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过程范文

2024-02-01

临床输血过程范文第1篇

1.临床医生下达交叉配血医嘱后,护士执行。交叉配血医嘱必须单条执行,不得与其他抽血医嘱同时执行。

2.采血护士备好符合检测要求的采血管,并在采血管体上填写患者信息。

3.告知病人采血的目的、配合事项,询问患者输血史,既往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4.两名护士持交叉配血申请单床旁核对患者床头卡(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腕带、采血管标签信息。

5.核对完成后采集血样,严禁从静脉输液通路中采集血标本。采血时,整个过程应在患者床旁连续完成,不得中途间断,否则抽血前应重新进行核对。

6.采血后再次核对患者、床头卡、腕带、采血标签。

7.护士持交叉配血标本和《临床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申请单》送血库配血。

(二)血液领取

1.配血合格后,由护士到血库取血。

2.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成分、用血量、血袋编号、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核对采血日期、有效期。

3.护士拿血时应将血袋平放在取血箱内,不得收压,不得剧烈摇晃或用手捏血袋。

4.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血库人员提出:

①标签有破损或字迹不清的血液;

②血袋有破损的血液;

③有明显凝块的血液;

④血液呈乳糜或暗灰色的血液;

⑤血浆层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的血液;

⑥血浆层与红细胞层分界不清或交界面有溶血的血液;

⑦红细胞层呈紫红色的血液;

⑧血液过期或有疑问的情况。

(三)血液输注

1.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①持交叉配血报告单与病历核对受血者姓名、病案号;②查交叉配血报告单:受血者姓名、病案号、病室/门急诊、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③查血袋标签:献血者姓名、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④查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袋标签上的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是否一致;

2.输血时,严格执行两人核对。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

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病人姓名、病案号、

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

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液有效期,同时让病人自诉姓名

及血型(包括Rh因子)。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3.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min要慢,<20滴/min,护士尽可能在床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5min时再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患者情况和医嘱调整速度。成人40—60滴/min,休克患者适当加快、儿童、老年、体弱、心肺疾病患者速度宜慢。

4.血液取回后应在30min内开始输注,正常情况下2单位血须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室温过高应适当缩短输注时间。

5.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密切监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6.输血结束后60min,护士应再监测、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在随后24小时内继续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7.患者大量输血时,如需输注多种血液成分,输注顺序为:血小板→冷沉淀→红细胞→血浆。如果必须同时输注,需建立不同的静脉通路。在输注下一袋成分血液前,必须重新核对患者信息,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管后再输注。当输血通道建立时间达到12小时,或连续输注4u红细胞后,或输血速度变慢时,应更换输血器。另外用于输注红细胞的输血器不应再用于输注血小板,以避免管道内血小板聚集和滞留。输血后如需输注其他液体,应更换输液器。

(四)输血结束

1.输血结束后继续滴入注射用生理盐水把输血管路内血液全部输完,输注完毕拔针后,用无菌棉球压迫针孔止血,嘱患者24小时内不得洗涤静脉穿刺部位。

2.记录输血起始与结束时间,血制品种类,输注量,输注是否通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主诉等,将输血记录单放入病历。

3.输血后血袋置入专用密闭容器,由专人收集送回检验科至少保存按相关要求处理。一次性输血器和注射器使用后按医疗废物要求处理并记录。

(五)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一位护士一次只能为一位患者采集交叉配血用的血标本或一次只能为一位患者进行输血的原则。

2.交叉配血用的血标本需直接从静脉采集,不得从输液管路内抽取。

3.取血过程,血袋要轻拿轻放,不宜震荡,以免破坏血细胞。每项操作前需向患者做好解释与心理护理工作,以取得患者或亲属的配合。

4.取回的血液要30分钟内输注,不得自行保存,冷藏血不可随意加温,严禁将其他药物加入血液中,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输血前后均需要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临床输血过程范文第2篇

输血护理记录单

姓名:床号:住院号:

血液种类:血量:血型:

血袋号:

核对护士双签字:

输血前冲管生理盐水量:

输血开始时间:

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

输血反应(无) (有):

输血结束时间:

输血后冲管生理盐水量:

科室:

临床输血过程范文第3篇

姓名:

科室: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后括号内(每题2分,共计60分)

1. 输血前临床医生应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说明(

)

A 输血目的,经输血可能传播的疾病,同种免疫反应及不可预测的 过敏反应

B 输血支持疗法

C血治疗同意书的鉴定

D 不同意输血可能发生的问题

2. 患者到什么单位做自身储血的采集和贮藏(

)

A 采供血机构 B 医院输血科或血库

C 病房医护人员 D 手术室

3. 卫生部何年何月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

A 2001 年 2 月

B 2000 年 6 月

C 2002 年 8 月

D 2003 年 6 月

4.手术室对患者实施自身输血,可能采取(

)方法

A 血液等容稀释,术中自身血回输,术中控制性低血压 B 控制出血,用止血药及红细胞生成素

C 术前采血,术后输血

D 晶体盐或胶体液维持

5.患者亲属献血,应到哪单位体检,化验,采血,亲属的血液能直接输给患者吗(

)

A 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采血和初复检,亲属所献血液由 血站随机调配合格血液输注

B 去所在医疗机构采血,血型配合后可直接输给病人

C 由分管生采血,血型配合后由护士输给病人

D 分管医生提出输血申请,采血后由医护人员输注

6.分管医生如何办理输血申请(

)

A 分管医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上级医师核准,采受血者血样预 定输血日期,送交输血科或血库

B 医生下医嘱,护士办理输血申请

C 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病房工人送输血科 D 医生让病人家属办理

7. 决定输血前分管医生应该向病人或家属说明(

)

A 不输血可能发生的危险 B 输异体血还是自体血 C 应说明同种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D 输血根据病人的失血量而定输注量

8.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订需医患双方,如果无家属,病人又无自主意识的急性失血应(

)

A 先输血抢救,后上报院领导

B 用晶体胶体盐维持

C 立即上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录病历

D 等待领导批准

9.临床输血应沿用一百多年的输血习惯,还是其它方法(

)

A 应沿用百年经验输血

B 应科学的,合理的,安全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成分输血

C 百年经验和实际相结合

D 以安全输血为主 病人需要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或血浆置换,病人到血站还是就诊

10. 医院输血治疗(

)

A 由分管医生申请,输血科或血库参加,制定医疗方案,由输血科和分管医生负责治疗和监护

B 由分管医生申请,血站制定方案来完成治疗

C 由病房的医护人员共同完成

D 由分管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下医嘱由护士完成

11.RH(D)阴性或其他稀有血型,择期手术时,如何输血最好(

)

A 应动员患者自身输血

B 选择同型血

C 选择配合血输注

D选晶体或胶体液

12.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应如何办理实施手续(

)

A 分管医生申请,上级医师批准,患儿监护人同意并签字,由医院输血科和血站工作人员共同实施

B 分管医生申请,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

C 医生向输血科申请,下医嘱由护士完成

D 医生写输血申请后,由病人家属同意后直接联系治疗

13.病人输血前,医护人员将做哪些工作(

)

A 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血样标签,共同核对患者性命,性别, 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序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送输血科或血库

B 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

C 病房工人持输血申请和血样送输血科

D 无须核对,只要医生写好输血申请,即可送输血科

14.交叉配血的血样标本必须是输血前几天内的 (

)

A 2 天内 B 3 天内 C 5 天内 D 1 周内

15.输血病人血样除检查 ABO 血型正反定型外,RH(D)血型是否要检查(

)

A 常规检查 B 无须检查 C 必要时检查 D 常规检查急症抢救除外

16. 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核对那些内容(

)

A 配血单和血袋标签中的各项内容 B 血型

C 配血单有无空项 D 血袋包装

17.交叉配血不合时,哪些情况下可做抗体筛选(

)

A 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多次输血者

B 只要配血不合就做抗体筛选

C 常规筛选

D 必要时

18.ACD,CPD,CPD-A 抗凝血液,4±2℃条件下各保存几天 (

)

A ACD 保存 21 天,CPD 保存 28 天,CPD-A 保存 35 天 B ACD-B,CPD 保存 28 天,CPD-A 保存 35 天

C ACD-B 保存 21 天,CPD,CPD-A 保存 35 天

D 全部 28 天

19.洗涤红细胞与解冻红细胞制备后,多长时间内输注(

)

A 4h B 6h C 8h D 24h 20. 机采血小板(pc-2)采集后需在什么条件下保存(

)

A 22±2℃振荡保存 B 4-6℃保存 C 常温保存 D 8-10℃保存

21.机采浓缩白细胞采集后,多长时间内输注(

)

A 4h B 8h C 16h D 24h

22.冷沉淀应在什么温度下保存,保存期多长时间 (

)

A -20℃以下保存一年

B 同新鲜冰冻血浆 C -18℃以下保持一年

D -30℃以下保存 2 年

2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遵循的原则 (

)

A 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B 沿用传统输血,病人失多少血,补多少的输血原则

C 随时与血站联系,急用急取的原则 (

) D 根据临床需要,随用随取的原则

24.冰箱细菌培养,允许霉菌生长吗 (

)

A 不允许B 无霉菌生长 C 少量霉菌生长 D 霉菌生长

25. 收领,发放血液核查内容 (

)

A 血站名称,许可证号,献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有效 期,储存条件

B 外观色泽,有无溶血,脂血

C 收,发工作人员分别签名

26.血液发出,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应在什么条件下保存几天(

)

A 应在 2-6℃下保存 7 天 B 常温下保存 10 天

C 零下保存一个月 D 22℃保存一周 27.输血协议,有谁来签署 (

)

A 医,患双方 B 院方与患者C 病人亲属代替D 病人或亲属

28.输血时只能用什么液体(

)

A 只能用注射用生理盐水

B 葡萄糖盐水

C 可以用其他晶体液

D 代血浆

29. 输血时患者同时输其他含钙药品时,能用同一付输液耗材吗 (

)

A 可以

B 用输血盐水冲洗后应用

C 应换输血器

D 不冲洗也可以用

30.为安全输血,临床医生对需要输血的病人做那些工作 (

) A 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手术回收血,动员亲友献血

B 让病人及家属自行解决

C 向本院输血科申请

D 放弃治疗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计40分)

1、为规范,指导医疗机构 、用血,根据《》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有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 和 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3、本办法所称临床用血包括使用 和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 ,除批准的科研项目外,不得直接使用脐带血。

4、医疗机构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完好,全血、红细胞、代血浆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 ℃,血小板应当控制在 ℃(6小时内输注),储血保管人员应当作好血液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标准。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A 5A 6A 7C 8C 9B 10A

11A 12A 13A 14B 15D16A 17A 18A 19D 20A 21D 22A 23A 24A 25A 26A 27A 28A 29C 30A

二、填空题

1、科学、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输血科(血库)、经治医师

3、全血、成份血、原料血浆

临床输血过程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用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情况。方法以40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0例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治疗,视为研究组;200例在输血前未使用药物治疗,视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输血后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白细胞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等药物不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输注不同血制品伴随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

关键词:临床药学干预;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

前言

在1817年,首例产后大出血产妇实施输血抢救成功,输血便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段。随着输血治疗的广泛应用,所伴随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轻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重者可引发严重并发症,以及威胁生命安全[1]。因此,应当做好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监控,掌握输血疗效,确保输血安全。研究数据表明,因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逐渐升高[2]。在此情况下,很多学者尝试在输血前使用抗组胺类或类固醇类药物预防不良反应,但并未达成共识。本文将以40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输血前用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40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到2020年7月,其中200例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治疗,视为研究组;200例在输血前未使用药物治疗,视为参照组。参照组,男、女患者109例与91例;年龄为31-72岁,平均年龄为(46.65±6.36)岁;血制品: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悬浮红细胞、滤白细胞冰冻血浆、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为28例、24例、18例、27例、45例、58例。研究组,男、女患者104例与96例;年龄为33-71岁,平均年龄为(46.23±6.27)岁;血制品: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悬浮红细胞、滤白细胞冰冻血浆、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为24例、26例、21例、29例、44例、56例。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均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精神异常;不配合研究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治疗:在输血前,肌肉注射25mg异丙嗪,或者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

参照组在输血前未使用药物治疗:参照组不实施以上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均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输血,专职护士对患者数学情况详细记录,包括输血前后的脉搏、体温、血压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分析不同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后,对比输血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治疗,参照组在输血前未使用药物治疗,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表2。

2.2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应比较

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2。

2.3两组患者多项指标对比分析

研究组患者输血前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白细胞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計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输血后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白细胞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表3。

3 讨论

当前,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以过敏反应与非溶血性发热较为常见。输血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较多,与献血者、受血者机体细胞凝集素存在相关性,受血者机体中产生血小板抗体或抗白细胞引发免疫反应为发热重要原因[3]。

本次研究中,选择400例输血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输血后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白细胞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输血前使用预防性药物不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但不同血液制品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当冰冻血浆将白细胞滤除掉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表明白细胞除去的血液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输血安全性有效提高[4]。

以药物机制进行分析,异丙嗪属于组胺受体阻断剂,可抑制组胺升高,但其他因素引起过敏反应不具有阻断作用。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不仅与组胺释放存在相关性,还与慢反应物质的释放存在相关性[5]。因此,异丙嗪可治疗已发生过敏反应者。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抗过敏作用很强,对免疫过程多环节产生影响,类似于其他糖皮质激素,具有增强应激反应、抗休克、抑制免疫、抗内毒素、抗炎等作用,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可抑制炎症、组织损害过程,若患者已经出现严重输血反应以后可使用地塞米松治疗[6]。地塞米松不会破坏病原微生物,不会产生血小板抗体、白细胞的抑制作用,且已形成抗体不具有中和作用,由此可见,已经发生过敏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者使用地塞米松治疗不具有预防作用,仅仅是延迟表现发生,但最佳治疗时间将失去[7]。

综上所述: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等药物不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输注不同血制品伴随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刘丹,崔丽霞,刘玉振等.郑州地区183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学,2019,40(2):161-164.

[2]赵小燕,贺小艳,粟兵等.一家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7):773-775.

[3]李乐涵,文添博.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29):169-170.

[4]杨旭,杨讯,许词, 等.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5,(24):26-27.

[5]罗虎成,于艳文,高烽华, 等.输血前给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医学综述,2015,(7):1328-1330.

[6]刘怡伶,曾勇,韦婕.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4):485-486.

[7]胡丽敏,周玉旺,刘文国.药物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1):1445-1448.

临床输血过程范文第5篇

我单位广州血液中心是比较大型的采供血机构, 肩负着广州市无偿献血招募和血液采集与制备、保障辖区内130多家医院的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广东省血液质量控制中心的职责。因此希望通过建设区域性临床输血监测系统实现广州市大部分用血医院 (含在广州市辖区内的省属和军队医院) 的输血规范化管理。该系统使用安全、可靠和先进的技术, 依托血液中心, 以Internet为载体来完成辖区内用血医院的联网安全以及数据的共享, 从而达到临床用血信息的集中管理以及统一监控的目的。因该系统涉及到血液中心、数十家用血医院以及卫生主管部门, 涉及人员情况复杂, 因此只有采用项目管理的手段, 对项目过程组中的不同过程和活动进行识别、定义、整合、统一和协调, 实现整体管理, 方可顺利完成项目的建设。

1 项目管理简介

项目指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范围内将有限的任务完成。那么项目管理是指要组织协调有限的资源, 对其规划安排以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 完整的项目管理页包含对项目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总结。

项目管理是项目的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项目的管理过程包括:制订项目章程、制订项目管理计划、初步范围说明书的制订、监督和控制项目的工作、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整体变更管理和项目的收尾管理。从项目的生命周期来说, 项目的管理贯穿项目的整个周期, 它是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包括项目周期中的各种决策、项目多目标系统的平衡以及项目干系人间的横向沟通和协调等。

在现代化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 各类信息化项目开始越来越重视通过项目管理来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效率, 从而提高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2 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

在临床输血监测系统这个项目中, 由于前期的项目启动工作做的比较充分, 项目的范围、工期、成本、采购等都通过合同进行了界定, 因此, 主要着重通过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项目多目标的平衡、项目整体变更的控制以及通过绩效评估来加强过程监控、加强风险管理这几方面来进行项目的整体管理。下面分别就这几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叙述:

2.1 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

因这个项目涉及到的关系人比很多, 主要包括血液中心、医院、卫生局的用户等, 所以整个项目周期内必须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 防止由于沟通不畅而使项目遭受失败。为此采用如下的方法:

2.1.1 实行接头人责任制

因这个项目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以及干系人众多, 在启动项目的前期先要选定沟通方式, 即采取接头人负责制, 每10家医院分配1名项目组的沟通接头人, 各医院也要有1个接头人, 无论什么问题均需要由双方的沟通接头人协调处理。这个方法在初期的需求调研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防止由于出现问题而产生无法解决和反馈的现象。

2.1.2 明确沟通方式, 减少形式主义

利用周例会制度进行项目组内部沟通, 解决上周出现的问题以及本周的工作方案。另外, 项目组人员平时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能即时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邮件即时解决, 不可即时解决的召开临时会议解决。

2.1.3 利用多种沟通手段

采用碰头会、聊天工具、电话、邮件等方式加强项目的沟通交流。小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处理, 对复杂问题应召开临时碰头会, 需要后续解决的、比较严重的以及涉及面较大的要留存会议纪要, 必要时请相关人员签名盖章确认。

通过以上方法及时处理项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防止出现影响进度和成本质量问题。

2.2 注意项目多目标的平衡, 以质量目标为重点

项目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 不同的目标在项目管理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需要, 其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该项目对质量和进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质量, 由于涉及多达数十家医院, 只要某个功能达不到标准, 都会引起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了质量的控制, 利用测试的手段来进行项目质量的控制。比如, 软件系统主要通过黑盒测试的方法, 采用规范测试详细对系统的各项业务功能以及性能进行测试;硬件网络系统应使用压力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吞吐量测试等确定该硬件系统能否支撑软件系统的运行。

另外,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上, 必须加强该项目进度的控制, 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在项目的前期, 采用快速原型的方法加快开发, 通过与用户的多次交互过程中不断完善需求, 减少后期返工几率, 加快进度;另外为了加快工期, 合理地划分了里程碑, 并对项目的任务进行了分解, 把项目分成血液中心端模块、医院血库端模块、卫生局端模块、数据接口、硬件网络系统等多个子任务, 通过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等原则, 让可以并行开发的子任务并行开发, 加快项目的进度。

2.3 整体变更控制

项目的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贯穿始终, 并应用于项目的各个阶段。由于很少有项目能够完全按照原来的项目计划进行, 因而变更的控制必不可少。该项目所建设的临床输血监测系统其实是HIS系统外延, 它继承了HIS系统需求复杂的特性, 其影响变更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的变更。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系统需求的复杂性, 导致前期需求分析不可能一次把需求获取完整;另一方面是随着用户在测试系统的过程中逐渐对该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想法, 因此提出对需求的变更。

在该项目的变更控制上, 成立了CCB (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 , 由项目经理、血液中心方负责人、部分用血量大的医院血库负责人、配置管理员等组成, 规范了变更管理流程。当出现变更时, 必须提交变更申请表, 然后由CCB评估其对项目的影响, 如果对项目有利或者影响不大, 就予以批准并指定相关人员实施, 并监督其实施;如果变更对项目存在较大影响 (例如有的医院提出可否帮其把输血监测系统作为模块集成原有HIS系统中去而非只单独做接口的方式, 由于这超出了项目的范围, 如果实施会导致严重的进度拖延) , CCB需经过会议讨论, 可拒绝该变更申请或告知客户该变更可在下一版本实现。

由于该系统涉及的开发模块比较多, 开发人员人数也比较多, 为了规范变更控制, 一定要对项目中产生的代码、文档进行版本管理。所以采取开源的SVN作为版本管理工具, 制定版本控制使用规程, 可有效解决版本混乱的现象。

2.4 通过绩效评估, 加强项目过程的监控

项目工作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是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定期收集、度量和发布绩效信息, 并对被度量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从而发现项目出现的范围、进度、成本偏差, 并进行分析改正, 以提高项目的绩效。对于该项目, 规定每个月底提交项目的绩效报告, 并通过挣值分析的方法预测未来的绩效, 然后把绩效报告发布给各相关项目关系人, 让他们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情况。当发现项目出现严重偏差时, 组织相关干系人的会议, 商讨通过相应的措施纠正项目的绩效, 使项目向着如期的健康方向发展。

2.5 加强项目风险的管理

项目的风险是每个项目都存在的, 在项目的整体管理中, 必须予以重视。经过风险分析, 发现该项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①技术风险, 由于该系统涉及血液中心、医院、卫生局, 这些单位的联网采用什方式, 安全性如何保证等;②范围蔓延的风险, 由于该项目涉及多家医院, 因此一定会出现对功能的特殊需求, 有的会造成范围的蔓延;③进度拖延的风险, 由于该项目涉及数十家的医院, 即使开发阶段能够保证进度, 但是到这么多医院去测试上线能否按时完成都是一个重要的风险;④沟通风险, 如前所述, 该项目的项目干系人多, 很容易出现沟通不良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风险, 制定了风险应对计划, 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控, 可显著地控制项目风险, 确保了项目目标的完成。

3 结语

该项目如期上线运行, 多方用户广泛好评, 有效地规范了临床用血,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目前, 该项目已经1年多稳定运行。其成功主要受益于有效的项目管理, 通过重点把握沟通、多目标平衡、风险控制、变更控制、过程监控来使项目的各要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协调, 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为了加强输血管理, 使血液得到科学合理应用, 须建设临床输血监测系统规范各类用血。该文以广州地区临床输血监测系统项目建设为例, 讨论了通过加强沟通、多目标平衡、整体变更控制、风险控制、过程监控等项目管理手段对项目实施整体管理, 协调各项工作, 从而有效完成项目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项目管理,输血监测,临床用血,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孟庆丽.我国输血领域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输血杂志, 2013 (1) :18-19.

[2] 黄兵.医疗机构临床应急采供血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1) :91-92.

[3] 陶玉秀.医院应用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 2005, 11 (21) :771-772.

[4] 王新梅.采供血信息网络化管理在规范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1 (2) :868.

[5] 林秀兰.医院项目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9) :199-200.

[6] 潘一文.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在医院信息整合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2 (12) :105-107.

临床输血过程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选取了该院2013 年7 月—2015 年6 月共112 例糖尿病患者病例,对其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低血糖反应进行临床观察,进而通过临床表现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对病情进行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控制。 在选取的患者中,男性有68 例,女性有44 例,年龄在30~72 岁之间,平均年龄59 岁。其中包含1 型糖尿病32 例,2 型糖尿病80 例,对糖尿病的诊断符合WTO(1999)诊断标准。

1.2 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主要表现方式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表现是血糖水平增高而无法通过代谢进行调节,而其本身所带来的并发症也是十分可怕的,一些慢性并发症还有致死致残的隐患。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产生了一些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药物来对糖尿病症状进行控制,这也就有导致低血糖的隐患。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加,我国临床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症状控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也发生了许多治疗中的并发症,低血糖反应就是其中一种。由于在糖尿病治疗中为了有效控制血糖上升,通常会运用降低血糖的方式例如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等来压制血糖浓度。 但是若是无法有效控制好降糖和摄入糖之间的关系的话,就很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在医学上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是一种十分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必须加以控制,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多加留意。 不同的症状所产生的原因也不同,通常当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时候病人会产生以下症状:

第一种是心悸、手抖、饥饿、头晕等反应,也叫做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这种反应主要有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引起,这种症状通常会被含有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所掩盖,所以同时服用的时候必须慎重。

第二种是意识障碍,也叫做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种现象多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 这是低血糖反应中比较严重的反应,一旦发现就要及时展开治疗。

第三种是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也叫无症状低血糖。这种反应多是因为机体对血糖调节的迟滞性,在发生低血糖之后,机体会自身产生一定的调解反应导致血糖会在一段时间内上升,这种情况也是需要注意的,常常发生在夜间到早上,这段时间要尤其注意。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通常运用 χ2检验,当P<0.05 的时候,说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反之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分析

通过临床治疗分析,112 例病患均出现程度不等的低血糖反应现象。在所有病患中,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的患者有73 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有12例,无症状低血糖患者有27 例。 在发现后立即进行治疗,轻者通过喂取糖水糖块等得到缓解,重者通过注射40~80 m L 50%的葡萄糖来进行缓解,当出现更加严重的反应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控制。 经过治疗后,有98例完全缓解,而有14 例病患在经过1~2 d的治疗后才出现了缓解现象。

2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析

由上可得,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反应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发作症状,轻者无明显症状,致使血糖水平会产生波动,重者会导致交感神经乃至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异样反应,稍有不慎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低血糖反映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而且要保证治疗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那么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2.1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影响低血糖反应程度的原因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但是由于患者自身方面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反应程度。 而会影响到反应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 种:

首先是年龄因素,在观察组中有79 例病患是在55岁以上的,通过对其临床观察,很容易发现年纪大的患者比起年纪轻的患者的患病概率更高,患病症状更明显。这是由于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功能急剧衰退, 身体相关机制对以低血糖的反应比较敏感,但是调节效率却很低,尤其是当患者还伴有肝功能障碍等问题的时候,会影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的代谢,更容易导致低血糖现象的出现和加重。

其次是药物因素,首先,降糖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就是对血糖的段时间降低,胰岛素是在机体内部注射更多的分解糖的激素来增强机体自身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其中,磺脲类药物降糖效果最明显,也最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现象。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大部分的药剂的服用剂量都应当依据医嘱来进行,如果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服用了剂量加大的治疗药剂,无论药剂的效用是什么,都很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因为有些治疗其他并发症的药剂中也有会降低血糖的因素。

最后是饮食因素。 这次调查的112 例病患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肯定都是不同的,有人吸烟,有人喝酒,有人不按时吃饭,有人一日吃好几次饭,这些都是饮食不规律的体现。 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的饮食情况加以控制,饮食过少会导致体内血糖浓度过低,过量饮酒也会导致体内肝糖原由于酒精的大量聚集而无法正常产生,这会导致血糖的进一步降低。

2.2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反应产生的原因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来看我们可以大概分析出低血糖反应产生的诱因也就是具体成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胰岛素的剂量过大,糖尿病的病理成因就是患者体内没有足够的激素来分解体内糖分而导致血糖升高, 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的自身血糖消耗行为,而在临床治疗中,为了保证两周达标,医生在调整胰岛素剂量的时候有时候会加量过快,这会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低血糖反应。

第二,患者进食方面的因素,患者的进食减少或者进食延迟都会导致低血糖现象的产生,有一些患者通常会误解,觉得饮食治疗是控制对饮食的摄入,而会减少自己的饮食摄入量,这不但会造成低血糖反应,有的还会导致腹泻、呕吐现象,对患者生理上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患者运动量过大,对于人类自身机理来说,运动量过大会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对机体调节有着十分有利的作用,但是患者注射过胰岛素,本身对于血糖消耗水平有了一定增加,过量的运动不仅会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也会促进胰岛素的吸收,进而导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第四,胰岛素注射技术的不规范,胰岛素一般会通过注射方式在患者体内发生作用,由于胰岛素本身的构成要素是蛋白质,服用会导致消化系统自行分解吸收,根本无法作用于机体,此外若是注射不当进入了毛细血管和肌肉组织,也会造成胰岛素一定程度的吸收加快,影响胰岛素作用的时间,机体无法快速对胰岛素的提前反应作出调节,会导致低血糖现象。

第五,患者的过量饮酒也会导致低血糖现象,酒精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患者在服用了降糖药物之后摄入酒精会在3~4 h之后出现低血糖现象。

第六,患者的肝肾功能不全也会导致低血糖现象,肝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受到影响,特别是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代谢和清除离不开刚肾功能的作用,若是不能及时代谢出体外,会更容易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现象的几率,随意最好选用短效磺脲类降糖药物。

第七,在治疗的同时没有医生建议的前提下服用其他药物,有些药物中的成分会导致血糖降低的风险,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首先,磺脲类降糖药会和 β- 受体阻滞剂争夺血浆蛋白受体,使降血糖作用增强而且它还会和胰岛素发生抵抗,对治疗中的低血糖现象的症状产生一些掩盖,影响医护人员的症状察觉;其次,阿司匹林会把和血浆蛋白结合以后的磺脲类降糖药物发生置换反应,促进其降血糖作用;最后,ACEI能影响2 型糖尿病外周胰岛素的应用,减低外周胰岛素的抵抗,当降糖药与A-CEI抑制剂同时使用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低血糖,甚至致低血糖脑病。 故这类药物多药联用时降糖药应减量。

2.3 从原因入手的解决方案

要想从源头方面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就要从多角度对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从医院角度来看,要密切加强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反映的监控,加强对患者用药剂量的管理和调整,防止因为用药而导致的患者低血糖反应;在患者角度来看,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按照医嘱来形成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家属角度来看,要加强对患者症状和用药方面的了解,从而对患者进行更好的照顾,增加治疗效果。

3 讨论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知道了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会发生的低血糖反应的几类:第一是2 型糖尿病患者初期治疗时会发生的反应性低血糖,其原理是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的延迟,食物吸收之后会产生大量胰岛素分析导致血糖降低;第二是由于食物摄入的过多过少、药物剂量的过多或者不当、 运动量的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处理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药物(胰岛素、口服磺脲类药物)过量也会影响血糖水平,总的原因是药物过量,所以这些统称为药物性低血糖。 而且低血糖反应每周在老年人身上发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在年轻人身上发生的概率,而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在60 岁以上,所以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常见多发病,必须慎重对待。

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而不同的症状也体现了低血糖反应的严重程度。 而临床表现主要通过低血糖程度、发生的速度、持续的时间、机体的反应等方面来体现。 正如该研究所选取的112 例病患,在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候的血糖浓度都是不同的,大概在1.9~6.5 mmol/L之间,当血糖处于3.9 mmol/L以下的时候就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候的血糖反应就判为低血糖反应,大部分病人在血糖降到2.5 mmol/L以下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神经性反应,还有一小部分病患在2.5 mmol/L以下的时候还没有临床表现,但是还是要注意,因为低血糖反应对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于保持血糖正常水平带来的益处,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会有多种多样的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抵抗力弱更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症状,所以更要引起重视。

此外,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加,我国临床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症状控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也发生了许多治疗中的并发症,低血糖反应就是其中一种。 其发病具体原因在上文中也详细展示。 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用药的不合理,过量或者不当导致的,还有一部分是患者自身身体原因和生活习惯等等,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心脑血管比较脆弱,脑动脉硬化对低血糖反应的耐受性差,容易造成心肺功能的衰竭,所以老年糖尿病人的治疗尤其要注意。综合上文可以得出,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过程的低血糖反应是十分常见的, 针对各种原因而诱发的低血糖反应,首先要进行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最后,我国的医疗卫生建设事业正在处在发展阶段,为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加快了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的建设,从而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国家的广泛分布。 国家医疗卫生建设主要工作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糖尿病治疗中要加强在城乡方面的专业人才分布,尤其是糖尿病老人属于多发人群,而老人主要分布于城镇乡村中,要想将低血糖反应进行源头上的控制,就要将对低血糖的预防普及到更加细致的地方。我国医疗卫生建设的主要场所是乡镇和农村,所以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和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转诊制度,减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和未来的研究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对112 例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其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低血糖反应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从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血糖程度、发生的速度、持续的时间、机体的反应等方面对低血糖反应进行不同程度的针对治疗,从而分析低血糖反应的病理成因和影响因素,从这些原因方面下手,找出在临床治疗中有效对低血糖反应进行控制和治疗的方法,从而减少低血糖反应这一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高危并发症的发生和有效抑制其程度的加深。

摘要:目的 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反应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共112例糖尿病患者病例,对其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低血糖反应进行临床观察,进而通过临床表现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对病情进行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控制。结果 通过观察,在112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反应。其中98例很快康复,另外14例经过几个疗程才康复。结论 低血糖反应的产生原因大多与患者的年龄因素、用药习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等方面有关,不同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的程度的低血糖反应。

上一篇:伦巴舞基本步范文下一篇:老公的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