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范文

2023-09-21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建立不久的新兴金融市场,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而股票市场的风险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投机行为,所以研究股票的投机行为,有利于我们很好的认识我国的股票市场。本文旨在通过论述风险投资的界定和风险投资的功能,分析风险投资的作用,找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供各方参考。

关键词:风险投资投机

一、风险投资的界定

风险投资在某种意义上又称为投机,在西方经济学中,对投机一词并无贬斥的意思,而我国长期以来将投机贬斥为“乘时机以谋求个人名利”的不道德行为。从中外学者对投机的定义亦不难看出他们看待投机的分歧:外国学者认为“投机(speculation)是对市场的心理状态进行预测并期望它会使投资对象的评价基准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偏移的一类活动。”而我国学者则认为投机是一种“牟取暴利的不正当行为”。根据笔者的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股市投机应作如下界定:一种以对其他投资人的投资心理进行判断、揣度,获得满意的回报(包括当前的利息和股息,以及资本增值和利润)为目的,并且以承担较大的风险为条件,积极参予市场买卖的攻击性的合理经济行为。它具有如下特征:(1)投机的成败关键是能否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2)投机是一种高风险投资。成则一本万利,败则血本无归;(3)投机是一种攻击性的合理经济行为,它的存在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配置资源的功效;(4)投机应以适度为限,过度投机则须加

(1)以限制。

这里还有必要进一步对投机与市场操纵、投机与投资的关系,特别是对投机的“适度”与“过度”进行辨析,以澄清人们的认识。

市场操纵是指相互勾结的不法巨贾、内幕人士和经纪商等人玩弄种种恶劣手段,如虚抛、垄断、联手操纵市场价格等造成虚假的涨势或跌势,诱使他人售出或买进某一证券,自己从中渔利。市场操纵是股市中一种寄生性舞弊与欺诈行为,其突出特点是破坏了股票交易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为法律所严格禁止。投机是在市场平等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判断价格趋势作出买卖决策,反映了市场的真实价格,因而是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但是应注意,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和量的界线,若超越了“游戏规则”,投机就有可能向市场操纵转化。

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孕育在投资中,投资需要投机,两者形影相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双相伴而行的连体孪生兄弟。投资和投机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是两者都投入资金以获取预期收益,同时承担本金丧失的风险。不同的是,一般投资者注重股票的经常性收益、远期收益以及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投机者则是择机行事,力图获得差价收益。

从投机本身来分析,应区分适度投机与过度投机。适度投机是指对搞活市场

起积极作用的一定范围内的投机。超过一定限度的则为弊大于利的过度投机。美国道琼斯指数4000点左右时,一天上涨或下跌了80多个点,他们称之为暴涨或暴跌,其实涨或跌不过2%左右。而这种变化幅度在我国股市上则不足为奇,但我们股市上出现的一天涨或跌30%-50%,三五天涨跌幅便翻一两番,则显然

(2)是过度。适度投机不仅无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促进股市的发展。因而不必控制只须引导;对过度投机则须加以限制,防止其泛滥。

二、风险投资的功能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有效利用,投机将会推动投资发展,促进股市健康运行。

1、活跃股票市场。在目前的股票市场交易中,投机行为占了较大比重。投机者为了获得差价。不管股票价格升跌如何,都有可能随时出售或购买股票。投资者需要现金或更换证券时,随时可能在市场上找到买主;投资者若想购进股票,不论种类、数量、时间长短,都能在市场上如愿以偿。因此,投机行为的存在使股市交易的流动性大为增强。不仅如此,活跃的投机所促进的股市交投的活跃、股票市场的繁荣,对整个社会在微观机制再造、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配置、投资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完善、国民投资意识增强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平缓股票市价波动。股市中频繁的投机活动是有利于缓和价格波动幅度的方法之一。投机者遵循的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原则。从这一点出发,他们的操作行为常常是反行情而动:行情看涨时,他们抛出;行情看跌时,他们买进。这在客观上抑制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调节了市场的供求关系。最典型的投机行为就是买空卖空,当某种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时,也正是做买空交易的最佳时机,买空的出现增强了市场上这种股票的购买量,进而抑制了股票价格的继续下跌;当某种股票价格大幅度上升时,又是做卖空交易的最佳时机,卖空活动增加了市场上的这种股票的供应量,从而抑制了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扬。可见,投机者是平衡供需状况,缓和价格波动的市场力量之一。但是,频繁的投机活动不是万能的。因为,在市场上决定股价变动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市场内部的系统风险之外,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外部非系统风险的影响。股票投资是对国家经济的未来和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投入,而上市公司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所以股价的大幅度变化由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来决定。西方国家几次大的股市风潮都是由于宏观经济的恶化所引起。股市发生大动荡时,不排除有一些过度投机行为起到推波助澜、趁火打劫的作用,但如此大的风浪决不是投机者所能左右的。实际上这种大动荡也是投机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投机活动只能在排除非系统风险后,在一定程度上平缓股票市价波动。

3、调节供求关系,促进市场有序进行。股市供求往往处于不均衡状态,它通过活跃的投机准确地反映在股价上。投机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和收集了环境变化、股市发展动态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等信息,并以其活跃的沟通能力,抓住有利的时机,卖出或购进股票,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客观上保持着投资市场的供求平衡,促使股票市场连续而有序地运行。

4、分散风险。投机者介入市场交易活动,吸收了存在于金融工具的股市风险;他们是市场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承担着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判断失误

所带来的损失风险。股票投资者为了保存现有价值,他们总是力求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一般是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时差,分别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就可以把大部分风险转移出去。而被他们转移的这部分风险主要是转嫁给了投机者。

5、强化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由于投机者致力于观察市场价格的变化,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又往往是最终体现在市场价格上,因此首先对此作出反应的必然是对价格极为敏感的投机者,投机者的活动又必然带动整个市场的反应,最终使经济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如果没有投机者这样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政策的落实就有可能要延缓很长一段时间。

6、有利于新股票的发行。一些有前途的新上市公司,资信不高,投资者购买新股票要承担较大风险。如果市场上都是稳健的投资者,没有敢冒风险的投机者,那么新股票的发行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新上市公司的兴起,投机者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三、过度投机及其监控

股市正常的投机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投机过度不仅无益,而且会加剧股价波动,扰乱市场,威胁投资者利益。究其原因,有人归结为我国股市发展不成熟,认为发展中的新兴股市总是投机盛行,成熟的股市不是投机股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股市的成熟与否与投机没有必然联系,成熟的股市也可能成为投机股市,日本股市因为投机过度而形成“泡沫经济”就是一个突出的实例。所以,投机过度的原因不在于我国股市是发展中的新兴股市。

从股市发展的情况看,存在过度投机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市场管理行为的短期化、法制建设的滞后化和上市公司行为的非规范化。这种状况使得我国股市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因此,对过度投机的监控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1、建立健全的证券法规体系。以法律形式规范上市公司、证券商及投资者的行为,是股市稳步发展的保障。特别是《证券法》作为证券市场的大法应尽快出台,以统驭各地方、各部门的有关法律条令,弥补和避免现有法规的矛盾和疏漏,促使股票市场走向规范成熟。以法律形式对合法投机行为与非法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界定,是对股市投机进行管理的有力依据,没有这个依据就无法避免和控制市场上存在的无序的非理性炒作,就无法有效地根除非法投机行为,股市上的

(3)是非曲直就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2、发展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成熟股市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股票市场稳定的基础。国外成熟的股市,其资金的80%来自基金,其余20%来自个人投资。我国股票市场要走上健康发展的国际化轨道,必须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培养长期的投资者。发展投资基金。将中小散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投资专家操作,既有助于“散兵游勇”式的中国股民规避风险,又能增强证券市场的投资气氛,减少非法的过度投机行为,稳定和增强投资需要。

3、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这首先要求上市公司不能参与股市过度投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市谋利,也应该关心本公司股票的市场走势,但是绝对不能用投资者的投资进行股票市场过度投机。同时,上市公司有义务及时地真实地公布公

司的经营状况和其他重要信息,杜绝提供虚假报表等行为,以便于投资者作出合理的投资选择。还应该重视的是,上市公司要提高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而不能用高价配股方式向投资者“圈钱”。

4,发展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的投资目前是以收入不高、积蓄有限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他们往往无法跟踪市场,准确弄清行情趋势,因此在对各种股票进行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选择和组合时,容易随机行事,从而为少数不法分子操纵市场提供了便利,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步发展。而机构性投资队伍的介入,使市场行情更趋于稳定和理性。首先,机构投资者资本雄厚,可以同时买进卖出多种股票,分散投资风险;其次,机构性投资者有条件充分了解企业资信,准确预测市场行情,使资金有效地分配在收益率较高的部门和企业;第三,机构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除了盈利目的外,还会考虑社会效果和社会评价问题,因而比较容易与中央及地方的发展计划接轨,减少盲目性;第四,便于国家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管理,调节股票供求,使整个市场上的股票买卖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

(1)张武昌:《风险投资策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许贵人:《中国风险投资问题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范文第2篇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 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一些集团公司也应运而生, 涉及各种行业经济类型, 充分发挥了集团优势、协调效应及规模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 实现了联合发展、多元化发展和集约化发展, 对于企业自身成长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而如何进行我国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核心话题, 并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 符合集团公司自身的特点, 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适应实际需求。

一、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

经过实践研究, 集团公司财务风险,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监督风险, 集团公司规模较大, 分、子公司较多, 存在多级产权主体, 无论哪一个层级出现问题, 都会对整体财务产生影响, 而且不同层级的管理模式、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等都会存在差异性, 致使集团财务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难度较大, 从而产生风险[1];许多财务管理人员也存在风险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的风险防范意识;其二, 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母公司为下属分、子公司向金融机构借款, 或者给分、子公司对外提供担保, 这样往往会造成资金管理不力形成的资金风险;关联交易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其三, 管理风险, 集团公司的分、子公司较多, 存在关联交易和内部业务, 致使财务管理在这方面容易发生资金混乱的情况, 产生风险。尤其是一些集团公司采用独立核算的模式, 一些分、子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自主性较大, 为了分、子公司内部利益, 则会对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考虑不足, 从而增加风险[2]。总体而言, 集团公司存在财务风险, 需要根据其实际特点, 进行针对性解决, 消除其发展瓶颈。

二、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 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

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导致企业众多,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必然带来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复杂性。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以及缺乏风险防范方面的知识。

(二) 集团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监督机制不健全, 影响监督效果, 从而导致风险加重和问题发生。经过研究, 当前集团公司存在多级法人, 规模较大, 无法及时对分、子公司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审核和指导, 缺乏动态性, 且过度干预分子公司财务管理,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 使其降低灵活性, 因此, 我国的一些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方面权力下放较为明显, 如果一些分、子公司存在问题, 将会影响整个集团财务管理。除此以外, 单一地注重结果审核, 缺乏过程管控, 难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迟延的监督模式。

(三) 决策缺乏科学性指导

多级法人治理结构, 导致集团公司难以掌握有效的管控各分、子公司的真实经营管理信息, 使得决策存在盲目性, 导致在筹资、投资、资金运用等财务决策中面临决策失误的风险。

(四) 财务管理思想滞后

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思想滞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 一些管理者认为没有发生问题, 便证明当前管理较好, 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从而在财务管理风控方面意识不足, 产生隐患。另一方面, 一些分、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缺乏全局意识, 注重分、子公司发展, 这就导致其在财务方面的决策存在片面性, 致使集团财务管理受到影响, 例如, 一些分、子公司未能分析集团负债情况, 单一从自身角度考虑借贷问题, 就会给集团增加债务风险。还有一方面, 一些集团发展并不均衡, 分、子公司实力存在差距, 财务管理水平也各不相同, 每一个环节或者每一个分、子公司出现问题, 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而一些集团管理人员则更加关注实力较强的分、子公司或者主营业务, 产生思想倾斜, 增加了其他公司问题出现的概率, 风险加大。

(五)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集团各分、子公司涉及的领域较多, 集团公司虽然设置总的财务管理部门, 但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管理经验, 会导致财务管理与实际业务开展之间不协调, 财务管理人员要能够从实际出发, 协调好财务与业务、集团与分、子公司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做到统筹兼顾。

三、未来发展中应对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面对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 构建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 建立可靠的风险防范机制, 早发现早处理。

(二)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 明确权责关系;成立财务风险小组, 负责组织开展风险防范、预警、处理工作。由财务总监带头, 各部门负责人及重要的分、子公司代表共同参与。

(三) 建立集权的财务管理体系

集团公司对于分、子公司的财务情况需要及时了解。如果风险较大, 需制定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在全过程性方面, 集团公司可以适当进行财务管理权限回收, 但不能影响分、子公司发展, 做好分、子公司财务计划审核工作, 并对其使用过程严格监管, 对其使用结果也要进行评价, 并与类似情况进行比较, 分析本次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如果发现问题, 需要进行经验总结, 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四) 改变财务管理思想

集团公司管理人员需转变思想, 首先, 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理清风险与问题的差异, 风险是不可能消除的, 风险集聚到一定程度之后, 便会产生问题, 应该加强风险防控, 消除问题的爆发根源。与此同时, 应该评估现有风险, 并对风险进行分类, 然后针对性的降低风险, 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例如债务风险, 需要结合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行业态势、市场大环境等详细分析, 然后确定当前是否存在债务风险, 程度如何, 是否可控。有关分、子公司工作人员的思想问题, 应该加强教育、监督, 了解分、子公司财务与集团公司财务的关系, 集团财务与集团发展的关系, 集团发展与分、子公司发展的关系, 这样便会使其转变原有的思想, 学会站在集团角度考虑问题。但是, 对于一些不能按照要求开展工作的人员, 需要酌情给予处罚, 提高其对此的重视程度。除此以外, 作为集团的领导者, 必须明确每个分、子公司都是集团的一部分, 出现问题之后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应该严格管理, 坚持“重点对象重点管理, 常规对象规范管理, 且必须都要严格”的原则。

(五) 充分发挥审计的风险监督管理职能

许多集团公司都有内部审计部门。把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结合起来, 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审计部门对管理层负责, 形成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主要工作有:1、增强集团控制, 按照集团规定对下属分、子公司实行审计。2、对分、子公司的一些金额较大的经济合同、工程项目等进行单项审计。3、实行领导离任审计, 审查分、子公司主要领导人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4、完善分、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分、子公司的审计, 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警, 及时发现和更正问题, 确保集团整体利益, 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促进集团蓬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员素质较差、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思想滞后等方面, 这与集团公司的多级主体、多级法人和业务多样性具有密切关系, 应该针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 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 注重细节, 建立针对性的监管机制, 提升集团财务管理水平。

摘要:财务风险存在于公司的各个环节, 如果不能有效进行风险控制, 将会产生较大隐患, 例如内部竞争、资金链断裂、管控能力薄弱等, 这会制约集团公司发展, 有碍于整体经济的稳定, 所以, 需要对其加强重视, 合理解决, 提高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使其能够应对挑战, 稳步向前。本次研究, 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现状为切入点, 分析其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策略, 以期降低风险, 为集团企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对策,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修剑波.浅析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中国商论, 2016 (32) :85-86.

[2] 钟建良.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7 (24) :94-95.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范文第3篇

1.1 各国对风险投资的定义和认识

(1) 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 (NVCA) 认为:风险投资是由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成长为重要经济贡献者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企业初步运行期的一种权益资本来源。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定义: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 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

(3) 我国著名学者成思危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中这样定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 以期获得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

1.2 广义和狭义的风险投资

由上可见, 多年来, 对于风险投资不同的国家和组织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通过对不同描述的仔细推敲, 了解其中的共性, 可以总结归纳出:风险投资是风险投资家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判断, 经过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判断, 将资金投入到具有巨大潜在发展前景的科学技术创新项目或公司中, 以上市出售获得高额利润回报作为退出渠道的一种资本运作模式。风险投资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2.1 广义的风险投资

指对蕴藏着高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 并伴有高回报预期的资金投入活动。

1.2.2 狭义的风险投资

投资是为获取未来成熟企业高额转让收益而在其孵化阶段冒险投入的即期货币, 即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 以股东身份参与在高新技术领域独具特色或有广阔前景的企业建设和管理, 最终将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上市, 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

1.3 风险投资的认识误区

1.3.1 股票投资不是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科技含量高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 需要攻克的是科学技术难关。它的每一个成功都意味着弥补了一个人类认知史的空白。而股票投资需要攻克的是市场风险和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未知性, 并不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

1.3.2 风险投资不是冒险投资

冒险投资具有很强的赌博心理, 即对损益结局不具备客观评估考量能力或受情绪、信息等其他因素影响不进行评估考量的冲动投资, 一旦失败将对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风险投资是投资者经过深思熟虑的高端理性投资, 即使投资失败也在预计的范围之内。

2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相较于拥有完善的风险投资运营法律管理体系、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的美国, 我国的风险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1998年, 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关于加快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掀起了我国风险投资的热潮, 江总书记也在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也是我国风险投资蓬勃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我国的风险投资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1998年至2001年底, 蓬勃发展阶段。由于受到中央的重视, 在这一时期,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从53家增加到了246家, 管理的资金总额从51亿元增加到了406亿元。

(2) 2002年至2005年底, 稳固发展期。从2002年开始,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滞缓导致国际风险投资退潮明显, 我国风险投资也受到了影响, 使我国本土风险投资规模不断萎缩。然而,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了境外资金对我国风险投资的投入增加。根据《中国风险投资年鉴2009》的数据表明:2003年至2005年这三年间, 外资占风险资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15%;33.9%, 增幅比例明显。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从总量上看, 我国的风险投资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 基本保持稳固发展的态势。

(3) 2006年至2007年, 快速增长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全球风险投资的复苏, 在这一阶段, 我国风险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风险投资年鉴2010》的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完成募集的风险资本为893.38亿元, 比2006年的240.58亿元增长接近了200%;2007年机构风险投资规模为398.04亿元, 比2006年的143.64亿元增长超过了200%。

(4) 2008年至2010年, 调整期。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2008年起,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趋于谨慎, 全年共投资50 6个项目, 投资金额为3 39.45亿元, 投资金额和项目数比2007年均有下降。

2.2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1) 政府支持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从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来看, 政府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末, 由于我国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 风险投资由政府出资, 资金规模不断增长。2007年机构风险投资规模为398.04亿元, 可谓增长迅猛, 为风险投资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但风险投资周期长, 风险高, 政府的财政资金不适宜大量投入该市场, 需要大量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近几年, 政府放开了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 鼓励个人出资, 使该比重逐渐趋于合理化。

(2) 我国目前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上仍不属于领先地位, 国内的高科技产品大部分被国外产品垄断, 使我国的风险投资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除个别领域外, 我国现有企业多以高科技产品的加工代销为主营业务, 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专利, 这就使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缺乏适宜发展壮大的环境和土壤。

(3) 完善了退出机制。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10月30日, 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集团上市。其中的23家身后呈现出45家风险投资机构的身影。创业板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风险投资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退出渠道之一, 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

3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展望及建议

3.1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展望

(1) 创业板的进一步完善将激发新的风险投资热潮。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将为风险投资资金提供灵活而直接的退出渠道, 从而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壮大。随着投入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 会有更多科技成果和前景良好的成长型创新企业诞生, 进而成为创业板优秀的可培育资源, 未来将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容量、提高资本质量。这是一种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产业的良性循环, 也是我国风险投资业未来发展的模式。

(2) 能源环保业将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我国是发展中大国, 也是能源消耗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为了追求高增长的经济指标, 我们的发展多是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的。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这样的发展模式急需得到转变, 这是能源环保业在我国发展壮大的内部需求。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 各国领导人也越来越重视环境对人类健康生存的重要性, 这是能源环保业不断发展的国际需求。

3.2 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建议

(1) 从宏观上看, 在我国应当坚定信心, 提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 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综合国力。具体的说, 首先要创造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 宣传风险投资的积极作用, 鼓励企业创新, 并为风险投资失败者提供保障机制。另外, 很重要的一点, 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促进风险投资的法规,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保护力度。风险投资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 如果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风险资金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就不可能获得应有的收益, 必将严重影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2) 从客观国情来看, 我国风险投资宜保持适当规模, 投资规模过快的盲目增长会导致融资过程的粗放经营和投资个体间的无序竞争, 投资风险将无限增大, 这将损害风险投资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3) 在加大风险投资资本投入的同时着力培养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者。由于高科技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 初创期的企业价值 (无形资产) 难以认同, 影响其成本和收入的变量因素有很多。因此, 风险投资的成功除了需要有新的技术外, 更重要的是风险投资者要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和投资理财经验、广泛的科学技术学识和风险战略规划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许多风险公司甚至把风险人才作为是否投资的第一因素, 而我国目前缺少专业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

摘要:风险投资是市场经济相当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投资方式, 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 由于其在推动科技产业化、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诞生以来便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作为在全球经济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经济, 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都相当值得思考。本文从风险投资的概念、特征出发, 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并借鉴国际风险投资成功经验, 论述了风险投资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前景。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范文第4篇

摘要

一、煤炭技术进步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米厚松散冲积层的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每月23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近几年来,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到2005年底,全国符合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条件的煤矿共有197个,产煤6.35亿吨,人均工效达到17.5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04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技术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为全面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地面抽采、本煤层抽采、邻近煤层、采空区抽采等瓦斯抽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属于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的原国有重点煤矿90%以上开展了瓦斯抽采工作,年抽采量达到20多亿立方米,其中40%被用于瓦斯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和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被普遍推广应用,在煤矿瓦斯事故监控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开发的地音监测仪、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电磁辐射装置,用于预测矿井动力灾害,使不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可能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同时矿区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矿井火区的早期预报、注浆灭火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十五”期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

(四)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

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经过十几年的攻关,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以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与煤共伴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地面和井下相结合的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土地复垦、洁净开采以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工业试验研究阶段,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发展。年产50万吨甲醇、15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加工转化技术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二、煤炭工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井工开采比例大,中小型矿井数量多,导致了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煤矿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还相对落后,煤炭资源洁净开发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够成熟,大量煤炭直接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要解决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十一五”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

煤炭工业要全面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综合攻关,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绿色开采,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所突破,“十一五”末使科技对全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四、“十一五”煤炭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

(一)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

在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的地质勘探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结构的勘探精度,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资源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同时开展中东部地区深部煤层资源赋存规律和探测与开采技术、深部高效找矿和快速勘探技术的研究,解决600米深厚冲积层下凿井技术理论和技术难题,为我国深部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二)煤炭资源开采领域

在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利用现代加工、智能控制技术和工况监控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使井工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大型露天矿生

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万吨以上,同时使薄煤层开采技术和短臂开采装备水平有突破性提高,使采煤装备更适合于各类复杂煤层的开采条件,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三)煤矿安全生产方面

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研究。首先要开展煤矿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与传播规律研究,进一步摸清瓦斯与煤尘爆炸的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其次要开展瓦斯高效抽采技术装备的攻关研究,使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抽采以及地面、井下相结合的抽采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再次要重点开发研究实时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处理能力强、可靠性强的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装置,对井下的瓦斯、煤尘、火灾等灾害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与此同时,要开展各种地层条件下的水害防治技术、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和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攻关研究,制定矿井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提升矿井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四)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监管 对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麦卡利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Gross(2007)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一些现代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进行杠杆化操作从而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谋取丰厚的回报。Zoltan Pozsar(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解释。结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应该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融资这些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及提高效率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高杠杆率等现象,而这些特征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早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主要内容的许多方面监管普遍缺失,一旦体系内的参与主体发生延迟偿付或者违约不履行偿付义务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经济损失。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的产物。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饱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急需投资出口。影子银行的诞生虽然解决了双方的困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子银行没有复杂贷款程序和贷款限制,贷款以隐蔽的形式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从而增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问题是引起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中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期限转换,将期限短的负债转变成期限长的资产。然而因为资产方和负债方到期时间不同,当负债方到期,而资产方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入账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面临流动性尴尬,可能遭遇兑付危机,这就是期限错配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借短贷长就是典型的期限错配现象,金融创新中期限错配现象也很泛滥,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大。

(三)操作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业务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其严重,投资者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多数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具体运作方式都不清楚,因此透明度不高是其典型特征。其次,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不规范性。传统金融的借贷行为其具体操作、整个流程都有法律明确的规定,而影子银行业务隐蔽形式较为自由,民间金融中有许多是地下交易,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再加上现有的法律规范也不全面,整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因此影子银行业务操作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风险因素较大。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影子银行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会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加强监管,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有关商业银行方面的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其监管力度较大,效果也较好。针对影子银行,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如《信托法》,但是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和创新速度比较快,出台的一些法规都不能完全覆盖其所有产品。从长远发展来看,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律,能够将影子银行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畴,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界限,限制非法集资,引导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

第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创新是投资者寻找解决市场缺陷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而研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产生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利率管制。目前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另外,金融创新还可以表现为规避金融监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揭露了其金融监管在混业经营下的对某些部门的监管空缺。我国金融监管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分头监管,给套利逃避监管留下了空间。巴曙松(2012)认为影子银行部分实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能严厉打击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要积极规范促进影子银行发挥金融转型。那么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在“一行三会”监管的基础上,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各个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监管职责的同时应相互承担问题通知义务,避免监管职责的重叠和无人监管区域而给投机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Bill Gross.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R].http://Money News.cn.com,2007.

[2]Zoltan.Pozsar.Shadow Banking[R].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2012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金融市场》2009(14): 24-25.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范文第6篇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3)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

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5)人工林树种单一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

上一篇:毋保良贪腐案观后感范文下一篇:慰问援疆干部的请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