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4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领域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当今的少年儿童,担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个性特长的养成,全面素质的提高已至关重要。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既包含学生感知、理解、应用语文知识活动,又包括兴趣、情感、信心等心理活动。两者既有机结合,又自然统一。前者起加深认识的作用,后者起激发动力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自始至终,必须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使之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心理素质 语文 兴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然而我们面前的中学生有多少“能”勤、苦得起来。因而,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些尽受庇护,无忧患意识的中学生,必须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素质,使他们乐学不倦,成为合格的跨世纪人才。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既包含学生感知、理解、应用语文知识活动,又包括兴趣、情感、信心等心理活动。两者既有机结合,又自然统一。前者起加深认识的作用,后者起激发动力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自始至终,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使之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感到,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求知欲倍增。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记忆就越有效。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多看些图片、模型、实物、演示、争辩、多依文意画图等,设置问题,以问促思,激发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例如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开始我用幻灯打出海底世界的活动图片,伴放特制的配制课文朗读,学生看着那多彩多姿的奇妙海底,听着悦耳动听的朗读,一股特有的兴致油然而生,而且精神振奋,好奇、求知的欲望倍增。再比如我教学《长城》一课时,开始时,先用幻灯机打出长城图片,同时伴放《我的中国心》磁带。学生们看着蜿蜒起伏、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听着歌曲《我的中国心》自豪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声音由小到大,情绪激昂。待朗读课文时,精神极为振奋。当我提出远看长城,近看长城是什么样子?你看到这雄伟的万里长城时想到了什么等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兴趣盎然。

二、诱发情感,促其善于学习

语文教学的自始至终,充满着情感。情感是一种动力,能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推动认识的深化。如果学生滋生了学习的情感,就会表到出对所学内容的热爱和迷恋。而学生的情感主要来自教师的诱导和激励。教学时教师如果情绪高昂,精神焕发,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富有情感,伴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并善于运用图片,幻灯,音乐来创设情境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不断变化,适时褒扬鼓励,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就能够不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其积极性,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首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草塘的壮美,讲述动人的传说,激发学生对北大荒草塘的喜爱,然后抓住教材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线索,诱引学生感情随主人公感情迭宕起伏,既能动地领略了草塘的垃美、可爱,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再比如我教《泰山之美》一课,先让学生边听老师范读边看幻灯片,进行感知。接着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想象,听完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发出“泰山真美!”的感叹时,我便鼓励大家把美说得具体,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能动理解替代教师的问答式讲读,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鼓舞信心,激励其奋发学习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智聪明的学生一旦兴趣被激发,情感投入,便会暴发了令人惊异的潜在能动性,不断促进语文教学向高层次挺进。相比之下,悟性一般的学生往往会缺乏信心。因此,教学中要鼓舞学生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特别对中下游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尔基说过,“才能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信心,使人具有美好的心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信心,是成功的内驱力,使人产生顽强的意志,不怕困难挫折,知难而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中下游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外,还应在朗读、提问、板演等方面给予优待,千方百计帮他们不断克服自卑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美,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希望,扬起力争上游的风帆。比如指名答题要使其力所能及,并适时坚定其回答问题的信心,一旦答对,则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其积极性更高。如果答错了,则委婉安慰和启发,鼓舞自信心,并注意保护和激发好奇心,自尊心和好胜心,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总之,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既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悦,激奋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对策,其中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重视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希望能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教育 心理问题 干预对策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部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探究

1.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心理问题:①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条件较差,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健康成长;②孤僻。一些大学生受各方条件的限制,不愿意与人交往,常常找借口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游离于集体之外;③焦虑。一些大学生有着沉重的思想负担,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情况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出现精神疾病。

2.成因分析

首先,来自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一些学生会想方设法去兼职挣钱,由于兼职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当这种冲突进一步加剧时,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其次,来自同辈群体。大学生渴望与人交往,希望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一些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社会因素。就业形势不乐观和不公平的待遇,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1.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对加强思想教育、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参与实践锻炼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撰写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的调研报告、担任中小学兼职教师、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积累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疏导的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

2.改进思想教育方法

(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负责调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危机高危人群进行评估,并定期跟踪和观察,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大学生抵抗心理危机的能力,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等;普及心理危机自救知识,通过举办讲座,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危机自救知识和自救技巧,自己排解心理问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必要时还要及时诊断,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危机。

(2)建立高水平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以心理咨询师为主导,并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

(3)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工作。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适应能力的提高、受挫能力教育、良好人格的培养、健康恋爱观的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大学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法等。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的疏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只要大学生注重思想理论的学习,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改进思想教育方法,就一定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德红.“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

[2]王方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3]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开展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应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从人的全程发展角度出发,以大学生服从需要、成长需要、成才需要为前提,加强大学生环境认同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学习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互助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榆林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研究项目《榜样教育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7SZ13)。

大学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专业教育,从人的全程发展角度来讲,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必然出现环境不适应、人际不适应、学习不适应、职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就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适应特定的社会环境要求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所以,人必须积极主动地认识、适应甚至改造周围环境,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样,大学生作为大学教育的对象,只有进一步提高学校适应能力,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大学教育的成效。

1.学校适应性教育是激发大学生潜质的需要

大学生群体是大学教育的产物,这一特殊群体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更要提高学校适应能力,激发学习的潜在动力。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有效方式,只有进一步使他们认知大学文化内涵,认同大学制度规范,适应大学生活节奏,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质,发挥自身才能,进而践行大学精神,实现自身理想。

2.学校适应性教育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育必须注重主体间的有效互动,既要强调教育者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也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和适应能力。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积极、主动地平衡个体与环境矛盾,通过自我调节内心和行为处于外在环境时的状态,才能逐步认知和适应外在环境,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不但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而且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成效,对降低人才培养时间和成本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学校适应性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适应性既可以是个体成长的一种过程,也可以是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状态。在学校生活中,大学生出现的学习效率低、人际关系不好、心理困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适应性不良问题,都源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应性教育的缺乏。因而,加强学校适应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是改进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内容的构建

学校适应性教育是一个广义、多维的概念,应涵盖大学生活的始终。高校开展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应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既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管理适应,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人际、生活自理、环境认同、身心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大学生的服从需要、成长需要、成才需要为提前,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学校,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要在心理上对大学生实施一种有目的、有方法、系统的适应性教育,对大学生学校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加以预防和引导。

1.环境认同教育

大学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适应成长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中与大学、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既包括学校地域上的差异、气候环境上的差异、校园环境上的差异等客观层面差异,也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专业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差异。学校适应性教育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培养大学生对新环境的认同,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总而言之,就是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类学校实践活动,理解、接受大学文化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

2.校史校情教育

校史校情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材料。各高校的校史校情主要包括办学历史、办学思想、校风、学风和教风等,这些对端正大学生态度,树立理想信念,规范行为标准,提高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加强校史校情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了解大学,热爱大学,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是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内部规范性文件。它与大学生日常管理最为密切,内容涉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利与义务、教学运行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加强大学生校纪校规教育也是在培养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充分认同学校的校纪校规,才能更好地践行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4.专业学习教育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从高考志愿填报到大学期间专业学习,甚至到毕业就业,大学生对专业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会出现不同的目标要求及心理落差,从而产生学习不适应和职业不适应。对专业的初步认知和心理落差进一步加大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畏惧”和“倦怠”,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高校学风的建设。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出发,结合专业教学、研究、实践中的观点、方法与大学生充分互动交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专业学习方法、职业道德。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尚不成熟,面对新环境、新生活和新人际关系可能会焦虑、迷茫和紧张,学校适应性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迷茫彷徨”的困境中走出。在人际关系教育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其克服自卑、焦虑、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进一步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在大学生角色定位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定位好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端正态度,运用理性思维去解决问题,有效预防各种心理不适应问题。在心理问题解决方面,要及时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加以干预和引导,排除各种心理症结,有效调节大学生情绪问题和各种心理困惑。

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的有效路径

解决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不良问题,不仅要从主观因素出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正确地矫正和排解心理与身体带来的各种不适,从客观因素出发,积极加强教育和引导,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做好适应性教育,提高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要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教育引导,做到防微杜渐。

1.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

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出现的各种适应性问题归根结底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无论是在环境认同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还是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上,高校都应积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适应性问题。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朋辈互助机制

建立和完善朋辈互助机制是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学生间、师生间,相同的身份、友好的关系、随和的态度等朋辈间的教育优势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建立朋友和同辈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安慰的互助机制,对于加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主动、相互、直接的帮助,能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经验交流等方面达到信息共享,既可以培养大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所高校校风、学风的体现。在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召开入学教育大會,举办杰出校友交流会,开展学生特色活动等途径,让大学生熟悉大学的基本情况,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学校生活。通过各类集体性活动,加强大学生人际交流,及时疏导和解决大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能力。高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式培养适应大学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增加体验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的显著特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应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育,要通过诸如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和调研,参加各类比赛或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我,服务社会。要鼓励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支持大学生“走出去”,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融合才能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

结语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方式存在明显不同,要解决大学生在新环境、新教育方式、新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必须帮助其在学习能力、生活态度、身心适应等方面克服各种困难,使其达到思想与行为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因而,高校应以问题为导向,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把握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构建系统、科学的学校适应性教育体系,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校适应性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24-129页。

[2]张磊:《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管理观察》2017年第27期,第109-110页。

[3]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0-61页。

[4]闫建亮:《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规范化研究》,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5。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陕西榆林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首先要探索相关的切合实际的课程,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内容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能力类、创业人格类和创业知识类四类;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要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方法体系

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610万,再创新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被当作是解决就业困局的重要方法[1]。自200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很多高校开始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虽然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和热情逐渐升高,创业的成果却往往不太尽如人意,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10%[2]。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心理素质欠缺。

创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进行创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是指创业者创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品性、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素质,是个体确立创业计划,实现创业行动,躲避创业风险,扩大创业规模,以及最终自我就业成功甚至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等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3]。创业心理素质是影响人创业的主观前提因素,也是制约人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因此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首先要探索相关的切合实际的课程,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征、创业知识结构等四个方面[4],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内容可据此分为四大类:创业意识类、创业能力类、创业人格类和创业知识类。

(一)创业意识类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因素。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实质就是让受教育者“愿创”,即通过创业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进而愿意创业,乐于创业。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的核心任务是使大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新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创业能力类

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具有创造特性和较高综合性的特殊能力。创业能力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与创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创业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创业能力包含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四个方面。方法能力是指从业和创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社会能力包括交往、公关、协商、谈判、社会活动等能力。经营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能力,是一种人、财、物、时间、空间的合理组合、科学运筹和优化配置的心理能量的显示,在较高的层次上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的能力,等等,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功,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人格类

良好的人格特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支撑艰辛创业道路的精神支柱。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和弱点,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特别重视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使用性六种人格特质的塑造。

(四)创业知识类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人格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创业知识。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职业知识。只有将这两方面知识相结合,学生才能正确分析形势和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事物发展的全局,产生精辟独到的见解和谋略,从而树立并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其次,应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如商品需求、商品流通、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最后,应具备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多种专门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创业社会知识的构成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方法体系

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要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课程内容与课程方式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重复的立体、综合对应关系。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形式

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形式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三种。

1.学科课程

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主要由创业相关的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组成[5]。学科课程是创业教育应用面最广、最主要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可以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比如“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信息处理”、“市场营销”、“金融债券”、“股票交易”、“广告创意与策划”、“生产流程与操作程序”、“谈判技巧”等。通过创业课程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见识、才智等方面的素质,对其思想道德和情商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活动课程

创业活动课程,主要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课程与创业实践活动的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直接的生产操作和经营管理,而是主要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的活动。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可以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可以来自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创业活动课程根据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与创业学科课程配套的活动课程,如结合相关学科内容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相关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作业,等等。第二类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发起、组织的各种创业计划大赛、设计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三类是大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创业活动。大学生社团组织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人才论坛”,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班等方式,能够为大力培养学生创业的实际能力搭建社团活动平台。同时,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创业的角度来看,诸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报刊的构思与设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设计,一种新观点的提出,一个小实验、小制作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都是培养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3.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激活理论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6]。进行创业实践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一是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可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演示高精尖设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以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二是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学校可以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体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三是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基地,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鼓励大学生选择项目申报。创业园项目可以是专题性市场调查、小型企业、技术攻关及打理、法律咨询等。

第二,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许多高校作了积极探索,并逐步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同。一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由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知识。

通过这些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通过观察体验来形成对社会的感知,加深对人际技能的理解,并结合各课程的具体要求开展项目实践,了解并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让学生从实现价值中体会创业的酸甜苦辣。这样,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潜在的市场,开启创业创新的灵感,塑造浓厚的创业兴趣,为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主要有隐性课程、必修课(普选课)和选修课(培优课)、孵化机制四种[7]。

1.隐性课程

创业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可以结合高校各门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特点,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依托或载体,在教学内容中系统安排创业教育的内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该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把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同步进行。比如,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为主的学科渗透;以理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渗透,等等。

隐性课程的第二种形式是环境熏陶。实施创业教育并不是由几门课程来体现的,创业教育的实施者既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要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利用“潜在课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创业教育,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的人格背景中去。环境课程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它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在班级、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建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在黑板报、宣传栏、墙壁上加强创业教育的宣传,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形成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和价值观,等等。

2.必修课与选修课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教育方式,区分创业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阶段,根据各年级、不同学科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可以针对不同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别开设有特色的初级普修课、选修课等。在普修课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志趣开设选修课,逐渐培养其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把有限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创业教育的培养计划要以柔韧性设计为基础,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实施多种形式的选课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和自己个性、能力、兴趣,选择跨校、系、专业的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不同的教学风格。在选科制尚不能大规模实行的情况下,可以大面积实行双学位、第二专业、主辅修等制度,弥补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不足。

3.孵化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用于支持处于种子、萌芽阶段或早期成长阶段的学生创业创意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产品的商业化运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一些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加入创业阵营,进入社会创办公司,高校为其保留一段时间的学籍,即所谓“休学创业”。

创业孵化基地是大学创业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高校鼓励、扶持学生建立一些小型企业,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创业心理素质。

二十年来,通过众多高校和学者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业教育更多的还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知识的培养和提升,使其具备基本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也不能脱离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富有创造精神的环境而开展。总之,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地探索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于冬雪.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3%[N].南方日报,2008.12.3.

[2]文安,陈红艳等.官员称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1%[N].新快报,2009.2.26.

[3]戴维·雷.创业企业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杨艳萍.创业学[M].长沙:湖南人学出版社,2004.

[6]杨杏芳.培养创新人才是人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3,(3):11-13.

[7]刘艳芳,杨少清.创业教育在武大[J].科技创业月刊,2003,(11):16.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干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L-2008-1136。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备受重视,当代大学生无疑是幸运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由于在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恋人情感和就业选择等方面所出现的矛盾进而导致心理问题。我曾经查过相关资料,这其中就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0%-30%之间,对于中国现有大学生的人数规模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很是必要。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认识自我

一、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生活的理想与现实失落感,以大一新生为例,学习热情及动力高涨,就把目标集中在班级的奖学金及高成绩上面,但一些学生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条件,将目标定得过高,虽然能在其努力的过程中取得一些进步,但这跟他们的要求相差甚远,某些目标的失败难免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感,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相当一部分人是进入大学后才进行从家庭式生活到集体式生活的转变,于是他们就会因一时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而产生自卑感,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一些女生在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比较突出,她们在与别人交谈时总是害羞的不敢抬头,朋友圈子变得越来越小,严重的很可能形成自我过分的封闭,还有的女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好友和别人很亲密,她就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跟好友反目,导致自己产生心理压力等。

(二) 客观因素

一方面,家庭条件的因素,作为大学生,各自的家庭生活条件不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面对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难免会有自卑感,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与家庭富裕者的差距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因素,这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关注不够,事实上,我们在学校很难见到关于心理问题的讲座,父母也很少过问大学生的内心状况,导致心理问题发生时不能得到恰当的引导与帮助。

二、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一) 认识自我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这需要对个人的价值观、理想、兴趣、爱好、特长、气质、性格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岗位要求又对应着职业的不同素质要求,因而只有对自身的价值观、综合能力、个性特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工作领域。另外,毕业生还要根据自己在校期间的专业成绩、活动表现,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能力。我的兴趣是什么?我的性格是什么?我适合的工作是什么?

(二) 准确定位

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点在于个人的才能和机遇等条件,除此之外,还取决于自己对就业期望是否有准确的设定。很多同学就业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对自己的定位不准。有的同学能力平平,但是因羡慕他人的光彩职业而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最后导致两手空空。

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针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职业能力客观分析、综合考虑,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工作环境去设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还应主动关注宏观的就业形势变化,根据大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争取就业机会,才能最终取得择业的成功。

(三) 正视现实

要成功地进行职业选择,首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用灵活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且逐年攀升,而对应的新增就业岗位却远远不足,全球性金融危机消极影响尚有残余。

增强自信心是每位求职者都必须修炼的功夫。自信心将会让求职者正确对待求职困难,以最旺盛、最活跃的精神状态和最沉稳的工作作风去克服难题,以足够的耐受力面对挫折,以足够的勇气迎接挑战,这也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重要心理要素。

(四) 正确面对挫折

1. 对症下药,分析失败原因:遭遇求职失败时,要正视既成事实,不必为暂时的挫折而难过,要认真分析应聘失败的原因,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环境,则容易产生气愤和敌意,降低以后行动的积极性;如果个体善于从主观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则能够提高行为的积极性。所以,大学生在遭遇求职失败时,要学会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综合归因,避免对社会、对他人的无谓抱怨,也不要把求职失败完全归为自身,以免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要客观分析内外部的原因,要看到内外部的有利因素,鼓励自己,积极进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充满信心地迎接下一次挑战。

2. 树立正确的“失败观”: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是损失,使人伤感,使人烦恼,但一次次的失败会让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因此失败也能令人崛起,催人前进。人跌倒了,就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继续前进。如能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充实求职技巧,就能为下次求职获得成功打下基础。

三、 结论

在新的工作中,大學生对自己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看清自己的长处,又要清楚自己的弱势,不过分地高估或者低估自己。自尊自信的同时又不骄傲自负,调整认知方式,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理性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建立更加广泛的交际圈,经常与其他人沟通,更加广泛地交往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吴豪伟,于成文,刘希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36-38.

[2]陆斯琦.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71+173.

作者简介:

黄思铭,山东省烟台市,山东省烟台南山学院。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设置了“学生专场”后,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激励了更多的职业院校、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技能训练的高强度和复杂化,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培养。本文针对学生在技能大赛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克服不利因素,从而使学生在技能过硬的同时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技能大赛;参赛学生;研究实践

一、加强兴趣培养,发现学生心理上的不利因素

所谓兴趣,就是指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车工学习首先要克服烦躁心理,这更需要“兴趣”的引导。好动是人的本性,青少年尤其好动,可好动不代表兴趣,车工技能训练中的失败与挫折往往会使“兴趣”难以建立。那么,车工训练中,失败与挫折是怎样体现的呢?

(一)加工精度反复训练总是达不到

加工精度主要有三个方面: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和形位精度,这些要求具体到一个工件上,学生必须经过粗车、半精车和精车来达到上述目标,但是一旦有一项不合格,整个加工过程就要重新开始,而粗车、半精车往往学生都已经能熟练掌握,并且操作时间较长,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付出多收获少,“不上算”,往往受侥幸心理的影响,放弃再次完整练习的自我要求。

(二)体能消耗大、环境恶劣而退缩

车工训练依赖于车工生产场地,车床的操作需要较强健的体格,并且不能有丝毫马虎松懈,以典型的梯形螺纹的车削为例,整个操作过程要60分钟左右,其中工件装夹找正不少于2次、换刀压紧刀架不少于6次,提拉操纵手柄进行正反车控制不少于30次,进行切削液浇注、测量精度等不少于20次,而且在此期间,学生要保持弯腰俯身的动作,体能消耗非常大。

(三)质量分析要求精细化,学生缺乏深入精神

车削加工的质量就是评判技能掌握水平的重要方面,教师在评判后只可以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两种结论,但如果不合格,学生作为加工者要主动去分析,这就要求从刀具的使用、工步的安排、工件的安装和量具的可靠性等多方面去分析,往往学生受加工经验不足的影响,难以一次性地将问题找出来,分析的原因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再次训练问题依然存在,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再努力去克服技能上的不足之处。

(四)厌倦使用砂轮磨刀,不主动磨刀、修研刀具

“三分手艺、七分刀具”,车工学生再优秀也要去砂轮房磨刀,日常学习中刀具多选用标准化机夹刀具,刀具刃磨要求低,但技能大赛训练中,工件复杂化,刀具数量、种类多,学生磨刀成为必修,但砂轮房条件较差时,噪音大、粉尘严重,磨刀时震动大、易受伤,这都会对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害怕心理,导致学生不愿意亲自磨刀或对刀具进行细致的研究处理,不能将理论中的刀具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而是尽量使用現有刀具、标准刀具,这样,就对刀具产生了依赖心理,没有刀,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加工,一提要磨刀,学生就头疼厌烦,时间长了,有的学生就会因此而选择退出训练。

根据以上情况,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则难以在技能层次上实现质的飞跃,甚至完全失去参赛的信心。

二、多管齐下,激发学生

(一)言传身教突出教师的示范因素

日常训练是参加技能比赛学生的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

技能训练在时间上往往表现得非常紧张,课堂处于高效进行状态,而且学生在训练上基本不能同步进行,训练情况因人而异,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复杂的指导要求,既要“对症下药”又要“面面俱到”。传统的“师本教育”完全不适应这种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交流密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不再是预设或者特定的,如果呆板地制定训练要求,迷信教师的灌输作用,在师生间单向传播知识,就会导致学生感到无助,失去支持,认为这样的训练没有意义,兴趣急剧降低。

如通过主动巡视,教师可以将每台设备上学生的训练状态掌握住,有的学生训练顺利,就可以鼓励并提出更高要求;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就可以激励并恰如其分地进行问题分析;遇到共性问题,可以现场叫停,群策群力地进行攻关讨论;遇到个别问题可以举一反三,扩充措施效果。

(二)引导学生保持兴趣、敢于竞争

古人就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而技能训练更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劳动过程,怎样使学生在艰苦的、反复的联系过程中享受到技能训练的乐趣呢?首先,指导教师要将生产实践要求与技能要求联系起来,学生的职业意识会提升,而生产实践中师傅们的“高招妙招”更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激发点。学生对技能竞赛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思考指导内容、要求,要求熟悉学情,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情况,进行区别对待。生动活泼的组织实施训练任务,灵活地采取个人小比赛、小组对抗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竞赛的广泛兴趣,使其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加强,意志力不断得到锤炼。

(三)重点评价学生良好的心理特质

1.提高学生的稳定性

稳定性的提高决定了其目标完成的好坏,心理相对稳定的学生不容易出现紧张、怯场等心理。在汽修技能大赛中稳定性好的学生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前了解比赛流程,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在比赛前或比赛中出现紧张现象,教师应督促学生进行个人调整,如转移注意力、深呼吸等方式,比赛中还可要求暂停比赛,补充水分等方式使其稳定,只有放松心态才能取得好成绩。

2.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有助于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自我暗示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利用自己的动作或语言以及心理语言激发自身积极性的方法。自我暗示能够使学生控制自身的行为、情绪稳定,一般自我暗示应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且这种暗示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暗示还需要注意以卜几点:其一,找到不利于自身比赛的因素,如即使抽到第一个参加比赛,学生也应进行自我暗示“我能行”。并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这些不利因素,进行自我暗示训练,消除其消极心理。引导学生认识到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个人比赛的可预见性,同时引导学生重视过程,忽视结果,不断的累计经验,在不断总结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进行心理素质的放松训练

这种方法在各学校中应用较为广泛。放松训练使学生心理更加稳定,降低了其兴奋程度。缓解肌肉紧张。一般来说,正确的放松训练包含三个要素,即:意念训练、肌肉紧张度缓解和深呼吸。具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意念训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心无旁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训练,上身进行放松,吸进新鲜空气并慢慢呼出,周而复始,使学生达到心理上和身体上的放松。心理素质的放松训练能够使学生在重要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赛心态。肌肉紧张度的放松训练也十分重要。能够防止学生在比赛中出现肌肉过度疲劳而导致抽筋等现象。放松过后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轻紧张情绪。

学生在技能比赛中往往存在紧张等心理,导致比赛成绩下降。汽修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其现场发挥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方法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其稳定性,培养实用性人才。

上一篇:乡土文化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