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

2024-03-12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农村转移人口权益退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要科学、合理构建可行的退出和补偿机制,以达到农村有效转移人口的目的,从而释放农村土地利用“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资源扩张型”向“资源优化利用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如此,统筹把握农村转移人口持有农地的真正意图、农村权益退出的影响因素以及建立合理的退出与补偿机制,为转移人口提供各方面的保障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农村;转移人口;权益退出;补偿机制

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就业领域、职业特征、收入来源、生产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其对土地依存度的不同,可以划分出兼业户、半进城户、进城户、非农户等多种农村转移人口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人口,在促使其退出农村权益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研究、统筹安排。

一、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的理论分析

当前,农村转移人口的农村权益主要表现为土地的承包权,农村转移人口根据对承包地和宅基地依存关系可以分为:生计依存型转移人口,以就业、收入和生活保障为主导效用价值,持有目的是为了生产;潜在依存型农村转移人口,以规避风险为主导功能价值,持有目的是为防止非农失业、养老等保障;不依存型农村转移人口,不存在依存价值,以财产为主导效用价值,持有目的是为了取得财产性收入。生计依存型、潜在依存型和不依存型农村转移人口对土地依存关系分化、主导效用价值变迁与持地目的异化,为其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人口对承包地依存关系的不同,其深层次的主导效用价值发生了变化,持地目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而承包地效用价值从生产效用向保障效用,甚至财产效用演化的过程,对承包地产权权能结构及其政策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生产功能效用是以承包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为重心,保障功能效用强调承包权的稳定性,财产功能效用则对承包地的增值收益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村转移人口只要愿意均可退出农村承包地权益,必将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程度。不依存型转移人口已具备退出承包权的能力,适当经济补偿可激励其退出承包权;加强保障,潜在依存型离转移人口也有能力退出承包权;依存型转移人口则尚不具备退出承包权的能力。这为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决策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做出退出农村权益决策时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农民进行深入的调查统计,来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特定农民群体的退出决策的程度,从而为构建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与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一)樣本选择

选取河南省豫东传统农区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三个村:河南省宁陵县乔楼乡双阁村、商水县大武乡双楼田村、西华县大王庄乡李庄村,在2016年7—8月暑假期间组织上述样本村中的郑州科技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共调查样本农户100个,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7份,获得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达97%;并获得三个村村干部访谈记录、村落概况等资料。样本统计结果如表1。

(二)农村转移人口退出农村权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承包地对农村转移人口具有多重效用价值,影响其退出农村权益的因素主要有农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土地利用因素、效用价值、非农就业、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的因素。针对具有不同特征分类的转移人口,促使其做出退出农村权益决策的影响因素也不同。根据对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表2结果。

由表2可见,农村转移人口越年轻,退出农村权益的意愿就越强烈。青年人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一旦他们享受到了城镇生活的便利,就更加愿意退出农村权益,成为新市民。家庭人口越多的农民越不愿意退出农村权益,这是由于城镇生活成本比农村高,家庭人口越多,城市生活压力越大,退出风险越大,越不愿意退出。土地越多的农户对土地的依存程度越高,越不愿意退出,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农村现行的惠农政策是按土地面积配给,面积越大可获得的农业补贴就越多,越不愿退出。在土地效用方面,持地目的为生产的农户不愿意退出农村权益,地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退出农村权益,这部分农民将面临着生存危机。非农就业越稳定的农户越愿意退出,因为这部分农民的城市生活能力较高,放弃農村权益的可能性越大。医疗保障水平越高的农户越愿意退出,因为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过大,医疗保障水平越高的农户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所以更愿意退出农村权益。

三、构建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与补偿机制

农村转移人口退出农村权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应该建立完善的动力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来保证农村转移人口在顺利退出农村权益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各种保障。

(一)动力机制

从政府角度讲,虽然存在社会结构调整、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需要,但必须尊重农民诉求,通过制度创新土地退出制度,提供退出经济补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老龄农民退休制度等,将政治动力转化为推动农民退出承包地的经济动力和社会动力,从而引导农民退出承包地。从农村集体组织角度讲,推动农民退出行为的动力在于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新的人地矛盾,新增集体经济收益。农村转移人口退出承包地的过程,也是集体组织获得土地产权调整权的过程,集体组织可以引入新的农地经营主体,从而获得组织经费、甚至部分租金等经济收益。从进入角度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为了节约交易费,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耕作,具有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功能。因此土地规模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外部利润。

(二)风险防范机制

农村转移人口退出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及民生等方面的重要课题。要规避农村转移人口退出过程中退出的各种风险,避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较大的波动,确保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农村转移人口承包地退出前、中、后三个环节做好风险防范。退出前,加强承包地退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确保退出的政策科學性,降低退地风险。退出过程中,要设立农村转移人口权益准退条件,建立城镇户籍准入制度;同时,建立农村权益退出评价及权益存续期机制,规范签订退出协议。退出后,成立退出管理机构,制定退地纠纷处置机制以及退地贫困救济机制。

(三)激励机制

在农村转移人口权益退出的过程中建立适当的激励政策,促进权益退出的顺利进行。对退地农民进行现金补偿;对新入经营者进行规模经营补贴和农技培训;对集体经济组织在退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对退出的农民进行社会保障激励。如果农民已拥有社会保障,为使社会保障公平,可将其折算到经济补偿中;如果离农农民没有社会保障,退地离农农民的社会保障应与退出地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保持一致。对退出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是退地激励的有力补充,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的职业技术水平,从而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计依存,为非农收入的稳定性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民承包地退出能力和降低退出风险。

(四)补偿机制

选择合理的承包地退出补偿方式是补偿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农村各地方在承包地退出实践探索中通常采用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一次性经济补偿和土地换取社会保障补偿两种方式。一次性货币补偿操作简单、补偿金额明确、一目了然,但是农民所获资金面临着贬值的风险。社会保障补偿是在按补偿标准计算出的补偿金额,将其转换成养老等社会保障补偿给农民,退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就拥有了基本的保障,不至于因退地而导致基本生活没着落,这也是加强退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如货币补偿的激励性强。各地应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补偿政策。

结语

农村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时应该在坚持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的基本原则下,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转移人口承包地依存程度与效用价值差异,构建农村转移人口承包地退出动力、风险防范、激励与补偿机制,保障农村转移人口退地收益,引导具备退出条件的农民有序退出农村权益,实现耕地资源优化再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从而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云,李小建.农村转移人口的农地退出态度及政策建议[J].中州学刊,2014,(11).

[2] 吳康明.转户进城农民工土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 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地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2011,(2).

[4] 罗必良,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12,(6).

[责任编辑 张宇霞]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2篇

要想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明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明确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同时要找出全程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制定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1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较差

目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机械装备结构较差、能量消耗较大的问题,一些能耗较高的老旧农业机械仍在使用,因其自身技术含量较低,效率较差,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较少,导致实际应用中的各类生产问题。例如拖拉机已经发展为大功率机械,但因其配套的农业机械具发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1.2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中国现有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制度欠缺,服务能力较差,服务范围狭小,高素质农机手较少,影响了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另外,现有社会化服务配套较差,零配件的供应、用油的供给不到位,一些偏远地区缺少农业机械维修站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推广方式

2.1推广新型机械技术

要想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推广新型机械技术,例如将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作为重点工作,增设玉米联合收获机,确保收获机播种效率,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稳步推动桔梗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大力宣传等方式加大对拖拉机配套秸秆的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完成麦田秸秆还田工作。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设备水平,积极建设科技入户等示范规划基地,大力推广温室农业种植所需要的卷帘机、电源管理机等机械设备,有效带动温室大棚蔬菜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强化培训力度,解决机插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当地农业机械部门要适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帮助农业大户进行技术指导,改进传统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服务组织的制度化水平。此外,也要引导农业机械使用大户开展订单作业,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加强宣传培训,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加强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宣传,提高农民对于水稻宣传的认知程度,也可以举办线下活动对农业机械大户进行培训。在农村地区设置专项资金对水稻种植户进行补贴等。

2.2发挥出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优势及政策作用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种植资金逐渐增加,企业补贴范围不断扩大,农户受益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相关农业从业者要转变传统思想,加强农业机械市场购销,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性能与作业水平。其次,积极发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组织,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机械化使用过程中经营困难的问题,切实提高農业机械使用效率。

2.3从源头管控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加大农业机械培训

要想提升农业机械人员素质及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和水平,首先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操作者的培训工作,开展玉米机、秸秆还田、水稻机插秧等生产技术培训,定期举办技术交流活动,使用网络技术开展线上培训。其次,要想有效避免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事故,首先相关农业机械部门就必须从源头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管控教育,签订责任协议;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机质量;定期对农业机械安全进行整治和排查,找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并加以解决,同时相关农业机械部门也可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使用规定,确保每一位农业机械使用者都了解安全制度条例,从源头上管控事故,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3篇

2009年11月26日,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持,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全国设施农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座谈会主要针对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编写设施农业阳光工程培训教材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有来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代表50余人。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突破334.3万公顷(含小拱棚),全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25m2,总面积居世界前列,已成为设施园艺大国。其他与会专家也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研究、推广、经营经验,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地、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专家指出,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和主推技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规划是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要与相关的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顺应现代农业新的发展形态,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家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一般农民来说,从大田生产到设施生产是一个大的跨越,必须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和生产手段。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提出了编写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材料的大纲。专家们指出,要明确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培训教材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专家建议注重培养设施安装、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设施农业培训网站和设施农业培训机构,组织并鼓励企业进行设施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设施农业科研和设施高新技术推广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是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专家认为,设施农业购置补贴应该发挥好引领和导向作用,应优先补贴能提高生产力、劳动效率和整体产出率的机械设备,如CO2施肥器、无土栽培和系统调控等设备。应体现不同地区的补贴差异。此外,也有专家建议,西部地区在进行设施农业建设时也应补贴。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听取专家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完善“十二五”规划大纲,多方征求意见,争取把首部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好。要进一步调整完善阳光工程设施农业培训教材提纲,力求有效实用,要在推广目录和购机补贴政策中体现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4篇

1.现代制造技术的概述

(1)现代制造技术的定义

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的制造技术上进行改进而形成的,它受现代科学发展的影响。现代制造技术具有最先进的制造业的技术,它涉及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状况、产品的设计、市场的营销等各个方面,它将制造业转变为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并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的现代制造技术。

(2)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

①现代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所涉及得领域进行了拓宽。在现代制造技术当中,制造加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制造施工流程,在这个流程当中的产品设计、产品的加工与制造过程、产品的销售情况、产品的使用情况、产品损坏所要维修的情况以及产品寿命结束这几个流程都包含在现代制造技术当中。②现代制造技术最突出的地方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环保技术。在人们的思维定式当中提及制造业就会觉得制造业会出现产生较多的废弃物,排放大量的污水等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存在于传统的制造业当中。在现代制造业中,现代制造技术已经开始突破这种污染环境的情况,毕竟我国近几年倡导的是保护环境的策略,所以制造业应优先做好表率。所以,我国的现代制造技术在加工的过程中都是采用高效、无污染或者减少污染的加工手段。③现代制造技术的加工过程更为的精细,考虑的方面更为的全面。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应用使得加工制造的精确度正在一步步的提高,而且当今的现代制造技术主要依靠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这样一来就可以引领制造技术向更高更准确的道路上迈进。④现代制造技术之所以称之为“现代”,就是因为它不是仅仅局限于当今的时代,它能根据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改变,进而永远处于一个创新的过程。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自然而然在制造技术领域就会做出创新与改变,这正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最大的一个特点。

(3)现代制造技术中制造技术的分类

①现代制造技术中的设计技术,包括:产品的设计技术、产品性能优良的基础设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技术。②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制造工艺技术,包括:精密的铸造工艺技术、新材料成形加工技术、快速模具制造技术。③现代制造技术中的自动化技术。包括:数控技术、系统管理技术、工业机器人。

2.农业机械制造业的概述

(1)农业机械的定义

农业机械顾名思义就是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还包括在农产品在加工时段与处理的时候所用的机械设备。农业机械根据农业的各个阶段分为不同的机械,在不同的生产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机械设备,比如:在作物种植的初期,会有土壤耕作的机械对土壤进行疏松,然后用相应的种植机械将种子进行播撒;在作物需要施肥得阶段也会有专门的农业施肥机械代替人工施肥;最后农作物丰收时也会有农产品的加工机械将农作物加工为农产品流入到市场当中。总而言之,农业生产的每一步,不同的农业机械都会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2)农业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①农业机械制造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我国的土地面积广阔,而且粮食大部分集中种植在平原上,所以采用农业机械化的操作对于种植者来说是十分便利的。而在当今社会当中,大部分的劳动力都集中到城市当中,所以农业中缺乏一部分的劳动力,而农业机械制造业便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与时俱进,将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依靠农业机械化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水平。②机械制造技术中突显出了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制造业与农业中相应的实施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从种植、施肥、丰收、加工以及到最后的生产阶段都是依靠农业中的农业技术进行的。对于农业机械制造技术而言,它借鉴了较为高端的机械技术,涵括了多种领域中的技术要点,也结合了当前农业生产活动的诸多现像。为简化或者克服人工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在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将机械制造业领域扩展到农业当中去。③农业机械制造业具有历史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农业机械制造业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随着农业的发展状况而出现的,但是农业的发展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所以农业机械制造业需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不断做出改变,这样一来就突出了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性;农业机械制造业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的南北方农业的面积以及种植的果木都是不同的,所以农业机械化的设备也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农业机械化设备。

3.农业机械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在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基本上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技术发展还是处于落后的状态,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农业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

①在我国农业中农作物种植与丰收的综合机械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发达国家的农作物的综合机械率接近100%,而我国目前的农作物机械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下接近70%。②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的技术不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以往的农业发展集中依靠人工,忽略了技术对农业的应用,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技术的限制下,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设备也不是特别的先进,对于农业中高强度或者高难度的操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③农业机械制造缺乏创新力。我国分为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而在以往发展的前沿当中,我国将重点集中在工业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以及巨大的资金支持,从而忽略了农业的发展状况。而随着机械类制造业的普遍兴起,专家才逐渐考虑到了将机械类应用到农业当中去,但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产生之后,却忽视了对其的创新,让其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4.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1)现代制造技术当中的数控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技术是一种装有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这种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信息载体就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并且其生产的零件十分的精确。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中,技术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然而农业中的各个环节对机械类的设备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一台机器是不可能涉及到各个环节的,所以数控机床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数控机床应用到农业机械制造业中,通过搜集农业生产中的信息载体实现农业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大大的降低了劳动的强度。除此以外,通过数控机床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2)现代制造技术当中的VR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VR技术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VR技术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它是通过计算机所创建的一种虚拟的世界。在VR技术当中的虚拟制造技术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虚拟制造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想象中的制造活动进行虚拟的模型设立,它在制造的过程中不会消耗任何的东西。虚拟制造技术对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条件,因为虚拟制造技术可以对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各个环节的情况实时的进行监督,并且虚拟制造技术可以将农业机械制造业构建成一个模型,看起来就会十分的简化,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都可以快速的得到解决。

5.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发展方向

(1)向更高的技术领域迈进。

我国现代制造技术的水平处于中部阶段,为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不了高技术的支持,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我国的现代制造技术应该进行创新,研发一些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制造业当中,拉动机械制造业的水平,而且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对于技术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只有随着农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才可以更准确的掌握农业发展的动态,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2)向自动化的机械制造业发展。

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意思较为的接近,在机械制造业领域当中,最常见的就是自动化,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的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而农业生产大部分都是依靠人工进行的,如果现代制造技术大力向自动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并且将其与农业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就可以减轻劳动力的压力,推动农业更高效的发展。

6.结束语

现代制造技术涉及到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是拉动经济水平的一大产业,所以为了提高农业的发展效率,便将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制造业当中,这样一来就是可以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尤为突出的是我国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正是因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兴起,现代制造技术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并且也根据各个行业的发展所需应用到其中。农业是我国的一大产业,以往的农业生产都是依靠人工所完成的,但是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制造也逐渐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农业机械制造业,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震,袁根福.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9(15).

[2] 张建荣,马广.现代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上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8,03(01).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农业生产领域之间形成紧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减轻了农户劳作强度。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中,机电一体化所带来的影响,接着具体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农业机械化;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将其广泛应用到生产领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将高科技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是必然趋势,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其创设了可行性,对于推动我国农业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影响

(一)拓宽农业机械功效

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等于一体,可代替传统的机械功能,从而提升农业机械的结构优化,简化机械零部件,从而提高农业机械效率,最大化发挥出农业机械功效。

(二)提升农业机械生产效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有机综合体,融合了多种技术,可以精简农业机械设备结构,提升设备自控化水平,使得农业机械作业更加规范,精确性大大增强,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搭建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农业机械设备管理者可以及时获取设备信息,了解作业生产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农作物的长势,从而为下一步操作提供参考。

(三)农机安全性升级

任何设备的运行都会涉及到安全问题,尤其是传统农机设备,技术滞后、使用年限较久,必然会存在诸多隐患。而机电一体化农机质量有所保障,同时还兼具监控检测、自动控制、电路传感等技术,一些突发故障不需人为操作就可以直接启动保护机制,尽可能将损失降至最低。此外,农机控制系统还会自动生成故障记录表,自动分析和预判故障位置与成因,并将信息直接反馈给相关人员,使得故障维修更有針对性[1]。而通过电路控制农机内部结构,简化了原本笨重的机械零件,设备传动效率更高,零件磨损和故障问题将会大幅度减少。

(四)降低农业作业强度

传统的农机结构较为繁琐,使用流程复杂,操作难度较大,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使得机械操作更加简便,设备与驾驶员操作需求相匹配,不仅确保了农机操作的效率,还能改善农机驾驶员的工作环境。同时,农机自控系统可以实现程序的预先设定,使得农机作业能够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流程开展。此外,部分农机设备还可以通过分析预先存储的作业模式,给出最佳的数学模型及最优的作业环境参数,确保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的工作状态,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驾驶员的劳动强度。

二、农业机械化建设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传感器监测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常见的检测元件,在信息获取上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实时获取农机设备及农业作业周边环境等信息。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计量传感器、转速传感器等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同时有助于更直观地了解驾驶员的工作状态,实时监控农机设备的运行情况,以便能够灵活调整农机作业方案,或是通过机电自控程序预防故障发生,使得农机作业的可靠性显著提升。

(二)GPS技术的应用

GPS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在农业机械应用中引入GPS、超声等技术,可以精准反馈农机仪表参数、设计参数以及三维坐标,并直接在计算机中显示[2]。目前,农业领域中GPS技术的应用范畴较窄,多在大型农场中使用。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导航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农机行驶路线、行驶速度等,并将信息直接反馈给驾驶员,从而对行驶路线进行调整,避免出现漏耕情况;二是利用智能导航系统实现自动化作业,导航系统可以精准定位自动驾驶的路线及坐标,为农业无人作业创造了可行性。

(三)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直接进行田间图像信息、作业状态等信息获取。高清摄像头是视觉技术获取信息的主要元件,根据计算机预设的算法,在图像提取技术的支持下,可以直接提取和简化图像,从中分离出最有效的信息内容,有效指导农业生产。主要用于农作物生长状态及病虫害监控、农作物产量预测等工作,同时也可辅助推进农机智能导航,提高农业作业精准度。

(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单一的机械或电工都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在信息技术时代,农业生产需要充分整合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机电一体化与农业机械设备的匹配度,实现借助网络对电子设备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当前,配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农机设备均配置有各类传感器、芯片处理器、电子控制面板等,这些元件彼此之间构建起智能化的工作体系,严格控制农机器械各个单元,并开展科学的管理[3]。此外,为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在设计时需要结合行业特色制定一些通用化的程序,比如系统具有标准化的接口,播种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翻地车等陆地行进式农业机械设备可以通过接口与总线对接,而总线则直接借助局域网反馈、传输农机数据,以便能够更好地监控农机操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结语: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农机设备具有多样化的功能,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农业机械从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向更加精细、智能的方向发展,为现代农业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此,必须要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加大对智能农机设备的引进,从而助力农业机械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欢,万清香.探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1(03):40-41.

[2]王海龙.机电一体化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发展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2):15-16.

[3]王沂蒙,孙沐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及影响[J].河北农机,2020(04):39.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黑龙江垦区拥有3500万亩耕地,垦区多年来一直追踪国内最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不断引进使用、试验和示范,积极消化吸收和为我所用。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不断创造着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奇迹,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管理;发展

2015年末,黑龙江垦区拥有机械总动力980.43万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854.4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65万千万,其它118.3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规模、农机装备和发展水平较高,排在全国前列。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机械化发展已进入农业全面机械化阶段。当前,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使得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黑龙江省机械整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2%以上。旱田机械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9.9%以上。机械深施肥面积占总面积的88.3%以上.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达到89.5%。全省农机化率达到92.3%。黑龙江垦区的农机化率已高达95.43% 。综上所述,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水、旱田间作业机械化,进入农业全面机械化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2.黑龙江垦区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沿着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最主要手段。垦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86%,其中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科技贡献率在82%以上。大马力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使用农业机械化作业,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机械化促使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农业机械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特作物、设施农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航化作业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使新机械、新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据了解,农业装备工业是农业生产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黑龙江垦区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农机应用水平,提高垦区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垦区坚持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高产栽培模式,全面推广农机农艺相配套的新技术、新机械,重点推广应用了保护性耕作、精准农业与农机信息化技术,大豆、玉米精密播种技术,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技术和程控设备,水稻高性能插秧技术,卫星定位和自动导航设备。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1.全面推进垦区农机装备结构调整。黑龙江垦区要按照部省共建、地方主抓、协同推进的建设机制,农业部和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在安排各类政策和项目中,继续对黑龙江农机化示范区进行优先支持。随着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将对农业生产方式、农机经营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保持农机产业良性健康的发展态势,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要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垦区提升粮油等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协调推进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各领域机械化,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

2.努力扩大垦区农业技术装备配套。近年来,垦区农机更新速度放慢,大量农机超期使用,难以满足现代农艺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要求,制约了垦区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和粮食增产能力。面对新挑战,新形势、必须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加快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农机装备发展趋势变化很快,先进技术应用很迅速,所以我们不能松懈,要继续加大相应政策的扶持力度,保证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据初步测算,黑龙江垦区农业装备工程建设完成后,可年增加经济效益45亿元,同时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垦区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半数劳动力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必将推动垦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3.提高促进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认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黑龙江垦区能够按照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理论武装,提高素质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以高度的自觉、坚定的信心、创新的理念,聚焦重点发力、强化指导服务、狠抓措施落实,不断拓展农机化发展领域和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有力有序推进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黑龙江垦区将不断通过传递新的农机技术、农机装备信息和灌输新的发展理念,使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推动黑龙江垦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庄卫东,刘建军,汪春,王智敏,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J];农机化研究;2001年04期.

2、李俊,推动农机现代化 进一步促进垦区粮食生产[J];农场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3、刘桂梅,张丽波,转变我省农机化发展方式的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年04期.

上一篇:学校教师文化发展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