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2023-06-13

第一篇:中学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因为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老师讲,学生听。尽管这种传统的教法有它的优势,但整个中学阶段,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套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老师讲,学生听,自不待言;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给学生听不可。还有,不同的年级知识结构也不一样,如果说初中低年级同学刚接触文言文时,老师逐字逐句讲解还有必要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学生学文言文时,就没有必要让老师一味地讲下去了。或许出于这样的粗浅认识,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尝试了一些做法。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一点,我在上语文课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我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学生每次都对我讲的这些故事听得很认真。于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一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一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一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一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二、改变认识,用全新模式教学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兴趣后,便可以轻松地进行文言文教学了。学前预习,让学生生动进行。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预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设疑。老师讲解的时候一是可以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在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需不断联系课文句子。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我除了教完课内的一些文言文,还常常补充一些课外经典的故事性比较强的的文言文教学,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如:补充了一些高中才学到的《出师表》《赤壁之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三、锤炼课堂语言,巧妙衔接

注意用一些精练的语言,评点人物、事件、概括大意,给学生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教补充的课外的文言文《出师表》中,在分析诸葛亮第一个建议———广开言路时,笔者说:“诸葛亮要离开后主了”,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只要广泛听取众大臣的意见,博取众长,集思广益,还可以治好国家的,所以后主所要做首先是“广开言路”。这样的巧妙衔接,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人谋篇布局之道,很有必要。

四、化静为动,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 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若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表演以后,配合理好的线索板书,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而且气氛极为轻松。

五、授以句读,多读成诵

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句子节奏的分析很有必要。多读成诵。老师可以适当择要指导背诵。《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时如是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同样也适合于我们今人。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就采用了“读书百遍自见法”,当时的考虑有三点:一是“赤壁之战”这段历史知识家喻户晓,学习时即使碰上拦路虎,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二是文字上没有多大障碍,凭借注解可以把握字词句及思想内容;三是课时少,篇幅长,不允许精耕细作。但是,让学生自读自得,不能撒手不管,而应该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循序渐进。

六、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在讲述新的文言文时,可结合已讲课文中的佳句名言,加深学生对新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出师表》时,在讲解“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时,可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一显身手试教法

对于《吕氏春秋》中的《去私》、《列子》中的《愚公移山》等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难的自读课文,我就大胆让学生试教。具体做法如下:①指定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弄通字词句,并将书面翻译交老师审阅。②指导试教学生逐题解答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也要求形成书面稿,以便备用。③要求试教者尽能力作好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发言准备,主要从自己的学习体会入手。④鼓励试教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问题。让学生“兵教兵”,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受到了“实战”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论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吸取其中的营养,为发展现代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就要仰仗于对文言文的解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优秀的文言文典籍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弘扬其中的民族精神,汲取其中的民族智慧,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同时文言文也是今人与古人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另外,许多优秀的文言文诗文,不但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而且结构精当、巧妙,写作技巧高超。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学到遣词造句法,而且可以学到文章结构法以及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环境下,文言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已经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对文言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文言文距离今天学生的生活时空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我们必须首先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课堂上,运用声情并貌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文章有关的影视剧、歌曲等,都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走进文章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隆中对》导课时,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接着课件展示概括诸葛亮功绩的对联“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并请学生对应说出它的内涵,来了解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丰功伟绩,进而引出诸葛亮是如何出山的,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们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那段历史情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先主刘备的礼贤下士、思贤若渴,我还让学生观看了影视剧的相关片段,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此这般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

二、自查注解,提高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预习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都更为重要。而预习的关键就是结合注释,借助于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于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由兴趣小组或教师及时帮助释疑,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

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文言文课堂上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时,教师不必一字一句的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如果置注释于不顾,上课一门心思地串讲,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积极性越高,学生记得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就提不高。假如学生真正学会了利用注释、工具书,势必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连读注释、查工具书这种最起码的学习能力都不具备,那何谈探究学习?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古时,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间的私塾,在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吟诵”字。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也包含着我国古代教育的精髓。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诵读的合理运用。

诵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四、调动积累大胆“猜译”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因此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其中“猜译”便是我们常见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猜译”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猜译”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阅读实践活动,因为“猜译”不仅涉及到文言知识,还涉及到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联系。学生进行“猜译”,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五、内外兼顾拓展阅读

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文言文,还应在学会课内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阅读课外文言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扩展阅读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正所谓:“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供学生以“鱼”,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能力,授学生以“渔”。这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方能在文言文学习中。实现由“鱼”而“渔”的跨越。

第三篇:高中模拟文言文教学之我见(xiexiebang推荐)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化州市第六中学

区春梅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多年,感觉到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文言文遇到了空前的尴尬和冷遇。学生常问:“老师,现在还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文学审美能力正严重弱化的学生,我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不能随波逐流地迎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老师,为什么现在还要学文言文?”

曾经在课堂上,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解着《阿房宫赋》里的阿房宫是如何的雄伟壮观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现在还要学习文言文?”一开始对学生这一问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想想学生这样发问其实很自然,也很正常,他们的文化环境和自身阅历使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提出如此质问。于是,我用半节课的时间来解释。但面对一双双或疑问或不屑的眼睛,大讲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大道理,收效甚微,大多数学生注重的是兴趣和功利——高考的分值是多少。

至于兴趣我们先暂且不说,看看高考的分值吧。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如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2003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一改多年来的客观试题模式而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卷,分值也相应地由3分增至5分,2004年增至8分,2005年增至10分,2006年、2007年、2008年依然保持这种比重,相信以后以考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点上将继续保持这种高赋分。这样讲了同学们一下子就来精神了。

二、“文言文又长又臭的,很难学呀”

连续上了高一必修二(粤教版)第四单元的三篇文言文后,学生们都说:“文言文又长又臭的,很难学呀。”是的,新教材在文言文的编排和选文上都有悖于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因此,我们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教材。

(1)适当剪裁。这是针对一些长文来讲的。所谓长文,即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长的文言文,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信息瀪冗、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等弱势,所以要提高效果,就必须挑“主干”,剪掉“旁枝”。挑“主干”,主要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或以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进行„„例如《项脊轩志》,可抓住两个学习重点进行教学:一是“志”的体例特征;一是领会本文叙事中抒情的特点。而后者又可选择一个代表段落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进行重点分析,其他文言知识,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加教师引点的方法。(2)化难为浅。难,指文中常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词的一类文言文。难文既需“硬”教,因为难点不容忽视,又得想出好方法来浅教,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果。或从预习提示中选一两个问题进行教学,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越过难点„„如第18课的《逍遥游》,可称之为难文了。它的“化难为浅”,首先对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词“硬”教,接着用问题法进行处理。设置相应的问题:A、庄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B、课文是如何说明其他万物(小至蜩大至鹏鸟;低如凡夫俗子,高如神界仙人)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这样理清结构,内容的疏理就容易多了。(3)浅中有细。浅,即一般在教学上比较容易掌握,大多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文言文。这就给教师留下了大量的发挥空间,教师可研究如何将浅文教得细一点、实一点、多一点。可以艺术地细化朗读的层次,可以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可以深化课文的品读,也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收集、补充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三、“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常常有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过来问“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其实学习文言文,归结起来主要就是读和记。

首先是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当然诵读不是盲目地读,它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再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作大体了解。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精读课文,深入领会。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熟读课文,鉴赏评价。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再者是记,记就是做笔记,积累和牢记。现在学生感到文言文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句法和古文化知识上,所以每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要分门别类地把这些知识归纳到一起,积少成多,以期能逐步总结出一些规律,最终能举一反三。如可分类为:一词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主要句式、文化常识等。但积累文言字词时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去揣摩。如果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就大错特错了。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四、“上文言文课很枯燥乏味哟”

学生虽然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意义,但还是觉得不如学现代文爽,都说“上文言文很枯燥乏味哟”,这是学生缺乏兴趣所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关键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现在的高中学生,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掌握信息多,如果教师掌握的信息少,就难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更调动不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得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非对等性”。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如果教师还给同样的东西,他们会感到乏味无趣。我就把学生不知的信息,通过篇子印发给他们(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刘邦论成败》、《[鸿门宴]评析》(李知文、刘永 章)),使学生兴趣倍增,思维活跃,能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项羽和刘邦,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分析《鸿门宴》中座位显示的问题:①接待客人应在堂上。②客人应在最尊贵的位置上。项羽违背这些礼仪,暴露出项羽傲慢无礼、自矜功伐的性格弱点。学生由盲目地拥项,转为对项羽人格更深层的剖析,如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因此教师授课时,要保证自己是信息富集点,授课过程就是信息富集点向信息稀薄地带(学生) 扩散的过程,在这个扩散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不知道的信息,让他们感到新奇,因为新奇的知识本身最能激发学者的兴趣。当然激趣的方式多样,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图画,可以是活动,可以把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讨论,也可以是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趣,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作为教师,我这样做行了吗?”

清如许之水必须有鲜活的源头,要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如春江水涨,教师就应成为他们的源头活水。于是我常自问:“作为教师,我这样做行了吗?”并以此来鞭策我在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

1、熟悉初中文言篇目,做好初高中文言知识的衔接工作,熟悉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材,掌握考纲要求的实词、虚词、句式等。

2、注重历史背景的查阅和介绍,让学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

3、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古文中的情与理有许多与今相通,有些已与时不符,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都要善于发掘它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

4、练习自己的朗诵能力,学会用充满情感的声音来展现古文的魅力,引发学生对诵读古文的兴趣。 总之,高中文言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文言文教学这片天空一定会亮丽而丰富。

第四篇: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长海八中鞠振媛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近几年我一直在这一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希望在实践中寻求一条可行之路。

一、 课堂教学与片段写作相结合

众所周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彼此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因为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文学化的视角感悟生活,并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范文,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的感悟及生活情趣走进自己的作文。

阅读课上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更要教给学生写的能力,毕竟哪位作者不是写作的高手(朱自清)。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不但可以让阅读教学灵活化,也会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作能力,从中学会写作技巧并进行效仿,可谓一举两得。

二、作文与生活积累

“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话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笔触寄希望于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这一源泉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把无米之饮变成有米下锅。

1、 学校生活是知识、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宝库。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获取知识的沃土,是提升智慧的熔炉。这晨有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更有爱心写就的感人故事:失去自信后,班主任老师的一句鼓励,让学的心底蕴藏下了一个美丽的梦。同学间或轻如烟淡如水,或甜如蜜,甘若泉的相互关心而带来的瞬间感动,都值得我们语文老师细心挖掘,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活情趣。

2、 社会生活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舞台。

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生活较为简单,它是是偶尔接触或是有所耳闻,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捕捉到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闪光点,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就能使文章生色、升级。因此,引导学生把握好生活就成了作文的关键。

让学生走出狭小的书斋,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民生,把社会引进课堂,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拥有源头活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 构建作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系列

作文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立足学生需求,立足教学实践,科学地建构作文教学体系:如初一年级的片段写作,学说真话,说心里话的叙述描写式写作训练;初二年级,学会说话,把话说好——清楚有条理,形象合情理,生活寓道理的联想式片段写作训练:初三年级把话说美,把理说透——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思辨式的片段写作训练。

从整个初中阶段看,作文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表达专项训练、审题专项训练有素、立意专项训练、选材组材专项训练、布局谋篇专项训练等。而这几个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指导学生一一进行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三、 改字定乾坤

“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毕竟任何一篇佳作都不是一锤定音,而是经过多翻的修改。一文三改,改字定乾坤。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一件事,开始比较容易,但坚持到最后往往很艰难。写作教学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做到有始有终。

第五篇: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员结业论文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学员姓名 培训类型 学员单位 培训院校

培训学科 指导教师 结业时间

0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是作者平时诗词教学的一些心得,作者以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为目的,进行了鉴赏和积累两方面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赏是指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了解背景、重点字推敲、物象赏析、修辞审美、意境再现几个方面入手,教级学生理解诗词内涵的方法,达到感知的升华;积累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视野,从而汲取精髓,学以致用,应该说是在古诗词教学领域的一条新路。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目的、探索、方法、鉴赏、积累。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美不胜收,其间大量诗词佳作,千百年来以其脍炙人口的音韵、饱含哲理的寓意、高运奋发的励志等等,乃至广为传诵,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作为中学生,掌握和诵读美词丽句,对于继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积累精美语言,都具有重要的含义。《剑南诗稿》中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操会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东坡词》中苏轼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语句更是发人深省。《樊川文集》里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慨叹带我们回到历史的时空。《杜工部集》中杜子美“安得广厦千百间,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让人读到了一位伟大诗人高尚的情怀„„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天下,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教师将自己的一些不够全面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的背诵、默写,让这些文苑奇葩于语文教学中黯然失色。任教二十年来,经过自己不断的摸索、研究、实践, 1 结合当前新课标理念,笔者在诗词教学中走出了一条自认为足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道路,也算是上点不成熟的见解吧,说出来,待同仁商榷——

我认为,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力求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趣味、标准和方法来鉴赏作品,以期弘扬祖国文化遗产,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之目的。

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究和摸索:

一、 鉴赏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结合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我在诗歌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古诗,从而耳濡目染,熟记于心。

1、穿越时空,了解背景

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中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所处的环境、经历和著作。”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孟郊有一首这样的《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初读,学生会感到诗人

2 太过份了,一朝及第,如此痴狂,与“范进”一样,其实,如果了解了背景,这种偏见就会变为对孟东野的理解了。孟郊四十六岁及第,高兴是自然的,最主要的是后两句的描写与唐代风俗制度有关,及第后骑马观花,实属正常描写。按唐制,进士正月应试,二月放榜,及第进士要举行游街赏花活动。因此,春风得意,指节令,也指心情,所以,并非孟郊狂妄。说什么“做了官了,要看遍长安的花”,所以,了解了背景,就会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如《漱玉词》中李清照的《声声慢》只有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才会知道这首词并非写闺中愁怨,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所以说研赏古诗词课前,必须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炼字推敲,抓住精髓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老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东坡乐府》中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使用了一些富有张力的动词——“大江东去”中的“去”字虽极为平常,用在这里,

3 即为人们展现出长江奔流的力量。“淘”字即大浪淘沙的“淘”,在句中是表现一个过程。“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崩”、“拍”、“卷”三个动词都有力度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抓住这些词,对于学生理解全词的豪迈情怀有“一叶知秋”的效果。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送”等等。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推敲这些字的含义,从而从字入手,理解全诗意境。

3、分析修辞,加强审美

古典文学作品能够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作者匠心独运的修辞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如果想更好地欣赏这些情采兼备的文学作品,就要正确理解修辞的内涵。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找出修辞,从修辞角度把握诗词感情。《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比喻;《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借代;《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对偶都是我们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切入点,抓住这些,学生理解几千年前诗人的心境就容易拉近距离。

4、发挥想象,意境再现

鉴赏作品时,要充分调动想象和有关能力,通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深层情趣。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

4 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以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 积累吟诵

5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古诗的积累,除了教材中学习的篇目外,我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诗文。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介绍作者——请生练读——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早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在诵读上先培养学生停顿和划分节拍的能力,以便学生朗读时能读出节奏、气势和感情。在学习一首古诗词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再找出作者的一首诗或作者同一时代的一位诗人的诗词,加以背诵,并且把学生分成五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每周向全班同学推荐一首课外的古诗词,全班共十个小组,十首课外的古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理解,去选其中的三至五首加以背诵。在古诗词背诵上,老师根据学生能力,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词。语文程度好的要多背,程度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适当背会或少背。在熟读多背的基础上,我还注意适时挑选一两首课外的古诗词让

6 学生进行朗读分析,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总的来说,古诗词教学方法很多。在这里,笔者只是从积累和鉴赏两方面进行了不成熟的尝试,更希望语文同行都能重视语文诗词教学,让先贤的作品能发挥其广泛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2)《唐诗宋词全集》

华艺出版社

1997年

彭利明、夏于全主编 (3)《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陈伯海主编 (4)《唐诗三百首评注》

三秦出版社

1993年

蘅塘退士(清)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生与网络世界报告下一篇: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