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023-06-08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智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智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广东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推动广东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高广东高校服务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和广东省的战略需求,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建成体现广东特色、广东风格、广东气派的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体系,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增强广东省高校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贡献度。

二、建设目标

— 3 —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是广东省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提升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机遇,是推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整体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机遇。

充分发挥广东高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科研突出和文化积淀的独特优势,立足广东改革开放实践,将广东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党和国家、广东省委省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高地、政策外脑、人才中心、舆论风向标和公共外交平台。

创新组织形式,整合优质资源,切实加强智库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时效性,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广东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岭南智库)体系,整体提升高校智库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建设,力争1-2个高校智库进入国家级高端智库体系,建设一批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省级特色新型智库。

三、功能定位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和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战略要求,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等重点领域,立足广东高校优势学科领域,建设一批面向国家、省和地方等不同范围、不同行业领域的高校智库。

(一)面向国家需求的高端智库。依托广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和高层次研究机构,围绕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 — 4 — 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做到追本溯源、预测走势、在纷繁现象中条分缕析,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政策策划、咨询协调、民意调查等方面的重要智力保障;发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及时根据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总结、推广广东经验。

(二)面向广东省需求的高端智库。立足省级文科基地和各类研究中心,以服务广东省委、省政府决策为目标,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针对事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将智库建设成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必不可少、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学术声誉、对社会各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化智库,显著提升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面向区域需求的高端智库。依托高校和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工作,为地方政府和行业产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提升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新型特色智库建设的主体作用,统筹协调,重点开展以下八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一)围绕国家和广东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预测性、前瞻性研究,组织跨学科综合研究,提出实用、管用

— 5 — 的资政建议。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决策咨询评估、政策解读等工作。接受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专题研究与调研活动,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

(二)强化专题数据库、资料库和网站的建设。加强研究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形成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和资料库。加强模拟仿真、实验计算研究等手段的运用,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不断提升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能力。积极搭建与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和信息。

(三)定期通过论坛、论文、出版物、权威性研究报告等方式来公布成果。定期举办有影响的高端论坛,建立与政策制定者、媒体和社会精英等良好沟通的渠道。每年撰写2-3个热点问题研究报告,定期发布智库研究领域的研究报告和各类专项研究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向各部门报送相关研究资料。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增强在优势领域中的“话语权”。

(四)构筑智库人才高地,汇聚、培养一批高层次智库专家。探索建立围绕任务和项目要求的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通过设立特聘岗位、兼职岗位,采用协议工资制或年薪制等方式,吸引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高层次专家和优秀咨询研究人员“驻会”研究,形成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通过挂职锻炼、定向培养、跨学科培训等形式,加快智库中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推荐高校智库人才到 — 6 — 党政部门挂职。

(五)探索建立决策咨询成果的评价机制。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形成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办法,构建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智库人才聘用、职称、薪酬等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智库咨询工作的积极性,保证高校智库咨询工作发展的可持续。

(六)建设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与境外相关智库的实质性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形成国际研究和交流网络,加快智库建设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有条件的智库可建立海外学术研究中心,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创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在全球战略层面上的对话。

(七)建立有保障、可持续的资金筹集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机制。高校每年提供不低于50万元的运行资金保障,积极吸引相关部门或相关行业、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起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多方投入的模式。完善经费使用机制,规范经费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行绩效奖励。

(八)以智库建设为载体,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依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对人才培养的支撑,推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项培训与专业教育项目,承担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

五、重点领域

— 7 — 广东高校智库应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总目标,结合广东高校优势和特色,着重在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一)党的建设:围绕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重大问题,发展党的理论体系等重点领域。

(二)经济建设:围绕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实践,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战略、自贸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

(三)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发展人民民主、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民族与宗教问题等重点领域研究。

(四)文化建设。围绕提升国家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点领域研究。

(五)社会建设。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 — 8 — 域研究。

(六)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研究。

(七)外交与国际问题。围绕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东盟研究、周边外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区域国别研究、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重点领域研究。

(八)港澳问题。充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港澳问题等等重点领域研究。

六、建设方式

(一)培育组建

立足本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和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战略要求,遴选一批符合国家和广东发展需求、具备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研究机构进行重点培育。高校要重点引导各类校级智库围绕八个方面的建设任务,组建专业团队,建设专题数据库,加强内涵建设,聚焦国家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为政府决策及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各高校要为智库提供专门的场地、设备和专项经费,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实体化管理体制,提供智库的网站、信息库等建设和日常管理服务,赋予智库在组织管理、人员评聘、

— 9 — 科研活动安排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为智库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服务支撑系统。

(二)组织认定

经培育一年以上的高校校级智库,学校培育建设措施到位,在智库所涉领域已有良好的团队和成果积累,形成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可提出申请,经省教育厅评估后认定为“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纳入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平台序列管理。

广东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认定的基本标准为:(1)该智库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有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研究平台或校级重点研究机构为支撑;(2)有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在该领域有具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3)有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4)具有良好的资金筹集和汇聚资源的能力;(5)与国内高校及智库研究机构建立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具备畅通的成果转化渠道;(6)有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及专业化的数据库支撑平台;(7)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8)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和畅通渠道等;(9)有明确的决策咨询服务对口党政部门,获得了对口部门的项目和经费支持,与对口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或共建关系,决策咨询成果已转化为对口部门的政策或文 — 10 — 件,成为对口部门决策的重要支撑;(10)学校提供的场地、设备和专项经费等保障条件到位,服务支撑系统完善,在研究生招生、博士后选聘、经费投入、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智库建设重点倾斜,并积极支持智库在组织管理、人员评聘、科研活动安排、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进行改革。

(三)考核评估

广东高校智库建设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机制。高校要根据智库建设任务和要求对智库建设进行检查和考核,督促智库按照建设目标和任务开展工作。各智库根据各自建设目标和任务每年定期向省教育厅及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报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由省教育厅以“成果要报”等方式统一报送省委、省政府及其他相关单位。

智库建设每四年为一个周期,建设期满后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智库建设进行考核评估。评估优秀的省级智库在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给予奖励;评估检查结果不合格的省级智库予以限期责令整改,整改不合格者取消认定资格。

— 11 —

第二篇: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建设方案

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

建设方案

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2011年6月20日

引 言

“创意产业”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1998年,英国出台《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定义为“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由此,创意产业迅速引起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非常重视,国家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规划,国家还出台了一些具体的行业政策。同时各地也根据自身创意资源和产业基础制定了很多相应的地区性创意产业政策。

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会展、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据粗略估计,全球目前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有1到1.5亿.

如今,创意产业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国策,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把握,

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展现了一副创意产业全球蜂起的热烈景象。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创意产业目前也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设计思想以跟进和模仿为主,自主创意能力不强,还没有打造出有世界影响的创意作品。而且国外的创意设计早已延伸到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已脱离了那种单纯为创意的模式,不断涌现出具有革命性的新产品、新作品,在全球市场创造了一系列的商业神话。

很多实例均已证明,无论是单纯的创意商品,还是在工业领城里引入高水平的创意因素,都会创造出可观的市场效益,创意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而且还具有无污染、利润率高等优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发达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是完善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客观要求

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把平台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促进我市创新型城市迈进的主要抓手。现阶段,温州市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工作,在某些领域里,

区域创新平台已经开始运转,取得了初步的积极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市在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上起步较晚,要建设完善的城市区域创新区域创新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和力度,关键是要加快重点行业的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增强重点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服装、鞋革、眼镜等行业向来是我市是重点龙头行业,长期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但这些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普遍不大,但企业数量众多,整个行业规模可观,而且这种模式也有其优势。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温州支柱行业企业总体的规模小,产品低端,打价格战等等因素,都是高悬在每个企业主头上的一把“达克摩利斯”之剑,随着传统产业的衰退和转型,企业如果再不去反思和警醒,再不转型升级,再不去寻求创新,企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建设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符合我市传统行业的发展需要,是推动温州企业向着产业链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打破温州企业以往的单纯依靠低端投入、薄利多销、靠劳动力价格优势取胜模式的利器,是推动企业由“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转变的主要载体,也是建设温州区域创新平台的组成部分。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的原动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温州的传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如今已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产业转折升级的时期。当前

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资源环境的约束、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用人成本的提高等多因素的影响,依靠传统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来维系生产的运行和保证市场的盈利已步履艰难。这种局面非独温州产业所面对,各行业无不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的课题挑战,当前,温州主要行业的企业都在探讨企业生产运营升级转型的重大历史性问题,这已是温州各行业企业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转型升级事关温州企业的整体发展大计。在当前的经济竞争环境和今后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原地踏步保持固有的模式,只能是陷入发展的困难。

通过建设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以合作的发式吸纳行业中的一流创意人才来温州创业,引入外脑提升我市支柱产业整体的创新设计水平,加强行业的研发力度,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和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地寻求升级转型之路,为企业从传统的生产模式向着先进的现代生产模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技术基础,实现温州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直接带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建设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有利于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传统行业和创意的关联度非常紧密,发展创意产业是制造企业的最大渴求,整个传统行业产业链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个是制造业,属于产业链的基础,是产业链的加工车间;另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创意设计业,属于产业链的

高端,是产业的大脑。在目前所有行业的生产制造具有明显同质化的今天,在创意上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商品,往往是企业取胜的重要法宝。因此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首先需要打造出一条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完整创意产业链,建设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将促进个人、工作室和创意公司的创新和实现创意创新快速产业化,直接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发挥创意对于传统产业应有的直接推动作用,提高轻工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力地加强行业竞争力,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四)是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温州“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做大三产,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同时提出加快构筑鞋样设计、包装设计等九大公共设计创意产业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水平,争取建立多个“温州市创意产业中心”,加快文化创意、文化艺术、工艺美术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会展、体育等文化关联产业发展,提升服装皮革、印刷、礼品、打火机、家具等特色轻工业的创意设计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意设计中心,以文化带动特色优势轻工业提升。推动文化与品牌战略的融合,在品牌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因此,建设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加快构筑我市特色创意产业平台将是我市的一项长期政策。建设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既是对于温州市政府提出的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的积极响应,更是促进温州第三产业建设,推动温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出有力的贡献。

(五)是聚集创意高层人才的重要平台

人才是发展温州创意产业的保证,建设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开放产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创意设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意产业创业环境和条件,通过招商、合作引进国内外一批著名的设计师、设计工作室入驻。我市建设创意设计平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温州本身就具有庞大的轻工产业群支撑,创意设计人才在这块舞台上能够尽现才华,充分展示自身在创意设计上的实力,从而英雄找到用武之地。同时配合相应的优惠政策,定会形成我市创意人才经济的景象,形成创意人才引进、聚集、培养、使用、创业的高地。

二、性质、目标、功能、选址、布局

(一)性质

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由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管,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主办,浙江奥美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二)目标

中心依托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浙江奥美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有科技、人才的资源条件,建设支撑温州及至全省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及人才引进与培养平台。

(三)功能

致力于创建温州制造业创造意设计、工艺改进、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为本地制造业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的创新和创意设计服务,其具体功能如下:

1、构建面向温州传统产业的创意设计公共平台,着力解决制造

产业中创意设计中重大、关键、共性的技术问题。

2、构建创意设计平台,为企业开展产品设计提供多种形式创意服务,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包含品牌企划、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

3、建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意设计研发人才和企业提供一流的创业服务,将平台的项目成果向我市内传统企业的转移,与企业进行对接,为我市的传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该平台主要包括技术中介、交流合作、信息咨询、市场调研、专利服务、设计服务、品牌企划等。

4、建立创意人才培养基地,面向企业、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其他机构开展创意人才培训实习、开放资源,为创意人才的引进、本地创意人才的培养及创业提供舞台,使之成为我市传统行业的高端创意人才的聚集中心。

(四)地址与布局

1、选址:落户温州市黎明工业区

2、布局:中心由创意设计区、商务服务区、展示培训区和行政管理区四大部分组成。

三、建设规模和资金

规划建设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首期4000平方米,位于黎明工业区67号厂房,设计布局创意设计区1000-1500平方米,商务服务区1000平方米,展示培训区500-1000平方米,行政管理区500平方米,首期预期投资约500万元,采取企业出资,政府监管。

四 、管理与运作模式

创意园是由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管,为业务主管单位;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参与组织筹备工作,为主办单位;实行企业投资建设,协会组织筹备,企业参与建设,开展企业化运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一)管理模块

1、职能部门

(1)行政办公室,负责中心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兼负引进、招聘中心的工作人员,管理中心的各项人事工作及宣传接待工作。

(2)对外合作部,负责中心业务拓展,各业务部门协调、市场开发;负责开展各类学术报告、高峰论坛、会展、大赛、产品展示等各项活动的安排策划.

2、 业务部门

(1)设计中心,是中心的核心业务部门,负责开展有关产业的一切创新、创意和设计工作。依托专业化的创意设计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意设计服务。

(2)商务中心,是中心的公共服务部门,负责为入驻机构提供高品质的商务服务,依托中心配套的多功能会议中心、商务酒吧,可以开展会议、会客、休闲等各种活动。

(3)培训中心,负责为企业、本中心培育合格创意设计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作为相关大专院校学生的创业实习基地,保障这个创意设计人才的供应。

(二)运作模式

中心按市场化、公司化方式运作,作为协会主办的专业化、公共性平台,有关机关给与一定政策支持,通过政府引导,吸引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司和个人参与中心建设和经营,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三)经营模式

创意园为打造温州品牌工业设计及品牌包装基地,为从事工业设计和品牌企划等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工作室以及大学生提供平台,为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

五、发展规划

(一)第一阶段(现在至2011年6月至7月):准备阶段

提请项目并立项,成立温州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理创意的相应领导担任,下设相应副组长,由温州市创意产业协会和其他相关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整个项目建设的指导、监督和落实工作,决策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副组长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负责具体建设工作,根据不同分工,各负其责。

(二)第二阶段(2011年8月至12月):试运营阶段

发布中心成立信息,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创意设计精英和企业前来加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合作方式,共谋发展。

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展开中心的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彻底地摸清当前创意设计产业现状,全面搜集全国乃至世界主要地区的创意产

业和市场情况,建立中心数据库,利用一到两个月时间,全面培训中心工作人员。与重点企业建立固定长效的沟通机制,摸清市场发展趋势,在全面掌握各种所需信息之后,通过详细的开会讨论,制定近期工作计划。随时跟踪中心试运行期间开展的项目进展情况,随时作出调整,完善中心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三)第三阶段(进入2012年以后):步入正规阶段

园区成为温州市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温州市制造产业的“创意中心”,辐射附件地区。成为温州乃至浙江创意产业的亮点。建设成浙江具有较高研究和创意设计水平的创意设计平台。

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2011年6月20日

第三篇: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井喷期 高校成为新型智库排头兵

王斯敏《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9日01版)

高校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以研究成果正确引导舆论。图为由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的“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展览。资料照片

在全球6826家智库中,中国拥有426家,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吹响高校智库建设集结号。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记者王斯敏)7月18日,在山西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2014工作会议”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焦点。依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部署,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井喷期。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2014年初发布的《2013年全球智库发展报告》显示,在全球6826家智库中,中国拥有426家,排名世界第二。

“智库时代”正在中国开启,高校一马当先。2011年,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启动实施。2014年新春伊始,教育部出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迈开了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新步伐。

高校发挥智库作用的排头兵,是分布在70余所高校的15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2013年以来,全国高校挂牌成立了40多个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科研的“问题导向”更加鲜明。

一个个立足高校的“思想库”“智囊团”,正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电信业市场改革、医疗改革等建言献策,“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先后参加了我国三大诉讼法等20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并围绕法治中国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对策;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为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保护、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等提供对策建议,助推了一批政策的修改与出台„„

据教育部社科司统计,近3年来,我国高校社科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2.4万份,其中1.3万份被采纳,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5.6万多项。

成果背后,是体制机制的支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在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建设中外高校智库交流平台、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改进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与之相应,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体系立项导向也对瞄准国家急需的应用型项目及咨询报告予以倾斜。

“当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水平的意见》。我们将以更大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逐步形成以学者为核心、以机构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介绍。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见4版)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

王斯敏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9日

04 版)

对中国高教界而言,这个夏天,热的不只是天气。

一个千呼万唤的“智库时代”,在中国面前轰然开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部署,到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启动,再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发布,一项项政策急管繁弦。随之激荡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学人的家国情怀。

以全国15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主阵地,众多学者正奔走在“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国家级智库的路上。为民族振兴建言献策,为社会文明传承创新,为国家富强运筹韬略、怀珠抱玉的他们,从未袖手于国家发展的隆隆足音之外。

“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

4月暮春,山朗水润。地处北京大学朗润园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迎来二十周岁之喜。

从蹒跚学步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再到大幅扩容的科研教学综合体,由林毅夫等“经济学六君子”联手打造的这块科研高地,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国家级智库的典型代表。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国家”“发展”,盛载着林毅夫和众学者“书生报国”的热望与行动。

“建立一个为中国改革出谋划策的咨询机构,这是林老师回国之初就有的梦想。可以说,在他们那代人的带领下,国发院这二十年来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现任院长姚洋告诉记者。

从林毅夫持续建言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周其仁力主电信业市场改革成为现实,到今天学者李玲参与医疗改革首次提出“顶层设计”概念,姚洋领衔撰写的咨政报告《未来十年的中国》备受中央重视,国发院的很多建议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他们的视线已超越经济学一门学术,瞄准了“国富民强”的终极目标。

在84岁高龄的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心里,也深藏着一个“国富民强”的法治中国梦。

刑事诉讼法是陈光中着力最多的领域。在1996年、2012年我国刑诉法的两次修改工作中,他带领团队积极投身、广泛调研,拿出了极具分量的修改方案。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吸收了他们65%的建议。

“不能满足于做关门苦读的‘书斋学者’,要以利国利民为自我要求。”陈光中说。这是他毕生科研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的精神传统。从1999年成立至今,研究院的学者们先后参加了三大诉讼法等20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并围绕法治中国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对策。今天,他们服务社会的心愿有了更大的平台——2013年初,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及30余个司法机关、行业组织、国际创新力量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转,使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科研的“问题导向”更加鲜明。

国力民生的点滴提升背后,总有高校社科学人的默默支撑——

2013年末,“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新政落地。在延续数年的调查研究中,取消二胎生育间隔限制,改革再婚、未婚生育政策„„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们的心血变成现实,一步步推动着中国人口政策走向健全;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心神系之。他们为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保护、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等提供对策建议,助推了一批政策的修改与出台;

南海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何回击个别国家的挑衅,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周边和平发展环境?由南京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南海数据库建设、证据链搜集整理、话语权建设、综合情势推演和高端人才培养五大工程,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高校社科界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5.6万多项,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2.4万份,其中,得到采纳的1.3万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逐渐凸显。

“高校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天然优势:人力资源集中,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学科门类齐全,能够迅速整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对外学术交流广泛深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网络。”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一一盘点。

“愿意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发展‘治病’”

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一位清癯老人就着舷窗外的微光摊开资料,陷入沉思。

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原所长、71岁的朱威烈教授。今年适逢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朱威烈和学者们几乎是夜以继日地调研分析、撰写报告,还要参加会议、接受访谈,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认知。

不久前,他因翻译推介阿拉伯文化而获得了“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这令他颇为感慨:“我们做资政研究,很多‘成果’无法具名,更没有奖励可言。但能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就是幸福的。”

和朱威烈一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也体会着这种幸福。令他感动的是青年学者们的担当精神:“他们牺牲发论文的时间来做调研、写报告,把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难能可贵。”

人口问题治理,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以想见。为准确把握农村生育状况,多年来,研究团队联合全国20所高校,培训了数千名农村学生联合调研,足迹遍布2100个村庄、10多万户家庭;为论证社会抚养费存废问题,在2003年“非典”最严重的日子里,他们和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围坐在户外空地上开会商议。其后,学者们用两年多时间深入各省农村调研,形成了高水准的系列研究报告。

很多新问题、新领域,正是在调研中闯入了学者们的视野,进而影响决策。

2002年,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在北京丰台开展流动儿童调研。有位旁观妇女一脸羡慕地插话:“真好,我的娃儿还待在老家,你们能不能也关心一下?”段成荣被触动了。很快,他带领团队展开调查,并于2003年提出“留守儿童”概念。四年后,他向教育部提交了相关建议,当年9月,国家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中便增设了有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统计指标。

要成为国之智囊,“接地气”的实践必不可少,学术水平的自我提升也不容放松。

“关键在于跨学科。做对策性研究,只‘专而精’不行,还得‘多而通’。”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沈固朝深有感触。本是信息情报学专家的他,自从1991年开始南海问题研究后,一脚踏进了新天地。“南海资料涉及各种文字,你还要研究法律、海洋学、测绘等相关学科,要查阅海量资料。我到今天还在不断学习。” 在姚洋看来,“智库不能只做政策阐释,更要走在政策前面”,“这就要求我们有底气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甚至领跑。”

有底气,也要有勇气。令姚洋感佩的是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2001年初挺身揭露股市“老鼠仓”、维护股市健康秩序的义举。这也是林毅夫、周其仁等学者共有的风骨——“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发展‘治病’。在他们心里,没有什么比改造世界、推动发展更重要。”

制度建设为高校新型智库发展护航

一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成了沈固朝的案头必备。他还记得几个月前这份计划出台所带来的喜悦:“它既明确了智库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也回应了探索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最大的“定心丸”,莫过于对评价机制改革的明确阐述——“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科研评价的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在沈固朝看来,这意味着困扰高校已久的“评价标准重基础轻应用”问题有望获得实质性突破。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对《推进计划》中“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高端发布平台”的做法深以为然。令他振奋的,还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系立项导向的转变。近年每次立项前,他都会收到教育部发给专家们的征求意见函,在备选题目中,“纯粹的基础研究相对少了,应用性、针对性、跨学科的研究题目多起来了,都是瞄准国家急需。”教育部还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增加了应用研究招标课题的比例,专设发展报告项目;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专设研究咨询报告类别。

从1999年着手建设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到今天集中力量打造2011协同创新中心,我国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两个重要抓手已初步形成。当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水平的意见》,一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就在眼前。

在利好政策鼓舞下,各高校自己的智库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2012年,武汉大学提交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与咨询报告371篇,其中298篇被采纳,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一。2013年,他们关于“长江经济带”“质量网络监测平台”等的科研成果屡获上级部门好评。这背后,是武汉大学“顶天立地”的社科发展理念。

“‘顶天’,就是要积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立地’,就是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动当地科学发展。这不仅是大学的职责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扎根实践、深化发展的自身要求。”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介绍。

形成一整套智库建设的标准体系,这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求智库建设抓好‘五实’:贴实情、发实问、务实理、出实招、求实效,为党和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咨询建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说。

浙江大学构建“研究中心—平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智库网络,实施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加强智库人才引进工作,探索“旋转门”机制;清华大学积极推进与国际知名智库的合作,“把智库建设到海外”„„

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我们正着力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行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基地从整体上向问题研究导向转型,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逐步形成以学者为核心,以机构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支持高校学者做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张东刚满怀期待。(本报记者 王斯敏)

第四篇:控股集团智库建设研究报告

关于和弦控股集团智库组建与运营研究的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集团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五大产业板块”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布局,早日实现伟大的和弦梦。切实推进专家顾问幕僚办智库建设,承担起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处理等职能,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建议,为集团各项目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等职能,特就本控股集团智库建设与运行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集团智库的性质与作用

集团智库的性质:是为本集团提供政策性、前瞻性政策研究和咨询,直接服务于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参谋性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它作为集团领导的外脑、鹰眼、智囊团、思想库、情报中心,是为集团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研究机构,是影响集团决策和推动集团多元化、跨越式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集团智库的宗旨:按照“忠诚、愿景、健康、发展”八字理念,坚持“安全、规范、团队、永续”八字方针,紧紧围绕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严格按照战略实施要求,突出“五大产业板块”战略重点,全力推进“蛹蝶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顾问幕僚办智库平台作用,提升集团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和弦集团的 多元化、跨越式发展服务。

集团智库的作用:智库是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有效应对市场竞争环境和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智库作用主要是生产思想、提供政策设计和方案、引导集团决策、汇总商业情报、人才资源储备等。集团智库的建立,有利于创新集团思维,打破集团固

1 有的思维定势;有利于整合集团董事会、分支机构、各部门、各事业部、广大职工的思考,形成“高、大、宏”的系统立体的思考,可以发挥智慧交互创新的加乘效应;有利于拓展集团整合外部资源的立体界面,最大限度集团战略资源的整合能力,弥补集团日常运行管理和五大产业板块拓展中的短板,为打造产业金融资本集团提供战略支撑。

二、 集团智库的主要职能

1、针对国际、国内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公司运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为董事会决策及时提出前瞻性、导向性、预警性政策建议;

2、参与指导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组织顾问专家对集团各类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并提供咨询建议;

3、研究集团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设计拟订综合性解决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专项改革推进工作的落实;

4、参与公司投资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和风险评估,负责组织专家审议集团计划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专家咨询意见报告;

5、按照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集团五大板块产业、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开展前沿研究,包括产业市场格局和竞争对手的重大变化的研究,并提供研究成果;

6、接受董事长和董事会日常重大事项委托,开展有针对性调查研究,为集团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提供政策思路和建议方案;

7、发挥智库平台和专家的政策资源、技术资源、关系资源的优势,整合集团急需的高层人脉资源、行业权威资源、产业技术资源、商业情报资源、市场信息资源等系列外部发展资源;

8、接受董事会委托,负责或协助重大突发外部性事件的调查处理,组织开展危机公关,妥善协助解决内部冲突,处理重大应急事项,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9、充分发挥智库各类专家作用,对集团持续经营开展高端专题培训、管理问题诊断研讨、经营管理辅导;

10、挥智库作为

2 集团领军人才引进中转站、各类专家蓄水池、集团发展的高端骨干人才库的作用。

三、 集团智库的组织结构

集团智库专家库的组织:收集在集团内部各事业部、项目部、职能中心已有合作的关联协会和外聘的专业团队及专家;收集联络集团产业拓展相关联的行业协会或社会专业团队及专家;发挥内外部各类人脉资源,收罗全国和国际化的专家精英;也可以可以网络招聘和猎头方式引进集团急需的高端专家;遴选集团内部的各类专家入库等。行业协会以顾问单位形式引进,专家以兼职顾问名义引进;战略联盟单位的专家以资源共享、相互受益、相互交流的方式引进。智库专家实行聘任制,获聘内外部专家顾问由集团统一颁发聘书,建议外部聘任的专家顾问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建议集团内部聘任的智库专家给予一定的专家岗位津贴。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获得的专家进入集团幕僚办备选专家资源库名单,由幕僚办根据集团智库平台建设的结构性、阶段性要求,从备选专家库中筛选一批进入待聘专家顾问名单,经集团董事会审定后进入集团智库专家库(《和弦控股集团智库专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集团智库是根据集团发展战略需要而组建的,因此其组织结构、人员规模要与集团赋予智库的历史使命相适应,并且随着集团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变化而不断调整。从现阶段看,建议智库可以由以下方面人员组成:一是各相关产业协会、行业联盟、社会团体的机构顾问;二是高阶官员、行业专家、公司顾问等类型的专家顾问;三是集团董事会的六个专业委员会和公司内部推荐的专家。智库规模可以根据集团实际需要确定,总人数可以控制在30人左右的规模,其中初期外部智库人员规模应该掌握在15-20人左右为宜,其他由内部遴选的

3 专家组成。

建议智库设立专家顾问委员会领导智库的全面工作(《和弦控股集团智库专家委员会研究咨询工作制度》、《和弦控股集团智库专家委员会工作例会制度》《和弦控股集团智库专家委员会研究咨询课题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等制度由专家顾问委员会另行制定)。专家顾问委员会设主席1名,将由集团领导推荐或者专家顾问选举产生;专家顾问委员会设委员5名(含主席),将于集团智库中挑选产生,由在具有领导智库能力,相关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成就、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顾问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将暂定由5人组成,任期为两年。专家顾问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集团幕僚办智库建设运营部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专家顾问委员会下设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各1名,作为集团与智库的工作联络人,由集团董办主任、幕僚办负责人兼任。

智库专家顾问委员会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指向分组,建议现阶段集团智库分五个小组构成:即战略管控专家组、工业专家组、健康产业专家组、旅业专家组、金融专家组。每个小组5-6个人组成,每个小组配备2-3名集团内部的专家,使研究咨询工作可以内外有效的配合,专家组长原则上由外部专家担任。

集团董事长作为智库的核心,建议担任智库专家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董事长和董事会主要起“任务委托、主导驱动、经费保障、效果评价”的作用。

四、 集团智库的运行机制:

1、建立智库内外专家相结合的工作协同机制。智库作用就在于体现外脑对集团董事会的咨政和辅助决策的作用,他们有非常明显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眼光、信息、资源、关系”等优势,善于在于务虚中体现“高、大、宏”的思想创造,擅长在公关交往、学术讨论活动中完成资源整合和集团关键事项

4 的落实。尽管有的外部专家可以完成集团委托的研究课题和咨询事项的任务,但外部的专家由于高层、身份、时间、精力等因素,以及完成系统的咨询课题需要结合集团实际战略环境,是基于对集团产业运行条件等具体实际情境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完全期望外部智库专家独立来完整系统的达成咨询成果是不尽现实的。目前集团智库做不到能够收罗足够编制专职的高端专家作为智库日常创意力量的基础,从财务资源最大化利用角度,建立松散型的虚拟智库组织是当前的现实选择。因此,许多具体的任务,还是要依靠内部智库专家成员来配合和助力完成。外部智库专家可以在课题组织领导、咨询课题定位、制定研究大纲、开题风暴讨论、阶段成果咨询、课题深化审定等方面发挥其关键性的贡献。因此,必须建立内外部结合运作的机制。

2、要建立董事长交办任务的快速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明确服务和弦控股集团的方向定位,坚持集团任务导向。要紧密围绕集团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准确把握决策需求、快速组织开展研究、提高成果质量、加强政策建议的针对性、有效性等方面建立完整快速有力的保障体系。集团幕僚办要调查汇总集团内部咨询课题需求,及时传达集团课题委托交办要求,以提高智库工作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具体可以采取签发《和弦控股集团研究咨询课题任务委托书》形式交办,委托书要明确任务、目的、完成时间质量要求、提供的作条件、经费申请等事项。

3、要建立集团智库专家重大课题的自主选题机制。智库课题产生可以采取“专家选题、课题招标、集团委托”相结合。集团智库要遵循决策咨询工作规律,充分吸收借鉴各类智库的先进经验,探索和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增强战略谋划能力和综合研判能力,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要保证智库建

5 设的独立性,使之能够保持中间的立场,进行独立的思考,要创造自由的研究氛围,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尽量让专家保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独立性,咨询使之能够更好地为集团董事会“出点子、创主义、拟对策”。幕僚办要在做好集团决策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问题导向和趋势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发布《和弦控股集团年度重点研究咨询课题指引目录》,供智库专家选题参考。要发挥智库入库机构、专家、顾问的自主性思维,突出智库外脑的自主性思维创新,充分发挥他们在相关行业领域的掌门人、宗师、舵手、鼻祖、高手的作用,由智库专家委员会、专家小组自我选题,自由发挥,为集团发展改革建言献策。智库专家和集团工作人员都可以参加选题立项,并提交《和弦控股集团年度课题立项申请报告》,凡通过集团审定立项列入集团研究咨询课题年度计划的课题,建议安排一定额度的课题配套经费,由集团组织专家进行评奖,按照课题获得奖项的等级给予相应经费奖励,并颁发课题奖励证书(《和弦控股集团研究咨询课题项目管理、评审、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4、要建立灵活高效的智库课题研究的组织机制。一是要明确工作流程。董事长交办批示、智库专家自选课题、集团内部各事业部课题------归口汇总到幕僚办-----经集团领导审定立项-----幕僚办代表集团下达研究咨询项目课题任务书------各专家小组或课题组负责形成研究咨询项目成果-----集团组织专家论证评估(也可外聘相关权威人士)-----书面反馈评审意见和质量等次-----修改后的研究咨询项目成果编印成册-------研究咨询项目成果呈报集团董事长审定-----提交相关组织贯彻执行和落实-----跟踪检查和反馈落实情况-----根据实施情况召集智库专家提出纠偏建议------再交相关组织跟进执行和落实。执行落实流程要按照PDCA体系要求来完善,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

6 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以至达到智库务虚成果的切实落地。二是要建立与智库建设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行项目研究咨询课题负责人制度、研究咨询课题申报立项制度、研究咨询课题评审制度、研究咨询课题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咨询课题推广应用效果跟踪反馈报告制度等。智库专家委员会和各专家小组可以根据课题需要,组建跨领域、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课题组,整合集中国内外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参与决策咨询研究,把好课题研究咨询质量关。每一项上报的研究成果,都要严格把好成果质量关。要建立课题质量评审、应用效果评估的制度,形成研究咨询课题的质量导向。

五、智库建设的保障机制

1、要切实加强对智库建设运营的领导。建议集团专家顾问幕僚办下设智库中心,核定编制3名,配中心主任兼管控顾问1人、智库拓展联络2人,负责智库平台的建设运行和日常智库信息处理和维护。顾问幕僚办对智库外部的专家管理属于虚拟管控,主要管理方式是召集会议、项目咨询论证、日常走访、服务专家、电话联系等;对协会和组织的采取的是合约型的合作。因此,我们要做到高度尊重知识,高度尊敬专家,加强日常感情维系,充分利用机会,拓展智库价值,整合专家资源,推进集团的多元化转型,为打造受世人尊敬的世界级伟大公司团结一切外部力量。

2、要积极为智库专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有计划组织智库专家到集团调查研究、与集团领导班子座谈、与集团部门定向交流互动、深入车间工地专题实地考察等,增强智库专家对集团历史、现状、情境、问题的全面了解,使智库专家项目研究咨询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最大限度激发智库的创造性智慧。智库专家研究活动需要集团那个部门、那个单位支持配合的,都要积极热情的

7 配合,需要什么数据、资料都要千方百计帮助收集完全,对专家的配合就是对集团工作的最实际的支持。

3、要促进智库研究成果向集团决策的转化。要促进智库研究成果向集团决策议案、问题解决方案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重大事项的智库咨询论证应作为董事会科学决策程序的重要一环,纳入董事会重大技术、项目、经济决策的前置程序,并通过议事规则加以制度化、程序化。要建立智库的研究成果的创知孵化机制,全员发动,按照机构职能和岗位分类,凡通过董事长审定批示的研究咨询成果,建议交由管理中心或改革推进办牵头,将智库的研究咨询成果分解,建立定性定量执行标准,按照内容不同分解下达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各项目部、各事业中心执行落实,转化为董事会决策的支撑依据,并充分运用于集团产业发展的各领域,服务于集团产业拓展和改革发展。幕僚办要指导和协助做好集团智库研究咨询成果的快速转化,要结合集团发展阶段、产业拓展节奏、运营管理条件等市场环境与发展条件变化,适时提出纠偏意见,协同有关职能机构做好执行、改进、提高、协查工作。

4、要高度重视加强集团智库人才队伍的建设。得人才者得天下。集团要实现的战略部署,全面拓展“五大产业板块”,实施集团多元化发展布局,早日实现伟大的“和弦梦”,关键还是要引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和管理专家型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集团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工作。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中,人才为企业注入核心资源和系统专业能力,为企业家灌注了新生智慧和长久活力,全程全方位助力企业成长,引领企业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充实智库专家团队,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去挖掘高端前沿国际国际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8

9

第五篇:建设新型高级智库 打造中原新经济增长极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助力河南省发展纪实

‚习总书记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对河南而言,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也迫切需要通过强化智库建设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我们就是要将‘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围绕中原经济区新型发展路径与模式开展研究,探索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理论研究高地,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决策需求的新型高级智库!‛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小建说。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牵头,河南省内多家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共同组建而成的河南省首批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该中心自2012年10月由河南省政府批准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把建设成服务于省委、省政府的新型高级智库、中原经济区发展理论探索的研究高地、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实验基地作为定位和目标,为解决省内实际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使‚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新型中原高级智库。

政策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自挂牌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实现政策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支撑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并在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和努力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地方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等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实践实验基地,积极探索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三化‛协调理论,完善构建城镇聚落空间格局理论,并拟突破城镇化过程、驱动力以及不同地域范畴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规律等问题,计划在中原经济区现代城镇体系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和中原经济区健康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目前,‚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人才和教育优势,通过各方面、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地方政府建立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建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和正在建设3-4个‚三化‛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实践实验区,积极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将实验区打造成全省的‚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领先区。中心现已与鹤壁市人民政府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签署校市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双向交流机制,互相支持建立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省委、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23份。其中,中心主任李小建发表的《新型城镇化必须立足长远》受到了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的批示,《‚人地关系‛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受到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满仓的批示,《新时期河南发展区域战略:豫陕合作,协同发展——关于豫陕共建‚黄河流域中西部合作发展试验区‛的构想》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批示,中心研究员马华撰写的《难点村治理》受到了副省长张广智的批示,中心教授杨承训、仉建涛、郭军、李金铠等多次受邀参加省领导与社科界专家学者年度座谈会,就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此外,由‚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三化‛协调发展》和《学者之见》系列刊物在为政府建言献策方面也做出了令人不可忽视的贡献。李小建表示,《‚三化‛协调发展》和《学者之见》系列刊物将成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具有传承性的品牌项目,持续为省委、省政府提供高端服务。

搭建高层互动平台 交流科学发展新思想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创办‚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发展论坛,承办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等多种方式搭建高层互动平台,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个领袖、各路领军人物创造科学发展研讨、交流、碰撞、提升的平台,并以期借

助这个平台让学界在与业界面对面的接触中,感知科学、感知实践、感知并定位好自己的研究方向,感知怎样实实在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创造出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发展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分别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原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吕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部部长、博士生导师侯永志,国家农业部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业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伟,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国家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庆瑞,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乔新江,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柳身,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等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四届论坛的主题分别是‚科学推进城镇化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现代化农业大省‛和‚打造美丽河南、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李小建说:‚中心主办的科学发展论坛邀请了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座谈,便于碰撞科学发展思想,交流科学发展经道,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也便于中心更进一步了解高层动向,使中心能够更加准确地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后,经过深入广泛的调研,以专家学者的角色撰写文章、出版论著、发表评论,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战

略规划、政策制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整合优势资源 提升持续创新动力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一直在整合各协同成员单位的研发、推广资源,建立协同创新体,形成理论研究—政策建议—成果推广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为建设新型高级智库,打造中原新经济增长极不断努力。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优势学科群为重点,以合作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为支持系统,依托创新中心开展研究取得的包括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专利、软件、数据库研究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方面成果,进行资源整合。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培养机制,推动各协同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其他人才,协同高校之间研究生课程及实践活动相互开放。为培养在研发、推广等方面具有真正优势的复合型人才,‚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还将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范式,积极实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重的模式,设计实施‚分流滚动式‛、‚导师全程式‛、‚多方联合式‛培养模式。中心还积极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合作,定期选拔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学习,探索实施‚3+X‛培养模式,开展本科双学位、交换学生和硕士直通车项目,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科学前沿,国外学习环境,开拓国际视野。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机制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汇聚高水平人才,提升持续创新动力,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和研究团队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学科发展,推出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建议。目前,中心已经孵育和培养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将仍然按照‚河南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建设目标,以我省‚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努力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基础理论、政策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支撑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必能引领中原经济区和河南省,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新经济增长极,河南省的‘三化’建设也必将取得更加喜人的成果!‛李小建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考英语作文分类句子下一篇:自考国际贸易实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