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管理论文

2022-04-18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作者立足课程理念,在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从重构教学内容、学科深度融合、精设项目化任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四个方面入手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探索,以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管理论文 篇1:

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技术学科四个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普通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体现,被视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必备品格。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本文结合重庆市永川中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实例,从数字化学习环境视角探索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期对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产至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网络课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界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四个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其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纳入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既是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的体现,又是教育系统对数字化时代需求的积极响应。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体现。当前,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对数字化学习能力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技能和必备品格。从表现上看,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能够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能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能力需要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持续的数字化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界定

广义上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具有开放性、预设性、生成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的网络学习空间。本文所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狭义的,特指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后形成的学科网络课程平台。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1.学科网络课程平台的搭建

搭建专业的学科网络课程平台需要课程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是指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世界上著名的课程管理系统有Moodle、Sakai、Blackboard等,经过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比较研究,发现由澳大利亚马丁·多格玛斯博士主持开发的Moodle系统适合用于中小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主要是为高校开展远程教育而设计开发的,普通中学使用有必要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功能调整,通过修改源代码实现功能上的去繁就简、调整优化。二是界面调整,通过修改模板文件,使课程界面能体现学校个性、学科特色,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图1是经过二次开发的重庆市永川中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网络课程学习平台首页。

2.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旧教材共存的当下,需要根据国家新版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学生和技术发展实际,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开发。要尽量兼顾高中和初中内容的衔接,避免高中与初中内容重复。要围绕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这四个学科大概念进行内容组织,分专题进行设计,方法如下。

(1)渗透

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信息安全与责任等内容通过巧妙设计渗透到各专题教学中。例如,增设学前教育,端正态度,培养习惯;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通过“石头剪子布”小游戏的编程,明确网络赌博的危害;通过拒做低头族公益视频制作劝导合理使用手机等。

(2)整合

一是探索学科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整合。有选择性地将选修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整合到必修课程中实施。二是,学科间整合。探索算法与程序实现部分与高中数学必修3“算法初步”章节整合。三是,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例如,将算法与程序实现部分设计成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在学完程序设计基础后,通过开发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統,实现对全国主要城市PM2.5历史数据的抓取,对空气质量大数据进行清洗,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处理。

(3)调整

一是顺序调整。根据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和逻辑性调整上课顺序。二是内容调整。保留现有教材经典内容,摒弃过时内容。适当压缩操作类课程,增加综合实践类、计算思维类课程,增加衔接教育专题,增加新兴信息技术内容,如将Python作为程序设计语言,增加移动终端、子通信、物联网、开源硬件、人工智能等内容。三是难度调整。对必修模块的内容适当缩小广度,整合相关选修内容增加深度,对整合到必修课程的选修内容严格控制难度。四是课时调整。上页图2是重庆市永川中学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表(必修部分)。

(4)选修

学案中设计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提供拓展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对于必修课时安排以外的内容,通过开设创意智造、创新三维设计、虚拟机器人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学科网络课程的组织管理

从平台架构、课程、专题、学案和微课五个层面进行组织管理。每个课程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专题由专题简介、学案导航、展示交流、在线测试、作业提交、学习工具等组成。其中学案导航是串连学习环节、明确学习步骤、组织学习资源、引导自主学习的指南,是每个专题必备的重点项目。学案中嵌入微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巩固。通过制定《永川中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个人课程建设标准》《永川中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微课制作技术标准》,对网络课程的建设进行规范。

网络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如图3)。必修课程按共享课程和个人课程分类。共享课程由教研组集体研讨,保证质量;分工负责,共建共享。个人课程可参考共享课程,自建自用,突出特色。个人课程可按学期建立,这样可简化用户管理,减轻服务器负荷。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教学应用

网络课程平台已建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现有共享课程3个,个人课程39个。依托网络课程平台共提供学案导航279个,布置作业184次,进行学情调查60次,组织学习讨论184次,在线测试128次,开展学情调查30次,提供文件下载251个,链接校外资源57次,开展网络教研54次。网络课程全部实行实名制,累计有学生用户10922人。截至2018年4月初,平台使用日志累计已达4838281条。网络课程平台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案导航,助力自主学习

通过导学案,串连学习环节,明确学习步骤,组织学习资源,引导自主学习。学案设计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如在信息的获取学案中,设计政治、科学、文艺、教育四个不同的主题,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学案中可提供拓展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同时,学案中还可集成测试功能,教师可获得学情反馈。

2.作业收阅,实现在线管理

通过作业模块,可以实现作业在线提交,在线评阅,作业成绩纳入过程评价。半成品作業可通过平台提供的私人文件夹暂存。

3.展示交流,开展互评互助

对作品类作业,学生可上传到展示交流区,供师生观摩评论;也可以观摩其他同学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

4.成绩管理,实现多元评价

课程管理系统可将学生的测试、作业、交流情况纳入成绩管理,实现系统自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并把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学情调查,及时反馈学情

课程管理系统提供投票和问卷调查功能。教师可根据需要开展课堂学情调查和期末学情调查,以便准确掌握学情,优化教学。

6.题库方式管理试题,实现在线组卷测试

平台可按照知识点建立试题,组成课程题库,教师能够在线灵活组卷,且具备客观题系统自动阅卷、智能统计测试成绩等功能。

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关键点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外部条件,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外部条件外还需要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包括数字化学习意识的强化,学习技能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外部条件是基础,内部条件是关键。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

1.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可以减少认知负荷,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吸引力。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在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方便学习的角度进行设计,呈现顺序要符合学习思维逻辑,呈现形式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多媒体展示。要执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要做到步骤清晰,描述清楚,提示及时,色彩搭配合理,标识一致,结构统一。

2.基本能力的培养

基本能力的增强有助于提高数字化学习的效率。对于新生,需要专门课时熟悉学习平台,训练基本操作。熟悉学习平台包括熟悉平台的登录访问、基本结构、主要功能等。基本操作包括学案的操作,微课的放大、回放,上传作业,发表作品或评论,参与调查和测试,管理私人空间和找回密码等。

3.课堂教学的应用

课堂教学应用是促进数字化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需要基于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来设计,网络学案的设计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基于网络课程平台辅助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可以使学生适应云端支持,课内翻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步养成通过学案自主学习的习惯。图4为信息技术学科新课教学流程图。

4.严格规范,长期坚持

任何一种意识的强化、技能的形成、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规范和时间。在严格规范方面需要特别强调实际参与、信息规范、任务完成和网络文明。特别是在数字化学习的适应期,要注意宣传正面典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为。只要长期坚持,便会形成自觉。

结论

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基本技能,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专业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理想工具。课程内容的组织,基本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应用,严格规范,长期坚持是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关键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应用可以使学生强化数字化学习的意识,提高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晓哲,任友群.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追求:数字化学习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1-26.

[2]任友群,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3.

[3]黎加厚,赵怡.课程管理系统(CMS)及其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08(9):64-71+75.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cqjwgz3032)的阶段成果。

作者:李念平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管理论文 篇2:

例谈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摘要:作者立足课程理念,在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从重构教学内容、学科深度融合、精设项目化任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四个方面入手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探索,以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为本;项目;核心素养

●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内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经历了三个阶段,学科核心素养是第三阶段目标。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

●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教学实践。

1.重构教材内容,以主题设计活动

以教材为基础,是指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校以及新科技发展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深或者融入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知识点的适当加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信息技术并进行探究和展望。

例如,在讲授《用仿制图章工具修饰图片》一课时,教师不仅应明确教材中用仿制图章工具直接设置仿点,进行图片合成的教学目标,还可深挖教材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鼓励创新。所以,笔者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为:①掌握仿制图章的使用方法;②能够使用自定形状工具创建选区;③了解图层的基本用法。同时,笔者结合2021年暑假中的热点事件(东京奥运会、新冠疫情防控、河南郑州暴雨),以“不同的赛场,中国人都在拼”为主题,设计课堂活动,要求学生用仿制图章工具合成图片表达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深度学科融合,创设真实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科的融合还可以贴近真实的生活,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意识,在任务探索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在不断思考、改进、交流以及探究过程中迸发新思维,培养计算思维。这种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有效融合的教学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

例如,在讲解《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一课时,笔者将演示文稿与古诗结合,融合“诗意”设计“想一想”“试一试”等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意境,设置古诗在演示文稿中的动画效果,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选择信息技术工具,通过信息技术让古诗更加有趣、生动、丰富,在技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培养了学科核心素养。

3.精设项目化任务,用任务驱动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通过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三大理念来实施和应用。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使用项目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因为项目化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感悟、理解、内化,最终形成自身的能力;同时,项目化教学在项目的策划和分工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树立了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捕获相关信息,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探索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设计与制作应用文档》这一章时,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将本章知识与作文教学相融合,确定项目名称为“钟萃集”,计划5课时,并将制作应用文档这个总任务分解为5个子任务:①分类并整理素材;②编辑美化正文;③设计与制作封面;④设计与制作目录;⑤整合与美化。通过将知识点融合在子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并最终完成项目目标。

4.搭建网络平台,跨时空界限学习

网络教学不仅是教学素材的网络发布,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实现,这种依托网络平台的教学能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信息技术教师搭建和開发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不仅能有效地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且能有力地推动如项目化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使其养成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笔者基于Moodle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Moodle平台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具有快速安装、界面简单、功能强大等特点,平台提供了网站管理、课程管理和学习管理三大功能管理模块,其中包含资源管理、聊天室、论坛、投票、问卷调查、测试和作业管理等模块。课前,教师上传资源和素材包至教学平台的资源中心,在课程管理模块建立新课程,将项目上传至课程中心,做好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讨论区、问卷调查、测试等),设置分组。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任务。这个跨时空界限的网络平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数字化学习培养了其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明确信息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遵守信息社会的规则,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树立信息社会责任感。

● 结语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校情和学情需要,创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注重学科的深度融合,运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聪聪.项目化教学中面向绩效的教学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周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21(21):2.

作者简介:朱云(1983.03—)女,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作者:朱云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管理论文 篇3: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摘要: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方式渐渐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目前一些流行的网络平台并不适用于该学科教学。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都在不断地进行新平台的探索与研究。笔者对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做一个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平台

一、现状

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完善与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家经常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它在改变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随着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不断推进,各中小学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校园网络。与此同时,很多学校开始尝试在校园网基础上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日常教学,由此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方式渐渐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教学中。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之一,该系统是一套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创建和管理在线课程。国内已经有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利用Moodle管理自己的教学活动。课廊(Claroline)平台简单易用,非常适合想要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师来尝试。这类平台可以用于很多学科教学活动,适合很多学科传统教学的补充。但是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刚才上述这两类平台并不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二、分析原因

相较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1)实践操作性强。这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地点不能局限于普通教室,而需在配备计算机的机房进行。(2)日常的作业与考评方式不能通过简单的纸质材料来进行。如何保存评价这些作业、试卷并且及时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仅靠传统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利用机房教学软件或ftp等软件虽然可以解决保存作业等部分问题,可是操作起来也是比较繁杂的。所以,搭建一个适合本学科的网络平台,对我们就显得尤为重要。平台的出现不仅可以优化我们的日常教学,也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解决对策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校的信息技术组组长李志强老师从2005年起,利用数年时间进行不断的探究,历经数次改版,构建起了一个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我校这几年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的。下面,我就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这个平台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平台简介

这个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搭建的,不仅适合教师教,同时也适合学生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体现分层次教学,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学习。目前,最新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是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3环境下开发的asp.net4.5网站应用程序,数据库采用sql2008express或sql2012express体验版,教学平台程序要求部署在Windows服务器上,设置好网站服务角色IIS,把程序文件夹设置为网站主目录,默认主页文档为default.aspx。客户端使用IE浏览器访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支持最新版本的IE浏览器。

(二)功能介绍

1.该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实现的目标。(1)教师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实现在该平台上的备课、授课。(2)通过平台保存学生的电子档案,如上课考勤情况、日常作业、作品发布以及日常的测验情况等。(3)高中阶段课时有限,有时部分学生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便可以借助该平台突破机房的限制实现作业的提交、完成测评等教学活动环节。(4)平台除了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还需承担其课堂内容延伸的角色。(5)师生可以在平台上就某个课题展开交流。

2.平台功能模块介绍。(1)网络备课系统。教师可以在教师备课界面进行新课题的添加,同时设置该课题使用范围,如有必要还可以允许同备课组的其他教师对该课题进行修改。新课题设置成功后,便可在此界面中增加各教学环节内容,并可以把上课所需课件或其他资源上传到此界面中。学生或教师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链接对这些资源进行下载。为了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此系统的课堂交流界面中,师生还可以就某主题展开交流。除此之外,在该系统中还设置了与另外两个模块的关联,实现课题、作业、考试的联系。(2)作业系统。在此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布置作业。为了体现新课称理念,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作业。作业提交方式灵活,除了在页面上直接作答,还提供附件上传功能。而在相应的作业批改板块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对作业进行评价。为了方便教师的操作,在此系统中还可以对常用评语进行添加。(3)考试系统。现在的信息技术会考以机考形式进行,此系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用未来的机考形式。此系统由题库管理、试卷生成、试卷管理等版块所构成。我们在题库管理版块及时地对试题进行添加。试题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所属试卷来分,一种是按所属章节来分。在试卷生成版块,我们可以对考试类型、试题总数、考试时间等进行设置。在抽题总数超过试题总数时,学生登录考试时所生成的试卷,题目是随机抽取的,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的作弊行为。通过试卷管理版块,我们可以对本系统中的所有试卷进行管理。该系统相应于日常的纸质考试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可以非常快速地知道每份试卷学生的完成情况,如平均分情况、各分数段比例,以及每道题的答对率等,这样可以让我们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4)网站发布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发布自己的个人网站,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进而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成就感。(5)评价系统。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该平台更侧重于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考勤(学生在该平台上登录后变会生成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作品发布情况、日常测验完成情况等。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对此平台的完善在不断地进行中,如加强上述各个版块的关联性,体现各个教师各项班教学的独特性、更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相信在李志强老师的带领下,这个平台的各项功能将会越来越完善,从而能更好地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孙悦霞.网络教学平台为信息技术课插上翅膀.学苑教育,2012(8).

作者简介:

林凤娇(1982- ),女,福建莆田人。

(责编 张翼翔)

作者:林凤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仿真实验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