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原则范文

2023-09-21

风险管理原则范文第1篇

督导管理人员在工作现场对下属的指挥与管理。其中,指挥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适当的工作分配,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质。指导管理则是指管理人员指导下属如何去完成所分配的工作。

具体来说,指挥与指导又具有密切的双重关系。他们的相同点在于专业、领导、坚决;不同点在于指挥带有强制性质,指导带有帮助性质。

当要求下属员工按照饭店的规范来工作时,基层管理者是坚决的指挥者,而在工作中,基层 管理者又必须给予不同的员工以不同的指导。对新员工要多进行基本素质教育,而对老员工要多加引导。工作是需要集体来完成的,所以有效地利用员工的求知欲、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帮助员工尽早进入工作角色,是产生集体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员工通过从基层管理者学到的工作经验,从感情上更加依附于他们,有利于配合领导的严格管理。基层管理人员需具备以下素质,才能较好的实施督导管理。 端正自身态度和形象

基层管理者是员工心目中最亲近及最具有管理权威的上级工作人员,他们的一举一动和对工作的认真程度,都是员工的榜样,所以首先要从自身的行为做起,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每日的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着重细节,抓住重点,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1.避免当管不管在员工出现了工作上不了解的问题时,在员工有违纪现象时,基层管理者必须立刻进行批评指导,否则员工会产生这位领导容易糊弄的心理。

2.避免工作方法单一因为在管理上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好的管理者应该了解每一个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人而异,寻找最佳的工作途径。

3.避免方法不当基层管理者有时会遇到某件事安排下去,员工不服从甚至集体反抗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90%的原因都是管理者盲目地按照个人思维来安排工作。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基层管理者应事先对工作有足够的了解,对员工的心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思想工作和激发其积极性,工作的分派要合情合理。

4.安排好工作重心作为管理者不必强求每一件事都尽善尽美,也不必无论大小事必躬亲,这样反而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具体来说,基层管理者应抓好每一天的重点工作,将能够安排给其他人做的工作安排下去,并告诉他,他是最理想的人选,这比一般的命令更为有效。管理者将应该由自己完成的工作做好时间分配,每天能够完成30%重点工作中的70%就是成功。 掌握人际关系的管理技能

风险管理原则范文第2篇

【摘要】 管理会计的控制问题是其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许多企业在控制过程中并不十分重视其控制原则。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会计控制的十条原则,希望对企业的控制活动能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控制 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

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

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第十,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贺妍,责任会计当中若干问题的建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6:15-18.

[2] 李孝林,中外责任会计产生和发展探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风险管理原则范文第3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让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学生群体特征的不断变化、更新德育工作方式和打破原有工作方式的壁垒,文章从这些现实情境出发,结合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进行地深入分析,对信息化时代下如何从德育管理沟通工作、德育工作的评价以及德育教师角色转换等方面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做出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小学德育;校长德育工作

网络技术的发展把人类迅速地从工业化时代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也给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时代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和之前相较之下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德育工作的管理、德育工作中的沟通与衔接、德育工作的总结与评价和德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等多个方面。未来的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更多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能否把握住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利用好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便利的沟通和学习方法将成为德育工作成败的重要问题。如若不能,小学的德育工作将会面临传统德育方式、方法的失效,德育也必将面临一场危机。

一、信息化时代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网络技术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冲击力极强,学生群体在每一天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巨大,导致他们的思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念;第二,信息时代在飞速发展,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却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节奏,中小学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信息时代所能发挥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小;第三,教师和学校领导者对新的时代、新的德育理念、德育资源以及德育活动设计的认知不足,难以跳出条条框框将新时代产生出的新事物和方法与德育相结合,很容易墨守成规,最终无法真正将德育工作开展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让学生和教师在德育情境中“走心”。

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小学在德育方面的工作的了解,提出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德育管理工作的沟通状况欠佳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一些德育类活动的开展、德育宣传资料的印发以及在某些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中负责德育工作的相关部门内部大多存在管理沟通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虽然目前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沟通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條件,但是学校并没有很好利用这些资源,没有做好信息透明工作。有教师提到,“学校德育管理信息透明度不高,有时候任课教师搞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开展德育活动,而且活动的持续性不足,这样很难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参加完一个活动之后,另一个活动经常是遥遥无期,下一次活动到来的时候,学生又已经将上次活动忘得一干二净”,还有教师谈及:“各类德育活动之间的没有什么关联,缺乏系统性,没有层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参加同样的活动,这样是不是科学的呢?”总而言之,教师在德育管理工作的沟通方面的评分处于较低的状态,大家希望能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沟通制度,这样才能集合全体教师的力量把德育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二)缺乏德育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价机制

总结和评价是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步骤,只有仔细分析先前活动的经验与不足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当前小学德育工作者都主抓活动,将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但是缺乏对德育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的机制,没有形成德育管理工作链,没有不断更新和改进德育工作,导致德育工作多年来的模式固化、形式单一、活动吸引力不高。事实上,多数德育教师在工作中已经意识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推进,虽然也在教师大会上念了活动总结,但是总结年年几乎不会怎么变”,而且也有一些德育工作是没有被梳理和总结的,比如德育工作与其他学科或者实践活动结合去进行的时候,德育部门可能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因此常常会忽略对这一部分的总结和评价,致使这部分工作的随机性较强,德育效果也不太明显。

(三)德育教师角色转换困难

许多教师在接受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很难将角色进行适当地转换,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教师习惯了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的流程和方式,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仍然保持居高临下的姿态,经常采用说教或者满堂灌的方式,致使德育工作收效甚微。有的同学这样反馈道,“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我感触不太多,只是觉得老师们都在上课,或者对我们进行说教、口头教导,没有专门的德育课,但是感觉班会可能就比较像了吧,说实话我们都不喜欢这种方式,非常希望能够改一下风格,多给我们一些体验和表达的机会”。老师们也说道,“教师的主要工作毕竟是教学,德育可能没有成为任课教师主要钻研的工作,没有备课,所以很多时候就简单地跟同学们提示一些问题”。还有一些老师和同学甚至认为现有的德育完全处于失效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对德育活动没有太多的感受,没有专业的老师,也没有系统的活动方案。

三、改善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德育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下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困境的从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国内德育教师应能应对网络技术给德育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够抓住大好机遇,运用好这一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小学德育工作。

(一)建立有效的德育管理沟通工作体系

学校德育管理方面,通过编写德育管理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德育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学校全通道式沟通模式的建立。利用好信息化时代赋予人们的便利的沟通条件和各类软件设备,学校要主动建立起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和谐的沟通生态。从对当前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的沟通现状和沟通障碍分析结果来看,德育干部在德育工作管理沟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从德育干部入手加强德育管理工作体系中的沟通环节,进一步梳理了管理沟通内涵、过程与要素、作用、类型、障碍及有效沟通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实际,真正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沟通模式的建立。

(二)完善德育工作的总结和评价机制

评价和总结是德育工作不断完善和推行的强力助推器,中学学校需要通过完善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总结机制,对本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避免“总结走过场”、“分析表面化”和“事后不调整”等问题。在评价机制的构建方面,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制定出德育类活动的标准和流程,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德育工作的分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接着按照标准和流程对不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进行考核评估,最后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以学生的收获和评价为最核心的评价指标,在教师的绩效、职称评审以及留任升迁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鼓励。通过总结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将小学德育工作建立成为一个闭合的发展结构,让德育工作不断在学校内部更新、优化和提升,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找到未来德育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关注我国德育现状的人可能都会观察到本研究所揭示的一个现象,人们只是关注德育活动的执行状况,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而往往容易忽视德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也就是教师在活動中的表现。但是,教师又是德育活动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德育领域中的教师问题,尤其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前文指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老师们很难将自身的角色向平等的、创新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工作者或者德育活动组织者去转变。要想改善学校德育管理现状,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教师们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角色,小学也应努力为教师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小学德育工作要有章可循[J].中国德育,2017(05):9-10.

[2]张娟.浅谈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64-265.

[3]丁玉洁.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6(05):78-80.

[4]王举,刘济良.小学德育目标的分层厘思[J].中国德育,2015(05):21-25.

[5]毕国营.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构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4(13):12-14.

[6]黄小平,胡中锋.对小学德育评价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几点思[J].小学德育,2014(03):16-18+9.

[7]姜正国.小学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1):52-55.

[8]邱伟光.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德育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8(24):9-13.

[9]孙少平.建国以来我国小学德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91-95.

风险管理原则范文第4篇

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心,奋起抗击冰雪灾害,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抗

击冰雪灾害的战斗给应急管理研究留下了深刻的思考:(i)体现了应急预案的被动性和有限性。即应急预案难以充分预料危机事件复杂演化中的具体问题,应急决策比应急预案更需要引起管理机构的重视;(2)突出了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等关键性资源配置的应急决策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乎伦理的复杂性范畴。解决这样的复杂性问题,不仅需要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需要规范应急管理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决策者和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一、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的属性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能够在短时问内迅速征调或积极响应的全部各类资源的总称。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有自发资源和公共资源两种类型,有人、财、物、信息等存在形式。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决策指挥人员、参谋咨询人员、后勤辅助人员、媒体人员等,是应急管理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和最宝贵资源。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物、信、财等资源的效用与效能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是公共危机相关信息及其传播途径、媒介、载体的总称。信息资源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政府要依靠信息资源直接影响群众、调动群众。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信息资源了解群众的现状与需求,进而借助信息资源驱动人、财、物等资源间接满足社会需求。物质资源是指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技术装备等以物质实体形态存在的资源。它是各种管理方案落实到实处的物质基础,还是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和应急管理的物质保障。财政资源包括用于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各种财政预算、基金、保险、补贴、专向拨款等以货币或存款等形式存在的资源。财政资源是调动外部或间接资源的总枢纽,是影响应急决策自由度的重要因素。

充足的财政与物质资源储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危机状态下,财政资源转换为物质资源受到多种条件的约束。一是时间约束,即转换需要一定时间;二是价格约束,危机状态下的价格将被扭曲,严重偏离价值规律;三是供给约束,即所急需的物质资源并不容易直接得到。因此必须重视物质资源的储备。但是,并非仅有物质资源就可以应对公共危机。相对于公共危机的属性,物质资源储备很难做到充足和万元一失,因此,必须重视财政资源与物质资源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协调,做到保障有力。

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属性

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或社会正常秩序、发展进程等构成巨大现实损失或潜在危险的事态。它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社会性、扩散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公共危机基本属性的本质在于其产生与发展必将产生一系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从而致使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失衡。公共危机的实质是以资源为基础.以人类社会为核心.以价值规范和生存发展秩序为主体的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破缺。公共危机既有风险性与破坏性,又有机遇性与建设性,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危害与破坏之中孕育着建设性和新的机遇。危机是危险与机遇的统一,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危机之中颠簸前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危机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一个契机。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指公共管理机构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公共危机发展的各阶段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以期有效预防、处理和化解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具有主体多元性。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安全、秩序和稳定等内在的平衡。受到公众监督和约束等特征。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目标的实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并维持其发展运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目标存在两个层面,即满意层面和最优层面。满意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以维持现有社会平衡结构体系为目标。重点在于恢复。效率、经济、稳定和可靠等目标是其内在基本要求。最优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在满意层面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不仅力求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最少失误、最高效率等最优准则,而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共危机。主张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变危机为契机,重点在于建设。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

风险管理原则范文第5篇

摘 要:伴随着现代社会对色彩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同色彩的搭配和设计也在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对于建筑行业,无论建筑的设计目的是什么,其中的色彩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色彩能够对人们的感官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不同的色彩设计往往会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内涵,且色彩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人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们的心理产生较大的波动。为了使室内色彩设计能够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当前室内色彩设计的简单应用。

关键词:色彩设计;室内设计;心理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而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居住环境,人们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室内渡过,因此,室内的设计对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如何将室内设计的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空间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的选择是效果最大且最直接的因素,通过色彩的变化能够对人们产生视觉冲击,从而使得人们向着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本文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当前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1 室内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形式和色彩上的服从功能

在进行室内色彩选择时,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功能进行了解,然后选择对应的色彩进行室内设计,这样能够保证设计的色彩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使人们在室内工作学习时感受到舒适。而在对功能进行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室内空间的使用性质进行了解,像儿童和老年人的居住空间等,不同的使用人群对居住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需求。

1.2 符合空间构图需要

在进行室内色彩选择时,还需要结合室内的空间结构图,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实现室内色彩的美化效果,且在选择色彩时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变化等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在进行色彩的设计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室内的主色调,这样能够对室内的色彩设计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对于室内的主色调,其包含明度和色度等各个方面,通过主色调能够对室内的整体气氛进行有效的调整。但在进行设计时尽量避免大面积的鲜艳色彩使用,这样会对室内的色彩格调进行限制。

1.3 利用室内色彩改善室内的空间效果

通过色彩的使用能够从心理上对人们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尺度和比例等产生一定的错觉,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达到改善空间的效果。像对于室内高度过大的建筑物,在进行色彩选择时可以通过一些近感色的选择来对人们的空旷感进行缩减,这样使人们居住时具有更好的亲切感。此外,还有墙面较大时,可以通过一些具有视觉收缩效果的色彩来减少墙面的视觉冲击等。

2 色彩在室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2.1 加强色彩对室内空间的改造

对于色彩在室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室内的功能进行规划,另一种则是通过色彩对室内的空间进行调整。对于前一种,其在使用时主要是通过色彩的不同视觉冲击对应不同的空间功能,像客廳和厨房,其在选择色彩时则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选择对应的色彩,通过这种设计能够节省经济而实现相同的效果。但在进行功能划分时,还需要保证室内设计的整体统一,也就是需要保证不同功能的色彩选择需要符合室内设计的主色调。像餐饮区域,这一部分的色彩选择主要是黑色或者其他纯度较低的一些色彩,但大面积的纯色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压抑感,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通过一种暖色调来对其进行调整,比较常见的有橘黄色等。而对于学习和办公区域,其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因此,这一部分的色彩选择需要其不会对使用人产生较大的视觉冲击,分散使用人的注意力,因此,这一部分的色彩选择以低柔舒暖色调为主,像蓝色和绿色等。最后则是卧室的色彩选择,其是室内设计的最主要内容,且是一种具有较强私密性的空间,因此,在对这一部分进行色彩的选择时尽量以纯色或者色彩较淡的彩色为主,这样能够使人们在卧室居住时产生一种舒适感,从而便于人们进行休息等。

2.2 对色彩进行综合性选择

在进行室内色彩的设计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墙面、家具和灯光,这三者是室内色彩设计的重点内容,只有将三者的效果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保证室内色彩设计的效果。但在当前的室内色彩设计时,大部分人往往对灯管的色彩忽略。对于灯光,其冷暖色调往往会为人们营造不同的氛围,在同一个场地,不同的灯光效果往往会使人们在心理和视觉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差异。像不同的颜色的光照射食物时,其对人们的视觉冲击是非常不同的,合理的灯光使用往往会使人们的食欲大增。对于灯光使用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比较常见的有市场上的红色灯光,通过红色灯光的照射,肉的颜色看上去更加鲜艳,这增强了人们的食欲,从而增加商家的销量。

2.3 室内设计时的配色问题

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需要对不同色彩之间的主从关系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于色彩之间的对比,其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色彩比例搭配往往决定了那种色彩占据着支配地位。对于主颜色,其是室内设计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然后通过其他配色的对比使室内的色彩对人们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为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需要保证室内整体配色的均衡性,也就是保证室内整体色彩之间的一种平衡,这样既能保证色彩设计的整体效果,同时又能实现不同色彩的不同功能和效果。

3 色彩的通识感和室内设计

对于色彩设计来说,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通感,其能够对人们的视觉和嗅觉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色彩的设计能够对人们的心理感受进行一定的塑造和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色彩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色彩的通识感安排对应的空间位置。

3.1 冷暖感

对于色调,其同样具有冷暖区别,像暖色调,其能够通过对人们的视觉冲击使其感到兴奋,让人充满活力,对于这种色调,其主要是使用在当前的室内客厅和餐厅等的设计中。而对于冷色调,其主要是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平和和沉静,因此,对于这种色调,大部分的使用都是在浴室和卧室等,这种色调能够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宁静,缓解人们的压力等。

3.2 远近感

对于不同的色彩,其由于自身的色系和明度等的不同,会使人们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远近不同的感觉,此外,还能造成人们的凹凸感,这是由不同色彩的光谱和人眼的接受能力所决定。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为了实现不同的要求,可以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是人们对室内的空间产生不同的感觉,像对于一些空间较小的室内设计,可以通过一些远近色彩的搭配为人们营造一种空旷的感觉;而对于高度较大的室内,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可以通过一些近色调来减少室内的空旷感,因此,不同的室内设计要求往往需要不同的色彩去搭配。

参考文献:

[1] 林春兰.浅析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2):104-105.

[2] 张霞.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159-161.

[3] 朱红丽,李晶源.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07(03):11-17.

风险管理原则范文第6篇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新形势下干部工作规律性认识。党管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根本。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保证干部工作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使选拔任用的干部,既是思想解放、锐意进取,理论知识丰富,业务能力过硬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带头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必须改进党管干部方法,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干部的科学机制和管理监督干部的科学机制。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也是党的用人标准的高度概括。《干部任用条例》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为干部的德才标准赋予了时代内涵。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就是要把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任用干部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真正把那些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始终做到以德量人,用干事的干部,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先;以能用人,用开拓型的干部,坚持用有能力、有魄力的干部;以勤识人,用发展型的干部,坚持用事业心强、勤奋敬业的干部;以绩取人,用干练明白的干部,坚持重政绩、重实践、重公论;以廉择人,用勤政廉洁的干部,坚持既考察政绩,又考察廉政情况,用那些既干事又廉洁的干部。

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干部工作中的体现和运用,是考核和评价干部的重要原则。把党的干部政策、标准交给群众,把选拔的职位、条件公布给群众,让群众充分表达自已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把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对多数群众不拥护、不赞成、不满意的干部,绝不提拔重用。政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也是考察和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据。坚持凭政绩用干部,就会激励大家一心一意干事业;凭关系用干部,就会有人到处钻营拉关系;凭票数用干部,就会有人不择手段拉“选票”;凭资历用干部,就会有人不思进取熬资历。所以,坚持重政绩、重实践、重公论的干部导向,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一看群众是否公认,二看工作是否出成绩,把那些真正勤于政事、绩效显著、为群众着想、替百姓办事的干部选上来。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干部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开阔选人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考察选拔干部,最大限度地减少选人用人上的失误。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疏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特别要加强对干部能上能下等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研究制定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制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和办法,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是相一致的,是纠正选人用人上偏差的最有力武器。党管干部,不是领导干部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管干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健全党委讨论干部任用的集体决策制度。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充分运用好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办法,认真执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全面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少数人说了算,违反党内民主原则;另一种是搞无政府主义,违反党内集中统一原则。具体表现在有的不经过民主推荐,领导干部个人指定拟任干部考察人选,有的对拟任干部人选没有进行组织考察,就提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有的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没有经过充分讨论,由少数人拍板,搞临时动议等等。《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严密的行为规范。现在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大对用人权特别是对“一把手”用人权的监督力度,健全党委讨论干部的集体决策制度,使党委(党组)选人用人的权力严格约束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真正做到,推荐过程中,要充分反映民意;考察过程中,要准确评价干部;任免过程中,要真正体现领导集体,有效地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各种腐败现象。

依法办事原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干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干部工作法规制度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推荐、提名、考察、酝酿、公示、讨论决定等程序,严明政治、组织、工作纪律,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严守纪律不放松”。学好原则、用好原则、维护原则,把坚持原则落实到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方法中去,落实到用严格的纪律和强有力的监督保证《条例》的贯彻执行中去,落实到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中去,并以此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六条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理解、正确把握。坚持把学习原则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把学习原则与学习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把学习原则与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加深对原则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

上一篇:营销提升方案范文下一篇:元旦习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