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反思及建议范文

2024-04-10

集体备课反思及建议范文第1篇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六年级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 能力目标:

1、形成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空间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本单元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认识圆柱的基础上,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会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猜想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大?为什么?

3、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底面半径大的圆柱的表面积要大)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请同学们看着圆柱表面展开的图形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

3、如果老师让你们比较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生:不能。要通过计算。

4、观察圆柱展开图,底面是圆形,圆的面积公式还记得吗?

5、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观察侧面展开图,展开的侧面是长方形,想一想,侧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生1:把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生2:把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板书) 师:大家对照老师的板书,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板书) 师:如果用s表示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你能写出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吗?(板书:S侧=Ch)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6、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展开图侧面的底面周长是25.12cm,高是20cm,求侧面积。

7、已知d=8cm, h=20cm,求侧面积。(板书S侧= d h)

8、已知r=4cm, h=20cm,求侧面积。(板书S侧=2 r h)

9、现在请同学计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三、知识应用。

P22 做一做第 1题 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m,高是0.7m。(2)底面半径是3.2dm,高是5dm。 2.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3.P21做一做一个圆柱形茶叶桶的侧面贴着商标纸,圆柱底面半径是5cm,高是20cm。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23页练习四,第1题、第2题、 第3题、第4题、第7题。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3月17日 主备:陈雪兰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五年级 课题: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为分数配图,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养成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能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单位”1”.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的,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理解单位“1”

1、谈话交流引入

教师板书“1”,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是几?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小小的“1” 来开始展开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老师往这一站就可以用几来表示?“1”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答:一台电脑、一块黑板、一张桌子等等)。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但现在我们是五年级的同学了。“1”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块黑板等等,还可以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1”还可以表示一群人、一堆物品、一排桌子等等) 演示: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体,深入理解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加深对整体单位“1”的理解。

比较:现在的“1”和以前的“1”还是一样的意思吗?(现在的“1”不但可以表示一个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堆物体、一群物体等等。)

结论: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和观察我们发现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在数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个广义的“1”叫做单位“1”。

2、深入理解单位“1”

课件出示: 三个西瓜你会用几来表示?如果我想用单位“1”来表示应该怎么办?(用集合圈把它圈起来)。六个西瓜还能用一来表示吗?那应该用几来表示呢?为什么?12 个西瓜呢?为什么?(因为这里有四圈也就是4个“1”)

总结:原来我们发现有一个单位“1”就可以用1来表示。有几个单位“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了解的整数,可要是不足单位“1”那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那你会想到什么数?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四分之一,看到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回答,回忆三年级学过的内容。)

1、理解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圆片、正方形纸、和练习册等等,利用这些材料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可引导学生想想:你是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的?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四分之一?

强调:你在分时应该怎样分才合理?你找到的四分之一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是谁的四分之一?。

2、理解一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课件出示下面一些物体:你能不能从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出四分之一呢? 我想让同学们先交流交流,在练习纸上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小组交流后汇报。在学生找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单位的“1”的四分之一?

这个四分之一是把谁看做单位一呢?怎样才能把这四个苹果看做单位“1”呢?课件展示四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操作:你们的学具袋中也有一些像老师这样许多物体组成的单位“1”,拿出来画一画、分一分,从单位“1”中找出四分之一,并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强调:你在分时是把谁看作单位“1”。

3、对比总结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分之一,这些四分之一的单位“1”相同吗?各是把谁看作单位“1”?可为什么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它们的单位“1”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

4、寻找分母是四的其他分数

课件出示刚刚同学们的操作材料想:除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找到其他分母是4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5、创造分数

拿出学具中的12根小棒,利用这些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能从小棒中发现哪些分数。思考:你把这些小棒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这12根小棒的几分之几?

6、总结分数的意义

在前面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认识分数单位

告诉学生: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它的分数单位。在分数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如:四分之

一、六分之

一、三分之

一、十二分之一都是分数单位。并让学生说说都是哪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如六分之一是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等等.

四、深化练习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4月7日 主备:董用武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二年级

课题:表内除法

(二)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加强教材研读, 关注常态备课,打造有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

7、

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4月20日 主备:刘秀云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四年级

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从而达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理念,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问导入,探究应用中教师精问、巧问,生成追问等方面来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教师引出课题: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A、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经常与小数打交道。(抽4~5名学生回答)

B、CAI显示超市价目表,请一名学生来做“服务员”为大家介绍一下商品价格。

2)请同学们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写在购物单上,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并写出计算方法,写完以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抽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书他们的购物单,并说一说他们的计算方法。

4)学生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5)老师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加。

6)比一比:同桌之间互相比较,看看谁用的钱多?多多少?

7)抽两名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讲一讲。

8)学生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9)老师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减。

10)学生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先要小数点对齐)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小小采购员”:老师准备用50元班费来布置教室,你们能帮助我想一想该买些什么?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四.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能跟我们讲一讲吗?

五.布置作业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5月5日 主备:黎于婷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一年级 课题: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布置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5月19日 主备:石龙招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三年级

课题: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8 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6月2日 主备:黎于婷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一年级

课题: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课件切换到夷陵广场或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 巩固练习,

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

1、练习十的1T

(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五、布置作业。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6月16日 主备:杨嘉英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五年级

课题:总复习 第二课时——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因数与倍数有关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分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

一、重视情境设计,使学生自主参与整理与复习

在整理和复习课上,学生非常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课的开头设计与学生学习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复习。如本单元复习中,我出示了两个分数:11/6,8/4,让学生想,看到这两个分数根据本单元学习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连续追问,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把每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这两个具体的事例展示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兴趣高,引发了探究欲望,轻松自如地置身于学习中,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单元的知识点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重视学生自主规纳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整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展现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明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时,,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这样从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知识概念教学比较多,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大小比较等等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练习和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在练习时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填空、选择、判断、比较等等,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同类知识系统练、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调整部署,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

二、指导复习 1.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 (2)全班反馈。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记录的内容,教师适时做好补充) 2.反思交流。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你能举例说明吗?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 (3)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5)通分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答疑解难。

师:在这部分内容学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8 ~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5 ~8 题。 1.第5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2.第6 越: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在线段上描点,再组织反馈。通过反馈、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3.第7 题:先让学生填空,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4.第8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相关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认为哪些知识最重要?哪些知识你感到理解起来最困难?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总结。

新 诚 小 学 数 学 集 体 备 课

集体备课反思及建议范文第2篇

——2013国培上海段微格集体备课收获

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 温永林

在上海,30天的学习历程,5次集体备课,5次头脑风暴似的体验。从散文、实用文到诗歌,再到记叙文,可谓小学阶段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涉及到了。5次经历就是5次成长,受益匪浅,感慨也颇多。回过头梳理梳理,还是从“备”谈起吧。

一、备教材——倍感文本解读之关键

1、基于“这一篇”的解读。

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那教什么呢?内容首先从课文中来。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不仅是学习的材料,也是学习的对象。文本的解读就是要基于“这一篇” 的解读。

记得邓彤博士在我们集体备《祖父的园子》一文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文本解读能力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在备课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道理之深。的确如此,阅读是为了促成学生的理解感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做一个先行者,自己先去理解感受“这一篇”课文的关键处,也就是特定文字所传递出的作者的认知情感以及与这种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和语文知识。因为,自己懂了、透了,才能让学生学明白。

2、基于体式确定“终点”。

“终点”就是学习这一篇课文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关于体式,也是针对“这一篇”而言。不同的文本,体式往往有所不同。比如,《心田上的百合花》是寓言体散文,而《祖父的园子》是回忆性散文。由于体式的不同,我们所确定的终点也就不同了。换句话说,终点的确定一定要基于“这一篇”的体式。就拿《祖父的园子》来说,根据其回忆性散文的体式,我们把握住两点。其一,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其二,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继续基于“这一篇”去解读,我们发现文章语言如诗一样美,具有诗化特点。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就是在祖父园子中的那份快乐和自由。于是,我们确定出本文的终点,也就是教学内容为:能较深入地体会作者用诗化语言表达快乐、自由的情感。有了对体式的考虑,我们才能让“这一篇”不但充分体现自身特点,还反应这一类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通过理解感受去“以篇达类”。

回看自己以前的备课,似乎仅仅是把课文当做了材料,对文字信息关注多,但对体式却处于漠视状态。由于方向不明确,所以,我们老在教,却没教清楚。文本解读的确是关键,只有自己充分理解感受了,才可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感受。

二、备学生——倍感学情分析之必要

仅仅备教材还不能完全确定“教什么”,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所教的必定是他们不能理解、不能感受之处。而要找到这些不能理解和感受的地方,只有一条途径——分析学情,找准学生的起点。而这“起点”还不能笼而统之,得从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出发去分析。其中,语文经验又包括语言文字、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几个方面。分析透彻了,才能了解学生阅读的状况,找到基于他们起点的增长点和相应的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生的起点呢?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法:

1、凭借经验推测。老师把自己当学生去读课文。如果自己看不出好处的地方,学生一定看不出;如果自己看了好几次才看出好处的地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不能理解感受的,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了。

2、运用质疑办法。学生读了课文后,让他们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或疑惑的地方呈现出来,对问题进行归类整合,再针对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疑惑处学起,体现“顺学而导”。

这就是王荣生教授教给我们的“两头备课法”,即依据体式定终点,根据学情定起点。准确把握住了这“两头”,“教什么”就清晰明了了。

三、备路径——倍感教学方法之重要

我们知道,“教什么”确定了,目标就明确了。但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的目标之间是有落差的,要跨越这样的落差,合理的路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们得搭建一个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每个“台阶”里有将终点目标分解出的子目标(落点)和方法。“台阶”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次分明,且有梯度地逐级上升。

为了让学生每上一个台阶,就离终点近一步,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备课实践中,我对两种方法感触较深。

其一,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一篇课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用心,而是其生活经验没有被唤起。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实物展示或者体验等方式,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感知。比如,在《雾凇》一文中,出现了“小冰晶”“霜花”等术语,我们就采用了提供文字和图片等相关材料的方法,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大意。

其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带领学生的阅读,都是基于“这一篇”的理解感受。为了使他们的理解感受能够全面一些、深刻一些,我们引导他们学习与“这一篇”相对接的新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爸爸的老师》是一首叙事诗,诗的情节一波三折,作者的情绪也不断随之变化。针对这一文本特色,我们采用了画曲线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图示就是与“这一篇”相呼应的阅读方法,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邓彤博士还说过:“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设计者。”这里所说的设计,我想就应该是教学路径的设计吧。路径对了,就能将学生快捷而顺利地带进文本,促成其深度的理解感受。

四、备自己——倍感追问审视之紧要

备课时,不管是备教材、备学生,还是备路径,都是基于“这一篇”而言。。文本是同一个文本,但是由于个体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迫切要做的是备自己。

1、自我追问。追问的过程是不断矫正和建构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思考,更深入而又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设计路径。比如:我们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终点?要达成这样的终点,学生具备哪些储备,还存在哪些理解感受的困惑点?设计这样的台阶是否科学?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备课时,多与自己对话,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的思维也就打开了,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全面深入了。

2、自我审视。5次集体备课,我们从试水到专家跟踪,再到独立探讨,经历了从“剖腹产”到“难产”的痛苦过程。特别是备《普罗米修斯》一课,我记忆犹新。由于没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如初学走路的孩子没了依靠一样,跌跌撞撞地前行。一个想法抛出来,我们要“挣扎”许久。最终,我们对自己的成果都缺少底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学养不够,学科知识的储备不够。所以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还要进行自我审视,查查自己缺了哪些知识,少了哪些必要的准备。要知道,一个倒不出水的杯子,给任何一个人都是空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时常审视自己,而后改进,不断扩大知识的领地,才能有给予学生的空间。

集体备课反思及建议范文第3篇

来源:

作者:许燕燕

[字体:大 中 小]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将“有效教学”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实施“有效教学”悄然成了一线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热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无视无效教学现象的存在,只有正确到位的认识反思并摒弃“无效教学”这个绊脚石,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本文中,笔者主要总结了一下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集体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这在集体备课中应该有着贴切而具体的体现。集体备课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然而,由于有些一线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有偏颇,在集体备课中出现种种无效现象。

1.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分工备课,即教研组各成员进行分工,你备这个单元、我备那个单元,最终资源共享。

2.将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头备课。有些教研组把集体备课理解为分头备课,即将一个单元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每人解决一个或几个部分的备课内容,最终资源共享,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案。

3.将集体备课等同于主讲人备课。在集体备课时,很多教研组习惯选择主讲人,由主讲人将单元的重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处理。

4.将集体备课等同于统一教案、统一备课。有些学校或教研组为了体现集体备课,要求所有教师使用统一打印的活页教案,要求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和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必须一致。

5.集体备课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很多集体备课就像是开“碰头会”。只是各自把自己准备的内容汇报一下,表面上看发言踊跃,实际上却没有实质问题疑义的讨论交流,在方法上没有进一步的改进,在认识上没有进一步的提升,成了纯粹的走过场。

之所以笔者视上述现象为集体备课的无效现象,有自己的肤浅认识与反思。 第一,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的。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记录下自己在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以便在集体备课时与其它教师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只有以“个体”促“集体”,才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 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如果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或者分头备课,也就是说,教师只要把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备课内容认真钻研、整理一下,以备自己和同伴使用即可。对于其它部分的教学设计,可以共享同事的劳动成果。可以这样理解,教师的个人备课资源共享成集体备课,而所谓的集体备课又代替了个人备课。其实只是“集众人之力”制造“模型”,以共“克隆”。这样就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忽视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和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和自我实践进行反思,用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照本宣科的执行集体方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致使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如出一辙。久而久之,助长了有些教师“等”“靠”思想,等学科带头人主讲人人提供教学资源,靠他人的经验、教学设计应付教学,这样就为自己的懒惰敞开了大门,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如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怎会得到发展?集体备课水平又怎能提高?

同样,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主讲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研究教材、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整个集体备课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备课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第三,集体备课不能埋没个性教学。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采纳集体生成的智慧来解决个人备课中出现的问题,对原先的教学思路进行二次修改设计,并撰写属于自己的教案,进行个性化教学,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绝不能简单地将集体备课等同于统一教案、统一备课,要求所有教师使用统一打印的活页教案,要求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和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必须一致。

第三,集体备课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碰头会”式的集体备课没有实质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教师没有把集体备课当成自己改进工作、提升专业水平的必需,没有全身心参与,因此参与集体备课的热情不高、交流不深。有些老师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担心如果把自己好地想法说出来,就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还有的认为自己的想法不成熟、幼稚,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同事笑话而不敢交流。

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该很容易发现自己或者同行的个人备课无效现象之一----“备课”、“上课”两张皮。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课前准备。无疑,其形式——写备课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记录着教师的教学轨迹,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策略。这也正是我们学校领导检查老师教案的依据。为了领导“周查月评”教师的教案更有根据,对教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详细。教案要求课型齐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具、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项目要写齐全,每节课后要写课后反思。在此基础上,衡量教师备课质量无非是,看教师书写是否工整,备课字数或者每课时备课的页数多少。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用心可谓良苦,但往往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教师在上班期间要上课、批改作业小测、研究教材教学资料、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搜集教学资料、制作课件等等,百分百到位处理好上述事情之后,剩下的时间可以想象。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写备课,一些教师往往对备课本应付了事,甚至抄袭旧的或者别人的备课教案。很显然,这样的教案只能是摆设,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笔者认为,想从根本上消灭这一现象,首先应该认可备课形式的多样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让教师们既能够保证备课的质量,又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呢?其实,备课的方式可以多样性 ,备课并非要整齐划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配。 1.备修改案。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学校应该允许他们在旧备课本上以添减、增补的方式备课。

2.把教科书 “备厚”。一些教师习惯于在教材上写上重点问题,进行勾画、圈点,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3.剪贴式。现在,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教案,书店也有许多优秀的教案集出售,还有很多相关学科资料。教师可以将其中有用的资料剪下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拼接粘贴。

4.将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共享。大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将讨论成果打印后复印,大家统一使用。当然,自己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与修改。

笔者认为,认可备课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为教师节省下大量时间用于问题思考、教学设计、教研讨论、读书学习,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种备课现象,笔者认为也存在无效性----单纯“复印”名家教案。

“复印”名家教案或优秀教案为我所用的备课,固然暂时会有表面上的提高,但是如果长期依赖于“复印”,就会丧失创造力和独立意识,体现出“无效”二字。教师必须经过自己深钻教材的磨炼,才能在借用名人教案中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在引用名家教案时,应该根据学生和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改,不能完全照搬。

在有效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教学中的无效反思,只有认识到无效,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0

顶一下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其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待能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合理的预案、拓展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但是据我了解,目前的集体备课没有真正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案例一】很多人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说说课本的重点,很多人都对课本熟烂于心,觉得没什么可讲的,象征性的三五分钟就完事,更别说事前看看备课的内容,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聊天的时间。可见作为活动缺乏必要的程序,个人不重视,初备不充分,缺乏对内容的研究(把握教材、学生和教法),缺乏真正的碰撞,导致了集体备课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不强流于形式。

【点拨】通常备课小组是一个级部同学科的老师组成的,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增进老师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科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科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集体备课能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集体备课,重视集体备课,主动参与备课,而不是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

【解决策略】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行探讨。在准备的过程中,老教师要想是否可以有新的突破;年轻教师要以自己的年龄优势尽可能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准备预案。这样集体备课就集中多人的经验与智慧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就真成了主讲人的独角戏了,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在集体智慧碰撞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为解决具体问题而促进个性化备课。

【案例二】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如今,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备课时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做主讲人。由于主讲人往往是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主讲人说了算,成了主讲人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多“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点拨】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的一种备课形式。经验多寡、教龄长短不应成为集体备课交流的障碍。我们年轻教师要本着学习讨教的心理,大胆开口,不怕说错;年长者要摒弃优势心理,将自己的观点方法作为交流的内容,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非一定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我们要积极完善集体备课方式。

【解决策略】关于集体备课的方式我认为可以不拘一格,形式灵活一点,内容丰富一点,比如:

1、积极交流,在讨论中成长

集体备课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便是讨论。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知识状况、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展开讨论。在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相对较好的教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围绕单元组的教学内容,让不同教学风格、教学个性的老师谈一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具体操作策略,哪怕小到如何指导读好一个句子,如何点拨引导解决一个问题都可以。这样的集体备课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和谐融洽的氛围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可以博采众长,开阔思路,去创新的备文本、备教法、备学生。这样的集体备课吹绿了教学效果,润红了教师的智慧之花。

2、实例法:

集体备课时也可以观看该节的优秀视频,然后整个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在关注别人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学会用审视的眼光对他人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判断,期望理解其背后的用意,从而获得灵感。对别人有价值的“遇”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转化为自己的“预” ,从而纳为“备”中。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将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走近目标,如果学生这里出现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整等教学变数。

3、实践法

(1) 事先通知某教师要听他已经讲过的某节课,听完说课后再进行研究。先让这位教师谈是怎样准备这节课的,怎样钻研课本,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然后与他以前的备课相比较,看到底有哪些不同,最后大家自由发言。

(2)采用“多人同课循环”的研究模式。其具体做法是组织备课组的老师同上一节课,第一个教师上完课后,再次组织集体备课,然后由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如此循环,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案例三】在实践中,有些教师,过分看重集体备课,认为集体备课完美无缺,或者懒得备课,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将集体备课稿全盘拿过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点拨】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过分看重集体备课,甚至认为可以取代个人备课那就是不恰当的。集体备课帮助教师达成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共识,是一种教学思想、理念的普及,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

【解决策略】建议我们在集体备课后充分考虑各个班学生的“学情”是千差万别的,然后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甚至再创造,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

【建议】关于集体备课我认为要:建立集体备课反思制度,及时反馈改进。

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完善自身。我们经常强调个人备课时要注视反思,而反思同样适用于集体备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时对之前的上课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提出上次集体备课的修改意见,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备日后参考。

集体备课反思及建议范文第4篇

负责人:张莉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各年级组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例如在网上交流,发表博文,在QQ群中讨论都可以。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只要有一位教师有问题提出,两三个教师便在一起争论、探讨解决问题。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像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活动后,张颖老师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教情和学情,设计了教学方案,在群众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体现出她自己的教学为风格。

集体备课反思及建议范文第5篇

一、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他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乐在其中,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方式。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

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教授,习惯现成的接受问题,缺少自己去研究,去发现问题的习惯,然后自己去解决的,还有很多题目,尤其是那些比较多的,看起来比较复杂的,很多学生第一反映就是不会做,不会自己动笔去算,思考,试着去解决问题的。不太喜欢动脑筋,怕算。还有就是在做题时,有些同学对于错的题,错了也就错了,并没有在课后去针对错题分析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也可能会导致他再次出现这个错误,还有老师讲过的题目,没有好好的理解透,下次出现相类似的或者是变的稍微复杂了一些,就不会做了。

三、学生目的性不明确。

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数学知识点,学了这个知识带你有什么用,貌似生活中不怎么用得上的?学生还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从而觉得学习数学没意思,作用不大,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讲解了很多现实数学作用的例子,慢慢的觉得他们对学习数学比较感兴趣了,也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

四、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说小话的情况,这也就会导致对学习内容会学得不彻底,理解不完善。在上某些貌似简单的内容,就不怎么认真听,感觉会的,其实考试的时候稍微换下题目就不会做了,或者是做错了。平时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讲考试的试卷,针对他们会出现的问题都经常强调的,慢慢的有点好转。

五、学生学习心理问题。

学生对于自己有些盲目自信,对知识点听了一点就认为全懂,可到真正做题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是理解的不够透彻的缘故,学生不会一直认真的听,不够谦虚,容易半途而废的。

六、学生学习基础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尤其是计算能力,太过依赖计算器等辅助工具,从而缺少了计算能力,碰到一些计算难度比较大一点的题目,就不会做,或者是算错,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毛病。还有些同学以这个为借口说自己基础差,听不进去的,从而一直不愿意学习数学,久而久之,数学越来越差了,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类学生,我经常找他们单独谈话,让他们知道数学的重要性,重塑学好数学的兴趣。

集体备课反思及建议范文第6篇

1 制度执行不力

1.1 阳城县三资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目前阳城县已出台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管理办法》、《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办法》、《农村集体资产 (资源) 处置办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试行) 》, 《村级重大实行流程化管理办法》等制度, 从集体资金收入到支出、从资产购建到资产评估、从资源清查到租赁等十八个方面做了规定。同时, 各乡 (镇) 在廉洁乡村、制度乡村的建设中, 又根据各自实际, 制定出台了双十管理制度, 涵盖了企财村管、福利发放、干部工资、物资采购、公开招投标等涵盖村级方方面面的制度, 并汇编成册, 发至各村。阳城县董封乡、蟒河镇等乡 (镇) 出台了村级现金零支付制度、村级用工制度等, 受到上级的多次肯定与表扬。

1.2 制度执行情况

总体说来, 阳城县各乡 (镇) 、各村制度执行良好, 自2006年农村会计服务中心成立以来, 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明确提高, 关于财务方面群众的信访大幅降低。根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代理的意见》规定, 乡 (镇) 会计服务中心负责核查村级财务流程是否规范、手续是否完整, 并负责编制凭证和会计报表等;村级负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个别村仍然存在干部个人说了算, 违反民主议事程序, 不按制度执行, 不走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流程, 或资金不入账, 造成村干部挪用、侵占集体资金的严重后果。如阳城县东冶镇某村的原村委主任张某案。

1.3 建议

一是查找风险点, 建立防控网。各乡 (镇) 要结合实际, 建立公开透明村级三资管理、工程管理等事项的办理流程, 明确责任人、风险点、防控措施。二是建立日常考核诫勉机制。任何制度的落实, 如没有相应惩戒措施, 执行都会大打折扣。由各乡 (镇) 纪委每个月对各村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通报, 对违反村级三资管理制度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 给予诫勉谈话、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等相应的处理, 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阳城县白桑乡从2015年6月份以来, 对先斩后奏、没有执行流程化管理制度的村由乡 (镇) 纪委对村级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如白桑乡某村砍伐树木事项。三是乡 (镇) 要加强培训, 熟练掌握相关制度规定、业务核算要求, 提高会计服务中心人员监督水平、服务水平。

2 遗留问题隐患大。

2.1 工程无法结账的问题

一种情况是由于时任村干部执行制度不到位, 没有走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程序, 无法下账。如阳城县润城镇某村2013年街巷硬化工程款230万元;第二种情况是由于村级经济困难造成的, 如阳城县白桑乡某某村160多万元、某某村200多万元、某某村200多万元、某村8万元等4个村, 因修建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等原因, 由于村经济条件差, 无法给予施工队支付工程款, 致使工程款无法结算, 造成工程多年无法结账。

2.2 村级债务过大的问题

根据三资专项清理整治统计, 阳城县村级负责38.6亿元, 村均823万元, 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2.3 建议

一是乡 (镇) 出台遗留问题解决方案。摸清底数, 建立台账, 分类梳理, 明确责任, 明确时限, 妥善处理。如阳城县凤城镇对多年遗留问题由包村片长负责, 协调村级积极处理, 重大事项由乡 (镇) 联席会议决定。二是对贫困村公益事业的负债, 阳城县财政在进一步核实的基础上, 出台化解村级债务的相关措施。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开支要精打细算、开源节流, 必须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 严禁举债兴办公益事业。

3 乡镇农经机构弱化

3.1 农经机构职责

乡 (镇) 农经机构包括经管站和会计服务中心。乡 (镇) 农经工作人员承担着“一统二导三管理”六项职能, 即:农经统计,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指导, 合同管理、三资管理、农民负担管理。特别是2014年以来开展的阳城县土地确权工作, 涉及10万农户的切身利益, 矛盾纠纷多, 工作任务重, 乡 (镇) 经管站忙的是焦头烂额。而依托乡镇经管建立的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则承担着阳城县457个行政村 (凤城64个村, 委托代理的52个村) 的代理记账工作。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政策性强的工作, 急需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队伍来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服务。

3.2 农经队伍现状

阳城县乡 (镇) 经管站在2010年机构改革时, 职能划入乡 (镇) 综合便民服务中心, 已没有乡 (镇) 经管站编制。阳城县寺头乡、次营镇等乡 (镇) 甚至没有一个正式工作人员从事农经工作, 阳城县寺头乡、次营镇、东冶镇等乡 (镇) 经管站站长都是临时人员, 而依托经管站成立的乡 (镇) 会计服务中心会计基本上都是临时人员, 工资报酬极低, 如阳城县次营镇会计服务中心的会计每月1 300元的报酬, 芹池镇平均工资1 200元, 其余无任何福利待遇, 造成从业人员人心不稳, 不安心本职工作, 千方百计在谋求新的出路。

3.3 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阳城县乡 (镇) 会计服务中心和经管站成立之初, 绝大多数乡 (镇) 就是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 合伙办公。人员短缺, 素质偏低, 大多数交叉任职, 一定程度上造成职能混淆, 职责不明, 队伍不专一, 从体制上给三资管理埋下隐患。经管站自己审账, 自己记账, 换届审计也是以乡 (镇) 经管站为主进行审计, 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虽说2014年村级换届审计, 阳城县已有芹池镇、润城镇、北留镇、町店镇、凤城镇等5个乡 (镇) 聘请第三方中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但仍有12个乡 (镇)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自己组织人员进行审计。

3.4 建议

加强队伍建设, 确保阳城县乡 (镇) 农经机构队伍与新时期农经工作的职能相匹配。实行农经站、会计服务中心的分别单独设置, 确保审计分离, 便于行使职能;规范招聘代理会计人员, 参照正式人员工资提高自聘人员待遇, 稳定财会计队伍;经费列入每年乡 (镇) 财政预算, 足额保障农经工作必要经费, 稳定人员队伍。

摘要:农村“三资”管理关系着农村的稳定和谐发展, 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晋城市阳城县积极对?“三资”管理制度、财政专项资金与农民补贴资金、集体资金、集体资产、债权债务、集体收益、集体资源处置、村干部“四风”等八个方面开展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 提出建议。

上一篇:交通路标指示牌图解范文下一篇:集团党支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