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23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职教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年教师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但由于青年教师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往往欠严谨,欠科学,影响了教育效果。那么,如何理顺职校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的问题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师生关系处理不好,有些青年教师却很少从自己的根本态度上找原因,往往把态度问题看成是方法问题,致使体罚、变相体罚在这些教师身上时常出现。因此,一定要抓住“爱生”这一根本态度来要求青年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双差生。思想工作是一门科学,虽然很大程度上,它的成功取决于好的方法,但好的方法,又来源于好的态度。因此,当师生关系不和谐时,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态度,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方法。

关心爱护与迁就姑息的问题

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条条框框,大理大论,那么在做思想工作时,就不能“靠船下篙”。当然,关心与体贴学生也不是“言不及义”,而是要做一些具体的实事,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把温暖送到每个学生心中,从切身利益的小事中让学生悟出大道理。但有些青年教师混淆了关心体贴与姑息迁就的涵义,看到学生有明显的缺点,却知而不说;对一些双差生“为所欲为”听之任之。甚至有的青年教师,为了班级的所谓考核或“荣誉”,还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包”起来。这无疑给学生的思想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后患。因此,青年教师必须以“严格”为前提,来关心、体贴、爱护学生,否则就会姑息迁就。

唯我独尊与不服管教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权威,学生是知识和道理的容器,是唯唯诺诺的仆人。这往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大搞“一言堂”。现在的职业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路、视野开阔,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判断力明显增强,喜欢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对于有的学生通过正常渠道和正常方式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一些青年教师无法理解,有的青年教师还想出种种方法进行“回击”、“镇压”,这样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一致。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职业尊严的度,要听得进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要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

严格要求与简单粗暴问题

在学校“教不严,师之过”,但什么是“严”,很多青年教师并不很清楚。当学生一有问题时,就是发脾气,打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还说这是“从严”要求。如果教师只是凭权威去压制学生,整治学生,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形成盲目听从的奴隶人格。由于每位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本人努力的程度以及身心状况的不同,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果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仅摸不清学生的底,号不准学生的脉,别说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连正确的评价学生也是极其困难的。做学生思想工作需要的是耐心。因此,“从严要求”不仅是指校纪严明,奖惩分明;严之有理,严之有方;严爱结合,情理结合,管教结合,而且也是指对学生严的同时,对教师自己要更严。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粗暴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放纵,是不符合“严格要求”的。

庸俗关系与正常关系问题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发育早、见识广、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所以,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道德形象。可是有的青年教师由于年龄与学生相近,加上自己也是刚出校门,不能适当保持与学生的距离,甚至常有与学生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课堂上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课后开无味玩笑的现象,个别的还给学生加“感情分”。这是一种庸俗关系!但有的教师却把它们看作是对学生正常的关心体贴。事实上搞这种庸俗关系,外表看似亲近,实则是疏远。稍不留神就会造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失去威信。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信任感,领会和接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期望,这样才能变被动地接受教育或不接受教育为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同时,师生关系好还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特点,个性特征和行为规律,以便因材实教,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要建立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教师必须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底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并且还要有知识更新的常流水——象一条流淌的小溪。因为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学识基础上,必须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而且教师要做有德之一人,“德高”才能“望众”。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行举止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决不能放松自己的修养,且把育人寓于教学活动之中,立足自己的本职,始终不渝的追求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宏伟目标,用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去启迪感染学生,培养和塑学生美好的心灵,这样学生会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产生对教师的尊敬。总而言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今天的中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中学生更强烈地要求尊重,他们的成人感强,自我意识发展很快。针对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应掌握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则——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爱的时候,便会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用“爱”架起沟通的桥梁,以爱动其心,以情感其人;情感相通,情绪共鸣。当教师热爱学生并不等于对他们的溺爱,纵容和放任,而是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只爱不严,不是真爱;只严不爱,不是真严。“严”既是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务,始终如一对学生严格管理,一发现“越轨”行为便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只有真正做到“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才能得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把握好“严”与“爱”的关系,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生活道路上的引路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重情教,少說教

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粘合剂,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感情投资在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很是重要。教师做的是塑学生灵魂的工作,要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就要用开启心灵的钥匙,而心灵的闸门让不让开,首先要取决于双方之间有无感情。若有就能彼此信任,彼此交心,就能找到学生的病根,从而对症施药,循循善诱,达到目的。否则学生会距你千里之外,即使不得已与你打交道,也是怀有戒心,不会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改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把情感移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产生共鸣,会出现最佳的教学情境,并能事半功倍,在教与学中,对学生大至人生选择,小到生活中的每一细节,要以情喻理,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倾注”。不要单纯的说教,这样会束缚和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使教与学陷入困境,久而久之,学生会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反而产生厌恶情绪。故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形式多样,别开生面。

四.树立现代教育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当学生的就要听话,被动承受知识,用功考高分,至于其它素质都无关紧要,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并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由于教师过多对学生进行干涉,限制,致使师生关系紧张,不和谐。现代教育的学生观则认为对学生要客观、公证、科学的认识和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让学生在变化中发展;相信只要得法,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材等。在这种学生面的指导下,教师会结合教育对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装会亲近教师,关心教师,彼此关系更加和谐。

五.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和谐的师生关系求之难,去之易。师生之间也会出现矛盾,矛盾解决的好,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反之会出现对立情绪。为此我们在解决矛盾时,要冷静思考,自觉地做到感情服从理智,不要使问题激化,要用教师职业道德来调自己的言行。在处理矛盾时,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用心理互换”来理解学生。

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可能会对学生多几分理解。并能准确的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引导。

2.用“宽容”对待学生。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成长中的青少年还很不成熟,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理,自律,有时因缺少知识或一时冲动还会做出违纪的事情,此时我们教师应首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然后正确引导加以教育。当然这种“宽容”并非无原则无限制,而应适时,适度。

3.运用心理补偿,融洽师生关系。

处理师生间矛盾时,有时难免过急,过火,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师生间关系冷漠,拘谨。此时教师应适时地运用补偿来融洽师生关系。采取个别交谈,主动承认自己过火的态度,以求学生的谅解,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对此学生多加关心,使他感到教师并没有鄙视他,而是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从而增加其自信心。

总之,只有科学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新其师,信其道”,师生心灵相通,产生一股合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中的基本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当前的高校师生关系因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师生关系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迁。从教育管理、教师自身发展以及方式方法上面进行探究,寻求优化高校师生关系的策略。

高校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特点 现状 策略

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研究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社会学一直把师生关系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内容。

我国广大学校的师生关系,深受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随着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的进入,传统师生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特点

在传统的等级观念、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及师道尊严的观念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专制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过去的学生从小生活在重礼教、重等级观念的传统文化中,易接受教师专制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的尊崇和服从往往是心甘情愿的,师生的冲突和对立并不明显。

第二,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教师自身努力实践着社会道德规范,教师是道德的化身,是学识的权威。虽然教师从古到今在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上都不高,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下,教师作为“礼”的代表、“道”的化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也很投入,学生也很尊崇教师。

第三,传统的师生关系很密切。因为教师专制和严厉的出发点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而非个人利益取向,专制型的管教方式并不排斥师生之间的感情投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往往维持一辈子。

二、师生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落后的经济形态、事实上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形式的继续存在,师生关系基本上仍维持着传统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新观念新思想的进入对旧观念旧思想产生了很大冲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了教育体制也要变革,由此,传统师生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第一,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师道尊严的观念受到批判。如果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不能与时俱进,认为学生是要被管理、被教育的,课堂教学也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强调自己的师者身份,对新一代学生的价值观不屑一顾,那么现实就是学生在老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更有甚者与教师发生冲突,或者是高旷课率以及消极的课堂表现、考试作弊等。教师认为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低下,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第二,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质量水平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按理是相符相成,相互促进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做得优秀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使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教学方法更具多样性,但往往这样的教师分身乏术,对教学工作投入较少,是高校的科研人才而非教学人才。现实是承担大量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是科学研究方面做得较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年不变,吸引力欠佳。

第三,部分教师能认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但却无力改变或者无心改进。主要表现在现在教师科研业务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多表现在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经费上,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挂在口号上,实际的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繁琐却回报低,教师为完成教学工作量而上课。上完课转身即走,辅导课多由助教完成,与学生沟通较少,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视而不见,对师生关系的改进漠然视之。特别是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往往是大班授课,一学期下来,教师认识不了几个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绝大部分师生互相不熟识甚至是不认识,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特别是在大学建新校区之后,师生可接触、交流的机会更少。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减弱,师生关系的消极现象更趋严重。

第四,信息时代带来的影响。如今学生面对的诱惑太多,从高考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往往忽视了学业。而那些重视学业的学生,在网络时代,他们可供学习的途径很多,对于照本宣科、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教师,他们往往也选择了消极对待。

而师生关系的不良趋向,不仅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学生到校主要是为混个文凭,教师上课主要是为完成教学工作量,完全看不到想象中的高校教育教学场面。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高等教育,如今教师多忙于科学研究,对教学虚于应付。

三、优化高校师生关系的策略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共同成长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学生对教师尊重,教师有权威性,学生有自主性,两者和谐共生。

第一,管理层做好科学的导向作用。教师忙科研轻教学,主要原因在于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教师职称职有的晋升、岗位的聘任等,评判标准多来自于科研指标,高校的教学被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教育部门在积极进行研究,提出新的应对政策。2013年12月底,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做法。要改变在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科技指标的做法,减少科技评价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这都是一些积极的信息,但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层的严格执行。让高等教育首先回归到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在教师的考评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同时进行考核,做好导向作用。

第二,提高的教师自身素养非常关键。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传媒的无所不至使教师们深感知识存量不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过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好比“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如今却是“一杯水和不断更新的流水”的关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学会改变观念,学会终身学习;教育思想要转变,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解惑”,更要懂得如何启发学生。

第三,积极开辟师生交流的新渠道。信息时代,学生更倾向于网上交流。可采取如教师公布电子邮箱,建立群,或者通过微信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隐性的教育渠道,潜移默化地改进高校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董卿,王平.高校师生关系日趋冷漠,课上课下缺失交流彼此陌生[J/OL].中国经营管理网,2008-03-23.

[2]李丽萍,李桂茹.大学病症状:师生关系就是没关系[N].中国青年报,2007-11-23.

[3]匡令芝,孙宗禹.发挥高校教学管理职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5,(4).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由于远程教育的特殊性,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效果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远程教育要取得教育实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以渊博的专业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真诚的交际艺术建立新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互动学习,使远程教育发挥实效,体现远程教育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远程教育 师生关系 教学效果 和谐融洽

在新的世纪,远程教育的发展实现了“人人终身享有受教育权”,以“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诸如计算机课件、网络、广播、电视、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手段,向在岗或脱岗的成年学员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开放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或优秀的人才,让“学生”在工作上作出更大的贡献。由于远程教育的特殊性,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效果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师生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学习,才能使远程教育发挥实效,体现远程教育的真正价值。

一、科学认识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最基本的关系。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新时代的远程教育,老师基本上都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但区别于课堂教学的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出现了新的变化:老师由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掌控课堂的主宰者、教学知识的传授者、信息资源的垄断者、媒体资源的使用开发者成为在远程教育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帮助者、学生获取资源的引航者、多媒体资源的合作者和开发者,变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为“先体现成人间朋友式、同志式的新型平等关系,再体现师生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的转化,主体作用的变更,为实现教学效果的落实,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不能寄希望于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权威、严厉,更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威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调节适当的学习情绪等,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由此来看,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重于服务,辅诸于教育、管理。比如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就确立了网络条件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支持服务、注重互动”等全新的教育观念,通过教师的服务开展远程教育,满足不同程度的学员需求,力求因材施教、学有所获,近30年来,取得很大的成就。教师角色、地位的准确定位,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学习型师生关系树立学识“权威”,保证教学实效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知识渊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才能以实力赢得学生的内心尊重,从而发自内心地信服老师,树立老师学术权威的威信,从内心中感觉到跟从这样的老师一定可以学到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技能,能帮助自己快速发展和成长,让自己更适应工作的需要以及在工作中取得更为卓越的成就。所以,作为远程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功底,不仅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精益求精,并能触类旁通,熟悉远程教育中多媒体的互动操作等手段,以获得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以保证远程教育的高效进行。

在远程教育中,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要根据学员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讲座、辅导、互动等教学内容,以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征服学员“骄傲”的心,以实用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学识威力,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崇拜感,继而产生向榜样学习的激情,从而信服教师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教师“榜样”的引导下有效学习,给远程教育的顺利实施给予保障,给教学实效的落实予以保证。

现在社会上人们对远程教育有着片面的看法,就是因为有些从事远程教育的院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细致: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教学的教师不够专业,满足不了学员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学员学不到实质性东西,对自己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得到一张学历的文凭而已,可想而知,教育的效果是如何。河北电大在远程教育方面做有细致的工作:建立了一支教育观念先进、熟悉远程教育、业务素质较为全面的专兼职教学、管理、技术和研究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实用性,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使学员从学习中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上的收获,体验到学习的满足,并配以必要的作业和评估测试要求,促进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互助性的师生关系实现个别化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新的信息与日俱进。面对网络,远程教育的教师也需要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远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和新知识引导学员,学员可以凭借外在的信息和获取的知识影响教师,实现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促进教学相长。

在远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如教学课堂、互联网、QQ、手机短信等现代化平台,多与学员互动、沟通,对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予以专业方面的解答,也从中学习学员的工作经验来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这样,朋友、同志式的师生一起探讨问题,探究方法,这种针对性的个性化互动教学,有利于学员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发展和提升,能激起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迫切性;有助于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方便快捷又实效,易被学员接受。在互助教学中,教师的服务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学员在学习上、工作中的疑惑予以知识点拨、方法指导,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有利于满足成年学员的成就感。这样,学员在互助教学中,在教师全方位的服务下,互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得以激活,乐于探究讨论,满足心理需求,教育的实效在互助中铸就。

一位在中外合资企业任职的学员这样说:“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完全不受时间限制,在互动学习中得到老师的全面解答,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四、朋友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尊重与信任,促进教学实效

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因此,远程教育的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员,与学生心心相印,以真诚的友情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员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那么我们的远程教育事业就能闪烁出动人的光彩,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远程教育中的教师通过网络与学员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以诚相待、以诚感人、友善待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不掩饰自己的严厉,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员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增强信任度,取信于学员,做到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以达到教育教学之目的。

教师要变成学员的朋友和智者,注重民主平等,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学员,设身处地地站在学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只有这种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氛围里,学员自主自信、热爱学习的信心才能得到培养,学员才能在工作之余更好地进入网站互动学习,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对于学员的求知要有耐心,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远程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及时给学生以学习上的帮助和鼓励;在答疑时要及时,对作业有批改反馈,不让学生感到在孤军奋战;在课程安排、考试计划、成绩上传和公告发布应合理全面,使学生提前了解、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要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和自身相应的网站公告,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处处为学员着想,才能赢得学员的尊重和信任,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学员积极学习,认真高效完成远程教育的学习任务,也使我们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从知识和能力上使学生都得到提高,实现教学实效。

总之,远程教育要取得教育实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以自身渊博的专业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真诚的交际艺术建立新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远程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窦娇颖. 远程教育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中小学电教,2007(1).

[2]李彩云. 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011(3).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观体验,秉承良好师生关系则是一种教育理念。如今的学校教育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即教师太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却忽视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教育价值。良好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当前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要素。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价值;优化

【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心理—道德教育’原理及其模式研究”(17YJA880062);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心理—道德教育范式研究”(16JYA005)

【作者简介】侯亚萍,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沈贵鹏,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心理教育、“心理—道德教育”研究。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重要标记,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具有相互性、复杂性。有研究者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交往和联系,它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任务为目的,以情感为纽带,以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为规制,以学校文化为环境氛围的特定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是亲情关系,也不是普通的社会关系,其人际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主体—主体”的,是两个主体的相互成就关系[1]。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教育只有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之上才会更加有意义,也更容易收到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与学生关系良好,教师在教学工作才会更有动力和激情,也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与学生愉快地合作,教学相长。对学生来说,与教师关系良好,有利于学生更轻松地与教师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无形的、积极的;反之,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紧张,不仅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两者之间的情感和能量在彼此间也很难流动起来,不利于师生的有效沟通,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出现家长不满意教师、教师抱怨学生、学生抵触学习等不良现象。因此,我们应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本文基于教师的视角,主要从良好师生关系对于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如何优化师生关系这两个方面提出见解。

一、良好师生关系对于教育的价值

现代教育一方面能高效率地传递知识、选拔人才,体现与现代化进程一致的工具理性功能;另一方面又日渐显露出与生命意义相悖的内在矛盾,使教育内含的价值理性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基础,是优化教育环境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证学生自主性发挥的重要表现。

1良好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师生关系良好,教师和学生就彼此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对教育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使教师在无形中树立了威信,教学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可是在现实中,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往往将控制的权力作为征服所有不确定因素(包括学生的思想)的前提条件,将所有不可控的因素作为无关物排除在教学之外,以此实现教学活动的确定性[3]。有的教师带有控制欲的做法很容易使师生关系处于对立的状态。师生关系紧张,很多问题就不容易得到很好的解决。并且,處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难以找到教学工作的意义,从而出现懈怠、怀疑自己等负面的心理状态,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价值,不是一味地强调“教师权威”,而是双方共同配合,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和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良好师生关系是优化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渠道

教育环境对教师和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教育环境通常是指确保学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诸条件的综合,它既影响着教师的教,也影响着学生的学[4]。师生关系对优化教育环境的影响意义重大。学校教育的复杂性,以及当代部分学生思想发展超前、追求个性、心理脆弱等特点,对教师解决相关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越发重要。师生处于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对很多问题的解决可能就多了一把心理的“保护伞”,尤其在学生的心理咨询当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更信任教师,使学生卸下心理包袱,面对教师能坦然地说出自己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校教育处于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对于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水平有促进意义。

3良好师生关系是保证学生自主性发挥的重要表现

在把握教育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时,我们要从教育劳动的价值目标出发,准确把握其特殊性,防止其流于一般化和公式化,把特殊的师生关系单纯当作一般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并把复杂的师生关系简单化[5]。在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出现了一般化或者公式化的弊病。学生在教师的“权威”“权力”面前退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处在这种师生关系中的部分学生较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不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自主性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合理目标的愿望和能力[6]。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很多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很好地与教师沟通。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欠缺自主性,他们在学习上的主观心理需求就被忽略了,于是学习兴趣减弱,学习的热情消退,学习倦怠心理不断增加。教师应该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敢于表达想法,而不是只能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挥”。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获得满足、认识自我。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优化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真正地“发力”,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同心协力。对于如何优化师生关系,笔者参考心理学当中常用的一些心理效应,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巧借“南风效应”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各种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事情,处理得当,将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反之则会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的故事。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凛凛刺骨的冷风,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7]。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采用温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往往更有效果。在解决学生问题时,教师可巧借“南风”,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双方的矛盾,也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其实,运用“南风效应”解决问题,在无形中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尤其对于部分独生子女来说,由于父母平时对其娇生惯养,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太激烈的做法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而会刺激某些学生,甚至会做出偏激的事情,这样既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避免“光环效应”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了著名的“光环效应”。所谓“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人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8]。“光环效应”在任何场合都有可能产生,这种知觉是人的一种主观印象,常常会让人陷入一种以点概面或者以偏概全的误区,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有时也会产生“光环效应”。比如一个学生如果学习很优秀,教师就继而认为这个学生的一切都是好的,反之则认为这个学生一无是处。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与义务。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单单由其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避免产生“光环效应”。在“光环效应”的心理影响下,教师往往只看到学生的一个方面,而掩盖了该学生的其他闪光点。这不利于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自然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着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兴趣不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重视“尊重效应”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也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举措。在目前的教育现实中,有些教师依然受传统师道的影响,自认为比学生高出一等。因此,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总会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事情。殊不知,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在语言、行为等方面不尊重学生。比如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注意恰当的方式,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有的教师经常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张贴出来,或者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给部分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焦虑与压力。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很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激化矛盾,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多为他们着想。学生毕竟生活阅历少,社会经验有限,难免会犯些错误。对此,教师不应恶语批评,而应艺术地批评,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这样处理问题可能会更有效果。同时,教师应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对他们的理解与信任,优化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双主体”: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J].江苏高教,2017(8):6466.

[2]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810.

[3]余闻婧.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6(4):3038.

[4]张辉蓉,贾瑜.教育环境对教师教学方式选择与运用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4 (8):3237.

[5]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侯林.母亲人格與5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7]叶玉海.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人民教育,2005(12):3738.

[8]宋贤国.班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几种心理效应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07(5):5556.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既然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对高效课堂进行重新审视。按照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当下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准确界定高效课堂,认真研究、把握高效课堂的基本特质,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构建的现实意义,以期探寻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引言

近几年来,“有效”这一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当然也包括教育行业。而“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早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已经开展,其核心就是追求教学效益,也就是所谓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范畴比较广泛,其中包括“高效教学”。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所说的“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是对“高效教学”的古典表述: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则是对“高效教学”的通俗表达。当下,研究高效课堂的内涵、追求高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正成为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并努力实施的重要课题。

一、高效课堂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学生角度来说,高效课堂的主要表现为: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做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二、高效课堂的基本特质

根据高效课堂的定义,可以总结归纳出高效课堂有如下基本特质:

1.高效课堂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

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才能有成效。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能学”、“想学”的自我意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最后,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2.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

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学生的探究结果不强求一致,重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点拨重点也不在引向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从学生的探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必要的校正。

3.高效课堂是教法灵活多样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变。如果不断改进方法,则不仅学生感到新鲜,自己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常教常新的奥秘。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教法,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创新意识,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强化。

4.高效课堂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课堂

高效的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尝试鼓励他们勇敢表述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更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我参与,我进步,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成绩也会在不断的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1.构建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课堂教学一味追求新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教学中容易出现因夸大自主教学,夸大过程与方法,夸大学生作用,夸大情感目标等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重复、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的表演、作秀愈演愈烈等。面对种种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2.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质量最高层次的标准,是每一位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应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等方面做一些有益创新,让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实惠”。因此,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在研究学生,研究知识,人际关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专业素养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3.构建高效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构建高效课堂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需要

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更要改变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源。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在对待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将更加注重帮助与引导;在对待自我成长上,教师将更加注重自我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将更加注重合作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路径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16个字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代表一切方法和出路。围绕“十六字”灵魂,从“唯学”建构教学关系,从“唯生”建构师生关系。基于“两唯观”,寻求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路径。

1.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精心组织教学,真诚与学生合作,师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互动的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点拨,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使学生不断探索反思。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才会和谐,这样的课堂才会有高产出、高效益。

2.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与情感这三维目标。同时新课标指出,这三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传统教学侧重双基,淡化过程性目标,其他目标很少涉及。但在新课程指引下,特别是在高效有内涵课堂的构建中,必须对课程目标有准确定位,既不能随意降低标准,又不能随意拔高要求,更不能因为创新课堂而过分强调具体哪一个目标,这样容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可见,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根本所在。

3.认真全面研究教材

认真研究教材、增强教材处理功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理解教材和熟悉教材有较大区别,熟悉教材是浅层次的、表面化的,即哪有知识点、重难点是什么等;而理解教材是深层次的,即要理解教材设计这些内容其预期的功能是什么。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素材蕴含着编者的意图,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处理好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再开发、创造和延伸,更好地发挥教材设计的“原始”功能,强化教学效果。

4.科学潜心分析学情

研究学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真正的学情源自课堂。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教学问题并适时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修订、充实和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还要对这些了解、认识、感受与思考进行及时总结,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还有利于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

5.努力优化教学过程

有了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时时做到最优化,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高效。一是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二是要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不仅要追求高效,还要最讲究生态。三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多样评价,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6.善于发挥教学机智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在落实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节教学节奏与步调,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烁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利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处理效果,往往彰显教师的智慧,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养。

7.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结语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同时,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2]冯程.我的高效课堂[J].才智,2012(23).

[3]沙春霞.如何打造高效课堂[J].宁夏教育,2011(21).

[4]何国平.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七个关系[J].湖北教育,2003(4).

[5]郭秀芬.如何打造高效课堂[J].新课程(下),2011(2).

上一篇: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投资银行体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