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范文

2024-01-07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运用提问的优劣,往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 国内外关于提问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提问表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取向:国内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多关注于提问技巧的研究,如教师提问的目的、提问的方法、促使学生参与的技巧等,这种基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成果介绍更多是特定教学情境的经验性总结,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更广泛的实践层面上的证实与借鉴意义。

百余年来西方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研究旨趣——对教师课堂提问以种种手段真实记录并加以条分缕析般的定量分析,以期还原当时的教学场景、从中发现规律,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常被大量平均数据所取代,以理论形式存在的教学技能难以被更广泛的教师群体直接加以运用。

二 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目标指向不明,无法与课堂教学主题构成联系

如教师在一节课结束后直接问学生,学习完本课题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固然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需一些目标明确的小问题,从而逐步解决整个问题。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或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

2.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或答非所问,或答者寥寥,导致课堂上“启而不发”的局面,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有些提问学生无须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这些都是课堂提问难度控制不当的表现,这些问题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使课堂提问教学精彩、有效且有趣,也使学生喜闻乐答。

3.问题提出后无停顿,思维进程混乱

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问题提出后立即让学生回答,弄得学生手足无措;也有些教师急着让学生知道答案,提问变得琐碎无章,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缺少探索的空间,缺少经历和体验,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提问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同样不能使学生主动发展。

4.重形式轻内容,重教学效果多,重思维过程少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如过街老鼠,人人反对。然而,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上课就不停地问,一堂课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满堂问”的伪问题教学之所以较盛行,是因为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教师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过犹不及”,“满堂问”同样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不能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课堂提问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5.把“提问”当做惩罚的手段

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也许是“提问”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比如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而是提问他们一个回答不上的问题,借提问进行惩戒。这可能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些表现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

三 课堂提问的价值

1.课堂提问的主导价值:引导学习达成目标

任何形式都服务于内容,作为教学方式的课堂提问,注定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化提供工具支撑的,课堂提问的主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对话式教学”就是教师不停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题的策略。

2.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辛辛苦苦地事先备好课,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向学生讲解,在黑板上板书要求学生记录,甚至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印刷成讲义发给学生。“一言堂”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得学生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对话”,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3.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贯追求。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动全文。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进而让教师都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从而完善相关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4.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其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行为,促进其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行为,提高提问效率,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同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促进师生交流,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也是课堂提问有效的应有之义。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的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只针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课堂提问这一领域还需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我们将共同努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责任编辑:高照〕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系延边州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有13所中小学校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2014年12月,教育局为了向全市展示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相继分别在四所课题实验校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每个展示活动的现场均由三大环节构成:一是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二是课堂教学展示,三是观摩文本课题研究成果材料。展示活动不仅推广了优秀成果,就实验教师关心的问题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惑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展示活动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收获,还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成效显著;问题与思考

【关 键 词】

吉林省延吉市教育局承担的“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系延边州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编号为YA1109110)。该课题于2011年9月被正式批准立项,有13所中小学校(其中:4所朝鲜族初中、2所汉族初中、3所朝鲜族小学、4所汉族小学)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在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依据《课题研究方案》扎实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4年12月,教育局为了向全市展示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相继在4所课题实验校(活动按中、小学,朝、汉校)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一、课题研究展示成果显著

通过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发现每所课题实验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依托课题研究,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打造各具特色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虽说每个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们懂得:追求优质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课堂是永恒不变的中心,谁重视课题研究,关注课堂,谁就有成果和成效。所以,课题实验校校长不仅时刻抓课题研究,时刻关注课堂,还亲自过问、把关课题研究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课堂操作流程,经常下班级听课,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层进式推进,保证节节课有章可循。正因如此,课题研究才有了可喜的成就。

(一)实验学校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课题“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于2011年11月开题以来,延吉市教科所相关人员及时跟踪13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动态,深入调研,亲临课堂多层次听课、发现问题跟踪指导,及时培训。但在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研究,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成为优质高效的课堂。为此,教科所人员与课题实验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动了脑筋:一是根据本校课堂实际,制定一些制度措施帮助教师彻底转变观念,二是结合教师实际,搞好课堂操作培训,两者结合起来,不断强化,不断改进,为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强有力的保障,使得课题研究成果显现。

延吉市多数课题实验学校都立足校情,结合师情,着眼学情,积极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以导学案为依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教师解疑、巩固训练等环节贯穿课堂。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极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讲堂”变成“学堂”,努力为学生发展创设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建立自信。教师们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各个学校也都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机制中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如,进学小学在实施课题“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研究”中,探索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高效活力课堂“两段六步”教学模式。“两段”,即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第一段是指学生个体的课前研究,第二段是指学生小组及全班合作的课中学习;“六步”是指课堂环节六个基本步骤:即检查预留—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拓展延伸—总结提升—反馈验收。他们在实践中又做了相应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加方便易操作。目前多数教师已由开始的“临帖”到现在的“拓贴”,并能根据年级、课型、科目、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进行“创贴”。

延河小学课题“高效课堂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他们从备课入手,形成了“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听课反馈—优化策略”的备课模式和“前置研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课外拓展”学科教学模式的多种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带给教师的是课堂教学理念的转换,带给学生的是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

中央小学的课题“构建高效课堂各学科“师生共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构建了课堂“预学—共学—反馈”三大环节流程。随着研究的开展与实施,探索出:“预习—展示(分大展示和小展示)—反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检验“师生共学案”效果,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几经调整完善,最终形成了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评价标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的自我成长。

延吉市五中、延南小学、春光小学为了扎实有效地进行“运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他们都以多种方式开展了理论培训,“走出去”,博采众长;“请进来”,传经送宝;再辅之以校本培训,三所学校均在实践中探索新教学模式,在探索中解决新出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完善“导学案”,依托“导学案”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延吉市五中摸索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求索性”导学案和“3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延南小学“导学案”历经四次变革,研究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模式,由原来19.2%的学生喜欢使用导学案,现在有86.7%学生愿意使用新出台的导学案。春光小学探索出了“211”家长助学教学模式,且初见成效。

延新小学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和高效课堂评价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延新小学校高效学习方法,即“四环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力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校—展示交流—反馈小结”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成功乐趣,并形成了高效学习方法的评价机制。

延吉市六中的“‘自我适应式’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各学科都探索出了符合本学科的“自我适应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化学组课总结出了适合学生的“五步自主复习法”;物理组归纳出了“三结合评价方式”等学科研究成果。

延吉市十二中“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推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即“一三五”高效课堂模式:“一”是指一个“三观”教育理念;“三”是指三个维;“五”是指五步教学法,即独学、合学、互查、展示、评学。它是十二中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高效课堂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延吉市十三中的“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确立了“理论培训—探索实践—推门听课—个别辅导—专项培训—观摩示范—反思提高”的教师校本教研模式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与反馈”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了显著转变

虽然展示课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这并不能抹杀课堂教学转型成功之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

1. 实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从课题成果展示现场授课来看,高效课堂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显著体现:一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十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学习策略的指导还是教学评价多元化等方面的强化,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二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理念的体现。课题展示课教师们在教学中都能借助课件或者展板、展台,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注重优差搭配,让学得好的学生带动学得不太好的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了。三是多元评价的理念开始渗入课堂。

“高效课堂实践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教与学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新理念。在展示课中,教师都注意了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有的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还有的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还有的用眼神、用手势来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既注意结论性、成果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课堂评价方式的变革。四是体现了教师学会“用”教材理念。老师们在展示课的教学中,都对教材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二次加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示课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教师并不是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点儿一点儿喂给学生,自觉地摒弃了教师教一步、学生学一步的传统教法,而是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摸索,最后得到新知。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组内研讨交流—小组展示汇报—创新主题升华”的教学模块,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特点。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折射出的问题

虽说延吉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个别校长和教师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行动不迅速、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对课题研究缺乏内化吸收等问题,对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尚存误解,在抛弃传统模式的同时,又刻意追求高效课堂的形式等等。

(一)从课堂教学层面上看

一是多元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得到普遍应用。很多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都给予表扬,随意性太强。二是一些教师的教具选择过多,运用过繁太花哨。有的出课教师上课激情不够,不能感染学生,但课件制作精美,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达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三是抛弃传统步骤,刻意追求形式。表现在:对“导学案”过分依赖,把导学案当成课本和教材使用,缺乏内化吸收;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有余,教师主导地位严重缺失,教师该讲的不讲,一味地让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表面化、形式化。表现在:小组成员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适时的评价,没有做到让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效度不够。

(二)从课题研究层面上看

首先,对课题研究认识不够。少数学校领导和部分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者有之,等待观望者亦有之。有的课题实验校已有一定基础,实验工作在各年级全面铺开,成效比较明显。也有的学校放任自流,对课题研究虚于应付,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其次,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缺乏周密安排。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课改虽有共识,但不知如何实施研究,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也有的学校缺乏对课题研究具有专业引领能力的科研骨干教师,难以引领和推动学校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面子,仓促上阵,随便选出实验学科和班级,结果导致学校课题研究无氛围,更无结果,实验教师势单力薄,茫然探索,遇到挫折便裹脚不前。

再次,课题研究成效不尽相同。有课改基础的学校课题研究成效就大些,否则效果很差且无效;还有的学校课题研究成果不明显,只有结题报告文本成果,缺少过程性实证成果,依旧是人云亦云的所谓研究成果,没有自己课题研究的特质和特性。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给予我们的思考

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不仅让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经验,而且从中也引起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一是明确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目的?二是懂得课堂上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如何使课堂更高效?三是弄清课题研究理论学习不是断章取义;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生搬硬套;学生自主探究不是放任自流;课堂展示交流不是教师不讲;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盲人摸象;教师集体备课不是轮流坐庄;导学案不是配套练习。四是课题研究不是教师个人行为,校长的引领课题研究不是可有可无。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把以上的问题弄明白了,只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吸收更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才能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总之,学校的主战场是课堂,课题研究的根必须扎在课堂。学校只有依托课题研究,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改革融为一体,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带着课题在课堂上教学,才能使课题研究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满意、社会期待的优质高效课堂。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中阶段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一就是高中化学课程。由于普通高中的化学内容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就必须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前言

在推进和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思想的同时,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既使高中化学课程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还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透过化学反应的表现而深入分析其背后所代表的化学本质. 而高中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更是涵盖了化学教学中的知识教学、思维拓展、实验操作等多个领域,同时,它还增强了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使其更加适合于将来的学业,并将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学校。

一、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培养宏观与微观素养

化学学科主要的研究内容为大千世界中万物的变化情况,也就是千千万万个化学反应的本质,而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化学方程式或一定的实验现象.然而这只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概念的手段,远远达不到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因此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通过离子反应来探索化学本质,培养学生的微观素养。

例如,在“离子反应”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操作演示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产沉淀的过程,学生即可通过沉淀物得出一个反应产物为硫酸钡,再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复分解反应的相关概念,学生可以推导出另一反应产物为氯化钠,最终成功书写出该实验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然而,仅仅依靠单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无法实现对化学本质的探索,教师还需要在微观领域中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硫酸钠与氯化钡都属于电解质,可以在水中电离出离子,比如硫酸钠在水中就可以电离为硫酸根离子与钠离子,因此在上述的化学实验中,实际上是硫酸根离子、钠离子、氯离子与钡离子共同存在,且发生了一定的运动.其中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一相遇就会产生沉淀,也就是学生们所看到的白色沉淀,所以沉淀产生的实质为硫酸根与钡离子的反应,也就实现了通过实验表观探求内在的化学教学目标达成。

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培养变化与平衡素养

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观察这些现象,可以让同学们知道,这些材料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也可以根据反应的规律,来判定化学过程的进展和结果,从而达到对化学的改变和均衡能力的训练。

在“铁的相关化合物反应”的教学中,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了解铁的化合物的类型和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伴随着一个实验,老师拿出两支试管,一个是含氯化铁的,一个是硫酸,这节课的内容是关于铁氢氧化物的性质,老师会向同学提问,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生成一种铁氢氧化物,此时老师可以接着提问:硫酸亚铁,氯化铁,氢氧化钠是否能同时进行?透过一组问题,同学们将化学与均衡的原则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了解化学反应到底是如何进行的。然后,老师开始示范,在两种不同的金属离子中,加入一种不同的金属,学生们会发现装有氯化铁地试管变成了红褐色,装有硫酸亚铁的试管变成了白色,而这两种物质都会产生沉淀。这时,老师就可以用问题让同学们去想: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现象是否就是最后的化学反应?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试验对周围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让同学们通过对铁离子与亚铁离子之间的相互影响来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

三、通過实验自我反思培养推理与认知素养

在高中化学实验的实施中,一般都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试验,让他们有更大的自由活动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在探索型教学的最后阶段,老师也要鼓励他们进行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实验过程,建立起相关的认知系统,进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比如,在“化学反应速度与限制”这一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同学们进行探索式的实验,讨论溶液的密度如何改变对应的化学反应速度。在学生独立进行的基础上,老师就一些较难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理解实验。在实验中,在同一浓度的苏打水中,用不同的盐酸,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盐酸会引起较强的反应,从而得到相同的情况下,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提高而提高。这时,老师可以提问:这个结果是否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当反应物质为气态或固态时,是否也有相同的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固相反应物质的含量是一个恒定的,因此,固相体积的变化并不会对反应速率造成任何的影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加深对化学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其逻辑和思维的水平。

四、通过化学实验改造培养探究与创新素养

在高中化学的传统教学中,老师运用示范的方式进行实验,但这种教学方式已明显地不适应当前的教育体制,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样,老师带着他们进入实验室,亲身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化学实验的快乐,同时,通过对实验作业进行一定的优化,使其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比如,在有关“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中,根据教科书上的要求,将玻璃纤维填充到收集器皿中,将钠置于玻璃纤维上,并将氯气通过收集器皿。这种试验不但耗费了很多的钠盐,而且因为它很易在大气中被氧化而形成一种氧化膜,试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且随风飘扬的氯气对周围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对这套实验器材进行改装,老师们可以在一根带橡胶的干管里放上一块石棉,把少量的高锰酸钾和盐酸混合在一起,立即用橡胶塞封好,以防泄露。然后老师把一片盐倒入干管中,不久,同学们就能看到在装满了氯气的设备中的钠开始了燃烧。该实验设备既能节省教学资源,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的能力。

结语

总之,在实施高中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教育时,要正确理解五大要素的内涵,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梓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性应有的三种基本视角——兼谈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8)。

[2]王云生。探索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J]。化学教学,2016(9)。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现阶段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及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张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素养。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化学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学习水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为了分析信息技术、化学实验与初中化学的融合策略,针对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实验;初中化学;融合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及前提的一门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验能一定程度上丰富化学教学形式及内容,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及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演示实验的过程、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教学特点及策略,能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a.教学理念的落后性:虽然现阶段盛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教学标准,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及化学实验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融合教学,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化学学习效率较低及综合化学学习能力较差现象的出现;b.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由于学校资源配置、师资力量、择校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校缺乏实施信息技术及实验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学需求受到严重的影响及制约,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1];c.考试制度的影响: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家长及学生还是对考试成绩更为重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得化学教学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化学实验与初中化学的融合策略

1.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學改革标准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相应的优化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针对性的、积极轻松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在实验展示的过程中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及化学实验操作技术。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有毒、可能会产生有害气体、实验对于实验室设备及条件要求较高等无法通过实践完成的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及演示,通过网络资源、科研过程中的影像资料及数字录像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过程中的细节操作了解更多的实验原理及知识点,且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视频发送给学生,提供反复观看的机会,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探究,提高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2]。

2.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过程中充分进行引导

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属于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属于主要的表现方式,为了实现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引导及组织,丰富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及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所学知识点相关情境后,提出相应的化学知识点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结合实验的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总结结论,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3.微观模拟实验的初中化学教学措施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多数化学知识点属于较为抽象及难以理解的,在针对分子、原子的运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实质等微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所有的微观粒子均属于不可见的,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理解,因此有效的信息技术及实验教学融合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进行石墨与金刚石的相关性质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石墨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现象导致的,但由于学生想象力的限制,很难理解三维结构[4],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对石墨及金刚石进行放大、缩小、切割、旋转、延展及对比等,让学生清晰地观察石墨与金刚石之间内部结构的差异,理解这种差异的根本性原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及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下应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实验教学,通过实施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过程中充分进行引导及微观模拟实验的初中化学教学措施等教学手段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图伦.信息技术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中旬),2015,14(6):53.

[2]刘欣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及融合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9):120-121.

[3]赵太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0(13):163-164.

[4]赵琴.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深度融合实践的研究[J].学周刊,2017,19(19):165-166.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方式教给学生的过程, 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的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为此, 为了提高卫校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提高化学合作学习效果, 化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必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2 组建学习小组

2.1 人员分配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我们既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性别, 又考虑学生学生的个性、家庭情况等。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根据我校大班教学的实际, 可以考虑将7~8名学生分为一组。

2.2 小组活动形式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记录员等。组长轮流“坐庄”, “工种”不定期交替更换, 这样可以保证每人每学期享一回“特权”, 做一次“帮工”。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当然组长有组长的职责, 组员有组员的责任, 职责、责任明确。

3 建立合作学习的线索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设计中的最为重要的工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 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 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而, 教师应精心选择和重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积极创设合作性的教学情景, 使教学内容展现知识产生和发现的过程, 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使学生自发产生合作探讨的心理需要。以氯气的物理性质学习为例, 可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展示氯气泄漏事件图片, 配合事件科学处理的解说: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发生泄漏, 15万名群众被疏散,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谈“氯”色变。这次事故是该厂贮存液氯的钢瓶发生了泄漏, 旁边的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浓浓的黄绿色气体逸出, 接着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他们很快地中毒倒地了。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后, 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护车, 同时将周围的群众往高处疏散。然后, 消防官兵在周围50米处筑起了“水墙”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并将液氯钢瓶扔进了投放了大量烧碱的水坑内。下面请各小组讨论问题:通过整个事件发生和处理过程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4 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学一方面要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同时更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

在氯气的性质一节中, 对于氯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我们的做法是: (1) 先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实验室里闻气体的正确方法;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氯气化学性质活泼吗?举例说明;氯水是什么颜色?有漂白作用吗?氯水里有哪些粒子?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多量氯水, 现象有什么不同吗?我们直接引用自来水, 直接用自来水养鱼都不合适, 为什么?工业上怎样制取漂白粉? (2) 在每一小组内, 同学们协商决定每个人的职责任务, 每人要各司其职, 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 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3) 经过自主学习, 小组研讨之后, 各小组选代表将本组成果展示给大家。教师不要急于点评学生展示的成果, 要让不同小组进行交流, 质疑争辩, 以达成共识。 (4) 教师在学生需要时, 及时提供帮助, 给予指导。如准备演示实验用品等。

5 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 提高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质量。在本课例中, 教师的角色体现在以下几点。

5.1 教学内容设计者

教师设计了适当的问题, 有利于组织合作学习[1]。在氯气化学性质学习时, 教师课前布置如下问题:84消毒液有漂白作用吗?如有, 消毒液中的哪一种物质起漂白作用?你用过漂白粉吗?它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氯气有哪些用途?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有一定的发散性, 有利于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这些问题可上网查找, 可用实验现象演示。要求每组同学课堂上都要将成果展示给大家, 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5.2 学习活动指导者

教师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 鼓励小组成员发表独立见解, 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 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集体的智慧, 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5.3 学生合作意识培养者

5.3.1 让学生学会尊重与欣赏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讲话, 细心观察他人表演的习惯, 如同学在展示成果完毕时, 给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以示肯定和鼓励等。

5.3.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观点

教师要引到他们允许别人说错, 不要讽刺、挖苦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5.3.3 引导学生让别人把观点表达完整

有些学生的观点一听就不正确, 还有些学生心里有数, 可是表达不出来或者说不明白。这时教师要引导程度好的学生要理解对方, 并给他们补充和纠正。从而让他们养成善于听取他人观点的好习惯。

5.4 评价参与者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 除了学生自评和互评外, 教师作为活动过程参与者, 有责任对小组和成员进行即时性和发展性评价。

摘要:本文以氯气的性质一节课的合作学习为例, 阐述了在卫校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生,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一切脱离“高效”的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一切口号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永远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和思想,永远坚定不移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高效课堂;实验;交流;讨论

在江苏省现有高考模式下,化学作为一门选修和必修学科,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把学生该学的知识教给学生,而不多占用语数外的学习时间,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使高效课堂更高效呢?

第一,课前。教师在课前应该抓住教材,备好课,对于不需要挖深的内容绝不要“挖深”,备课要有层次,要尊重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同时还要兼顾到全体学生。我想,只要每位教师能把这一环节做好做到位了,高效课堂也就“高效”一半了。

第二,上课阶段。如何让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中去,应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课前即使准备得再充分,如果课上学生毫无兴趣,打瞌睡的打瞌睡,走神的走神,那也不能算是高效。我们现在的化学课本有很多的实验及交流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毕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的教学只能是空洞的“填鸭式”的讲解。实验可以是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过把瘾”,会使他们对自己动手做过的实验记忆深刻,永远难忘。

例如我在讲“油脂皂化反应制肥皂”这个实验时,课前我准备了一块猪油,当我把猪油拿到教室的时候,学生们都轰动了,纷纷猜测老师用猪油做什么……我让学生们把课本打开到72页看实验步骤,然后找一个学生来帮我完成这个实验,大家都举手想上来一探究竟,以前不太活泼的课堂气氛竟在这节课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家都知道化学平衡这一节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难度之一,尤其是对化学平衡状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我便在讲的时候告诉学生化学平衡状态就好比是拔河比赛,他们一听,自然而然就来了兴趣。接着,我告诉学生化学平衡状态就好比是“势均力敌”的状态,比赛还没有结束,仍在进行,是个动态平衡;当一方“偷偷”上去一个人时,平衡被破坏,一方胜利,就好比外界条件改变平衡移动一样。这样一比喻,我相信拔过河的学生一定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课本中的交流与讨论,我也是不会放过的。上课时,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再补充和点拨。例如我让他们讨论“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实验时,先给他们10分钟的时间查找手头资料,然后做课本上的实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就把这节课的重难点一一解决了。在学生的发言中,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讨论之后,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鸡蛋为什么不直接吃而要煮熟吃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立刻议论纷纷……谁都知道生鸡蛋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学生一问这个问题,倒把我给问住了,记得上次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过这个问题,我就按书中的说法给他们说了一下,这时学生都恍然大悟,对我的答案很满意。可见,教师不光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看看一些课外的科普书、科技书,这样对我们的教学都有好处。我们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缸水才行。

第三,课后阶段。不要以为上完课就没事了,课后的反馈和巩固也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环节之一。我的做法是课后布置几个巩固题(不要太多,但要遵循“少而精”),课代表收来后我全批全改,对于出现问题比较多的题目在下次上课时重点讲解,并将出现错误比较多的学生找来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如果学生的学习上出现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例如我所带的重点班中有个男同学上课时从来不抬头,还老睡觉,作业也不交,我找他谈话他也不愿意多说,后来我找班主任了解,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父母离异,都远走他乡打工去了,他和八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所以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我知道后,对他特别关注,找他谈学习、谈生活,并给予一定的帮助,慢慢地,他对我十分信任,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个人觉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应该有代沟,教师不光是良师,更应该是益友。只要你真诚地用心对待学生,学生也会同样真地对待你和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晚自习辅导。我们学校每周每个班只安排一节辅导课,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节课非常重要。我通常的做法就是把本周学过的主要内容以试卷的形式分发给学生做,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必须做完,训练他们答题的速率和效率,为以后的高考服务。有的学生做起题来拖拖拉拉、东张西望,我专门把他们拉到讲台上去做,这样他们就收敛多了,毕竟台下的学生都看着他、监督他。试卷收上来后,我采取对个别学生面批的形式,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足,有的题目即使结果对了,由于过程不完整,我仍然让他们订正一遍,并注意格式和计算过程,特别要注意化学用语的使用。通过学生做试卷,不光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还可以及时反馈教师的讲授情况,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最后,让高效课堂更“高效”。我觉得要使高效课堂更“高效”,不仅仅是教师教的问题,怎么教的问题,更应该是学生学的问题,怎么学的问题。只有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一切脱离“高效”的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一切口号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永远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和思想,永远坚定不移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颜引利.浅谈高效课堂心得体会[J].新课程,2011(5).

[2]杨丽苏.化学有效课堂的思考[J].华章,2010(25).

(江苏省运河中学)

上一篇: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