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检查工作总结范文

2023-09-30

粮食安全检查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

实物检查方法

一、概述

粮食库存实物检查采取现场检查方式,由检查人员对纳入检查范围的全部粮食货位的数量、品种和性质逐货位检查,并与粮食库存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相互印证。

实物检查常用的方法有测量计算法和称重法,检查时根据货位的堆装方式具体确定。

粮食在储存期间,受储存条件和储粮作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分、杂质和容重等质量指标以及散装粮食的粮堆密度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检查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粮食库存实物数量认定带来的影响。同时,正确区分检查方法自身误差与粮食实际数量变化、应记粮食损耗与历史未处理粮食损耗等区别,尽可能准确地认定每个货位的粮食实际数量。

(一)粮食库存实物检查方法适用范围 1.测量计算法

测量计算法是根据粮堆体积和粮堆平均密度计算粮食数量的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散装粮堆和非定量包装粮货位的数量检查,便于对粮食数量进行快速估算,但不是法定的计量方法,

-1- 检查结果只用于对单个货位粮食数量的账实相符情况进行判断,不能作为修改粮食库存保管账的依据。

2.称重法

称重法包括抽包检斤法和直接称重法,两者都属于法定计量方法。由于称重法工作量大,时间长,动用人力、物力大,费用高,大清查中只在特定情形下使用。抽包检斤法适用于定量包装粮的数量检查。直接称重法适用于货位形状不规则、不具备测量条件的少量散装粮或非定量包装粮的数量检查,以及检查发现有重大问题需要称重复核的情况。

(二)影响粮食库存实物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 1.粮食损耗的影响

粮食损耗指粮食在储存期间发生的数量消耗,包括保管自然损耗和水分减量等。

(1)应记粮食损耗。粮食实物检查过程中,通常按粮食储存时间估算保管自然损耗,按粮食储存期间水分含量变化估算水分减量,两者统称为“应记粮食损耗”,与粮食损耗的实际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只用于测量计算单个货位粮食数量时,检验测量计算数量与粮食分仓保管账数量之间的差数是否合理,不作为日常粮食购销、仓储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定耗依据。

(2)实记粮食损耗。粮食储存期间发生了损耗,经过检斤后,核定了损耗与实际数量,称为“实记粮食损耗”,是粮食仓储购销业务结算时进行损益处理的依据。“实记粮食损耗”分两类情

-2- 况,一是采用称重法检查粮食数量时核出的损耗,二是粮食在检查前已出库,出库检斤时核出的实际损耗数量,但在相应的统计账和会计账中都尚未核销,通常也称为“历史未处理损耗”。

(3)超耗。粮食实际损耗数量超过了正常应发生或政策规定的合理额度,称为“超耗”,成因较为复杂,除粮食储存期间保管不善外,可能存在保管账记录不实、储粮事故损失、违规动用库存等方面的问题,应进一步核实。

2.粮食损失的影响

粮食损失分为因灾损失和人为损失。因灾损失指粮食在储存期间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数量损失,如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损失。人为损失指粮食在储存期间因保管不当发生储粮安全事故造成的数量损失,如粮食霉变、严重虫蚀等损失。按照粮食库存管理的有关规定,政策性粮食损失数量由相关主管部门审核认定,政策性粮食已经投保的,因灾损失数量可按照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认定。人为损失要查清原因和责任。

3.粮堆形态的影响

采用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实物数量时,粮堆形状是否规则直接影响粮堆体积的测量结果,在检查前应尽可能将形状不规则的货位整理成可测量形态,以提高工作效率。

4.标准仓的影响

采用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实物数量时,利用标准仓(垛、囤)(以下简称“标准仓”)确定的修正系数直接影响被查仓粮堆平均

-3- 密度的测算结果。在自查阶段应根据储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标准仓,并对相关粮食入仓原始凭证和粮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妥善保管,便于后续检查时核对。

二、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检查人员的准备工作

1.了解粮食库存情况。通过查阅账务资料、询问有关人员等方式,掌握粮食库存的数量、品种、性质及分布情况,特别是了解有无外租仓储粮、委托储粮、受托储粮、异地储粮、在途粮食、政策性借粮以及历史未处理损失损耗等情况,做到检查前心中有数。

2.了解粮食储存期间质量变化情况。核对粮食质量检验记录,分析库存粮食水分、杂质、容重等质量指标变化情况,供测算应记粮食损耗时参考。

3.了解粮食储存期间数量变化情况。了解与粮食库存相关的收购、验收、销售、储备粮轮换、集并、移库等业务的详细情况,特别是了解检查时点到实际查库日库存变化的情况。粮食收购入库后是否经过干燥、整理、倒仓、通风等仓储作业,以及相关业务发生的时间、数量,涉及到的仓房货位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各类可能对粮食数量形成影响的因素。

4.确定检查工作顺序,落实人员分工。要根据货位分布情况,合理确定检查顺序,明确检查人员和配合人员的分工。采用称重法检查粮食实物数量的,要提前安排好粮食出、入仓流程。

-4-

(二)被检查企业(库点)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与检查当日粮食库存实际情况一致的货位明细表和货位分布平面图。货位明细表中应标明全部粮食货位的编号,储存地点,仓储设施类别,粮食性质、品种、数量、收获,粮堆形状、尺寸、体积,粮食入库验收及近期质量检测结果,入仓方式,保管人员等方面的信息。货位分布平面图应注明全部粮食货位的位置和编号。货位明细表和分布平面图由被检查企业(库点)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交检查人员。

2.准备相关账务、库存管理资料和自查材料。账务资料包括粮食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库存统计报表,反映粮食出入库业务的辅助账、表、原始凭证等。库存管理资料包括测温、测湿、虫害等粮情检测记录以及通风、烘干、熏蒸等作业记录。自查材料包括自查的原始记录、工作底稿、汇总表格以及自查报告等,尤其是利用测量计算法时标准仓确定的依据和修正系数的判定方法。

3.准备检查器具。采用测量计算法检查的,应提前准备好丈量粮堆体积及测量粮食密度所需器具,包括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计算器、容重器、特制大容器、台秤、深层扦样器等,所选器具应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4.粮食称重的准备。采用称重法检查的,应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合理制定方案,科学安排出仓、过秤、入仓流程,落实各环节负责人员,尽可能减少搬运量、搬运距离和过渡性临时货位。

-5- 二是提前校准衡器。三是准备运输车辆、输送装卸设备及包装物品。四是提前对移动货位所需空仓或场地进行清理消毒,准备铺垫苫盖等材料。五是确保储粮设施安全、到位,避免移动货位对储粮设施造成损坏,保证新货位形成后粮情检测、通风和防潮等设备工作正常。

5.指定配合检查的仓储、检验、统计、会计等工作人员。

(三)核对粮食库存保管账务资料

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企业(库点)仓储管理人员共同核对粮食库存保管账务资料,一是核对保管总账记载的粮食数量、品种、性质与分仓保管账、货位明细表的合计情况是否一致,有无货位遗漏或重复统计问题;二是核对货位分布图中标注的货位数量是否准确,货位编号与分仓保管账是否一致;三是核实是否有粮食正在出入库、保管账尚未登记的情况。

三、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

(一)测量粮堆体积

测量粮堆的外型尺寸,根据粮堆几何形状计算粮堆体积。测量计算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要扣除粮堆中设施占用的空间,如地上笼通风道、仓房入口处工作间等。对埋藏在粮堆内部不便直接丈量的设施,可根据仓房设计图纸中标注的尺寸计算体积。

2.要注意粮堆形状是否规则,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使测量计算结果与粮堆实际体积接近。对于地坪沉降的粮仓,可结合质

-6- 量扦样工作多点测量。

3.计算席茓囤下部圆柱体粮食体积时需扣除囤壁厚度,上部锥体体积根据锥高和坡度仪测量的坡角进行计算,同时要考虑囤帽与其下方粮堆形状、尺寸差异对测量计算结果的影响。

4.验证货位内存粮的真实性。对席茓囤,可利用手持式扦样器探测存粮的真实性。对包装粮,必要时可进行局部拆垛检查。

(二)计算粮堆平均密度

粮堆中不同部位的密实程度有较大差异,利用常规方法很难直接测定粮堆平均密度。检查时通常从粮堆中提取部分样品,用仪器(容重器或特制大容器)测量粮食在自然散落状态下的密度,利用标准仓确定修正系数进行校正,获得与粮堆实际状态接近的平均密度。

1.测量粮食密度

(1)容重器法测量粮食容重。对玉米、小麦等以容重定等的粮食,可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用容重器测定粮食的容重。

(2)特制大容器法测量单位体积粮食重量。对于稻谷、大豆等不设容重指标的粮食,可利用特制大容器测量密度。特制大容器要提前制作,内部空间为正方形,上缘水平,为提高效率、便于携带,内部净空间以0.25~1米3为宜。测量时,先将容器放置在衡器(台秤、电子秤等)上称量皮重,再匀缓倒入粮食样品,尽可能不发生震动。装满后用直尺刮平容器上缘,清理衡器表面散落的粮食后称重。容器内粮食净重与容器体积的比值即为

-7- 自然散落状态下的粮食密度,也称单位体积粮食重量。

(3)取样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利用容重器测量小麦、玉米容重的,应尽量结合质量扦样提取样品。利用特制大容器测量单位体积粮食重量的,也应参照质量扦样布点方式,在粮堆表面均匀布设多个取样点,各取样点距仓墙间隔不少于1.5米,并避开杂质聚集区,每个取样点在粮面以下不少于50厘米位置提取等量样品。

2.确定修正系数

利用标准仓确定修正系数,用修正系数对仪器方法测定的粮食密度进行校正,计算粮堆平均密度。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标准仓。标准仓是指与被查仓储粮品种相同,储存条件类似,粮食数量和粮堆体积已知的仓房,尽可能满足以下条件:入仓时间在一年以内,储存期间未发生过货位移动,粮堆形状比较规则,入仓后粮食水分含量无明显变化。

(2)计算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标准仓的粮食数量以保管账记载的数量为准,粮堆体积应现场测量。

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标准仓保管账数量(kg)/标准仓粮堆体积(m3) (3)计算修正系数。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与标准仓粮食容重(或单位体积粮食重量)的比值即为修正系数。

利用容重器测量标准仓粮食容重的:

修正系数=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标准仓粮食容重(g/l)

-8- 利用特制大容器测量标准仓单位体积粮食重量的: 修正系数=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标准仓单位体积粮食重量(kg/m3) (4)校正修正系数。影响粮堆密度的因素很多,同类条件下,粮食容重、储存年限、装粮高度及震动源等影响较大。质量等级高的粮食籽粒饱满、内部结构紧密,粮堆密度大于质量等级低的粮食。储存时间长的粮食,粮堆内部逐渐密实,粮堆密度大于储存时间短的粮食。装粮高的货位,粮堆密度大于装粮低的货位。位于公路、铁路、机场以及大型震动源附近的粮仓,粮食受震动的影响逐渐压紧,粮堆密度较高;机械通风仓粮堆密度大于非机械通风仓。通常情况下,粮堆密度大的,修正系数也偏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修正系数取值范围:稻谷、小麦、大豆正常范围为1.01~1.03,玉米正常范围为1.01~1.05。对装粮高度10米以上的,位于公路、铁路、机场以及大型震动源附近的,粮食超期储存的,储存期间使用离心机有效通风等情况,可适当放宽修正系数取值范围,稻谷、小麦、大豆最高不得超过1.05;玉米最高不得超过1.07。

3.计算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

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被查仓粮食容重(或单位体积粮食重量)(g/l或kg/m3)×校正后修正系数

(三)计算被查仓粮食数量 1.计算被查仓粮食测量计算数

-9- 测量计算数(kg)=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被查仓粮堆体积(m3) 2.计算应记粮食损耗 (1)计算保管自然损耗

保管自然损耗=入库粮食重量(kg)×自然损耗率

不同储存年限的保管自然损耗率为:储存半年以内的,损耗率不超过0.1%,半年以上一年以内不超过0.15%,一年以上不超过0.2%。

(2)计算水分减量

水分减量(kg)=被查仓保管账数量(kg)×(入库水分%-实测水分%)/(1-实测水分%) 上式中入库水分和实测水分指被查仓粮食平均水分,入库水分以粮食入仓时质量检测记录为准,实测水分可以引用距检查日期最近一次的粮食质量检测数据。

(3)计算应记粮食损耗

应记粮食损耗(kg)=保管自然损耗(kg)+水分减量(kg) 3.计算被查仓粮食检查计算数

检查计算数(kg)=测量计算数(kg)+应记粮食损耗(kg)

(四)账实相符情况判断及认定粮食实际数量

1.计算被查仓粮食检查计算数与保管账数量的差数和差率 差数(kg)=保管账数量(kg)-检查计算数(kg) 差率(%)=差数(kg)/保管账数量(kg)×100%

-10- 2.判断账实相符情况,认定粮食实际数量

标准仓房内散存的粮食,检查计算数与保管账数量的差率在±2%以内的,或露天囤、包打围、非定量包装及其他不规则货位中存放的粮食,检查计算数与保管账数量的差率在±3%以内的,认定为账实相符。被查仓粮食分仓保管账数量(注意:不是检查计算数)即作为该仓在检查当日的粮食实际数量。差率超标的,要认真查明原因,复核保管账数量。

四、抽包检斤法检查定量包装粮数量

(一)抽包检斤并确认是否属于定量包装粮 1.抽包

抽包前要仔细检查包装袋的完好情况,抽取的包装不应有散口、破损现象,抽包位置应尽量选择货位表面两层包以下。按规定,抽包比例不小于货位中包装总量的5%,为提高效率,检查中遇特大型货位,可按每个货位10~20包抽包检斤。粮食包装物单件重量按称重取平均值的方法确定(一般抽5~10条称重)。

2.计算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

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kg/包)=[抽包粮食毛重(kg)-包装物重量(kg)]/抽包包数(包) 3.认定是否属于定量包装粮

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与包装定量的差率在±0.5%以内的,认定货位中的粮食全部为定量包装粮。差率超标的,需按照非定量包装粮检查粮食数量。

-11- 差率(%)=[包装定量(kg/包)-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kg/包)]/包装定量(kg/包)×100%

(二)点包计算货位中的粮食实际数量

对认定为定量包装粮的货位,包装定量数量(注意:不是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与货位中实际包数的乘积即为被查货位在检查当日的粮食实际数量。清点粮食包数时应注意粮垛码放是否规则,内部是否设有人工通风道,是否有空心、缺包、夹包等现象,必要时可进行局部拆垛检查,确保清点数量准确。

粮食实际数量(kg)=包装定量数量(kg/包)×实际包数(包)

五、直接称重法检查粮食数量

对数量较少且体积不便测量的散装粮食或非定量包装粮,必要时可利用直接称重法检查粮食数量。对非定量包装粮,可先脱包后称重,也可采用先过秤检斤然后统一扣除包装物重量的方法计算粮食净重。对散装粮,可利用移动式称重设备检斤,也可用车辆装载通过地中衡检斤。为避免卸粮不净造成误差,应采取每车回皮的方法,即先对重车过秤检斤,卸载后再对空车过秤检斤,二者重量差即为车辆装载的粮食数量。为防止人为因素干扰检查结果,检斤前要周密布置作业环节,原始货位处、过磅处、检斤后形成的新货位处应安排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人员同时在场,每个环节详细记录,过磅码单一式三份,分别留底,便于核对。

(一)过秤检查货位中粮食实际数量

货位中全部粮食过秤检斤后,检斤粮食净重为被查货位检查

-12- 当日粮食实际数量。

(二)验证账实差数的合理性

对直接称重法核定的账实差数,也要与应记粮食损耗进行比较,验证是否属于超耗,具体验证方法以及账实差数的填报处理方式参见“抽包检斤法检查定量包装粮数量”的相关内容。

粮食安全检查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做好了粮油库存检查工作。今年

3、4月份,我局根据市局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关于开展今年全省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韶粮2013]24号)要求,认真做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布置,成立了检查工作小组。按照《粮食库存实物检查办法》、《粮食库存检查办法》、《粮食质量、原粮卫生和储粮安全检查办法》具体操作要求,对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的粮食数量、质量、储粮安全和账务管理进行了一次细致检查工作。检查结果,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管理规范,通过开展粮食库存专项检查和粮油安全普查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粮食库存管理水平。

二、积极做好《条例》宣传工作。今年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九周年,我局围绕“科学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主题,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开展《条例》宣传工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了粮食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了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粮食质量是关系人们身心健康,为此我局按照《条例》有关规定,加强了储存环节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的监督检查。

(一)督促了粮食收购企业在收购环节应当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按质论价,做好入库粮食质量检测。把好粮食入库质量关,并按照“五分开”的要求,堆放好粮食。

(二)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出库前,做好出库粮食质量检验,确保出库粮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坚决杜绝不符合质量要求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并按照国家运输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包装物,防止粮食受污染。

(三)加强了储存环节粮食质量监管。督促了国有粮食企业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保证所使用仓储配套设施符合安全储粮要求,要积极开展做好安全储粮基础性工作,采取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双低”科学保粮措施,有效延缓了粮食质量变化速度,经检验,现所有库存粮食质量、品质合格率达100%,宜存率达100%

(四)加强了军粮质量管理,落实执行了军粮质量检验实行“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确保了所供军粮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军粮品质也得到官兵们的认可。

四、开展了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一)开展了粮食收购市场监督检查,夏粮收购期间,我局组织人员出动了16人次对粮食收购企业收购点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询问和查阅相关资料,着重检查粮食收购企业是否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是否公示了粮食收购品种、价格、质量标准,使用称量器具是经质监部门校对,是否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有无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行为。从检查情况来看,我县粮食收购能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执行了粮食收购公示制度,没有出显有损害售粮户利益的行为。

(二)加强了对粮食经营者粮食库存量和收购、储存环节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使用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等方面检查。督促了粮食经营者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粮食库存要安全、卫生使用符合有关要求的仓储设施设备,并继续做好粮食经营台账记录和保管工作。要守法、诚信开展经营活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共同维护好我县粮食市场秩序。

五、加强了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一直以来,我局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和监督检查工作。今年,我局根据市粮食《关于开展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行动”专项行动的通知》的要求,制订了工作方案,并按照《XX县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在辖区内开展了粮食行业生产领域查隐患、除隐患、防事故专项行动,着重检查国有粮食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建设情况,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通过检查,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能按照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了相关职责,并建立和执行安全储粮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制度“三防”制度、等各类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好粮食输送设备,粮食仓房设施,除杂设备、消防设备、粮情检测设备、安全监控设备、环流熏蒸设备、机械通风设备、防雷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由于各项安全生产制度能落实执行,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有效防范和遏止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储粮安全和各项生产作业操作安全。

我县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粮食监督检查体系不够完善,执法人员编制不足,执法经费短缺,执法人员缺乏系统学习,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主体地位不够明显等实际情况。

粮食安全检查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根据**市粮食局*粮【2011】79号“转发关于开展2011年**省粮食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今年的秋季粮油普查工作,我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下属各库点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现将检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情况

经检查我县各粮食储存库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相关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基本健全。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经检查,各库点有专人抓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库签订了粮食安全生产责任书,中心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分管和库点负责人为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

三、储粮安全情况

目前我县储粮粮温正常,粮情稳定,储粮处于安全储存状态,各库点能够严格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管理办法和要求。

四、仓储设施设备和作业安全情况

我县粮食中心库仓储机械主要为**库点的粮食输送机,

1 平时库领导也十分注意机械操作的安全,仓库熏蒸操作人员基本上能持证上岗。

五、储粮化学药剂安全情况

对于化学药剂的管理方面,我县粮食**库在**库点专门设有药剂室,**库实行统一采购、集中存放、专室储存、专人管理、双人双锁收发制度、药剂出入必须经库有关人员批准。并且做到每月检查库存情况,做好出入库管理。

六、消防和用电安全情况

我县各库点配备有灭火器,消防安全责任到人,对库区电线前几年已经进行了部分更新,用电相对比较安全。

七、防汛防台风工作落实情况

对于防汛防台风工作,我中心密切注意日常天气预报情况,经常指导各库点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

八、今次检查存在问题

(1)个别仓库残旧(如瓦房仓),储存条件有待改善; (2)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待提高; (3)对未完善管理的要进一步提高、整改。

九、整改意见

(1)要求我县各库点在2011年11月5日前整改完毕; (2)储备库负责人常提醒仓管员除必要的日常粮情检查外,还要时刻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层级落实安全责任人,仓储设施、熏蒸作业等必须严格遵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2 的规定。定期对仓库使用的电器设备、消防器材等进行排查,及时维修和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配件,保证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确保生产环境安全以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粮食安全检查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活动主题

2018年10月16日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努力实现零饥饿”。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粮食安全”。

二、活动安排

2018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主会场宣传、“粮安之星”评选发布和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等内容。

三、活动内容

(一)主会场活动

1.活动时间、地点。2018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会场宣传于2018年10月16日上午在中央大街185号(金谷大厦门前)举办。

2.活动形式、内容。通过展板宣传10个省级“粮安之星”事迹材料,发布“粮安之星”及“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有关内容;会场上展示、宣传xx省放心粮油企业和xx好粮油产品生产企业、中盐xx分公司及产品;门前悬挂印有主题宣传语横幅;摆放承办及协办单位制作的A字板、易拉宝等关于粮食安全活动主题的宣传材料;有关人员发放宣传品,宣传粮食安全方面知识。

3.活动工作分工

主办单位:省粮食局

承办单位:省粮食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中心、省盐务局、xx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粮食工程学院、中盐xx分公司、金谷大厦、xx省放心粮油企业、中国好粮油和xx好粮油企业。

(二)“粮安之星”评选发布

我局商省农委、教育厅、科技厅和省妇联评选10个粮安之星集体或人物,并在10月16日主会场活动时发布。其中:粮食生产方面2个、人才培养方面1个、粮食科研方面2个、粮食流通方面4个、妇女代表1个,并择优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荐1个粮安之星先进集体或人物。

(三)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

省农委、教育厅、科技厅、妇联各自组织本部门人员进行调研活动。粮食部门将于10月份在全省各地市范围内开展调研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主要内容。围绕科学储粮、秋粮测产、代烘代储代销及政策宣传等内容,深入村屯、农户,对粮食问题进行调研摸底,听取农民对国家粮食政策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矛盾隐患,宣传粮食政策,讲解粮食收储、运输、保管等方面的科技知识。 2.活动形式及分工。以工作小组形式开展活动。省粮食局成立3个走访调研组:

第一组:调控处牵头,工业处、信息中心参加;负责xx。

第二组:仓储处牵头,财审处、监测中心参加;负责xx。

第三组:监督检查处牵头,法规处、交易市场参加;负责xx。

各组可在本组负责的地市中选择2~3个县,每县选择2~3个村,进行走访调研活动。每组3~5人(可包含地市县人员),深入到2~3个村,进行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大走访大调研活动要与秋粮购销工作紧密衔接。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配合好省局各项活动,同时参照省局活动方案,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好本辖区各项活动。

(二)拓宽渠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媒体覆盖格局。

粮食安全检查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粮食危机;粮食安全;现代化农业;农业补贴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粮食是基本的生存资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不断增长,特别是自去年以来,粮价大幅增加,导致世界经济秩序混乱,部分国家与地区因此发生骚动或暴乱。世界银行已警告,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飙涨,墨西哥等三十多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对我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国际粮食危机及其原因

2007年的世界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到2007年底,全球粮食储量降到近20年的最低点,小麦、糙米、大豆和玉米期货都处于多年来最高点。全球飙升的食品价格导致海地、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埃及、印度尼西亚、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先后发生骚动或暴乱。物价高涨加上经济情况恶化,在主要稻米生产国埃及发起了罢工和示威,于此同时,美洲地区最穷的国家海地民众也连续五天发起暴动。近年来国际谷物价格走势如下图所示。

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是近年来由于技术制约所导致的世界粮食供给不足。粮食危机反映出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缺口,其原因之一是供给不足。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很多,技术的制约是粮食产量提高的瓶颈。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战略”,通过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1950年至1984年,“绿色革命”使然,水稻、玉米和小麦产量持续稳步提高,全球粮食总产量增产2.5倍,有人称这场“绿色革命”的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新技术的发展没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转基因技术及太空育种试验等都没有取得决定意义的效果。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变暖、恶劣天气、自然灾害频繁,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第二是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不仅提供食物,而且还为工业提供原料等生产要素和产品,粮食又是农业中最为基本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一方面,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据2008年6月6日《河南日报》资料显示,生产1公斤猪肉需要消耗3公斤粮食,生产1公斤牛肉则需要消耗7公斤粮食。世界粮食消耗从45年前的每天23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另一方面,粮食被转化为新的能源。当前石油价格飙升,全球不仅在闹“粮荒”,而且还遭受着“油荒”的困惑。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石油危机,把大量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如美国、巴西等国家利用玉米制造乙醇、柴油,其消耗量占世界玉米产量的20%。

第三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轻农、。伤农”所致。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为了追求工业的快速增长,生搬硬套比较优势原理,不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推行“快速工业路线”,强行让制造业快速“上轨”。一方面对农业工业实行剪刀差,另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耕地来发展工业。对农业的轻视导致农业发展缓慢,特别严重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使得大量农田荒废。很多国家因此由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

第四是国际投机加剧了粮食危机。美国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软释放出大量“热钱”,对大宗商品进行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资金流入。根据花旗银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有700亿美元新增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今年以来,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飙涨和剧烈波动,涵盖26种农矿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7%。出口国菲律宾被迫赴美国市场大宗采购大米,芝加哥糙米期货价格在4月份不断刷新纪录。粮价的飞速上涨,已经改变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例如越南、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等。

对任何国家而言,粮食安全都不仅是吃饭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政局的稳定。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做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部署,从2004年到2007年,四个一号文件分别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建设现代农业等作出了战略部署。2007年我国粮食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但是粮食安全仍然存在隐患。

(一)粮食产需缺口依然存在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目前,我国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仍然产不足需,供求不平衡的压力将会更大。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将增加80亿~100亿斤,而在粮食生产方面,资源约束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流失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产量的难度。近些年来,我国粮食增长缓慢。

由上图可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增长率呈递减趋势,说明粮食的增长受到资源有限的约束。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的增加及经济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却是递增的,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反向变动必然导致供需缺口的存在。按照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994年估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粮食总产量将减少20%,需要进口7080亿斤,相当于2007年粮食产量的70%,再加10%的缺口,即80%的粮食靠进口。这个数字虽然被高估了,但却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我国农贸产品贸易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出现逆差,2007年前11个月农产品逆差额为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倍。我国是大豆净进口国,每年进口大豆数量超过300万吨,接近国内产量的两倍。

(二)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我国近些年实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比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物价上涨,种粮成本增加,政府的补贴力度赶不上农资上涨的幅度,种粮收益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随着经济与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工,每年大概有1.5亿到2亿农村精壮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劳动力和未成年的孩子,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空巢村”现象。农业高投入、低收入导致农民宁愿出外打工也不愿意种地,有的土地撂荒,有的粗耕,有的出租。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比例急剧下降,根据2007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90年、2000年及2006年农业收入比例依次为50.2%、37.0%、32.3%,16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粮食增长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却一直递减。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198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版;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在所有经济指标中,粮食的增长是最慢的,近十年来又是递减的,这体现了粮食的基础地位不够牢固及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三)耕地流失严重

耕地资源紧缺是我国粮食危机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耕地大量流失。自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耕地面积的逐步递减。

自1998年以来,土地销售收入和房屋销售税收所得占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40%~60%,这是根据中国的土地融资政策得到的。在富裕的沿海省份浙江,宅基地和不动产买卖收入占政府年度预算的60%,全国其他很多地方同样如此。

“开发区”是滥占耕地的另一大原因。近些年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等在中国遍地开花。根据2004年的数据,全国共有6866个“开发区”,其中将近4500个已经被取消,因为它们毫无用处。最近23年,中国建立了300座大型高尔夫球场、兴建高尔夫球场也吞噬了大量的土地,所有这些行为,使得中国非常重要的农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3亿公顷,减少至2005年的1.22亿公顷。据2008年5月17日出版的《经济日报》报道,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96年至2003年的7年间,我国耕地已由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平均每年约减少1429万亩,比两个海南省的耕地还要多。

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必然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资料来源:陈兰生:《土地的警告》,《经济参考报》2008年6月27日

(四)国际垄断势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与粮食贸易的垄断性有关。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定价权。这意味着,任何国家,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都难逃被这些粮商鱼肉之苦。当代拥有丰富耕地资源的美国,就是以“粮食战略”作为维系世界霸权的一种手段。现在的美国有三个粮食巨头:嘉吉公司、ADM公司、邦吉公司。尽管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而这三大粮食巨头在第一季度仍分别获取10.3亿、5.2亿、2.9亿美元的丰厚利润。他们在世界上所向披靡,重要的手段是建立了遍布世界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网络,伸向多数重要国家的跨国公司。美国政府提出了“以粮食为武器的世界战略”,其称霸世界不仅依赖核武器和金融,而且摆在第一位的是粮食垄断,谓之曰:“以粮食为国家根本。”为了垄断粮价,盛产小麦的美国一直将小麦产量控制在8000万吨(即16000斤),2007年故意减到7000万吨,以左右世界粮价。在美国,表面上给农产品定价的是期货市场,而幕后操纵期货的则是美国特有的超级粮食经销商[1]。近几年由于流动性资金过剩,大量资金进入粮食市场投机,这无疑对因以粮食生产乙醇造成的粮食恐慌雪上加霜。这种粮食投机同石油市场投机如出一辙,乃是搅乱粮食市场的主要因素。对于我国来说,现在市场的开放度已经很大,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企业的WTO过渡期已经结束,必然受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粮食所影响。近期,美国打算把中国变成其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对象,也想搅乱中国粮食市场。至今中国已有上述三大粮商的分公司,外加路易达孚公司,中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已被其控制[2]。

三、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是人口大国,13亿这个数字使得粮食安全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确保粮食安全,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都将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和使命,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粮价的波动会牵动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甚至引起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当前猪肉价格的飙升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及国际粮食危机所引起的一些国家的暴动与骚乱就是最好的实证。鉴于此,笔者认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要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不断挖掘本国的粮食产量潜力。

(一)保护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要充分确保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保有量。2006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要守住这根“红线”,就必须转变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节约集约用地。例如,提高城市外部的各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用地“门槛”,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加大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复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地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等。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从而确保耕地得到及时补充,耕地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可以有效补充耕地,确保耕地“占一补一”,保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科学用地和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这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二)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涉及生物学、气象学、土壤学、遗传学等各方面的发展。1988年9月2日,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突出论述了农业的发展出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科技。”[3]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绿色革命”,在一定阶段满足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避免了和平年代爆发大规模饥荒。面对当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机构呼吁“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出现。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看,发展农业更需要科学技术,需要利用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我国提高单产的空间还很大(落后于德国、美国、法国),要把弘扬精耕细作的好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单产水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我国农业潜力估计在2020年前还有60%以上,充分利用科技,使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点,粮食产量就可以增加1%~2%。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武装农民,随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包括自然灾害预警),打破区域限制与大市场沟通,利用科技发展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加工链和价值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下力气解决农村农业污染问题,这不但关系农民的健康问题,而且关系全社会的利益,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关节点。

(三)提高粮食价格,对城市低收入者进行补贴

中央财政近年来每年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2006年为422亿元,2007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加800多亿元,对三农总资金投入达到4200多亿元。尽管如此,农业收入低还是不争的事实。农业有由于其需求弹性小导致“谷贱伤农”的情况,各国农业性质都是如此。为了扶植农业的发展,大多数政府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我国近年来的惠农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农民收入低、种粮亏本的现象却很普遍,说明我们的补贴力度不够,要继续加大粮食补贴的力度。我们还要改革当前的补贴方式,现在按亩补贴有些散乱,且补不到真正农民身上,较好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粮食收购价,以农民一定的盈利标准为基础,以此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在农民工大量转移的背景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土地的集中经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便于维持市场秩序;同时还能促进专业化科学种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提高粮价的同时,要对城市低收入者实行粮食补贴。据专家估算,若粮价提高至现在的1倍~2倍,对城市低收入者(假定为1亿人)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国家通过粮食销售及其相关制品可以回收3000亿元~4000亿元,算下来国家的补贴每年只有1000亿元~2000亿元。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长远角度看,粮食安全取决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4]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我国农业领域生产力特点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经营形式,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操纵世界粮食市场的美国“大粮商”[N].参考消息,20080621.

[2]董振国,王春雨.力防“粮袋子”受制于人[J].瞭望,2008,(24).

[3]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责任编辑:陈文杰

粮食安全检查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 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关系着一国的政治经济稳定。该研究从粮食自给率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粮食自给率的影响因素及中国粮食自给率的现状,阐述了确定粮食自给率需要考虑的方面,并就如何提高粮食自给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自给率;粮食供给;进口

“民以食为天”,粮食产业的安全问题、安全策略,关系着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局面。实现粮食安全,有两种保障模式,一种是依靠国内粮食供给能力,一种是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供给。粮食安全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的粮食需求自己能满足多少,依赖进口的程度有多大的问题[1]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给;在95%~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中国正是这样的情况;在90%~95%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2]。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粮食高自给率,毫不动摇。

1 粮食自给率概念及影响因素

1.1 概念

粮食自给率,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年内粮食总产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反之,则是粮食贸易依存度,即在一年内一国或地区粮食缺口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

通常认为,粮食自给率达到95%时,即拥有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粮食自给率为90%,即拥有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进度愈来愈快、各国间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的形势下,一国可以通过进口的形式获得自己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粮食,但是,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加上国际市场又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环境、经济形势等,粮食价格和可贸易量不稳定,国际依存度越高,也就意味着粮食的不安全程度越高。

1.2 影响因素 一国粮食自给率的高低既取决于自身的禀赋条件,诸如土地、水资源等,同时,国家工业化程度,交通运输水平、贸易环境等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4]。

1.2.1 国内因素。

国内因素包括耕地数量、可转化为耕地的土地数量以及粮食增产的科技储备。当前,科技进步毫无疑问地已成为促进粮食产量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是实现粮食自给的关键,是粮食潜在生产能力的保障。允许耕地在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之间转换,但不允许永久性退出种植业,一旦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可以迅速进行作物转换,把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1.2.2 国外因素。国外因素包括国际粮食市场的可购入量和程度,一国在外国投资的耕地数量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可以引导国内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国外粮食基地,间接提高我国粮食自给率,这样做既不挤占国内粮食市场份额,又可以弥补国内土地资源的不足,同时也避开了所在国的贸易壁垒,可谓一举多得。

2 中国粮食自给率状况分析

中国是农业国家,又是世界人口大国,如果吃饭出了问题,那是天大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的政策部门对粮食生产和粮食自给率看得很重。

1977~1984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在96%~98%的范围内,1985~1994年从未低于98%,1995年下降到96%,1996年增长为98%,1997~2003年保持在100%,2004年又有所下降,降至95%,2005年为96%[5]。近年来,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由于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人口激增,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加较快,中国粮食自给率逐年下滑,2010年已低于90%。在国家强有力政策的支持下,2011年粮食自给率略有提高,但是,2012年自给率再度下降到90%以下[6]。2013年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这一消息,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热议。

尽管针对社会上关于中国粮食自给水平堪忧、粮食安全存在隐忧的说法,有专家指出,单纯地从中国粮食自给率降低就说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下降,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从国家层面来讲,一国的粮食安全取决于两个能力,一个是生产能力,决定着粮食自给率;一个是进口能力,决定着粮食进口量。一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要从这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提高粮食自给率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相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粮食自给率,粮食安全水平就会有所不同;同样,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样的粮食自给率,粮食安全水平也可能不同。既使如此,不得不说,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递年增长才能养活这些人口。与此同时,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正在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5%,耕地面积年均下降0.7%[7],未来粮食自给率可能会更低,粮食供给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

3 中国粮食自给率的确定

3.1 粮食供给分析

3.1.1 农业资源环境分析。

第一,农业耕地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耕地资源逐年递减,目前已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呈逐年下降减少的趋势[8]。耕地的有机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要求也将进一步压缩中国的可用耕地面积。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引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以及非农业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等将进一步压缩中国的实际耕地面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人均耕地面积这一指标也将受到明显的冲击和压缩,

第二,农业用水资源。粮食生产是耗水量巨大的产业。从水资源的总体情况上看,中国的农业用水资源世界排名落后。虽然中国的河川径流量达到了27 115亿m3,占全世界径流量的5.8%,位于世界第5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且河流地区分布不均匀,造成中国人均水资源匮乏[9]。

第三,自然环境。一是自然灾害的逐年加重,二是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降低了当年的粮食产量,并对粮食基础设施产生了破坏摧毁作用。随着温室效应以及全球变暖现象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此外,各种农作物病虫害不再受制于寒冷天气,加速滋生繁殖,对农业粮食生产形成了新的威胁。

3.1.2 粮食种植结构分析。

粮食结构性问题同样可以造成粮食供求失衡,而且通常的粮食结构性失衡会具有一定的惯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的结构性问题相对于总量问题日益突出,粮食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替代了粮食总量问题成为突出矛盾[10]。

影响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粮食品种结构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区域结构与粮食品种结构的平衡问题;二是品种结构与品质结构的平衡问题。区域结构与粮食品种结构的平衡问题是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作用的。改革开放以来多次粮食食品供求平衡破坏都是由谷物主销售区的供求失衡引起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粮食供求平衡的敏感区域地位突出。在所有粮食品种中,稻谷是粮食供求平衡的风向标,相对于玉米、小麦和大豆等更为敏感。从使用途径来看,口粮相比其他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等更具敏感性和先导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粮食谷物的品质结构平衡对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也不断加深,粮食供求失衡问题已经发展为某一种谷物的某一种品质粮食的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

3.1.3 农业基础设施分析。

农业基础设施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拥有一套高效发达的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平稳健康发展、农业产能稳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完善统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物质基础。高品质的农业基础设施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发达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有助于降低粮食生命周期中的各环节成本,提高粮食产能,保护粮食生产力,从而有效地保障和提高农民收入。中国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区域性明显,总体不平衡,边远山区等欠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个别地方仍处于原始状态。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4 科技与劳动者素质分析。

能否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农业产能兴衰成败的关键。中国面对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逐步压缩农业用地的国情,提高单位耕地粮食产量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产能发展的过程中,作物品种研发技术,耕种栽培技术、种植环境改良技术和减灾防灾技术成为了关键技术。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遥感技术在农业基础设施中的广泛应用,将对农业生产力起到综合提升的作用。以转基因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新兴农业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将对农业产能起到越来越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业活动的直接主观执行者,也是农业科学新技术的使用者,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环。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直接关系着农业决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使用。

3.2 粮食需求分析

3.2.1 人口口粮需求分析。

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通常会对粮食需求总量产生新的影响,是影响粮食结构需求和总量需求的最根本因素,也同样是制约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进入2000年后,由于人口变动带动需求变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次遭遇了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缺口只能通过粮食贸易以及粮食库存来弥补。根据人口基数进行推算,2020年中国人口数将接近15亿,而2030年人口数将有可能达到16亿,以这种人口增长趋势,再加上由于受限于粮食生产资源紧张、耕地面积缩小、农业用水资源不稳定等条件,要使中国粮食产量同步跟上人口增长难度较大,粮食供求双方在长期看还将存在比较明显的缺口。

3.2.2 工业用粮需求分析。

随着“绿色能源”、“粮食能源”概念的兴起,加之传统的酿酒等粮食占用产业,工业用粮逐渐成为粮食消费大户。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2010年用于酿酒产业的粮食消耗量高达530亿kg,这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提高了约2倍。而饲料加工业也加入了粮食消费的大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农产品已经淡出人民餐桌上的主流角色,家禽畜牧的消费量逐年放大,致使饲料消费逐年扩大。2010年饲料用粮比2005年增长20%以上,约占国内粮食消费增加量的2/3以上。到2030年我国饲料粮需求量将达到4.41亿t,占粮食总需求量的56.5%[11]。而制药、溶剂等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5%,也成为粮食食品的消费大户。绿色能源等概念的兴起,也将在世界范围内极大的带动粮食食品需求,这对于我国将来的粮食需求是一个空前的挑战。

3.2.3 人民收入水平增长引致的额外需求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购买力逐年增强,促进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增长,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直接增长和间接增长两部分。直接增长指的是人均口粮消费,这部分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而间接消费增长主要指人均非口粮的消费增长,如饲料增长,酿酒业用粮的增长等等,这部分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带动的主要粮食消费。

另外,中国粮食自给率的确定还要考虑粮食市场、粮食储备两个重要方面。

4 政策与建议

4.1 加强国内生产能力

4.1.1 保护耕地和农业水资源。

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当前中国耕地有机含量逐年下降,耕地的复种率居高不下,造成中国的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应从观念、政策制度、耕地法律和保护耕地的社会教育4个方面把握。对于水资源保护,一要保护水的源头;二要利用工程进行有效的水源调动;三要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要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坚持发展节水型农业,科学改造灌溉技术并加强用水成本管理。要积极慎重地发展污水处理、净化水灌溉,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

4.1.2 强化科技兴农。

从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投资、政策引导、提高农业人口科技素质4方面展开。农业科技体制的建立应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科研课题的选题立项和成果验收必须以市场为基点。农业科技投资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强调投资的多层次、多渠道,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功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并从政策上鼓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打造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

4.1.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短时间内重点及时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预防这部分基础设施限制农业产能,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大合理投入,提升投资效率,统筹管理。要避免因农业基础设施超前建设引发的设施闲置、浪费现象,应强调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产能配套协调发展。

4.2 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提高粮食转化效率包括提高畜牧业和用粮工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对粮食的需求。有研究表明,中国饲料转化率每提高 10%,相当于多生产2 000万t粮食[12]。加大科研投入,加快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科学发展,加强畜禽防疫体系建设,推进禽畜养殖规模化,加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禽业发展,提高禽蛋在农畜产品中的比例。加强对非常规饲料的开发研究,加速秸秆养畜产业化发展,发展节粮型养殖业,不断加大非粮食产品对粮食的替代作用。

4.3 引导消费结构调整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谷物仍在国民粮食消费结构中占主要位置。肉类的粮食转换率低,若国民将粮食消费结构转向肉类,必使粮食消耗增加,造成粮食自给率下降。另外,由于中国水土资源紧张,水稻增产和进口的潜力都比较小,要适当引导居民减少对水稻的消费,增加对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产品的消费。引导国民多消费果鲜、蔬菜等,减少对直接粮食的消费,这对于维持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晓梅.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与粮食进口规模[J].宏观经济研究,2009(9):16-18.

[2] 中国网.发改委:未来中国人仍能养活自己 粮食安全基础牢固[EB/OL].(2013-02)http://news.china.com.cn/txt/2013-02/03/content_27871892.htm.

[3] 张丽娅.中国粮食自给率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4] 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5):26-33.

[5] 柯炳生.我国粮食自给率与粮食贸易问题[J].AO农业展望,2007(4):3-6.

[6] 证券时报网. 中国要对粮食自给率下降做好准备[EB/OL].(2012-12)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mspl/20121206/025913911916.shtml.

[7] 刘文元.无粮食危机中国也要提高自己率[N].中国证券报,2008-04-10(5).

[8] 许经勇,黄焕文.有关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4,30(5):122-129.

[9] 百度百科.地表水[EB/OL].(2014-10)http://baike.baidu.com/view/334769.htm.

[10] 赵子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8(12):28-30.

[11]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节约饲料用粮,确保粮食安全[EB/OL].(2012-02)http://www.feedtrade.com.cn/livestock/forecast/2012-02-29/2006096.html.

[12] 陈叶军. 中国农大校长解读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路[EB/OL].(2009-02)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8751722.html.

上一篇:廉洁风险排查工作报告范文下一篇:绿之韵奖金制度最新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