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范文

2023-09-19

评价指标体系范文第1篇

1.关于科学采矿的概述

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科学采矿直接关系到生态发展、环境保护开采技术以及和谐矿区建设等多个层面,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能够直接的将各项科学采矿,根据其本质分为主要外延以及科学采矿的核心内涵等两个部分,而主要外延指的就是在如今煤矿开采理论以及开采技术的前提条件之下,最大程度的利用多种方法采取多种措施,能够将自然环境以及社会责任协调到一起,从而实现煤矿的科学开采。而科学采矿的核心内涵,主要指的就是在采矿的过程当中使用合适的煤矿开采技术,从而直接的将科学采矿的要求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之下,前者主要围绕着社会及经济效益,科学管理采矿技术以及自然条件等多方面进一步的阐述了科学采矿有影响的多种因素。

2.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概述

(1)在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遵从的原则

在构建科学开放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需要始终遵从这间接性、可行性、通用性以及客观性4项基本原则。这就需要在调查过程中保证获取足够的数据以及信息的前提条件,至少尽可能的精简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的数目,同时在指标体系数目确定过程当中,不应该出现具备有复杂定义计算过程更为繁琐的评价指标,同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必须统一各个指标的标准,从而防止由于指标过于复杂或者体系混乱,无法将多项指标在同一基础之上进行比较。而在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遵从的客观性原则,就意味着在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当中,需要将主要观点升值为客观指标,而避免使用主观性指标。

(2)选择合适科学采矿核心内涵评价指标

在科学采矿核心内涵评价指标选择过程中,需要围绕着高效开采、安全开采、绿色开采、智能化开采、完全成本开采的多方面进行,同时能够创设更高社会及经济效益。而以下是对于这几项评价指标的概述。

高效开采主要围绕着在矿井开采过程指标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创建的集约化机械化以及工作人员基本效率等多方面进行,而在高校开采过程中,主要的体现因素在于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采掘工作人员的成效、采煤的机械化概率、掘进的机械化概率,以及采煤工艺等多方面集中的表现出来。

安全开采的主要表达方式及表达内容,主要的包含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发生的安全生产状况以及灾害类型等多方面显示出来。在安全开采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过程中,需要将煤矿下所发生的瓦斯爆炸、煤矿当中的伤亡情况、火灾事故、水灾事故、低温事故以及顶板事故等多项灾害要素,都纳入到煤矿安全开采指标内。

绿色开采指标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有关工作人员所建立而来的较为完善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而进行,从而能够从以下的充填开采、煤与煤层气共采、保水开采,土地复垦、矸石利用等多个方面进一步的评价矿井的绿色开采状况。

智能化开采、主要就是通过利用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开采设备,使得矿井现场的机械设备人员以及材料的安全管理,从而使得矿井现场的管理逐渐的趋于智能化以及信息化,而作为智能化的主要手段以及工具,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煤矿开采过程当中,进一步的促进煤矿开采的自动化发展,从而快速的实现无人工作面。而智能化开采的主要评价指标选择的体现标准在于开采现场的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掘进工程进行时的智能化水平以及采煤工程进行时的智能化水平等三个要点来体现。

完全成本开采即在多数企业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完全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发展成本、安全成本、生产成本、资源成本以及环境成本的5大成本。通过应用完全成本开采指标体系,能够将煤矿开采行业当中的整个利润进行调整分配,从而进一步的改善煤矿开采环境,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环境的破坏。

(3)选择合适的科学采矿主要外延评价指标

在科学态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其核心内容在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使用合适的开采技术,同时对煤矿开采行业的开采状况的有关开采行业而言,想要使得煤矿开采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履行社会职责,进一步的更新以及完善开采技术,则必须有着一定的标准,做科学采矿过程中的评价,也因此必须详细的考虑煤矿开采企业的内外环境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个条件,能够获取的经济效益,以及在开展过程中,是否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多种因素。

①自然条件

在煤矿科学开采过程当中,因为煤矿作为一项不可再生能源,其开采条件过于客观,同时无法选定固定煤矿,因此追究煤矿灾害所发生的原因,在于地下的开采环境过于复杂,对于煤矿开采客观条件有了一定的影响因素,在于实际的开采条件以及开采区域内部的地质条件。

②安全技术保障

在实际煤矿地下开发的过程当中,仍占据着整个开采工作的主动性,因此为了保证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需具备有健康的安全意识,同时进一步的规范办事的开采操作,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身的安全。但是某一部分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操作机械并不顺手,或者是不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等等进而引发安全事故,但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仍然客观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而这一类不安全因素又是可认知可控制的因素,因此即使地下开发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也能够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而预防甚至消除这一部分安全隐患,保障开采过程中的安全。

③科学管理保障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做好煤矿开展现场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做好生产安全经营人事管理措施,还必须在开发过程中做好财务组织等多项管理工作。而其实质就是在做好现场管理的基础之上建设起一个符合煤矿科学可持续性发展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文化,而从这一方面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也就是构建一种管理文化,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具备有较高的管理意识以及管理理念,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素养,不断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进而建设出一项更为符合职业发展状况的,具备有更高质量的质量标准。此外还能够使得企业创新体系不断的得以强化,以上多个因素都能够有效的保障矿井开发过程中的开采安全,也因此才能有效的保证矿井之下的安全,则必须做好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等工作,同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其中,以促进线上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摘要:如今,我国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起了煤炭的生产量以及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而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证开采过程中的安全以及最终的煤炭产量,则必须全方面的评价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整体状况。而此时则必须详细的探讨在科学探讨过程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直接从科学采矿相关领域跳跃出来,此时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将不同环境之下的开采水平进行量化的评价,从而能够在理论以及技术方面支持管理部门的行政决策,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做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工作。而本文主要的讲述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科学采矿的实际要求,同时从技术、自然条件、现场管理、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详细的讲述了科学采矿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了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方便之后的科学采矿量化评价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东印,李化敏,周英,等.煤炭资源科学采矿评价方法探讨[J].煤炭学报,2012(04):11-15.

[2] 李东印,李化敏,周英.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探讨[J].煤炭工程,2012(10):69-72.

[3] 李东印,许灿荣.煤炭资源科学采矿指数计算方法探讨[J].煤炭工程,2012(01):78-80.

[4] 张颖松.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4):89-89.

评价指标体系范文第2篇

1 平衡计分卡

卡普兰和诺顿共同研发了平衡计分卡 (BSC) 来补充对传统的金融业务部门绩效评价。《哈佛商业评论》在庆祝创刊80年之际, 隆重评选出了“过去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 平衡计分卡名列第二。BSC包含了四个测量维度:财务业绩、客户关系、内部业务流程和组织的学习与成长活动[3]。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对机构长期战略目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能将机构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机构的绩效评价系统联系起来, 它把机构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 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

2 环保机构组织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 政府下设的环保机构属于非营利组织, 是不以赢利为目的, 以公共服务为使命, 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它们不是靠“利润动机”的驱使, 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导。机构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特殊性, 所以传统单一的财务指标模型必然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同时并重的平衡计分卡模型所取代。通过借鉴非营利性组织的平衡计分卡基础模型[1], 环保机构的BSC组织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也同样可以参考其四个维度:财务绩效、顾客维度、内部业务维度和创新与成长维度。

3 基于BSC的环保机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环保绩效考核在我国已经被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环保绩效考核中存在目的简单化、沟通与反馈不足、缺乏科学性、只注重环保绩效考核结果而忽视环保绩效管理的过程、激励功能弱化和结果利用不充分等问题[4]。缺乏结构科学、可测量量化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 这势必会影响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基于BSC的四个维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成可测量的三级指标。

4 环保机构组织绩效评价模式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引导、规范着评价对象的行为方式, 直接影响了评价活动的绩效[5]。组织绩效评价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只有在清晰的评价模式下, 组织绩效评价才能彰显其重要的价值, 任何环节上的纰漏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环保机构虽然有其独特的一面, 不过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和服务型政府的组织绩效评价理论仍对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

5 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和理论分析, 借鉴并修正了非营利性平衡计分卡理论框架, 提出了环保机构的组织绩效评价的BSC理论模型, 通过BSC理论模型中的四个维度, 细化成环保机构的四维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本文构建了环保机构组织绩效评价模式,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环保机构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框架支撑。

摘要: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公正的竞争激励长效管理机制, 是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的一剂良方。环保机构的组织绩效评价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 这对于当前的科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保机构,BSC,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 Niven PR:Balanced scorecard step-by-step:maximizing performance andmaintaining results.John Wiley&SonsInc, 2006.

[2] 林群慧.乘势而生的政府环保绩效评估[J].环境经济, 2005:34~37.

[3] Kaplan.S, Norton DP: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74:75~87.

[4] 周景坤, 陈季华, 刘中刚.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绩效提升的有效方法[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101~104.

[5] 吴建南, 杨宇谦, 阎波.政府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与模式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7:79~85.

评价指标体系范文第3篇

(一) 风险评价指标发展缓慢

在如今各领域都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由于起步晚, 发展慢, 以至于难以跟上企业的正常发展速度, 除此之外企业对财务风险评价的不重视, 都使得有一定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过少。这是导致企业难以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在国内的起步较晚, 所以还有很多的企业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财务指标, 难以有效反应数据信息, 那么也更不可能准确及时地因数据信息判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二) 评价指标不全面, 缺乏指标分析

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表是传统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来源之一。并且通过这些指标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是“静态”的。因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未对现金流量中的数据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评价。除此之外如果企业预备通过在权责发生制度下对体系进行调整, 主要依据的是实际的经营业务会计活动, 那这样可能就会导致信息不准确的风险发生, 而且也难以对会计信息进行反应。所以根据目前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 会更推崇采用现金流的方式, 为企业提供预测和防范风险的建议对策。

(三) 非财务指标不够重视

除了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对非财务类的指标也应该一起进行分析判断。因为如果仅仅只用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 而对其他非财务风险不进行评价, 那么就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 影响其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也会使评级方向过于单一。而致使非财务评价被轻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忽视和财务风险意识的模糊, 使企业无法对本身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

二、企业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完善建议

传统指标的改进:

(一) 周转率指标的改进

对周转率指标的改进主要会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种应收账款收回的速度快慢受应收账款周转率数值高低的影响, 为了进行数值高低的分析, 分析人员可以对财报数据进行分析并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的对象则是同竞争行业的数值, 纵向比较当期和往期的指标进行对比。计算公式则是:应收账款平均账龄=∑ (某项应收账款账龄×该项应收账款金额) /Σ各项应收账款金额。

第二种存货平均占用期指标。而这一指标针对的对象是存货占用率水平。不过在现实的工作中, 也会有一些个例, 比如说在一些企业当中存货占用的水平高, 而存货的周转率却低, 但是这也不能就果断地认为企业对资产使用的效率就低。所以对存货周转率指标的分析基础就是要增加存货平均占用期指标。所涉及的公式是:存货平均占用期=Σ (某项存货占用期×存货金额) /Σ各种存货金额。

(二) 改进盈利指标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是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则其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 企业价值越大。企业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指标有全投资内部收益率、资本金内部收益率、投资各方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率。那么对盈利指标的改进又主要受到了现金销售率、资产现金率的影响, 因此要对他们的指标进行增加。

一个企业的销售收入的现金多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即现金销售率, 反应的是企业收到现金的能力。同上所述一样企业的销售收入的收回速度也会受到现金销售率指标高度的影响。所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是:现金销售率=经营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

除此之外资产现金率的高低也会影响企业现金经营能力, 其计算方法是:资产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

(三) 提高分析现金流量的能力

现金流量的作用是反应企业经营、投融资部分现金流的状况。而企业的现金流量主要源自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并且还是企业偿还债务的根本来源,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这也是要增加对现金流量分析的原因之一。增加对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的分析, 是提高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又一重要方法。在企业当中加强关注现金流, 首先就要针对本企业的现金流量的现状和特点来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把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数据所产生的评价指标一起融入到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在企业当中增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 具体所需要做的包括了增加以下四个指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指标、现金债务总额比率指标、现金利息倍数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因为现金流量表是一个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产生的报表, 所以增加他们的指标可以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偿还债务的具体能力, 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四) 加强重视非财务指标

如上述所说非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非财务指标并不是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设, 所以往往也是被忽视的。那么要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首先要加强企业对其价值, 意义的认识和产生的影响。不过非财务指标并不能直接地从财报当中获取, 所以会以其他方式渠道获取, 例如, 对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外在环境因素的分析等等。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完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也要不断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也促进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变革, 为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 企业也应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度, 构建并完善出一套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今企业为了可以更科学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判并且分辨出风险等级和有效规避风险, 那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是根本途径, 紧接着就要不断地更新完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财务风险问题, 那么企业从哪个角度认识风险, 如何应对风险并进行有效管理都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也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和长远的发展。有效地管理财务风险有助于资源的配置, 企业价值的提升等。本文将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更好地可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对策,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 韦清勇.浅析科学评价及控制企业风险研究[J].商业文化, 2015 (6) :63-64.

评价指标体系范文第4篇

一、国内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概述

(一) 国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1) ISAR及环境绩效评价体系。1991年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及其创立的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公布了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第一份建议书, 1998年对其进行扩充, 确定了八个关键性的环境绩效指标, 后又发布了《企业环境业绩与经济业绩指标的结合: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应用指南, 为了量化企业环境管理绩效, ISAR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 依据国际环境公约选出了5个全球性环境问题, 来进行生态效率指标体系设计, 具体如下:

(1) 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的衡量指标:初级能源消耗量/增加值 (2) 淡水资源耗竭的衡量指标:用水量/增加值 (3) 全球变暖的衡量指标: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排放量/增加值 (4) 臭氧层的损耗的衡量指标:臭氧层破坏气体排放量/增加值 (5) 固体和液体废弃物的衡量指标:固体和液体废物量/增加值。

(2) ISO14031国际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制定的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被称之为环境绩效指标库, 它为环境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的结构框架, 虽然没有具体的指标, 但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均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按照这个结构框架, 建立自己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指标库中的标准具体包括操作绩效指标 (OPIs) , 管理绩效指标 (MP-Is) , 和环境状况指标 (ECIs) 。

(3) WBCSD及其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 (WBCSD) 2000年提出“生态效率 (Eco-efficiency) ”评估标准, 生态效率这一概念的含义为, 在最小化资源的耗费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最大化企业价值, 其公式为: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产品或服务价值指总营业额和产量等;环境影响指原料总耗量、水总耗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等;生态效益用企业的资源生产力表示, 如单位耗水量的产量 (营业额、获利率等) 。该指标作为一种内部管理工具, 不仅能为管理者制定目标、提出改善方案提供参考标准, 同时也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间重要的沟通工具。已确定并经先期测试的核心指标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和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影响两类。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指标具体包括所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数量和销售净额, 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影响指标具体包括能源消耗, 水资源消耗, 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破坏臭氧的气体排放等。

(4) GRI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全球报告倡议组织 (GRI) 2006年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 (G3标准) , G3标准制定了具体行业指标和通用环境业绩指标, 通用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包括原料、能源、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等方面。各种企业可从中选择合适的指标, 来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二) 国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环境绩效管理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实施, 部分学者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表1。

二、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为提高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能力, 在研究国内外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构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三、结语

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相关。我国应尽快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构建符合我国情况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和规范企业主动进行环境绩效管理, 主动披露企业环境信息与绩效, 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能力的提升。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环境管理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环境评价指标的体系,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尝试构建适合我国情况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促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健全, 强化企业环境管理行为。

关键词:环境绩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UNCTAD.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a Methodology for Standardiz-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R].2000.

[2] ISO.ISO14031: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Guide-lines[Z].Geneva ISO, 1999.

[3] Cascio J.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andardization. Pro-ceedings of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93:157~159

[4]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Z].2006.

[5] 曹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 2006 (5) .

评价指标体系范文第5篇

1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构建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 不仅要能够反映某地区历年农村贫困治理绩效的纵向演变状况, 同时要能与西部地区其它省份的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进行横向比较, 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

首先, 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要能如实反映贫困治理的内涵, 在每个维度中, 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 同时指标覆盖面要广且简洁明了。

其次, 选取的指标在搜集数据时要具有可获得性, 如果某些指标对该评价非常重要, 但又难以获取相应数据时, 则需要将该指标用近似的指标来替代, 或者通过其它转化方式来获取数据。

再次, 在设计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 要与实际区域贫困特征相结合, 并且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能够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量化计算, 获得定量评价结果, 真实反映农村贫困治理绩效的客观状况。

最后, 要注重选取指标时的规范性, 尤其是在侧重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评价的纵向和横向分析时, 规范化的指标能提升评价结果的质量。

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从目前有关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看, 出现了“指标细化”和“指标泛化”两大倾向, 虽然评价指标越来越全面, 但也增大了搜集数据的难度且使用麻烦, 致使评价工作变得较为复杂。[1,2]基于以上原因, 为了构建具有代表性和完备性的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导向性和重点性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设计的指标体系具有完整性, 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且指标的选取在理论上有足够的依据。农村贫困治理应是对贫困进行综合性的治理, 以经济贫困治理、社会贫困治理和生态贫困治理为目标, 最终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经济、社会和生态贫困的束缚。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可用于衡量经济、社会和生态贫困治理绩效指标的整体结合, 使之尽可能反映农村贫困治理政策在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取得的贫困治理成果。

2.2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即指标的数据资料能按统一口径在实践中易于找到适当的代表值, 或者只需简单的数据整理就可获得。建立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同一指标在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时点是否具有通用性和可比性, 便于横向、纵向比较, 力求反映共性问题, 尽量排除不可比的特殊指标。

2.3 规范性原则

选取指标时要遵循使用国内外通用或是公认指标的原则, 指标单位和计算方法也应符合相应的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避免使用不易统计或是不常用的指标, 力求指标规范化和标准化。所测算的数据资料具有规范性, 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和测算结果均被国内外所认可。尽量采用官方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类统计年鉴, 不采用学理性研究得出的数据, 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2.4 导向性原则

指标应能反映政府在实施农村贫困治理政策时所作出的承诺, 或者是政府在农村贫困治理上致力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定量评价不仅要反映目前农村贫困治理的绩效, 同时也能反映今后农村贫困治理应努力发展的方向, 从而引导各地区实施农村贫困治理政策的相关部门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和手段, 增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 以体现农村贫困治理政策的导向性。

2.5 重点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尽量求简避繁, 突出重点。优先挑选对评价对象有较大影响作用的指标作为主要因素, 指标要能突出重点和共性。同时还要注意选取的各个单项指标是相互独立的, 彼此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和交叉的现象。指标选取数量要适当, 如果数量过多会增加计算分析的工作量, 取少则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对主要因素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合理确定指标数量, 使研究能有相应的指标计算和分析的工作量。

3 指标体系构建框架及解释

依据农村贫困治理涉及的三大领域即经济、社会、生态领域, 将影响农村贫困治理绩效的因素分成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四个维度, 在各维度下设计具体指标。

3.1 生产条件维度

3.1.1 每农业人口拥有耕地面积 (667m2/人) 。

耕地是农村贫困家庭最重要的生产性资源, 由于大部分贫困人口教育文化程度低, 知识水平有限, 仍然依赖于将劳动力与耕地资源的结合, 以获取维持生存的必需品, 因此耕地资源数量可用来反映贫困人口对生产性资源的占有水平,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1.2 每667m2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 (千瓦/667m2) 。

农用机械总动力可以反映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高低, 一般情况下, 越是贫困的地区, 农业机械化水平越低。在一些贫困地区, 甚至还在使用简陋的铁制农具、木犁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沿袭着“刀耕火种”这种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1.3 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元/户) 。

一般而言, 如果某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也会较高,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计算方法为单位价值50元以上且使用年限在两年以上的农村家庭使用的固定资产, 以及单位价值在200元以上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乡村企业和其它部门固定资产。若企业的主要设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即使低于200万元, 也划为固定资产[3]。

3.1.4 农村人均用电量 (千瓦时/人) 。

农村用电量指本年度内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全年用电总量, 需将国家电网供电和农村自办电站供电量中涉及农村国有工业、基建、交通等部门用电量加以扣除[3]。农村人均用电量是反映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否改善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 越是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人均用电量越低,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2 生活条件维度

3.2.1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

用货币收入来确定和测度贫困程度一直被广泛使用,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来源于各个渠道的总收入扣除所发生的相应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2.2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元/人) 。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快速, 是反映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2.3农村恩格尔系数 (%) 。

农村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地区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通常情况下, 当一个农村居民家庭或农村地区越贫困, 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越大, 随着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加或农村地区不断发展, 这个比例会呈下降的趋势, 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3.2.4 农村居民住房面积 (平方米/人) 。

住房面积是反映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贫困治理应消除农村贫困人口住房条件的贫困化, 改善其住房面积和质量, 赋予贫困人口经济人权,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2.5彩色电视机 (台/每百户) 。

彩色电视机是农村居民家庭最为重要的现代生活设备, 对其拥有量不仅意味着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 而且电视机还是传播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载体,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3 社会文化维度

3.3.1 农村劳动力不识字或少识字率 (%) 。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是反映农村地区总体文化素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志。该指标从相反的方面反映了教育的普及程度。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落后, 教育普及程度很低, 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3.3.2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 (人) 。

该指标用于反映农村人口所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状况。在大多数农村贫困地区,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匮乏”现象十分严重,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体数量不足, 难以满足农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3.3 城乡居民收入比。

通常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指标。对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进行评价, 不仅要考察在时间轴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 同时要考察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否扩大, 若贫富分化严重, 则反映农村贫困群体弱势地位更加突出, 会成为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3.4 生态环境维度

3.4.1 森林覆盖率 (%) 。

通常将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代表性指标, 大量研究表明贫困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贫困人口的食品保障和生活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居民从事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前提, 该指标是正向指标。

3.4.2 每667m2耕地农用化肥施用量 (kg/667m2) 。

农业生产活动中过量使用化肥, 不仅会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而且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进而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 甚至会影响其他环境介质, 威胁生态环境安全, 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3.4.3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 (%) 。

在我国农村地区, 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 直接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威胁着受灾地区人口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摘要:影响农村贫困治理绩效的因素众多且内部作用机理较为复杂, 需要建立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特定的指导思想与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导向性、重点性原则, 从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筛选15个指标构建农村贫困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农村贫困治理,绩效,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泽琴.贫困的多维测度研究述评[J].统计与决策, 2012 (10) :33.[1]刘泽琴.贫困的多维测度研究述评[J].统计与决策, 2012 (10) :33.

[2] 王荣党.农村反贫困度量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以云南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5) :156-160.[2]王荣党.农村反贫困度量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以云南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5) :156-160.

评价指标体系范文第6篇

摘 要 国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继续深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多项保险基金审计,促进扩大社会保障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養老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目前,基层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主要以财政、财务审计为主,主要审计社保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社保基金的绩效审计还未真正开展。

关键词 社会保障基金 绩效审计 指标

社会保障基金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养老问题,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城镇老百姓更是拿社会保障基金当“保命钱”“养命钱”。随着社保体制的发展,社保基金审计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现状

筹集审计主要是检查各种社会保险费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包括检查社会保险费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贴收入、下级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是否已计入基金收入,揭露隐瞒收入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二、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方面问题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是评价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依据,是对审计对象经济活动进行衡量的尺度,同时也是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的重要依据。对象经济活动进行衡量的尺度,同时也是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的重要依据。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一个通行原则就是要使绩效审计的结论具有可验证性,克服和消除不同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得出不同绩效审计结论的问题。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可以保证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时能够有客观的标准,从而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一致性和客观性。

三、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取思考

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中,很难单纯用数字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量化。如资金闲置和滞留问题,能通过一定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取的数字,但该问题产生的影响只能进行定性评价。在指标选取方面,应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一) 经济性评价指标选取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对“经济性”的定义是:“政府部门或机构经济使用公共资源并将其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经济性也就是没有严重的损失和浪费现象,以最低的成本投入现实经济活动的预期目标。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选取时应当考虑如何通过评价社保基金制度的安排是否经济合理、对制度中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的方式,改善社保基金的内部运行,从而有效降低其内生交易费用,达到节约社保基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的目的。例如选取指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等。

(二) 效率性评价指标选取

效率性标准评价的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它表示的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在产出一定时何以最小的犹如取得该产出,或者在投入一定时如何获得产出的最大化,它的本质是寻求有效资源最优配置的方式。在经济活动中,判断效率问题往往需要运用比较技术。

效果性是指政府行为的最终效果。社会保障基金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达到了当地政府的要求,社会公众对社保基金的运用是否满意等,其中,应当关注社保基金在分配过程中是否公平。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考虑社保基金的利用是否对社会公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达到指标的标准值,审计人员就应该认为基金的运行是有效果的。例如社会保障对象满意度、贫苦人口减少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等。

(三) 公开透明性指标选取

在政府活动中,“公开透明”是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也是对政府活动最有力的监督手段,是社保基金的运作取得良好绩效的最佳保障。在考虑“公开透明性”标准时,指标选取时应考虑对当地政府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如社保基金的运作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有关预算报告,财务报告是否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等。例如信息公开程度,服务满意度等

(四) 真实合法性评价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要考虑在社会保障基金运作过程中,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发生,有关资料记载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在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的过程中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件的规定。例如财务管理水平、管理体制的有效度、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

总之,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关注的重点,针对我国政府在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保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不足,应在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上尽快改进和完善,在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研究中,选取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将成为整个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华彰.社会保障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石杰,刘小宾,赵睿.当前我国社保基金运营绩效评估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06).

[3]陈隘琛.社会保障基金效益审计的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审计文摘.2006(9).

[4]蔡炯,刘蕾.社会保障审计的方式与方法.中国审计.2004(17).

[5]许志宝.社会保障审计的方式与方法.中国审计.2004(20).

[6]姚和平,黄约.新时期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创新.当代经理.2006(12).

[7]陈生芝.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思考.大众科技.2005(4).

[8]夏吕凌,杨辉.浅论如何加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华东经济管理.2003(12).

上一篇:后勤管理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旋挖桩施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