数据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信用评估系统应用的不是很好。因此建立一个实用性强,完整性好的信用风险基础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收集了一些公司的数据,但我们要明白,数据的累积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积累,且需要每月更新,以此来完善我国的数据库系统的缺失,逐渐建立起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4.4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保证,只有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保障做好,才能使内部评级体系有效的发挥作用。一是在内部控制过程中,不仅要突显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这两个重要流程,同时还要严格地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二是要完善不健全的内部监督部门,各尽其职。

4.5 加强外部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有着强大的金融监管系统,他们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组成。为了加强信用风险的外部监管系统的建设,首先,银监会要有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监管目标与监管理念。其次,我国银行监督委员会应当加强监督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指标。最后,要将外部监管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

4.6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目前,企业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要想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就必须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银行系统员工年龄普遍偏高,他们有些缺乏现代的金融知识,计算机知识,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其不能适应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所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骨干,来适应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后备管理方面,起到支撑的作用。

4.7 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除了对内部的改革,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法律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建立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

5 结语

中国商业银行是百姓、企业、政府、机构等最常用的银行,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金融中心,它的正常运作关系着整个国家的金融环境,所以它本身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如今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国内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综述的借鉴,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对策,有待深一步探讨与解决。

参考文献

[1] 艾伦·凯德.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23-25.

[2] 郑晓玲,俞雪华.金融机构新思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34-35.

[3] 盛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0(7):118-136.

[4] 关新红.基于风险的银行绩效评价方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5):8-9.

[5] 卢唐来和周好文.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财贸经济,2011(9):19-30.

[6] 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6):20-22.

[7] 张林.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J].金融博览,2010(2):20-23.

[8] 王伟.金融开放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J].中国市场,2010(48):38-40.

[9] 武健.新资本协议中信用风险的研究与应用[J].世界经济,2013(9):78-95.

[10] 梁东伟.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J].金融研究,2010(4):103-105.

[11] 王卫东.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0-50.

[12] 崔武.浅议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化解思路[J].新疆金融,2005(3):19-20.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是一种古老的风险种类。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显著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较低水平。操作风险频繁出现,破坏力量巨大,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命题,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种类,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相比,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较低水平。巴塞尔委员会在2002 年举行过一次全球性操作性风险调查,被调查银行共计报告47269起损失金额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性风险事件,平均每家银行发生操作风险事件528起。操作风险频繁出现,破坏力量巨大,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命题。

一、操作风险的特点

(一)操作风险的广泛性

操作风险从范围上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既包括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漏洞,也包括关系到银行存亡的大规模舞弊等。因此,企图用一种方法来消除所有领域操作风险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操作风险的可控性

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来自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的可控风险。因此,各业务部门应当承担第一位责任,董事会应承担最终责任。

(三)操作风险的对应性

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之间存在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对于操作风险并不一定适用。

(四)操作风险的非正态性

当风险资本正常分布于一个置信度高水平时,损失分布的“尾巴”将很长,配置资本已经不可行。

二、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从宏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整体上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

首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管制日益松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日趋明显,而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知程度明显不足。其次,由于IT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衍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特点,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业务会随之呈现超常规发展。

从微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化大银行相比尚存在以下不足: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规制、理解水平都很有限,未能将操作风险事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对待,操作风险管理只是停留在内部控制的层次上。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抛弃职业道德,利用职务之便,处心积虑钻空子,引发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2.控制体系漏洞较多。大多数银行均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部门负责管理操作风险,更多的是依靠非独立专业部门来负责。在整个银行系统内,没有制定管理操作风险的统一标准,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3.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未达到定量管理阶段,在确定和应用操作风险的管理模型上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商业银行所采取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难以反映系统内操作风险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滞后于世界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

4.历史数据积累不足。操作风险管理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明显滞后。新巴塞尔协议规定,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法的使用,必须需要不少于5年的内部损失数据,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损失事件数据库,相关的历史数据缺乏。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倡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以董事会和管理层为代表的银行管理人员应首先提高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在全行范围内广泛开展操作风险培训,增强每位员工的风险意识,使之能够掌握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操作风险。

2.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对新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三种计量方法进行研究和选择,在做好数据整理、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系统的风险计量模型。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系统的信息,充分利用本行内部信息资源并借助IT 技术,建立操作风险历史数据仓库。

3.统一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并执行统一清晰、能最大化体现对操作风险的偏好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制定指导方针和政策;根据本行业务特点、可收集的内外部资料,规定各业务品种、业务单元的规范流程;选择风险计量和资本分配的方案,确定操作风险的应急预案。

4.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确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的职责边界,分清责任主体,强化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操作人员业务培训,负责落实风险控制部门的整改意见;风险控制部门负责对业务操作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风险责任追究机制。

5.完善业绩考核制度。要把风险控制效果、业务操作水平作为员工业绩考核内容的核心,综合评价员工业绩的质与量,确立操作人员之间的收入层次,变风险控制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风险控制热情,达到理想的风险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倪锦忠,张建友,闻玉璧.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现代社会当中,越来越多的人被“买房”这一生活问题所困扰。房价的宏观调控,一直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在对房价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政府也在同银行进行合作,制定各种购房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期房按揭贷款制度应运而生。然而,在这一制度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因素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防范。本文将阐述期房按揭贷款的法律定义和相关法律关系,分析由于各种因素带来的风险,提出具体的方法措施,以供商业银行进行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按揭贷款;法律风险

作者简介:刘昕(1983-),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天津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随着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和城市人口密度的激增,购房已经成为现代人越来越担心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缓解房源紧张、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就会对整个社会公共秩序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政府必须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来抑制房价上涨的趋势,让更多的公民能够买得起房子。我国政府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制定了期房按揭贷款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公民的购房危机。但是,期货按揭贷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方面原因引发的风险。对此,银行应该加大注意力,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一、期房按揭贷款的法律定义

期房按揭贷款,是一种以预售商品房的按揭方式,就是在商品房还处于施工建设的阶段,购房人、开发商和银行之间就要签订预售合同。按照合同内容,购房人首先向开发商预付商品房价款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银行贷款来补足,购房人将预售商品房抵押给银行,由开发商来作为担保。在购房人向银行还清贷款之后,银行再将商品房的产权转让回购房人手中。

二、期房按揭贷款的法律关系

从期房按揭贷款的整体流程来开,主要涉及四个主体,即购房人、银行、开发商和保险公司[1]。其中,购房人与开发商是两个最主要的部分,二者之间的商品房买卖关系是期房按揭贷款涉及的各个法律关系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其他法律关系的基础。而开放商在与购房人进行商品房买卖的同时,与银行保持一种合作关系,并在银行与购房人的借贷关系中承担担保的责任。银行与购房人除了借贷关系,还存在商品房的抵押关系。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与购房人和银行之间通过保险合同形成法律关系。

三、期房按揭贷款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贷款人带来的风险

由贷款人带来的法律风险,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借款人出于更好的经济利益选择而故意违约,也被称为“理性违约”。这种形式所引发的风险比较常见。第二种是借款人由于以外原因导致经济状况恶化,比如单位倒闭、个人失业等,导致无力偿还按揭贷款,引发一定风险。第三种是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对于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比较低,经常会出现评估机构与购房人恶意串通,故意高估住房抵押额,骗取银行更多的资金。

(二)房地产开发商引发的风险

开发商的种种行为,也会为期房按揭贷款带来一定的风险。首先,我国房地产市场当中存在大量不规范的房地产开发商。这些开发商在资金不足或者商品房销路不好的时候,就容易利用期房按揭的形式,骗取银行资金,然后将贷款挪作他用,更有甚者直接携款潜逃。还有一些开发商经营管理不善,商品房建设没有按照工期完成,不能履行购房合同,导致银行无法有效实行债权。这些行为都会影响期房按揭贷款的执行,给银行债权的实行带来困难。

(三)银行带来的风险

银行信贷部门的放贷资金主要来源于用户储蓄在银行当中的存款,一般以短期存款为主。由于住房按揭贷款的期限往往很长,所以银行就利用短期存款来承担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这也就是银行的流动性风险[2]。另外,期房按揭贷款程序复杂,手续众多,在一些具体的操作环节当中容易产生风险,比如说个人征信、贷款条件审批不通过、贷后管理出现问题,也会给银行债权的实现带来风险。

(四)政策或法律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房地产的价格不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和控制。目前,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就是银行贷款,而居民购房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银行贷款[3]。这种金融单产机制在形式上的单一,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沉重的风险压力,另外,我国的一部分法律法规对银行抵押权进行了限制,受到补偿的优先级别降低。

四、期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评价个人信用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银行评价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级别,主要根据开发商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在提供按揭贷款之前,银行要详细了解贷款申请人的相关状况,包括贷款申请人的财产状况、个人收入、工作背景、家庭环境等等,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和持续还贷能力进行有效发挥。另外,全国的金融机构要联合起来,建立行业公用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库,将贷款人申请人的个人信用状况存入数据库当中,在全行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法律也要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措施,让个人违约形成产生的成本高于带来的利益,打击故意违约行为的产生。

(二)加强对开发商的审查和监管

首先,政府的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审核力度。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审核,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房地产开发商是否依法成立、具有的资质和等级是否足够、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否足够、房地产公司的信用状况。这些信息的审核结果,都会对银行发放贷款多少产生影响。其次,银行也要进行相应的审核,确定房地产开发项目经过法律程序报批和登记备案,履行了所有的法律手续,同时,要求开发商提供项目设计方案、项目的资金状况、商品房的预售情况和实际施工进度,进行全方位考虑。最后,为了保证银行能够将贷款完整回收,最好要求开发商将《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交给银行,在贷款回收完毕后再交还给开发商,增加开发商的担保责任。

(三)加强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内部监管的加强,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对被抵押房产的价格进行有效评估。评估体制和评估方法要严格遵守行业的规范制度,不得故意低估、高估抵押房产的价格,给银行债权的实行带来风险。银行要规范评估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确保价格评估的合理性。其次,各执行贷款手续的执行一定要严格,签订合同之前要仔细审视合同的各项条款,在进行审批时也要严格参考相关标准。对于法律要求登记备案的,必须按照法律执行,保留书面依据。

五、结论

房价高、买房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广大群众的生活难题。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买得起房,我国政府与各商业银行展开合作,实行期房按揭贷款制度,从宏观上控制我国房价,让居民能够买得起房。但是,期房按揭贷款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执行出现了困难。对此,我国政府要加强对开发商的审查和监管,银行业要加强内部监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对期房按揭贷款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张献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风险及管理策略[J].中国农业会计,2014,03:52-58.

[2]唐玉林.相关方视角下银行期房按揭贷款的多元风险及管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55-58.

[3]黄剑芬.试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的防范[J].经济师,2014,10:158-159.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银行会计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现在的金融市场经济中,银行会计风险也在日益增加。强化江苏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建立离岗审计和岗位轮换制度;加强会计内部培训。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以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为目标,按照会计法规的有关规定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对可能出现风险进行相应的措施和程序,组织和实施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会计业务核算业务会计岗位和人员管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程序提前预防,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防范、控制、监控,监督和修正,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从银行会计方面进行控制。本文通过对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风险分析,为解决银行会计风险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行业竞争力。

一、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发展现状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由原淮安市商业银行于2007年更名设立,是组建江苏银行的原十家商行之一。自融入江苏银行以来,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依托合并重组的资本、管理、网络等优势,在渠道、功能、服务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共有员工951人,下辖12家管辖支行,共有营业网点32家,自助设备和自助终端116台,离行式自助银行和离行式自助点15家,覆盖淮安五区四县。截至2012年末,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资产总额194.3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82.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8.19亿元,实现净利润1.9亿元。

二、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风险意识淡薄,经营指导思想不够端正

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金融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金融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够完善,和其他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不具有约束力。其次,对银行业的监管不够强,大多调控后没有发挥监管的作用,从而出现风险。三是银行管理层没有纠正重发展轻内控的思想。银行管理层因为片面的追求经营规模和存款效绩,只重视业务发展而疏漏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四是相关部门和会计人员对银行的风险防范知识掌握度不够,重视度不高,不严格执行银行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自觉性。

(二)业务系统功能不完善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核算防范体系过于陈旧,没有达到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要求,在会计工作中也发挥不了作用。虽然信息基础设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大提高了,但早期预警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业务系统往往是不够的,不能对会计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有效控制。在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实行的是一人一柜、综合柜员制,如果系统操作风险控制点和操作权限不行使有效的控制,会导致会计人员违规操作或误操作,导致业务出现差错。

(三)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一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处理业务的水平也比较薄弱。银行本身存在重发展轻控制的思想,在人力资源分配的时候,通常会把会计素质高、业务能力高的人员调理至其他相关部门,把部分不称职人员安排到会计岗位,整个会计团队的专业素质较低。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会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会计核算,控制会计风险。

(四)分支行领导分工不合理,内控管理职责落空

现在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机构设置基本采取前、中、后台分离的管理模式,但部分领导分工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造成整个银行实际上是由一位行长负责的状况。领导对专注于银行会计风险的重要性远远小于对经营业绩的关注,高级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内部控制和管理,或者由于业务的扩展或其他原因,非法强迫在处理会计业务的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违规进行业务办理,从而引发的会计操作风险。

(五)会计事后监督方法薄弱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事后监督是采用拉网式监督,复核复审所有的凭证,监督量大面广,重点问题不能突出,缺少必要的风险分析、预警,在事件发生后只进行简单的操作,忽视会计的监督职能,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分析。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对于应该由会计部负责批准的项目,也没有严格的审批或事后核准,而且监督没有起到作用。在检查项目的过程中,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导致检测工作不够细致,促使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被发现。

三、强化江苏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欧洲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对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来对付目前加剧的会计风险。对于那些资本充足率和管理水平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了低保险的政策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加快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业务的创新性和发展。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优先对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投保,例如支付结算票据险,现金收付安全险,联行往来风险等。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自己还可以领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前提是要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才可以允许列入成本。

(二)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使资金的规划加速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并且还改善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条件。使得会计人员在思维观念、组织劳动、管理形式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培养了很多能够掌握电算化的人才,拓宽了金融业务之路。为此,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应该加快业务处理电算化的应用。它可以使得该银行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地位,随着电算化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改善服务的效率跟质量。最关键的是,推广电算化可以让大大减少人工处理一些业务时的随意性,而且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出现差错。

(三)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为提高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读物整体素质,重点要做到:一是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再教育;二是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基本会计技能的认知度和教育力度;三是选出各个级别合适的管理职员;四是严格把关对会计重要岗位的人才选拔,做到多考核,严考核;五是学习和交流欧美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金融企业的接轨。

(四)建立离岗审计和岗位轮换制度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可以建立重要岗位会计离岗审计制度和会计机构负责人轮岗制度,进行离岗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防范案件的发生,促进外部威慑力的形成。会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重要岗位接受审计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离岗审计必须接受一年两次,轮岗至少两年,以减少犯罪分子作案,而且可以有效地形成外部威慑。

(五)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一直是中国的金融会计学发展中作为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会计十分强调内部制约管理,银行各项规章制度都贯穿着“内部制约”的精髓。办理各种银行业务都须避免控制权在个人或者小组身上,必须有另外一个人或小组进行监督,才能有效。

如果不认真对待和做好相关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将会增加银行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的金融风险伤害。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会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从上到下,由横到纵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自身做起,方能使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越来越好,提高自己在国内银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玉华.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J].时代金融,2012,(27).

[2]辛晓雨,王焕新.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

[3]杨熹.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及控制[J].今日财富,2010,(1).

[4]杜艳.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民营科技,2012,(4).

(责任编辑:宋 佳)

上一篇:煤炭产业煤炭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