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论文范文

2023-03-22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以其信息广、传播快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云技术的发展,云服务在互联网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广泛使用云平台,使云平台在未来的发展和使用中极具潜力。但是,云平台也会遭受网络攻击,出现信息泄密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保护云平台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重点介绍了云平台的信息保护技术和相关信息保护机制,希望通过整合各种技术确保云平台信息的安全。

[关键词]云平台;信息安全;保护技术;安全机制

0     引 言

在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许多终端用户都利用云平台服务模式传递和储存信息。云平台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网络平台的一种发展趋势,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生活方式。但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利弊之分,云平台也不例外,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优势和劣势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云平台。目前,云平台信息安全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云平台结构相对复杂,控制面较广,稍有疏忽势必影响整个云平台,所以优化云平台的整体保护技术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     云计算的基本特点

1.1   可靠性

云端采用多路供电,应用恒温恒湿系统,引入集群技术、容错技术及负载均衡技术等,确保计算机持续可用。这样由云端网络终端组成的云计算系统,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计算可用性高,这是普通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势。

1.2   通用性

云计算并非是一种特定的程序,消费者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云服务提供商的协助,就可以单方面按需要获取云端的计算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并支持其他应用方式。

1.3   廉价性

“云”具有特殊性,其构成节点非常廉价,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云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并使用云端的计算资源,通过低廉的代价就可以享受“云”服务。

1.4   虚拟性

“云”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终端获得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但是并不是固定的实体。在“云平台”运行过程中,使用者不用担心应用的具体位置,更不用了解其他东西,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1.5   拓展性

“云”的规模能够帮助消费者快捷方便地获取相关数据,也就是说,需要时能快速获取资源,从而增强计算能力,不需要时则能迅速释放资源,以减少资源的使用费用。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的同时,还适用于各种应用。

2     传统平台和云平台的对比

云计算与传统平台相比,传统数据中心基本没有实现虚拟化,而云平台中的所有服务器存储都经过虚拟化,使云计算的计算存储水平及网络资源的综合程度、自动化管理程序、绿色节能程度等,都优于传统的平台,并设有环境资源访问控制机制,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了内部资源共享。云计算环境和区域边界传统平台的共同点是都能确保外网间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两者都设有边界访问控制机制,两者的数据传输都具备安全性。但是,云平台不但有监视和记录的服务器,还有其他设备,监管范围远远大于传统的平台。

3     云平台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在传统网络中存在数据泄露威胁,而在云计算环境中,也依然存在严重的数据泄露问题。云服务器上保存了大量客户的隐私数据,在多租户环境下,如果一个客户应用存在漏洞,则可能导致其他客户的数据泄露。基于分布式服务器的云平台允许多用户从接入口获取数据资源,并提供了可视化窗口,同时云平台的用户群非常广泛,其中也掺杂一些破坏者,并且服务器分布范围广等,导致云平台的监管力度不足,给破坏者带来了可乘之机。有些破坏者通过匿名的形式进入数据库进行破坏操作,给监控和追踪造成一定的困难,加剧了云平台信息安全的管理难度。

4     云平台信息安全技术分类

4.1   防火墙技术

在云计算平台搭建防火墙是保障内外网互联的安全屏障,是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防火墙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两大部分,通过测控、筛选、隔离访问网站的记录,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火墙的隔离系统能够有效避免威胁平台的因素,并阻止不法分子訪问登录。限制功能可以制约不同的消费者权限,登录云平台数据库的用户必须经过授权才能进入。云平台的分析功能能够自动对比病毒库,有效防止病毒入侵平台。

4.2   数据加密技术

目前,大数据具有经济社会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但在很多环节,大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大数据应用发展的瓶颈。而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对云平台中存储的数据进行有效加密,限制数据访问者的权限,从而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加密技术大致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保护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另外,加密原理是将数据原文换算成加密密文,在应用过程中再进行数据转换,依靠密钥将密文转换成明文。

4.3   入侵检测技术与网络监控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提供一种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能够检测出未经授权的用户,防止破坏者入侵平台。这种方法能够检测出非法用户,当发现非法地址平台时,可以进行有效屏蔽。在检测到异常的同时能够及时处理,从而确保云平台安全运转。同时,可以利用监控软件和硬件进行实时监控,侧重于平台的流量以及压力等环节,从而提高云平台的安全系数,保证其正常运行。

4.4   安全审计技术

安全审计技术是对平台的日常信息和活动记录为重点检测依据,对平台的环境、事件、网址等进行实时监控,并分析判断平台的安全性能,以有效阻止非法入侵行为,及时弥补系统存在的漏洞,有效提高云平台的信息安全性。同时,安全审计能够对平台的抗风险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审计,并对平台运行的各项技术和保护措施及其检测能力进行整体检测,改变落后的技术,挖掘先进的数据技术和网络安全审计技术,从而有效规避网络攻击问题,保证平台平稳运行。

5     云平台信息安全整体保护措施

云平台的信息安全系统可以进行数据安全审计、安全追溯,可以实时查看用户的需求。想要加强云平台的信息安全,一方面要做好实时监测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其中,安全保护主要是以云平台数据为依据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加密,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监测网络中软件的异常行为,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在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解决方案分发到客户端,从而有效避免网络攻击和入侵行为。云计算数据的处理和存储都在云平台上进行,还涉及用户隐私的内容,但在远程计算存储通信过程中有被故意或者非故意泄露的可能,所以相关企业必须采用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各种监测手段监控平台,能够维护用户的操作安全,防止出现黑客入侵行为,保障云平台正常运行及信息安全。

5.1   建立信任机制

目前,随着共享经济市场的发展,用户提升了对此类服务的信任程度,信任成为推动云平台发展的主要原因。云计算离不开虚拟化、并行计算等核心技术。因此,相关企业要帮助用户和各个环节的服务商建立信任关系,进而建立起可信的云,最终使用户将自己的相关数据都托管在运营商处,這就是最基本的信任。另外,还要进一步细化计算步骤,以加强云平台的信息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5.2   发展关键技术

相关企业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机制,利用云计算平台的高扩展性和灵活性,采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对云平台进行有效防护。

5.3   加强监督和管理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用户可以通过云计算在互联网上处理庞大的数据,并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相关企业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并提前制定相关对策,以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强化对日志的审查和管控,加大管理力度;在管理过程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控能力和自身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优化云计算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

6     结 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计算模式,信息安全是其至关重要的问题。另外,云计算具有可靠、通用、廉价、虚拟、拓展性强等特点,正在迅速普及和应用。云计算带来的新兴模式是继互联网之后软件服务业的又一次变革,将对软件服务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相关企业一定要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互联网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海健,陈夏裕,孙杨,等.智慧水务工控网络信息安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J].水利信息化,2020(3):20-24.

[2]巩耀晓.广电私有云计算平台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J].现代电视技术,2020(6):117-119.

[3]张恬.智慧城市信息安全路径探析:从顶层架构设计、分领域实施到保障机制及效益分析[J].特区经济,2020(5):74-76.

[4]温春东,刘云华,佟玉超.大数据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J].信息通信,2020(1):181-182.

[5]陈陟.云平台信息安全整体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1):151.

[6]曾丽霞.云平台信息安全整体保护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7(6):84-85.

[7]吴文典.云平台信息安全整体保护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2):31-33.

[8]李程远,范红,李海涛,等.云平台信息安全整体保护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9):65-70.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钢铁企业拥有庞大的物流资源量,吨钢的物流量在5吨以上。目前全国千万吨级及以上的钢铁集团已20多家,伴随着产业快速发展,物流板块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逐渐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影响要素。如何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集成,实现全流程共享和业务协同,为企业带来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控制等综合效益是摆在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某钢铁企业物流方式和区域物流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方案建议,为大型钢铁集团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钢铁物流、信息平台

1.绪论

当前,很多钢铁集团下属各钢铁子公司均建有各自的信息系统,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其中的物流信息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无法体现集团资源融合共享的优势。同时,与铁路、港口及上下游战略合作企业的物流信息也没有互通,无法即时获取外部物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组织、库存优化和客户服务水平;内部管理过程中存在数据信息获取不对等,数据信息口径不统一等问题,亟待建设多数据流贯通的物流信息平台。

钢铁物流的业务形式涵盖港口服务、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服务和贸易业务等多个领域,服务对象既包含内部客户,又覆盖外部市场客户。为更好地服务钢铁企业内部、外部用户,增加公司创效,亟需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平台,通过有效渗透融合,制定以企业智能化管理为核心,以供应链和智慧物流为两翼的信息化战略方针,实施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管理创新。本文积极探索“基础信息化及数据平台”建设,形成多数据流贯通的信息数据平台,同时,借助采销业务大数据,建立综合性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创效提供支撑。

2.平台框架

(1)总体架构

建立基础智能设备、控制系统、业务系统、数据平台、智能应用五层架构,从整体上支撑信息化平台建设。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2)建设思路

在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连接企业内外部资源信息的基础信息化及数据平台。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公司内各项业务报表的自动生成,打通企业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对接,形成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互动的良性机制,此基础上对贸易情况、市场行情、客户服务、合同管理多个方面进行信息整合分析,缩减贸易周期、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渠道,挖掘新客户以提高客户价值、满意度、盈利性和忠诚度,为企业物流业务扩展提供数据支撑。

3.建设内容

建设钢铁企业多数据流贯通的物流信息平台,完成门户网站整体布局,优化了信息平台登陆入口;搭建业务协同平台管理系统,为港口提供综合业务处理功能,涵盖港口作业费用、协力费、堆存费、堆场可视化、安全生产、设备管理、备品备件、放货管理等8个模块。客户协同平台配套建设手机APP功能,实现在线业务办理,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及业务咨询服务。合同及风控模块实现系统内的合同全覆盖。报表模块完善了生产经营类数据信息的分类和统计;建立了智能分析平台,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设计形成主界面、港口业务、贸易业务、设备管理、财务管理、视频管理等九个分版的可视化显示界面。

3.1 业务流程梳理

首先需要把钢铁企业中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门机,具有报警信息和称重信息,为解决门机报警覆盖范围过大问题,更改PLC控制器,通过PLC控制对各个报警信息增加细分的分段控制和详细信息提示。

磅房汽车衡系统,进行了重量、时间、车牌号等方面的数据对接,确保汽车衡数据及时、准确传入生产系统,提高生产作业效率。

门禁系统,开发管理系统,对接门禁车辆车牌号、进出时间,解决车辆依靠人工识别等问题,根据车辆进出厂情况,合理安排集疏港调度。

在此基础上,搭建客户协同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业务录入和查询功能,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与客户实现互动、互通,增强客户粘性。主要包括合同预约、车辆计量过磅、现场理货装卸货、车辆出场计量等。如图2所示

3.2 搭建业务系统平台

(1)建立数据接入平台

数据接入平台部分包括港口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基础数据系统对接、铁路作业数据对接、钢材铁路发运信息数据对接、贸易协同平台模块数据、大宗物资市场价格数据等的对接。对接方式采用数据抽取视图的方式进行,即被采集方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创建视图,创建只有数据库读取权限的用户,数据接入系统利用数据抽取工具将数据抽取到本系统数据库中,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对接内容如下:

港口系统对接主要是合同信息、货物明细信息、车辆入场信息、车辆出场信息、船舶停靠信息、装船信息、卸船信息、派工信息、计费信息、库存信息、入库信息和出库信息。

按照有关单位要求,进行铁路运输数据对接,以便于对从港口进行铁水联运的货物信息進行有针对性地跟踪。

钢材铁路发运信息数据对接有关单位,对接数据的主要字段包括货物品种、发货单位、到站站名、车数、吨数、装车日期、重量、运费等。经多次比对,集团内钢材铁路发运数据基本准确,可直接对钢材铁路外发情况进行查询。

贸易协同平台数据对接为系统内实时数据,主要为贸易合同信息、商品出入库信息、结算清单和收付款信息。

市场价格数据接入电子交易中心数据,主要为进口原燃料、产成品当月、当年的价格数据。

(2)建立报表分析模块

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和企业管理需求,优化公司港口板块的生产经营数据统计报表,加强指标数据管理,对子公司指标数据进行统一规范化定义、采集和应用,建立标准化的指标数据库,包括分货种、分船舶、分客户的吞吐量数据,在港货物的库存详细信息等,通过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度量维度进行分析。

(3)建立费用管理模块

建立线上价格审批流程,实现价格的多级管理;记录系统价格数据,进而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及时核算船舶港使、港杂费等港口作业费用,实现了线上结算功能;通过数据的自动流动解决业务问题,减少决策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不可控性,同时降低人工成本;生成费用报表,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其中:港口作业费用模块重置结算流程,对未缴费的客户禁止结算,实现现金流和结算收入一致;调取生产系统数据,根据货主、货种和作业方式等条件自动匹配作业价格数据,科学计算作业费用;协力费作业模块对发生费用额度进行限制,实现月成本费用的计划管理;调取生产系统数据,根据货种和作业方式等条件自动匹配作业价格数据,合理计算作业费用;同步生成电子结算清单,作为财务结算依据;堆存费模块调取生产系统数据自动匹配价格数据,准确计算作业费用;对超期货物合同进行突出警示提示,标明当前超期货物堆存情况。

(4)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模块

建立客户管理一体化模块,加强信息录入,实现客户信息安全和共享。主要搭建客户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单元,包含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联系人管理、客户服务团队管理、竞争对手管理、客户账号管理;业务管理、走访跟进管理、商机管理、业务统计表和走访统计表;通过技术分析对客户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5)搭建合同及风控管理模块

加强合同管理,实现应用系统内已生效合同,即运输、贸易、港口服务、仓储、货代、船代等业务合同,项目承包、劳务派遣等外协合同,工程建设合同,监理、检测、检验等服务合同和其他类合同的全部上线,功能涵盖合同信息的查询、统计报表、异常合同的预警等,为管理者及时掌握合同生效及合同履行情况,分析风险事前防控提供信息支持。

(6)建立设备管理模块

建设覆盖港口门座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汽车衡等大型设备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对前期管理的立项、招标或者比选、采购、安装调试、验收文件进行备案管理;对中期管理的部件运维、检修进行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同时,对设备故障信息、辅料消耗情况、点巡检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改善设备管理方式提供依据。对后期管理的设备闲置、报废等资料文件进行备案,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履历信息的全覆盖。

其中,台账从横向分为:基础明细、点检明细、检修明细、润滑明细、更换明细。基础资料主要为原始资料批量导入,包含设备归属公司名称、生产厂家、部件名称、部件型号、定修周期、点检周期、润滑周期、装机数量、维修说明和单价,其他明细一一与工单内容相对应。

(7)建立运输业务管理模块

依托于原燃物料、产成品外发等运输经营业务,建立货物运输类业务和运输服务类业务管理模块,实现从业务合同签订到结算单生成、收付款审核、报表统计等功能的全流程线上运行,运输业务管理模块数据与合同及风控模块关联。

(8)建立安全管理模块

建立全场智能安全管理模块,开展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监控、安全预警、应急指挥、教育培训、决策支持一体化等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满足包括基础资料查询、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日常工作管理需要,为进一步应对环境日益复杂、事故风险增加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厂区人员复杂的现场管理,持续推进双控机制信息化建设,有效实现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确保人员财产安全。

3.3 统一数据管理平台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數据资源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应用,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发掘数据价值,提升管理水平,支撑企业运营和决策。

(1)统一入口,搭建门户网站

建设物流门户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统一、集成、共享,为集团内外部客户提供便捷的物流咨询、业务办理、货物跟踪等在线服务。作为公司门户网站,实现客户服务与内部管理入口相结合,在扩大公司知名度的同时,增加了客户服务的友好度。

(2)统一模块,构建业务协同平台

建设采用自由数据建模工具,集数据准备、数据分析、报告形成为一体,对数据统计分析进行智能展示效果良好。业务协同平台作为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应用模块分类汇总,实现统一的权限控制,便于各子模块之间相关数据的及时有效关联;便于业务人员学习操作,提高系统使用主动性;便于管理人员查看分析,提升管理效能。

3.4推进智能分析应用

(1)设计完成主要指标信息可视化页面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思路,建立覆盖吞吐量、贸易额、现金净流量、创收降费额等多数据流的指标体系,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行状态,通过Weshare技术将采集的数据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

(2)开发完成库场图形可视化展示

通过高精度定位能力,对接港口生产系统,实现港口堆场堆存情况图形化展示,动态地展示实时堆场货物状态及信息,以及船舶停靠位置和泊位缆桩关系图,便于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堆场使用情况,并对后续现场作业起到辅助管理作用。

(3)同步实现移动端的管理操作

客户协同平台为现场操作人员提供合同预约、车辆过磅、票据打印、现场理货等操作,进而优化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为客户提供在线查询精确库存、派车装车预约、船舶到港预约等功能。

4.结论

通过建立基于多数据流贯通的钢铁物流信息平台,满足企业在系统集成、数据治理、数据资源管理、运输过程优化,以及企业运营管控与决策支持方面的需求;充分应用“互联网+”模式推进经营模式创新,整合线上、线下,上游、下游资源,共同打造业务协同平台管理系统:在生产统计环节达到数据统一性;通过统一的数据处理系统,实现生产经营业务各环节的数据统一归集;建设统一的业务办理和客户服务入口,在客户服务环节实现业务的在线办理与进度的实时查询;在市场拓展环节,实现不同业务板块间客户信息的共享,扩大与同一客户的业务范围与业务规模,增加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将供应链打造成为价值链,全力成为钢铁企业新兴产业的新军和主力军,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具有较高的典型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高辉,李荣华,梅潇,丁恒.信息构建视角下的在线健康信息平台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05):34-42.DOI:10.13833/j.issn.1007-7634.2020.05.005.

[2]郭秀红.大数据时代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与建设对策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8,2(09):149-150+153.

[3]刘鑫.服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株洲市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09):93-94.

[4]梁立,韦浩,蒋玲. 基于ESB的物流园区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模型研究[C]//广西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35-41.

[5]何国华,肖兰华.构建车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的现实意义[J].保险研究,2007(07):74-76.

作者简介:

郎孔山,男,河北石家庄人,河钢集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

刘瑞菊,女,河北石家庄人,河钢集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在分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架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服务模式的不足,按照物流服务交易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实现的难度,归纳和总结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三种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共享、物流服务交易、价值链集成,并对平台成功运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物流服务交易;价值链集成;服务模式

一、 引言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跨组织物流运作中的一种应用形态,是物流企业以及相关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一种公共架构, 目的是改进组织间协调机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一种特殊的跨组织信息系统(IOS: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从目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来看,可谓喜忧参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难题不在技术上,而是在服务模式上。一般来说,成功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两个条件:一是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二是需获得相当规模的用户数。而这两点都取决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取决于服务模式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带来相应的价值。

二、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1.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结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它的应用形态,既可能包括典型的EDI应用,也可能包括基于流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或共享的数据库,以及面向物流服务交易的电子市场等。从本质上来说,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形态, 它是基于现有的跨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的一种拓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结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基础设施层、技术标准层、支持系统层、模块功能层、应用服务层。

2.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要满足物流系统中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通过对物流公共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公共信息交换,为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完成各类功能提供支撑;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提供信息枢纽作用;为政府的宏观规划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基础资料收集,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公共信息的流动提供支撑环境。一个有效集成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可以为物流服务提供商、货主/制造商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个统一高效的沟通界面,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因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应该包括电子数据交换、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企业应用集成、行业应用托管服务、智能配送功能、库存管理功能、决策分析功能、金融服务功能、货物跟踪、政府行业管理等。

三、 传统服务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公共信息平台有两种典型的服务模型:单一技术驱动模式和单一信息中介模式。然而这两种模型都有着自身内在的缺陷。

1. 单一技术驱动模式。所谓单一技术驱动,是指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由单一的技术型公司主导,缺乏用户的深度参与, 从而使平台不符合用户商业战略的需求。日本的SHIPNET是单一技术驱动模型的典型案例。它建成于1986年, 由日本Nippon电话&电报公司投资和运营,连接着货代、航线公司/代理、点数公司(Sworn Measurers and Tally Firms),初衷是为用户提供文档传递服务。但系统在运营过程中一直面临着用户数不足的尴尬, 文献“7”总结了SHIPNET运营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单一技术驱动模式很难成功,这反映了技术驱动战略在平台开发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一般来说,信息系统的开发有两种驱动力量, 一种是商业战略驱动,另一种则是技术驱动。商业战略驱动是源于业务发展的未来需求,这种驱动力来自于业务部门,而技术驱动则是寻求利用新技术来发现业务创新机会,该驱动力主要来源于IT部门。在基于商业战略驱动的系统开发之间和基于先发性技术应用所能获得收益的驱动之间需要一个平衡。就平台开发来说,一方面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能力能提供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基本驱动力量。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组织的商业战略是有差别的,因而在缺乏主导性组织的情况下,需要对各参与方的商业战略进行某种程度的协调。如果在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吸引用户的深度参与,就不能准确把握特定的应用环境和用户需求,这是单纯技术驱动模式的致命缺陷。

2. 单一信息中介模式。国内建设较早的物流信息平台(如上海电子货运市场) 大部分采用的是单一信息中介模式,按照交易成本理论,交易过程包括搜索阶段、协商阶段、履行阶段。

在搜索阶段,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发布货源信息和货车信息的渠道。货主或运货商发现合适的交易机会后,根据对方留下的联系方式与之联系,进行关于价格、运输时间等方面的协商,这也就是交易的协商阶段。当协商成功之后, 货主与运输商自行签订运输合同或是口头约定,运输商按约定提供运输服务,货主向运输商付款,这是交易的履约阶段。

从以上整个过程可以看出, 在单一信息中介模式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非常简单的,它仅仅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而在协商阶段和履行阶段基本未发挥任何作用。而且搜索阶段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也是非常原始的。这种仅仅充当信息中介的业务模式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被证明也是很难成功的。

四、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

按照物流服务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实现的难度,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信息资源共享、物流服务交易、价值链集成。

1. 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基本的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共享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单一信息中介模式)。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运营协调,供应链成员(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面向运营层物流活动的协调。二是竞合联盟,物流服务价值链中执行相同活动(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角色间通过资源集聚来发展面向柔性的协作。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共享资源、分散风险或分担成本,结成一个联盟和大公司竞争或者开拓市场。

(1)运营协调。在供应链物流外包的背景下,供应链物流活动在供应链成员与各种物流服务商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要保持物流运作的一体化,必须有效实现不同角色之间和不同活动之间的协调。供应链物流的柔性一方面要求物流活动从依附于采购、生产或制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基于其自身的规律进行演化;另一方面也要求在供应链范围内实现对物流活动的集中控制,以满足物流活动的多层级协调的需要。在供应链的运作中,物流活动的深度和宽度都超越了传统的界限,多层级、层级内多个参与者在物流活动和管理方面都产生了了相互依赖性,从而推动物流结构、物流管理、物流协调的集中化。

(2)竞合联盟。竞合联盟既包括物流服务商战略层面的长期合作, 也包括短期的基于终端运输层面的动态联盟。协作运输和虚拟仓库是竞合动态联盟的两种主要形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由于运输和仓储企业规模有限,物理结构的网络布局和运作不能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使得资产利用率低、运营成本高,且服务水平无法保障。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网络组织或增值伙伴关系,推动传统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利于较快完善健全的网络设施布局,实现物流管理、物流操作和物流服务交易方面的规模效应,增强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2. 物流服务交易。物流服务交易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主要服务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开始基于网络进行交易。在物流服务市场领域,货物运输服务、仓储服务等事务性服务的电子化交易开展最早。物流服务交易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定位、系统集成和管理制度。

(1)合适的市场定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货运服务可细分为许多类型, 如普通货物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低值物品运输和贵重物品运输、 原材料运输和商品运输、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 长期稳定型运输和零散随机型运输等。市场定位是决定电子货运市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货运服务本身具有无形化、多维属性的特点,这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较大障碍。从交易成本理论来说,有着较小不确定性和较低特定性的产品交易应通过市场来进行。标准货运服务使用通用的运输工具,有相对标准的流程,因而有最低水平的交易特定性和不确定性,交易的关系成分最少。而特殊货运服务如保鲜运输等由于使用了特定的运输工具,有特殊的操作要求,运输过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如延误造成腐烂),因而相对标准货运服务来说,有更高的特定性和不确定性。多式联运服务涉及到多种运输模式之间的衔接,运输距离更远,使其特定性和不确定性也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因而,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刚刚开始发展的今天,进行标准化货物运输的交易将面临最低的风险,而在其它市场中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运输已成为现代供应链的一个重要控制变量,因而在货运服务的电子市场交易秩序还不健全、电子货运市场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交换渠道还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来采购运输服务必然面临着较大的交易风险,供应链倾向于将这种高风险内部化——基于年度或更长期合同运输的方式来获得有保障的服务。因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在短期内在集中市场(Concentrated Market)中取得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它最初的发展仍要依赖于一些零散型运输需求或随机性运输需求等一些分段市场(Fragmented Market)。

(2)动态和标准的集成模式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技术基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长期发展仍依赖于来自供应链的稳定的长期的运输需求。除了逐步完善市场交易秩序,减小潜在的交易风险外;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供应链管理系统之间建立动态的、标准化的集成模式,改进信息不发达状况,并从一些“点”需求的服务提供开始,逐步发展更高层次的运输服务。

在现有的供应链中,运输成为供应链设计、计划、运作的一个重要变量。运输需求的规划和执行都依赖于运输管理系统。因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建立标准的、动态的集成模式,以方便地建立电子货运市场和运输管理系统的集成,保证供应链流程的集成化和全程可视性。这是供应链采购电子货运市场服务的一个关键技术条件。

(3)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制度保证。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能防范整个交易过程各个阶段的潜在风险,从而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提供制度化的保证。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运输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控制变量,全程可视性理念使托运人越来越多地要求能掌握货物位置和状态的实时信息,以保证流程的集成性,因而履行阶段托运人最为关心的流程是履行过程监控。很多货运市场由于不愿意卷入有关纷争,因而对履行阶段提供了很少的支持。但这恰恰可能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一个关键机会,通过建立仲裁程序和一定的处罚制度,来提高机会主义的行为成本,增强信任机制,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可避免要承担的责任。

3. 价值链集成。价值链集成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高层次的增值服务模式。物流服务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开展基于能力互补、面向柔性的协作,称之为价值链集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把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货运、仓储、配送和流通加工企业通过统一的平台整合到一起,以构建完整的物流服务价值链,参与更高层次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

除了传统的企业并购和战略伙伴关系外,基于网络构建核心能力互补的虚拟企业, 也是摆脱企业资源限制,快速扩展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解决方案。这种应用能允许这些公司超越其本身所拥有资源的限制扩展商业能力,从而扩充了它的虚拟资源, 其目的在于通过优势互补占领市场。

除此之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是物流服务价值链成员与客户之间进行协调活动的信息沟通渠道。平台能为物流服务价值链的运作提供一个基于行业最佳实践的总体流程模型的模板,各成员可基于一定的模板建立物流服务价值链的特定的流程实例,各成员按照其在流程实例中的角色,基于相匹配的工作流模板来调整或开发其内部工作流,并与整体流程实现对接。

五、 结论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信息技术在物流服务方面的一种公共架构,在具体的实践中形式多样,有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港口或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但其内涵与本质是一致的,其功能和拓展功能也基本类似,本文按照业务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实现的难度,把服务模式分为三种:信息资源共享、网上物流服务交易、价值链集成,并研究了不同服务模式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平台成功运营的必备要素。

参考文献:

1.刘仲英,胡衍强,胡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研究.管理学报,2005,(11):188.

2.施先亮.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7):25-29.

3.董千里,袁毅.区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与构建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74-77.

4.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信息与电脑,2003,(1):30-33.

5. 胡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电子化协调机理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8).

6.Tae-Woolee,Nam-Kyu Park,John F.Joint,Woong Gyu Kim.A new efficient EDI system for container cargo logistics.MARIT.POL.MGMT.,2000,27,(2):133-144.

7. 胡衍强,刘仲英,胡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40-43.

作者简介:刘仲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禄青,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09。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就南充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南充旅游信息平台的技术方案,利用网络WEBGIS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建立以“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不同旅游机构与其他产业链条合作+旅游者对个性化服务反馈”的模式共同构建公众信息平台。

[关键词] 南充旅游信息平台

南充旅游开发中的信息平台的构建,本质是做到旅游信息化,为公众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信息化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各类旅游信息资源的效用,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具体地说旅游信息化就是把景点、景区、饭店、旅行社、交通、气候等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的旅游信息,通过技术手段采集、编辑、处理转换成用文字、数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来表示它们的内容或特征。

一、南充旅游业信息化现状

早在2000年12月国家旅游局在全行业实施旅游信息化“金旅工程”, 南充市的旅游管理部门、许多旅行社和三四星级饭店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通过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信息的发布和内部信息查询、文字处理、财务管理、计调等工作,推进旅游行业管理和行业发展手段的现代化。有的还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用于企业宣传公司形象、推介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相关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提供网上预订等服务,并将市场推广、预订业务整合到总部网站或网页上。但是,南充的旅游行业对进行信息化建设仍有迫切的愿望和巨大的需求。

目前,南充旅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仍有相当多的旅游企业对信息化服务认识不足。目前,南充市大多数旅游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而对信息化服务没有高度的认识。除三四星级宾馆和旅行社等有较好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网站对游客提供旅游网络服务,绝大多数旅游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受限于人力、物力、技术上的要求,许多二星级别左右的饭店的客房部、旅行社的计调部根本没有电脑,即使有,也是配置低档,网络设备不齐全。往往只当做一般的预订登记和财务结算工具,没有实现内部全电脑管理。

2.网页内容单薄。南充旅游网站多数是“大杂汇”的模式,有的仅从地方形象和企业形象宣传着眼,只有旅游资源和经营业务等一般介绍,对网络功能的多样性还有许多待开发的空间。与银行、保险、卫生、气象、交通等部门的合作仍待进一步加强。在网站设计风格、网上产品报价、网络预订处理和游客接待、客源分析及游客资料处理等方面,没有真正进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阶段,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3.旅游行业对实时数据的整合不够,信息分散在各部门和各企业,难以及时更新,信息共享不足,另外一个方面,在旅游信息收集收集中还存在旅游信息统计口径不一,数据失真严重,可信度低,已经影响到旅游业的诸多方面。随着自助游客的逐年增加,人们对出游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旅游网站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旅游信息服务的需求。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南充这一历史文化古城,加快南充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帮助旅游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吸引更多国内国外游客,扩大南充旅游业的市场份额,构建南充旅游开发的信息平台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南充市旅游公众信息平台的构建

1.旅游开发的公众信息平台的组成系统及内容

一般来讲,旅游开发中的公众信息平台由四个子系统构成: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旅游服务信息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交流机制 (如图1)。此平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应当在历史文化背景下,推出旅游环境的介绍,包括自然人文景观、社会旅游(休闲娱乐中心、农家乐等)和旅游产品特产几方面。该类资源信息收集处理的特点是内容详细、个性突出、艺术审美要求高。对于高级别的某一旅游景点,除了图文并茂外,还需挖掘景区景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信息。如自然成因、存在环境、民间传说、历史诗文、碑贴篆刻等全方位信息,使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信息形象翔实,呈现出立体态势,成为“活”的景点,更富于欣赏性,有利于展现旅游价值,使游客及潜在的游客详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从而激发兴趣并促进行动。

目前,像南充旅游网、南充旅游政务信息等网页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对南充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整理得比较仔细,突出了很多特色品种。景区划分充分利用了景点的人文联系和空间所属关系,反映和发展了景区主题色。比如根据陈寿万卷楼和阆中汉恒侯祠、朱德故居和罗瑞卿故居、嘉陵江畔的丝绸作坊和蚕渡码头,抓住三国文化探源游、将帅故里游、丝绸文化游三个主题,将南充定位于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此外,横向联系西山、锦屏山、巴巴寺等著名省级风景区,以及一些产业旅游资源,如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西山运动场、北湖公园、郊区农家乐等,一并推介川北凉粉、张飞牛肉、南充冬菜、丝绸精品等名小吃和特色产品。

(2)旅游服务信息系统

这一部分对于许多出行者而言,最具有参考价值,但在许多旅游网页的设计中,也是最不容易完善的部分,许多方面往往有所遗漏。笔者认为,这一系统需要着力补充建设以下方面:

①交通信息。应包含前往主要景区、景区内部交通和到附近主要城市的交通信息。包括交通工具类型、交通周转点的地理空间位置、出行线路的组合安排、不同类型条件下交通所需的时间、最新交通信息的变更、道路最新状况、油气站、收费站和停车场的位置及费用等信息。

②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及购物信息。包括饭店名称、菜系、主要经营业务类型、消费级别、规模、地址、订餐电话;各类宾馆名称、等级、价格、地址、电话、客房和餐饮预定情况;休闲茶坊、美容美发、按摩洗浴中心;各类歌舞厅、剧院、娱乐城;大型购物中心、特色专卖店等等。目前,许多网站对这一系统信息的介绍主要集中于南充地区的名小吃、三星以上的宾馆等高档消费场所。但对于更多的行业信息展示得不够全面,许多外地人来到南充,如无当地人的引导,对在南充的旅游消费仍不知就里。

③此外,这一系统还需加强旅游商务的数字化信息交流,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交换、电子商务及客游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咨询、预定和付款等服务。如主要景点旅游线路及其报价、客房预定系统和票务预定系统、气象报告等开放性的公共信息。

(3)信息交流机制

①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在于及时了解该平台提供的旅游景区信息在游客那里的反馈情况,包括游客对旅游信息平台的评价,对平台所推介的旅游信息的满意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对旅游景区、景点、相关特色产品及旅游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规划、调整、完善景区建设。除了传统的人际交流以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或游戏的办法让游客积极参与到该信息交流机制中来。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尤其是通过网络,以留言的方式在论坛、贴吧上发表游客对该平台推介的信息的满意度以及建议,甚至帮助更新信息,使平台信息更具有及时性、新颖性,更能服务于大众。

②不同行业之间的旅游信息交流。信息平台的管理者,通过分析游客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比如相互交流游客人数、类型、消费特征及价格等级,相关旅游产品实现的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情况。不同行业的收入变化比率和原因分析,并根据消费者的类型,引导其兴趣和爱好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进一步调整其旅游线路和消费需求,实现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工合作,达到理想的营销效果。

③还有面向旅游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进行专业分析工具,该系统内容包括各个职能部门的组织管理及有关旅游信息的统计、分析、处理与决策。如环境质量监测、游客需求分析、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为旅游行政管理、咨询和规划、培养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网上决策依据。当然,作为旅游管理与决策机构,此子系统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并且出于部门信息数据安全性考虑,只可实现部分信息共享。

三、旅游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撑——webGIS

1.数据库的建立

南充旅游开发的信息平台是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动态地存取、存储、管理、分析、查询和应用旅游信息的过程。旅游信息平台的最大特色是图文并茂,这需要建立一个图文数据库,能基于办公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平台,高效集成内部网、外联网和互联网的网络环境,汇集旅游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该数据库中,“图”的类型有二:一类是反映地理空间信息的南充的地形图、专题图及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经过GIS技术处理后生成的图形,如景区综合图、最优路径分析图等;另一类图是通过扫描、超级链接编辑组合的图片及动画,以配合对具体事物或事件的表现与说明,如景区景点卫星遥感图像、图片介绍、游乐活动的模拟等。“文”则包括文字说明及依托地理空间信息的属性数据库 (见图2)。

该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表和属性数据表,前者主要由道路、建筑物、水域、绿地、景点、商场、饭店等的空间数据组成;后者由这些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组成,数据库的组织方式采用的是扩展结构模型,各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同属性数据通过主外键关联起来。在服务器端,数据库可以采用目前主流的SQL Serer2000来存储文字、图片、视频和地理数据,使信息平台能够处理大量信息。同时,它与大多数开发软件能够很好地融合,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数据库技术,对近期的旅游信息进行采集,通过一系列专业决策模型,为旅游者提供近期旅游信息预报、旅游路线评估、最优旅游日程安排等决策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旅游销售预测、旅游旺期旅游景点导游调度、旅游景区规划等决策信息。

2.WEBGIS的技术支撑

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和出版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应运而生。 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地图可视化、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能高效、快速的管理、显示、分析这些复杂的旅游信息,可以帮助游客在对旅游产品的问题识别、信息收集、可选方案评估以及购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指导。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较低的开发和应用管理成本;真正的信息共享;巨大的扩展空间;扩展平台特性。

旅游信息平台就是为满足广大旅游企业、游客的需求,基于WEBGIS技术的实现信息化、大众化的一个平台。它以WEBGIS技术为支撑,结合数字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技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以可视化数字地图为背景,以文本、照片、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表现手段,全面展示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的现代信息产品,能实现容量大、生产周期短、信息更新快和交互式查询、分析等功能。

同时,可将多媒体视频点播作为旅游网络信息平台亮点,通过视频形式表现的三维场景,实现旅游资源展示、地方文化展示、旅游服务设施展示、旅游企业形象宣传、特色旅游线路的虚拟实景旅游等,使“无形”的旅游服务产品得到有形化。这样就解决了现实景观向虚拟空间移植并再现的问题,改变目前旅游信息化中存在的不能动态地再现实景,只能用有限量照片静态展示的状况。由于旅游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感受差异的过程,如游客能获得形象、真实而丰富的景点信息,势必会增强其旅游兴趣。

四、构建旅游信息平台的机制模式

笔者认为,构建南充旅游信息平台,需要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不同旅游机构与其他产业链条合作+旅游者对个性化服务反馈”的模式。

1.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信息数据的采集

这涉及到旅游信息源及其采集的途径。旅游信息数据源来自于旅游行业基本数据资料;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有关旅游要素服务信息资料;各种信息媒体提供的旅游资讯资料;各种旅游内部交流交换资料;旅游实际工作动态信息;旅游学科研究成果展示信息;旅游政务和商务信息;旅游调查和反馈信息等。比如说旅游主管部门应提供所辖区域的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包括食宿、风景名胜区、公园、博物馆、艺术画廊、旅游节目以及出入境管理、卫生检查法律条款、公共交通、天气情况等;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的同时力求详细,如公共交通信息方面提供方式、价格、时刻表、目的地等详细信息。旅游企业重点在于提供详细的信息,如客房方面提供设施、价格等详细信息。

旅游信息收集的途径也非常多。主要通过政府各部门、相关部门和单位;市旅游局各个部门的基础工作信息;旅游行业各单位,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载体上的文字、声像、电子等形式信息;有关单位主动提供或委托发布的旅游信息;各种交流交换旅游信息,另外还可以进行旅游实地调查获取数据。但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牵头,实现基础数据的采集。

2.不同的旅游机构和其他产业链条的合作

各个旅游企业提供的都是各不相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一旦联合在一起,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将会更加丰富,而多样化正是能使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合)最具竞争力的条件之一。许多旅游企业的做法是结合传统媒介来丰富自己的营销途径。如游客在网上寻找到个人所需的信息之后,能够再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接受这些企业的营销部门提供的“人对人”服务。这样大大增强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同时增强了游客的旅游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与国内大型门户网站,比如一般门户(新浪、搜狐、263、163等),专业门户(携程旅游网、中国假日旅游网、华夏旅游网、上海春秋网等)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加入后者中已经启动的分销系统,努力推销自己的旅游产品和其它服务。如:遨游南充中国旅游联盟网(http://www.nanchong.auyou.com)。

另外,要大力鼓励企业参与到南充旅游信息平台的建设之中来,尤其是南充的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更要参与到信息平台的构建的过程中,在网上更经济、更迅捷地向全国全球发布旅游信息,减少中间环节,以节约成本。而且,加强不同行业彼此间的横向合作与联系,也使该平台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系统,利于优势互补。在与旅行社、航空公司、景区、酒店宾馆、休闲娱乐中心等部门实行合作经营的前提下,作为他们的代理机构,代理销售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及交通票据,实现票务、酒店预订功能,也便于同旅游者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及时捕捉到旅游者的消费信息和趋势,有助于旅游企业开拓市场。

3.在信息平台上做些个性化的服务

现今大多的旅游信息化方式都比较传统,缺乏新颖、个性化的内容。因此,要提升竞争力,该平台需要推广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是旅游信息平台上提供的较高级的信息服务,它以公众为中心,按公众需要提供专业的信息,从根本上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比如说,采取数据库分类,可分为图形数据库、基础旅游信息数据库、基础旅游服务信息数据库以及当地基本情况数据库等。不同的数据库包括相应的数据。如图形数据库可包括地形图、交通图、行政图、景点的分布图、可供选择的旅游线路图等。游客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旅游的图形。从现今的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是大有可为的,它能树立自己的品牌,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互联网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处理问题的方式将大大的改变。这对旅游业而言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信息平台的构建,本质上是主动占领旅游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依靠科技,实施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的反映,能够为深层次的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着旅游公众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使旅游开发保持良好、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促进南充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昕薇王福生王颖等:基于GIS 的北京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4):33~35

[2]徐邓耀:南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33~134

[3]张正栋:基于WebGIS的区域旅游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水土保持研究,2005,(4):242~244

[4]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18~164

[5]谌柯邱乾西舒秋贵等:四川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对策与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6):560~562

[6]高夕果:基于需求的我国旅游信息源的开发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2):54~56

[7]刘柏云,旅游信息姿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J]. 图书馆论坛,2004,(3):145~160

[8]刘小航.广西桂林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J].热带地理,2004,(4):391~395

[9]杨唏徐兵:旅游信息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04,(24):63~65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还采用典型的传统运作模式,尤其是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更是粗放型的。而目前信息化平台是提升建筑施工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作为企业长久的战略目标及管理模式的革命得到大多数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增强自身管理能力、加强企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下,开始着手构建信息化平台。

关键字:建筑企业;信息化;构建平台

1、引言

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是以信息化管理作为最终目的来构建基于网络的平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依据,通过持续的改进措施来实现信息化管理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信息化管理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之路,最终的目的是彻底转变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经营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机构组织,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对于建筑企业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建筑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2.1信息化平台构建方式

根据建筑行业的资质,企业分为四类。特级资质的企业一般都是大型的企业,包括集团企业然后下属的一级、二级、三级分公司等,而包括的工程项目也比较全面。在企业的项目管理活动中,由于建筑行业的分散性,处于相同项目管理的人可能分部在全国各个地方,需要良好的沟通协作。对于大型建筑企业来讲,同时需要参与管理多个同时运行的项目。对于项目过程的管控需要有良好秩序和有效性,这些特点促进了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一般来讲企业需要构建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完成:

1)自行开发: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管理情况和特点,聘用专业技术人员针对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自行开发出一套信息化平台,并由企业或是第三方开发机构负责设计、开发与维护。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针对企业的特点开发最适用的系统、其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最强。但是因其是新系统,一般来讲开发费用、研发周期、后期维护都耗费巨大。

2)直接购买:企业可以市场上购买目前已经应用成熟化的信息化平台,可以直接使用或是由开发机构针对自身企业特点做出优化,并组织人员培训。通常来说这类系统有着广泛的使用程度,但是只能满足大众需求,对于一些具有明显特点的企业不一定适用。该方法针对性、安全性、可靠性均一般,但同样购买和维护适用费用较上种方法较低。

3)租用服务:企业可以通过租赁信息服务供应商已经开发好的信息化平台,通过授权的方式将自己的信息和管理模式嵌入到平台中,可以对各个子公司或项目部实行临时授权。该方法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和更新,还可以随时的取消授权来关闭项目管理。该方法费用小、适用方便、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针对性、可靠性、安全性均得不到保障。

不同的企业可以依据上述特点来选择最为适用的方法。不同的信息化平台有其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可以对企业管理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信息化平台的结构

因为建筑企业除了在内部管理外,还需要對外部进行适当的衔接。这就需要信息平台具有以下结构才能提供完整的管理模式:

1)外部接口:其主要是企业对外进行工作交叉时需要预留的接口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外包公司、监理单位、供货商、银行等部门或单位。

2)内部平台:内部管理模式的运作离不开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相互衔接和配合。决策层对于投资发展、财务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标招标管理、法律事务部、采购等方面做出决定意见。执行层包括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安质管理、协同工作等方面。

3)支撑环境:要完成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网络通讯传输系统以及所需要的数据库等。

因此,成熟完备的信息化平台在满足复杂的内部管理要求的同时,还应具备链接到外部部门和单位的模块,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但是最终的信息平台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内部系统的管理,应该将主要的功能放于内部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开发和研究中,预留出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外部接口系统为其次。

2.3各个部门信息平台建设

1)项目部: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现场的全部管理都由项目部完成,项目部作为基层建筑管理的主体对信息化平台的要求也是最具有代表性。在信息平台上实现项目管理的编码、共享数据、管理规范、操作标准等施工管理要素,将整体的管理过程放在平台中进行汇总和记录,针对项目的全过程和全流程进行监控或是自动采集项目施工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人员、技术、资料、流程等进行系统性管理,便于上报上级部门。其包括了合同管理、计价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资料管理等内容。

2)分包单位:劳务外包的信息化平台着重于考虑外包队伍的资质、施工技术和信用评价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外包资质的管理可以在平台中建立队伍资质信息并备案保存。对所有合作的或是有意向合作的劳务外包队伍按照施工类别进行分类存档、形成一个资源数据库,方便所有的项目部都可以参考和选择自己需要的外包队。其次,要求各个外包队伍提供相应的资质和施工经验以供参考,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备案,并建立一套相应的评级程序对外包队伍评级,在资料库中形成系统的报告后有助于对外包队伍的选择。最后,针对已选择的劳务外包队进行合同签订阶段,依据资料库中的详细资料选择不同等级队伍签订合同

3)总包单位:总包单位针对各个分包单位的管理、进度、资料、流程等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协助协调各个分包单位之间的工作配合和施工进度。同时还要对不同资料进行汇总、报表。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应注重于及时与分包单位进行沟通、监督施工关键点的工艺施工、汇总分包单位的上报资料等情况。则要求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能够依据施工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对各个分包单位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出成报告形式。

4)政府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着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手续审批和监管作用,对所属辖区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信息化平台中需要能及时链接到下属建筑施工企业的平台接口,可以进行数据浏览和查询,对其管理流程中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提醒改进。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还应对不同的建筑施工企业做好备案留存工作,以便在后续工作中方便查询。

传统的企业信息传递通过纵向的组织结构来进行传达。不仅传播速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外,在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纵向组织结构的庞杂导致信息内容通过决策层到执行层时已经偏离的原本的意思,在传递过程中造成信息丢失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发生。而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中,可以有效的避免该问题的发生:一是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实时的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可以实时的在各个地方进行管理协作。二是可以有效增加管理团队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不在拘泥于单个的项目管理。三是可以有效的缩短信息传输途径,避免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丢失和信息失真等现象。

3、结语

随着建筑企业不断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跨行业、跨地域的大型集团公司越来越多,项目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目前的发展速度,新型的管理方式必然是信息化的多层面交流、协同工作方式。现阶段的企业必须要依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平台构建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宋世宏, 张万仲, 刘长青. 基于网络平台的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J]. 施工技术. 2005,34(2)

[2]张勇. 构建企业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12,31(13)

[3]蒋帅.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2, 7

上一篇: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个人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