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20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文章分析了护理工作中易引发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有效地防范护患纠纷的措施是:一方面,对护士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护士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护患关系的沟通艺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这样,就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护理纠纷;护患关系;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蔡丽南,女,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外科主管护师;潘色杰,女,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外科护师;唐梦娟,女,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外科护士,研究方向:外科护理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广大患者的维权意识空前的增强,医疗纠纷将日趋增加,因此,护士要对在护理工作中易引发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给予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范对策。

一、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

(一)护士的法制意识薄弱。

由于有的护士法制意识薄弱,致使在护理过程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侵犯病人的某些权益而造成违反医护法规。常见的有忽视病人的隐私权,议论病人的隐私,擅自公开病人的健康状况资科,护理人员中止执行医嘱或停止实施护理,忽视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例如让实习护士进行静脉穿刺时未经病人同意,且穿刺不成功,就易引起纠纷。

(二)护士的责任心不强

这是护理纠纷发生较高的一类。常见的是有的护士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未能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如查对制度执行不严,造成输血错误使病人发生溶血反应,输液未完拔针,交接班不认真,对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发现不及时,延误救治等,均可能引起病人不满而引起纠纷。

(三)护士的服务态度差,技术水平低下

这是病人投诉的最常见的原因。有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把不良心态带到工作中,对病人关心不够,解释工作缺乏耐心,说话语气生硬,基础技术操作欠熟练,尤其是新开展的技术项目,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引起病人不满而产生投诉。

1.4 工作态度不严谨。有的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如擅自修改或错误执行医嘱,甚至在抢救或手术台上说一些与治疗无关的话题,引起病人及家属对医疗效果的怀疑,使病人失去对医护人员的信赖,一旦治疗效果不满意,容易引起各种纠纷。

二、防范护理纠纷的对策

(一)要重视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现代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使护理人员意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既做到用法律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医院管理者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护士继续教育规范培训中,要有计划地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让护理人员明确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使护理人员学法懂法,同时明确病人就医时享有的权利,如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诊治选择权、安全权、受尊重权、监督权、获取知识权等,用法律规范护士的行为,特别应注意尊重病人的权利,力求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二)要加强护理道德意识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伦理理论教育,帮助护理人员定好人生坐标,让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要做好护理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要实现崇高的职业理想,必须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人生观决定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体现人生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见《求是》2006年第9期)这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白衣战士”的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深入领会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真学、真知、真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要认真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

近30~40年来,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护理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对每项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医院护理管理者和护理部要组织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使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紧急处理能力,遇到危重病人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处理,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良好的医德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止医疗护理纠纷的保证。

(四)要掌握护患关系的沟通艺术

当今,护患关系是护理过程中涉及范围最直接、最广泛、影响最复杂的一种人际关系,相互间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护士的情绪和工作,进而影响到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康复。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起着主导作用,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患者依赖护士的程度大于护士依赖患者的程度,这样,患者的情绪及行为受护士的影响(当然,也受医生的影响)较大。患者对自身疾病及预后的看法,诊治中是否积极配合等,都与护士(和医生)的言行有关。由于解除患者的疾患和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护患双方的共同奋斗目标,因此,护患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护患双方在诊治中的某些不协调完全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得到解决。护患双方的和谐之道主要是要做到两条,一条是要医患双方共同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主要应当做到八个字,即平等、参与、尽责、克制。第二条是要掌握与病人沟通的艺术。主要也是要做到八个字:良言、诚信、讨论、谅解。这两条应是搞好护患和医患关系的和谐之道,也是避免和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关键。

(五)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这是把医疗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第一道防线。护士对各种护理操作要一丝不苟,严格查对。“三查七对”要字字查清,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要注重经常性的管理教育,规范护士考评的内容与标准,严格考核。要改变被动接受、应付检查的现象,把护理道德规范工作化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要采取不定时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奖惩、评比和示范。另外,医院管理者、护理部还要高度重视医疗护理纠纷的管理,加强领导,专业负责,并建立医疗护理纠紛的讨论制度,使护理人员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获得经验和教训,善于发现纠纷苗头,及时化解矛盾,把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过以上举措,就能增强护士的敬业重岗意识,增强学习的欲望,提高护士自身素质,融洽护患关系,避免医疗护理纠纷,使护理工作整体水平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有效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術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予以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路径管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栓预防的依从率分别为84.9%和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5%和57.1%(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分别为81.1%和82.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和52.4%(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工作更加规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依从性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

骨科大手术主要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尤为重要。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它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以循证医学和整体护理为基础,通过个体化、流程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工作的质量,我科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围术期的血栓预防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7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纳入标准:①实施骨科大手术的患者;②知情同意且愿意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

1.2干预方法

根据围术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管理中是否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将95例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53例,平均年龄60岁,男女比例27:26;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61岁,男女比例20:22。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予以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路径管理,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规范细化责任护士的工作内容,关注患者的遵医行为、相关知识知晓度及效果反馈。

1.3大手术围术期

VTE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术前管理内容:VTE风险与预防评估表(外科版)、签署知情同意书、预防措施。

1.3.1预防措施

包括:①手术操作规范,减少静脉内膜损伤;②正确使用止血带;③术前遵医嘱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④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⑤注重预防静脉血栓知识宣教,指导早期康复锻炼;⑥围手术期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

1.3.2物理预防措施

肢体静脉的向心回流有赖于正常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肌肉泵作用及胸腔的负压吸引共同完成,而下肢肌肉中的静脉回流往往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完成。这为下肢功能锻炼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出血风险降低后仍建议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应用前常规筛查禁忌。下列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衰、肺水肿及下肢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已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3)间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了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缺血性血管病、下肢严重畸形等。

1.3.3药物预防措施

适当使用抗血栓药物可减少THA和TKA后VTE的风险,一些组织,如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美国科学院的骨科医师学会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的《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等制定了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推荐抗凝药物在这类手术后的规范使用。然而,有症状的临床静脉血栓形成事件仍有约2%至4%,发生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9.7d(3~21.5d)。由于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所以指南建议,在没有抗凝禁忌症及用药后并发出血时,抗凝药术后连续应用35d。推荐用于骨科大手术VTE预防的药物主要有: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及idraparinux)、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

2 结果

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栓预防的依从率分别为84.9%和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5%和57.1%(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分别为81.1%和82.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和52.4%(P<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栓预防的依从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术前没有能够正确实施踝泵训练、术后踝泵运动的频次不达标等、出院后不能坚持进行踝泵训练及不能坚持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栓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度较差,主要表现在:不清楚踝泵运动的作用;对梯度压力弹力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综上所述,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进行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工作,可以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工作更加规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依从性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李之琛,余楠生.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利器——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02).

[2]李华文,刘效敏,张玥,颜征.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03).

[3]范勇.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联合活血灵防治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血栓与止血学,2017(03) .

[4]李之琛,卢伟杰,陈东峰,刘琦,钱东阳,钟树栅,陈玉书,王鹏坤.降钙素原诊断骨科大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05) .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与医院感染控制紧密结合,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纳入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结果: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的自觉性增强,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以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为契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全面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医院感染

临床护理路径(CN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以此作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切入点,将医院感染控制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环节,对全面提高医院感染[1]控制和预防水平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1]。

充分认识临床护理路径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醫院感染作为医疗机构面临的亟待解决突出问题,医院感染的控制能力也是评价医护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控制密不可分,预防医院感染工作始终贯穿于护士执行无菌技术、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及各项护理措施中[2]。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调查显示,医院感染中的30.0%~50.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管理有关,因此有效的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重要的在作用[3]。要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消除危险因素因素,强化护理人员对感染控制意识是关键。作为一种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可操作的标准化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实现医院感染控制的常态化、制度化相当重要。因此,要充分认识,并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自觉贯彻到临床护理路径工作中去。

将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全面落实到临床护理路径工作的各个环节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护理程序之中,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管理,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4]。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是通过表格式的形式制定,而且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设计相对完善、合理并切实可行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就可以达到感染控制的目的[5]。①健康教育: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可加强感染知识培训,使广大患者及家属,甚至护理人员本身,提高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水平,自觉参与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如:严格执行陪护制度,减少在病区内的走动,保持病室内的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每周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到污染即刻消毒等等。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为患者实施护理及各种操作时,护士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洗手制度,自觉养成洗手习惯,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注意保护易感人群如老年、体弱、合并糖尿病等疾患、婴幼儿等,重视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对患者的引流液、痰液、血液、粪便等分泌物应用高浓度消毒液浸泡后焚烧处理,对所有非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消毒—清洗—消毒的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降低医院感染率。③缩短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的致病菌多是一些耐药菌,不仅症状严重,而且治疗上困难重重。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④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患者尽快康复的条件[6]。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同时执行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药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换药依据[7]。

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优劣,作为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

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频率最高、时间最长,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模式,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纳入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从而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进一步增强,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在各个环节上把好医院感染控制这一关。并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掌握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新进展等。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全面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护理工作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更是护理工作不可或缺。在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护士作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的执行者,应特别加强质量控制,制定出高标准、严要求的护理措施,才能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本院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60名护生进行分组研究,依据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中均为3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临床带教,实验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带教,对比2组带教效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巩固程度、病情观察护理重点掌握、护理技术操作合格、护理理念应用评分以及带教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护理带教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提高临床带教效果和护理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带教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将每天的标注护理计划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个性化住院护理模式尽心制定,其可对护理人员主动性、有计划性的工作进行指导,并帮助患者对自身护理目标进行明确,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疾病护理管理工作中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可使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同时使住院费用显著减少,对诊疗行为予以规范,提升护理质量。以唇腭为代表的口腔颌面外科先天性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在口腔颌面外科护理带教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临床实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在本院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60名护生进行分组研究,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本院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60名护生进行分组研究,依据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中均为30例。两组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20.6±0.5)岁;其中中专10名,大专8名,本科12名;实验组年龄在19-22岁之间,平均(20.8±0.4)岁;其中中专12名,大专7名,本科11名。两组基线资料给予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临床带教;实验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带教,内容主要为:①科室简介:第1周带教老师需要将本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设施、人文环境、翻绿知识以及工作流程、沟通技巧等详尽的介绍给护生,通知介绍如何对出入院患者进行接待和科室制定的对实习护生的规章管理制度,评估实习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护理操作、基础理论等,促使护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到本科的临床特点;②基础性护理:第2周带教老师需将本科常见病的常规护理措施、基本操作技能等讲解给护生。以患者的住院时间为依据,参照唇腭护理路径表中的内容由带教老师指导,进行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口腔冲洗、伤口换药、入院处理流程等进行指导,并对术前准备、术后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护理示范等告诉护生。在每个项目完成后,带教老师需要负责予以针对性评估和指导,发现疑问及时进行解答,结束1个病例的全程护理工作后,带教老师和护生需要总结和讨论临床路径表格;③专科性护理指导:第3周引导护生对口腔颌面部外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掌握,同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技巧、注意要点,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指导;④考核:第4周进行护理文书书写和实践操作,以实习带教内容为依据,予以出科操作技能、理论考核,对实习考核手册进行认真填写,将实习带教满意度调查表发放给护生,对护生对带教模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予以随时完善和总结。

1.3 观察指标

将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评价不同带教模式的带教效果以及护生对带教模式的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2.0软件统计处理相关数据,技能考核评分、带教满意度各以(x±s)、(%)加以描述,比较行t检验、x2检验,P<0.05表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生技能考核情况

实验组理论知识巩固程度、病情观察护理重点掌握、护理理念应用、护理技术操作合格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比较两组护生对带教方法满意度

实验组护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所表现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就目前而言,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教学理念,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中依然是机械化的接受知识,缺少思维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综合素质[2]。护理带教作为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临床护理路径带教作为新的带教模式之一,其可对教学流程进行规范,并可将护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升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和综合能力[3-5]。

在本次研究组,实验组护生技能各项考核评分、对带教模式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口腔颌面外科护理带教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提高临床带教效果和护理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楊微,李晓宇,伍靖,方威苏.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07):138-139.

[2] 黄金莲.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1):86-87.

[3] 邵明芳.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9):268-269.

[4] 吴伟霞,肖梅,赵春静,李培娣.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3):156-157.

[5] 刘林.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5(05):143-145.

作者简介:王华凤,女,本科,主管护师,赣州市人民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对某医院的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调研观察,分析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应的策略。方法:研究某院的140名护理实习生,将他们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培养更为系统和严格,在实习期结束后提取调查数据。结果:从调查数据来看,观察组的管床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的影响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如学校的管理因素、来自患者的因素以及来自医院的影响等,需要实习生、学校、医院方配合,提高护理实习生的管床能力。

[关    鍵   词]  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影响

护理实习阶段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习期间,护理实习生只有明确影响管床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不断提高自身的管床能力,才能保证实践的扎实有效发展,在最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综合的素质。只有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管床能力,学生才能在实习过程中形成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成为真正合格的护理专业人员。本研究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某医院护理实习生分为两组,每组70人,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有52名女护理,18名男护理,其平均年龄是19.1岁。对照组共有44名女护理,16名男护理,其平均年龄是19.5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身高、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研究方法

1.对照组

进行日常管理,即告知实习生医院的有关工作、规定和注意事项。

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如下培养策略:(1)在护理实习生进入岗位之前,加强其法律责任的培训;(2)选择专业素质较高的实习生,选择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高级护士,实行配对教学模式,并对应教学工作和绩效考核,提高护理实习生的管理质量;(3)负责教学的护士需要及时开展护理实习座谈会,从而增强实习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管床能力,及时发现护理实习生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并进行适当的指导;(4)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护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分析和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实习生快速地适应护理工作,提高其管床能力。

(三)观测指标

自制调查表,在实习期结束后,观察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管床能力。如其专业素养、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统计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结果由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对两组数据的卡方和t值进行分析对比,如果检验恒量值为P<0.05,则两组数据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二、结果

经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分析比较,经过专业策略方法培养的观察组其管床能力相对对照组有很大的提升,且两组实习生的综合素养,如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等都存在明显差异(P<0.05)。

三、讨论

(一)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医院所需的护理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要对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及。为了提高护理实习生的管床能力,除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较强专业的教学外,还需要一种规范的实践管理模式。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点。

1.不适应实习环境。一般来说,学校会组织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离开学校,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在医院的实习,学生可以学习专业的护理实践操作。许多学校的护理实习中心分布在全国各地,分布于各个城市,大都离学校很远。甚至有的不适合护理实习,没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对学生在医院实习的管理。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入学校和课堂之前,教师和学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但当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之后,不适应实习环境,加之没有学校的约束,在实习单位各方面都会松懈下来,这将大大地影响护理实习生的管床能力。因此,在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进入实习医院后能迅速地适应实习环境,提高自身的管床能力。

2.实习压力大。实习时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适应新的环境,需要快速学会怎样与患者和医院的其他人员交流沟通。并且在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会有所差异,这样会让实习生手足无措,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种种因素结合起来,会使护理实习生有很大的压力,管床能力不仅不会有提升,甚至会下降。因此,加强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完善相应的职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讲座,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实习生的管床能力。

3.不喜欢护理工作。很多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听从家人的意见而选择这个专业的,对护理行业了解不深,也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这个行业。当护理行业现实问题出现时,就需要学生热爱这个工作,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护理教师的职业思想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帮助护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稳定职业态度和学习,加强职业情感指导,对自己的职业,要由表及里,充满对未来工作的向往和信心,有效地提升其管床能力。

4.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护理工作者给患者进行专业的护理,这也就意味着护理工作者大多时候都要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处理好自己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关系在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使护生感到成就感,提升其管床能力,使患者在就医时感到快乐,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调查显示,病人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常常会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生气,会对为他们进行护理的护士进行口头上的攻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护理实习生的工作热情,无法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管床能力自然不会有所提高。护理实习是培養护士管床能力的重要时期,是使护士从家中娇花获得良好的土壤,升级为合格护士的重要环节。因而学会如何安抚病人的情绪,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对提升自身的管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教学方法不合理。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有利条件,是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医生管床能力、能否顺利转型为护士的关键所在。在实习中,由于医院资源的短缺,实习生往往被当作劳动力。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测量生命体征、一些基本的护理操作和琐碎的事情上。由于医疗事故的原因,实习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尤其手术后护理的专业操作能力并不强。当护生在努力工作后,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了解储备不够时,就会有放松甚至反叛的心理。护理部、科室护士长在选择教师时,应选择具有较高教学经验、热爱和敬业精神的护士。实施护士入职制度,对实习人员进行理论考核和业务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到人事部门实习。制定实习计划。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为教师提供参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都需要被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对护理实习生来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很好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更为刻苦地努力工作,进而提高自身的管床能力。对实习护士来说,病人、家属、教师、其他医生和护士、医院所做的工作是重视和肯定的,它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实现自我价值对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7.不被病人和家人尊重。尊重是生活中每个都很重视的要素,护理实习生刚步入社会,急需得到人们的认可,他们对外界更为敏感,更看中别人的看法,自尊心也最容易受挫。因此,让实习生懂得如何获得病人和其家属的尊重,对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促进其管床能力的提升。因此,只有实习生独立自强,懂得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很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增强护理实习生的管床能力。

8.专业素养不高。护理实习生一般都很年轻,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操作能力差,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他们社会经验和管床经验都很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弱,对护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因此在前期需要加强对实习生各方面的培养,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让实习生不管在面临怎样的患者或者怎样的情况都可以沉着应对,冷静地解决问题,加强其管床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的措施

综上所述,影响护理实习生管床能力的因素有求职压力、不喜欢护生工作、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不到位、医院教学方法不合理等。此外,护理工作的社会评价不高,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实习生的管床能力。提高实习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减轻实习生的压力,开展职业指导,塑造护生积极的职业心理,让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者指导实习生学习,注重对护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形式、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护理实习生的管床能力。

此外,一般只有实习工作的高效率和学生的优秀素质人员在实习期间才能表现出较强的管床能力。因此在学校期间,必须重视从学校主要领导到各部门领导的护理实践,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乙竹.临床护生职业倦息现状及原因分析[J].河南医学研宛,2014,23(11):138-140.

[2]石海霞.259名本专科护生职业成熟度特点及比较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20):3-36.

[3]李慧,张玉凤.护生职业态度的调查与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10):1307-1313.

[4]修颖.护理实习生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探讨[J].教育观察,2016,5(7).

[5]杨红军,高明月,何丹.实习初期护生护理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归属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7):183-186.

编辑 马燕萍

上一篇:护理学生毕业论文下一篇:护理专业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