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2023-09-23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第1篇

本文通过对德宏州三县两市 ( 芒市/瑞丽/盈江/梁河/陇川) 相关方面的工作调研, 试图分析德宏食品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及德宏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问题, 提出加强食品安全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德宏州食品安全工作与农业绿色特色产业工作情况

( 一) 德宏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现状

截至2015 年6 月30 日, 德宏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582 个, 其中: 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92 家, 食品加工小作坊396 家, 食品经营单位10623 户, 餐饮服务单位5371户。农资经营户1095 户, 规模养殖产906 个, 畜禽定点屠宰场71 个, 动物产地检验报检点53 个, 生鲜乳收购点5 个, 饲料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0 户,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27 万亩, 畜禽198 万头, 全州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 ( 场) 707 个。除了大米和蔗糖等少数产业外, 德宏州的食品企业呈小和散的状态。

( 二) 德宏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 德宏州以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树立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目标, 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重点扶持发展兴特色优势产业。2012 年德宏的生物特色产业种植面就达212 万亩, 农民人均拥有2. 3 亩, 农民人均生物特色产业收入达1051 元, “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等一批知名品牌, 叫响了“德宏制造”的生态牌。“德宏制造”的绿色内涵得到更多充实。芒市是州府所在地, 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

1. 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基本情况

芒市围绕“特色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冬季订单农业。2014 年, 芒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18 万亩, 产量23. 4 万吨; 实施冬农开发面积32. 09 万亩, 产量14. 06 万吨, 茶园总面积15. 2 万亩, 产量1. 1 万吨。咖啡面积10. 24 万亩, 产量9627 吨; 石斛面积7002 亩, 产量2011吨; 核桃面积9. 36 万亩; 坚果面积9. 95 万亩。肉蛋奶总产3. 4 万吨, 产值6. 8 亿元。 渔业养殖面积2. 9 万亩, 产量9393 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 63 亿元, 同比增长5. 9% 。

2. 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 芒市属亚热带气候, 水热条件好,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优质稻、咖啡、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旱地作物, 同时丰富的牧草资源也为芒市发展畜牧产业提供有力条件。二是市场优势,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 优质、特色的产业需求量日渐增加, 特别是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来, 芒市共有2 家企业3 个产品获得年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共有4 家企业10 个产品, 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 批准年生产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产量8700吨, 共有1 家企业1 个产品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 批准产量300 吨。三是区位优势。芒市地处中华经济圈、南亚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结合部, 区位独特, 是中国西部通向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拥有昆明—仰光经济走廊和中缅海、陆、空联运通道枢纽的区位优势, 更是德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对特色业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业产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

德宏是集边疆民族农业山区为一体的较不发达地州, 不仅农业产业有特色, 饮食也有自成一体的风格, 但受科技技术, 生产观念, 传统习惯, 饮食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地方特色产业辐射的食品安全隐患不少,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不仅是民生需要也是德宏产业机构调整的需要。

( 一) 食品产业现状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

德宏地方特色食品基本上是小而散, 陇川县食品加工小作坊占到食品生产企业的74. 7% , 梁河县食品加工小作坊58 家, 盈江县多达175 家, 这其中有很多还是以家庭为单位, 集生活、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三合一”小作坊, 存在着生产条件简陋———卫生差、生产设备落后, 效率低、标准生产缺乏———规范少、业主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自律差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三无”加工作坊,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添加剂、食用色素, 有的掺杂使假, 生产假酒、劣质面粉, 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 离食品生产许可条件差距大, 即使通过整改也难以达到市场准入制度要求, 质量安全隐患日趋突出, 市场秩序混乱, 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不可否认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小作坊面临较为普遍的问题, 也是严重制约其生产经营、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的瓶颈。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多, 小, 散, 乱, 差”的状态, 给食品安全监管造成较大的困难。

( 二)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

就德宏整体情况来说, 地方特色食品行业规模化, 产业化, 集约化程度不高, 管理水平低, 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多, 小, 散, 乱, 差。而食品从生产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都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诸多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食品都有可能受到污染, 供应链越长, 经过的环节越多, 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 德宏州边境线长503. 8 公里, 其中陇川县口岸线就长达50. 899 公里, 而且边民互市活跃, 章风镇口岸边民互市交易点多而散, 进出口地方特色食品种类繁多, 很大一部分没有通过正规渠道, 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程序就流入流出, 给食品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多民族的饮食习惯增加了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撒撇, 过手米线, 鸡枞等具有地方特色而且盛名在外的饮食习惯导致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复杂。许多传统特色食品, 没有按照制作食品加工的卫生程序进行, 没有防蝇、防尘、防鼠、防霉设施, 不具备餐具清洗消毒条件, 容易被细菌污染。

( 三) 缺乏竞争力强的地方绿色农业特色产品优势品牌

德宏州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虽初具规模, 但总的来讲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像芒市全市只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2014 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51. 9 亿元, 销售收入43. 4 亿元。总体上说德宏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德宏农产品品牌虽然不少, 但真正叫得响, 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业品牌很少, 大多数产品停留在粗加工阶段, 精深加工产品不多, 产业链不长; 部分产品有特色, 无规模。如: 石斛、小粒咖啡、水牛奶等很有地方特色, 但规模不大, 总体上缺乏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

三、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发展地方绿色农业特色产业

( 一) 着眼发展前景, 坚持食品安全的持久作战

食品安全监管, 特别是加强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必须牢固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对于还没有条件升级而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生产的生产加工业, 应在定量、定性、定级的基础上, 边整治、边探索、边提高, 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明确监管的依据、方法、内容和监管部门、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以及围绕提高行政效能而对监管工作进行量化的评价内容, 以此推动小作坊监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 二)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和培育绿色农业特色食品

1. 了解产业状况, 摸清企业底数

德宏具有地方特色的撒苤, 火烧干巴, 小锅米酒等在德宏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但直到目前, 这种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多数还是散户, 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而且还存在环境卫生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执行标准不符合要求、人员素质差等情况。所以加强生产监管, 规范生产行为, 保护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 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 可以从区域整治、集中生产、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等多种模式中寻找突破口, 引导这些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规范发展, 促使其逐步达到市场准入条件。

德宏各级政府可以在了解产业状况, 摸清企业底数的基础上, 尝试“X + 散户”模式,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 形成部门监管、散户自治、企业自律的长效监管机制。可以以获证的大企业为依托, 引导小作坊实行连锁化经营, 带动更多的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同时要积极扶持当地特色产业生产, 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有效遏制假冒伪劣现象。

2. 加强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培育

德宏自热条件好, 但农业基础设施差, 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向农民推广新、特、优品种, 同时要加强特色产品市场法规及机构的建设, 保证特色产品市场的有效运行。

德宏各县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培育重点。像芒市就可以利用300 万头肉牛加工项目落户芒市的契机,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充分利用3 亿元“红色信贷”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助推群众贷款发展肉牛养殖热情, 提高规模化养殖管理水平, 降低养殖成本, 增加养殖效益, 打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同时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继续抓好冬农开发, 大力发展咖啡、坚果、辣木等特色产业, 确保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监测,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项目建设, 规范农产品市场, 提高农产品产值。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扶持政策和资金, 充分调动农民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质量监控。

现代农业某种意义就是品牌农业, 地方特色食品也应该走品牌特色食品之路; 传统的重种植轻品牌、重眼前轻发展的观念必然会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地方特色食品的发展进程, 而从源头上提高质量, 打造高品质、高质量内涵的品牌, 加快转型升级, 是特色农产品走向特色食品的成功选择。

3.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食品

德宏有待开发的特色食品资源较多, 但独特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没能形成独有的特色食品链, 即使有也都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像德宏特色食品加工规模都很小, 技术构成低,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其产品大部分属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 发展压力大、监控风险大。德宏各级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特色食品的发展, 将特色食品加工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 引导向“专、精、特、新“的方向特色发展。民族佳肴享誉海内外, 具备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的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像遮放贡米、小锅米酒、火烧干巴等特色食品, 市场需求量日渐增长, 市场价格一路飙升。随着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人们崇尚绿色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 观念转变带动了特色食品的销售, 德宏特色农产品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 三) 净化食品市场, 维护地方绿色农业特色食品权益

1. 完善食品标准构建安全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改变德宏地方特色产品没有统一标准的现状刻不容缓, 特色食品不仅要做大做强, 保证食品质量总体稳定, 而且要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传承发扬, 要走长远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制定各项特色产业规划中, 要逐步建立起符合食品安全体系要求的地方特色食品标准体系、市场信用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落实地方特色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2. 加大食品安全的治理力度

一方面加大源头治理, 协调食药监等部门加大整治力度, 把好准出入关, 确保食用特色食品生产经营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加大整治打击力度, 突出对重点大宗食品, 重点区域及突出问题的整治; 再一方面加强监督抽检力度, 切实维护地方特色食品的权益。

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 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 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出问题的可能, 并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必然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德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怡人, 被誉为“天然养吧”、“绿色天堂”、“康体天堂”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是旅游观光、度假、康体休闲的理想王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州内外对绿色农业特色食品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切实解决德宏小作坊小企业小规模生产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矛盾,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规范特色食品生产流通, 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不仅是解决边疆各族群众的民生问题, 也是实现德宏农业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 建设美丽德宏、和谐繁荣德宏的必由之路。

摘要:本文通过概括分析德宏食品安全和农业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面临的问题, 作者指出加强德宏食品安全生产和经营的监管, 发挥区域优势, 培育和扶持德宏特色农业品牌, 维护农业特色品牌权益是实现边疆民生安全、建设美丽边疆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德宏,食品安全,特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

[2] 德宏州食安委.2015年德宏州人大食品安全汇报材料.

[3] 德宏州盈江县政府.2015年食品监管工作报告.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各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 在供给侧改革的主流背景下, 我国精准扶贫事业已经转为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能力的新阶段, 产业扶贫是从“输血”转向“造血”必经之路, 特别是对西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 产业扶贫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可续持的扶贫方法。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 恒大集团通过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 利用市场化手段, 建立了符合贵州当地发展方式的长效扶贫脱贫的机制, 为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新道路。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相关文献综述

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以及PPP融资模式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黄承伟[1]基于重庆市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案例, 分析了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化扶贫机制, 提出了以农民创业园区为平台、以扶贫责任书为纽带的贫困农民自我发展扶贫机制。吴颖惠[2]介绍了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南马庄村从一产到与二产的融合发展转型过程, 从经验总结中阐述了农业与二互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的机制。

综合上述文献可知, 大多学者主要是对不同类型产业扶贫相关概念的介绍、机理阐述等方面, 缺乏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来透视产业扶贫中农业产业链构建与PPP融资模式。本文综合运用供应链理论、产业链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等分析工具, 以恒大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为对象, 全力探索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农业产业链构建与PPP融资模式相融合的长效精准扶贫机制。

3 研究的背景

3.1 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由于受历史、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和贫困问题因此产生。从空间上来看, 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差异显著, 东部地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水平较高, 而西部地区经济依然发展缓慢。而且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 , 由于资本与人才的趋利性导致资金、人才本身就很短缺的西部贫困地区外流现象严重, 失去了人才资源的西部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劣势日益突出。

3.2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2.1 农业产业水平不高, 发展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在资金方面, 虽然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国家在资金方面给予西部很大的帮助, 但是仅仅靠国家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西部的农业产业基础相对较差, 农户或者是农业产品生产者手中的资金无法支持其大规模、高水平的生产, 所以, 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一直是分散的、单一原始的生产模式, 特色农产品产量较低, 同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 但往往收到较小的收益。西部的农业生产大规模机械化的地区较少, 多数还是原始的人力种作, 这样的生产模式效率极低, 同时也阻止了西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

3.2.2 产品科技含量低, 农产品销售难。

西部地区在技术方面相对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仍然处于劣势, 人才的外流导致西部科技实力薄弱, 体现在农业方面则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研发实力的不足。在研发方面, 对于新作物、优良种的培育研发能力不强, 使得农产品结构单一, 存活率较低, 产量不足;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 企业、个人、包括研发机构的创新动力不足, 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低, 资源浪费严重, 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精细化生产能力较弱, 出售单一的农业初级要素, 利润水平低, 特色产品无法产业化经营发展, 销售渠道单一, 没有专业化的销售平台, 多数用以自给自足, 销售存在困难。

3.2.3 市场发育滞后, 农业品牌力不强。

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 交通系统发展不完善, 严重阻碍了一些有保质时间要求产品来说例如鲜花、鱼类、牛奶、鲜果等当地特色产品的运送, 同时, 由于小规模的生产厂商无法掌握市场信息, 市场的监管性差、政府的管理规范性不强, 企业逐利行为使得恶性竞争情况时有发生, 极易导致市场失灵。另一方面, 西部地区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 所以无法形成较为强劲的农产品品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价值链的底层, 无法获得农产品品牌所获得的高额附加价值。

4 西部地区农业全产业链构建与PPP融资模式的重要性分析

4.1 PPP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西部地区产业化精准扶贫,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 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在我国目前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为政府减轻预算压力和债务负担, 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 创新融资方式是使西部地区产业精准扶贫工程得以可持续进行的有效途径, 因此必须借鉴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 引入PPP融资模式, 从政策层面、实施层面、风险控制层面全方位整合精准扶贫的资金需求和建设需求。恒大“精准扶贫”的对象贵州省毕节市, 正是通过现有民间资金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实现真正脱贫, 这正可以体现PPP融资模式的优越性, 创新投资融资的方式,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领导力与民营部门的资金、运作效率的优势, 深度融合发展, 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互利互惠关系, 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完成。经过大量实践说明PPP融资模式在解决贫困地区在水利、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的问题上确实拥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独特的融资方式联结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包括政府和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更加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

4.2 农业全产业链战略的利弊分析

农业全产业链战略发展是一种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特殊形式,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实施全产业链战略有利于降低农民与农产品市场交易成本, 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来看, 全产业链战略产生的系统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产业链整体的经济性, 也有利于提高产业链中农产品附加值, 提升农产品整体的竞争实力。当然, 农业全产业链并不是万能的, 也不适用于任何区域, 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随着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产品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缩短, 全产业链战略面临着投资风险高, 资金灵活性差, 同时庞大的内部结构将使得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下降, 加大了风险筹码。

5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

5.1“企业 (公司)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

建立健全产业化运作机制, 延伸产业链, 政府组织或者贫困户自发成立农业合作社, 建设大规模产业基地, 吸引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企业进入, 结合当地农产品生产情况以及自然环境, 选择合适的产业以及产品进发展, 通过产业联动发展, 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进而实现三个产业共同发展。通过多元化产品供给, 增强合作社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 从而实现企业发展、合作社获利的共赢局面。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力量, 优秀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优势、技术人才优势和有效的企业管理优势以及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 将西部地域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整合, 建立西部扶贫开发项目, 通过将当地贫困人口转化为熟练的产业员工, 增加自主就业机会,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

5.2 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 打造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导致其地域特色显著, 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特色的带有区域属性的农产品, 这些特色产品, 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 要利用好优势资源区域属性这一稀缺性和独特性品质, 充分挖掘和提升优势资源的产业附加值空间, 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对特色产品进行深加工, 吸引更多消费人群。因地制宜, 创新发展, 打造西部地区自己的特色农业品牌是西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中心环节, 也是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5.3 探索“旅游+扶贫”模式

西部贫困地区大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因此, 当地不仅少数民族风味独特, 并且具有独特的地域旅游资源优势, 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云南的大理丽江等, 都吸引着众多消费者, 因此产业扶贫要打造全产业链, 就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潜力, 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当地生态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模式, 适当开发旅游景点, 发展景点服务业, 将贫困人口吸纳到旅游产业链中, 使得当地人民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收益, 真正摆脱贫困。

摘要: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最为严重的地域, 而且其扶贫成本大、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的特征极为突出, 解决好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 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短板, 在众多扶贫模式中, 产业扶贫可以说是最有效、最根本的脱贫措施。本文基于恒大“精准扶贫模式”的执行逻辑探析, 归纳总结了恒大集团的产业链精准扶贫模式, 对比分析了以往传统扶贫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链的不足, 进一步提出精准扶贫融资模式的创新的必要性, 对PPP融资模式在西部地区精准扶贫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总结归纳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链构建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扶贫,全产业链,PPP融资

参考文献

[1] 黄承伟, 覃志敏.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化扶贫机制创新——基于重庆市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案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34 (05) :51-55.

[2] 吴颖惠.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16.

[3] 李博, 左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42 (04) :66-73+190.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很早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功能性、服务功能性为一体,利用农业生产条件、景观资源和农民生活,发展成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形态,集观光、旅游、休闲、游玩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目前是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和旅游高速发展的时期,乡村的休闲农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市场、技术、经济、乡村、社会也推动着旅游与农村农业相结合的,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  产业  经济

一、我国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有了快速的发展,解决了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虽然收入也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目前城鄉的差距不断的拉大,一大部分乡村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落后农村的居民又进城打工或者移居到城镇。农村人口比例从当初的80%降到现在的50%,此后在城市强大的拉力下,还会有更多的乡村人口移居到城镇,在大力提升中国城市化进度的速度同时,也会给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带来各方面的生存和生活压力。所以政府牵头带领农民致富,帮助农民创收,是我国休闲农业产生的根源。从目前现存的资料和历史记载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能带动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仅仅以种植耕种为主,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下,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不仅仅因为城乡结构的变迁,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消费也出现了一些改变,从开始最简单的满足温饱,到衣食住行转向了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由于节假日的增多,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可以用短期的周末时间,到城市近郊去体验自然悠闲的田园生活。有数据表明,我国一线城市居民已经明显有近郊乡村旅游的趋势,例如北京市就有40.6%的居民把休闲农业旅游作为短期旅游首选。从现在的社会形势发展中来看,休闲产业将来必然会是经济热潮的组成要素,所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

我国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形式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的收入。有数据推算,2016年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乡村接待游客21亿人次,收入超过5700亿元,2016年国庆长假出游人次,占总出游人次的68.98%。我国政府机关也在大力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开发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项目。已经开始经营休闲农业的村民,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的村民。要知道休闲农业的服务,是一种综合性质的服务。涉及到一些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等方面,这样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包括餐饮酒店服务人员、后勤保安人员、维修管理人员等等,对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剩余劳动力的利用,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休闲农业的特征和功能

休闲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乡土性、季节性、对象性、综合效益性等特征。从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休闲农业不仅要提供观光、采摘,还要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娱乐、文化教育,生活体验等综合性的服务,发挥了多功能性特点;乡土性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各地文化背景不同,所体现的乡土民风也有差别,这就决定了休闲农业的项目内容的差异性和特色性;因为农产品生长的区别,而且会被水、土、温度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季节性特征;上乡村来体验休闲农业的旅游者大多数来自周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返璞归真的需求对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休闲农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村民思想的转变,也促进了城市居民对农村的了解,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效应等。除此之外,休闲农业还有它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

三、休闲农业项目实践

1、项目背景

关磨村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学张乡。位置偏僻,因村庄闭塞交通不够便利,生产生活条件很不发达,又因收入很低,农民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村庄大部分年轻力壮的村民都去城市打工,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和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妇女。关磨村地形北高南低,以小麦和苹果种植为主,另外还有茶菊、药菊等药材种植。养殖业以牛、羊为主。以前因为交通问题人们逐渐从沟底向沟顶的平原地带转移,因此大量的窑洞建筑就被遗弃,不过现存的窑洞保存还比较完好。另外还有一下灰瓦,土黄色泥砖做的房屋也因为村民向城市移居被放弃,那些具有当地特点的门楼设计也被现代化的封闭式门楼所代替。

2、项目目标

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讲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吸纳本村未就业成员,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而且相关旅游产业的兴起也会使本村迅速发展起来,村民的收入也会大大增加,从而提高本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生活水平。关磨村休闲农业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目标,很多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想改变家乡几年如一日的现状。

3、项目预期

对关磨村进行整体调研后,然后查阅资料确定了关磨村的窑洞大部分属于靠崖式,在建造的时候会用现代式的房子与其一起把院子围合起来。一般窑洞的个数是10个到12个,关磨村的靠崖式窑洞一般是个数在7个到9个之间。除了靠崖式窑洞还有少部分的地坑式窑洞。地坑院依据住窑洞所处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不同的方位可以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和北坎宅四个类型,这几种类型的地坑院还涉及传统命相理论,在考虑阴阳八卦的同时,还要考虑宅子与宅主的命相是否相生。项目启动后可以把大量的靠崖式窑洞建筑也能很好的利用起来,对窑洞的改造要将其改造成为既具有山西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但是又便利具有现代感的舒适居所。能逐渐使整个村庄改造成为集休闲度假、出行玩乐、居民居住、农作物生产原生态、体验生活为主的休闲农业村庄,吸引周边城市人群来村里游玩,缓解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

4、项目计划

首先在原有的基础上从房屋建筑(废弃的窑洞,土砖墙房屋)、杂乱的交通道路进行整体规划、景观植物搭配、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改进,对各个区域进行细致的功能划分,使其达到最优的效果。

作为游客居住体验的窑洞参考的是西兑宅的格局进行布局的,主窑设在正西面墙的正中间位置,厨窑设在院子的西北角,西南角和正东方向中间为客窑,东南角为卫生间,正南方向的两口窑分别是牲口窑和杂物窑,正东方向上是起到围合保护作用的现代式的房间。厨窑也会配置有现代化的厨房用具和电器。

生态农庄采摘园是整个村庄规划的核心区域,位于村庄的入口区域,面积大概为5万多平米的,从这个区域进行规划改造。“要致富先修路”在原来的主干道路上将其扩宽部分面积使其达到标准的道路宽度,在村口处设有两个咨询处方便来旅游的顾客咨询。此区域东区设有果蔬自助采摘园、休息亭、蔬菜水果交易市场、大型的购物超市,呈直线性依次分布,让游客们亲身体验和城市不一样的生活,大型购物超市的位置一方面方便来此地旅游的客人们购物,另一方面也为邻近的村庄购物提供了方便。西区设有大型的停车场、农家主题特色餐厅、假日宾馆、放牧区、农作物区、小型的面粉作坊、大型的交往广场。放牧区处在偏中心区域,其他的几个区域围绕在其周围,道路相互贯通,方便人们的观赏游玩。在农家主题特色餐厅,餐厅里使用的蔬果食材等都来自采摘园,肉类来自放牧区,面粉类来自小麦作坊,原料来自农作物区。假日宾馆分布在西北角区域,远离交往广场和嘈杂区,前方是农作物种植区,外围有大型乔木与道路隔开,环境清新宁静,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好地方。

此次关磨村休闲农业项目计划的发展是村政府占主导地位,号召社会广泛参与。细化关磨村内的生产、生活、服务、产业等各个区域板块的功能定位,提前明确垃圾污水、厕改绿化照明交通等各个项目的建设时间和要求。因地制宜,首先尊重关磨村原有的自然美,再挖掘文化地域内涵,扶持本村旅游产业,打造适合居住游玩的乡村环境。尊重本村居民的意愿,专家引导群众讨论,公开使得村民有主动权,让村民满意。

综上所述,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形式,打破了传统农业在之前发展中形式单一的局限性。从多个角度比如旅游功能、文化功能、教育体验功能等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而且不仅拓宽了农业的各项功能,还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开辟了农村新型服务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给新农村建设良好的经济基础。未来的休闲农业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来进一步检驗。未来休闲农业的纵向和横向发展研究,也是今后有关这方面理论研究需要继续深入的。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第4篇

A.经营规模大 B.经营的成本比较低 C.产出比较高 D.投入比较大

2. 寿光模式的特点不包括?

A.科学规划 B.加强技术 C.引进人才 D.带动观光产业

3. 韩国高产辣椒的特点下列错误的是?

A.产量高 B.效益好

C.立体种植,创新性强 D.具有普遍性

4. 下列不属于超大建立的“五个统一”模式的是?

A.统一提供水果和蔬菜良种

B.统一蔬菜和水果的栽培标准和技术规程 C.统一销售渠道 D.统一品牌认证

5. 梧州模式的1245实验工程不包括?

A.一个企业群 B.两大市场 C.四大企业 D.五大基地

6. 现代农业的特征,下列错误的是?

A.生产要素不断变化 B.有商标 C.有品牌 D.有统一价格

7. 传统农业的经营主体是?

A.个体农户 B.农业企业 C.国营农场 D.家庭农场

8. 超大模式建立的保障系统不包括下列哪项?

A.无机农业研发团队 B.有机生产资料开发保障系统 C.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持和研发系统 D.遍布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生产供应系统

9. 下列选项中,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错误的是? A.传统农业投入的生产要素由农户自行解决;现代农业投入的生产要素从市场购买

B.传统农业的生产目标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自产自销;现代农业是为了追求较高收入

C.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几乎不发生变化;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是创新的 D.传统农业离不开市场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不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 10.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珠海模式的特点?

A.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运行 B.改革创新管理的技术

C.全面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D.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提高园区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下列属于农业生产要素的是?

A.土地生产技术 B.劳动力资金 C.化肥 D.农药

2. 现代农业的特征包括?

A.现代农业是一个科技支撑型的农业 B.现代农业是一体化、产业化经营的农业 C.现代农业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扩大的农业 D.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 3. 德庆模式的特点是?

A.抓好规划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示范指导 B.实施品牌战略,抓产品营销和市场开拓,提高产业竞争力 C.建立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

D.实施农资配送工程,全面推行贡柑的标准化生产 4. 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

A.现代农业离不开工业的支持

B.现代农业用现代组织制度和经济管理方法组织和管理 C.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农业生产者 D.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武装的农业 5. 超大模式的特点包括?

A.建立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 B.有两个权威机构的认证 C.建立三大保障系统 D.建立了“五个统一”模式

三、判断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现代农业非常讲究计算成本,计算投入产出。

正确 错误

2. 传统农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比例比较高。

正确 错误

3. 传统农业没有市场化服务体系。

正确 错误 4. 现代农业一个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

正确 错误

5. 梧州模式是以国内化市场为导向,以自营为基础,进行产业化种植。

正确 错误

6. 农业生产要素即从事农业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的要素。

正确 错误

7. 现代农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理念。

正确 错误

8. 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高。

正确 错误

9. 现代农业是一个创新的农业。

正确 错误

10. 劳动生产力是指一个劳动力或者说一个青壮的农民能够生产多少斤粮食,达到多少产值。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三农”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引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个“一号文件”以改善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不高、粮食产量不稳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等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这些问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的分析来强调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必然性。依据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我国如何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并结合我国国情来分析我国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以及实现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建议。

二、我国农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也存在许多严重的矛盾。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为顺利解决这些矛盾提出方法。

首先,我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200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6.35亿亩,而粮食产量为10616亿斤。与同一时期的美国产量大致相同,但是美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却远远小于我国。美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远远高于我国。其他的如玉米、棉花等产量也远远高于我国。这说明我国农业与美国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但是我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落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大力推广新技术。

其次,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相对不高。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民的种粮收入太低。经过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税费改革,农民的负担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但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不能单纯的依靠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扩展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使我国农民摆脱单纯地依靠种粮收入生活的困境,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个原因也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与美国相比,我国农业不仅在科技方面落后,在机械化方面也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的机械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完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而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平均在50%以下。而且地域之间差异比较大。南方地区的机械化水平比北方稍高一些。在许多偏远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导致我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从而阻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但这之间存在一个突出的矛盾,将这些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我们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因此我们要扩展尽可能多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单纯的大力推广机械化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我国农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为主。2007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50160万吨,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油料、糖料的产量分别762万吨、2569万吨和12188万吨。与种植业相比,林业、牧业、渔业的发展也相对落后。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也是导致我国农民收入水平长期较低的重要原因。但是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又不能直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我们只有在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业的结构,充分发挥我国农村生产的潜力。 第五,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太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都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以河南为例,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劳动生产率又低,只要少部分的粮食可以卖给国家,获得收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商品率非常落后。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民收入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面对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的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坚持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也限制了农民自主发展的诉求。它不仅阻碍了我国机械化农业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还将我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当前,对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显得日益紧迫。

三、农业产业化才是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的必然性。我认为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解决以上所提到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我们可以看到第二部分所提到的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六个突出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我国农村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这几个原因共同导致了我国农村生产劳动率低下,再加上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农产品商品率程度低,进而造成我国我国农民收入低。从而形成了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问题采取的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法。例如,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只是的单纯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没有给我国农民提供新的增加收入的途径,因而这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因此要解决这一系列突出问题,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使我国农业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困境。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使我国农业摆脱这一困境。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由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基本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通过主导产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的劳动生产率;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整条农业产业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通过规模经营来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之后,我国农民的收入自然就会提高。由于农业产业化实行市场牵动龙头,这可以大大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我们来看我国农业走走产业化道路的充分性。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我国才能完成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任务。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只有农业产业化才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怎样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国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通过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顺利实现现代农业的伟大目标。我认为在我国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进行制度性变革,改革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符合。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我们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农业进行深入的改革是相当必要的。我认为改革的方向是农民释放出土地的经营权,将土地的经营权卖给国家认可的企业。这些企业扩大生产或者整合整条产业链,吸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可以农民把土地的经营权以股票的形式入股当地的龙头企业,然后农民进城打工。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前我国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扩大生产规模。这对于在我国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的农村进行深入的改革也是在我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前提。

其次,农业产业化的推广一定要与机械化相结合。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大幅的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没有机械化的配合,我国的产业化最终会因为生产率太低无法推进。否则,无论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多么的高,都无法转化为最终的利益。离开了机械化的产业化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国家要大力支持农用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尽快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第三,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市场化和企业化。市场化就是要求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企业化不仅要求龙头企业规范化的经营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我国企业在整合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为方向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可以被看作是企业中的员工。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四,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央和省级财政要专门安排扶持农产品加工的补助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第五,要在一个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可“一刀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们要意识到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从而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经过对我国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模式、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美国的新奇士模式的对比,我认为美国的新奇士模式是最成功的,值得我国借鉴学习。新奇士模式是一种农业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科技指导、股东、收购包装、仓储运输、批发零售。因为它通过政府或者是中间批发商来给农民做整合,整合了整条产业链。只有在整条产业链高效整合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给农民股权。农民的股权不是看他们实际出资多少,而是根据每个农民生产多少农产品来配给股权。如果农民A有5个橘子,农民B有3个橘子,农民C有2个橘子,那这三个农民的股权就是50%、30%和20%;第二,聘请职业经理人贯穿经营整条产业链。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必须公开、透明。每一个产业链环节必须赚合理的利润。通过这两点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公平地分配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我国山东潍坊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地方龙头企业成功的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它的成功也对于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了农业化,但是,这其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农业化工程中一定要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否则,可能导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失败。

第一,在我国进行农业改革的时候,一定要防止外资趁机进入,收购我国农业公司。现在在我国一些地区,孟山都等跨国公司利用农业改革的机会收购具有“农产品收购许可证”的中国农业公司,从背后提供资本,从而大面积收购中国土地。这个趋势如果继续下去,我国的农业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推广所谓的高科技“转基因”农业。在当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副作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引进。区域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一定要严格审核具有“农产品收购许可证”的企业资格,并对这些企业的股权提出严格要求,以防外资趁机进入我国农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二,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不可能由区域龙头企业吸收所有的剩余劳动力。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农民的意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解决这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地区的就业问题。一定要防止某些地方为了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强迫农民放弃土地的现象出现。这样做只会是我国的“三农”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第三,要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打破惯性思维,在科学研究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化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切忌一拥而上。这可能会造成我国区域农业龙头企业恶性竞争的后果。旅游农业和绿色农业无疑是两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所有地区都适合推广这两种模式。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农业产业化决策。

五、总结

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使我国农业摆脱当前的困境。我们一定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成为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和情况,只要我们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就一定可以顺利解决。农业产业化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单纯依靠市场和农民的力量是无法顺利推进的,这就要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服务。经过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一定可以实现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伟大目标,顺利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溢海 李雄诒 发展经济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8) [2]郭建宇 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增收效应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8(11):8-17 [3]郎咸平 谁在拯救中国经济[M] 东方出版社 2010(3)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第6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以及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越加明显。本文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投资、劳动力、技术水平三个方面探究贵州产业结构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第一、二、三产业提出合理的调整思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贵州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的发展脚步日益加快。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生产总值上看,贵州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经济地区,2012年,贵州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8522亿元,仅占全国水平的001% (5162821亿元)。经济落后的贵州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重要任务。

一、 相关理论依据

(一)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配第克拉克、钱纳里和罗斯托等人分别对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化规律作出了分析,他们发现:○1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是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再转移到第三产业中。○2在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和制造业各部门相对比重变化的存在一组标准值,即第一产业占GDP的份额为163%—186%,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为314%—332%,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为500%—505%,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为237%—286%,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为307%—332%,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407%—431%。○3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分为必须经历的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两个关键的阶段。

(二)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开始,它是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探讨制造业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它的基本形式是在工业的总产值中,决定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索洛在此理论基础上采用资本和劳动力的可替代性,认为经济增长的路径是稳定的,并且引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再后来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动力的来源。人力资本模型、R&D模型等分别对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进行了阐述。

二、贵州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

根据数据显示,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比值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从1978年至2012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全国产值的比重仅仅在15%—21%之间;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全国产值比重的07%—12%之间;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国产值比重的09%—14%之间,并且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较平稳,第二产业产值在1993年以前一直在1%以上,1993年以后开始下降处在07%—09%之间,2010年又重新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从2006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112%上升至2012年142%,增长幅度不大。从产值来看,贵州所占全国比重低下,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

(二)投资结构

以三次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从2000年至2011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来看,贵州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呈现以下态势如图1: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2008年开始出现上升状态;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2008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也是出现在2008年的时期出现了投资回落的状态。由此可见,2008年,我省进行了产业政策的调整,逐步加大了对第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放缓。

但是,在贵州省对固定资产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对全社会投资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巨大拉力的同时,投资结构的矛盾和问题越加明显,投资在产业结构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在过去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2008年,比重开始回落上升,这并不利于我省对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一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并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的政策并没有使得第一产业的产值得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势必会制约贵州省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现象已经出现改善,但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依然存在不平衡,还没有实现均衡和协调的持续发展,这就呈现出第二产业的产值,并没有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之中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有利于我省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但是产业结构内部还是存在不合理,大部分投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服务业之中,投资渠道单一,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还存在不足,例如金融、科学研究和综合性服务业等。

随着投资结构的改善,第一产业的产值出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增长过热的情况有所改善,投资热度也相对放缓,第三产业的产值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钱纳里理论,贵州省的产业结构整体上开始出现合理化的转变,但是无论从投资结构还是产业结构的内部平衡与协调的角度,仍然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

(三)劳动力结构

2001至2011年十年期间,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来看,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状况。依照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的角度看,劳动力占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在662%—8183%之间,和标准产业结构的比重237%—286%相比,相差425—5323%,这说明劳动力占第一产业的比例不协调,所占比重过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较多。从第二产业的角度看,2001至2011年十年期间,劳动力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在517%—1204%,和标准的产业结构的比重307%—332%相比,相差2553%—2116%,说明劳动力占第二产业的比例不协调,所占比重过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从第三产业的角度看,2001至2011年十年期间,劳动力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在1169%—2134%,和标准的产业结构的比重407%—431%相比,相差2901%—2176%,说明第三产业的比例不协调,所占比重偏低。因此,劳动力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不协调。第一产业中劳动力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中劳动力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中劳动力比重较低,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无法向第二产业中转移,并且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无法适应到第二产业中,从而第三产业中劳动力也无法顺利吸收第二产业劳动力。

在劳动力素质方面,数据显示,200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中所占比例为2142%,2005年为1448%,,2010年为1232%,期间共下降91个百分点,小学文化2000年、2005年、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为3977%, 3829%,3570%,期间共下降40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由2000年的3395%上升到2005年的4114%,2010年为4256%,高中文化程度由2000年的329%上升至2005年的392%,2010年为659%,中专文化和大专及以上文化2000年分别为比2005上升031和028个百分点,2010年分别为191%和192%。由此可以看出,文盲和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在减少,初中、高中、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在上升,但是上升比例较低,上升速度缓慢。因此,贵州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初中文化为主,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以体力型劳动为主,技术性劳动占较少,收入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信息吸纳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转移的领域越来越狭窄。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不能和下岗工人相竞争,另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劳动力在产业中的移动是需要有质的保证,即教育和训练的水平、掌握高技术和技能的能力。过剩的劳动力不能从传统落后的产业中转移到新兴的产业部门,而新兴产业部门又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就加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约程度。

(四)技术水平

从R&D经费的规模来看,我们采用R&D经费的支出数据反应R&D的经费投入情况,2001年至2011年,贵州省R&D经费支出持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535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3636亿元,增长了68倍,与此同时,地区的生产总值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113327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570184亿元,增长了5倍,由此可见,R&D经费的规模不断增大,经济的得到持续的增长。

从R&D资金投入结构来看,从2000年至2009年十年期间,R&D的投入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投入强度增长缓慢,一直处于042—066的较低水平之间,资金投入的主体结构仍然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占到 70%以上的比例,政府投入比重偏低,只占20%左右。2009 年R&D的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55亿元,占总资金的205%,企业资金186亿元,国外资金5115万元,其它资金22亿元,其中企业资金的投资比例达到706%,成为R&D资金投入的绝对主体。而2000年的企业资金在3亿元以上,占当年R&D资金来源的71%以上,政府资金占到20%以上。由此可见,由于地方的财政力度不足,政府资金无法成为R&D的资金来源主体,所占份额明显过低,而企业资金由于基数过低,其工业增加值比重仅占2%,所占资金来源结构中份额比重的虚高现象。另一方面,2011年,贵州省投入于基础性研究的经费为292亿元,占研发经费的804%,用于应用研究的经费为2949亿元,占1074%,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为2949亿元,占8122%。可见,R&D经费投入的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三、贵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一)适度投资力度,转变投资方式

一方面适当减缓第一产业的总体投资力度,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方向上来。国家首先需要给农业适当的支持,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相结合,开放市场,获得效益,投资方向可以转向于规模经营,调整投资结构的变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的衔接起来,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以及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另一方面,工业在过去投资过热现象之中开始呈现减缓的趋势,虽然投资总体规模得到了减缓,但是在贵州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而工业化的实现必然需要适当的投资规模和合理的投资结构。从工业内部结构方面,贵州省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磷、铝、铁合金等矿产资源开采型和加工型的生产,目前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而轻工业过轻的产业格局,因此,应该调整优化重工业、发展轻工业的方向,以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清洁生产以及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重视人力资本投入

通过分业经营使得一部分农民脱离农业进入中小城市,走向城镇化道路;通过加强农村教育设备配套的建设,实现普遍化、正常化、规模化,甚至把劳动力的培训计划纳入工作考核规划之中,让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能够得到教育培训,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顺利转移到第二产业中,更加较快的适应;通过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建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解决土地所有权不明确的问题,使得农民可以真正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和继承权,掌握完全自己经营的权利,并且自己获得对土地增加投入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尤其是那些拥有土地的农民,但是对土地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土地的使用权让出,转租给愿意高价获得土地权的农民,使得自己能够获得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由第一产业顺利向第二产业转移。

(三)改变R&D资金投入主体结构方式,建立创新制度

创新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大,首先,我省需要鼓励传统制造业采用技术创新,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其次,从研发投入方面,政府应尽快改变目前的R&D资金投入的主体结构,扩宽资金的投入渠道,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比重,对R&D资金的投入方式进行创新,加快以政府为导向的创新型资源组合配置,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创新能力和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文章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Dosi,G1988.“Sources,procedures.and microecon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XXVI,pp.1120-1171.

[2]Altenburg,T,2006.“Governance patterns in value chain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mpact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18(4),pp.498-521

[3]廖元和.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M]第4页.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2000.9

[4]龙霞.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5]邹显强.贵州产业结构低度化成因及对策分析[D].贵州财经大学.2009.6

[6]胡永平、祝接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7]甘露、邓文锋.贵州R&D资金投入主体结构错位的成因分析[J].贵州省信息中心.2013.1

上一篇:统计学的研究方向范文下一篇:初中数学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