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机电一体化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新型机电一体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面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基于Capstone-CDIO教学理念,从知识项目化、学科交叉化、项目平台化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实践优化,通过调研技能、知识构建、问题解决、团队技能四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为应用型、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型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1:

“一体四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一体四控;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创新发电

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甘肃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成立的省级区域公司。历经“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大唐甘肃公司目前拥有发电企业15家、专业化公司3家,分布在全省8个外I(市),在职职工5200余人。业务涉及发电供热、项目开发建设、电站服务运营、上下游产业等领域。是一个具有火电、水电、风电、光电等优良电源结构和拥有强大电站服务产业群的大型区域发电公司。大唐甘肃公司拥有我国第一个荒漠化并网型光伏电站——武威太阳能电站,甘肃省首个66万超临界机组电厂——景泰发电厂,甘肃省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兰州西固热电公司等。截至2017年底,大唐甘肃公司在役运营发电总装机610.48万千瓦,占甘肃省统调机组的13%,其中火电431.5万千瓦,占全省公用火电机组的28%;水电74.9万千瓦,占全省统调水电机组的11%;风电104.08万千瓦,占全省统调新能源机组的5%,是甘肃省最大的发电企业。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九大后,大唐甘肃公司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外部条件:一是电力产业方面,在能源革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国家对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终端用能结构提出全面优化方案。这些政策和举措昭示着电力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步伐将越来越快。

二是政策环境方面,长期以来甘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成为全球化潮流最广泛、最务实的国际合作平台,甘肃作为丝绸经济带咽喉要地和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成为国家支持下的能源基地和通道建设的新规划呼之欲出,一系列政策倾斜和产业支持项目将不断涌现,以新型能源为导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萌发,这对于解决甘肃区域产能消纳问题、加快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是重大利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难得的新契机。

三是市场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区域电力市场供需矛盾迅速加剧和低电价高煤价的成本倒挂,甘肃火电企业普遍巨额亏损、资不抵债,在“三去一降一补”日渐迈向深入的导向背景下,发电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不会改变,上网电价较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不会改变。

内部形势。随着改革的快速推进,形势的剧烈变化,电量下降、电价下行、煤价高涨、水电超概、风电弃风等不利因素导致企业经营持续虧损,自有资金匮乏,生产经营、项目建设难以为继;受市场环境变化,经营持续亏损、收入连年下降,职工队伍不稳定,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主观上固有的观念陈旧、创新不足、机制不活、担当不够、标准不高的桎梏,又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经营局面的恶化。

面对当前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矛盾与契机并在。作为发电企业,大唐甘肃公司在企业升级转型、加速突围解困的过程中,安全生产势必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如果不能有效管控安全生产风险,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保证安全生产局面的持续稳定,失去了立命之本,改革发展根本就是海市蜃楼,无从谈起。

安全生产管控是针对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作为安全生产管理者,所探索的就是结合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特点,突破原有传统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平台研究出一套特色鲜明、简便高效的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将安全风险防控、问题督办闭环、全员创新创效和提升工作效率等有机的结合为一体,成为管控责任落实、制度落实的有力抓手,保障和支撑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真正为公司改革脱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状分析

伴随着公司的改革发展许多新问题随之产生。

(一)各企业与本质安全相违背的各类矛盾愈加突出,安全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生产现场责任制不落实、制度不落实的问题随处可见;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体现在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责任制大而化之、工作随意、标准不高,不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生产常识掌握不清,冒险蛮干,违章作业严重;两票执行僵化,依赖于工作票上所注明的各项措施,从而忽略随机的、突发的风险因素,使风险增加;管控会议流于形式,安全生产要求贯彻不到位;设备问题多,劳动量大,员工为此情绪浮躁,简化工艺工序,工作流程走捷径,作业风险增大等。安全生产固有规律与疏于安全责任,固有安全管理方法与先进生产力不适应,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不能满足现代化安全生产要求,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安全管理文化缺失与强化安全执行力等诸多矛盾凸显。

(二)管理效率低下成为最大的缺陷、最大的隐患

分析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物和环境存在的隐患和缺陷都是直接和显而易见的,而管理问题则是间接和隐蔽的。追根究底,人、物和环境存在的问题也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制度不健全、规程不完善、培训不到位、劳动组织不合理、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不完整等因管理问题导致的事故占所有事故的90%以上,管理问题实际上已成为最大的缺陷,也是最大的隐患。

(三)制度、责任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问题未闭环,规程标准不熟悉

未遂的事故就是隐患,已遂的隐患就是事故。分析任何一起事故,都是由于隐患没有消除,责任没有落实所致。如何将隐患查出来,消除掉,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吸取别人发生事故的教训,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才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关键所在。过程失控,有布置、无落实、缺闭环的而导致隐患演变成事故;人员缺乏对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有效掌握,出现无知性违章。电力企业“检查年年搞、问题回回提,隐患经常在”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关键在于责任和制度的落实,在于问题整改的闭环管理。

(四)创新创效能力不强,制约企业的可持续性高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构成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通过大唐甘肃公司现状分析和调研发现,由于企业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创新无动力之源;激励机制不健全和执行不落地的问题直接导致员工的金点子、好建议、好想法得不到采纳和实施,即使采纳实施的也没有有效的激励,创新动力和激情不足,消极应对。由于缺少了创新创效的激励导向,贡献和价值得不到体现,创作人的劳动成就和工作成绩得不到认可、贡献得不到肯定、付出不能回报,没有形成崇尚技术、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导致长期困扰的设备难题无人关注;设备系统潜在的深层次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长期搁置,甚至由隐患演变为事故。一些企业对系统的优化运行工作开展流于形式,指标调整粗放,超参数和降出力运行,造成消耗增加,运行方式选择不经济导致的能源浪费等问题突出。

究其根源,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如果抓住解决人的行为因素,就意味着有80%以上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人为责任缺失、过程管理失控,责任制大而化之,粗放管理、工作随意、各级管理人员不能履行岗位职责;隐患排查缺乏组织和部署,没有管控机制,致使长期存在并演变为事故;工作人员对标准规程不熟悉,外包工、劳务派遣工逐渐增多,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就上岗,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不掌握技术标准和制度规定,冒险蛮干,违章作业。

三、研究内容

(一)以“63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有效防控安全风险

为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安全培训不到位等安全隐患,提出以“六规”为核心的“63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即“规定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指导、监督”六规,“讲任务、风险和措施落实责任人”三讲,一个视频监督管控平台,并制定手册、管理办法,建立独立“三讲室”、挂图、视频点播评价系统软硬件设施。利用生产现场空闲的房间,简单装修,增加视频监控系统和提示的图表。全公司所有发电企业同一标准,同一软件平台,现场检修作业、运行操作开工前必须在该房间(三讲室),进行风险和工期及质量重点要求及防范措施的讲解(即三讲)。就是将防人身事故、设备事故、保证工期、降缺陷以及促进培训的管理工作,变成了一问房子里有监督的活动,将安全生产管理变得简单化、规范化、流程化、实时化。

规定时间分为“三讲”内容的准备时间和讲解时间。准备时间是指主讲人在作业前准备“三講”内容,全面分析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落实防范措施。讲解时间规定检修任务的“三讲”在运行人员接票后至工作票开工前进行,有效控制不“三讲”就进入现场作业的不良习惯。

规定地点是指在挂有讲解内容提示挂图,装有音频、视频系统的专用“三讲室”讲解,给作业人员营造一种作业前警示的氛围,达到作业前安全动员的目的,同时通过视频监督,有效促进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规定人员是指针对具体作业任务确定“三讲”的主讲人、指导人、监督人。主讲人由工作负责人担任;指导人、监督人是根据作业风险大小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安全监督人员、厂级领导担任,目的使讲解内容更全面,防范措施更完善。

规定内容主要制定了生产任务提示内容,安全、质量、工期风险控制措施提示内容,作为每项任务“三讲”内容的编制依据和讲解依据,避免了因危险点分析不到位,防范措施没有针对性而发生不安全事故。

规定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在不同场所的指导,规范人员的作业行为,纠正工作中的不良习惯,确保现场规范作业。

规定监督是通过音频、视频监督,方便日常检查、点评,并通过现场监督,确保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六规”视频监督系统包括“三讲室”视频采集、查询、点播、报表统计及分析。从系统前台观看讲解情况、“六规”执行情况及评价情况;后台管理自动生成“两票”讲解率、各管理人员评价率,自动显示未讲工作票、操作票目录,自动显示优秀讲解视频目录,真正使“两票三制”、操作规程、《安规》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一目了然。极大节约了培训成本,保证了生产作业事前控制的实现。延伸的视频系统是要求企业将生产早会、安全分析会、技术监控会等在有视频监控系统的会议室召开,确保会议质量。

(二)以“大缺陷”系统,实现问题督办闭环管理

全公司系统同一平台,实现一体化管控,省公司可远程监控和督办,可直接向任何一家企业直接下达管理督办缺陷,把现场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变成在一个“缺陷系统”中能实现闭环和责任落实的工作。同时把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电子化,固化在系统中,形成了制度和标准的对标学习平台和管理诊断库,提升了人员的对标学习和自查纠偏能力。

1.注重管理过程的“责任落实”,实现了责任制度落实可控

通过缺陷类别划分及颜色标示,明确各级领导的管理责任。依据企业岗位职责及权限划分,并按不同类别的缺陷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

基层企业层面的管理缺陷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管理缺陷”等三种类型;

一类缺陷是总经理职责范围内存在的管理问题,由总经理负责督办和验收,用橙色表示。

二类缺陷是分管副职职责范围内存在的管理问题,由分管副职负责督办和验收,用黄色显示。

三类缺陷是指除一、二类缺陷以外的,责任部门主任负责督办和验收,用蓝色表示。

按照类别并由其(总经理、分管领导及部门主任)负责督办、下达和验收,用不同颜色显示。所有的共性问题均提高一个等级进行处理。

2.注重过程管理的“隐患排查治理”,实现了隐患排查治理可控

一是基层企业自行开展日常隐患排查,如每月一次的反违章检查,针对某一设备区域的专项隐患排查。二是省发电公司定期开展周期性和针对具体事件开展的专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如开展的各类专项检查:春、秋季安全大检查;防汛、防火等专项检查;控制系统隐患、变频器隐患等专项排查等。三是对行业及上级单位下发开展的各类事故通报、专项排查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每项排查通过系统下达排查的范围和要求,达到的结果,并对隐患分类整理、分级督办,根据隐患的种类和级别(一级、二级、三级),省公司可直接下达至企业相关领导,同时监督企业按照隐患级别准确录入系统,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通过一轮一轮的隐患排查治理,堵塞漏洞,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注重事故教训吸取的“四不放过”,实现了事故教训吸取可控

省公司通过“大缺陷”系统针对行业内发生的每起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事故下达“四不放过”吸取事故教训的要求和范围,要求各企业结合实际按照要求分类吸取教训、分级填写“四不放过”吸取教训的报表,并上传至“大缺陷”系统进行闭环,对人员如何吸取教训情况、如何结合实际开展自我排查、如何作到切实防范一目了然,杜绝了“举一反三、四不放过”吸取事故教训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的问题。真正把别人的事故当做自己的事故来分析、防范。

4.注重“一体化”过程管控的“督办、监督、闭环”,实现了问题督办闭环可控。系统由省公司一体化管控,统一平台和界面,各单位登陆使用,省公司可实现远程监督和过程管控,可实现各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清晰的发现管理薄弱的企业和管理的短板,督促及时调整管控重点。超期未完成的缺陷系统自动考核。缺陷处理流程有“录入、策划、下达、处理、验收、关闭”共6个状态。不能按时处理的要及时办理延期手续,否则会自动变为红色,自动显示考核金额。对于延期或驳回的缺陷,只有企业领导才有处置权,减少了推诿扯皮和处置的随意性。按照“谁督办、谁验收”的原则实现两级闭环,一类缺陷由责任部门主任验收后,企业第一责任人验收关闭;二类缺陷由责任部门主任验收后,分管领导验收关闭;三类缺陷由责任部门主任验收后,安监部验收关闭。省公司下达的缺陷经企业主管领导验收后,由省公司验收关闭。

5.注重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学习和对标”,实现了对标学习自纠可控

“大缺陷”系统把国家、行业和上级单位有关制度和标准的具体条款事先固化在系统中,建立“管理诊断库”,包括两票三制、重大危险源、二十五项反措、两措、技术监控等34类专项管理、178个小项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管理缺陷的来源,将其条款嵌入系统,促使各级管理人员熟知制度和标准。

6.注重设备重复缺陷的“自动判别和提示”

该系统在设备缺陷中增加了重复缺陷自动判别功能,并以红色提示,可追溯责任,促使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人员责任到位,对紧急缺陷、延期缺陷用特定颜色进行标示和提示,一目了然。

(三)以“三改一促进”机制,激励“全员创新”

“三改一促进”(“三改”是指改善设备状态性能、改进运行方式方法、改变现场清洁面貌;“一促进”是指促进管理效益双提升)是以“推动全员创新,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新精神、形成创新风尚”为核心理念,是提高员工创新动力、构建激励机制、彰显员工贡献价值和发挥技术引领作用的必然需要,更是提高设备安全可靠、经济环保运行能力的必然选择。该体系以“全员参与、全员创新”为基础,以实现“管理、效益双提升”为目标,突出提高全员创新原动力和挖掘员工创新潜力;明确技术创新体系范围和审核流程;实现“一体化管控”,公开监督并持续纠偏,突出成果转化和推广,实现成果创效最大化。该体系从“发动全员创新创效”人手,利用信息化平台将“疑难问题处置、重点技术攻关、重大问题揭榜,合理化建议征集、金点子悬赏”等实施了有机结合,全系统一体平台管控。“三改一促进”创新激励体系作为贯彻国家突出“科技引领和全员创新”的创新之举,从激发正能力人手,提高了职工创新意识,激发了全员自主创新动力;提升了技术攻关和推广能力,设备可靠、经济、清洁发电能力持续提高;取得了明顯的社会效益,企业凝聚力持续增强。主要做法如下。

1.构建激励创新成果管控平台,促使全员参与创新

建立管控平台,公开展示成果。在省公司建立“三改一促进”成果申报评审及专家库管理系统平台,全系统一体管控,所有发电企业直接登陆使用,该系统将日常技术革新和优化提效的“三改”成果,以及管理创新、重大问题“揭榜”“合理化建议”和金点子”征集等项目通过平台随时录入、评审和公开展示。系统录入简单明了,录入信息包括项目名称、专业、小组名称、小组成员、项目类型、联系电话、成员人数、录入时间;“三改”前、后数据及图片、图表等对比说明。项目类型包括隐患排查、优化运行、重大问题“揭榜”、合理化建议等。

该系统通过管控流程,实现对所有创新成果的申报、查阅、审核,包括从企业级专家审核到省公司级专家评优裁定、效果评价和奖金核定的全流程管理。该平台在全系统公开展示,全系统所有员工可随时查询和应用成果(包括含本人申报在内的全系统所有成果,可结合类别、专业和企业等类别进行精准查询,可随时查询各专业的优秀项目和推广项目),公平透明,相互借鉴,扬长补短。

列支专项激励,实施精准奖励。省公司列支专项奖励资金,通过效果和质量核算奖励,由各企业进行竞争性争取,省公司对所有实施的创新成果进行审核奖励,通过系统平台自动统计核算,每月对各电厂及成果人获得奖励情况进行核算通报,每季度下发专项奖励,监督专项奖励具体到人,并奖专项奖励发放表上传至系统中,全系统均可查看,真正杜绝了专项奖励落实不到位、干多干少和干与不干都一样的问题。所有员工可随时查询自己所申报成果的状态和获得的奖励,以及本人所获得的奖励。

2.明确技术创新成果主线范围,规范审核流程

明确创新及攻关范围,突出大众参与。“三改一促进”体系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为目的,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和两条主线”,突出实现以下四类创新项目的实施。一是突出以实施节能提效为核心的优化运行项目。通过实施改善设备性能状态、改进运行方式方法和改变现场清洁面貌为核心的优化运行项目,重在突出机组经济运行和提高节能减排能力,消除影响设备出力及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因素。二是突出以提高可靠性为核心的隐患排查治理项目。通过排查和治理设备及环境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隐患,发现和消除在设备系统存在的设计、安装、改造及运行过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三是突出以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为核心的“揭榜”项目。通过攻关解决长期以来影响机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运行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四是突出以征集“金点子”为核心的“合理化建议”项目。征集现场员工提供的各类“金点子”“合理化建议”,以及“我为企业献一策”,带动员工为企业献策献计的主动性。

突出成果创新效果审核,发挥专家技术引领作用。通过开发全系统两级专家库管理功能,实现两级“专家库”的绩效管理,专家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均得到有效发挥,实现“用系统管人,用流程管事”。一是将对省公司及基层企业两级专家的工作绩效、专家信息、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能进行查询、量化和考评,促使专家责任的落实。二是全系统所有录入的“三改”成果,均由基层企业专家在系统中评审后提交省公司,基层企业专家评审时必须要明确成果的推荐意见、产生的效益及建议奖励的金额。三是省公司级专家通过系统对基层企业推荐的成果进行评优,确定优秀的重奖项目及需要在全系统推广的优秀成果。通过两级专家的在线评审,提高成果质量,不合格项目、弄虚作假项目、重复上报项目、夸大效益项目均能得到筛选和退回。四是两级专家按专业分类进行申报项目的审核,包括单项奖励金额的确认和核定,可清晰的查询到某一具体项目所得金额,按照“谁归口、谁验收”“谁评审、谁负责”的原则,同专家绩效及考评直接挂钩。通过两级专家分级审核,确保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结果的可追溯性。

3.构建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实现成果创效最大化

成果有效转化,服务于现场。通过“三改一促进”成果的全面挖掘、转化推广和深度应用,确保成为企业创新创效的重要渠道和科技创新和成果培育、转换的重要源头。以专业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促使全系统员工针对设备系统存在的问题,从小隐患、小问题人手,将好的想法和思路通过实施转化为成果,真正应用到现场,确保在现场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效益。

成果及时推广,全系统受益。通过该系统的成果评选和优秀成果推广功能,对各企业推荐的本企业推广成果和经省公司评选推选出需要在全系统推广的优秀项目,通过该平台及时下达,确保优秀的项目及时在全系统得到推广应用,真正把别人的经验当做自己的成果来推广和应用,对于公司选定的推广项目,要在系统内同类型机组和可用的系统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引用,构建“一厂有点子、各厂得效益,一地有成果、系统全应用”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四)以生产早会系统,落实现场管控,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安全生产工作执行不到位、不闭环等管理缺陷,研发了所属企业联网的生产早会系统,包括会议汇报、会议讲话等,要求公司本部及基层企业每天将计划任务、生产指标、缺陷、两票、反违章以及对当日重点工作安排等录入会议系统,便于省公司加强管控。比如两票管理,要求在早会要有分析,当日的两票必须与当日的缺陷、定期工作、计划检修工作要对上号,有效防控无票作业。同时要求部门负责人、企业领导讲话视频上传到“六规”视频监督系统,真实反映基层企业领导干部责任落实和制度落实情况。

四、实践成效

通过创建“生产早会”“大缺陷”“631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及“三改一促进“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管控体系(简称“两只眼睛睁大看”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实现了整个生产流程从策划到安排到实施再到效果评价的全过程闭环管理,确保了生产作业流程安全风险的可控在控。

开放式的生产早会平台,能够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堵塞管理漏洞,为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截至2017年,大唐甘肃公司已连续六年保持安全生产长周期运行。

“大缺陷”系统实施以来,没有发生人身伤害及设备损坏事故,该系统已经成为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管控手段,对电力及其他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长治久安机制的建立,具有极好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631”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在甘肃公司系统各企业的实施,增强了职工安全意识,杜绝了无知性违章;强化了執行力,解决了各级责任到位做实的问题;提高了检修技能,师傅经验得到传承;突破常规,提升了两票管理水平;会议公开透明,实现了安全生产全过程管控;实施监督制约,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积极性。已从制度、管理、执行等方面形成了一套从无形到有形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实时化、精细化,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作为管控责任落实、制度落实的有力抓手,该管控平台业已成为大唐甘肃公司安全文化标志,已深植于职工内心,成为企业和员工安全生产的“护身符”。

“三改一促进“系统,极大的激发了员工的创新原动力,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切实发挥了专业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真正让“企业的效益、员工得实惠”,员工崇尚技术、钻研技术的氛围浓厚起来。

基于“一体四控”的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在公司系统全面施行以来,安全生产局面持续稳定,设备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可靠性及各项经济指标管控成效突出,清洁发电能力持续提升。

“63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先后获得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电力十大管理创新”成果、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五年经典一等奖、大唐集团公司文化管理创新奖。2017年5月,甘肃省电视台专题拍摄《大唐有限空间作业管理流程》并全程播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提高了大唐品牌影响力。2019年6月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甘肃景泰电厂召开现场会,在全大唐集团范围内推广甘肃公司创新、特色安全生产管理成果——生产作业流程“六规”即“631”安全生产管控体系。

通过“大缺陷”“早会”系统的持续精细化管理,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下降约10克,仅此项每年直接增加利润8000万元,每年节约标煤20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700吨,粉尘5375吨,氮氧化物2450吨。3台机组获得全国可靠性金牌机组,2台机组获得全国能效对标一等奖机组,4台机组获得全国大机组竞赛优胜机组。一类障碍降低80%,设备缺陷降低75%,重复缺陷由30~/0降低为2%,直接节约维护成本和材料费用1670万元。

“三改一促进”激励平台,以挂牌揭榜与挂牌督办相结合的方式,激发职工全员创新能力。实施以来共开展“三改”项目25895项,下达专项奖励超过800万,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7800万。解决了66万超临界机组“锅炉结焦问题处理”等重大技术难题,形成和申报各类科技成果近80项,合理化建议1063条。获得省级职工技术成果奖14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208项,获得国家、行业及省级优秀论文70篇。

2018年基于“一体四控”安全生产管控体系的创新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度软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作者:陈自强 郭亚斌

创新型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2:

基于Capstone—CDIO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与评价研究

摘 要 面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基于Capstone-CDIO教学理念,从知识项目化、学科交叉化、项目平台化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实践优化,通过调研技能、知识构建、问题解决、团队技能四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为应用型、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Capstone-CDIO;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评价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护、管理、生产及调试工作。在这些岗位上,他们所用的知识不是单一的机械或电子方面的,而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为一体的综合知识[1]。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1],同时也是具备宽度、深度、跨度三维并行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特点的综合学科[2]。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偏于传统,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主要体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3)专业特色不明显[3]。

为此,进行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维并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1 概念解读

1.1 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体系,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及其实施的总和。它包括课程在内并以培养方案所设内容为主体部分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4]。

1.2 CDIO

CDIO理念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要求工程毕业生能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5]。

1.3 Capstone

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工程学院都开设顶点设计课程(Cap-stone)[6-7]。罗伯特·杜雷尔将顶点设计课程[8]定义为:“本科阶段最后开设的课程,具有顶点性或体验性特点,目标是把大学阶段学到的零碎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整体。作为学业结束前的最后课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和值得憧憬的未来。”

顶点设计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整合性[9],即能将过去所学的相对零碎的专业知识整合成统一的整体;特点之二是开放性,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以综合视野整体构建知识,形成跨学科的观点;特点之三是超越性,面向实践,将“如何做”改进为“如何做得更好”[10]。因此,Capstone的模式更有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2 基于Capstone-CDIO的三维并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

2.1 课程知识项目化

基于Capstone-CDIO的理念,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构建机电工程的项目,以工程师职业训练为导向,将“基本单元、功能模块、应用系统”贯穿于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的优化设计中。在项目化过程中,根据工程难度可将项目层次化,即一个大的工程项目可由N个小项目组成,几个小项目构成单元项目,由单元项目再组成系统项目[3]。每一单元系统可单独成为一个实训项目,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一方面需确保单元系统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一个与专业结合的综合性的一级项目。一级项目需要的子系统可分解作为二级项目预先实现[11]。学生制定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技术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工程项目过程中实现对机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2 学科交叉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仅凭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已很难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前沿,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突破。”[12]机电一体化项目设计表现为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与多系统集成等特点。

2.3 项目平台化

交叉学科重要,但做起来很难。破解这个难题的方法是项目平台化。文献[12]指出:“要适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形成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体制机制。”只有将项目归类于各种平台(如机电一体化设计平台、机电一体化制造平台、机电一体化控制平台),才可以使得学生不再费力于一些基础平台的搭建,而可以致力于平台基础上的创新实践。

3 基于Capstone-CDIO 的三维并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评价

按照Capstone的模式设计平台项目,每个项目由6~8人组成,让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每组的项目由具有项目知识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按照调研技能、知识构建、问题解决、团队技能这四个方面制定学生评价规则,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顶点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多元且动态的[9],通过调研技能、知识构建、问题解决、团队技能等多方面来评价学生,打破了以往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一元模式,从而保证了评价活动的客观性。

4 结束语

将Capstone-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使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探求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接近工程环境的项目平台上,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构思、设计、实现以及运行调试,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四个层面得到锻炼,为学生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乔玉晶,韩桂华.复合型机电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研究[C]//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2]曾励,王军.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64-65.

[3]薛国兵.CDIO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2(14):150-150.

[4]寇有志.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B):34-35.

[5]王晓煜,吴迪,关胜.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5-96.

[6]Hotaling N, Fasse B B, Bost L F, et al.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 Multi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Capstone Design Cour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2(4):630-656.

[7]Van L H, Hodgson A, Mikkelsen J, et al. How Student

Reflections Have Guided the Evolution of 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apstone Design Course[R].Proceedings of

the Canadi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2013:

135-136.

[8]熊华军,刘兴华.美国大学工程顶点课程的设计及启示:基于美国工程教育协会2005年调查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4):89-96.

[9]黄璐.顶点课程: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育与考试,2010(6):76-79.

[10]梁晶.美国大学工程教育顶点课程的特色与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4):33-36.

[11]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12]钟科平.重视新兴的交叉领域:四论学习习近平在中科院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科学报,2013-07-30(1).

作者:孙进 张帆 曾励 王军

创新型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3:

新工科理念下机械电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创新型人才”被广为关注,我国的机械电子工程事业也迫切需要一批优质创新人才,以此来引领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机械电子工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提升机械电子工程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新工科理念下,创新型人才总体数量不多且没有得到系统规范的全面化培养与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建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引言: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人民物质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也显著上升,国家机械重器事业的发展也成为国之重点。面对时代大局以及国际环境的迅速变化,我国坚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高创新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全面推进我国先进制造业大国事业的建设。为推进创新创业事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点。

机械电子工程旨在培养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开阔眼界,具有专业的机电基础知识,主要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发展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坚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优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本文在新工科理念下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探索机械电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机械电子工程的现状

我国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历史较短,距欧美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工业、产业等需要从国外进口,自身生产率和质量相对较低一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科不断壮大。目前,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下开设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多面广泛,比如现代应用机电技术与系统、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计算机集成制造与敏捷制造等。随着机械电子工程不断向模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研究领域持续扩大,对所需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的质量和速度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日益增长。

2.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现有缺陷

2.1学校培养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学生大多是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而动手创新能力相对较差,而社会企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要求,而大多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许多毕业生在工作后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在高校中,一些教授专注于自己的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等,导致对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不够重视,只教授一些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创新人才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培养。

2.2培养教学平台联合创新不够

目前,高校教育模式相对单一,没有做到多平台融合教育,导致人才的培养平台融合性的缺乏,学生无法拓宽自身的视野和眼界,使学生与社会脱节,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缺乏多方面锻炼的渠道,不能及时得到最先进、最健全的社会发展相关知识,导致人才不能全方位、多方面的反省和提升自己,人才培养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2.3过分侧重于专业素质培养

无论是在学校教育中,还是在社会工作环境中,对于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关注度相对缺乏,侧重于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人才的思政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创新人才在培养优秀专业素养的同时,应当伴随着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长久以来,我国坚持道德品德优秀素质教育,没有把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重点,导致人才培养重心偏移,导致现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过分侧重专业素质的培养。

3.机械电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学校加强创新人才素质教育

学校应充分考虑社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人才培养双保证老师需要队伍的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转型和改革活动,制定相关教学鼓励机制,不仅对学生实施奖励鼓励机制,同时也对授课讲师实施奖励鼓励机制,这样不仅激励老师对人才培养更加认真负责,更是大大提升了授课内容的质量和品质,推动讲师资料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能力,加强人才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机械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2联合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平台

开设多平、多方面的教育,使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在接受课堂教育的同时,能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自身的能力,有助于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学校应当开放多个教育试点,与多家社会企业建立人才培养联系,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联合发展。

3.3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求

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掌握科学和历史知识,培养健全的社会道德和优良的个人品格,确保创新人才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

全面发展。加强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宣传,建立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为推动人才培养的提供积极的发展环境,促进全社会形成对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的高效素质环境。

总结词

当今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新工科领导下的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做好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我国重器工业发展有巨大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推进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我国实现创新型人才大国的伟大复兴梦。随着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背景的大变化,我国对机械电子工程事业更加注重和关注,致力于发掘和培养机械电子工程创新人才,在创新人才战略的推进下,机械电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备受关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机械电子工程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多体系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理念指导背景下,建立健全良好机械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朝斌,梁昌平,易风,王林.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电子工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1):23-26.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1,24(03):117.

[3]何志聪,陶晶,修云.“荆楚卓越工程師”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1,37(03):61-64.

作者:杨明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欧美中留学生研究论文下一篇: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