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师生关系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一、教师成长

1.更新了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决定教育效果。研究初始期,第一线的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接触的信息短缺,阅读的理论书籍很少,虽有一些基本的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不免“想是新一套,说是另一套,做是老一套”,而走入新的误区。教学仍难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仍难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思维的体验性,仍难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师仍难从知识的权威与教学过程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鉴于此,一方面通过培训与观摩、评课与研讨、反思与再实践,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着角色转换,思考并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将学校愿景、办学理念与策略,将课题研究方案同教师及家长交流,管理层与教师、家长不断产生共鸣,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师生、家长提供接触的时空,提供合作互动与情感交流的平台。比如“六·一”师生水果拼盘比赛、亲子跳绳比赛与亲子阅读及“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与评比,等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树立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提高了正确认识、驾驭与调控师生关系的意识与能力。他们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们在悄然转变着角色,努力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人,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努力成为学生智商、情商、道德商的培养者,成为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创造者,成为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成为自由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营造者,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独特个性的开发者,成为学生良好习惯、优良品德的塑造者,成为学生梦想的播种者、理想的唤醒者。教师能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消除了随意责令学生停课或将学生赶出教室的现象,逐步杜绝了简单、粗暴对待学生,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逐步没有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拿小课题“如何用好你的眼睛”为例,要求教师善于驾驭课堂,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曾有不少教师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与自己配合,而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眼睛老盯着书本、教案、黑板,就是舍不得投向学生,“目中无人”,久而久之,课堂上“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师生互不相干”的不和谐局面自然形成。研究点一抛出,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眼神对接,通过心灵的窗户判断学生在想什么,是专心了,走神了,心领神会了,遇到尴尬了,情绪高涨了,还是若有所思……然后适时做出决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程序及课堂关注点。一个个研究点串成线,连成片,形成面,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地方,成了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成了学生塑造个性、放飞理想的地方。

2.加速了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它也是课题研究的瓶颈。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每个教师既是被培训者,又是培训者,既可解教学之急需,又可兼顾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之间的合作空间也得到了拓展。方法与途径有:专家引领,理念先行;阅读经典,夯实底蕴;师徒结对,同伴互助;观摩竞赛,磨砺锤炼;听评结合,互动生成;课题研究,以研促教;勤于练笔,反思提升;榜样引路,奋发赶超。灵活、多样的研训活动,让问题引导研究,让差异推动进取,让见解支持对话。教师的三笔字、简笔画与课件制作、演讲朗诵、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越来越得到学生的佩服与崇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体验中得到深化。

看看老师的教育日记目录。“别对孩子说‘你不会’”“教育学生从教育自己开始”“蹲下来欣赏学生”,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我读书,我成长”“同事之间应互誉”“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这是老师对自己对同伴的关怀;“班主任与家长交流五忌”“为‘亲子承诺书’喝彩”“家长,请将孩子做人放在首位”,这是老师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教学研究、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教学研究也为老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提高了综合素养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与人格魅力。全校202名教师,没有不希望学生进步的教师,也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教师。在他们眼里,没有不想进步的学生,也没有只有缺点的学生;没有不望子成龙的家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有健康的心理,保持较为沉稳的心态,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学生对教师充满热爱与敬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升华。

四年研究历程,教师全程参与,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养。一开始,我们就定位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鼓励多做自身研究,多做学生研究,多做实践性研究,比如课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为了强化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课题下设五个子课题组,要求教师做“微型课题”,也就是常说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如子课题“在课堂主渠道中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确定了“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组织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三个小课题。以“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为例,教师从精心设计与运用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等传知性语言,从精心设计与运用过渡语、评价语、激励语、应变语、提示语等组织性语言等方面研究,对教学瞬间与片段做好札记,包括研究原因、目的意义、采取的方法、过程设计与研究成效。再以“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为例,教师从自我管理与课堂纪律管理两方面实践,教师自我管理研究包括意识自控、情感自控、言行自控,课堂纪律管理包括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与有效调控教学节奏,教学札记中有诊断、有反思、有提炼。又如子课题“用关爱和期待构建彰显生命活力的班集体”的研究,确定了“教师自身角色转变”“团队意识培养”“创设发展平台”“人际关系互动”四个小课题。于是,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对话,放开手让学生锻炼,真诚适度帮助学生,“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尤其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宝贵的教育资源来开发。于是学生成了班级小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分工又合作,互动又互助,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班集体充满活力,师生关系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师在研究中,提高了问题意识和能力、方法意识和能力、学理意识和能力,在这三方面功夫的修炼过程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改变着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会超越自我,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二、学生成长

1.提高了养成教育效果,创建了安全文明校园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自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老师切实纠正了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消除了一些学生因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如歧视、冷漠、讽刺、辱骂、挖苦等)而表现出的逆反与厌学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给予越来越多的慈爱与宽容。用独具匠心的启发式话语,睿智地与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心灵对话,给予学生“随风潜入夜”的心灵滋润,学生敢于、乐于真实、鲜明、自然地表达自己,从而自然地获得生命的感悟并化为切实的行为:守时、文明、关爱、感恩、合作、自信。如:刚入校的几个一年级小男生在攀树枝,老师这样对他们说:“小朋友,小狗小猫是动物,动物有嘴,它用‘汪汪’‘喵喵’告诉你它很痛,而小树是植物,没有嘴,不会喊痛,你该怎样做呢?”一番充满爱与童真的话语,小树与孩子们成了朋友。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比如:①采取学生干部轮换制,坚持“自我推荐、竞争上岗、培训学习、参与管理”的原则,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工作中展示才华,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②编排座位,除近视、弱视等需要关照的学生外,也采取轮换制。③成立了“心语交流室”,建立“阳光档案”,为暂时落后的学生“雪中送炭”,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师生双方心理更加健康,学生心理素质和尊师意识明显增强,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师生主动问好,真诚地道一声“对不起”,学生敢说“不”,并能向老师与校长提意见、献计策。4693名学生的校园,是名副其实的省级安全文明校园。

2.提高了综合素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随着以民主、平等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尊师爱生”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场,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与学科活动,比课题研究之前更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素质,促进了全面发展。活动中,老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做好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比如:①一年一度的校园“四节”,即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以“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为主题,组织查字典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科技节,组织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比赛等;艺术节,组织文艺汇演、游艺活动、现场绘画、现场书法比赛等;体育节,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组织低年级跳绳、中年级运动接力、高年级篮球比赛等。②“我的中队,我的家”温馨教室布置活动。③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与雏鹰电视台等宣传阵地,让孩子们在自己开辟的“校园新闻”“每周一歌”“英语ABC”“我是小当家”等一系列园地中各尽其能,各显风采。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立足课堂,拓展课外,学生的尊重意识、合作意识与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审美素质全面提高,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学校主要荣誉与所获奖项

国家级: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

全国“我是90后”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

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009年)

全国示范性家长学校(2009年)

全国主题读书活动先进集体(2009年)

全国“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9年)

全国“激情奥运,阳光校园”主题征文活动先进单位(2008年)

全国智力七巧板科普竞赛活动一等奖(2008年)

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2007年)

全国“弘扬中华美德”征文比赛先进集体(2006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全国二等奖(2006年)

省级:

湖南省课程改革样板建设校(2010年)

湖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性学校(2008年)

湖南省规范汉字书写与经典诵读特色创建校

湖南省模范教职工之家(2008年)

“现代技术教育环境下美术学科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获省级二等奖(2008年)

“新课程实施中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课题研究获省二等奖(2008年)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更新”课题研究获省一等奖(2007年)

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2006年)

湖南省“十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2006年)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课题获省二等奖(2006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研究”课题获省一等奖(2006年)

市级:

娄底市书香校园(2010年)

娄底市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

娄底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

娄底市教师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

娄底市少先队先进集体(2009年)

娄底市示范性家长学校(2008年)

娄底市规范用语用字示范单位(2007年)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质》获娄底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

娄底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先进单位(2006年)

娄底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一小学)

师生关系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学风建设是大学的精神面貌反映,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发现,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可以从增加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谢,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入手。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教书育人的成败。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风建设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学习倦怠 学风建设 和谐师生关系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之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外在反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学风是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体现,是学校品位的体现和其成熟的标志,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是主题。但伴随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90后”学生开始成为学生主体,大学生受到社会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情绪明显,促使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不断进行思考、改善和开拓创新。

1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抽样调查分析——以我校二级学院土木学院为例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土木学院学生厌学的状况及原因,找出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以期促进土木学院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土木学院采用福建师范大学连榕老师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土木学院非毕业班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表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730份,履盖土木学院非毕业班的五个专业三个年级。通过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以发现和连榕老师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

(1)学生由于行为不当造成学习倦怠水平较高,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其中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专业学习的价值判断上,表现出较严重的逃课、不爱听课、不努力、迟到、早退等不良学习行为上。这些都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存在问题,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不够。因此,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减少其消极心理的重要问题。

(2)相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理想承诺不够明显,说明大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还不很够,对专业的喜爱更多的是出于直接兴趣,对学习有较强的功利性,对所学专业今后能提供怎么样的空间,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缺少足够的认识。

可见,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同,专业归属感不强,学习的成就感低,无法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如果渴望得到老师在学习上的帮助,而老师的帮助又不够,学生在学习上就没有足够的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产生消极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消极的学习心理肯定会深刻地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因此,要想改变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可以从增加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对专业的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离不开专业教师发挥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着重要影响。他不仅传授的是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专业发展,解惑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导者。他的作用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因此,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到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教书育人的成败。

2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形成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学校中主要的人际关系。目前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的功能有了新的延伸;学生群体开始出现多样化,个体之间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益突出。所有这些都给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首先由于惯性思维的存在,造成学生缺乏师生沟通的能力,主动性较差。学生在升入大学前适应教师主动参与的状态,习惯等待老师的关心和安排;“80后”大学生从小在全面呵护中长大,以独生子女居多,形成以我为中心的理念,这也是造成学生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电脑、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改变了沟通交流方式,“宅男”“宅女”不擅长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师生间虽都有交往的愿望,但实际交往的效率并不高。

其次师生交往的方式只停留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敬畏、依从、冷漠、疏远,虽然师生间还存在着相互尊重,但缺少了相互间的理解,彼此间容易形成隔阂,产生距离。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拉近师生的距离,发展师生的情感,也就达不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再次师生交流内容单一,情感方面沟通较少。其实师生间更可以通过介绍专业相关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交流专业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快乐,进行更深层次的“朋友式”的情感交流,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成长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青少年,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有极其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还要不断吸取新知识,了解各种新现象,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也只有通过对教师的更多了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对专业有更多的了解。理性的了解了专业,才愿意深入学习,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教师的提高。

由于师生交往关系的不密切,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程度不够,在学习上的兴趣不大,对学习的动力不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整体的学风建设。

3 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融洽、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指师生交往中,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和尊重,师生共处于一个真善美统一体中。既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舒适的环境,又能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畅通实现,顺利完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重任。

“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我国古圣人孔子不仅热爱关心学生的品德和学业,而且还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健康状况。他为子路、冉有、子贡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时常接济家贫的原宪;冉伯牛患上不治之症,他亲自探望,十分痛苦;颜回病逝他痛心疾首。这些都表现了他与学生休戚与共的感情。因此,情感交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最高境界。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关键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道德等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营造平等、轻松的教育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倾诉,教师能分担学生的忧愁、分享他们的快乐,讨论学术上的难题,讨论人生、理想等话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风建设的良好发展。

4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教育与情感沟通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可能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和谐师生的构建。

4.1 拓宽师生交往的渠道,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很多。为了消除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可以通过QQ、邮件、论坛和手机短信等各种形式与学生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精华,陶冶师生,积极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健康向上的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构架师生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避免出现学生活动老师没时间参加,教师活动学生没资格参加的被动局面,使师生在活动中体验互动的乐趣,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4.2 在学生中加强对教师的宣传介绍,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板报,在开学初对开课教师进行密集宣传,如所获得的奖项、参与的科研、教学特点等,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上课的教师。通过各种时间、空间的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教师,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不仅仅是通过网上评教等简单片面的手段误导学生去评价教师。

4.3 建立良好的师生对话制度,提供沟通疏导方式

教师也有喜怒哀乐,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随时都可能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知识的欠缺和人格的不足。学生确喜欢用非理性的标准来完美地要求老师。教师和学生也存在年龄上的差距,可能会产生观念、意识、行为上的不同。这些都需要通过“群体对群体”的交流模式,彼此向对方散发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教学模式、世界观、价值观的观点,并相互接收对方“散发”过来的信息。通过这种沟通,师生互相影响,互相改进,不仅体现了师生双方平等、互尊,彼此更具有亲和力与吸引力,关系更加和谐。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前提,其中教风与学风又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师生关系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师生关系处理得如何,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

课堂实践教学表明,面对90后的初中生,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来说,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塑尤为重要。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如何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增进师生交流

90后的初中生,看似朝气蓬勃,其实更需要平等、尊重、理解、赏识,需要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学生,与学生共同体会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找回失去的信心,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强化他们自强、自爱的信念。“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初中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抱有诚挚的友善之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随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抗,使其形成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敌意,也会转移到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上,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探讨中既能教学相长,又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这种交流探讨中获得巨大的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是十分有效的。

二、保持亲和力

思想政治课虽然是一门严肃的课程,但也应该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亲和力不可缺少。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年轻漂亮,有亲和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漂亮是一种美,但这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更是一种美,是最永恒的美。

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自己教师的身份,高高在上,让学生敬而远之,有的教师甚至将这种气氛带进课堂。讲台上的教师被笼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而这光环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初中生还是一群天真的孩子,他们希望课堂上的教师是一个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教师。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教师都应露出真诚的笑脸,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才会显示出亲和力。

三、注重鼓舞激励

作为初中生,他们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赞扬会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荣誉感,激发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给集体树立榜样。面对这群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尊重信任的孩子们,教师应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多给他们以自信,让他们个个都“抬起头来走路”,信心百倍地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赞许,每一句鼓励,每一个亲善的目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努力汲取知识的动因。学生则会在教师确信他们最终会成才的暗示中不断产生和增加自尊心、自信心,并努力校正自己的学习和品格行为,自觉地去完成学科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挖掘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初中生是充满活力、活泼好动的,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思考力和独创精神的发挥,才能既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知识,又有利于其增长智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教师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体现主导作用。系统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智力的提高紧密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敢于打破“你写我记,你讲我听,你出题我解答”的传统模式,大胆地让学生当主角,尽可能地空出时间让学生当主角,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小品、演讲。让出讲台就让出了一片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天空,让出讲台就让出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出讲台就解放了学生的手,学生的口,学生的脑。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进行了独立思维。

五、创新作业形式

新形势下的政治教学,要刻意在布置作业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的作业、巩固知识点的作业,让政治课作业“活”起来。

创新作业形式,让作业形式多样化。比如布置学生看课本,看课本既可以有熟悉教材内容的功效,又有激活学生思维的妙用。学生课前看了教材,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效果。布置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课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交流新闻信息,有些学生带入课堂的热点新闻,恰巧可以作为课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素材。布置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社会实践,譬如学习“消费”知识,请学生分析家里的消费存在什么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认识了“价值规律”,请学生对父母所在企业不景气的原因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所有让学生动起来的作业,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单一的答案,力求开放型、创新型,有的甚至是由教师参与完成。

参考文献:

[1]朱益明.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吴敏,夏惠贤.素质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J].上海教育,2000,(9).

[4]谢利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师生关系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和“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构”等四个方面。

关 键 词:师生关系;前沿演进;热点领域

作者简介:汪海彬,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宁,上海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一、引言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因为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并对学生的情感素质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2]为此,研究者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师生关系问题的大讨论,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进入研究的繁荣期,[3]到了新世纪,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背景下,师生关系领域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4]为了探寻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新特点,本研究拟采用知识图谱分析直观展示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演进和热点领域,以期为今后师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以“师生关系”为检索主题,以“2000-01-01——2014-08-08”为检索时间,展开文献检索工作,共检索得到20773篇文献,在剔除诸如会议记录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1093篇。

(二)研究工具

采用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Ⅲ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修正,并结合SPSS19.0进行聚类分析。

(三)研究过程

将确定的题录信息分别以Refworks和NoteFirst两种格式导出,其中Refworks格式的题录信息用于CiteSpaceⅢ软件的分析,以探索国内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演进等信息;NoteFirst格式的题录信息用于Bicomb共词分析,通过提取并修正关键词(如关键词中带有数字等无关字符等)后确定高频关键词,并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然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

为初步探索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采用CiteSpaceⅢ软件中的突变检测(Detect Bursts)功能探索师生关系研究中关键词的突变点,直观显示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前沿的演进过程,大致包括三个不同阶段。

1.2000-2008年

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非常丰富,呈百家争鸣之势:素质教育、个性、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知识经济、教学活动、德育、主体、课程改革、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教育、校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2000-2006年的素质教育,2003-2007年的课程改革、新课程,以及2005-2008年的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前沿的这种演进都与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素质教育成了2000-2006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200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课程改革、新课程成了2003-2007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且在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12月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和谐成了2000-2008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

2.2009-2010年

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没有明确的前沿主题。

3.2011-2014年

有效性、高效课堂、效率、小学语文、初中数学等成为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可见,在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后,当前师生关系研究更加注重与教育质量相联系,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质量。综上可知,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分析

1.高频关键词的词频分析

11 093篇文献共有关键词11 489个,呈现的总频次为52 682次,对标准化后的前5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见表1)结果发现,前50个关键词呈现的频次为14 426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27.4%。其中前10位关键词出现频次均达280次以上,它们依次为师生关系(4995)、和谐(725)、课堂教学(628)、学生(379)、教师(361)、教学(357)、高校(345)、教学效果(294)、构建(291)和兴趣(281),这初步表明我国师生关系研究以探索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为主。关键词的知识图谱也直观地展示了这一结果:师生关系出现的频次最高,其圆圈最大,和谐与课堂教学次之。

2.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寻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采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生成50个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通过SPSS中的Ochiai系数将其转化成共词相似矩阵,然后采用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产生相异矩阵,最后将相异系数矩阵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见表2)

在相异矩阵方面,依据以往的解释:相异矩阵中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数值越接近0,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5]由表2可知,距离师生关系最近的前十个关键词由近及远依次为和谐(0.746)、教学效果(0.803)、课堂教学(0.837)、民主平等(0.848)、教学过程(0.849)、课堂气氛(0.857)、学习过程(0.859)、教学活动(0.864)、构建(0.866)、新课程(0.870),这一结果初步说明我国师生关系的研究经常论述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与教学(包括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课堂气氛)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建构、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等问题。

在聚类分析结果方面,(见表3)结果发现,师生关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分为四大类。

“种类1”包括主体性、主体间性、和谐等18个关键词,是当前研究的最大热点之一,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及其对教育教学影响的论述。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体性师生关系理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理论以及他者性的师生关系理论三个阶段;[6]师生之间是“主—客—主”式的两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7]主体间性要求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8]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9]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应从人性的一般特点出发,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关系,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终极目标;[10]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民主平等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理解对话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合作互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11]教学活动与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的关键是教师,[12]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13]

“种类2”包括兴趣、英语、培养等6个关键词,主要涉及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立,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了解学习、与学生沟通、真诚相待、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14]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师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师生情感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15]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端正学生学习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入手;[1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活动情景,改进教学方法,[17]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创建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释放学生思维潜能。[18]

“种类3”包括教育、情感、尊重等7个关键词,主要涉及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新型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19]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以一种游戏精神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在“我—你”关系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进行有效交往;[20]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21]并且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还要善于与学生沟通;[22]新师生观下的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老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等;[23]尊重教育的核心是在这种新的理念指导下,以尊重为切入点,重建社会道德伦理,重建学校的师生关系,重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学校的整体人文环境与教育精神。[24]

“种类4”包括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等17个关键词,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建构。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应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5]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6]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7]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28]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继而达到“知、情、意、行”相结合、相统一的目的。[29]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关键,[30]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机制和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等。[31]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和热点领域的研究发现,在前沿演进方面,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这一方面表明师生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性,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在每次教育变革下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为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推进和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的背景下,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也势必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这还有待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

在热点领域方面,结果发现师生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即“师生关系及对教育教学影响”“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和“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构”。这与以往部分综述研究认为师生关系的构建是研究热点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师生关系的研究更突显教育应用性,而这也恰与2011-2014年研究的前沿集中于有效性、高效课堂、效率等主题相吻合。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人工阅读和分析后发现,当前师生关系研究尚存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研究者大多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师生关系的理论构建策略,不可否认一些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有些也有生搬硬套西方哲学理论的趋向,这就需要教育实践研究的实证验证,以筛选出更富科学性、有效性的构建策略。第二,研究视角局限教师层面。师生关系的构建方面大多偏重于教师一方,对学生的关注则较少,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师生关系没有摆脱“教师主导”,教师“掌控”狭隘的研究思路,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提倡的双主体自相矛盾?第三,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为主,但幼儿师生关系、特殊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则较少,这不仅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均衡教育的要求不符,也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现实,尤其是学前师生关系中恶性事件屡见报端的现实相悖。

总之,今后师生关系的研究应从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教育现实相结合为指导,切实从“主—客—主”式两个主体间关系的视角出发(不仅关注教师层面还应关注学生等层面),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交互验证的综合方法,以探索出更富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13-19.

[2]卢家楣,刘伟,贺雯,等.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J].心理学报,2009,41(12):1152-1164.

[3]李长吉,陶丽.师生关系研究三十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86-91.

[4]樊万奎,段兆兵.近十年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67-71.

[5]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1-18.

[6]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77-79.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50.

[8]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9]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47.

[10]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137-141.

[11]王明芳,吴岳军.师生关系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6):41-42.

[12]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1):58-62.

[13]韩江.优化师生关系 提升教学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S2):11-12.

[14]蒋小青.英语教学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4(11):58-59.

[15]戴建辉,刘一隆.师生关系与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36-37.

[16]秦英.试论中学英语教学兴趣的激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206-207.

[17]查引娟,袁建萍.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135-136.

[18]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0(3):42-44.

[19]谢庭香.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4(5):62,65.

[20]刘娜,谷春娟.游戏情境中对话式师生交往关系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106-108.

[21]武红凤.浅议从情感的角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28.

[22]余柯,李晓红,王亭婷,等.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略论[J].教学与管理,2007(27):36-37.

[23]万杭仙.新型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118-119.

[24]柳海民.尊重的教育:理念价位与科学依据[J].东北师大学报,2001(5):9-11.

[25]王颖.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72-173.

[26]刘红梅.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54-56.

[27]侯力莉,李慧男,张家成.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05-106.

[28]李震.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18-319.

[29]袁思明.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与绩效[J].教育评论,2005(1):101-102.

[30]邱秀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 2012(1):127-128.

[31]王德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困境及其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69-72.

责任编辑/张 丽

师生关系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而且针对现代高校师生关系作出了考察和分析。如何在现代高校中调节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是现代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将直接影响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协调性。本文将从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现状出发,考察师生关系问题及规避机制,以期从根源着手,真正处理和解决好因各项欠缺而导致的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矛盾。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规避机制

一、现代高校师生间基本关系现状

(一)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建设不再仅仅满足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开始注重高校师生关系。现如今,高校师生关系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内容,已经得到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双方关注。一方面,高校教师开始意识到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必要性,从日常交流中着手,逐步培养良好的交流沟通习惯;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也积极与教师交流,并通过礼貌协调的沟通分享各自见解[1]。二者共同作用下,高校师生关系逐步趋于平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状态,是高校建设中较为和谐的典型表现。

(二)多以教師层面为主导

在建设高校师生关系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地位偏差,其中,多以教师层面为主导。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当教师和学生存在矛盾冲突时,教师方凭借着自身的身份优势,态度通常会相对强硬,而学生处于弱势一方,既不能盲目顶撞老师,也不能随意与老师发生冲突,所处关系十分被动。在此情况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处理,通常是以教师方提出解决方案,由学生方被动接受,二者之间欠缺必要的平等沟通。由此可见,权力倾斜也是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处理的一个关键性瓶颈障碍。

(三)呈现“大稳定、小波动”的基本格局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高校层面逐步意识到师生关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整体角度出发,着力于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氛围。在整体稳定、局部波动的格局下,现代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基本可以通过平等交流来实现意见的交换,但在部分环节的处理,高校教师仍未能意识到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对高校师生关系处理的重要性[2],盲目把责任归咎于学生,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形成了小区域的波动。而无论是稳定的整体还是波动的局部,都作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应当理性对待。

二、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交流的时间较为零散

从现在高校师生交流来看,高校师生交流的时间较为零散,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区域内,形成规范有效的师生交流体系。在上课时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多以学习指导为主,主要侧重于知识点的灌输和教导[3],而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则不多加关心;而在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的业余生活存在差异,双方只能采取短暂零散的交流时间用于师生关系的协调,这极大限制了现代高校师生思想互动的效果和效率,其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层面欠缺良好的交流环境

高校学生已经成年,在与教师沟通交流时会注重自身面子和尊严。倘若学校层面欠缺良好的交流环境,迫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能公开于大庭广众之下,其效果自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透明化的交流环境欠缺一定的隐蔽感和隐私感,容易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不适情绪,造成二者的实际交流受到约束。而倘若交流环境过于嘈杂,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走神或充耳不闻的现象,将直接制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是不利于良好的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建设的。

(三)交流沟通时师生对话不平等

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仍存在不平等现象。举例来说,当教师想要与学生探讨问题或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出指导时,通常会要求学生采取站立式听讲的方式。这样的交流沟通模式,不仅在物质空间层面存在极大的冲突,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不平等的师生对话。而倘若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冲突,教师方会凭借自身的职位优越性,占据师生交流的主导位置,这也是对话不平等的典型表现。

三、现代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规避机制

(一)高校校方加强师生关系建设

在后期建设过程中,高校校方应加强师生关系建设,努力形成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补充。从物质角度讲,高校校方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证师生交流基本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从而真正构建起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而从精神角度讲,高校校方应该从外引进一定的心理教师,专门针对师生关系协调作出双方面的心理指导,让教师意识到提升自我职业修养的必要性,也让学生明白加强与教师沟通的重要性。无论是物质角度还是精神角度,高校校方应明确自身地位,做好良好的综合调配。

(二)教师定期展开师生交流沟通

为了规避时间零散而造成的师生交流沟通局限,教师成员应该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以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往来,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更为密切。而定期的师生交流沟通,主要分为上课期间和节假日。在上课期间,教师应该有效利用短暂的课余时间与学生作出短期交流,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动态[5],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难处;而在节假日时间,教师应该与学生提前约定,并整合出一定的时间段用于双方交流沟通,解决问题学生的相关困难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三)构建网上师生交流平台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尾随而来。因此,在高校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大信息平台搭建、促进师生网上交流,成为了师生关系协调的重要渠道。在后期运作时,要逐步构建网上师生交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流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证网上师生交流平台公正公开交流制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师生双方道德修养的提升,规避鱼龙混杂的信息资源[6],更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矛盾争端,真正实现和谐稳定的网上交流平台搭建。除此之外,网上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应该与实地相互联系,而不能完全脱离实地交流,以避免学生只关注网上信息交流模式而忽视实体交流的情况发生,从而真正保障网上师生交流平台的实际价值能够落到实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师生关系上升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关注。在后期发展中,应该针对高校师生关系中师生语言论权重不一、时间零散且存在冲突等众多问题作出集中考虑,以期实现高校校方高度关注、教师职业修养提升和学生自主维权三项合一的高校师生关系建设。在处理问题时,也可以适当采取互联网络与实地交流相互统一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沟通,真正推进高校师生关系建设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许慧慧.  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研究[D]. 中北大学 2013

[2] 杨冯.  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 谢丽丽.  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师生关系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永恒的主题一样,“民主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执着的追求。关注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在推进人格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争霸天下的当今社会,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乃是重中之重。教育观念变革的四大趋势是“由狭隘的质量观转向整体素质观,由接受教育观转向自主教育观,由划一性教育观转向个性发展教育观,由‘复制型’人才观转向‘创新型’人才观,因此遵循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创建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师生关系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教育变革的关键。

创新型的教師要牢固树立情感教育的理念,对学生恒有一颗爱心,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把评价作为激励,而不是作为惩罚。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应试教育把‘知识传授——考试——评分——升学’作为教育过程的全部,用对好分数的现实追求来代替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这是一种‘分数拜物教’。素质教育则要求学校教育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兴趣意愿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我们应牢固树立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只有切实坚持教育民主,才能尊重个体的人格,尊重个体的选择,珍视个体的差异、思维的独特,为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开发、思维创新创设一种良性友好的健康氛围;只有做到师生和谐,才能保证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求得教育的最优绩效。

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成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任务,那么新形势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构建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传道观”。

以前,有老师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今天,应该这样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做一条常流不息的小溪。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今天,“道”不仅指丰富的知识结构本身,更深层次的含义还包括获取、运用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努力教好功课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展示自己的“传道”水平,赢取学生的尊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道德修养,是形成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条件,学生的向师之心,尊师之情都是由这个基础条件而产生的。

二、教师应维护学生自尊。

教师不能在学生做错事时,当众嘲笑、漫骂学生,羞辱学生,更不能冷落难堪学生。对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尊重他们。许多伤害孩子身心和侵害孩子权利的事,都源于教师习惯于“予取予夺”的统治态度。这种高于学生,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垂直、僵化的师生关系,已渗透到教师的角角落落,成为教师的思维方式、操作方式,动不动就表露出来。当被伤害的孩子苦恼不得不上学,甚至要出事故时,教师还大吃一惊,说:“我没想到会这样严重!”因此,尊重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是教育的成功基石。我们教师不仅要爱学生,还应该尊重学生。不要把自己定位于单一的长者、管理者的角色上,而是适时变换角色,有时是大哥、大姐,有时是朋友,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懂得向孩子学习,使孩子学得更开心。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三、教师应关爱学生,营造和谐亲切的交际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娇生惯养,养成唯我独尊的这种小霸王心态,即便学生犯下了错误,教师也要学会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同学。可以用眼神或者走到其旁边轻轻提醒,然后再利用课后的时间找他好好谈谈,指出他的不足。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和他们接触,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掌握第一手资料。比如说:课后可以和他们一起活动活动,说说笑话,聊一些生活中的常事,也可以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你真的很关爱他们。比如谁生病了,谁和父母闹别扭了,你都要去嘘寒问暖,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不要摆老师架子,不要以为你是老师学生就得遵从你。

教育不能离开爱,教学应以情为先。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倡导爱心教育。师生关系和谐的班级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关爱学生。关爱学生可以从几点来体现:对学生的爱、奉献是无私的,不企求任何回报的;在课余生活里还牵挂学生,在必要时能为学生放弃休息;为教育孩子而苦思冥想,学习钻研,攻克难题;批评或处分孩子时,尽量做到不伤害孩子而又有效;树立榜样,做到处处以身作则并持之以恒;与孩子同喜、同忧,事事为孩子着想。教师越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越和谐。当然,鼓励有爱,批评也有爱,甚至处罚照样有爱。爱是教育手段里的含金量。我们不能小看孩子,以为他们幼稚,不懂事。其实他们对教师的情感十分敏感,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批语是爱、是冷漠、或是嫌弃。中小学生的品德倾向偏重是情感,教师的爱最能打动他们。所以,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能构筑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林崇德教授说:“师爱就是师德之魂。”也正如一位作家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爱那些非血缘关系的孩子,出于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出于教师的天职。“今天孩子被教师爱,明天才会去爱别人。老师的一言一行,柔若春风,润物细无声,融洽感情。这有利于营造师生之间和谐亲切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关爱孩子就是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最反感的是老师亲疏有别,情感偏向。成绩好的,乖巧听话的学生,常受老师夸奖,有了过失教师也只是轻描淡写;成绩差、调皮的学生,老师就讨厌,小错也是大错,声色皆厉地斥责,即使做了好事也不重视,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于是好学生变骄,差学生自卑,丧失信心。而常常挨训的学生长大了,懂事了,反而尊重老师,看望老师。全国著名教师,对国家有贡献的专家丁有宽在“文革”中受迫害时,就是“差生”极力保护他,以致他响亮地提出“偏爱差生”的口号。教师能不能态度公正,是不是一视同仁,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师生关系都有重大的影响。

五、教师要树立高尚的“情感观”

在所有职业中,哪些职业的从业人员最容易生气?教师肯定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年轻教师。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由于种种原因,广大教师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常常累得心力交瘁;又由于恨铁不成钢,往往气得七窍生烟而又无可奈何,这也许就是他们心情不愉快,以至早衰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教师要保持健康的情绪和生活方式,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而幽默的优秀品质;其次,教师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做到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满足他们的正常需求。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心相通、情相连。

上一篇:我国人口发展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乡村活动中心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