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发展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我国人口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2020年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失序、风险叠加

3、新冠疫情下老年人权益保障反思及完善

4、社会质量视角下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

5、社会发展代价研究综述

6、跨境流动视域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构建

7、人普资料开发,布局进行时

8、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进路与未来展望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10、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问题研究综述

11、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

12、可持续发展与资源问题的基本哲学关系

13、现代化测度方法研究及广东省实证分析

14、新时代企业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15、中国传统社会领导层的建构和演变

16、正确处理成人教育的八大关系

17、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等

18、黑龙江省人口变动趋势对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

19、中国:问题、经验与理论

20、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层次与结构体系的逻辑研究

21、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22、边疆治理中民族问题和区域性问题的调适与整合

23、试论民生的民权化与民权的民生化

24、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25、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意识

26、对中国模式的挑战:“纵向民主”与中产阶层发育问题

2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8、土地制度安排与半城镇化问题研究:分野、论争及引申

29、浅谈地方财政制度体质改革

30、缓解贫富分化促进分配公平

31、城乡统筹中的农村基层司法行政服务模式创新

32、公民权利和贫富分化问题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

33、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常态报道

34、浅析近代德国公民身份的发展轨迹

35、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6、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下篇)

37、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十大热点导学(下)

38、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体系

39、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及特色化发展

40、现阶段全国社会发展的统计观察与思考

41、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解决民生问题

42、全国报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43、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

44、城市协同治理的社会组织:结构、机理与增效

45、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研究

46、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问题的百年探索与创新

47、“中非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8、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

我国人口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市场培育视角下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3、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与规范化发展研究

4、湖北内需扩大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5、张兴凯 对安全生产充满信心

6、桂林市阳朔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7、我国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审视

8、基于SWOT法和层次分析法的跨境电商发展战略研究

9、企业专利战略基本问题之探讨

10、全力以赴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1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12、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现状与缓解对策

13、浅谈中国的经济周期特征

14、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转型研究

15、基于“四因素模型”的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制定和选择

16、D公司行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17、我如何打造华泰的品牌和文化

18、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差异化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研究

19、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探讨及问题研

20、以创新支撑和引领制造强国建设

21、把13亿中国人的智慧汇聚到创新的大潮中

22、后改革时代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23、国有煤企在变革中的战略转型与蜕变

24、探究创新战略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25、浅谈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26、基于绩效的省域饭店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7、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28、中国经济结构演变分析及未来趋势

29、从“五年计划”看中国的区域经济战略

30、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与转型调整*

3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

32、我国制造业稳步迈向高质量

33、我国人口迁移模式的时空演进

34、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下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35、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

36、“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思考

37、民族地区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研究

38、“十四五”时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

39、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回顾与前瞻

40、蓬莱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研究

41、“讲好湾区青年故事”

42、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43、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分析

44、《纲要》解读及大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

45、从现象到本质:解析“戴旭现象”

46、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

47、韩国经济增长模式研究

48、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49、李克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国人口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构成复杂,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提供了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思路,为制定我国人口政策提供依据,使人口结构的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人口政策 经济发展

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内容

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

两个假定:如果人口不受到抑制,将会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只能以算术级数率增加。(1)

两个抑制:现实抑制,对已经出生的人口施加限制,增加死亡率,抑制人口增长使物质资料与人口之间保持平衡;道德抑制是指通过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措施来降低人口出生率,阻止人口增加。(2)

(二)、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预示了人口发展的方向,但没有考虑人口增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找不到一个人口增长不受到抑制的例子,因此两个级数是否准确也无从考证,该理论仍具有很大的缺陷。

两个抑制作为平衡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增长的因素是合理的。而且,马尔萨斯所指出的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增加之间的矛盾在客观上是存在的。积极抑制和消极抑制从主客观两方面指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

二、我国人口的发展及对计划生育制度的分析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背景及历程

人口增长不仅受政策的影响,还受到人口发展自身规律的作用,更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3)

1954年11月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为 601938035人,大大超过中国人口数量为四万万五千万的固有观点。(4)马寅初在《新人口理论》中写道:从累计资金和加速累计资金的角度,从保证工业原料的供应、促进科学研究、保障粮食供应等等角度提出了中国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1971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被写入了我国宪法,为控制人口提供了法律保证。1980年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二)、计划生育制度的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图1、图2对比显示了计划生育制度实施前后我国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计划生育制度实施以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达到了30‰以上;计划生育制度实施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经历一番波动后持续降低,并在1998年之后一直低于10‰。这些都说明计划生育制度对于人口的控制的作用明显,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缓和,国家对人口的调控作用明显。

(三)、计划生育带来的问题

1、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2001年——2009年工业在我国GDP中的所占比重一直在40%左右浮动,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部分。而人口红利对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高达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表明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新生人口逐年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与之对应的人口红利也在减少。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性别比例失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大陆男女性别比为105.20:100,(以女性人口为100),人口比例的不协调也最终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三、结语

重新审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处理我国的人口问题很有借鉴意义,为我国人口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有利于切实解决好我国经济与人口两者的关系,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胡企林、祝和中译

(2)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邬沧萍、谢楠《1980—2010 中国人口政策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4)杜丽群《中国的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新思考》

(5)《中国人口年鉴》1995、2010

我国人口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欠发达省区“十一五”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3、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4、论教育的经济依存性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5、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

6、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下篇)

7、宏伟艰巨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推进“十三五”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9、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心思考

10、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三点分析

11、市委书记市长观点集纳

12、改革开放40年法治中国建设:成就、经验与未来

13、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

1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制度保障

15、贵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下府组织结构的优化

1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18、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皆基于对问题及其根源的准确判断

19、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20、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21、基于SEM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

22、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3、实现“十三五”规划关键在党

24、关于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25、河南经济转型与经济和谐发展研究

26、城市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27、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高质量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28、日本环境问题与环境运动的内在逻辑关系

29、胡锦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述论

30、发展航空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1、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与实践价值

32、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研究

33、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的三大矛盾

34、为实现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35、保发展 调结构 管通胀

36、徐州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37、执行在对局中的两难境况论析

38、对加快兰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措施的探讨

39、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40、底子薄、空间窄、生态弱地区发展中政府—市场角色定位研究

41、国民幸福视角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4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43、论推动发展的法治思维

44、变与不变:党领导制定和实施五年计(规)划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

45、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46、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47、改革开放以来新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研究

48、边疆治理中民族问题和区域性问题的调适与整合

49、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途径探索

我国人口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 解放以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过多的人口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率先提出一系列正确的人口控制思想,有效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当前,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口控制 思想 意义 周恩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一直比较快。庞大的人口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长期困扰中国的突出问题之一,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周恩来的贡献最大。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率先提出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思想,坚决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遏制住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当前,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进入历史新阶段,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必须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

建国初期,我国没有明确的人口政策,实际上却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如当时就限制避孕,并对因多子女造成的家庭困难给予生活补贴。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和国家逐渐意识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特别是周恩来,在实践中更是直接感觉到实行计划生育的紧迫性。

首先,这是缓解生存压力、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早在50年代中期,周恩来就感觉到越来越沉重的人口压力:“人口众多也有一个困难,人多消费需要的量就大。衣食住行,首先是食。我国人口现在平均每年增长2%左右,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一个客观的数字,而我们的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增长量不大。”[1]“这样一个农业基础,来供养我们现有的人口,来建设工业,就有困难”。[2]直到现在,我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粮食。除了粮食,还有就业。新中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就业问题,但是妥善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是一个繁重的任务。由于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我国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每年需要增加的劳动力并不多。因此他一再提醒:“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短期内还不能使大家都就业,工资的增长也不可能使职工养活很多的家庭人口。”[3]虽然我国还有大量未开发土地,但是向那里大量移民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其中多数生存环境是比较差的,不适合大规模开发。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缓解生存压力,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其次,这是保护妇女儿童,实现中华民族健康繁荣的需要。妇女占人口半数,要充分发挥人的生产者作用,必须动员妇女参加生产。解放后,广大妇女获得了解放,但是由于孩子多,广大妇女仍主要忙于家庭事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妇女是社会产品的纯消费者和生儿育女的工具的不合理状况,难以发挥生产者作用,更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从而影响男女平等的切实实现。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彻底解放广大妇女,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同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国家可以创造更多的条件培养下一代,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掀起新科技革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发展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显然,实行计划生育不仅是少生孩子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1956年八大上,周恩来提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育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4]

再次,这是实现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既要求物质资料生产有计划发展,又要求人口有计划增长,“如果对计划生育不能主宰,这也是个无政府。”[5]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从1950-1957年,全国人口便从54167万增加到64653万,年均增加1311万,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也大大超过同期经济发展速度。人口迅速增加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1953年我国进入有计划经济建设后,人口发展仍处于无政府状态,使得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周恩来对此表示极大的担忧,特别在1970年接见卫生部军管会全体人员时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们连人口增加都解决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6]周恩来的倡导下,60年代中期,我国在城市和部分农村推行计划生育。1970后,计划生育在全国推行,人口增长指标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中,大大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计划生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人类历史上,英国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率先提出系统的人口理论,特别是他认为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只有战争和瘟疫才能解决人口问题。正因为如此,人口控制理论被当成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人多好办事,人口迅速增加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人口增长规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许多人虽然看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但对其本质缺乏理解。

周恩来在实践中认为,我们不能全盘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在分析人口规律上有一定客观性”,“人口增加是客观事实,不能因为马尔萨斯说了,我们就否定人口增殖力相当大”。[7]当然,他也提出:我们在理论上是不赞成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因为粮食的增长率完全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率。更不同意他的结论,即通过战争和瘟疫来解决人口问题。计划生育标志着几千年来把生育行为仅看成个人私事的旧观念,变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社会主义新观念,是人类生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变革,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1965年1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计划生育是进步的,是共产主义的。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计划生育,这是个大问题。我们是无产阶级的计划生育,和资产阶级为了个人享乐搞节制生育不同。”[8]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我们的人口控制与资本主义的人口控制之间的本质区别,为推行计划生育扫清了思想障碍。

正当我国开始大力提倡计划生育时,反“右”开始了。社会上一些人把人口控制理论当作右派进攻的口辞加以批判。特别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后,社会上一度掀起批判新人口论的思潮,有人甚至威胁要把马寅初划为右派,严重干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周恩来力挽狂澜,保护了马寅初。“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9]并一再指出马寅初的人口论与马尔萨斯人口论之间有原则区别:“人口多确实是个问题,马寅初、邵力子提出这个问题不能驳掉,说他是马尔萨斯思想。”[10]由于周恩来的努力,马寅初没被划成右派,并在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免受冲击;计划生育也得以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大力推行,为我国后来成功解决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实行计划生育必须采取多种手段

中国人口众多,增长迅速,而实行计划生育又面临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和现实利益的再分配,困难可想而知。周恩来克服重重困难,根据国情和政策,巧妙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手段,保障了计划生育的落实。

首先,开展计划生意宣传,提倡晚婚和节育。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场移风易俗深刻的思想革命。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关键在于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周恩来号召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动员,而且本人在党和政府会议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遗余力地宣传计划生育,特别是对青年人。1962年春,在全国安置城市精简职工会上说:“要公开宣传节育,对年满18周岁的男女不管结婚未结婚,都可以讲给他们听。”[11]宣传的内容,主要是晚婚和节育。所谓晚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后结婚;所谓节育,指一对夫妇最多生两个孩子。同时大力宣传节育知识。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地区先搞试点,主要是抓城市,农村要结合医生下乡,有重点有步骤地搞;争取20-30年使人口增长率降到0.1%,避免过急和强迫命令。通过宣传教育,群众逐渐理解国家的政策和困难,就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为推行计划生育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从1970年后,我国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主要还是靠宣传工作”。[12]

其次,健全各项相关制度。计划生育既然是国家计划问题,就需要硬性的制度规范,实现“又要自愿又要有所约束”。[13]当时,受平均主义影响,我国在农村分配口粮、城市分配住房时,是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并对因子女多而造成的家庭困难给予补助,客观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为避免因平均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提出“今后要有一些规定,如在工资、住房、供应等方面,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要给予优待。”[14]计划生育涉及医疗服务,在当时成本较高,普通群众难以承受。为减轻人民负担,在1965年最高国务会议上,他提出最好避孕器械、药品不收费。当时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他提出大幅度降低价格,其差额由财政补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1970年他在接见卫生部军管会全体人员时,他提出避孕药品免费供应,节育手术也免费。[15]计划生育,特别是节育手术,要占用劳动时间。他提出:职工手术后休假按公假处理,工资照发,在农村给予适当的工分补贴。各项制度的健全大大规范了人们的生育行为,激发了群众的节育积极性。

再次,完善节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安全有效的节育技术直接关系到广大节育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关系到节育者对计划生育的支持。节制生育的办法有人工流产、避孕、绝育,周恩来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避孕。在周恩来倡导下,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加强了避孕技术研究。到“文革“前夕,各项避孕技术都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应当指出,当时手术带来的痛苦还比较严重,还影响群众积极性。1965年8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提出:最好是口服药,省事。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推广避孕要考虑农村的特点。1970年在接见卫生部军管会全体人员时,他提出:要做到完全没有副作用,要考虑农村使用,要方便农村。[16]在研制避孕药的同时,他也提出“最彻底的就是绝育”。关于绝育,他在196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男同志应负主要责任,提倡男的结扎输精管。据日本朋友讲,男的结扎输精管没有后遗症,最好由男的动手术。”[17]与此同时,他号召计生医疗人员上门服务,方便群众。计划生育技术的广泛推广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节育要求,为计划生育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四、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周恩来倡导下,计划生育在全国推行,其人口控制思想也深深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国情,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从1998年开始,我国人口增长已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实现了人口增长类型转变,进入世界人口低增长国家行列,大大缓解了因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们面临的人口形势仍很严峻。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最佳人口规模为6亿人左右。实际上,大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超过13亿,远远超过最佳人口规模。而且,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基数庞大,就是以目前的速度,每年仍将增长800-1000万,绝对增长量并不小。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结婚年龄,我国将再进入一个生育高峰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再次面临较大压力。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大增,但是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仍很大,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也许有人担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会影响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世界发展证明,一个国家长期依赖劳动力低成本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必须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必须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没有过时。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人口控制政策正在受到挑战,我国的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风险,特别是一些名人富人超生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注意。据社会普遍反映,目前发达地区及富裕阶层,两胎及多胎现象早已为人所知。按照有关规定,超生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可是那点抚养费对名人富人算不上什么,无法有效遏制他们的超生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名人富人虽只占少数,但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而且他们的生活在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力,容易对普通民众产生示范效应。长期这样,人口出生的“两极分化”必将严重,并形成局部一些不和谐因素。党和国家仍应该仔细研究周恩来的人口控制思想,并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国策国法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231.

[2]周恩来经济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3.298.

[3]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231.

[4]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4.348.

[5]闻岩.周恩来大事本末[M].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8.444.

[6]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67-1984[M].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338.

[7]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4.349.

[8]许涤新.纪念毛泽东90诞辰为做好人口工作而努力[J].人口研究.1984.(1).

[9]朱正直.马寅初传[M].北京出版社:北京,1986.207.

[10]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4 .349.

[11]翟振武.错批一个与误增三亿质疑[J].纵横.2000.(7).

[12]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67-1984[M].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338.

[13]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445.

[14]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445.

[15]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67-1984[M].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338.

[16]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67-1984[M].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9.338.

[17]彭珮云.党和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论述[M].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1997.17-18.

责任编辑 梅 宏

我国人口发展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单独二孩”政策。随后各省市陆续开始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本文旨在通过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分析,为各省市“单独二孩”的立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单独二孩”;立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引言

现今人口学中“人口”一词具有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三个方面的内涵。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在以上三个方面也有不同的体现。首先,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有助于减轻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在人口素质方面,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公共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但是,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高,社会成员的体质下降、劳动技能学习与就业脱钩等问题凸显。最后,在人口结构方面,已经呈现出人口老龄化提速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居高不下等趋势,这表明我国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单独二孩”新政的提出与立法正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作出的顶层设计。

二、“单独二孩”立法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由马克思所创立并为列宁和毛泽东等人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人口理论体系。它把人口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现代人口研究和制定人口政策和法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撑。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一)两种生产的观点

社会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所以,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的生产相适应,这就要求了我国在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观点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辩证统一体。然而,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所以,必须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观点

人口状况如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人口政策与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党和国家以当前的基本国情为根据,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紧密联系起来,坚持把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相结合,坚持了人的生产性和消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人口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动,制定了“单独二孩”政策,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所以说,“单独二孩”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和实践。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人口数量上,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人口素质上,有利于合理分配教育、卫生等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成员的体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是在人口结构上,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1]

三、“单独二孩”立法的基本原则

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立法活动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立法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立法指导思想的规范化和具体化。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是整个国家立法的一部分,但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内容,指导这一立法的原则既要体现国家立法的一般要求,又要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立法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才能根据具体的条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方面,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认清我国人口现状和计划生育工作基本情况。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而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不同地区、民族、阶层均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颁发了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有成功,也表现出了不足,这是目前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化的现状。“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就必须正视这一客观现实,把保持合理的性别比例,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把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的各种事项纳入立法的范围,克服现有立法的不足,适应新的需要,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能切实地得到遵守和执行。

(二)民主立法原则

民主立法原则,是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立法主体通过开放透明的立法程序,使其意志得以确立和法律的保障。首先,立法主体的组成要体现民主性。立法主体不应只包括由立法机关的专门人员,还应有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参加,而且应该尽可能多地直接听取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立法过程的要公开化和透明化。立法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包括:

公布法律草案,公布审改的各种观点,让人民了解情况,以便人民发表意见。

“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原则。早在2007年,数家官方的研究机构就已接受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委托,就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展开调研,从而充分调查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状况,仔细听取了有关专家和不同家庭的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单独二孩”政策得以确定。随后,各省市积极展开调研和听证,并对相关法律规定作出了修改,切实保障了民主立法原则的实现。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在国家立法时既要有一般的、原则性的指导和规范,又要针对不同情况作出灵活规定,即允许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灵活的变通性规定。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立法过程中,应当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重视普遍性和共同性,又要尊重特殊性和个别性。

一方面,“单独二孩”政策的确立为各省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立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引;另一方面,各省市应正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灵活得制定适合本省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比如,各省市可以在“单独二孩”的实施时间上作出变通规定,以实现本地区、本民族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地方在立法时也应当做到立法统一,处理好“本地特色”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实现立法的原则性的灵活性的统一。

(四)权利保障原则

权利保障原则是指立法主体在制定和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时,就家庭和个人的权利应当作出明确规定并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在的法律调整中,其目标和任务是维护整个社会、民族在人口活动中的利益,使国家健康发展、繁荣昌盛。立法必须保证这一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赋予国家有关部门管理人口活动的权力,家庭和个人在人口活动中应该服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局目标,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家庭和个人权利,因为家庭和个人是社会的细胞,在人口活动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2]

“单独二孩”的确立和施行需要坚持权利保障原则。首先,对“单独二孩”条件的规定应当具体明确;其次,对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对象的生育申请程序应当简化;再次,计生管理工作中应当尽量采取缓和的措施;最后,应当做好宣传工作,使家庭和个人能够知晓所拥有的生育权利。

四、结语

生育政策调整是一项关系到个人、家庭与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单独二孩”政策的提出和法律化适应了新形势、新要求。各省市在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时,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出良好的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单独二孩政策前世今生[EB/OL].http://jinan.dzwww.com/ztzh/ertai/etjdet/201311/t20131127_9255661.htm.

[2]陈明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1.

上一篇:关于凯尔特人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师生关系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