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范文

2023-12-30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半导体器件物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它前承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工艺等课程,后启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测试分析等课程。针对该课程基础理论要求较高、综合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首先,强调半导体物理以及几个方程的基础地位,突出PN结、BJT和FET为课程重点;其次,构建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锻炼设计思维;再次,布置仿真分析任务,借助TCAD工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最后,结合学校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器件的应用以加深理解。通过以上几点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半导体器件物理;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实践训练;教学质量

电子器件是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元。1947年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的诞生标志着电子信息技术进入晶体管时代。此后,半导体器件以及以其为基础的集成电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当前,由半导体器件构成的电子电路几乎都已集成化,半导体分离器件只是在某些特殊领域。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以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工艺为基础的,要求半导体器件不断更新,以滿足小尺寸、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

半导体器件物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1]。该课程论述基于电子的微观运动规律的各种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讲授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学特性和影响器件参数的因素[2],其核心内容是硅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需学习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工艺等课程,对固体能带理论以及半导体材料(Si、Ge、GaAs等)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认识。该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器件结构参数、工艺参数、材料参数与器件电学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后续学习半导体器件设计与验证、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测试分析等课程打下基础。在后摩尔时代原有技术持续改进和提升、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电子科学技术本科专业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改革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提高教学质量。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半导体器件物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学生需具备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工艺等专业课程基础。这门课是后续半导体器件设计与验证、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测试分析等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

(一)回顾前序课程的相关内容,引入相关方程和分析方法,强化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固体材料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固体和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载流子的输运过程,低维输运,固体和半导体的热、光、电行为。强调课程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固体能带理论;基本方法是求解连续性方程、电流密度方程和泊松方程,得到半导体内的电场、电势分布和载流子浓度分布[3];基本目标是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外特性参数与半导体的材料参数、几何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共计8个学时。

(二)深入分析和讲解PN结、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突出课程重点

运用第一部分介绍的基本方法分析PN结、BJT和FET三类基础器件,每一类器件的教学时间为16个学时。PN结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PN结特性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直流特性、寄生效应、交流小信号特性及其等效电路、开关过程及其物理实质、击穿模型及其定量描述。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双极型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及制造工艺、内部载流子输运过程、电流放大系数(均匀基区和缓变基区两种情况)、直流特性(电流-电压关系、击穿特性、高阶效应及安全工作区)、频率特性和开关特性。场效应晶体管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JFET)的工作原理、电流-电压方程、直流参数和频率参数、短沟道效应等,半导体表面的特性及理想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结构,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MOS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制造工艺、阈值电压及阈值电压的调整、直流电流电压关系、非理想效应、击穿电压、热电子效应和辐射效应等。

(三)辐射特殊领域,拓展教学知识

在保障课程的基础部分和重点部分的教学课时前提下,根据实际剩余的教学课时量,合理拓展金属-半导体接触和异质结、光电子器件和半导体功率器件等特殊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加强课堂讨论和课后训练,巩固教学内容

每次课后留2~3道思考题,督促学生在完成作业之余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完成每章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对相关的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针对每部分教学内容布置相关仿真分析任务,借助TCAD(Technology Computer Aided Design,半导体工艺模拟和器件仿真)工具加强对学生的课后实践训练。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设计思维

(一)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理念。首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学懂课程内容,并会应用相关内容,而不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取得高分数。其次,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以及新的集成方法层出不穷,教材应该是教学参考书,应该立足于教学参考书添加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最新动态,丰富教学内容。再次,“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在高等教育中教学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更多地教授学生学习和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辅以必要的板书。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每个知识点辅以应用实例的讲解,启发学生参与讨论并思考相关理论问题,可帮助学生尽快弄明白每个知识点的用处,做到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典故和行业资讯,可帮助学生缓解疲劳,增加学习兴趣;穿插随堂练习,可帮助学生当堂巩固相关教学内容。

3.改革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和学生的课外交流互动。借助TCAD工具(如Silvaco TCAD)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注入杂质浓度分布、电场和电势分布等原本抽象的图像的直观映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开展半导体器件设计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热点问题和最新行业资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半导体器件及半导体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复习半导体器件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思考相关热点和难点,拓宽知识面。通过介绍半导体产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机遇,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三)除了重点传授半导体器件的分析方法之外,注重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

分析思维和设计思维是两条顺序相反的路径,设计比分析要难,会设计就肯定会分析。虽然本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分析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设计方法,以实例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半导体器件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三、借助TCAD工具加强实践训练

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和特性大多是通过二维剖面图和特性曲线进行展示,内容较为抽象。此外,半导体器件各种参数理论计算的结果往往和实际结果存在偏差,这是因为手工计算不可能考虑所有的高阶效应,也不可能求解复杂的超越方程。在实际制作好的半导体器件中要观察到内部的杂质浓度分布、电场和电势分布等图像几乎是不可能的。TCAD工具基于有限元算法对半导体器件的制作工艺以及器件特性进行模拟仿真,能够直观展示各种分布图像和特性曲线,还能精确求解各种方程,使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偏差极小。借助TCAD工具开展对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分析以及半导体器件的工艺和特性仿真,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4],充分锻炼学生对半导体器件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四、鼓励学生开展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器件的理解

结合学校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开展半导体器件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加深理解。我校“本科生导师制”规定每一名高年级本科生都有选定的指导教师,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中去,这样既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把所学的专业课程应用起来,加深对多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加强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把控,帮助自己制定职业规划。

五、总结

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的目的是论述基于电子的微观运动规律为基础的各种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讲授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学特性和影响器件参数的因素,其核心内容是硅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该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和综合性强,具有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特点。另外,随着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半导体器件也不断涌现出新结构和新工艺,要求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的教学要覆盖面广,能跟上时代步伐。为此,提出了几点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首先是在强化基础和突出重点的前提下拓展教学内容,加强课堂讨论和课后训练,巩固教学内容。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热点问题、最新行业资讯和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关问题,通过介绍行业情况和机遇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最后,借助TCAD工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在应用中加强对半导体器件的理解,同时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把控。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张伟,陆晓东,吴志颖.《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5,(7):200.

[2]高清运.“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6):20-21.

[3]傅兴华,丁召,陈军宁,杨健.半导体器件原理简明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向兵,程秀英.基于Matlab GUI的《半导体器件物理》教学仿真平台开发[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47-48+206.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MA Kui

(College of Big Data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Key words: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reform; guidance; practice training; teaching quality

收稿日期:2019-08-31

基金項目:2019年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基于宽禁带半导体材料Ga2O3的功率器件研究”(编号:ERCME-KFJJ2019-(01))

作者简介:马奎(1985-),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功率器件及功率集成技术。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一、明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思想

在信息时代, 一方面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 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 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满足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另一方面, 随着传统物质资源的减少,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需要终身学习, 所以, 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于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 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标, 并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在中小学, 要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让学生学到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何种工作, 这些知识和能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二、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教学中, 注重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以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任务的完成,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解决, 避免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克服思维定势, 如“关闭窗口”的操作, 通过关闭“纸牌”游戏窗口, 触类旁通, 尝试关闭“我的电脑”窗口。

三、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 “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的矛盾, 我们一定要做到“授人以渔”, 放弃传统的手把手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 在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中, 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鼠标操作, 可事先不告诉学生结果, 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明确提示操作目的, 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 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操作结果, 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学习重点。

四、充分考虑学生特点, 采用愉悦式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差异, 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 有时需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供学生选择,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目前,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不尽相同, 但是, 在教学设计上, 我们都应尽量考虑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 摒弃古板僵化的教学方式,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 在时间安排上, 讲解时间应少于学生练习的时间, 总之, 教学设计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着想, 采取愉悦式教学。

五、明确学生学习需要, 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学习需要是教学设计中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 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我在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果之前, 总是要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制定出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标准, 绝不搞一刀切。

六、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者的教师, 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对于教师自身来讲, 要不断充实自己, 勇赶时代步伐。

由此可见,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是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终身受益, 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 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技能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首先, 要明确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次,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 要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 要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皆有所获;第五, 根据信息技术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发展性, 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主编,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第1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 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参与主体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是政府和理论界的专家操办的多, 数学教师和数学专业委员会参与的少, 普通民众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没有或很少有企业家、技术工人等各行业的代表参加, 普通民众不了解, 舆论反映我们的教育不能为各行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 而事实上我们的数学教育也确实没有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需求。缺少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参与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改革。

一是现在的数学版本比过去多, 这是好事。但在使用中, 各个版本的具体教学内容在每个年级的进度不一样。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内容, 人教版数学是七年级下册学习, 而北师大版数学是八年级上册学习。实践中这给我们学校需要转学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转学的学生经常因数学教材不同, 学习进度不一样而无法在新学校随年级就读。

二是数学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老师把数学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去形成新知识, 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各种探究数学的可能。在探究讨论中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 学习进度慢一些的学生变成陪衬, 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 在探究讨论汇报时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这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反思的问题之一。

三是数学探究活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和思考, 需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及时思考, 更需要给时间学生体验并及时进行数学思考, 学生不能理解的数学探究活动就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数学探究活动。不能数学思考数学探究问题的学生就不会喜欢数学。不能及时理解数学探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数学新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实践和再探究

对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超越精神再现, 是对数学教育神圣事业执着的追求。反思数学新课程改革需要进行数学新课程教育实践和再探究。数学新课程教育实践和再探究是开展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的需要。在数学新课程教育实践中有意识的引导师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教师数学教学和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反思, 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 引发对教数学和学数学的行为比较反省, 我们可以多引导师生进行同类比较, 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数学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现象, 或是周围的思潮的分析评价, 此外师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 再实践和探究, 那么我们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达到使数学教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推陈出新, 不墨守成规。

一是帮助学生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一是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并及时给予鼓励, 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不能因取得一点进步就得意忘形。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 设计出方向准确、目的性明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出具有奇异感的练习, 就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新鲜感, 从而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 求知欲就成为学习的内驱力, 就可以使人产生探索的欲望, 探索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芽。比如在引导学生推导了圆面积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面积时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小组讨论后, 大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而有的同学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认为知道直径可推出半径, 知道周长推出直径继而推出半径。对于这组同学的回答也给予肯定, 并且向学生说明在求半径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样, 学生尝到了在一题多解中寻找答案的乐趣, 开拓了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

二是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在创造之先, 创造者必然要设想创造的对象是怎样的形态, 具有什么作用, 创造出来后可供社会作什么用等等。这种种想法, 乃是进行创造的一例, 因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必须解放思维, 破除对课本和权威的盲目崇拜, 这是素质教育应培养的内容之一。书本知识是一定条件下的经验总结, 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加之人们的认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的学习态度, 树立科学的自信心, 敢于怀疑课本及资料中的例题解答、定理证明的简捷性甚至正确性。

三是鼓励学生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我们的数学教学, 如果把学生的思想约束在教材的框框内, 不敢越雷池一步, 学生的创造力就难以得到发展。如何才能使学生既能学好前人的知识, 又不受其约束, 敢于另辟蹊径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实践表明, 引导学生进行命题条件求异、命题结论求异、命题对比求异、命题延伸求异、命题构造求异等, 都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好方法。教师在不拘泥于课本、紧扣课本注重命题教学的同时,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其求异思维。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探索中反思我们数学教的对象, 反思数学新课程改革需要进行的教育实践和再探究, 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1 认识新课程标准

计算机技能受IT业高速发展的影响, 单一按原来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方法, 学习的技能很快就会落后, 更不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什么影响。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强调信息技术的学科基础性, 弱化信息技术的技术性, 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 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 了解其中的每个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教学。

2 研究新教材

新的信息技术教材,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生使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软件的“说明书”, 而更注重知识的基础性, 学习的可迁移能力, 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新教材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也给予教师更好的发挥余地。

新教材中5个单元都是围绕信息来讲解的, 它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讲解, 而是以知识点为例来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半成品进行教学, 需要介绍信息技术工具的地方就介绍, 不需要的地方就放弃。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专业性知识, 阅读大量的信息, 了解最新的软件。

3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 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 以及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 参加教师培训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 我们还可以请一些专家、朋友或老师来给我们上课, 讲解一些新技术、新理念。

3.2 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在学习交流过程中, 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 互相学习, 彼此借鉴, 共同分享经验, 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参加网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讨论, 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 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3.3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 优势互补, 开发潜能, 生成智慧,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时积极发言, 集思广益, 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们还应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模式, 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

3.4 利用教育Blog坚持写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多数情况下, 是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 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在网络交流盛行的今天, Blog因操作方便、交流方便等原因特别适合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故事。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 养成良好的思考与写作习惯, 时间长了, 在写与读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自己的研究水平也就随之提高。

3.5 开展教学研究

我们应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努力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针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自主构建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体系。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 培养他们可持续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 对信息技术老师来说,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因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信息技术课程地位得到了加强, 信息技术教师从幕后走到台前, 逐步专业化;信息技术学科的年轻给了老师们自我展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总之, 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全局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 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切实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 我们思考, 我们奋斗, 一定会取得更喜人的成绩, 我们期盼这天早点到来!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了, 本文笔者从新课改课程标准、新教材研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阐述了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 老师只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一个表象, 真实的目的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了解生活和自然, 转变为内在的东西。老师要教会学生的不只是化学知识, 要教会学生探寻化学世界神奇的方法。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目前,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缺乏兴趣去进行学习。就其原因有二:一是初中化学虽然比较基础, 但是大部分是理论知识。例如, 元素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元素的化合价等较为难理解和记忆, 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低。二是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志向不高, 没有远大的理想。究其根源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从小就养成了贪玩, 不思进取的不良行为,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就不好。到初三才学习化学, 知识又难理解, 因此, 就放弃了学习。

(二) 新课改理念难深入到实际教学中

在国家提出新课程改革之后, 很多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响应新的教育理念,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完美融合。教师的理论水平低, 这导致对于理论的学习较为浅显。所以, 很难意会真正的新教育理念。教师对于知识的更新无法跟上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能够接受知识, 没有主动积极地自主学习, 构建知识体系, 这样就没有实际集合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三) 实验设备较为落后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实验现象而得出的。而现阶段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中学化学实验仪器较为落后, 这使得无法进行全部的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根本就无法做。初中时期, 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 很多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 每当参加化学实验课的时候, 显得格外兴奋。如果无法开展化学实验的话,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下降, 自然学习的效果也要大幅度降低。很多学校里面各种实验装置都稀缺, 化学实验药品存放时间较长, 导致变质过期, 这样会大大降低实验的效果, 甚至无法进行实验。中学化学实验难以开展, 一部分是因为经费不够;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认为只需要学好理论知识就能够有好成绩, 学习很多程度是填鸭式教育。有的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实地了解知识的本质, 如果有实验辅助的话, 学生的学习就能够更加有效率。缺少实验操作, 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很多时候操作不规范, 以后将无法进行深入的化学研究。

二、对策思考

(一) 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化学教师在中学化学的教育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作用, 师资力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进人才, 如果缺乏引进的条件, 学校需要尽可能对目前的师资进行培训, 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习其它学校的教学理论, 请城里学校的知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来上示范课或到城里学校听知名教师上课, 把新课程理念的精华学到手, 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出符合自身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在响应新课程理念的时候, 学校需要深刻研究新课程理念的实际本质。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充分享受新课改带来的机遇。学校也需要不断加入资金的投入进行实验设备的补充, 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而获得化学知识,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才更加深刻。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更加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老师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提升课堂的气氛:一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多做演示实验和一些和中学化学有关的生活小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介绍化学知识的用途:如在讲空气的组成时要介绍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讲解盐的时候, 可以先讲侯氏制碱法主人公的励志故事, 这样学生就会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感染, 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提升。三是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要养成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好习惯, 要有远大的志向。从小立志, 长大后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的学习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关爱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 让学生视教师为父母, 在学校能得到家庭的温暖, 学生才听老师的话学好各门科学文化知识。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1 转变教学旧观念, 树立教学新理念

任何一次课改, 都离不开社会, 都离不开生活实际, 都会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当今世界, 竞争激烈, 焦点在科技, 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因此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 走改革创新之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 如果一个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教圣贤书”, 采取满堂灌、一言堂和学生填鸭式被动被迫接受的教学模式, 早晚会被社会所淘汰, 被学生所抛弃, 被自己所出卖, 跟不上时代新步伐, 无法适应课改要求。因此, 作为一名政治老师, 要转变教学模式, 树立教学新理论, 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 从他们已有的和正在体验的生活实践和学习经验出发, 面向学生, 在确立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的思想意识下,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采用大量的具体的生动的例子, 与时代共进,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与合作的学习氛围,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使学生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转向探究式学习, 自主合作性学习。

综上所述, 树立中学政治教学新理念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采用现代教学理念, 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 从学生角度出发,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养成“我要学, 我必须学, 我应该学”的新的学习观念。

2 拓宽课程资源, 采用教学新思路

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书本的知识, 教材上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没有拓展延伸。而在现代教育中, 教育与初中社会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以教材教教材的方法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及现代教学的实际。因此要把教材的作用扩大, 从原来只是知识的载体扩充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途径、一种方式, 这也是政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前对我来说, 政治教学课程资源太少, 自己主动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太麻烦, 想找一些现成的却又不多, 在一次新课改培训上, 专家启发我,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 除了教材、图书、报纸、电影、电视以外, 它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舞台, 发生于时光的每年每天, 需要教师应时常来做个有心人, 与学生一起及时捕捉, 搜集有用信息, 不断的创造课程资源。”这段话使我受益匪浅, 受到启发, 一方面我严格遵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 另一方面, 我不拘泥于教材原有内容和体制的局限, 特别是结合生活实际, 精选生活中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的事例与材料。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社会热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学习, 使课堂具有鲜明的生活时代气息。如初三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课中, 我运用大量的时政热点, 如:中国俄罗斯年, 中德文化年, 还结合地方弘扬民族文化活动, 如:南岳庙会等, 学生喜闻乐见, 倍感亲切, 也通俗易懂。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旧教学思路, 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和当前热点问题着手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走进社会, 亲近生活, 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来正确对待和处理好社会生活中的主流与支流, 认识从众心理, 处理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我们以往的教育, 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 课堂教学过多地采用知识本位的灌输, 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英国迪卡而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书本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用书本教授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3 探究师生互动, 成立合作学习方式

新课程下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合作者转变, 但是教师主导作用不但没削弱, 反而加强了, 这是因为, 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 学生接受的常常是老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 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 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也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帮助,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学生在课上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个性得到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有时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中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 看不到老师调控。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有效地调整好课堂教学节奏, 及时地总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 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地进行点拨与指导, 创设有效情景质疑, 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质疑、探究能力, 不断优化教学结构。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是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探究师生互动情景, 如:小品表演, 课堂讨论、知识竞赛等都是教师们常用教学形式, 这些活动中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学,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教学主体。

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 其实原是学生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提高学生自尊, 建立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社交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可以较好地锻炼将来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需的多种能力, 使个别差异在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每一种形式, 都应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 不能只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 而是为了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时, 同知识基础不同, 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 改变单授课模式, 利用新教学手段

实践证明, 新的教学手段对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政治老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 以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为切入点, 把政治教学和实施网络化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一步推进政治教学的课程改革。而其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

因特网的最大作用就是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网络为现在的教学和材料的选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知识引进课堂, 使课本知识和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交互学习方式。如我们在讲述“科教兴国”这一知识点时, 就可以让学生直接从计算机里查询最新的科技信息, 如“神舟六号”的发射及成功返回等, 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自己在网上收集信息远远比我们老师帮他们收集整理好效果好,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采用。

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新的教学手段对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地采用。

总之, 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树立教学新理念, 掌握教学新方法, 运用教学新手段,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和探索, 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整体把握教材结构, 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姿态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为推动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政治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探究新的学习方式。为推动初中政治课教学改革做出自己贡献, 这是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政治教师有关政治教学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上一篇:电信市场经济营销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