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范文

2023-09-18

临床药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中药;临床药学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提论体系。中医复方针对不同的证候,注重整体观念,将君臣佐使作为原则,以多靶点、多成分为目标,力求使多个中药制剂的功效最大化。不同的中药配伍之后,与单位药材进行比较,其药效活性显著增加,能够使临床治疗有效率得以体提升。在中药复方配伍中,煎煮汤剂是主要方式,在中医的临床药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中药复方配伍的概念

中药复方配伍概念如下:将患者个人病情为依据,参考药物特征,针对性的配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药物使用。不同的中药配伍之后,药材之间相互作用,能够使药物毒副作用和药物效果得以改善。但是应该注意,如果药物配伍错误,将会增强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效果。由此得知,应合理选择复方配伍药物,对药物的减毒机制以及增强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配伍合理性提供保障。

2中药复方配伍原则

2.1以法类方

在中医证法和方剂中,必须保证其一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并运用于临床上,要遵循“辩证”的原则。对于不同病情程度、年龄以及疾病的患者而言,应用相同中药复方配伍所得到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性。正因如此,为了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提升,应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使相同治法的药方在配伍时有相似性。除此之外,对反映同一治疗方法的方剂使用进行科学的统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复方的配伍趋势和成分,对于探讨复方的配伍规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以病类方

疾病自身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是一个固定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将疾病临床特点反应出来。因此,通过对古代、现代方剂的组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研究,以了解其临床用药规律。上述研究工作的开展能够明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成分及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运用,使病情治疗效果得意提升, 对于疑难杂症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2.3配伍机制

中医复方配伍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许多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通过药理分析能够体现中药配伍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复方的基本原理和机理。有关文献提出,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有关人员深入了解复方配伍药物治疗效果,为病情治疗有效率提供保障。在此同时,量化降毒功能指标以及增效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确保药物临床应用有所参考。

2.4配伍剂量

临床上,应用中药复方配伍时,药物应用剂量直接影响病情治疗效果。正因如此,临床用药时,需要严格把控药物剂量。在用药质量,对复方效量关联仔细研究,

确保药物临床应用有所参考。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充分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对相同病情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配伍比例的作用和效果,精准设定药物配伍比例,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

2.5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配伍在临床上的应用,物质基础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研究中方复方成分能够分析物质基础的作用和本质。在微观角度分析中药复方关系和活性成分能有效阐述复方含义,为中药的合理搭配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3中药复方配伍方法

3.1传统模式研究法

以往对中药复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通常是从拆方后配合以及整体疗效上进行分析,主要方法分为拆方研究以及全方研究。

3.1.1全方研究

全方研究是将复方配制成制剂后,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其作用主要是对其配方及药理的定量分析。在探讨复方的作用机理和有效物质基础时,要以复方的整体为基础,根据临床的实际疗效,使其发挥其作用。虽然全方试验可以加速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证实复方的物质基础,并将其与临床疗效联系起来,但是在中药复方组方规律进行研究时,全方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

3.1.2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不仅能够明确复方中的一味药物或一种疗法的作用、部位,还可以对其组合的组合和构成原则有一定的规律。运用现代复合药理学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考察方剂配伍,筛选出有效成分,并对其组合进行优化。中药复方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的评估指标必须与其所治疗的病理学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以更好地反映其内在的内在含义,并进一步证实其基本规律,从而为开发中药复方制剂奠定了基础。

3.2现代模式研究方法

3.2.1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

现阶段,在进行中药复方化学的研究时,往往将其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物化学分离分析的方法对复方进行系统的分离。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制工作,主要是为了探讨其质量变化的规律。根据化学组成的变化,探讨了复方中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应以中医传统的理论为基础,注重科学、严谨的药理作用实验。中药复方化学组分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化学成分的分离,应将组分的分离与活性筛选结合起来,并运用多种指标对复方进行种性评价,以更全面、更全面的评价中药的功效。

3.2.2中藥复方药理学研究

而且对现代中药新药的研制,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有明确的现实意义。中草药复方的药理研究应该注重从整体上讲中医的理论,现代药学的研究重点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将二者有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中药复方由大到小的辨证统一。另外,将其化学成份与药理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药理研究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其作用机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研究,既能有效地改善中医的临床效果,同时,对于加快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将中药配伍与临床药物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可用于指导合理用药,避免中、西药的不良反应,指导新药的开发。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药学的相关服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展望未来,中药配伍在中医的临床药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章霞.中药复方配伍在中药临床药学中的应用[J].人人健康,2020(12):120.

[2]范欣生,段金廒,华浩明,瞿融,钱大玮,尚尔鑫,王崇骏,李文林,郭建明.基于古今文献和临床分析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05):574-578.

[3]周桥,付书璠,孙宇洁,朋汤义.浅析中药配伍“十八反”“十九畏”现代药理学及临床运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58-259.

临床药学范文第2篇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中的风险管理是医院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一环,涉及到组织运作的方方面面。本人通过对临床药学工作中风险因素的分析,对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风险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降低风险的方法,探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职业风险,可以为医疗机构防范与控制医疗纠纷的发生提供参考。

临床药学工作的风险

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主要为法律风险。就其广义而言,应该从所有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涵盖的涉及药学的事宜,包括根据药物、诊断依据、疾病和医师的治疗观点提出用药方案,确定药物治疗目的和标准,向患者解说既定治疗方案,并与其沟通讲解,对其进行用药指导,实施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利用评估,甚至对治疗进行建议等。由于需要面对面地与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接触,对其职责的要求使得医院临床药师在工作中经常会涉及病人的许多合法权利,如患者的安全保障权、了解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博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接受教育权等等。我们药学服务的基本准则是以患者为中心,实现病人利益的最大化。患者不仅仅是作为需要救治的服务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个体的合法权利也需要得到尊重。任何因临床药师主观或客观的过失而导致患者损失的医疗行为,都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这种临床药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中职业风险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国家提倡设立临床药学及临床药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师参与治疗过程,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有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以改变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事服务的临床药师需要直接面对患者,对患者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还要承担起与药物治疗结果有关的法律责任。然而,患者个体间差异和其他不确定的因素,都决定了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与传统的基础医院药学相比,具有多样性、严重性、高频性等特点。

风险的分类

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组织风险控制和个人风险控制。组织风险控制施治医院药学管理委员会和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在宏观环境上建立并维护的药学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从组织体系上为临床药师精确、高效的工作营造出良好而有利的环境。个人风险控制是指临床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个人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组织风险管理是个人风险管理的基础,个人风险管理是组织风险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当然,根据不同医院本身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笔者在这里所用的方法只是一种而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降低风险的方法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方法:每个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负责全院的与药品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担负着监督、指导本机构科学管理药品和合理使用药品。其对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控制发挥着全局性的决定作用。

首先,建立医疗纠纷风险预警系统,对临床药学服务中纠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规定人员的职责、监督机制、处罚明细、质控细则、解决程序等等。

其次,加强对医疗事故、差错和意外报告程序的建设。近几年,国家规定每一所医院都有不良反应报告员和不良反应上报制度。每一所医院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不良反应审查制度和上报制度。这一制度是降低风险的最基本程序之一。

最后,确保内外沟通渠道的畅通。医院的各个科室要信息畅通,通力合作,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磋商。

药剂科和相关科室降低风险的方法:临床药学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团结协作。医疗事故、差错和意外不可能仅仅只由直接责任人来承担,药剂科和相关科室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来减少差错或解决纠纷,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风险虽然不能完全被消除,但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和降低程度,从而降低风险给各方面带来的损失。

个人风险控制方法:被纠缠是每一个药师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因此,及时、有效地避免矛盾、解决纠纷,对临床药师顺利开展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認真记录药历:药历具有法律意义,是药师临床工作的书面证明文件。药历应从药师首先接触病人时就开始建立。建立药历时,药师要注意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往病史、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尽可能了解患者长期的身体、家庭和经济状况。药历内容应力求详实、完备,药师所参与的查房、会诊、抢救、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等工作,均应依实际情况按规范格式做出描述、总结和抄录,同时签字并永久保存。

其次,注意临床服务中的言行。药师在对患者进行嘱托、提供保健知识教育、接受患者咨询以及与患者交流其他信息时,态度一定要诚恳、真挚,语言表达要明确、简洁,内容要完整,前后观点一致,谨慎而言。既不能任意夸大药物的疗效,也不能随意淡化药物治疗所引起的问题;避免绝对化的描述和主观臆断的保证;在未准确分析各种情况前不过早下结论;和医护人员积极地进行交流和建议;不贬低或诋毁医疗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不越职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最后,合理安排随访时间。患者在结束医院的治疗,离开医院后,药师要合理安排随访时间,有效追踪患者治疗后的状况,及时获取患者反馈的各种信息。针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药品不良反应等),尽可能地为患者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或途径,以便及时化解许多可以避免的药患纠纷。

总结,在新的药学服务环境下,临床药学工作者必须不断降低临床药学工作中的职业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合理使用职责权利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适应新需求,迎接新挑战,在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临床药学范文第3篇

[摘要]功效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对中药复方临床作用的总结,是复杂化学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对传统中药复方功效发展,中药复方对症功效,复方功效与药理效应关系,复方功效相关物质基础研究及评价等不同方面问题的探讨,分析和总结了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新药功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提高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水平,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复方;功效;发展;研究

中药复方是指在中医临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中药理论将多种中药材进行组合形成的不同中药混合体。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中药学以及方剂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中药复方药物的每一种中药的种类、药味不同,且有效成分复杂、化学性质不均一、药理作用靶点多向性,因此对其研究难以取得长足的进展。复方功效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结合方剂配伍理论,对中药复方临床作用效果和特点的总结,是多种复杂化学活性成分经多途径、多靶点的药理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疗效。功效概括了中药复方主要作用特点,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研究技术手段的提高,对于中药复方功效的分析和现代科学的阐述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本文就当前中药复方功效研究和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探析。

1传统中药复方功效的认识

中医认为,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多种中药根据临床辨证,通过不同的中药排列组合而产生疗效。中药复方配伍的基本理论是君臣佐使理论[2],其核心内容是依据证候的变化,将各种中药按照作用的主次不同分为不同的对证治疗级别,并以此为依据概括中药复方的功效。因此中药复方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药物的剂量配比,其中药物的组成和配伍是影响中药复方功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功效研究和发展远远晚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变化。在复方或方剂发展繁荣的唐宋时代,中药复方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原有的经验用方的原始积累阶段,即“某方能治愈某病,某病能以某方治之”。而具体到方中的各种药物组成和配伍规律、处方治疗的特点和作用、药味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机制则较少的进行论述。方剂功效最早的描述则是来自金代时期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他以《伤寒论》的20首方为基础,依据君、臣、佐、使,分别进行组方剖析,而其中就有了对方剂功效和特点的描述。但是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方论中并非每首方剂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功效总结,大多数方论着重阐释的是复方中药物相互作用及不同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3]。总体来看,古人对方剂功效的表达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对方剂功效的重视也在逐渐加强。但由于条件限制,古人就同一首方剂以及相关的方解,对其功效的叙述以及表达用词都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个人理解不同导致功效含义表达不够完善,有些方剂的方论中还缺少整体功效的阐述,并没有指出功效如何表达,也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于功效的形成和总结都没有统一的认识。清代的《医学源流论》中首次提出了“方药分离”的理论,为后人研究中药复方的功效提供了新的思路[4]。目前研究认为中药复方功效体现的是复方整体功效,而不是其中单味中药或者部分中药功效的简单叠加,因为复方中各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相互影响,以及中药配伍之间的变化,单味中药的功效会发生变化。同时也认为复方的整体功效是同复方中不同中药的功效相关联并通过其来实现的,药物剂量和性味发生变化,功效也随之改变。可见,药和方之间在功效上应该存在着内在的和必然的逻辑联系[56]。就这种联系以什么形式客观表述及其实现过程的表达方式,目前都没得到具体的阐明。作者认为,中药复方功效的表达应该在临床病证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确立主要的治则治法,根据中药的配伍规律进行药物的组合和剂量的确立,并概括复方的功效,使复方功效体现的不是叠加功效,而是整体功效。但是就复方功效的具体表达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2中药复方对症和对病功效的研究

对症治疗不仅仅在现代医学中出现,而且也出现在中药或复方的功效当中,如“止痛”、“利尿”等的功效表述[7]。复方的对症功效是指中药复方消除或缓解患者的不适或痛苦症状以及临床体征的作用。对症功效的最大特征是复方作用针对于某种症状或体征变化。它摆脱了复方的药性特征,是复方本身所含有的一种或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对机体某一症状或体征的改善作用。随着现代药理学对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复方的组方过程中,采用对症治疗的中药组方以加强复方在改善或减轻某一症状方面越来越常见[8]。根据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对因、对症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治疗原则。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症状或体征,这些症状及体征往往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不适甚者难以忍受的痛苦,如疼痛、咳嗽吐痰、眩晕,或进一步损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持续发热、出血、便秘、乏力等。它们不但是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同时又常常是反映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复方功效当中,对症功效受到了一定的关注,运用某些对症治疗药物减轻苦痛、不适症状及某些体征后,机体在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下, 能充分发挥体内自身正气的抗拒外邪的作用,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多种复方功效中包括了对症功效,达到了对症和对症治疗的统一。中药及复方的对证治疗包括止痛、止血、退黄、止咳等[9]。此外,中药复方还存在对病功效,这指中药复方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所具有的独特、显著疗效的综合概括,含有专方专病的性质。对病功效除了针对某一疾病特定病因所致疾病而具有的特殊疗效之外,还应包括对疾病的特征性理论指标所具有的直接而肯定的调节作用。如杀虫、散结、降压、截疟等。由此可以看出,对症和对病功效具有一定现代医学的特征。而中药复方研究的深入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将以现代医学中的“某病”、“某症状”或“某项指标”作为疗效指标,对症和对病功效则正是中药复方现代研究成果适当的表述。

需要指出的是对症或对病功效往往是对证功效的一部分,或者涵盖于对证功效当中,而应归属于中药复方所针对证候特点发挥的治疗作用。只有在对证功效的基础上通过对症状和病因治疗中药的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复方功效真正的内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从某种角度上说,中药复方功效就是对证和对症、对病功效的有机综合。但是在复方对证治疗中需要注意,许多中药及复方对症、对病治疗功效的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还需要更多的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来进行探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尽管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外实验或者基础实验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对症、对病治疗作用,可是在临床应用中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与药物的配伍、理化性质、吸收度、药物作用的靶点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在文献分析、基础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对复方对证功效进行对比研究,才有可能正确的把握中药复方功效的认识[10]。

3中药复方功效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功效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高度概括,抽象的概念,而且赋予了许多具体的药理学。把药理学研究的方法用于分析复方功效,最大的特点在于,药理与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之间的结合使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继承并发展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引入诸如分子生物学、现代组学研究技术、细胞免疫学、影像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使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和效果有微观、量化以及更加客观的指标认识[11]。但是中药复方的多种药理效应绝对不是等同于功效,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指标无法产生相对应的关系。中药复方功效是中药作用于机体后,对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和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产生不同的调节或干预效应[12]。因此其形成是以疾病证候为基础,通过中药复方整体对疾病证候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形成功效的作用特点。目前认为,疾病证候的发展变化涉及疾病病理生理的过程十分复杂,并且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针对病理生理过程中不同靶点的干预体现了药理作用的结果。而中药复方对证候的综合作用不仅仅是药理指标的累积和叠加,更重要的是复方功效代表一种对疾病证候的整体作用。这种整体作用是一个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效应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体系,其综合效果以证候改善为基础的功效的形式表达[1314]。此外由于中药复方存在多种活性成分,因此其对证候所涉及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干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作用[1516]。因此将中药复方功效归结为多个药理作用的综合相对比较片面。目前复方功效的研究中应当以疾病证候为基础,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以及不同环节上系统探求证候潜在的病理生理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功效复方的干预和影响,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网络、统计分析等的优势特点,更全面的阐述复方功效的科学内涵。据此,作者认为未来能够反映复方功效特点的特异性客观指征很少局限于单一的指标改变,而更有可能存在一个以证候客观化为基础的指标群的改变。当前这种研究思路还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是对疾病证候客观化研究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使得复方中药干预的指标体系受到一定局限。其次目前就证候与病理生理过程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相应的敏感性指标或者指标群的认识[17],尤其是在亚疾病状态出现明显的证候变化。采用中药复方进行对证干预时,一些药效学指标的灵敏度偏低,使与功效相关客观指标认识相对片面。最后目前完全阐明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尚很困难,因此许多中药及复方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与功效的对应性仍存在不足[18]。

4中药复方功效相关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具有明确的功效,表现为不同的药理作用,因此必然有其物质基础。许多学者不断探索并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方法。近年来分子生物色谱技术应用于中药及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筛选是一个独特的技术和方法[19]。这种技术就是把生物体内目标活性物质固定于色谱填充物中,当中药复方中多种成分随流动相流动时,由于不同活性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通过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及作用强度的差别而表现出在色谱柱上差异化的保留特性,根据这种差别就可以对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且测定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和生化参数,研究复方中各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2021]。该技术不仅选择性高,重复性好,而且步骤简单,分析速度快。但是本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流动相流动过程中活性物质特异性相互作用不完全等同于体内环境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相比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利用色谱柱特异性吸附所保留的复方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一般较少,难以提供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鉴定及药理靶点进一步验证,这些都阻碍了该方法的使用[22]。在基因、分子、细胞水平上建立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体系也是进行中药复方功效活性成分研究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疾病和机制建立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进行大规模中药复方活性成分及相关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在细胞学实验研究中,整个细胞的变化经常由既定的刺激因素引起,干预因素较少,易控制。这些都有助于评价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此外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突变的基因导入目标细胞系中,从而达到体外定向筛选中药有效成分的目的。尽管细胞实验能够有效筛选中药活性成分,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以上都是在体外进行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学上的差异,与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体系相去甚远,得到的药理学结果很难完全用于功效的科学阐释。因此建立证候动物模型或以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特别是证候动物模型的应用,对于科学阐释中医证候的本质以及复方功效的作用特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3]。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融合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和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两方面共同的作用因素和性质,使目标模型动物同时具有西医疾病和中医证候特征双方面的特征,是揭示中医学基本科学问题,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疾病证候动态变化研究较为理想的载体,同时也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前提[24]。这类模型从理论上讲,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中药复方功效作用情况。但是目前对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在模型建立方法和评价技术都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特别是中医证候复杂多变,涵盖面广泛,目前相关的证候基础研究难以多方面的涉及[25]。因此在中药复方功效相关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应当适当的将离体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起来,突出证候动物的特色,发挥复方整体作用的特点,力争全面了解不同复方功效的综合药理作用特点。

5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与评价方法的探讨

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旨在从药物治疗学的角度,阐明中药复方或方剂中中药与中药之间、中药与复方整体之间、复方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现代医学对功效的深入认识可进一步指导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但是在许多涉及中药功效的药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多以“疾病”而非中医“证候”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动物模型,无论是整体动物水平、还是离体组织器官与细胞水平,多以物理、生物或化学因素刺激诱导形成的疾病病理生理变化为基础[26]。由于这种研究方式无需辨证或辨证不充分,同时这种情况下也难以对现代医学药理研究模型进行辨证,因此这些研究在对中医理论的科学阐释中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且由于“病”、“证”概念和研究思路上的差异,因此这些药理模型研究结果是现代医学意义上对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干预的评价,只能部分反应复方功效的作用特点。并且某些药理研究结果难以与中医中药的传统理论形成一致,甚至经临床验证的某些经典中药复方在实验研究中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虽然目前复方功效的评价都是以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方式展开的,但是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功效作为核心,从多层次、多方面、多水平,有机的药理学指标体系逐层深入,以说明复方功效所涉及的科学内涵。因此在与功效相关的药理学研究中首先根据中药复方的功能主治选择有代表性或能够追踪活性物质的客观指标。选择的指标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目前证候客观化研究的特征;同时由于疾病证候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于指标的观察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动态的变化过程需要尽量采用无创的检测手段与方法,并适合于模型动物的形态结构,结合模型动物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多时间的证候相关的特定指标测定。另外,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证候变化与药理指标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疾病的多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相关的级联放大效应往往与中医发病的整体理论非常接近[27]。同时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也给治疗药物以及证候本质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靶点与方向,在可能产生创新药物的同时,也促进了证候客观变化的全新认识。随着复方药理作用特点的逐渐深入了解,也会促进和加深对于功效作用的科学认识。其次是选用适宜的实验动物作为功效的研究对象。在复方功效的研究中,以疾病的整体和离体模型为主的药理实验研究只能部分反映复方整体功效的作用特点。疾病“证候”的动物模型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比单纯的现代药理学模型,是一个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综合体系。但因为中医“证候”本质的科学概念尚不能完全的明了,所以目前证候实验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能被中医界广泛接受的“证候”动物模型。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现状表明,以临床证候主、客观指标变化的观察为基础,以合适的模型动物为载体,采用系统的动物临床研究模式,以最大可能模拟中医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使模型动物疾病发生发展最大可能的符合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则有可能建立与临床病证密切结合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这种思路和方法建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更强调与临床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诱导方法中引入中医病因的概念,将证候诱导因素与疾病病理过程之间的一部分共同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可有力的推动证候基础实验研究的发展,而且更加客观、准确的对中药及复方进行药效学评价。本团队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建立的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目前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用于多个中药复方的非临床评价[29]。实验技术和评价方法不仅要先进和多样化,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中医特色。由于实验研究对象的不同,所采用实验方法都有所差异。但是随着中医药实验技术方法的逐步发展,依据中医理论和具体模型动物种属并结合临床观察方法,将四诊症状进行客观化并进行动态的分析,是目前进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和中药复方药效评价的主要技术和方法[28]。该方法在不同层次上,应用多个药理或证候模型,将若干的证候通过药理学相关评价指标进行整合分析,有助于合理说明中药及复方功效的科学内涵。

6展望

中药复方功效的传统分析方法虽然有科学性,但也有局限性。与证候相关的药理研究是当前复方功效评价的主要方法与手段,探究“药效功效”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功效评价的主要目标。但是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模式基本上沿用西药药理学的模型,其研究对中医理论认识很局限,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药复方的主要药效。作者认为未来对于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借鉴现代生物学技术,现代边缘科学的方法,如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生物网络分析,各种组学技术等先进科学方法,首先可以从“加法”做起,即从中药复方配伍药性研究入手,对于其中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靶点与主要功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复方配伍的君臣佐使理论,适当的逐步添加1或2味中药,分析其活性成分的药理特点对原复方中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影响,从而阐述复方功效的特点。其次可以通过做“减法”进行功效研究,即选择传统的功效相对单一或明确的复方,从中药复方活性物质和药理作用特点出发,结合药物代谢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新的现代生物技术,在保留主要体内活性成分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复方组成和其他活性成分含量,分析复方的药理作用特点,探讨其与功效的相关性,从而明确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和药理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表现相对复杂,需要结合中医理论,通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器官功能、组织细胞、分子靶点等多层次的药理研究,才有可能系统、全面的了解特定复方的功效特点,这需要进行长期而艰巨的研究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阐释复方功效内涵,指导中药复方基础与临床的科学评价,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旭杰,肖诗鹰,郭赞 不同功效的中药复方专利2010年度授权状况聚类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478

[2]冯泳,杨卫平 对《方剂学》君臣佐使理论的定性思考[J] 中医杂志,2006,47(1):61

[3]雍小嘉,蒋永光,陈颖,等 试论方剂功效表达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意义[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293

[4]雍小嘉,蒋永光,韩佩玉,等. 从“方药离合”浅析以复方药物判断方剂功效的利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33

[5]陈冠林,周福生,许仕杰,等 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及探讨方法[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957

[6]陈冠林,许仕杰,周福生,等 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析中药复方的整体功效[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60

[7]唐德才 中药对症功效的研究思路初探[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8):574

[8]任钧国,刘建勋 中药功效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5):237

[9]何光明,董银平 浅谈中药的“对症治疗”作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111

[10]杜冠华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J] 中成药,2002,24(11):878

[11]何晓山,代蓉,李秀芳,等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中药功效分析[J] 中医药信息,2007,24(2):39

[12]段金廒,宿树兰,刘培,等 中医方剂现代研究的实践与思考——方剂功效物质组学的构想与建立[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2):159

[13]童婷,吕圭源,陈素红 抗高血压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相关性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178

[14]王梅,张培,王耘,等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组分功效预测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93

[15]杨义芳,萧伟 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相关性研究解读与策略[J] 中草药,2013,44(12):1521

[16]吴水生,郭改革,李长伟,等 中药“疾病缩减效应”假说与理中丸抗消化性溃疡多成分多靶点整合协同作用的实验验证[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4):580

[17]唐丽明,宋宁,袁红霞.中药复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0):355.

[18]裴丽,刘景亮,李杨,等 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功效主治与有效成分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14,42(6):31

[19]毛希琴,邹汉法,封顺,等 3种色谱模式联用在中药活性成分初步筛选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3,31(8):992

[20]牛晓晖,张海莲,孙佳明,等 脾细胞生物色谱法和液质联用分析鹿茸山药药对的补虚活性成分[J] 吉林中医药,2013,33(9):920

[21]潘再法,谭莹,胡宝祥,等 生物色谱用于当归中活性成分筛选及分离研究[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50(2):145

[22]孙小芬,刘汉清,李婧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医药导报,2010,29(9):1186

[23]白灵,冯玛莉 中医肝郁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必要性[J] 中医药学报,2011,39(4):99

[24]王秀娟,谭勇,赵宏艳,等 基于证候理论观察白附片对正常和肾阳虚证大鼠心肌酶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1):52

[25]刘志刚,柴程芝,黄煌,等 病证结合方证动物模型构建思路的探索[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123

[26]王婷婷,赵丽,李晓丹,等 胡黄连苷Ⅱ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31(3):400

[27]段永强,程卫东,成映霞,等 基于 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方法与思路[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536

[28]刘建勋,李欣志,任建勋 中医证候模型拟临床研究概念的形成及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4):1772

[29]李欣志,刘建勋,任建勋,等 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模型的建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228

[责任编辑曹阳阳]

临床药学范文第4篇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04.13

摘 要 目的:评价儿科临床药师为住院患儿提供药学服务的经济性。 方法: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采集某项儿科临床药师干预住院患儿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研究对象为某院因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入院的0~18岁患儿;试验组患儿在常规医疗服务基础上接受儿科临床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常规医疗服务;成本指标為临床药学服务成本,效益指标为降低的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计算两组患儿的效益-成本比,并对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的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分别降低30.0%和33.7%,临床药学服务成本为184.1元/人,效益-成本比分别为9.45和4.61(均大于1),具有经济性。敏感度分析支持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结论:儿科临床药师为住院患儿提供药学服务具有积极的经济效果。

关键词 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儿童;成本-效益分析;药学服务成本;经济学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s of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pediatric inpatients provided by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ists. METHODS: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method was adopt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ata about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ists intervening in drug treatment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0-18 years old children who were hospitalized fo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 nervous system disease and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in a hospital. Trial group additionally received pharmaceutical care provided by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ist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medical service, and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medical service. Cost indexes were clinical pharmaceutical care cost, and benefit indexes were the decrease of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drug cost. Benefit-cost ratio was calculated in 2 groups,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also conduc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drug cost of trial group decreased by 30.0% and 33.7%; clinical pharmaceutical care cost was 184.1 yuan/person; benefit-cost ratio were 9.45 and 4.61 (both higher than 1), with economics. The results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were supported by sensitivity analysis. CONCLUSIONS: The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ists provi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pediatric inpatients shows active economic effects.

KEYWORDS Clinical pharmacist; Pharmaceutical care; Children; Cost-benefit analysis; Pharmaceutical care cost; Economic evaluation

2012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 年主要工作安排》,明确提出推进县级以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1]。2016年12月20日,四川省19家公立医院全面启动药品零加成相关工作。随着该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增设药事服务费成为取消药品加成后保证医院正常运营的合理补偿措施之一。而药事服务费的收费标准及药学服务的成本投入、临床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收益等,成为政府部门决策者、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美国临床药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y,ACCP) 自1998年起,每5年评估1次临床药学服务的成效和相关研究文献,为医疗机构管理者优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和研究者改进研究方法提供依据和建议。评估报告显示,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虽有待提升,但仍显示临床药学服务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2]。1979年美国第一篇关于临床药学服务经济学评价文章[3]发表,此后不断有研究证实临床药学服务的巨大价值。临床药师单独或参与医疗团队开展药学服务,在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用药依从性、减少住院时间或住院次数、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4-6]。

儿童为用药高风险人群,研究显示儿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能够避免81%的用药差错发生[7],但国内外尚无儿科临床药学服务经济学评价的研究文献发表[8]。本研究评价了儿科临床药师为住院患儿提供药学服务的成本-效益,旨在为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提供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目前,关于国内外儿科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效果的研究大多处于观察性研究阶段,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首个儿科临床药师干预住院患儿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9]: 研究对象为0~18周岁因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在国内某“三甲”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通过临床药师干预其药物治疗,评价儿科临床药学服务的成本-效益。排除患儿家属拒绝参加试验,患儿家属语言障碍、无法沟通和采用姑息治疗的患儿。该随机对照试验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TRC-10001081 )。

1.2 研究方法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纳入研究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儿科临床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包括:(1)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参加交班、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协同医师遴选治疗药物,设计和实施患儿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2)审核医嘱,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3)向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与药学咨询服务;(4)对出院患儿及家属进行用药教育,交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回答患儿及家属药物咨询。对照组患儿及家属仅接受常规医疗服务,出院时按标准流程出院,临床药师不参与患儿药物治疗。

1.3 研究指标

本研究從全社会角度出发,假设患儿接受药学服务时需支付药学服务费。因交通费、食宿费等难以统计,本研究只纳入直接医疗成本。由于本研究时限短于1年,故不进行贴现处理。

1.3.1 成本指标 本研究中成本主要指实施药学服务的成本。试验组人均药学服务成本=试验期间临床药师干预总时间×临床药师时薪/接受干预的患儿人数。对照组因未实施药学服务,故成本为零。

1.3.2 效益指标 以降低的人均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为效益指标。住院费用即患儿入院后的所有费用,包括药品费、检查费和床位费等。

1.3.3 效益-成本比 效益-成本比(Benefit-cost rate,B/C):指干预期内效益与成本的比值。若B/C>1,则表明该实施方案经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患儿年龄、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该试验共纳入住院患儿1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患儿入组后立刻放弃治疗2例,转科2例,最终纳入76例;对照组患儿入组后立刻放弃治疗4例,转科2例,最终纳入74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药学服务成本和效益

两组患儿临床药学服务成本和效益见表2。参考国内某综合型“三甲”医院2012年的临床药学服务标准,假设临床药师的平均每小时薪酬为43.72元/h[10];临床药师的每日临床工作时间为4 h,每个月干预20 d,试验4个月共320 h,总时间成本为13 990.4元(43.72元/h×320 h),平均每位患者接受药学服务的时间成本为184.1元/人(13 990.4元÷76人)。

2.3 成本-效益分析

临床药师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可降低住院费用(降低30.0%)和药品费用(降低33.7%)。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降低的住院费用为1 739.5元,降低的药品费用为849.4元,B/C分别为9.45和4.61(均大于1),表明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具有积极的经济学意义。此外,对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06±5.47)d,试验组为(7.33±3.52)d,表明临床药师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可减少住院时间。

2.4 敏感度分析

2010年7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公立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等途径予以补偿[11]。2017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指出,将强化药事服务的作用,推进合理的补偿机制建设[12]。在此医改大形势下,假设药品成本下降15%,临床药师干预成本增加5%,则试验组的临床药师成本为193.3元,住院费用为3 810.3元,对照组的住院费用为5 422.4元;试验组的药品费用为1 423.0元,对照组的药品费用为2 145.0元。对上述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降低的住院费用和降低的药品费用的B/C分别为8.34和3.74(均大于1),敏感度分析结果不变,提示上述成本-效益分析结论可信。

3 讨论

3.1 儿科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具有成本-效益

本研究从全社会角度出发,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儿科临床药师参与医疗团队为住院患儿提供药学服务相较于常规医疗服务,使患儿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30.0%,药品费用降低33.7%;B/C分别为9.45和4.61。由此可见,临床药学服务不仅可降低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还可减少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3.2 临床药学服务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尚待规范

临床药学服务的经济学评价文献综述结果显示,国内临床药学服务经济学评价研究缺乏,国外经济学评价研究方法主要为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产生经济效益的临床药学服务包括节约成本的干预,如暂停不必要的药物、换用更便宜的药物和减少药物的剂量;参与多学科医疗查房,如评估药物治疗方案合理性、给出治疗建议;协助预防药品不良事件和处方差错的发生,如了解患者情况、审核医嘱;管理抗菌药物应用,如解读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决定治疗疗程;进行更广泛的临床药学干预,如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咨询服务等[2]。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入,临床药学服务的经济学评价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多種因素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如临床药学服务内容不统一、临床药师资质不同和临床药学服务成本、效果指标测量差异等,都可导致研究间存在异质性[13]。英国一项随机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药师提供药学干预,包括回顾患者用药记录、参与讨论用药方案、监测不良反应、设计计算机反馈系统监测用药信息等,可减少大部分用药差错,具有成本-效果[14]。国内一项前后对照的经济学研究显示,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和清洁-污染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可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降低抗菌药物费用,具有成本-效果[10]。相反,瑞典一项经济学平行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药学服务不具有成本-效果,干预内容包括医嘱审核、参与治疗方案讨论、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和用药教育等,其不具有成本-效果的原因可能为临床药师资质尚浅、未参与查房和对相关成本的高估[15]。可见,研究设计不同,其研究结果可能不一致,因此临床药学服务的经济学评价研究亟待规范。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1)本研究只考察了直接医疗成本,未纳入患儿就医的直接非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导致成本测量不全。(2)因国家未出台药事服务费相关标准,患儿接受药学服务的意愿支付额或医保支付方愿意支付的报销额缺乏基线标准,导致药学服务的实际成本缺乏稳定性。(3)本研究中的临床药学服务提供者为国内某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中级儿科临床药师,因医院类型、级别和临床药师资质等的不同,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外推性。

3.4 对将来研究的建议

国外临床药学服务经济学评价文献的系统分析显示,临床药学干预经济性评价研究在研究设计,成本、效果指标设定和数据收集等方面尚不完善,故研究结果证据质量不高[16]。对将来的临床药学服务经济学评价研究,笔者建议:(1)规范临床药学服务内容,根据不同科室需求规范临床药师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便于研究结果比较。(2)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以便计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临床科室和不同资质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的经济性。(3)开展医疗机构和患者第三方调查,为临床药学服务成本的意愿支付值提供基线数据。

参考文献

[ 1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EB/OL].(2012-04-14)[2017-03- 02].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1 21700.htm.

[ 2 ] 向倩, 崔一民, 周颖. 国外临床药学服务的经济学评价文献综述[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9):15-18.

[ 3 ] PATHAK DS,NOLD EG. Cost-effectiveness of clinical ph- armaceutical services: a follow-up report[J]. Am J Hosp Pharm,1979,36(11): 1527-1529.

[ 4 ] RUBIO-VALERA M,SERRANO-BLANCO A,MAGDALENA-BEL?O J, et al. Effectiveness of pharmacist care in the improvement of adherence to antidepressa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nn Pharmacother, 2011,45(1): 39-48.

[ 5 ] SANTSCHI V, CHIOLERO A, PARADIS G, et al.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12, 35(12): 2706-2717.

[ 6 ] SANTSCHI V,CHIOLERO A,COLOSIMO AL,et al. Improving blood pressure control through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 Am Heart Assoc, 2014, 3(2): e000718.

[ 7 ] FORTESCUE EB, KAUSHAL R, LANDRIGAN CP, et al. Prioritizing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medication errors and adverse drug events in paediatric inpatients[J]. Paediatrics,2003,111(4):722-729.

[ 8 ] 张川, 黄亮, 张伶俐. 国内外儿科临床药师干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研究的文献评价[J]. 中国药房, 2011, 22(1): 70-74.

[ 9 ] ZHANG C, ZHANG L, HUANG L, et al. Clinical pharmacists on medical care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a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LoS One,2012, 7(1): e30856.

[10] ZHANG HX, LI X, HUO HQ, et al.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for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use in urological inpatients undergoing clean or clean-contaminated operations in a Chinese hospital[J]. PloS One, 2014, 9(2): e88971.

[11] 国家发改委.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2010-07-22)[2017-03-02]. http://www.gov.cn/ztzl/ygzt/content_1661148.htm.

[12] 中国山东网. 药事服务补偿机制建设将加强[EB/OL].(2017-01-30)[2017-03-02]. http://health.sdchina.com/show/4035793.html.

[13] NKANSAH N, MOSTOVETSKY O, YU C, et al. Effect of outpatient pharmacists’ non-dispensing roles on patient outcomes and prescribing pattern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 DOI:10.1002/14651858.CD000336. pub2.

[14] AVERY AJ, RODGERS S, CANTRILL JA, et al. A pharmacist-l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vention for medication errors (PINCER): a multicentre,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an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J]. Lancet, 2012, 379(9823): 1310-1319.

[15] WALLERSTEDT SM,BLADH L,RAMSBERG J. A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n in-hospital clinical pharmacist service[J]. BMJ Open, 2012, 2(1): e000329.

[16] PLUMRIDGE RJ, WOJNAR-HORTON RE. A review of the pharmacoeconomics of pharmaceutical care[J]. Pharmacoeconomics, 1998, 14(2): 175-189.

(收稿日期:2017-03-24 修回日期:2017-11-29)

(編辑:孙 冰)

临床药学范文第5篇

摘 要:“七年制早期接触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性科研能力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作者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科研训练,有效地提高了七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为学生进入研究生和临床科研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科研训练 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医药卫生现代化需要,我国在1988年提出了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确立了一种以培养达到硕士水平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新培养形式。七年制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适应21世纪医学科技竞争和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较大的发展潜力,较强的临床分析与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实现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我校于2002年获准开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借鉴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了四阶段的培养计划。第一阶段(1—2学期):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阶段(3—6学期):医学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加强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及基本的科研方法。第三阶段(7—8学期):临床课程学习阶段。使学生通过临床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和技能,能处理常见病和危急病症,了解疑难病症的治疗和初步处理原则,具备一定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知识,掌握中医学及社会医学的基本知识,大力加强学生基本功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第四阶段(9—14学期):临床实习阶段。分为临床通科实习阶段和临床选定科实习阶段,在选定科实习阶段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

目前各校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我校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让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效地接触早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系统的导师制

与其他学校不同,我校在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即第一阶段就确立了导师制。由卫生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在第二至第四学年更换成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具有教授、副教授和获硕士学位的讲师资格的、拥有良好师德和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

基础阶段的导师负责学生思想和学习的全面发展,根据七年制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随着课程的进展,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组成导师指导的科研小组,培养学生初步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数据处理、报告书写等科研能力;组织专题讲座、科研调查等学术活动;指导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篇论文、综述或调查报告。

通过建立系统的导师制,我校大大缩短了学生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型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效率,也为早期接触科研训练奠定了基础。

二、开设形态学综合实验和开放(创新性)实验

我校利用基础医学院的优秀资源,组织富有经验的教师对七年制学生开设了形态学综合实验课,系统编写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程》已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并用于指导学生实验。综合实验课内容包括“一氧化碳中毒动物模型复制和形态学技术实验”、“肝脏生物学”、“血液生物学”、“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其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头部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等五部分,融合了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内科学和诊断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并接触了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处理分析软件、(石蜡、火棉胶和冷冻)切片机和流式细胞仪等先进或大型科研仪器。这改变了传统的演示验证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面向全校开展开放性实验的同时,我校重点面向七年制学生开设了开放或创新性实验。创新实验的项目每年根据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申请情况而设定。我校开设了“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细胞器分级分离”、“微丝的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胞融合实验”、“凋亡细胞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被动吸烟对胎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高脂饮食大鼠肾组织内凋亡细胞的观察”、“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运动观察实验”、“肾缺血对小鼠肾的组织学影响”和“一氧化碳中毒小鼠海马神经元电镜形态学观察”等项目。创新性实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完成查阅文献、设计方案、配制试剂、动物模型复制、实验操作、测量数据、结果分析、撰写论文等实验,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性实验和科研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形态学综合实验和开放(创新性)实验这个平台,七年制学生有效地提高了科研能力。

三、参与导师科研活动

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开题报告、项目检查和项目结题等工作,认识和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学生协助或者独立完成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如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翻译资料、实验室工作、数据分析等工作),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导师结合自己和所在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文献查阅、调查研究、数据处理、论文书写等初步的科研能力,并指导学生完成一篇论文、综述或调查报告。

以微生物学教研室为例,我校针对七年制和研究生开设了细胞培养技术课程,该课程设置为30学时完成,包括“鸡胚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制备与滤泡性口炎病毒(VSV)的培养增殖”、“Hep一2细胞的传代培养”、“VSV TCID50滴定”、“干扰素效价的测定”、“VSV中和试验(稀释血清同定病毒法)”等系列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的专题讲座。这些集中训练使得学生掌握了微生物重要组成之一病毒学相关实验技能,为今后开展研究生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统计,在本教研室中,接受科研训练的学生先后参加了“弓形虫嘌呤补救通路基因沉默研究”、“Toll样受体3介导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人肺上皮细胞的炎性反应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动物干扰素的研制”、“TORCH诊断试剂盒的研制”等多项课题[1]。

四、设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专项经费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从而锻炼实践才干,我校设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专项经费,鼓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在第四和第五学期申请。这段时间对于学生的科研训练来说,可谓是承上启下阶段,学生完成了大部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科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科研工具及科研方法,为基础医学阶段进行系统科研训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在学生原有的科研知识基础上再次加以强化,势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他们科研的兴趣,为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奠定扎实的基础。申请的项目要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力求解决一个小的科研问题,目标明确具体。指导老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七年制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

五、设立“七年制学生科研训练专项奖”

为了鼓励七年制学生积极参与早期接触科研训练实践,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鼓励其在训练中出成果,我校还定期对七年制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优秀成果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奖。另外,我校还积极鼓励学生以七年制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成果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

六、效果

我校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七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进入研究生与临床科研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2007—2008学年有四个小组独立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等刊物发表科研文章,一个小组获得了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二等奖。

七、体会

在七年制学生参与早期接触科研训练实践过程中,我校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有一些不足。第一,时间紧张。七年制学生的课程比较重,这样业余时间就比较少,有些实验就不能够系统地设置。比如形态学实验过程往往是连续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小科研,学生由于正常上课,白天没有完整时间,他们往往利用课余、周末时间或暑假进行开放实验,通过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来保证开放实验正常进行,但前者往往影响实验的连贯性[2]。第二,学生对早期接触科研训练认识不足。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进行津贴补助和学分奖励;要推行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把学生的科研训练效果直接与综合素质测评等挂钩。第三,学校难以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创造良好的场所。以形态学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例,目前七年制学生的规模在扩大,而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没有增加,这就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加强组织,营造校园科研氛围。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设计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此外,对于七年制学生的科研训练对教师的科研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 随着我校近年来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教师引进工作力度加大,大多是重点院校或者海外留学毕业博士及高级人才,这为七年制早期接触科研训练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总之,从各个开展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学校,以及本校的经验来看,早期接触科研训练对七年制临床医学学生的培养非常必要,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科研素养的锻炼,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余莉,方海红,吕树娟,陈灵芝,丁晓娟,王明丽.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96-198.

[2]贾雪梅,韩卉,沈韶辉,黄大可,张佐阳. 发挥中心实验室优势,面向本科生开展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活动[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1-602.

临床药学范文第6篇

(一)针对患者个体用药,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

1.对住院患者的临床药学工作

(1)按相关专业规定,专职专科临床药师直接参与用药相关的临床工作,在选定专业的临床科室参加日常性药物治疗工作;

(2)开展药学查房,对重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和建立药历,有完整的工作记录;

(3)参与病例讨论,提出用药意见和个体化药物治疗建议;

(4)参加院内疑难重症会诊和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5)进行用药医嘱审核,发现不适宜医嘱时主动与临床沟通,有干预记录;

(6)定期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合理用药培训和咨询服务;

(7)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管理;

(8)随时为其他医务工作者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和咨询。

2.对门诊患者,应提供用药教育和咨询。

3.参与临床用药安全监测与合理用药管理相关工作

(1)收集、填写和评价药品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表,上报不良反应报告;

(2)参与处方点评,开展合理用药评价;

(3)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察工作;

(4)在医院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相关工作中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

(5)开展包括药物基因组学在内的治疗药物监测,提高药物治疗效益。

(二)对医院药事管理,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支持

1.参与医院有关合理用药各项政策和规范的制定工作;

2.参与制定医院处方集和用药指南;

3.参与合理用药相关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

4.协助建立药物治疗决策信息系统;

5.宏观监测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6.与临床合作,积极参与药物治疗学、药物信息学、循证医学、药物利用、药物经济学和用药安全等研究,促进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

7.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系统的合理用药信息,为患者提供用药教育和咨询服

务。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用药指导,提高临床药学水平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优秀手抄报范文下一篇:防火安全教育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