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新闻探究论文范文

2024-02-10

气象新闻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气象新闻报道的原则与重要性

(一) 气象新闻报道的原则

气象新闻在宣传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气象新闻本身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新鲜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是时间上要新, 第二是内容上要新, 这两点是体现气象新闻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能够更好的引起观众的重视, 进而形成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素材。其次要重视气象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农业、经济等, 这类气象新闻报道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现场画面的播报与采访, 这样才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应的防范措施, 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气象新闻宣传的重要目的, 也是我们重视气象新闻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 气象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气象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气象新闻对气象事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一是预防由于气象变化可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经济损失, 通过气象新闻报道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二是让大众养成良好的关注气象新闻的习惯, 有助于及时的掌握天气变化, 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生产。让气象新闻更好地去面向民生, 服务于社会。

二、气象新闻的宣传和发展策略

(一) 重视气象新闻的社会影响

气象新闻的社会影响是宣传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气象变化对我们出行、生产、生活、甚至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提前掌握气象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气象新闻工作者, 应当及时的将重要性天气报道出来, 提醒人们注意天气变化, 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活动。同时还要引导社会与大众关注气象新闻, 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灾害性气象新闻, 要进行深度报道, 可以采用联系追踪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形式, 进行宣传报道, 进而将整个气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更加完整的展现给群众, 让群众更加清晰的了解事件进展, 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抗灾救灾活动, 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重视气象新闻社会影响的过程中, 还可以通过征集社会意见, 对民众感兴趣或关注的气象问题进行重点的报道, 进而使气象新闻报道能够更好的为大众的生产生活服务。

(二) 重视新媒体等媒介的运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 众多新媒体的出现给气象新闻的宣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充分利用新媒体媒介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气象新闻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利用现场直播的形式, 通过现场直播对一些突发事件及时的向社会公布, 如突发暴雨、雾霾等事件时, 通过直播形式让人民群众更迅速的了解事件进展, 同时也有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如今新媒体时代, 人们不再是气象新闻讯息的单向接收者, 还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每个人都能对气象新闻事件起到宣传的作用, 在众多新媒体中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另外, 在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过程中, 还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信、自媒体等多种形式, 可以实现气象新闻更为广泛的传播, 增强气象新闻的影响力和舆论导向, 同时也有助于保障真实信息的传播。

三、结束语

我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 气象新闻在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环境影响更加明显, 人们对这种变化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也面临新形势, 通过对气象新闻报道原则和重要性的分析, 让我们更加了解气象新闻的作用。同时, 在宣传过程中重视气象新闻的社会影响, 重视新媒体的运用等策略, 可以有效的促进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气象新闻的积极作用, 充分保障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

摘要: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大幅度增加, 人们对天气灾害方面的事件更加关注, 气象新闻报道便是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与新闻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 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 如何促进气象新闻的宣传与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提出几点策略以便促进我国气象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气象新闻,宣传,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艳丽, 王昕.浅析气象新闻的特征和质量控制[J].气象科技进展, 2017 (5) .

[2] 张广梅, 赵凡, 赵秋石, 等.从新闻价值浅谈气象新闻的报道——以第十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参赛气象新闻节目为例[J].卷宗, 2016, 6 (8) .

气象新闻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更新了“新闻学概论”教学内容。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逻辑,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学为教,以“金课”标准评价课程教学。本文探索接受式、参与式、迁移式学习等多元混合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我建构过程中的思维引导,实现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习近平新闻舆论总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立场到全球视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创新及发展。“新闻学概论”既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构建新闻职业理念的核心课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关键环节在课堂,因此,本文探讨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融入“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逻辑,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成效。

课程内容及教材选择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学习的起点,对专业认知、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统领作用。该课程主要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新闻学的基础概念及原理,包含新闻基础概念的认知、新闻事业的性质及功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等。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因此,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根本性目标是夯实学生的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恩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各类新闻传播现象。当下时代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媒体传播格局深刻调整,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更趋复杂。面临新形势,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互联网发展规律,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方针原则等,构成了“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前沿内容。

“新闻学概论”的教材版本数量难以准确统计,当前首推的是“马工程”首批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该教材围绕新闻内容生产这一内核,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基本概念、新闻事业、新闻工作、新闻队伍等。2020年教材得以全面修订,吸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围绕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和网络强国战略等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及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 “以学为教”的课程教学理念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命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改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及内容重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特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新闻学概论”课程旨在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维方式,课程目标与思政价值导向高度吻合。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闻学概论”知识更新的客观要求。以课程思政重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精髓,深化对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内涵理解和情感认同,增强理论自信,也是“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应有之义。

基于学情分析,以学为教

“新闻学概论”大多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身份转变,高考压力得以释放,但对大学学习缺乏全面认知,应试思维仍然较为突出。加之初入大学的诸种不适应,导致学习意义感缺失,出现学习迷茫、学习无力、学习焦虑等典型症候。理论课程学习存在枯燥、畏难、难以深入等现象,课堂主动性思考不足。另一方面,新闻理论鲜明的政治性导向与学生日常媒介接触泛娱乐化的偏差,拉大了新闻理论应然与现实实然之间的距离。基于学情分析, “新闻学概论”课程确立“以学为教”的教学逻辑,明确新闻理论的学习意义。在知识教学中融入大学学习方式的示范与引导,强化参与式学习环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实践性思维,逐渐从注重知识机械记忆到新闻理论体系构建的迁移。

以“金课”标准评价课堂教学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知识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生成与获得的条件,二者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本科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激发学生潜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所以,应围绕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学生学习成果的关联度,构建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课程评价标准。

美国教育兼心理学家布卢姆将认知过程从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诠释了知识与能力间的迭代升级。建设一流“金课”,必须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等特征。依照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高阶性”注重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能力的培养,着重学生从教材知识到新闻思维的转化,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分析及实践能力。 “创新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考量:一是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吸纳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融入课堂教学,跟进新闻业界动态,反映学科研究前沿成果;二是教学方式以“学”为中心探索灵活适切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挑战度”则与前两者密切相关,课堂教學立足教材、开发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引导,培养新闻发现力和判断力,从满足低阶性的课程过关考核到新闻理论思维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策略运用

讲授法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日益凸显技术主义取向,传统讲授法往往遭遇误读。但是,从课程教学实践看,课程目标与有限学时的矛盾,加之学生认知基础、主动性不足、个体差异化等学情因素,讲授法反而能够较好平衡各种因素,最大化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讲授法虽然是教师主导,但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一是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结构这一逻辑主线,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的理论框架。二是释疑解难,阐析新闻与信息、舆论、宣传等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奠定新闻理论思维的基点。三是准确解释党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讲授法基于“知识意义”维度,不仅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逻辑,而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形成基础及实践价值。

案例教学

新闻案例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范例,运用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较好抵消新闻理论的抽象性及理解难度,提升学生上课的热情,而且直观展现新闻理论的实践价值,增强国情认知,强化课程学习目标。选择中国新闻奖作品、当前社会热点舆论等案例,正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流,而典型的新闻传播失范案例则能够反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深化学生的新闻职业担当。设置学生新闻案例点评环节,从“学案例”到“评案例”延伸,通过话题选择研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内化程度,有效衔接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引导。

参与性学习

大学教学具有鲜明的研究性,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灵活融合在讲授法中,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责任,培养发现型的主动思考意识。一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指导学生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我见”的课堂讨论,强化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解读,达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共识,并锻炼学生信息搜集、综合分析能力。二是布置课程实训项目,理论学习与新闻实践结合,打通“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小组合作开展校园主题新闻策划,最终成果课堂分享交流。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从话题选择、内容取舍、表现形式、创作心得等方面检验其对新闻价值、舆论宣传,媒体功能等基本理论的内化理解,实现从知识到认知、从认知到创造的能力迁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构成了“新闻学概论”课程的知识主体,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更新了“新闻学概论”教学内容。遵循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学逻辑,基于学情分析,以学为教,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金课”标准评价课堂教学。探索接受式、参与式、迁移式学习等多元混合教学策略,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注重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我建构过程中的思维引导,实现课程育人的多元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438.

[2]余雅斌、黄姣华.学习意义感的缺失及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20( 12):36-42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习近平新闻思想研究”( 18JD710035);2016年度湖南文理學院“习近平的新闻理念与马工程《新闻学概论》教学研究”(JGYB1633)]

气象新闻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有的法院开始尝试允许电视直播庭审实况,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曾与襄阳电视台联合开办《现在开庭》栏目,节目中观众可拨打热线与嘉宾法官直接交流,也可现场咨询法律知识,节目播出后,在当地反响巨大。一是认为直播法庭审理过程推进了司法公正、及舆论监督的进程。二是怀疑以电视直播方式公开司法程序,是否影响法官独立、冷静的判案,从而偏离法律。两种看法争论不休,与此相关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值得我们去探究。

新闻监督是否影响司法公正

新闻监督是否影响司法公正?直播庭审是否影响司法独立呢?

在现阶段谈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时,应看到人们关注此事的本身就是公民对司法建设的关注,新闻监督在中国走向法制化进程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新闻监督到底监督什么?是否就是开庭后的现场直播,恐怕不是。我想新闻对司法监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的活动。二是它的人员主体。三是它的后续影响力。

新闻监督的功能是将司法机关在行使其职权活动中的行为,加以披露。直播庭审,应该是最大限度的促进了执法的公正和社会的进步。如果说这样有可能影响法官的执法能力和判断能力,影响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话,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是否法官抗干扰能力太弱了。所以新闻舆论的压力会影响司法公正的说法,在现阶段至少是不成立的,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

关键的问题是新闻监督不一定就带来司法的公正和行政的廉明。目前亟需深化的是,在保证新闻自由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解决对舆论所反映的问题深层次追究和处理。在问题披露以后,要利用国家现行的法律监督机制把这个问题继续追究下去,有一个良好的结果,那么,这才是我们国家舆论监督真正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真正推动了司法公正。

另外新闻不是一种权利,不具备立法、司法、行政这三种权利的强制性。而当今现代法治发达国家,新闻监督已成为一种谁也无法漠视、谁也不敢小看的监督力量,有“第四种权利”(除立法、司法、行政之外)之说。电视直播庭审过程的争论,这说明是一种正常而可喜的现象,说明人们在用一种冷静,智慧的眼光重新审视诸如公开审判、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及司法体制改革等重大社会问题。所谓司法公开,主要就是体现在公开审判制度。而公开审判,就是指法庭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必须公开进行。而公开,一是允许公民自由旁听,二是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然而,就是这个法律上明文规定的公开审判,到了某些地方要么是秘而不宣,无可奉告;要么就是给公众与记者的某种“恩赐”。我想,一个真正按法律程序和公开审理制度的法庭,是不会拒绝记者的采访和报道的。推而论之,如果没有真正新闻监督的介入,很难甚至不可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新闻监督的介入,有利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法官,也有利于这些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抵制方方面面的干扰,并加强司法裁决过程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使社会各界了解法院作为审判机关为了司法公正所付出的努力和探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新闻监督可以帮助法官排除干扰,解除负担,真正成为司法独立的促进者。作为正义与公正的化身,法官的公众形象实际上就是法治形象。新闻监督可以有限的约束发生在法官队伍中的司法腐败,作为一种无形的权利,对司法腐败起到遏制和透明作用。

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司法公正有赖于新闻监督,但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具有同等价值。司法独立意味着不受包括新闻、舆论在内的任何外在因素的干预。历史上因社会舆论压力影响导致错案屡见不鲜,新闻监督本身不能解决司法公正问题。在法制建立过程中,司法独立应优先于各种外在监督,以避免对司法机制自身的破坏,但在司法公正普遍受到怀疑时,对监督的作用和价值,可能产生过高期望。现实中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的矛盾,以及新闻监督触及司法独立的可能性和实际结果,确实并存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这种现状将持续一定时间,司法机关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抗干扰,维护公司独立的能力是最根本的。

例如,前几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湖南蒋艳萍贪污案,在该案审理过程中,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连篇累牍。无独有偶,湖北襄阳市尹冬桂案也备受市民关注。如果简单的认为媒体的报道可以左右对案件事实的认识,显然是不了解审判实际,也低估了法官的专业素质。一些媒体报道声称蒋艳萍以金钱和色相行贿高官,而起诉书中并未指控该事实,法官显然不会受媒体报道影响,超越起诉范围。最终追究蒋艳萍、伊冬桂行贿、受贿罪的刑事责任。法官断案自有规矩: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案件的审理,定性和量刑,根据的是犯罪事实,情节及其社会危害性,而这些需要由已经查证属实的证据来证明,且证据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来和证明体系,排除其他可能性。

法官断案的过程就是用证据去佐证案件事实的过程。媒体对法官的影响可能体现在量刑上,群情激愤强烈要求,这些情况法官不得不考虑。而事实上舆论的、社会的反应也是犯罪行为的后果之一,是法定和酌定的量刑情节,法律要求在量刑时考虑社会舆论,从这个角度讲并不是媒体左右了法官,而是法官注意了各界包括媒体的反应,综合全案其他事实、情节为被告人量刑。

司法实践中,行政干预、地方保护等才是影响司法独立的主要因素。与其关注媒体审判,不如更多的关注行政干预,地方保护对司法独立的负面影响。与之相比,媒体干预司法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上,正是由于媒体的关注与帮助,才使得一些案件摆脱了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得到了更正判决。

新闻监督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主社会的一个原则 ——公开

现场直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主社会活动的一个原则 ——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的权利运作,可以评议有参与感。由于当今腐败现象严重,对庭审曝光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幕后交易,一个民主国家必须充分发挥新闻监督作用,是新闻真正自由。

这首先是公开化的要求,真正的法制国家,必须途径是公开化,尤其是司法活动公开化;其次是:大众知情权的要求,如果新闻不介入就难以保证,三是新闻自由的要求,新闻自由是一个宪法原则,任何一个国家追求民主就是要倡导新闻自由。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2003年12月14号出台《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条例》。第十八条以法规的条款形式提出“新闻媒体依法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进行舆论监督”。这充分说明武汉市人大认识到:预防犯罪离不开民主社会公民的共同监督,尤其是新闻媒体。消息传出全国各地新闻界反响很大,许多资深新闻工作者说:给新闻监督立法,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意义重大。《光明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曾都在显著位置登载这一消息,从立法上给予媒体高度的新闻自由的保护,并不是说它凌驾于司法之上,司法独立于其他权力机构,独立于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准则,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不仅在于一般地确认自由,更重要的是合理地确定自由的边界,即根据传媒的内在规律和新闻理性,确定哪些属于自由的禁区;不仅在于允许媒体可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捆住不法干涉之手;不仅在于明令禁止干涉或妨碍新闻自由,更重要的是对妨碍者追究法律责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非法干预新闻自由的行为或对传媒施加压力的行为越来越多,新闻自由迫切需要法律加以保护。

在保护新闻自由的同时又要防止权力滥用

我们既要保护新闻自由,又要防止对权力滥用。与其权力一样,舆论监督权同样有被滥用或腐化的可能。新闻监督如何来规范,在加强新闻监督的同时,要处理好新闻监督与独立审判的关系。两者都是宪法原则,但不能存在干涉。对新闻监督滥用的防范,不仅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严格按照职业道德、法律规范、党性原则来高度自律,更重要的需要是有效地他律。

我们应当追求新闻的正当价值,而且应当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还应当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编辑记者态度要客观,尤其是应当公正地对待当事人各方,法律也应当为传媒设定合理的禁止性规范和明确的法律责任。只有高度的自律和有效地他律,新闻监督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影响。

持现场直播会影响法官独立判案说法的人士,担心的是新闻监督本身自律的执法情况。很长一段时间,新闻自由是有限的,新闻监督的作用也就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铲除腐败、完善民主政治的进程,这些是无需讳言的。对此新闻界的呼声很高,人们也可注意到,党和政府在发挥新闻监督作用的方向,今后将有更积极的举措。但作为新闻界本身,也应该被监督。人们一直呼吁建立《新闻法》,为新闻监督提供法律保障,我认为,一个完善、现代的《新闻法》不仅能为新闻监督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为监督“新闻监督”提供保障。

探究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为什么要讲司法公正?因为存在着司法腐败!但分析这种腐败,不能脱离中国国情。新闻监督也要放在当前中国经济化、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新闻的作用。其实新闻本身并没有任何监督功能,新闻只是中介,是大众传媒工具。新闻监督并不是来自于新闻自身,而是来自新闻背后所要表达的民意。这是政治化的公开性要求,也是这一进程中公民知情权、议论自由权的客观需要。法院公开审判,允许新闻介入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现场直播庭审过程这是中国司法史和新闻史上的一个创举,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作者单位:襄阳广播电视台)

气象新闻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新媒体视阈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

(一) 新媒体的便捷化带来受众注意力的偏移

目前, 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加, 相比传统媒体形式的单一, 受众更倾向使用互联网等高互动性的移动中端。首先, 新闻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获取, 海量的资讯使得观众选择余地不断扩大, 曾经的电视观众转而投身于新媒体, 造成电视新闻受众数量不断减少。

(二)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回报率低

为了挽回被分散的受众群体, 电视新闻必须持续加大深度报道力度, 于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深度报道必须要对某个新闻事件进行持续跟进, 想要挖掘到更多信息, 呈现新闻真相, 就必须增加成本的投入, 随之相伴的还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投入。由于深度报道的内容势必会触犯到某一集团或个人的利益, 采访者可能在采访中途被拒, 在报道环节中遭遇封杀, 采访者的人身安全也可能遭遇威胁。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制作者来说, 必须要将采访活动控制在合理合法的界限之内, 有效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新媒体视阈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价值被进一步肯定

受众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获得了更多碎片化的信息, 而碎片化的信息往往流于表面, 过于浅显, 从而不能为观众呈现清晰的脉络线索, 不利于事件的进一步推进,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读非常深入, 能够更好的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帮助观众克服繁多而复杂的信息干扰, 将深度报道的权威性深刻的发挥出来, 帮助自己把握更加准确而科学的方向。

(二) 新媒体视阈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流程更加丰富多彩

在新媒体视阈下, 作为深度报道采访记者,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点就是, 能够借助更多新媒体的渠道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 在最快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剖析, 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帮助观众理解, 并且形成网络舆论, 对相关集团、部门、个人形成压力, 使得报道顺利进行下去。

三、新媒体视阈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新优化策略

(一) 利用新媒体提高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时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来源, 新闻报道者的范畴不断扩大, 很多情况下大众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职业记者。受众既是新闻的发出者, 也是新闻的报道者, 作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从业人员, 应该密切关注新媒体上观众所发布与提出的问题, 及时甄别有报道价值的信息内容, 及时有效的对相关内容进行采访, 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山东卫视生活频道曾经播出过一则关于买房的报道, 有一位老人为孩子购买了一套房产, 但是由于房子合同出现了一些问题, 当时官微下边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房子契约的评价, 提供了一些线索, 栏目记者在看到评论以后, 第一时间组织了记者调查采访, 并连续三天跟踪拍摄, 直至最后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出, 依靠新媒体可以及时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确保报道的时效性。

(二) 加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权威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 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加便捷, 但目前各种信息来源不明, 假新闻比比皆是,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该注重权威性的构建, 承担起本身担负的责任, 发挥喉舌作用, 不让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谣言肆虐的温床。中央电视台是最具权威性的电视平台, 观众在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和各类政要信息时都会选择中央电视台, 这是观众最信任的消息来源, 也是凭借多年的口碑积累下来的。

不同时代下传媒行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在新媒体的语境下, 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广大受众不再满足于旧有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形式, 而是应该追求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因此,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该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寻找发展的有益措施, 实现良好互动, 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优势, 加强受众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促进其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挖掘和延伸, 能够凭借各种手段, 比如画面造型语言、声音、语言等对新闻进行深度的剖析, 归纳其中的核心内容, 分析来龙去脉, 解释出现的问题, 并持续关注其后续发展。然而, 面对新媒体的浪潮, 传统媒体不断受到冲击,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受影响, 传统媒体必须紧握时代的脉搏, 加大改革力度, 不断实现自我的突破, 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前提下, 探究新媒体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形成的巨大冲击, 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冲击,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 向炼.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路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 2017 (10) :70-71.

[2] 陈雯洁.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J].新闻研究导刊, 2017, 8 (03) :187.

气象新闻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全媒体时代对传统新闻类播音主持的影响

(一) 公众关注度有所下滑, 受众获取新闻信息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新闻类播音节目

在传统媒体时代, 受众获取新闻信息主要依赖传统新闻类播音节目, 新闻类播音主持公众关注度较高。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元化, 新媒体已经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媒体的便捷性, 实效性, 趣味性在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中吸引了传统媒体的受众, 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受众获取新闻信息, 不再仅仅通过传统的传播媒介, 他们根据自身需求可以随时选择其他媒介, 这导致传统新闻类播音主持节目关注度有所下降, 直接影响到新闻类播音主持的公众影响力。在传统媒体新闻节目中, 新闻播音主持是独立环节, 在全媒体时代, 随着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新闻类播音主持的独立性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媒体话语权的变化, 新闻类播音主持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机, 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媒体时代, 新闻信息传输平台不仅仅依靠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体, 媒体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从彼此独立走向统一状态。在全媒体时代, 人们不再被动接受新闻信息, 而是根据自身新闻获取需求, 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信息传输工具, 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获取新闻信息, 从而导致新闻类播音主持节目公众关注度降低, 相应的节目收听收视率也受到影响。

(二) 自身权威性受挫, 播音主持特色需要加强

全媒体时代, 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增加, 新媒体的大量涌现, 新闻行业链条发生巨变, 新闻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全能型记者型播音主持人大量涌现, 从信息搜集到信息播出, 已经逐步迈向一体化发展道路, 而传统的新闻播音主持只负责新闻报道, 工作内容相对单一, 很难适应新媒体背景下, 采编播一体化的发展环境。传统的新闻播音主持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在新闻类播音主持过程中, 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色更加突出, 发展空间更加巨大, 而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因此, 在全媒体时代, 传统的新闻播音主持自身权威性受挫, 所主持的节目收视率也受到影响。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 新闻传播特色也越来越多样化。各种新媒体积极营造独具特色的新闻传播模式, 不仅能够站在独特的视角, 进行新闻解读, 而且在新闻时效性方面也力争上游。

(三) 传统新闻类播音主持节目相对被弱化, 媒体话语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长期以来, 传统媒体新闻类播音主持公信力较强, 新闻类播音主持代表着一种主流话语, 这种公信力也是传统媒体新闻类播音节目的优势所在, 然而, 全媒体时代, 新闻发布和评论媒介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借助信息传播媒介QQ、微信、微博等平台, 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新闻事件, 积极参与信息制作和传播, 将经历的新闻信息借助传播媒介传播分享, 在较短的时间内, 新闻事件就可以获得大范围传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公众获取新闻信息主要依靠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体, 而在现如今的全媒体时代, 借助各种新媒体新平台, 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 传统新闻类节目相对被弱化, 媒体话语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事件, 普通社会民众借助信息传播媒介QQ、微信、微博等平台就可以自动发布信息, 并且可以分享新闻事件, 转载扩大传播范围, 这种发布与分享信息的模式, 吸引了更多受众群体。

二、全媒体时代新闻类播音主持魅力提升途径

(一) 以全媒体理念面对行业发展, 增强自身在受众群体中的魅力

受传统新闻制作与发布流程影响, 传统新闻类播音主持工作相对独立, 播音主持人往往只停留在新闻播报的单一层面。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播形式及传播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作为新闻类播音主持, 不仅要善于捕捉新闻热点, 深刻理解不同新闻的内容和性质, 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个人魅力。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有个人魅力的新闻类播音主持, 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 还要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不仅要使自己的播音主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还要拥有犀利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饱满的个人特点。尤其是现场直播类的新闻播音主持, 更要具备稳定的心态、厚实的语言功底以及处变不惊的能力。全媒体时代,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介了解新闻, 借助信息传播媒介QQ、微信、微博等平台, 也可以了解新闻信息, 因此, 新闻类播音主持要提升自身魅力, 需要有效借用各种信息平台, 主动与受众建立互动关系, 通过交流平台, 塑造独特的风格, 增强自身在受众群体中的魅力。

(二) 培养自身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 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闻类播音主持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已经完成采访的完整新闻, 在高速发展的传媒业, 当面对一些突发新闻事件时, 新闻类播音主持更是必须具备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 心态上不慌不急, 语言上流畅精炼, 既要客观公正的进行报道, 尊重群众的知情权, 又要在报道过程中把握分寸, 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客观影响力。现场报道和突发新闻事件都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完成, 所以, 做为新闻类播音主持, 还要能够灵活的与各部门进行有效沟通, 提高工作效率, 以便于及时顺利完成新闻报道工作, 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随着全媒体行业的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人们对新闻类播音主持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做一名新闻类播音主持, 不应仅仅停留在新闻播报的浅层面, 更要扩大眼界积极求知探索, 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努力汲取营养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用自身魅力吸引更多的受众。

(三) 不断提升专业水准, 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主持人才

新闻类播音主持的专业水准, 直接影响着受众群体对播音主持人和节目的认可度。主持人的一言一行, 语言、语气和语态, 对主持风格, 个人魅力都很大的影响。语气的稳重、语态的明朗都能够反映新闻类播音主持的专业水平。因此, 在全媒体时代, 新闻类播音主持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广泛涉猎各种相关知识, 积极改善现有的知识结构, 善于从不同视角解读新闻内容, 以便于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传统新闻类播音主持工作中, 播音主持工作比较单一, 记者、编辑、播音各司其职, 而在全媒体环境下, 相关工作界限越来越模糊, 因此, 除播音主持相关专业知识外, 播音主持人还需要学习集采、编、播等多项能力于一身, 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这也是新闻类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新闻类播音主持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适应全媒体时代工作需求, 才能够不断增强自身魅力, 吸引更多受众群体, 有效提高新闻类节目收听收视率。

三、结语

全媒体时代, 做一名新闻类播音主持, 要转变工作理念, 以全媒体理念面对行业发展,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有效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主持人才, 在全媒体时代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增强播音主持魅力。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媒体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新闻类播音主持, 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根据时代发展需求, 通过不断借鉴学习, 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 在面对镜头和话筒时更具有主持魅力, 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 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类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类播音主持,魅力

参考文献

[1] 范文.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内容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媒体时代, 2013 (08) .

[2] 陈轩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 2015 (08) .

[3] 燕立娜.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11 (Z1) .

[4] 关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研究[J].新闻传播, 2011 (09) .

气象新闻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一、互联网下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分析

当前,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群众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微信、微博等常见的社交软件的使用非常广泛, 在社交圈当中基本上每个人或者是每个团体时刻都在生产新闻。所以说, 推送新闻已经不再是传统形式下新闻传播的专权, 对各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已经成为了群众普遍参与的一种社交形式。以微信的使用为例, 用户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的形式, 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对新闻的编辑和发布而产生新闻信息。个体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来分享或者是转发相关的新闻信息, 有效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的互动。

二、新时期新闻传播方式创新的动因

(一) 信息量巨大

当前人们大部分是通过社交媒体软件来对新闻内容加以接收, 这些不同类型的新闻都来自于互联网当中, 新闻信息量非常庞大, 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对这些新闻内容进行阅览, 并且使用的人数日益上升。

(二) 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的社交化的传播受众较多, 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都离不开互联网这一个大的社交圈, 经过这一个大型的社交平台, 从新闻的产生、传播和最终的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出实时性的新闻消息, 比如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途径上, 会第一时间阅览到实时性新闻内容[1]。

(三) 具有开放性

在移动互联网当中, 社交环境变得更加的公正和开放。来自于不同地区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大环境, 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实时性的新闻资讯。这种通过移动互联网所构建的社交圈具有一定虚拟性, 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比较强的开放性。基于用户自身的信息可以分享给网络中其他的用户, 大家可以在网络空间当中实现自由性的新闻信息交流。

三、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 拓宽网络媒体新闻渠道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环境下, 其中很多的新闻聚集性平台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状况对拓宽网络媒体新闻的渠道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一部分的媒体技术单位对网络媒体新闻行业渠道不断的实施拓展, 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在移动聚集平台的使用过程当中, 通常会忽视传统形式下的新闻平台的品牌。但是这些方面的原因并不会对新闻聚集平台的发展和传播产生影响, 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 创新新闻产品

传统形式下新闻传播的重点, 主要考虑的是新闻内容是否更加新颖和吸引阅读者的眼球。新闻产品的制作主要依赖与记者的采访以及后期的编辑。当前, 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这种传统形式的新闻产品已经慢慢被互联网新闻产品所替代, 其中新闻信息传播技术与新闻聚集平台在其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对新闻产品的有效创新有效推动了新闻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新闻内容更加快速和准确的传播, 为人们带来更加实时性的新闻产品。

(三) 从移动互联网角度细化编辑部的工作

在新闻媒体的聚集平台当中, 对聚集平台的有效应用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软件不断的显现, 其中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具备不同的平台使用入口以及新闻入口。可以将社交媒体与新闻聚集平台实施有效的整合, 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管理团队, 让其所要发布的新闻信息具备比较高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对应的管理小组当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都需要参与到相应的编辑和管理的工作内容当中, 有效的发挥出本身专业上的优势性[2]。

(四) 为移动客户端制定专属新闻内容

为移动客户端制定专属性新闻内容是社交媒体中新闻传播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来讲, 需要针对性的建立起专业的维护移动用户端的部门;另一个方面, 需要依照移动客户端的具体需求, 为其制定出专属性的新闻信息, 并不是将传统形式的新闻内容之间复制到移动客户端当中。

四、结束语

通过文本对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传播的创新工作分析和研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形式下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所传播的内容不能有效的满足移动互联网的具体需求, 造成了很多传统形式下的新闻传播媒体陆续开始实施体制变革, 通过对新形式下的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传播途径的优化创新, 实现了新闻媒体工作达到一个全新高度。

摘要:当前,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发展下, 对新闻传播模式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对新时期新闻传播方式创新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然后针对性对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加以探讨, 希望对我国新闻媒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创新

参考文献

[1] 叶晓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传播的创新求变[J]新闻知识, 2017, 10 (01) :183-201.

上一篇:人性化妇产科论文范文下一篇:儒学中国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