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

2022-04-2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研究及临床结果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探讨中医外治法对乳腺增生的优势,对近年来运用中医外治法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 篇1:

广州高校乳腺增生女大学生患者中医体质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广州市高校乳腺增生女大学生患者的中医体质情况,统计易感体质,分析体质偏颇与乳腺增生病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评表,对广州高校118名未婚女大学生乳腺增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18名广州高校乳腺增生女大学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气郁质易感,占29.67%;其次是阳虚质,占19.49%;痰湿质与气虚之质占同等比例,为11.86%;阴虚质 8.47%;平和质、血瘀质及湿热质亦占相同比例,为5.08%;特禀质不易感,为3.39%。结论:气郁质易感;乳腺增生病与体质偏颇有关。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 中医体质; 女大学生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与疾病具有相关性[1]。乳腺增生病相当于中医学的“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病。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是临床常见的乳房疾病。据中国乳腺病防治研究中心流行病学统计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几年乳腺增生病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倾向[2],尤其是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因女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心理负担较重,常产生心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易形成乳腺增生,进而发生体质偏颇,而乳腺增生又可以看作是体质发生偏颇的信号,已经发生偏颇的体质,对乳腺增生易感且不易康复[3]。因此探究未婚女大学生乳腺增生病易感与体质的相关性对于乳腺增生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对象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通过网络征集和校内征集广东省广州市高校未婚女大学生乳腺增生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大24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21.5岁。

纳入标准:①经乳腺彩超确诊;②年龄在18~24岁未婚女大学生;③心、肝、肾和造血等功能基本正常者。

排除标准:①未经乳腺彩超确诊;②年龄<18岁或>24岁;③有妊娠史的女大学生;④乳房恶性肿瘤。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采用王琦、朱燕波等开发的《中医体质分类研究》自评问卷[4],调查内容包括背景情况、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两项均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

中医体质分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类型。

2.2 判定方法 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4],此量表由9个亚量表组成,分别是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共有60个问题。每一个问题按5级评分,没有(或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对应分数为1、2、3、4、5,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当平和质分值≥60分,而其它﹤40分,则判定为平和质;如其它体质分值某一个≥40分,则判定为该体质。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余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2.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所得的118份乳腺增生患者的合格数据,采用office excel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经第二次核对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无误。再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检查正态性,正态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百分比,采用office excel软件制作图表。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118名广州高校未婚乳腺增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如下:气郁质易感,占29.67%,其次是阳虚质,占19.49%;痰湿质与气虚质占同等比例,为11.86%;阴虚质 8.47%;平和质、血瘀质及湿热质亦占相同比例,为5.08%;特禀质不易感,为3.39%,见表1。

4 讨论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因此在非病态下和患病状态下均存在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

本调查结果显示,未婚女大学生乳腺增生病患者在中医体质分布中有一定的特点,其中偏颇型体质占94.92%,平和质占5.08%,由此也表明了乳腺增生病的易感与否与体质密切相关。但是体质分布的比例与以往一些学者做过的相类似的调查不同。夏氏[6]与周氏[7]在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中研究得出的结果相近,即乳腺增生患者中属气郁质的人数最多,而不同的是夏氏在调查中发现痰湿质最不易感,周氏则发现特禀质最不易感。本调查发现118名未婚女大学生中属于气郁质的是最多的,但是与前者的调查结果不同的是,阳虚质和气虚质亦占多数。笔者分析如下:

4.1 对易感体质的分析调查发现,118例乳腺增生患者中,气郁质有35例,占最多数,其次是阳虚质23例,气虚质和痰湿质均占14例。

4.1.1 气郁质易感讨论中医体质学认为[5],气郁质是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疑、忧郁脆弱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先天遗传、精神刺激、暴受惊恐、忧愁思虑、所欲不遂等均是气郁质的成因。

中医认为本病与肝气不舒有关,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喜升发条达而恶抑郁,正如《疡医大全·乳癖门》所说“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肝郁而成”,清代《外科医案汇编卷三·乳胁腋肋部》论:“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宋代《圣济总录》也对乳腺增生的病机作了具体描述:“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可见,乳腺增生的形成与气机郁滞密切相关。其次,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容易阻滞气机,导致气郁的表现。

体质虚弱、推动无力,也会导致病理产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造成气郁。文化程度越高,从事脑力工作的几率越高,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内分泌紊乱,致使乳腺增生长期处于增殖不能复旧或复旧不全状态中,久而久之发生乳腺增生[8]。这也说明长期忧虑伤脾,郁怒伤肝,则肝郁形成。在经络系统中,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挟肋”,处于乳房发育阶段的女大学生若文胸佩戴不适,亦会引起肝经疏泄不利,肝气不舒而成气郁。

4.1.2 气虚质与阳虚质易感讨论《灵枢·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肉少,肉廉廉然,薄君轻言,其血清气滑,易损于血”。气虚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于患病且不易康复。气虚则其推动、温煦的功能减弱,导致气滞痰凝,易成乳癖。所以,乳腺增生患者中属气虚质的亦占多数。

《景岳全书》中指出:“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因此,平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之品,或起居无常,均容易损害人体的阳气,而导致阳气虚。阳虚致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易感湿邪,易形成痰饮等病理产物,从而亦易形成乳癖。

现代研究表明气虚质及阳虚质皆有性格多沉静、内向的心理特征[5],有研究表明,性格内向者,易压抑、紧张、焦虑,情绪始终得不到彻底放松,导致内分泌紊乱,故乳腺增生病发病率高[8] 。

广东地区地处南方,气候炎热,且受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夏季长,冬季暖,四季不分明,长年潮湿。根据一项关于3000名广州地区居民体质调查结果显示,气虚质(20.4%)和阳虚质(17.3%)为广州地区人们主要偏颇体质[9],由于长期处于湿热气候中,机体长期受湿热之邪侵袭,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代谢病理产物同时消耗阳气。阳虚无力推动,也会导致病理产物积聚,痰湿停于乳房则生乳核,乳腺增生患者中阳虚体质也多见。

4.2 非易感体质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质、湿热质、平和质、特禀质人群对乳腺增生不易感。由于课题研究对象是18~24岁未婚女大学生,病程均少于3年,血瘀质主要出现在病程5~10 年的人群中,提示可能与患者长期气机郁滞,久病入血有关。[10]湿热体质的形成, 有一定的季节性。夏末秋初, 天暑地湿, 湿热交蒸。冒雨涉水或久卧湿地, 感受湿邪, 郁久化热, 形成湿热体质。由于调查进行的时期从10月到次年5月,处于秋冬春季节,避开了夏末时期的湿热气候影响,调查对象湿热症状不明显,从而影响体质判定。[11]乳腺增生病是体质偏颇的信号,因此平和质总体上无体质偏颇,因此患病率也相应降低。体质为特禀质的人群比例较少,过敏性疾病中易感,但乳腺增生病中不易感。

5 总结

目前女大学生乳腺增生病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对乳腺增生病以“重治轻防”为主。尤其是对于乳腺增生病的防治,中医上更加注重调理体质。本研究发现广州高校女大学生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体质是气郁质最易感,其次是阳虚质、气虚质和痰湿质。这可能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学习工作压力大,长期忧思焦虑,导致肝气不舒,对乳腺造成不良有关;另外广州长期处于湿热的气候也会逐渐形成阳虚、气虚和痰湿的体质,从而影响了身体津液的运化,易成乳癖。故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上宜重在调理其中医体质,以利于乳腺增生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刘松涛,刘慧,赵益民.中医体质类型与彩超对乳腺增生诊断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11):14-17.

[3]孔碧华,郭碧霞,余璟玮.广州高校女生乳腺增生病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2):12-14.

[4]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3):12-14.

[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8):1-8.

[6]夏仲元,庞洁,任卫华.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4):12-14.

[7]周仕平,王敦英.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相关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71-172

[8]花晓红,张玉莲,周浙青,等.某区妇女乳腺增生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475-1476.

[9] 姚星,何浩,刘艳霞.3000例广州市成年居民中医体质调查[J].新中医,2012,3(44)3 :88-89.

[10]盛鲁文,皇甫艳利,杨慧芬.乳腺增生症患者中医体质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4:333-334.

[11]蒋燕.湿热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7:16-18.

(收稿日期:2015.08.20)

作者:邹楚冰 陈淑琪 谢智荣 邵瑛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 篇2:

乳腺增生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研究及临床结果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探讨中医外治法对乳腺增生的优势,对近年来运用中医外治法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A)是指乳腺小叶在成熟期或周期变化中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而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是以乳房肿块和疼痛为特征的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一种疾病。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女性的40%,占所有乳房疾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并具有一定的癌变率,约为10%~20%,与健康妇女相比,乳腺增生患者发生乳癌的危险性机率高1.4~2.5倍[1],西医对于HDBA 的治疗多采用激素类制剂如雄激素、黄体酮、三苯氧胺、溴隐亭、达那唑,还有碘制剂等。但因其疗效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容易复发,许多学者呈反对态度,患者的依从性也相对较差。乳腺增生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近年来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及患者的肯定,其中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直达病所、毒副作用小等显著优势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1.1 中药制剂外用治疗

1.1.1 中药敷贴 药物敷贴是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最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显著、无痛苦、依从性好等优势,深受临床医患的认可。药物敷贴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张氏医通》中就有使用卿鱼膏外敷治乳癖的记载。乳房位于患者的体表,局部敷贴药物治疗,药物可通过皮肤渗透直达病灶。HDBA在临床上多以肿块、疼痛和肿胀等症状为主。而敷贴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的药物能起到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活血祛瘀的作用。 刘世泽等[2]观察乳腺康贴剂(组成:元胡、天葵子、山慈菇、凤仙子、香附、皂角、木鳖子、三棱、橘皮)通过乳房贴敷靶向治疗乳腺增生85例,将贴剂贴于85例乳腺增生患者乳房的肿块和痛点显著处,每2d更换1次,30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治愈70例,治愈率为82.35%;13例显效,显效率为15.29%;2例有效,有效率为2.36%;总有效率为100%。谷海龙等[3]观察乳腺康贴剂(陕西天昊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治疗乳腺增生120例,12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构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组应用乳腺康贴剂,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隨访显示治疗组有5例复发,复发率8.33%,对照组复发率为23.33%(14/6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2 凝胶膏剂治疗 李伟泽等[4]观察乳腺康凝胶膏剂(组成:三棱、延胡索、天葵子、香附、山慈菇、皂角刺、急性子、木鳖子、橘核、猫爪草等)治疗乳腺增生180 例,将180 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给予乳腺康凝胶膏剂贴敷于乳腺增生的肿块和疼痛显著处,每日更换1 次,15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乳癖消胶囊治疗,每日3 次,每次2 粒,共治疗30d。2组均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组治愈72 例,占80%;显效15 例,占16.67%;有效2 例,占2.22%;无效1 例,占1.11%;有效率为98.89%。对照组治愈57例,占63.33%;显效8例,占8.89%;有效17例,18.89%;无效8 例,占8.89%;有效率为91.11%。阐明了乳腺康凝胶膏剂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

1.1.3 中药贴敷辅助理疗 陈永斌等[5]观察中药贴敷辅助红外线的方法对治疗乳腺增生10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给予中药贴敷(柴胡2000 g,香附2000 g,当归2000 g,荔枝核2000 g,白芍2000 g,丹皮3000 g,经过捣烂、煎煮、提取、浓缩成煎膏贴敷)辅助红外线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仅给予红外线治疗的方法,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2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均未复发,对照组的临床复发率为10.00%,2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针刺疗法

1.2.1 单纯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乳癖是中医传统方法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有文献记载采用针灸治疗乳腺增生。近代随着绿色疗法的盛行,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实验及临床研究逐渐增多。虽然医家治疗时选择的穴位不尽相同,但均以中医辨证为基础。中医将乳腺增生分为肝郁气滞型、肝肾不足、痰瘀互结三型。魏凌波等[6]研究发现,针刺治乳腺增生的常用穴位包括膻中、乳根、屋翳、肝俞、期门、合谷、肩井、天宗、足三里、太冲,主要归经于胃经、肝经、膀胱经。陈梅等[7]选取屋翳、膻中、乳根、内关、足三里、太冲或肩井、天宗、丰隆、三阴交、血海等穴,总有效率为96.00%。

1.2.2 腹针治疗 吕辉等[8]选用直径0.25 mm、长40 mm不锈钢针,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患侧)。操作: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至较深的皮下组织中,深度约25 mm;滑肉门浅刺,其深度为穿过皮下,位于脂肪层,在肌层之上。只捻转不提插,无需得气的感觉。进针后停留20 min谓之候气,每隔10 min在滑肉门穴调针一次,使针尖朝乳腺增生的方向进行捻转,加强针刺效应,留针20 min起针。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每周2次,治疗周期为5周。结果腹针组显效12例,有效42例,无效10例,总效率84.4%;常规组显效8例,有效31例,无效18例,总效率68.4%。2组总有效率经检验(P<0.01),研究结果表明,腹针组与常规组比较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疼痛方面疗效较好。

1.2.3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 李玉捷等[9]针刺取穴患侧屋翳、期门、乳根,膻中及双侧内关、阳陵泉。刺络放血取乳腺周围(第二肋至第七肋间的前胸部)、背部乳腺相对区域(胸椎T1~T8节段间的上背部)、肘关节内侧面各一处细如发丝的小瘀络。30例患者从月经干净后开始,双侧病变则左右交替,每3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月经来潮即停止治疗,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30例患者显效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庞名敏[10]采用天宗穴刺血拔罐治疗乳腺增生38例,取俯卧位,取天宗穴(肩胛冈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用两手拇指和食指由周围向穴位处挤按,使血液积聚天宗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左手紧捏天宗处,右手持用一次性注射针头(5号半)在穴位局部点刺,刺人1~3mm,使针孔出皿,之后迅速在出血处拔罐,手掌拍动罐身使其继续出血,每罐放血3~5 mL,待血液自凝起罐,起罐时无菌大棉球围罐口一圈以防血液流出,干棉球擦拭干净。自月经来潮第14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止,l周1次,2周为一疗程。结果显效8例,治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

1.3 灸法治疗

1.3.1 单纯灸法治疗 安淑芬[11]生采用灸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23例。选取阿是穴、膻中,双乳跟,双天宗为艾灸穴位,在月经前半个月治疗,月经期停止,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愈5例,占21.74%,显效8例,占34.78%,有效8例,占34.78%,无效2例,占13.04%,总有效率21例,占91.30%。阐明了艾灸能有效治疗肝郁气滞型增生,能有效减轻乳腺疼痛及肿块症状等。郑振兰采用艾灸双侧的足三里穴,治疗乳腺增生疼痛患者60例,痊愈52例,占86.67%,显效6例,占10%,有效2例,占3.337%,无效0。卓肖红等[12]将4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取穴膻中、屋翳、乳根、期门、天宗、阿是穴,用隔姜灸治疗。对照组给予乳核散结片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5.65%、对照组77.27%。

1.3.2 艾灸联合小针刀治疗 彭桂平等[13]应用小针刀联合艾灸治疗乳腺增生症35例。对乳房选择压痛最显著的包块定位,将平刃小针刀穿刺进入皮肤,根据肿块的形态、大小,继续进针将针刀刺入病灶,然后沿着刀口线的纵轴方向连续切割3~5刀,每次切割后停顿约10s再进行下一针刀的切割,感觉针刀处放松后即可拔出针刀,用无菌纱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无出血后用胶带粘贴,无菌敷料固定,24 h之内防止沾水,同时防止治疗部位出汗过多,保持针孔清。每周进行1 次针刀切割,连续3 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1 周,总共治疗3个疗程。行小针刀操作时需避开月经期。艾灸膻中、乳根、肩井、少泽、期门穴,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及病人出现温热感,避免出现烧灼疼痛感觉,每个穴位每次熏灼10~15 min 左右。每月连续灸10 d 为1 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至下个疗程开始,总共3 个疗程。临床治愈19例,占54.3%,显效14例,占40%,有效2例,占5.7%,无效 0,总有效率100%。

1.4 刮痧治疗

1.4.1 刮痧结合刺络拔罐治疗 张霞[14]采用刮痧刺络拔罐法(督脉:大椎至命门,膀胱经第一、二侧线TZ~T12段,双侧天宗刮痧;天宗血刺络拔罐:膀胱经第一、二侧线TZ~T12段拔罐),每周1次,月经期停止治疗,如有患者皮肤疼痛或出痧局部有灼热感隔一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持续约3个月),治疗病患30例。总有效率86.67%,显效率23.33%,有效率63.33%,无效率13.33%。

1.4.2 刮痧结合针刺治疗 陈於虹[15]采用刮痧结合针刺法治疗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证30例。针灸治疗前先予刮痧治疗,用黄牛角刮痧板在患者平卧位背部泻刮哑门穴沿督脉至脊中穴,泻刮天宗穴沿膀胱经至胃俞,泻刮风池穴经肩井至肩峰,用颤法刺激肩井、天宗;左右各两条均刮2~3 min,颤法每个穴位刺激0.5~1 min。再让患者仰卧位,平刮华盖至膻中1~2 min,平刮屋翳穴、期门穴,每个穴位0.5~1 min。经前:加泻太冲,侠溪穴,每个穴位0.5~1 min;经后:加补刮三阴交至太溪,每个穴位0.5~1 min。轻刮慢刮为补,快刮重刮为泻。后予针刺治疗,选肩井、膻中、期门、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快速进针并留针30 min,月经期间停止治疗。治愈11例,占36.67%,显效12例,占40%,有效5例,占16.67%,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

1.5 穴位埋线治疗 白丽等[16]取肩井、天宗、膻中、屋翳、乳根、足三里、三阴交,辩证配穴,肝气郁滞配肝俞、期门、太冲;冲任不调配伍关元、次髎;肝肾亏虚配伍肾俞、肝俞;痰瘀互结配伍丰隆。在月经来潮前第4~8天埋线,采用一次性埋线针,剪成1~2 cm在75%乙醇浸泡过3~0号羊肠线,以正确埋线手法在选定的穴位埋线,共治疗80例乳腺增生患者。临床治愈:腫块消失,乳痛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占32例,占40%;显效:乳腺疼痛消失,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随访半年无复发,计33例,占41.2%;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不减轻,随访半年无复发,共计14例,占17.5%;无效:肿块不缩小,反而增大变硬,或乳痛减轻而肿块不缩小,计1例,占1.3%。总有效率为98.7%。李润霞[17]采用夹脊穴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78例,主穴取T3~T5夹脊穴,配穴辨证选取,单侧症变取患侧,双侧症变取双侧。每2周埋线1次,3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7.4%。此法治疗适合乳腺增生疼痛症状,多数患者胀痛多在第1次穴位埋线后即可缓解或消失,但乳房肿块的消散治疗时相对较长。韩桂莲等[18]用穴位埋线治疗30例,主穴取太冲、三阴交、血海、天枢、膻中、乳根、天池、中府、臂中、肾俞、脾俞、肝俞、膈俞,肝郁痰凝加内关、丰隆,冲任失调加关元,进行埋线,1个月1次,30 d为1疗程。1个疗程后治愈9例、有效l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1.6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至腧穴内,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高宁等[19]采用维生素B 加生理盐水1O mL进行穴位注射治疗HDBA,取双侧肝俞、天宗、肩井,每穴注射1 mL,每月1次,避开月经期,连续注射3个月,并配以乳癖消片口服治疗,结果显示,乳癖消联合穴位注射的疗效优于单纯乳癖消片治疗。

1.7 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周敏[20]用中药酊剂(公丁香、肉桂、莪术、青皮、乳香、全瓜蒌)浸泡药垫将一片浸泡好的药垫及一片温水浸泡的纱布分别放置在离子导入仪的两片电极上,治疗时,将两片电极片分别隔药垫及温水纱布放置于屋翳穴、乳根、期门穴上,接通电源,电流大小以患者病变部位有温热、麻痛及放射样感觉为宜。每次治疗单侧,左右交替治疗,每次治疗时间20min,经期停止治疗。共治疗52例乳腺增生患者,治疗后疾病疗效结果显示: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2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84%。

1.8 耳穴贴压 朱国香等[21]在患者一侧耳朵上胸、乳腺、内分泌、脑垂体、肝、卵巢、三焦、及胃穴,用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在一侧耳穴上,用食指和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进行对压,手法由轻到重,以“得气”为度,3次/d,每次每个穴位的按压次数≥100次。3、5、7 d为更换另一耳的间隔时长,更换5 次为1 个疗程,共3 个疗程,治疗患者30例。结果表明常规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较好,贴压时长为3、5、7 天的患者疗效无差异;贴压时长为3天的患者复发率较高,但贴压时长为5天和7天的患者复发率无差异。在保证患者疗效、降低患者复发率的前提下,将贴压时长定为5天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朱云云等[22]用耳穴埋豆治疗89例,耳穴取胸、胸椎、内分泌、肝穴,埋豆前先对耳廓常规消毒,然后用探棒找到耳穴的敏感点,再用王不留行贴固定于一侧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耳穴4~5次,每次每穴按压30 s以上,按压力度要大,以能够忍受为度,每周更换至另一侧耳廓,50次为1疗程。结果89例,痊愈35例,显效45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5%。

1.9 推拿治疗 推拿按摩可起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运用推拿按摩治疗乳腺增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李碧瑶[23]选取背腧穴、内关、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蠡沟、足三里、膻中、屋翳、乳根、章门、极泉、手三里、太溪、阿是穴,采用揉法、点法、按法、摩法、擦法、提拿法、提颤法、捻揉法、按揉法、振腹法治疗HDBA,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2.90 。邵春芬等[24]采用循经推拿疗法治疗2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循经推拿疗法采用捏法、拿法、揉法围绕患乳周围由轻至重均匀施术(勿用猛力),使力量从外围向中央渗透,对增生的结节重点施术使力3~5 s,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治疗5~15 min,患者治疗后感觉浑身及乳房发热、宣透为佳。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需要继续治疗者均改为隔日1次,持续应用3个疗程。结果:共有130名患者痊愈,52患者显效或有效,18名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1 %,痊愈率为65% 。

1.10 其他疗法 白清芬等[25]观察中药乳罩法配伍ME-I型乳腺动力治疗仪对治疗乳腺增生305例,选择305 例乳腺增生患者自愿接受本治疗方案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中药乳罩法治疗组(对照1 组)93 例,采用全蝎,地龙,檀香,玫瑰花等分研末,装入小布袋,并分别置乳罩中的各小口袋内,使戴上乳罩后各小袋正好对准肝俞,乳根,阿是穴相应位置;单纯ME-I型乳腺动力治疗仪治疗组(对照2 组)84 例;中药乳罩法配伍ME-I型乳腺动力治疗仪治疗组(观察组)128 例,比较三种方法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三种方法治疗后女性激素的变化。結果:乳腺增生患者其中药乳罩法配伍ME-I型乳腺动力治疗仪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乳腺增生的患者其中药乳罩法配伍ME-I型乳腺动力治疗仪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腺增生患者其中药乳罩法配伍ME-I型乳腺动力治疗仪治疗后E2(雌二醇),P R L(催乳素)降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孕酮)、T(睾丸酮)、LH(黄体生成素)回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 问题与展望

祖国医学认为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乳痞”等范畴,其发生与肝、脾、肾和冲任等脏腑经络功能密切相关,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相表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忧思郁则肝失疏泄,脾脏受损,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则出现乳房结块疼痛。冲脉为血,任脉主胞宫,二经循腹而行止胸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冲任失调,痰气郁结,肝肾不足,阳虚痰湿内结,则出现乳房肿块疼痛,并随月经周期改变。近年来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和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的中医外治疗法简便、高效、价廉、毒副反应少的优势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但也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对于乳腺增生的外治疗法的治疗较混乱,各医家观点治疗方法不一,目前尚没有多种疗法的深入研究,也没有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更没有进行规范化的技术方案的研究。因此,多中心协作综合疗法的深入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其次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多样化,多种疗法配合使用灵活多变,效果明显,但是操作简便、携带方便的中药外用制剂却相对缺乏,用于治疗本病的乳霜、乳液等产品的科学研究相对欠缺,目前尚无一种中药外用乳霜、乳液上市。随着对中医外治疗方面开发的重视,中药乳霜、乳液等简便高效外用产品实验研究将引领中医药疗法机理探索的更上一层楼,为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提供更多更有用的临床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实惠,更便捷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谷丽艳,易佳丽.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3.

[2]刘世泽,师湘月.乳腺康贴剂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4):38.

[3]谷海龙,金明杰.乳腺康贴剂治疗乳腺增生临床应用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9):1517-1518.

[4]李泽伟,刘世泽.乳腺康凝胶膏剂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8(30):1218.

[5]陈永斌,董玉华.中药贴敷辅助红外线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5):663.

[6]魏凌波,陆永辉,邱学梅,等.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取穴规律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19-21.

[7]陈梅,杨宏伟,戴然.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5 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5):10- 11.

[8]吕辉,周炜,李然伟,等.腹针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杂志,2013,33(9):843.

[9]李玉婕,骆 悠,樊莉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乳腺增生症30例[J].中医针灸,2015,35(12):1251.

[10]庞名敏.天宗穴刺血拔罐治疗乳腺增生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2):174-175.

[11]安淑芬.灸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卓肖红,黄庆谋.隔姜灸治疗乳腺增生症4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5,31(6):83-84.

[13]彭桂平,钟舒春.小针刀联合艾灸治疗乳腺增生症35例[J].福建中医药,2014,45(5):45.

[14]张霞.刮痧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乳癖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穴位论文,2013.

[15]陈於虹.刮痧结合针刺法治疗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穴位论文,2014.

[16]白丽,路佳凤,刘群群.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J].中国针灸,2015,35(增刊1):25.

[17]李润霞.夹脊穴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7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5):464-465.

[18]韓桂莲,屈凤珍.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0):23.

[19]高 宁,孙雪兰.穴位注射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生,2010,12(249):127-128.

[20]周敏.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2014.

[21]朱国香,吴晓萍,高雅文,等.耳穴贴压时长对乳腺增生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9):2357.

[22]朱云云,卢四霞,朱敏.耳穴埋豆治疗89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2):175.

[23]李碧瑶.按摩治疗小叶型乳腺增生病56例[J].北京中医,2007,26(9):598-599.

[24]邵春芬,杨华莹.循经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1):18.

[25]白清芬,王美莲.中药乳罩法配伍ME-I型乳腺动力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3(32):271.

作者:丘平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 篇3:

中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概况

【摘 要】 乳腺增生症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临床以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众多,且各有利弊。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克服治疗手段单一性从而提高疗效,为乳腺增生症提供广阔前景。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研究概况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的非炎性、非肿瘤性疾病,据有关调查显示,乳腺增生症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1],具有病程长、发展慢、易复发等特征[2]。据统计,育龄妇女发病率在60%以上[3]。临床症状以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为主,给女性患者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属于中医学之“乳癖”、“乳核”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失和、肝郁脾虚、气滞痰郁等致病因素导致各脏腑失调,气血失和[4-5]。西医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主要与内分泌激素失调和精神因素有关[6],特别是与下丘脑-垂体-卵巢-乳腺内分泌轴平衡失调有关[7]。随着乳腺增生症患者不断增多,各医家的研究也不断完善,笔者对近几年该病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1 保守治疗

1.1 推拿联合外用药疗法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的最主要病机是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李晶晶[8]采用推拿联合散结乳癖膏治疗了68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取得确切疗效。推拿疗法能够疏通瘀滞,促进乳络气血运行。散结乳癖膏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外用膏药,主要功效是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二者联合治疗使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的病理症候得以显著改善,能更好的緩解疼痛、减轻乳头溢液和乳房结节等症状。

1.2 针灸疗法 随着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日渐增多[9],临床上需要一种有效、副作用小、便廉的治疗方法,而电针就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法。李艳芳[10]认为治疗本病重点在于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治疗方法以针刺该轴上的天枢、关元、太冲等穴位为主,配穴选用局部膻中穴,电针用疏密波连接于子宫、血海、足三里予以中等强度刺激。结果表明,与其他证型相比,最常见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对该疗法最敏感,效果最佳。张卫华[11]为提高穴位敏感性,取两组穴位交替治疗,其中一组主穴取屋翳、乳根与合谷,另一组主穴取背面的天宗、肩井,电针选用疏密波,结果显示电针治疗本病可提高乳腺痛阈,缩小肿块大小、硬度和范围。但是针灸治疗多着眼局部,整体和部分相结合不够,临床治疗缺乏取穴标准[9],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着眼于取穴原则和整体观念,使针灸在临床治疗上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

1.3 红光治疗 红光是指太阳光中波长为600~700nm的可引起人类视网膜感应为红色的光波,属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红光通过与丰富的乳腺血管和经络发生光化学作用,刺激大脑皮层及脑垂体产生反馈调节作用,抑制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改善乳腺的局部微循环,达到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安经克等[12]研究发现用红光治疗仪照射乳腺部位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炎镇痛,促进炎性增生硬化组织的软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和调节神经机能等治疗作用。

1.4 火针治疗 火针疗法是将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粗细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13]。火针兼有的针刺与温热的双重功效,具有消肿散结、通经活络等作用,直接刺激在乳房结节肿块上。万欢等[14]认为火针刺入局部病灶后,对病灶部位形成烧灼温热刺激,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发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临床上治疗4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0%。

1.5 药物治疗

1.5.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有内服外敷两种方法。①中药内服:乳腺增生症的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痰凝血瘀。故临床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常用中药有柴胡、美登木,重楼、香附等。常用的中成药有复方美登木片、乳安片、乳癖消等。邱幼冬等[15]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43例,其中肝郁气滞型口服中药乳癖消I号方:柴胡、夏枯草、桃仁、香附等;冲任不调型口服中药乳癖消 II 号方:熟地、海藻、昆布、路路通等。疗程结束后结果显示治愈率为 76.74%,总有效率为 95.3%。②中药外用:乳腺增生症通过中药外敷可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从而改变乳腺血流循环,促进增生组织消散,缓解或消除疼痛达到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之目的。柴妤等[16]选择120例20~45岁肝郁痰凝证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60例患者用舒乳散贴膏外敷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60例患者给予三苯氧胺口服治疗,总有效率为78.33%。

1.5.2 西药治疗 可采用激素类药物、碘制剂及三苯氧胺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缓解疼痛,但因其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在服药后出现潮热、盗汗、头痛、烦躁、月经量少甚至停经,疗效不够稳定等现象[17],因此存在较大争议而不做首选。维生素A、B6、E也有调节性激素的作用,可作为乳腺增生症的辅助用药[8]。

1.5.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苯氧胺是一种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以拮抗雌激素,抑制其分泌,减少对乳腺的刺激,达到防止乳腺增生的目的。有研究显示,三苯氧胺能够快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复发率高[18]。王卫勇[19]分别给予对照组102例患者三苯氧胺治疗,给予观察组103例患者在三苯氧胺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

2 手术治疗

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高且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并且随着社会环境、饮食结构的改变,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小[20]。并发乳腺肿块的患者同时承受着巨大的机体痛苦和心理压力。单用保守治疗疗效缓慢,手术治疗虽然疗效迅速,但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却容易遗留瘢痕。葛玉明[21]对59例患者采取小切口腺叶切除术治疗。在乳晕边沿部位或者乳腺外侧缘作放射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可见乳腺腺体组织,于腺体外侧缘对腺体进行剥离至腺叶根部位,完成剥离后进行结扎以及切除操作,尽量保留患者腺体脂肪组织。通过小切口腺叶切除术治疗后,既可清除现有的部分肿块,又可满足患者对其乳房美观的需求。但是此方法对以后再发肿块没有抑制作用,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手术。

3 小结

研究表明[22],性激素水平与乳腺增生有关。雌激素促进乳管及管周纤维组织生长,孕酮促进乳腺小叶及乳腺泡组织发育,正常的乳腺组织结构,随着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而发生着生理性增生复旧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现代医学认为[23]乳腺癌的多阶段发展模式为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因此,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病对于延缓、阻断、甚至逆转乳腺癌前期状态具有重要意义[24]。乳腺增生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内分泌失调、营养失衡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虽然是一种乳腺良性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也存在癌变风险[25],因而近年来逐渐被重视。临床上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手段众多,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若能够做到自我检查、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再根据乳腺增生症的不同阶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大多可控制病情而避免向乳腺癌发展的趋势。中医药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多种治疗手段和明显的疗效。如果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也需要临床医生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为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开辟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黎峰,茅群霞,王献蜜,等.我国6省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10):658-660,665.

[2]赵文静,旺建伟,常惟智,等. 仙鹿消癖胶囊对乳腺增生模型小鼠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MVD表达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3):74-78.

[3]孫妮旎,楼丽华. 楼丽华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总结[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1):677-678.

[4]樊凤英. 浅谈冲任失调与乳腺增生病[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266-267.

[5]肖卫敏. 针药合用治疗乳腺增生60例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14,32(5):169-170.

[6]段好刚,魏玉辉,李波霞,等. 疏乳消块方不同溶媒提取物对大鼠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30(10):1058-1062.

[7]李卉,黎晓彤,宁平,等. 女性乳腺增生症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1):17-19.

[8]李晶晶,李丹丹. 推拿联合外用药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对患者E_2、P、PRL、LH的影响[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3):374-376,380.

[9]许凌雪,董伟,吴明霞. 近十年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0):90-92.

[10] 李艳芳,艾炳蔚. 电针配合局部激光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5,34(4):348-350.

[11]张卫华,王珊玺,李艳,等. 电针对乳腺增生病患者乳块参数、痛阈及血清IL-2含量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11,29(10):118-119.

[12]安经克,李亚男,王惠卿. 630μm红光治疗乳腺增生30例[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6(1):55.

[13]贺普仁. 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0):20-24.

[14]万欢,张录杰. 火针配合针刺治疗乳腺增生40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63.

[15]邱幼冬,黄祥武,常曦东,等. 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43例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0):46.

[16]柴妤,卓睿,丘萍. 舒乳散外用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J]. 四川中医,2013,31(7):88-89.

[17]宗林,王松,陈松,等. 小剂量三苯氧胺联合乳安片治疗乳腺增生症[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5):567-568.

[18]郭俊芳,马占儒,陈晓英,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1504-1506.

[19]王卫勇.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8):37-38.

[20]杨更午,段玉然,张世耀,等. 2种方法治疗乳腺增生伴癌症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8):135-137.

[21]葛玉明. 小切口腺叶切除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J]. 大医生,2017,2(Z2):86,91.

[22]贾颖,赵尚华,闫丽萍,等. 逍遥蒌贝胶囊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激素水平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3):201-202,210.

[23]唐汉钧. 乳腺病研究新进展[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98-300.

[24]徐春红. 乳腺增生病的流行病学综述[J]. 北方药学,2013,10(12):92-93.

[25]田柳,皮亚平. 不同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1(6):770-773.

(收稿日期:2018-11-23 编辑:陶希睿)

作者:谢赛凤 付丽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论文下一篇:语文感悟策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