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原因和对策

2022-09-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可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及游离型。其中, 脱出型及游离型病情较为严重, 且存在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为探讨研究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和对策, 该研究对2010年9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29例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处理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 不同程度腰骶部活动受限、疼痛, 下肢感觉障碍及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状; (2) 直腿抬高试验 (+) 、加强试验 (+) ; (3) 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4) 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签订知情同意书。共入组80例患者, 收住院后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扫描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侧别和对应的脊髓节段与CT扫描结果不一致, 其中男18例、女11例, 年龄46~73岁、平均 (57.82±7.83) 岁;对照组5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侧别和对应的脊髓节段与CT扫描结果一致, 其中男32例、女19例, 年龄43~72岁、平均 (57.15±7.66) 岁。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根据病变腰椎的阶段做10~12 cm的后正中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骶棘肌等肌肉后显露脊椎的棘突和两侧的椎板。根据术前定位, 选择相应的腰椎节段, 切除棘上、棘间韧带及黄韧带, 咬除两侧椎板后进行扩大开窗, 首先探查神经根存在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情况, 记录后用环形钻头向内钻入约2.0 cm, 摘除髓核组织。术毕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 放置负压引流管, 依次缝合各层组织。

1.3 观察指标

1.3.1 术中观察指标

术中观察两组患者神经根存在水肿、粘连的情况以及髓核突出的大小。

1.3.2 术后观察指标

术后1周时, 采用Medtroni肌电诱发检测仪行下肢肌电图检查患侧下肢运动神经的潜伏期 (LAT) 、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 (MCV) 及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 (SCV) ;采用NRS疼痛量表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中观察指标

术中可见观察组存在神经根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观察指标

术前, 两组患者的NRS评分、运动神经潜伏期、神经传导速度MCV和SCV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运动神经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均低于术前 (#P<0.05) , 神经传导速度MCV、S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均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术后vs术前: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病变。椎间盘主要由外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成, 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 纤维环主要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 10岁以前含水量分别达到85%和75%, 10岁以后髓核自其腹背侧缘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 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这一现象称为腰椎间盘退变, 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1]。退变的椎间盘由于髓核蛋白多糖降解, 聚合水减少, 其抵抗压力的能力降低;纤维环胶原成分改变使其抵抗张力的能力减弱。二者共同作用使椎间盘降低或丧失吸收负荷、分散应力的力学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发生诸如出现裂隙、断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变化, 最终导致髓核突出, 压迫刺激脊髓、神经根, 产生腰腿痛症状和体征[2]。

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不同, 可以将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 (后纵韧带下) /脱出型 (后纵韧带后) 及游离型。其中, 突出型是指髓核经纤维环裂隙向椎管内突出, 后纵韧带未破裂的情况[3];当症状进一步发展, 突出的髓核突破后纵韧带则成为脱出型, 与相应椎间盘不连接则成为游离型。目前的研究认为, 脱出型和游离型症状和体征较为严重, 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并且一部分患者存在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情况[4]。在上述研究中, 我们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意及手术治疗的效果, 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处理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在术中发现, 观察组存在神经根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这就提示神经根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可能是造成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这是由于当神经根存在水肿、粘连或髓核突出偏大时, 可能造成病变对侧或者上下阶段的脊髓受到压迫, 而这一现象无法通过CT扫描发现, 因而造成了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5]。针对两组患者, 我们均给予了手术切除治疗, 结果可以发现术后, 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运动神经潜伏期无差异、且均低于术前, 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无差异、且均高于术前。这可以反映一下两方面的问题: (1) 手术切除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状态; (2) 存在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患者, 接受手术治疗后能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 并未出现疗效的差异。

由此也可以得出上述回归性研究的结论:神经根水肿、粘连及髓核突出偏大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临床表现与CT结果分为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的观察组和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一致的对照组, 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术中观察神经根存在水肿、粘连的情况以及髓核突出的大小, 术后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术中可见观察组存在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运动神经潜伏期无差异、且均低于术前, 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无差异、且均高于术前。结论 神经根水肿、粘连及髓核突出偏大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永添.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CT分型与表现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6) :157-158.

[2] 康两期, 陈卫, 丁真奇, 等.临床症状与髓核突出左右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2) :144-146.

[3] 王爽.CT表现与临床症状左右不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J].广东医学, 2012, 33 (10) :1447.

[4] 常旭, 董永锋.CT征象与症状体征不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7 (12) :167.

[5] 李支红, 李广民, 郭建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的CT影像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9) :931-93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绩效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的运用研究下一篇: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