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范文

2023-09-21

区域规划范文第1篇

长沙向南、株洲向西、湘潭向东,在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的中心地带,长沙南城正成为开发浪潮中颇受关注的片区之一。日前,四位省内权威专家学者在同升湖通程大酒店正式启动长沙新南城区域发展研究专家课题组,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和长沙南城发展献计献策。随着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的进一步深化,长沙南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它将呈现出何种发展态势,将走向怎样的发展格局?一个个悬念让这个充满诱惑力的片区愈加神秘。为寻求方向、廓清思路,以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经济学家张萍担纲成立专家课题组,围绕南城的发展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课题调研,力图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寻找到新时期长沙南城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模式。

在这次课题调研中,调研组专家将对新南城的区域进行明确界定,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以及数据整理、专家讨论,对新南城进行一次全面而权威的调研。届时,还将正式对外公布此次调研的成果,以鲜活的数据资料以及精辟的专家观点对新南城的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构想。

区域规划范文第2篇

摘 要: 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分布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文献资料 法、实地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 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此反映城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集散地和经济发展中心,以及城市体育 设施规划者的思想等情况。研究表明: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呈现出相对集中趋势,形成 了四个相对集中地区域,芝罘区三站周边、莱山区烟台大学周边、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彩云 城周边和福山区商业街附近。这种分布与烟台市地理环境、城市地标建筑、城市规划布局、 交通、人口等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空间分布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Sports Go ods Sales

——A Case Study in Yantai

ZHAO Lan-ge1, SUI Yong2

(1.Physical Education ofNorthwestNormal University, Lanzh ou730070,Gansu 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ofShaanxi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Shaa nxi China)

Key words: sports goods; sales occupation; space distribution

体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在解释体育现象、预测体育发展方面显示出作用。国 外及其我国学者在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工作[1]。产 业空间分布是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组成部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刘庆新等对西安市的 研究表明,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也具有这方面的共同性 [2]。当 然,这项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不同区域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分布尚需进一步研究。本 研究选取山东省烟台市作为研究地点,通过调查研究探索该市体育用品空间分布情况,从而 为完善体育经济地理理论体系提供一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店的空间分布。主要探索体育用品销售比较集中 区域的分布情况——即体育用品销售中心。调查对象为烟台市体育用品专营店、体育品牌专 卖店,还有设专门场所经营体育用品的综合性商店(一些小型商店虽然代售一些体育用品, 但由于规模较小没有统计)。调查范围为烟台市主城区,包括:烟台市绕城高速以内主城区 (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内容:体育用品销售店的名称、 地理方位、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经济地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阅读的文献资料进 行了分析,梳理出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整理调查用表。

1.2.2 实地调查法2010年1-2月,对烟台市绕城高速以内主城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调查统计体育用品店的名 称、地理方位、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等,并对部分销售者、消费者等进行访谈。

投稿日期:2010-0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课题号:04BTY004)。

作者简介:赵兰革,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统计。

1.2.4 个案调查法通过与经济开发区飞乐体育用品商场、南大街的鸿星尔克、福山区商业街的361°、海 港街的风之捷体育、烟台大学对面的匹克和乔丹、三站市场的正大服饰等商店负责人进行交 流,了解其选址原因、经营形式等信息。

2 结 果

根据商业中心地的基本原理,本研究确定1 km2内有30家以上销售店面的区域为销售中心 [2]。商业中心分布形式表现为两种格局:沿街道两旁形成的条带形商业街和围绕道 路交叉口发展的商店聚核体,两种形式以前者为主[3]。对烟台市调查发现,该市 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相对集中,符合此规律,具体情况如图1。

图1 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分布图 烟台市四个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分布特征为: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呈现典型的中心地 分布。四个中心各有其特点:第一,芝罘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有着烟台市唯一的体育用品批 发市场,与旁边的以海港街为中心街的体育销售市场形成了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核带结合 式中心”分布。三站批发市场以体育服饰与器械为主营面,而以海港街为中心街的体育销售 中心则以品牌专卖零售为主,两个中心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烟台市最大的体育用品销 售中心。第二,彩云城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中心,也是该区的商业中心。作为新兴区 ,在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下该区商业快速的发展,商业氛围渐浓,体育用品店铺分布逐渐形成 了东西长江路、南北泰山路“两带中心”分布。第三,以商业街为中心的福山区商圈,是福 山区老城区,是其商业中心所在。作为商业区域,历史悠久,商业氛围浓厚,是福山区体育 局等政府部门所在地。由于长期的商业发展熏陶,体育用品销售店大部分分布在县府街、商 业街、城里街、南苑街四街的街面,形成了“‘王’字型四带中心”分布。第四,莱山区烟 台大学对面形成了一个体育用品销售市场,呈现“单核式中心”分布。烟台大学旁边的烟台 体育主题公园,是山东省第一个集体育竞技与旅游、健身、娱乐、商贸为一体,具有体育旅 游特点的景区、烟台最大体育场馆集中地,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地段,是烟台市最大的体 育中心。因此该地域吸引了大批体育用品销售入住,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3 烟台市体育用品行业空间分布成因分析

研究表明,零售店选址则更强调地利的重要性[4]。商业位置的选择是商业经营战 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区位对于零售商业发展具有致命的作用。 任何一个产业选择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据估算,超过80%的商业经 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者与空间位置有关[5]。在对经济开发区飞乐体育用品商场 、南大街的鸿星尔克、福山区商业街的361°、海港街的风之捷体育、烟台大学对面的匹克 和乔丹、三站市场的正大服饰等负责人进 行访谈时,他们都提到了店面的选址的重要性,并且一致认同:店铺位置是决定经营成败的 关键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店铺选址都是为了更便于消费者消费。而消费者往往会在购买不同 物品时选择不同区域。消费者选择又与销售行业的相对集中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商家 和消费者既是对立的两个群体,同时,又必须找到共同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实现双方的经济 意图。

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商业环境空间性是商业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6 ]。商业地理区形成的条件第一个就是以商业中心为核心。

刘庆新等研究表明,西安市体育用品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与城市交通、政府规划、传统商业区 、人口分布、城市地标建筑都有密切关系[2]。他的研究是建立在西安小平原这个 基础 之上的,通过对烟台市的研究表明,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空间分布情况。不过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的形成还有自身的地理环境特点应予以高度重 视。

3.1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地理位置起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同样影响着经济发展。

烟台市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中部,境内丘陵绵延,沟壑交错,河流众多。全市海岸线达 909 km。市北、西北部濒临渤海,东北和南部临黄海,西起莱州市虎头崖,东至牟平东山北 头,是曲折的岩岸。烟台市区依海分布,同时,烟台市中心又有大片丘陵地带,交河从南至 北穿越整个市区。丘陵将烟台市切割为两大部分,夹河又将烟台西部分割开来,形成了相对 集中又互相分离的四个城区。因此,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烟台四个城区即连接在一起又相对 独立。每个区都有各自的区域规划,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也相对集中。

由于毗邻海岸,烟台市海岸与海岛景色交相辉映,是山东省游览避暑胜地。一个具有良 好旅游经济效益的成熟旅游目的地,不仅有宜人的气候独具魅力的人文或自然旅游资源,而 且其配套的基础设施[7]。烟台金沙滩公园、海水浴场、海边游乐城,烟台体育公 园等为 体育旅游,尤其是水上项目旅游,提供了优质先进的硬件设施。随着体育旅游经济的兴起, 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类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在世界各 地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8]。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为旅游业的发 展提供了资源与动力,更为体育及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旅游 型为主的城市也影响到烟台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分布。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北临金沙滩旅游度假区;芝罘区体育用品销售中 心东临第一海水浴场;莱山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旁临烟台体育公园、海水浴场、黄海游乐城 。这为三个中心提供一个巨大的体育消费平台,促使体育用品商家的不但涌入三地。三个中 心分布在三区海岸线旁,由西至东依次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岸线、芝罘区海岸线、莱山 区海岸线。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岸与芝罘区海岸被夹河与芝罘岛相隔,而芝罘区海岸与莱 山区海岸由于无天然屏障阻隔,体育旅游产业有连片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人口 的增加,芝罘区和莱山区的2个销售中心将沿海岸线发展形成为以海上体育旅游为主的休闲 体育商业带。

政府规划与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9]。烟台市几个体育用品销 售中心都 与政府长期规划有直接关系。在现在社会,传统商业中心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的经济与文 化生活[10]。福山区、芝罘区是烟台市老城区,两区的商业区是政府最早规划的商 业区, 一直保持到今天。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烟台市商业的快速发展,政府规划的商业区也随之快 速拓展。由最初的一两条街区发展为今天的商业中心。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也在这种商业街区 成长过程中逐渐由零星店铺发展成为销售中心。

新兴商业中心,是与传统商业中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商业商务功能兼备,大型零售业 态和现代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商业中心[11]。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国务院 首批设立 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有一个龙头。经济发展 带动了本地区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形成了以彩云城为核心的商业购物区。生 态体育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集体验、探险、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 育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12]。由于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四季分明,气 候宜人, 濒临海滨,景色秀丽,滩平沙柔,碧波万顷,该区在1993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金 沙滩旅游度假区,成为一个理想休闲、居住、旅游场所。调查中一些经营者认为这里适应商 业发展,才入住此处。

烟台四个区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规划也有各自特点,从整体上看,烟台体育用品销售 行业呈现四个中心态势。每个区的销售中心都与政府规划的商业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即服 务本区消费者,又可以辐射到其他城区和乡村。

3.2 地标性建筑城市标志性建筑是指在城市中最广为人知、在空间上具有重要标识作用的建筑物,它基 本等同于城市地标系统中最高层次的城市地标。它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13]。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 面来说 ,标志性建筑引导一种新的活力,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 推动作用。

烟台体育公园是烟台市新兴的最为莱山区居民所熟悉的体育地标性建筑群。是集体育训 练与比赛,市民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型体育公园。烟台体育公园承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 现代五项和女子篮球小组赛等大型竞赛活动。城市地标建筑综合体使商业活动更加集中,商 业活动才能非常方便。烟台体育公园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并且这个建筑群建成与发展 和体育有着密切联系,是人们很容易想到购买体育用品的区域,因此体育用品销售商家在此 选址,使该区域发展成为了体育用品销售中心。

3.3 交通布局城市交通对商业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有关调查表明:烟台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量小,并且 品种单调,很多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高档体育用品市场占有份额几乎为零,体育产品市 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14]。绝大多数体育用品都是从外地运输进来的。

烟台经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 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 海上门户。虽然烟台地处华东东北一隅,但是这里的交通十分发达。

公路方面境内有烟台至北京的206国道连接华北等地,烟台至上海有204国道与华东相连 ,“荣成-烟台-乌海”的荣乌高速使得烟台与西部省区连接在一起,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 省三亚市的同三高速又把这里与东北连接起来。

铁路有胶济-蓝烟铁路,烟台火车站贯通全国铁路网。目前正在建设沿渤海湾德州至烟 台铁路、烟台至大连轮渡铁路。

海运方面有烟台港,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位于东北亚国际经济圈的核心地 带,是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同江至三亚)的重要枢纽和贯通日韩至欧洲新欧亚大陆桥的重 要节点。目前,烟台港对外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每年有800 多艘次外籍船舶进出港口。烟台港开通的近20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可承接、中转世界各 地适箱货物。

机场有莱山国际机场,开通了至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航线;国内航线联通北京 、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每周航班120多个,是国家一类空中开放口岸。

可以说,烟台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相对完善烟台立体货运通道和 物流中心。

芝罘区的体育用品销售中心与交通的关系最为密切。这里毗邻烟台火车站、烟台汽车总 站和烟台港(三站)。这里还是通往莱山国际机场的机场高速路起点,交通可谓便利,是烟 台市交通枢纽,大宗商品运输中心和烟台客流中心。该地区是烟台市主要的对外批发市场, 是胶东半岛与内陆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一大批体育用品批发商 和品牌零售商入驻,尤其以大型批发企业为主。

福山区的商业街是烟台市较早规划的商业中心地点。这里形成了横纵多条主要交通道路 ,是烟台市内交通较发达的区域。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彩云城经过多年发展,也形成了密集 的交通网络,与市内许多地区之间建立起了便捷的交通线路。莱山区烟台大学是该区中心地 点之一,这里的道路交通十分便利。以上三个区域的交通十分便捷,公路网比较发达,同时 ,三个区域也是烟台市内公共交通的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市内消费者,大多数烟台 市体育用品消费者都在就近处选择以上三个地区购买。

3.4 人口因素一定规模或密度的人口是商业网点布局的必要条件,而已形成的商业网点又反过来吸引 人口移居此地[15]。零售商业的兴旺与否取决于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又与消费者的 需求密不可分,而消费者的需求与居民收入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有关 研究认为:居民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16]。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改革 开放以来烟台市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长。烟台市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断增 长,教育文化娱乐在居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7]。体育消费已经成为社区大 多数居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18]。

调查表明,烟台市民购买体育用品时会考虑出行距离的因素。因此,购置体育用品时78 %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商业区域。同时,8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体育用品相对集中 的就近区域购置体育用品。调查显示,烟台市形成的四个体育用品销售区域被大多数消费者 认知。调查者普遍认为,到这些区域购买体育用品便于挑选,可以进行比较。从图2中可以 看出,烟台市的住宅小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福山区传统商业区。对住宅小区开发商的调 查也表明,他们更愿意开发靠近商业中心的土地。同时,如果开发土地周边没有商业中心, 开发商就会考虑联合筹建。烟台市的四个销售中心周围小区相对密集,人口多,人流量大。 烟台市的住宅小区分布进一步证实了社区与商业中心的地缘关系。

图2 烟台市住宅小区分布情况图 体育人口的数量和人群结构是决定这个地区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烟台市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的人口中,按职业排序以此为:学生、知识分子、职员、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人员,所占 比例分别为42.35%、20.46%、16.52%、13.82%、6.85%[19]。这一调查与全国 其他地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调查显示,知识结构对体育消费有巨大作用,这与相关研究是 吻合的。其中,学生又是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人群。

图3 烟台市的学校及其相关文化部门分布情况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四个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周围学校及相关文化部分布密集,表明生活 或工作在这些区域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也就是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人群。由此可见, 烟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与体育销售行业分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口素质较高的区域体育 消费数量较大,需求决定了供给,这就吸引了商家前往投资适应这种需求。

上述人口因素对烟台市体育用品零售中心形成有较大作用。调查分析表明,烟台人口密 集区、文化区与体育销售中心重叠,并且影响着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4 总 结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具体来说呈现出四 种分布方式:芝罘区呈现批发与零售相继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单核式与多带式相结合的中心 ”分布;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的“‘十’字型两带中心”分布;福山区呈现“‘王’字 型四带中心”分布;莱山区呈现“单核式中心”分布。

对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地理环境等因素对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空间分布起着极大的限制作用。本项研究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可以预测我国城市体育 用品销售行业将会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增长。研究表明城市中有可能会产生两种行业聚集 类型:一种是单一的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中心,一种是包含在商业中心区域内的体育用品销售 行业中心,符合商业中心的聚群效应。

当然,这种趋势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要更多城市案例研究来验证。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城 市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史兵.关于体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讨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1):1-5.

[2] 刘庆新,史兵,雷欢欢,等.城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空间分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29-132.

[3] 邓世文.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36-39.

[4] 崔振华,杨婷.商业零售店选址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8,10(2):42-45.

[5] 张慧达.大型零售商业设施选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9.

[6] 李莉.区域商业和经济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5,4 :18-22.

[7] 程庆.论体育与旅游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3):89-93.

[8] 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 (3):39-42.

[9] 俞琳.我国三大都市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论——以上海市为个案分析体育产业 发展环境影响因素[J].体育科学,2007,27(7):86-95.

[10] 杨俊宴.传统商业中心的系统规划理论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 文集[C],2002:103-109.

[11] 陈玉慧.新兴商业中心规划与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市富山商圈为例[J].世界 地理究,2007,16(3):37-44.

[12] 王志成.试析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7, 下旬刊(501):225-226.

[13] 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6.

[14] 姜德卫.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 科技,2003,25(2):76-77.

[15] 王宝铭.对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的探讨[J].人文地理,1995,10 (1):36-39.

[16] 蔡军,钟天朗,等.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上海、西安居民体育 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18(3):16-20.

[17] 王玉琴,姜元魁.基于系统思维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机制探析——以烟台市体育消 费为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4):79-81.

[18] 姜焕尧,王慧胜,冷冬冬.烟台市晦暗小区部分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 [J].经济学,2007:571-574.

[19] 姜德卫.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煤炭 经济学院,2003,25(2):76-77. 第33卷 第10期

区域规划范文第3篇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10年),有24个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年平均气温13.4℃,交通便利,登封已成为中州大地上一座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景致怡人的现代旅游名城。

登封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该市已探明的矿产品种达37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等优点。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15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被能源部定为全国100个商品煤基地之一。铝钒土储量2.4亿吨,是河南省两个铝钒土基地之一。石灰石储量30亿吨。现代装饰材料花岗石储量30亿吨,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硅矿储量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开采、加工、销售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格局。

长期以来,登封市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煤、电、铝、水泥等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在推动登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等问题,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呈衰减趋势,综合分析登封的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经面临枯竭。放在全国比较,优势不突出;而登封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蕴藏着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良好业绩,登封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条件培育成全市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

目前登封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登封市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

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刚刚结束的中央和河南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这是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登封市作为河南省十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特别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普遍遭受重大影响,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立足登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基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登封市旅游资源价值高、转化潜力大。一个地区最有效的发展模式、最合理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由他的资源优势所决定的。登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环境优美,矿产丰富,最主要的资源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的矿藏。现已探明的矿产多达41种,煤炭、铝钒土、石灰石、硅石资源储量大,品质优,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全省2个铝钒土基地之一。二是优美的生态环境。登封地处山区,石厚土薄,气候干旱少雨,发展传统农业没有优势,但山区特有的森林资源,使登

封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登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等殊荣,为发展生态性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岳嵩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奇观世界独有;嵩山三皇寨风景区,山壁陡峭,岩层竖立,自然风光奇特秀丽。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雄倚市境的中岳嵩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有人文景观150处,自然景观30余处。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8处,市(县)级123处,已发掘出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其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学圣地嵩阳书院驰名天下。嵩山地质具有“五世同堂”的地质构造,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每年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登封市在适当开采矿资源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来推动该市经济的发展。

2. 以平顶山为例谈谈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正确处理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者是由于资源的开发而再度繁荣的城市。平顶山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平顶山因煤而兴,从1957年建市以来丰富的煤炭资源就像老天给与平顶山人的特殊礼物一样,惠及几百万平顶山人。中国煤炭工业城市,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这些名片全是平顶山的。平顶山原煤总埋藏量103亿吨,保有储量80多亿吨,占河南省总储量的51%,素有中原煤仓之称。平顶山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已知矿产57种。位于市区和宝丰县、郏县、襄城县交界地带的平顶山煤田,新中国建立后在此开发建设的大型矿区,面积约65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27958.6万吨,保有储量202542.9万吨。多为肥煤、气煤、焦煤。煤炭工业是平顶山重要的支柱产业。煤炭资源的长期持续开发在为平顶山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高度依赖煤炭的资源型城市。但现在,“一煤独大”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型城市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性,使得资源型城市都会出现至少是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经济衰退现象,如果再加上资源使用不合理、大量的浪费、管理不善等其他原因,又会加速这一过程。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现象发生,必须及早规划,实施积极转型战略,以保证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及早发现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这是确保平顶山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刻不容缓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其主导产业包括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

以平顶山为例,长期的煤炭开采带动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也形成了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第

一、第二产业比重大的典型“嵌入式”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重点产煤地区煤炭工业单一发展,加工转化深度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二.资源枯竭问题凸显。目前,平顶山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强度大,长时间、大规

模、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显突出。

三.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目前,平顶山市煤炭资源回收率低,大部分乡镇煤矿资源回收率更低。由于其它产业发展不足,共生、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由此可见,平顶山市资源型城市是因煤而兴,而一旦煤炭产业拉动弱化,必然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回落,这方面不乏前车之鉴。面对比较严峻的形势,资源型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产业转型是突破点,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归结为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两个方面。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没有产业的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就失去了载体;城市功能转型是产业转型的前提,没有城市功能转型,产业转型就会失去基础,难以成功。

因此,平顶山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在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的互动中,通过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的途径,明确城市转型的思路。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转型为突破点,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接替产业为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突出技术改造与创新;强化开放引资,不断推进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面对严峻的形势,为处理好平顶山市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以下措施:

1.建设园区、搭建平台促进转型

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其他省市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既为现有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建设平台。

2.项目带动、产业延伸推进转型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重大接替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元产业格局。

3. 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带动转型

资源型城市在环境建设上应“软硬兼备”, 制定有效的措施,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用环境吸引投资者,用服务留住投资者,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国内外资金引来留住,让引进项目落地生根。

4. 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推动转型

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转型进程中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精干主体,剥离辅助,聚集优势资产,建立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型煤炭企业要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一步消除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5. 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支撑转型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接替产业必须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战略,转产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坚决制止低水平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节能降耗。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从政府、企业、区域

产业和社会五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引导转型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资源政策、国企改革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的对口争取工作,给予资源型城市积极的支持。资源型城市也要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重点,把转型摆在突出位置。同时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型煤炭企业实施转产项目,资源型城市转型建立产业园区,解决煤炭职工生活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一方面要靠国家及地方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增强自身筹融资能力。如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嫁接合作,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学会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多渠道筹集资金,积聚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区域规划范文第4篇

全球时代是竞争的时代, 而在当今的城市世纪则表现为城市竞争, 然而, 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 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因此, 城市区域是全球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当前, 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构筑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为适应上述形势, 各类城市区域规划, 例如广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的都市区规划, 江苏苏锡常、南京、徐州的都市圈规划, 浙江的杭嘉湖绍、宁舟、温台等城市群规划等在我国蓬勃兴起, 而从广州兴起的都市区概念规划可以作为新时期城市区域规划的代表。

2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研究

2.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信息化、高速化、郊区化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扩展和重构的重要因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方式变革, 家庭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 使城市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展成为可能, 也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出现明显的松散化倾向。城市新区沿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高速干道的交叉点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开始从单核心型向多核心城市形态过渡。对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地区而言, 中心城市出现郊迁扩散现象, 城市新区和开发区建设成为主流。与此同时, 随着高速公路等区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也出现新型企业、大型购物中心、高档别墅区沿高速公路向城市边缘地带某些节点扩散并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郊区化”现象的结果是:中心商业区衰退, 大型工业区郊迁, 郊区大型平价商城建设, 高档别墅区和远郊度假区在郊区出现。

在这些背景之下, 在区域规划过程中重组空间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个城市和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2.2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重组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规划结构的两个核心内容, 是互动的两个方面。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布局要求, 产业结构不同, 所形成的空间组合格局自然也不一样, 空间景观差异很大;反之, 空间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陆大道 (1991) 认为, 产业空间积聚趋势的扩大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是积聚效果导致产生的膨胀, 使经济水平高特别是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愈来愈发达, 相应地, 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 产生了谋求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其二,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负荷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两个问题, 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 解决过密和过疏的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区域内外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区域产业结构重构对空间结构重组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连续的、渐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 但区域空间结构一旦形成, 即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有当区域内外条件发生重大转型时, 区域空间结构才会缓慢地调整, 形成新的空间格局, 空间结构自身的这种结构转型功能可以称为“自组织功能”。尽管区域空间结构具有自组织功能, 但空间结构的重组总是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陈旧的空间结构不能按照新的资源空间配置逻辑组织和分配资源, 反过来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起阻碍作用。这样, 就对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空间结构的转型提出了要求, 这就是科学地、有意识地引导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意义所在。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 陈修颖, 2003)

2.3 行政区划调整与空间结构调整

首先, 并镇后, 各街镇的发展定位更为明确, 资源利用更为科学, 各镇的地产布局更为合理。全国五金之都永康市曾早在2001年时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 将原来的22个乡镇调整为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方岩风景区。撤消原古丽镇, 把芝英镇整体并入市区。市区设立东城、西城、江南、芝英4个街道办事处;重新组合成龙山、古山、花街、石柱、象珠5个镇;同时, 根据永康实际, 设立方岩风景区。

其次, 由于行政区域的扩大, 发展机会也多了, 进入的发展商将会更多, 必然带来新一轮的竞争。

最后, 并镇后城市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版图架构下, 现有的地产分布结构将会做出调整, 地产商的排行座次也不断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重组是必然的事情。而且重新划分之后, 产业分工更为明确, 两地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产业布局在空间上形成新的组合形式。美国学者厄儿曼 (E.L.Ullman) 认为地域之间的此种互补性增大了两地之间的流动量, 导致了货物、人口和信息的移动和流通。

3 区域规划过程中空间结构重组的方法

空间结构重组主要包括要素重组和状态重组两部分。要素重组从节点、通道、流、网络和等级五方面进行;通过调整各组成要素的比例和相互关系, 充分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状态。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素优化, 主要是调整优化空间结构的各个组成要素, 使之达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佳要求;二是状态调整, 主要是调整各组成要素的“配比”和相互关系状态, 使之发挥最大的整体协同效应。

空间结构重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而产业空间结构重组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线形规划方法实现。投入产出模型是进行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 它可以详尽地描述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应用领域也已从单纯的经济分析转向能源、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综合系统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是以满足区域在目标年实现经济最优增长为基准而进行的。

空间结构重组的过程需要企业自身进行组织方式的创新。企业是实现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真正主体。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资产经营实现产权重组和空间重新布局, 从而最终实现空间结构重组, 并最终呈现出新的空间结构景观。通过资产经营, 促进企业的跨区域整合, 以实现区域企业组织方式的两个转变:由“共和式企业网络”向“王国式企业网络”转变;由水平式重复布局模式向垂直式价值链分工模式转变。其最大的效应是促进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呈现依价值链而分工的空间格局, 通过企业集团的运转自动地链接了各次区域空间。而共和式企业网络则导致企业重复布局、规模狭小、区域间恶性竞争等。

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 优化区域资源要素, 进行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显得迫切、重要。本文尝试性地探讨区域规划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和方法, 以指导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实践, 并简要分析了杭州市空间结构重组要点。

关键词:区域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空间结构重组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区域响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21 (3) :8~12.

[2] 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2.

[3] 陈修颖.空间结构重构的效应及地域性策略[J].财经科学, 2003, 6.

[4] 陈修颖.转型时期中国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探论[J].经济经纬, 2004, 6.

区域规划范文第5篇

区域规划即对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2], 对于解决要素空间布局、不同层次规划衔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 3S技术为区域规划中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2 重要名词解释

2.1 遥感技术

所谓遥感技术, 简称RS, 是指在远离目标状态下判断、测量并分析目标属性的一种特色技术。作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 遥感技术具备动态化、便捷性、信息量大的特性。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信息迭代迅猛, 利用传统数据采集方式以获得信息的方式无法有效满足规划编制及管理审批需求, 而遥感技术提供的高精度信息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

2.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简称GIS, 是指以计算机PC为平台, 对具备空间属性信息的地理数据通过输录、储存、查询、空间计算、多样化表达的技术集成平台。该技术平台还能动态描述复杂地理信息, 通过构建时间、空间关系, 研究地理系统变化、发展、演变规律。地理信息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科学管控、系统分析空间数据, 来反映地理空间特征及其不同元素间拓扑空间关系, 以辅助科学决策。

2.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又称GPS, 是指自美国通过20年的开发研究, 在1994年成功部署完成的卫星导航技术系统。它针对地球全天候、迅速、精准的定位技术, 在工程、规划、测绘等不同领域得到广泛运用。GP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因快速、精准的空间定位, 从而提供便捷的的测量、定位、导航。

2.4 3S数据集成平台

3S集成平台, 可为数字城乡规划打造方便、动态及整体性强的对地观测体系、空间目标分析体系、智能化辅助决策体系、可视化交互实时体系、空间规划仿真与动态评估体系。3s数据应用平台目前的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3]: (1) 利用GIS数据库构成的电子地图与GPS接收机相互补充的车载、机载等导航体系, 给城市交通管理者、交通设施建设者贡献信息保障与方便使用; (2) 利用GPS接收机来进行数字化航空摄影, 遥感技术提供的数字化影像图获取信息, 并通过和地理信息系统充分衔接, 获得在数字城市的数据, 搭建地理信息系统的每级子系统 (地产、规划、市政等) ; (3) 通过GPS与GIS的集成平台, 合理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中。

3 基于3S技术的区域规划系统的功能实现

3.1 三维立体显示及模拟飞行观察

三维立体是由提供高程信息的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提供平面坐标的表面纹理影像来构建的。在Arc Map、Arc Scene下对grid或tin都可以全方位的观察。如关于景观的生成, 可采用在Erdas Imagine的Virtual GIS功能模块完成[4]。若矢量数据与与数字高程模型相同的坐标系统, 也可以向生成的以影像作为表面纹理的三维立体上加载矢量层。

3.2 规划数据的时空数据管理

城市规划建设信息背景复杂, 不仅需要定性和静态、定量、定位和动态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而且需要高效、迅速和准确的处理。GIS系统的出现, 为复杂的城市元素的各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3.3 规划方案的辅助设计

GIS技术在前期资料收集阶段, 可建立规划区域的GIS现状基础数据库, 为方案设计提供空间信息的检索、动态更新服务;GPS技术能在项目空间定位、选址中。在规划分析决策阶段, 可基于GIS基础数据库, 为各类型规划编制的因子分析、方案确定提供空间决策辅助。在规划成果制作阶段, 提供基于GIS标准的数字产品, 方便规划管理部门管理。

3.4 规划方案的空间效应分析

对于城市中涉及重大基础设施诸如“多规合一”、道路系统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等各专项规划, 涉及空间区位的部分可以通过叠加分析、拓扑分析来发现各专项规划中重叠的部分并辅以局部修正。另外, 可通过3S技术中的可视化功能, 确定待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项目是否对周边的环境、产业功能的发挥、未来城市发展选择等产生过多的外部负效应。

空间效应分析还能够为规划管理与决策者及时发现规划成果与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专题规划、省 (州) 或大区层面的专题规划相矛盾的地方, 及时纠正规划成果, 与上位规划充分衔接,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未来规划成果的审批、规划方案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与比选

区域规划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 “城市问题就是区域问题”[5]的论证说明区域与城市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同于传统的规划手段, 3S技术可就规划设计方案, 进行土石方填挖平衡、房屋拆迁量影响计算等经济学研究, 利用专业化模型来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内部用地功能结构分析、城市发展方向优化分析, 预估方案的社会经济效益。利用G1S的专题图对规划设计成果予以丰富, 遥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可用来建立规划蓝图空间模型, 加强城市规划的视觉表现力。基于3S的区域规划系统较易实现将各种规划方案发布于网上, 实现公众参与。

4 结语

应用3S技术对区域规划统筹不同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城市间发展起到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但目前我国3S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尚不成熟, 如管理体制落后、技术及人才不完善、缺乏与其他技术的综合、空间数据获取及共享存在不足等问题, 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努力克服, 将为3S技术在区域规划中的深化应用和建设数字城市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区域规划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本文在介绍3S技术基础上, 探讨了3S技术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以期为区域规划决策更好服务。

关键词:区域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规划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 王黎名, 文辉, 王英.重庆市区域规划电子沙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 2005, 24 (2) :304-309.

[3] 范文兵“3s”技术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6 (I) :16一17.

[4] 李丹与付宗堂, 浅谈三维立体的生成, in第六届Arc 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2004:北京.

区域规划范文第6篇

1 区域环境现状

以某地区域为例,根据市区环境功能区划,该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的二类区。此地为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2.3℃,年主导风为偏东风,平均风速为1.0m/s,全年静风频率为62%。结合《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根据污染源分布于污染气象特点,确定大气环境的评价范围为区域规划范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延长1km,下风向延长5km。在该区域规划中企业有食品加工、乳制品加工、包装、机械加工与化工,多集中在在东南部与西北部。这些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对比较少。

2 区域规划方案的概述

就区域规划现状,此地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且集合商贸、生活、文化娱乐以及金融等为一体的综合规划区域。产业覆盖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业等,且主要是装备制造业,其他产业只在高新技术发展中起着推动性的作用[1] 。整个规划区域的面积为1884.23公顷,规划后的城市建设用地将会达到1246.32公顷,工业用地占据435.63公顷。整个区域规划分为社会综合服务区、生态农业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区。在对区域进行规划后,现有的区域分散供热会有所变化。

3 区域开发规划环评中大气监测点位的布设

本次研究活动展开的区域风向为东风,整个区域内受到的大气污染源较少。根据大气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可使用扇形分布。在考虑布设点的时候,不仅要将主导风向产生的不同功能考虑在内,还应充分考虑区域内外与规划后的区域,大气污染源会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

3.1 充分考虑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布点方法

就区域现状调查与区域控制性的规定,区域内主要的污染源就是供热烟囱与电厂,最大浓度地点垂直向扩散参数与源高的关系,就能够求得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离。根据其中的关系式就能够了解规划区内污染源的状况,并了解到各项数据均由大气稳定度与下风向距离所决定。

3.2 确定不利气象条件

在研究期间,需要根据区域最近几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此来确定气象不利条件的污染气象特点。在不同的稳定度条件下垂直向扩散参数幂函数来表示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由此便可了解到,根据当前现状与规划后大气污染源的排放高度与不利气象垂直向扩散参数幂函数的表达公式,就可了解到大气稳定度下最大浓度地点距离排放源的距离[2] 。

在借助先关公式的基础上,就能够明确大气污染源,进一步确定地面污染物浓度与风速、扩散等相关性的影响。在此期间就能够明确扩散参数会随着风向距离和不稳定性增强而加大。但是利用其它的相关公式,将所有的相关因素考虑在内风速稳定与风变化距离范围控制在0.64内,但不低于0.32,风速的变化范围在2内。由此考虑多方面因素,就可确定静风的稳定性是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

4 意见

在实行区域开发规划环评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调查规划区内外现有与规划的大气污染源与集中供热的情况,同时还应结合区域污染气象的特点,充分考虑这么几个因素。首先,对于功能不同的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在评价不同功能区域的时候,应在每个区域布设监测点。其次,充分考虑敏感点。在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时候,第一就应当充分考虑敏感受体,即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布设监测点的时候,首先需对集中区域如医院、住宅以及学校影响进行测定。再次,进行现场调查。胫骨现场调查了解区域环境的现状,以及规划后大气污染源。在了解区域污染源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模式来系统分析污染源不同浓度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以此作为监测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够了解区域环境内污染源的分布状况和大气污染质量,以此便可为大气环境预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有利于整个区域优化。并且通过监测最大浓度点,可为整个区域项目环境预测提供参考值,以此便能够简化区域环境环境测评[3] 。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需要根据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唯有在充分了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规划好区域环境。

摘要: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布设大气监测点位,需要综合考虑开发区功能的区划分、环境敏感点以及区域内产业分布等情况,根据规划区内外现状与规划实施后受到污染的重点区域与排放高度,以此作为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的根据。根据实践就可了解到,这种布设方法可充分反映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且能够为区域环境预测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区域规划环评,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

参考文献

[1] 王颖,霍玉侠,侯雅楠,等.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6):456.

[2] 林万生.浅议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J].低碳世界,2015,13(14):7-8.

上一篇: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