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2023-09-19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第1篇

一、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原因其他学科的老师说计算机课好上,是因为它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而计算机老师说它难上,主要难在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笔者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解到有些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可能就没有碰过电脑。而有些尤其是城里的小学,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等于比前者多学了4年电脑,那么差异可想而知了。

2、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了,成为了一个“电脑小专家”了,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4、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限制,出现了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爱好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或者对电脑并没有什么爱好,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针对这一现象,假如仍是用老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则会认为讲解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以至丧失了学习爱好,越学越差,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的惧怕心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开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由此笔者想到了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

2、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3、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三、分层教学的实验笔者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把七年级、八年级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级,那么,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分层的呢?首先,笔者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爱好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爱好,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分层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爱好,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但是必须注重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碰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把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把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把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拟完成相关的操作。下面以教学《打字练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把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把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在教学八年级《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计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

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具体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把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课堂练习分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比如:在做比如将一个文件从A盘复制到D盘题目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把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法,中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2到3种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让其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者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测验分层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有时可以给出一些附加题供学生选做。比如:在学完word后,可以根据层次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题目。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如让他们制作一份有关宣传环境保护的电子小,并提出如字体、颜色、大小、布局、行距、页面大小、艺术字等要求,并提供网络,让他们上网查找收集资料。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提供几个样板和素材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设计一张电子小。低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样板和样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他们模拟着做。、教学评价的分层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和分层测验,学生把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假如再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也反映不出学生实际的把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因此,笔者采用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看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把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使优等生课课都吃得饱。分层教学开展之后,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跃了许多。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爱好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把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第2篇

更新时间:2006-11-14 8:09:51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它包括: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交互式功能系统、信息网络与控制中枢系统及与之相适应的平台与教学课件。它是一种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使人们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更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化难为易,使学生乐学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

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节时,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实现交互,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相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如上所述诸多优点,但并非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关系:

(一)摆正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标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适应于某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历史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

(二)是明确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游离手段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 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教学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不仅要有熟练的应用技术,还要在一定的现代化教育理论支撑下,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关系。

文章录入:宁夏教育网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初中历史课的情境创设

下一篇文章: 对搞好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第3篇

1 实现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去广泛阅读有关的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报纸杂志、网上信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搜集处理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

1.1 收集备课资料的便捷性

在教学的备课阶段,教师除了自主精心准备教案、学案和相应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在网上搜寻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课件资料。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

1.2 使用备课资料的交互性

教师使用备课资料的交互性是利用软件平台进行备课另一大优势。可以通过平台中的“自主学习”板块,任意点击使用其他数学教师的备课资料,教师之间既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又可以充分体现使用资料的自由选择性和重组性。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任何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都可以通过平台参考其他数学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相关备课资料(教案、图片、课件等),即使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相同,也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所需要的部分,比如只选择使用替换的图片。这种交互性为数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电子邮件、博客、学习网站、论坛以及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形式,建立交流群体,得到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甚至是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这样不仅能为教师提供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能够在其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同行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实践中可以考虑建立更高级别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由各学科的教研员牵头,开展网上研讨,指导资源的搜集、筛选、加工和利用,以及区域资源库的建设、维护等基础工作,以求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资源库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教师及教研员信息技术整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的效益。

2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1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充分适应21世纪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信息传递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的门类,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手段,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增强了人们的信息意识,这使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利用各个网站,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珍贵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可以从中查找所需的学习素材。

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

2.3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一般让学生利用学具材料袋里准备好的圆柱模型,运用转化法,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就是体验数学极限。受材料的限制,动手操作难度很大。所以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运用课件进行总结,将圆柱分别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然后拼成长方体。从电脑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最后拼成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渗透了数学当中的极限思想。然后,让学生对比原来的圆柱进行观察,不难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就等于圆柱的高,这样就可以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体积公式。在教学中,电脑画面的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就使难点变得容易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1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容量大、表现力强和交互灵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得到更便捷的帮助,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3.2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单纯抽象文字填灌式的教学模式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与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课文情境。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大大发展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第4篇

单 位: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邮 箱:gudongxin@163.com 地 址:山东省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邮 编:277500 联系电话:13589605007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古东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价值,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整合,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合作探究精神,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对优化音乐教学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呢?

一、信息技术能丰富音乐课程的资源、拓展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传统的音乐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音乐教学长期停留在欣赏阶段,即使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想把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到创作范畴,拓展教学内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不会使用乐器演奏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把他们创作的作品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毕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音乐创作工具就可直接进行创作并演奏,这就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基础。

音乐课程资源,不仅限于教材、教参,还包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和活动资源等。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这些资源,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智慧、经验和方法,多方位、多角度、有目的的整合音乐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我们如果把这些内容在备课时制作成电教课件,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音乐教学与其它科目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情感悟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传统的音乐教学由于受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手段一成不变,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枯燥单一的状态,这不符合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原则。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表现形式,教师就可轻而易举地把音乐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艺术教育。由于电教媒体声形并茂,视听结合,产生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深化音乐教育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音乐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虽然可以根据歌词等内容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通过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设计制作课件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片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启迪学生想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信息技术能让音乐教学充满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更深层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进行音乐创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他们在了解音乐作品整体结构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第5篇

[文章作者]朱惠琴

[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小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

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策略,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标的设置等编辑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随后教师再以总结、补充的方式把相应内容讲解清楚,清除“悬念”。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二、操作示范,实践并举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游戏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计算游戏、拼图、简易加法、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四、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它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各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五、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第6篇

教了十几年的信息技术课,越来越感觉到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不如以前好管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不如以前得心应手。刚开始教授这门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神秘的,课堂上,他们怀着好奇心带着探索的欲望想了解计算机,想操作计算机,所以他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也由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都是零,他们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学生们课堂上学习兴趣都一样的浓厚,课堂上根本不用对学生进行管理,他们学得都非常认真,听得都非常仔细,很怕漏掉老师讲的一句话,很怕看错老师的一个演示动作。现在,由于家庭电脑的普及,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或多或少地都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电脑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神性感,对计算机的探索兴趣也被越来越多的游戏所替代。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也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脱离了传统的课堂环境,行为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参差不齐,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好动的行为习惯,这都使得信息技术课堂较难管理。课堂教学的展开也有了一定的难度。面对学生的变化,面对课堂的变化,教师的教学也要采取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灵活使用教材,改变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灵活地使用教材,注重从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入手。信息技术课长期以来之所以大力提倡和采用“任务驱动法”,就是因为它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更多地取用教材中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因素,如学习设置桌面背景时,可让学生画一幅或者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做为桌面背景,学生就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用自已画的画作为桌面背景,还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别一方面,教材上有些章节的内容过于笼统,如果按照教材上按排的内容讲下去,大多数学生可能根本接受不了。如六年级上册的《灵动的画面》一课,要求学生在一两节课时间掌握自定义动画的各种动画效果的设置及幻灯片的切换方式,由于学生平时对PowerPoint这款软件接触的很少,用到的就更少了,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所学的内容也有限,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那么多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学生不能接受的内容,你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如此下去,学生哪来的积极性,又怎么会认真听讲,甚至会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无所事事,这样课堂的管理难度就不言而喻了。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即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要使学生易于接受。

前面提到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参差不齐,这个“不齐”的差距是很大的,比如文字录入,有的学生录入的速度非常快,每分钟能录入几十字甚至更多,而有的学生每分钟只能录入几个字。有的同学对电脑的常规操作非常熟练,而有的同学却显得笨手笨脚。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不齐”。如此的“不齐”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面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多完成一些其他相关任务,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如编辑一张主题小报,设计一组幻灯片,制作一个动画等等,只要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强求作业的质量。这样即可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使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在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时候,老师不可以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在练习中往往有一些学生对练习不感兴趣,觉得越练越没意思,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就不练习。这就要求老师在辅导的时候找出学生不愿操作或不操作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有一次让学生练习制作表格(制作课程表),A同学突然很屈地站起来报告说自己本来就作不好课程表,B同学自己不作还给他捣乱。我来到B同学跟前问他原因,他低着头小声地对我说:“老师,我早就会作表格了,比这复杂的表格我也能作。”我说你是不稀罕作吧,你看A同学作起来有困难你能不能帮帮他。听到这话,他马上有了精神,说:“行,老师,我保证完成任务。”练习结束,A同学不但完成了表格制作,而且制作的表格比其他同学都美观。脸上露出了笑容,B同学也是一脸的自豪。所以,在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并且要坚持个别辅导,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就要给他一个施展的机会。

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中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具有学科优势,可供教师和学生创新之处不胜枚举,小到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练习,都有不同的方法。同样方法达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见惯。

比如,“删除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共有三种方法:方法一,用工具条中的删除按钮,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方法二,执行“编辑”菜单中的“删除”命令,每条命令都可以在菜单中找到,这是比较直观的一种方法;方法三,右击鼠标,从快捷菜单中找到“删除”命令,这是比较快捷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三种方法,使学生明白完成某一项操作可以有多种途径。

又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为了培养学生有求新、求异的思维,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就要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要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最终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审美观来设计幻灯片,制作好的幻灯片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都是一个可以代表自己的作品,所以只要老师用心挖掘,悉心指导,到处可以展现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初中期末复习计划范文下一篇:交流会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