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作模式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3-02-27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等,这些都是教学形式要解决的问题。班级授课制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和说明[1],由于它比个别教学优越,所以得到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起来。进入当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差异,在大课堂制下逐步将教学活动小规模化,有利于弥补和配合在大课堂下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同样,根据布鲁纳提出的基本教学中的动机原则[2],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因此,协作模式的教学应当成为目前大学课程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向。

1 新形式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背景

经过十几年的大学扩招,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有了深造的机会。同样,学生的学习条件不一样,给我们计算机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我们近年来对我校新生的调查,40%的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就学习过电脑,80%的学生使用过电脑,20%的学生经常使用电脑。这样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也给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计算机教学特别是语言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有一定的综合性,适合于几个人来共同完成,并且每人完成的任务不具有“同质性”,更加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任务,发挥自己的能力。

2 分组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分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制定考核机制→分组→下达任务→组内任务分解→作业提交或讲解→考核。

2.1 制定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的制定主要从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笔者在实施过程中制定的主要考核指标如下:期末考试小组成员的平均分、小组成员分数差、任务分配的合理性、任务实施过程的记录资料、平时提交作业的情况、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组员对组长的评价、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个人期末考试成绩、组长奖励共10个方面。

2.2 分组

从心理学上来看[3],两个学生一组是绝对不可以的。相反,根据达谢尔(J.F.Dashell)的发现[4],分组人数过多则容易产生社会惰化。按照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经验,可以将人数定在4~6人。分组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学生自愿,其次要兼顾能力和水平的组间平衡,使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分组形式的心理凝聚力强,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由于学生相互之间的信任度高,因此学习过程中更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合力。

2.3 下达任务

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章节的内容来设计课程任务,重要的是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个好的、可操作性强、和教学内容紧密连接的任务。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5],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问题难度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还要准确的把握任务的难度。

2.4 组内任务分解

这个环节教师不必过多干涉,只需提出任务分解的原则,至于具体怎样分解这个问题就交给各组来完成,但要求组长做好详细的记录,每个组员分配什么任务,任务完成情况,组内成员对其他组员任务的掌握情况等,以便在教学考核中掌握原始的资料,也防止出现“南郭先生”。

2.5 作业提交或讲解

这个环节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一环,形式可多样,根据所布置的任务的差别,可以是提交作业的形式,也可以是讲解的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保证每一个人都参与和完成了相应的任务。

2.6 考核

考核这个环节的工作量也很大,教师根据考核机制中的每一项对每个组和组成员进行评分,考核前四项为每个小组的得分,组成员的分数一样,后5~9项为组内个人得分,最后一项为组长奖罚,根据组成员的得分情况进行加分或减分。组成员的得分将和期末考试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记入期末总成绩。

3 分组学习的与传统教学的效果比较

笔者经过两年共四个学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两个学期)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两个学期)这两门程共16个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涉及我校四个专业。通过比较,分组学习的学生成绩要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通过对学生调查,发现分组学习在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的任务量、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效果均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4 分组教学在教学中发挥的育人作用

分组教学不仅在教学效果上要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发挥的育人作用也比传统教学要明显,他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和自我价值的发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

5 结语

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来看,分组协作教学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也更能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周密、科学和合理的设计,在实施时要注意对过程的监控,任务完成后要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和对质量的跟踪,切忌只是把教学内容简单的交给学生,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有针对性的讲解,进行课间和课余的答疑;也不要将分组教学看作是减轻负担的一种方式,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面临的一些新的情况和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一种在大课堂制的模式下实行分组协作式的教学, 并对这种模式的各个环节的实现做了具体的阐述, 通过对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结了分组协作式教学方式的优点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课程,分组协作,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 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3] 刘欣.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 2004.

[4]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 叶琳莉.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组教学探讨[J].计算机时代, 2008, 8:42~43.

[6] 赵建华, 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0) :3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分享形式的用户社区营销策略分析——以小红书为例下一篇:高中新课改下提高化学教学效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