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体系范文

2023-05-07

评价体系范文第1篇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在一定意义上与工业生产有类似之处,但大学人才培养毕竟不同于工业生产,大学人才培养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质量评价而言,工业生产自然有一套行之明确,并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工业绩效也有较为规范的考核体系。然而,若挪用这一思路,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绩效大小以为存在一个规范标准,这无疑忽视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强调,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教学是其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应该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生命线的观念,只有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切实把握工作的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需要长远规划的观念

教育本身是一种教书育人的细致工程,而大学要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积累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同所有的产业一样,都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工作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而是一项特殊产

业。它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收回成本,更不可能直接实现价值增殖的生产过程。

教育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生产智力劳动者这种特殊产品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通过学生毕业以后,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教育这一特点的切实把握,有助于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独特逻辑,即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思维来考虑教育问题,人才培养是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工程,不能以常规思路来看待。

(二)把握相对灵活的标准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比作生产智力人才的工厂,然而这一工厂出厂的产品合格与否,却体现了对大学人才培养独特性理解的正确与否。对教育产业的效益评估既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也不能以毕业学生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更不能以产生名人的数量来佐证,而必须以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为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考核评价体系。

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必须多样化,用精英教育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与标准,难以衡量和评估当前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大众化阶段仍然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即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如卓越的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人才,以及经过实践磨练之后有可能成为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的人才。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身要求确定什么是高层次优秀人才,而这必然需要相对灵活,不求一致的人才标准。

(三)形成优胜劣汰的危机意识

教育虽然不同于一般产业,但在当前条件下,担负人才培养的单位仍然组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而每个教育主体,便是具体的大学,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领域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存在的事实。教育领域同时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

市场,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优劣,即人才的质量,大学竞争是以质取胜。

鉴于教育领域事实上存在的竞争性和垄断性特点,大学管理者就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如何在当前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考虑如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便可能形成品牌意识。在当前大学中,类似北大清华等大学之所以有较强说服力,除去历史盛名的余惠,在教育领域里能保有竞争优势,核心因素在于提供人才的高素质,而非高数量,这是勿庸置疑的。

当前大学的数量增多,大学的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各个大学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别使各自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对于具有一定偏好的用人单位来说,某些学校作为生产者可能在短期内占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就使各个院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使得原来占优势的学校可能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这都要求高校管理者树立质量意识,树立竞争危机感。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须要有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因此,如何在可行性上进行考核体系构建的思路,成为一个极度重要而又日益迫切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明确人才培养重要性前提下,进一步的工作便是对如何评价人才质量培养的成与败。在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基础上,对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有较为科学的认识。

(一)宏观调控角度的若干评价思路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外延拓展的同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部分本科院校和所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甚至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不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此对于人才质量评价也就需要兼顾几个客观背景,在此背景下重构质量观念,而后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其模式与方法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其次不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他们达到共性要求的时间、途径会有差异,因而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也要因人而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需要考虑到受教育者个体的情况。

高等教育质量,其根本是指高等教育之下,大学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它是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的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因此,考核评价大学人才的质量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或唯一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价乃至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有必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这是评价人才质量的个案前提,对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必须把握受教育者自身特点,既不能以评价对象的个别性概括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程度,也不能用宏观化的人才质量推导个别,这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认识到的。

2.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人才培养尤其是学术性人才培养较受重视,传统大学大都依据这一维度及其价值等级来设置专业和建构课程体系。到大众化阶段则要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尊重教学自有规律,在对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及其相关性的理解上树立细节化的考核观念。

3.由于教育成品的消费者——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的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使得所谓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相应的,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因此变动,这一变化由于应用人才培养增加,大学的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及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而更为突出。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等的培养,都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提出了具体化分析的要求。

对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质量评估,“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这一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对于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甚

至职业大类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偏重与知识、技能和素质,“学科”这一标准就相对淡化。因此不同标准的价值等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丰富多样性,正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给予充分认识和尊重的。

(二)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

1.教学巡视检查考核制度

大学人才培养立足于系统化的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各个大学有必要建立教学巡视工作委员会,组织教学巡视员,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时的巡视检查,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这有利于强化师资力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环节,在源头之一进行细密的考核测评,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同时大学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专门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

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

大学人才不是抽象的人才,而是具体的各个专业相关的大学人才,因此要对人才质量如何进行评价,有必要对各专业的合理性,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大学或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各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并可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开展教学情况调查研究。这是面向人才培养软件设施的专业考核。

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

人才的培养还需面对市场竞争的特点,因此,各大学有必要明确自己在人才培养上处于什么地位,这就有必要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得到若干启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切实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官方组织的教学评估、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应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起到了支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而建立必要的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推动教学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方茜,等.网络化:建立教师考核体系的最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2).

[2]窦生刚.建立指标管理考核体系的意义及要求[J].航天工业管理,1998,(8).

[3]王卓,等.建立规范化的考核体系,实现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科学化[J].中国高教研究,1996,(4).

[4]曹嘉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J].经济师,2003,(9).

[5]田官贵.略谈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江汉论坛,1999,(6).

[6]宋维红.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确立新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7]乔秀柏,等.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4).

[8]黄家泉,等.知识经济对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0,(4).

[9]沈秋林.新经济时代与高校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以培养学

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既包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学生受益面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益,并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针对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机制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受益面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竞赛活动可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研究等模式,面向已修完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每年由学校统一组织,作为校级竞赛每年定期开展。例如,针对高等数学课开展了“大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针对力学课程开展了“大学生力学应用能力竞赛”;针对机械制图课开展了“大学生机械制图应用能力竞赛”等等。目前,学校的10门重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均建立了能力竞赛活动机制,每年学生参加竞赛人数达8000多人。

建立健全各院系及校级创新机制

建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每个专业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每个专业至少要确定一个科技竞赛项目。例如,汽车学院组织“大学生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机械学院开展“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CAD建模竞赛”;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开展“艺术创意设计竞赛”等等。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已形成长效机制。每年校、院两级科技竞赛多达20余项,参赛人数超过10000人次。

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成绩,在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时列为加分指标。围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大赛,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仅在2011年,学校就有3454人参加了11项省级以上大型科技竞赛,共获奖326项。

通过开展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创造了条件,实验室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受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

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水平。立项范围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该项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

辽宁工业大学把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0年起已经立项资助了227个项目,并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基于PLC的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蚂蚱滑板车》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已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并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积极推进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使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贯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2005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考试方法改革。除了部分重要基础课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以外,专业课要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比如:工程设计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笔试+设计性题目”模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采用“平时+上机测试+笔试”模式;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答辩”模式;艺术类课程采用“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等等。

目前,已有135门专业课实施了考试方法改革,超过专业课总数的60%。通过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过考试方法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变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以及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大力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辽宁工业大学的做法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辽宁工业大学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是重视实习教学,加强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实习教学评估制度和实习教学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80个。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创新学分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遵循的法规性文件,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辽宁工业大学把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每4年修订一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工科各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同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学分。学校早在2002年就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

多举措并进,全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辽宁工业大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了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

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制度。为了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规定年龄40岁以下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相应

专业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建立了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设立专项基金。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要进入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部门参与相应的工作。学校把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考核合格,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

建立了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竞赛调动广大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项竞赛每年举办一次,要求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参加。竞赛题目要求是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核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审专家组由企业界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同其他教学大赛一样,学校将教师参加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获奖列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指标之一。此项竞赛活动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广大教师和企业界的广泛赞誉。

评价体系范文第2篇

为我单位员工,为方便其本人到贵行办理个人贷款,应贵行要求经本人同意,我单位向贵行提供其本人的有关资信情况证明如下:

(一)职务级别

(二)实际月综合收入人民币(大写):注:月综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公积金、车补、房补等。

(三)单位联系电话::

单位经办人员签字:

单位公章或人事劳资部门章

评价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一、 产业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产业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不能是无根据的、随意性的。为了充分地、有效地、科学地设置产业投资效益评价指标,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产业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符合产业投资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许多效益指标很难量化,或者即使可以量化,也掺杂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如主观打分法),这必然影响评价的可信性,因此本文尽量采用量化指标。

2.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产业投资效益的各个方面,既要有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的评价指标,同时要有反映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指标。

3. 显著性原则。投资效益指标的选取应能最大限度地揭示样本间的差异,对于那些基本类似或指标值相差不大的指标应舍去,以减少指标的冗余。

4. 可操作性原则。产业投资效益指标的含义必须要明确,有一定的现实统计核算基础,可进行数量分析。整个指标体系对于建立数学模型、采集数据、综合分析等都是可行的。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其方法要易于实施,并能迅速得到数据及处理结果。

二、 我国产业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投资结构效益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结构对产业进行投资运行的最终结果,为了全面反映和评价产业投资结构效益所涉及的内容,基于上述四个主要原则, 结合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目标体系,从科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四个方面来全面反映产业投资结构的效益。构建的产业投资结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下所示:

1. 经济效益B1:是指合理的产业投资活动所带来的有用经济成果, 包括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生产能力、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和取得的财务收益等。它是产业投资结构效益的核心内容。产业投资结构效益首先是经济效益,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人类摆脱贫困,而经济发展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在此设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11、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C12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C13、单位固定资产的财政收入C14、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C15和工业增加值率C16这六个指标反映产业投资结构的经济效益。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11:即以某地区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地区同时期年平均人口所得出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2)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效益系数C12: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GDP的增加额。其计算公式为:

(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C13: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每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4)单位固定资产的财政收入C14:是指由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而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增加。其计算公式为:

(5)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C15:是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诱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多大的产出。它不仅包括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直接诱发的产出,而且包括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而间接诱发的产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用 R表示,即:

R=(I-DA)-1DK

完全需要系数矩阵(I-DA)-1中的某列数值,表示该部门单位最终使用所诱发的产出。上述矩阵中的I表示单位矩阵,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D为对角矩阵,di为国内满足率或自给率,di =1-(i部门的进口率)。对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体系具有诱发作用,是该国最终使用中的国内满足量。K 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系数。

(6)工业增加值率C16: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2. 科技效益B2: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高,反映产业投资的效益越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希望所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必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突破口。因此,科技效益就成为产业投资结构效益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设置R&D经费占GDP比重C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C22、科技进步贡献率C23三个指标来反映产业投资的科技效益。

(1)R&D经费占GDP比重C21: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该指标是衡量技术含量与知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大R&D经费占GDP比重是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潜能的力量源泉。其计算公式为:

(2)高新技术产值(现价)占GDP(现价)的比重C22: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它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高,反映产业投资的效益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3)科技进步贡献率C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是通过科技进步增长率与国民经济总产出增长的比值来计算的,它综合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按照索洛余值法进行计算,即以增长速度方程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结合为普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A——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在产出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Y——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K——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劳动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琢——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茁——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

3. 社会效益B3:增加产业投资,发展国民经济,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社会效益也是产业投资结构效益评价的内容之一。产业投资社会效益是指产业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社会成果,包括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业门路的开辟等。为此设置生活质量提高C31和投资对就业的拉动C32两个指标来反映产业投资结构的社会效益。其中生活质量提高包括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D31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D312、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D313三个指标;投资对就业的拉动包括每万元投资新增就业人数D321、投资就业增长弹性D322和城镇登记失业率D323三个指标。

(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D311:是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扣除各种的费用支出包括各种日常支出、税费支出及赠送支出。其计算公式为:

(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D312: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后的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人口平均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3)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D313:是指每万人所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数。其计算公式为:

(4)每万元投资新增就业人数D321:是指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而新增的就业人数。其计算公式为:

(5)投资就业增长弹性D322:从业人员增长率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6)城镇登记失业率D32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同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加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加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4. 资源环境效益B4:在我国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尽可能利用较少的资源带来较大的效益或用较少的资源带来一样多的效益,减少环境的污染程度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必然也是产业投资效益要考虑的目标之一。为此设置资源消耗的减少C41和环境污染的降低C42、土地及三废的利用C43三个指标来反映产业投资的资源环境效益。其中资源消耗的减少C41,用亿元GDP能耗降低率D411,和主要原材料的节约程度D412两个指标来反映资源的消耗情况。环境污染的降低C42用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的降低率D421、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的降低率D422和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的降低率D423三个指标来反映。土地及三废的利用C43用绿化覆盖率D431、土地利用效益D432、三废综合利用增值率D433三个指标来反映。

(1)亿元GDP能耗降低率D411:一定时期亿元GDP能耗比上一时期能耗降低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2)主要原材料的节约程度D412:一定时期亿元GDP消耗原材料比上一时期消耗原材料节约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3)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的降低率D421:一定时期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比上一时期废水排放降低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4)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的降低率D422:一定时期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比上一时期废气排放降低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5)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降低率D423:一定时期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比上一时期排放降低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6)绿化覆盖率D431:是指产业投资区域的绿化覆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7)土地利用效益D432:是指每平方公里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为:

(8)三废综合利用增值率D433:是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三、 我国产业投资效益的评价方法

1.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产业投资效益评价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即分配的权重不同,权重的选取直接影响到最终评价的结果。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经验估计法、多比例对比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专家调查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由于产业投资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往往需要众多专家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又大多具有模糊性,因此,本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AHP)采用1~9标度法,通过评价对象之间的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对定性和定量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到明确的量化结论,并以优劣排序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由于此法以1~9之间的整数作为标度构造判断矩阵,这种判断未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判断的模糊性,因此荷兰学者Van Laarhoven 于1983 年提出了用三角模糊数来表示模糊比较判断的方法,并运用三角模糊数的运算和对数最小二乘法,求得元素的排序,从而把AHP 拓展为能够在模糊环境下使用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产业投资效益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方法是一种将模糊理论与经典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来进行综合评判从而使得评价结果尽量客观的评价方法。

在一般的评价问题中,对应于每一因素,都有一个确定的评价分数,但对于许多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一个分数来加以评价,例如:评价衣服的好坏,影响评价的因素有花色、样式、耐用度、价格等。对于同一评价因素,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这时的评价结果,不再是一个确定的数,而是一个用语言来表达的模糊概念了。为了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应该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价。

该方法的数学模型如下:

(1)确定评价因素集合U=(u1,u2,…,um)

其中ui(i=1,2,…,m)为评价因素,m是同一层次上单个因素的个数,这一集合构成了评价的框架。

(2)确定评价结果集合V=(v1,v2,…,vn)

其中Vj(j=1,2,…,n)是评价结果,n是评价结果的个数,即等级数或评语档次。这一集合规定了某一评价因素的评级结果的选择范围。结果集合的元素即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量化的分值。

(3)确定隶属度矩阵。

假设对第i个评价因素ui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一个相对于vi的模糊向量

Ri=(ri1,ri2,…,rij,…,rin),(i=1,2,…,m;j=1,2,…,n)rij

(4)确定权重向量W=(w1,w2,…,wm)。

其中wi(i=1,2,…,m)表示因素ui(i=1,2,…,m)的重要程度,即分配到ui(i=1,2,…,m)的权重,满足:

参考文献:

1.范德成,刘希宋.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哈尔滨学术交流,2003,(1):68-71.

2.宋科进.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0-23.

3.刘保珺.投入产出技术在投资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统计,2003,(12):19-20.

4.张世贤.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0,(5):79-85.

5.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98-200.

6.江小娟.我国产业结构及其政策选择.中国工业经济,1999,(6):17-22.

7.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5):73-8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3027)。

作者简介:范德成,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辉,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15。

评价体系范文第4篇

[摘要]思想 政治 理论课体现社会主义高等 教育 的特点和优点,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 现代 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一般是通过 考试 成绩和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来进行,它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 科学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方面的状况。文章就此提出考核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作用

(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上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发展 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 法律 、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我国大学是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国家和高校直接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本方式,是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优点,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实质上是高等学校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怎样坚持办学方向的问题。我们的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既要合格又要可靠,既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又要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上看。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和较量的需要。大学生是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的重点群体,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极力兜售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最终达到他们不战而胜的政治目的。同时,由于受国际风云变幻和复杂政治气候的影响,难免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这些状况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和尖锐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性。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 重任。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江泽民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才能够做到用正确的思想凝聚人心,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的思想观念的比较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又是认识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和各种风浪考验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将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的现行做法及难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的主要方法及点评。第一,目标评价法。一是宏观目标,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以及每门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微观目标,是指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宏观目标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而制定的具体目标。例如在一定期限内,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优质课程或精品课程;规定大学生的考试测验合格率和优秀率、知行统一率和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率等都要努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和量化指标。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相比,应该以宏观目标即培养什么人为重点和目的。如果离开宏观目标,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失去自身的思想性、政治性,而等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第二, 总结 评价法。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开展的教学评估,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前面的教学。例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中、期末考试;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测评等,都是总结评价的形式。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采取的是笔试的方法,比较适合对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师生的评价,不适宜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总结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笔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出来。第三,过程评价法。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开展的教学评估。过程评价法,既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之前通过测试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弱点、关注点和需求点,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应该提倡。第四,标准评价法。目前有些高校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的评价中,确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以上为及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等做法就属于这类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借鉴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方法,侧重对基本理论的测验,不适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思想政治状况的考核评价。

第五,传统评价法。是指学校常用的纸、笔测验法,它是一种最悠久、最广泛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测验的同样只是知识,无法有效地测验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无法测验他们的理想、信念等思想状况。不适合测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第六,统一评价法。是指对大学生“知、行”统一与“德、智、体、美、劳”统一状态的综合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掌握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行为上的优化状况;不仅显现在德育方面,而且也渗透到智、体、美、劳诸要素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既要看课堂教学考试的成绩,又要看平时的实际表现。

总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一般就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来进行的。其评价指标往往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多少的考核,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辨别是非等思想状况的考核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树立。

评价体系范文第5篇

1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原则

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评价人员多元化;

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绩效为基础;

注重教师的效益和效率;

评价指标及权重应灵活, 评价应持可持续发展性。

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

2.1 基础性信息素养B1

2.1.1 信息意识B11

对信息有基本的意识和兴趣, 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利用信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2.1.2 信息态度B12

了解信息的重要性, 知道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性, 知道信息能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2.1.3 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B13

对重要信息进行保护, 运用杀毒软件等维护信息安全, 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版权、隐私, 清楚平等存取信息的重要性, 传递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

2.1.4 信息技术常识B14

计算机基础知识, 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 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应用。

2.2 应用性信息素养B2

2.2.1 信息获取B21

制定获得信息的策略, 精通英语这门语言, 及时发现、捕获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的运用信息检索的工具。

2.2.2 信息分析B22

分析并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 重新组织、加工、整合新旧信息, 生成新的教育信息, 将信息整合进个人知识体系的能力。

2.2.3 信息加工B23

对信息分类存储管理, 具有信息的控制与传输能力, 掌握电子课件、题库、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等基本教学技能, 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能力。

2.3 发展性信息素养B3

2.3.1 信息交流B31

有效利用网络工具与学生、家长进行信息交流, 跨越各种资源、观点查询并分享不同文化和学科的内涵, 有效地与同事及学科专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

2.3.2 利用信息解决问题B32

利用信息分析的结果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信息解决复杂教学问题, 利用信息解决科研中的难题。

2.3.3 信息终身化学习问题B33

密切关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前沿信息, 长期坚持学习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前沿信息整合运用到教育教学策略中。

3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针对上述指标体系, 通过对本院校200名中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经分析归纳, 确定了各层次当中各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依据标度定义给出的标度构造判断矩阵。使用简便实用的方根法, 计算权值W。然后, 根据每项的权值W正规化矩阵得到的最大本征值λmax。再根据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e Index) 与N阶矩阵的随机指标RI (Random Index) 的比值, 得到一致性比率CR (Consistence Rate) , 如果结果小于0.1, 则可以判定矩阵估计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要斟酌调整矩阵的值重新计算, 直到CR符合要求为止。

其中的标度定义如下。

1——两个因素相同重要

3——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略为重要

5——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较为重要

7——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9——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绝对重要

2、4、6、8——为以上两判断因素的中值。因素j和i之间的比较得到判断aji/aij构造一级指标间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及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如表1。

构造二级指标B1的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及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如表2。

构造二级指标B2的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计算权重得WB2 1=0.2, W B2 2=0.4, WB23=0.4;

一致性检验结果为:=maxλ3;C I=0;RI=0.58;CR=0。

构造二级指标B3的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计算权重得WB31=0.261, WB32=0.411, WB33=0.328;

一致性检验结果为:=maxλ3.0 5 4;CI=0.027;RI=0.58;CR=0.046。

以上各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可以通过Excel定义公式及函数来计算, 或者通过层次分析软件yaahp帮助完成。

由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兼之国内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尚未完善, 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以上尝试, 力求全面灵活公正地评价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以此带动全社会人员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摘要:依据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原则, 构建了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得出指标体系权重, 为开展信息素养评价提供了测评工具。

上一篇:酒店评价下一篇:环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