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项目建设范文

2024-05-04

产业项目建设范文(精选12篇)

产业项目建设 第1篇

在步步紧追之下, “滇中粮仓”—宜良最近有了新的标签:云南省惟一建材产业示范基地。但宜良仍不满足, 欲夺云南全省水泥建材行业的“话语权”。未来, 将逐步引进金珠、红狮、汇江、强力控股等4家年产水泥1 000万t, 产值达50亿元的企业进驻水泥建材生产基地。

2008年年初, 宜良按照市委、市政府整体部署, 紧扣富民和强县两大目标, 将工业发展、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开发列为四大工作轴心, 强力实施招大商家, 引大项目, 带动大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向产业基地逐渐升级。

连续3年招商引资, 其中有2年宜良是内外资双超150%。2010年, 内资预计到位40亿元, 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22.22%, 外资预计到位1 230万美元, 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2.5%, 形成了大招大引、招大引大的招商氛围。由此, 吸引了浙江红狮水泥、上海东方希望饲料、日发塑业等一大批企业进入宜良。

从2008年3月成立宜良工业园区以来, 宜良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 逐步形成了“二园六片”的产业布局, 其中北古城工业片区, 由当初的一片荒山逐渐变成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工业区;浙江红狮水泥、日发塑业、贵州红枫湖、盘江碳素等数十个项目争相落地, 相继开工并实现投产。目前, 该园区已有企业58家,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累计完成3.5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7 623万元;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09亿元。

来自税务部门的数字显示, 随着宜良“工业强县、招商引资”战略实施, 该县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尤其是水泥行业缴纳的“两税”收入2010年预计达2 750万元, 成为继电力、烟草行业之后拉动宜良税收增长的新亮点。而金珠水泥、红狮水泥等则是行业税收增长的重要企业, 仅红狮水泥的产值2010年就达3亿元, 实现税收近2 000万元。

宜良红狮水泥由红狮控股集团投资, 是目前该集团在云南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项目, 也是在云南一次性投资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招商项目之一。目前, 宜良红狮规划建设的2条日产5 000t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总投资10亿元, 分二期实施。其中, 一期已建成, 二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年产水泥200万t。而未来5年, 将逐步引进金珠、红狮、汇江、强力控股等4家年产水泥1 000万t, 产值达50亿元的企业进驻当地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上述水泥主导企业影响下, 宜良相继吸引了日发塑业、强力管桩、石膏厂等配套产业进驻, 形成了一个“葡萄串”式的上下游产业链。2010年年底, 宜良县工业园区被确定为云南省惟一建材产业示范基地。

即便如此, 宜良县委、县政府依旧负重突围, 逐步形成了以金珠、红狮、汇江、强力控股等年产值50亿元的建材产业集群;以巨利达、金和铸造、宜字玛钢、非标铸造等年产值60亿元的冶金铸造产业;以板材加工、五金配套等年产值50亿元的特色产业;以禽、蛋、乳制品、蔬菜加工等年产值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启动狗街再生纸加工片区开发建设, 力争建成年产值20亿元的再生纸加工产业;启动木龙片区规划, 形成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机械装备制造业片区的六大产业集群。

目前, 宜良正在积极构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实施“垃圾—热电—粉煤灰—水泥—新型建材”和“热电—粉煤灰—水泥—新型建材”模式的循环经济, 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强县的目标。

产业项目建设 第2篇

——三江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体会

十一五”期间,我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紧紧围绕“打造昌南商贸重镇、构建和谐平安三江”工作思路,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全镇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

明确定位、扩张容量、打造精品城镇、带动产业发展

小城镇是城乡统筹的抓手,也是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三江镇在把握小城镇定位和建设目标时,充分结合三江镇实际情况,依托三江传统商贸繁荣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镇域经济特点为突破口,在推进过程中,目标上突出“四快”(规划快完善、项目快完成、资金快筹措、成效快显著),措施上注重“三抓”(抓规划提品位、抓建设强功能、抓管理美环境),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镇区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一)城镇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在严格执行2000——2020年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了前后万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抓紧完成镇区控制性详规的报批,镇区结构初步形成了“一座大桥(秀挹大桥)、两大市场(三江集贸市场和三江商贸城)、三大功能区(以前后万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区、以三江集贸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集散区、以三江商贸城为核心的小商品交易区)”的一江两岸城镇格局。通过科学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产业化,逐步把三江打造成为了“辐射能力强、带动效益好、集约水平高”的区域性商贸重镇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城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五年来、三江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做大规模、扩张容量,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完善商业体系的建设,把商贸体系建设做为聚集资金,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蓄水池,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以市兴镇的工作目标,采取改建、扩建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分、各方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场建设,重点改、扩建集贸市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改进管理模式,成立了三江镇集贸市场责任有限公司,成功引进4500万元的三江商贸城的商业开发,通过市场的繁荣带动餐饮、交通运输业、小商品零售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向二产、三产转移,农民向镇民的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创新融资机制,多元筹措城镇建设资金,采取向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面拨一点、向外引一点、民间融一点等多种模式来推动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功能。五年来,共投资1.6亿元,重点抓好了三江秀挹大桥、广三公路、秀挹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逐步形成了一座大桥、四条主干道的城镇框架。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增强了城镇气息,提高了城镇品位和档次;三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五年来,投入0.3亿元,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三江中心卫生院的兴建、敬老院的改建、三江文化司法大楼、三江垃圾中转站、三江市场大棚建设、三江法庭、三江地税分局、三江农行分理处、三江信用社、自来水厂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大大提升了我镇的城镇服务功能和集聚能力。

(三)城镇环境面貌更加美化。一是强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整治内容等,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全员上阵、全民动手的强大社会声势。二是抓建设,提高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投入60余万元在主干道架设了路灯、铺设了人行道板,投入226万元深入开展“一大四小”工程,投资140余万元新建了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投资70余万元修建了“万芳园”“学府苑”两个休闲公园。三是重管理,建立了专业对口、责权统一、高效有序的城镇管理队伍。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居民的评选结合起来。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镇容镇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市场等专项整治,规范行人通行秩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形象。

通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高水平管理,使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承载力、支撑力、辐射力、集聚力不断增强,给三江镇镇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十一五”期间,我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13.2亿元增加到2010年30.1亿元,增长了128%;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734.3万元增加到2010年2360万元,增长了221.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4035元增加到2010年7563元,增长了87.4%;引进了盛强实业、瑞雪纺织等新项目21个,实际利用内资5.3亿元。镇域内工业企业数量由05年的280家增至39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形成了医疗器械、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纺织、机械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

借势扬势、做大做强、培植特色产业、促进城镇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动力来自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城镇发展要始终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必须是特色产业作为支撑。三江的特色产业就是蔬菜产业,在做大做强蔬菜这张牌做了大量仔细的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做优蔬菜基地方面有所突破。三江镇村民种植蔬菜远近闻名,但无“精、优、特”蔬菜品种,更无集中连片的蔬菜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成功的引进投资2000万元、占地1016亩的三江源蔬菜有限公司的千亩连片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已完成规划、土地流转、沟渠、高标准大棚建设,一期工程已投产。该基地建成后年产量约1700万斤,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吸纳农村富有劳动力200个,可示范带动2000人从事蔬菜种植、营销。使之成为了三江蔬菜种植一大转折点和亮点。

二是在做强市场方面有所突破。三江有着江西乡镇级最大的产地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对市场改造和管理,完善市场信息联网、电子报价、中介机构等配套设施,市场年交易额达到7.2亿元,常年从事营销人员3600余人,小货车(2吨以上)1000余部,货运信息部6家,制冰厂3家,恒温冷库9家,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辐射功能和聚集效应。

三是在做大蔬菜加工方面有所突破。三江蔬菜加工厂纯属礼品经济,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有蔬菜加工腌制窖400多个,但属于初级加工,完全没有形成真正的产品,通过内引外联等模式,松林村正在尝试蔬菜上超市、进市场发展模式。

四是在做活休闲农业方面有所突破。三江镇属南昌市一小时经济圈之内,充分利用三江的山、水、空气、土壤优良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休闲、观光、蔬菜产业,成功引进了三江菜园、百花洲休闲垂钓中心、柏岗山农场三个农家休闲基地。

通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做活商贸流通业,带动了周边众多乡镇种植蔬菜,辐射面积达8万余亩,涉及乡镇9个,每天运输人员到南昌达3000人次,年流动量70万人次,节假日、当墟时最高峰达到了3万人以上,成为了附近十几个乡镇的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的聚集点,镇区吸引了外来人口1.5万余人到我镇务工就业、开店经商、购房居住,新增餐饮店50余家,个体户550余家。城镇化水平达到42%,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3.7:60.3:16.0.同时产业的发展和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我镇土地资产的增值,镇区房地产产业蓬勃发展,土地价格逐年攀升(其中三江卫生院4.64亩地卖到960万,达到惊人的196万元/亩;房价达到2200元/平方米;临街店面价格由05年的4000元/平方米增加到1.5万元/平方米),成功地引进了三江商贸城、财富广场、幸福庄园等房地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大大加速了城镇框架的扩大,人口不断聚集、功能不断增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化相互带动、相互发展,促进了我镇经济综合实力大发展、大跨越、大变化,一座具有实力、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新三江屹立在南昌的东南端。

黄金产业 致富项目 第3篇

——本产品荣获“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重点推广产品,同时本厂荣获国家质量信誉示范单位,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200810088972.5

自从《大家文摘报》、《新闻信息报》、《生意经》、《新财路》、《农村新技术》、《创业致富指南》、《百姓创业》等多家知名媒体对河南省尉氏县蓝天生物科技发展中心的大蒜加工项目进行报道后,大量读者朋友、下岗职工纷纷来电来信不计其数;张厂长就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统一进行答复如下:

1、市场前景

大蒜酶是从大蒜中提取分解的制药原料,我厂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成功地开发出大蒜酶的分解技术,主要用于医药、化工、保健等行业;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大蒜的药效,解散痛肿、消毒气、除风破冷、健脾止泄、抗癌等功能。大蒜酶被国际为“生物软黄金”,国内外需求量大,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价格长期稳定性大。

2、投资

据有关专家分析,投资大蒜深加工项目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生产大蒜酶技术非常简单;手工、机器均可加工,有无文化三天即可学会。设备投资300元(一台搅拌机70元、一台粉碎机230元)全国各地都有,每百斤大蒜可提取价值1500远的大蒜酶;两人三天可加工250斤大蒜,提大蒜酶1公斤,可获纯利1800元。学员入厂亲手操作,学会为止,长期合作,回收价3500-4300元/公斤,现款结帐(也可上门收购),法律公正。

3、学习方法

为实现“免费创业计划”,为使全国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也为做其它项目上当受骗的人们,提供一次创业致富的机会,我厂免收任何费用,无偿提供全套加工技术,免除加工户的一切后顾之忧;如加工量大,我厂可提前支付50万的产品回收定金,现在加盟形式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令很多下岗职工、打工者、待业青年望而却步。我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不收任何费用的举措,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赞扬,切切实实地为投资者着想。为保证加工户的利润,我厂推出限额发展计划,即在全国范围内每个市、县转让一至二家,同时本厂可派技术人员上门免费指导生产,确保发展一家,成功一家。

4、本厂利益

我厂推出免收任何费用发展加工户的计划是分散加工产品,集中销售为原则,我们厂的利润在加工户交产品时,我们赚取一点差价,达到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广大投资者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容忽视,他们就是四五十岁的下岗失业人员、待业青年、农民、贫困户;他们最渴望自己创业当老板,却又最担心投资风险而常常犹豫不决的一群人。张厂长深切体谅这一类投资者的实际情况,推出不收任何费用转让技术计划;今年43岁的吉林省舒兰市人张书翔下岗后,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一家人的生活费,孩子的学费,让夫妻两人一筹莫展,简直喘不过气来。偶尔的一次机会,张先生看到我厂免费转让技术的招商信息,就立刻电话咨询;考察市场原料,张先生通过考察我厂,觉得是个理想的黄金项目。张先生认为我厂张厂长推出的免费计划是让广大加工户先赚到钱,然后给厂里一点利润的举措在当今社会已不多见,马上就投入运作;第一个月利润就达到八千多元,比上班的收入高几倍,张先生信心倍增,计划下个月增添两名员工大干一场……广西的杨新杰、新乡的戌建翔、湖南的单阿群、洛阳的曹玉倍等等每个月的纯利润都在六千元以上,所有的加工户都可电话查询。如果加工户向本厂交产品10公斤后,我厂可为你提供全国50多家收购地址和电话。

喜讯:我厂又获荣誉,被国家《商品与质量》投诉受理中心、《商品与质量》消费市场调查中心评为“全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无投诉用户满意品牌”,成为该厂创业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在这荣誉的背后,其所创造出来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的。

本厂同时提供新法废水、废料中提取白银技术。投资200元即可生产,简单易学的暴利项目。

产业项目建设 第4篇

陇县在实施2013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过程中,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按照陕财办农字【2013】22号《陕西省财政厅关于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和陕财办农字【2013】23号《陕西省财政厅关于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精神, 强化“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培训服务”五项管理措施, 严格执行项目实施方案, 累计完成投资5 261.89万元, 其中财政专项资金971.89万元, 整合涉农资金1 800万元, 自筹资金2 49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 重点支持了高标准建园、生草覆盖、集雨窖、灌溉管网、果园机械等关键环节, 全面提升了苹果产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加强组织协调。县政府成立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将项目建设任务纳人县级目标责任制考核, 实行月检査、季考评、年终考核工作机制, 协调整合农业、水利、国土资&源、财政、扶贫、果业等各类资金1 800万元, 召开项目实施推进会6次, 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議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制定了《陇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细则》, 明确了资金系管理的责任主体、使用范围、资金拨付和报帐程序、运行机制。对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海了资金管理法规和报账制度知识培训。印制了《陇县现代农业苹果项目资金预拨申请单》和_《陇县现代农业苹果项目资金报账申请单》, 设立专账专人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 严格·按省批方案和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加强项目工程管理, 健全完善了《财政资金使用暂行办法》、《档案管理制度》、《项_目管理办法》、《项目领导小组议事会议制度》、《项目考评办法》、《项目验收办法》、《果园机械使用管理办法》、《整合涉农资金方案》共八项制度:实行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明确由财政局牵头, 果业局实施的工作机制, 聘请了中介代理机构, 召开g招投标会议8次, 完成了苗木、果园机械、竹竿等共10项的项目建设内容;聘请工程监理公司对集雨窖、灌溉管网及立架格网安装工程质量进行了监理。严格执行实施区域公示制, 共张贴项目公示公告55处186张, 对项目实施区域及建设内容在省市媒体发布信息专版26条-丨创新实施模式。扶持陇县盛源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及绿源果品等5个专业合作社参与项目实!施。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果园机械及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6个, 完善企业及合作社与I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采取租赁、调换、承包、托管等流转方式, 集中连片流转土地489户1 837亩, 发展100亩以上大户5个。强化培训服务。采取部门包村、技术员包户包田块的办法, 举办培训会35期, 培训果农5 000人次, 发放技术资料6 200份, 指导项目区建设主体全面落实高标准建园、成龄园提升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大力宣传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对苹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广泛宣传项目重点支持环节补助政策.多角度报道项目建设工作动态、典型经验, 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向果品基。地建设投资。图片说明:1、县政府、果业部门领导督查指导项目建设进度2、县政府、县果业局领导现场指导项目建设3、省果业局专家郭民主培训指导4、项目区果农到凤翔县苹果示范园参观学习5、项目区配套的果园机械6、强力推广立架格网栽培技术7、成龄园提升管理成效显著强化措施严格管理全力实施现代农业苹果产业项目建设-一陇县实施现代农业 (苹果) 产业项目纪实

工商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调研报告 第5篇

一、我县工商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情况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等各项战略,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调度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项目建设规模成倍增加,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全县产业发展基础,拉动全县经济即期增长和积蓄发展后劲,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重点项目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重要性更加突出。如“十二五”以来,我县工商产业共累计实施项目建设45个,完成投资6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20%,年均增长46.2%,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3%,保证了GDp13.1%的平均增长速度。三年来,年均工商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了50%,人均投资赶超到全市的平均水平。

2、摸索积累一定经验,化解了各种新问题。随着重点项目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建立起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项目主管部门和单位、项目单位三级组织管理体系,以及市领导挂帅推进、目标任务分解、定期调度例会、开调度单整改等成体系的调度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管理力度进步加强。但同时,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也是焦点难点问题和矛盾多发地、集中地,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及其他综合承载压力加剧,尤其是重点项目一些土地、资金等要素获取的难度也同样加大。

3、项目推进机制激发了新的活力。创新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分行业、产业组建了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领导与部门包抓责任制,每个项目各有一位县级领导同志挂帅,主要依托一个部门成立,多个相关部门参加,以这种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实行大项目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20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县级重点项目,对在建项目、拟新开工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协调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效地整合领导力量、工作力量,加大了推进力度。一批新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县,其中,龙源风电项目、六万吨铸铁配件项目、三十万吨过磷酸钙项目建设。1-6月份,全县工商新开工项目1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完成年计划49%,为近几年进度最快的一年。

4、项目建设的思路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一是标准更加务实。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县、建设幸福县这一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我县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最终实现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双增加”,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凡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项目、环评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上,凡“赔钱赚吆喝”的事坚决不办。二是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在科学进行产业规划、项目策划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的全球产业转移、资本流动规律,积极开展双争取活动,组织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整合部门、企业、园区的资源,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开展专业招商;选择重点地区和城市,有针对性地开展“蹲点招商”、“敲门招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年西洽会“双对接”活动,共对接项目6个,投资总额19亿元。三是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注重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引导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购并联合、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合资合作,既引进了新的技术、新的资金,又促进了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如,三合磁铁选矿技改项目达产后,将成为我县铁原料第一大生产基地。中苑黄金采选项目、石材产业园建成投产,将成为目前西北技术领先的技术研制中心和出口基地。

5、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度实现新的提升。成立的项目包抓责任制和考核体系,既是一种领导方式和推进机制,更是推进产业招商,提升产业聚集度的重要举措。坚持把上大项目与培强产业结合起来,无论是原有企业通过内部挖潜、横向联合、技术改造、战略合作等多种途径上项目,还是新引进项目,都重点围绕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的集群发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促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对于打造工业、商贸产业高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必将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6、项目建设为加快富民强县进程起到新的推动作用。全县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力推进,既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又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还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有力地促进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工商产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策划储备不足。突出表现为部门对项目策划储备工作不重视、不主动、不细致,很少提前3-5年对中长期储备项目进行策划、筛选、论证。从“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储备情况看,虽然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开展了两轮“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的提报工作,但目前汇总的策划储备重大项目只有23项、投资仅35亿元,与测算的“十二五”期间300亿元投资规模有较大差距。从争取中央和省市投资项目情况看,不少时候是我们及时了解到了国家、省市扶持政策,但由于项目策划储备工作不充分,手头没有项目或者没有成熟的项目,只能临时拼项目、找项目,往往在短时间内拿不出符合要求的项目(包括项目的规划论证、可行性研究、审批立项等具体材料),而无法获得上级资金扶持。

(二)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部分列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项目因在项目选址、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建设条件落实、资金筹集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致使项目列入计划后因无法实施而取消投资计划。二是项目设计深度不够。初步设计时对项目建设条件、使用功能、整体效果等方面考虑不周全,对主要建设内容、工程量清单等测算不准确,造成工程开工后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过多。三是项目概算编制不全面不细致。部分项目在编制投资概算时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中仍只考虑了工程建设费用,而土地补偿、拆迁等费用未计入投资概算。一方面是超概算问题时有发生。

(三)项目建设管理监督“多位一体”。主要表现为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责权不明晰,这点在我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尤为明显。在多个领域存在着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三位一体”的现象,这些单位既是项目建设单位,同时也是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督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运动员,项目监督管理质量受到影响。

(四)项目后期管理相对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不及时。二是少数项目竣工验收后结算不及时。三是项目投入使用后未开展后评价。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运营一段时间使用后,全面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经验与教训等,是不断总结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政府投资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县各类项目都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

(五)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要素制约方面,一是土地制约。突出表现为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土地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过长。二是资金制约。我县项目多元化融资渠道还没有形成,项目融资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项目融资难度加大,小企业及新建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环境制约方面,另外,项目前期工作周期过长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一方面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本身就相对复杂,项目建设申请办理立项审批、规划许可、土地征用、土地权属登记、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手续,涉及规划、国土、建设、发改、环保、消防等多个部门;另一方面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协调配合不够和项目建设单位不了解手续办理常程序的主观原因,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甚至出现项目手续不全即开工建设的现象。

三、工商产业项目工作对策与建议

建设新型纺织产业集群 第6篇

海安县:产业链完整 后劲发展足

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安县,纺织产业高度聚集,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42家,其中,7家纺织企业产值超10亿元,46家纺织企业超亿元。

据海安县副县长卢忠平介绍,2012年,海安县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1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海安县不仅丝绸业全国知名,同时色织和化纤产品领跑全国。”卢忠平说。

“多年来,海安县委县政府把纺织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对纺织行业发展充满信心。”谢明表示,目前海安县的纺织产业不仅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同时还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希望海安县要继续抓住发展机遇,稳扎稳打。

“海安县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后劲十足。”陈树津强调说,当前像海安这样的纺织产业集群在未来的发展大有作为,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要从七方面来打造一个新型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实现产业和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要让广大中小企业享有公共服务权益;三是要建立诚信,打造品牌文明;四是要具有创新精神;五是要拥有固定的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六是要实现产销结合;七是要继续提高纺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

盛泽镇:产业独具特色 竞争力强

在纺织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盛泽镇,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初期单一丝绸化纤产品向纺机、装饰、家纺、棉布、产业用布、服装等多样化产品发展,在行业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介绍,目前盛泽纺织工业总产值已达到781亿元,占到本地区比重的94%,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作为盛泽地区龙头企业,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得到了陈樹津的认可。在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陈树津指出,宋锦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把这种产品做大做好,并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拓宽产品的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纺织产业是盛泽纺织行业发展方向。在吴江久鑫织造有限公司,在厂房屋顶打造一个屋顶农场让陈树津大开眼界。陈树津表示,屋顶农场的做法非常有潜力,值得推广。

“盛泽纺织行业的繁荣发展,在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谢明说,盛泽纺织行业产业链完整,集聚力高,同时一批批骨干企业正在逐步壮大。

陈树津指出,近些年来,盛泽在建设纺织产业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希望盛泽按照当前行业发展方向,继续稳步发展,并成为全国纺织行业集群的标兵地区。

产业项目建设 第7篇

我国水泥需求量巨大且产量高

由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住房和交通方面的建设, 使得我国对于水泥的需求还将快速增长。报告中指出, 我国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直接推动水泥需求量大幅提高。以北京至上海高铁线路为例, 该线路拥有1318公里的高架桥, 共消耗水泥1652万吨;沿线共设22站, 平均每站需要10万吨水泥, 消耗水泥220万吨, 整条高铁建设投入水泥共计约1872万吨。而2010年, 整个东非 (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以及布隆迪) 的水泥产量仅为800万吨。据预测, 我国水泥需求量在2015年前后将达到19~23亿吨。

由于对水泥的巨大需求, 我国水泥产量自1985年以来连续27年居世界第一, 成为世界水泥生产大国, 水泥产量占到了全球一半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为20.6亿吨, 约占全球总量的60%。我国水泥产业一方面能源效率在提高, 另一方面消耗总量依旧在增长。

巨大的水泥消耗, 直接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据悉, 我国水泥产业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的5.08%, 超过全球总排放量的2%。除温室气体以外, 水泥行业还有其他突出的环境问题也需要解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数据显示, 水泥产业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0%。

能源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存差距

报告中指出, 最近几年, 我国水泥产业能源效率有很大的提升。2010年水泥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41%。主要因为新兴工艺的投资使用对能源效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例如, 2002年, 我国仅有16.8%的水泥企业使用新型干法窑, 大部分工厂仍在使用落后低效的湿法窑、小立窑。而到目前, 超过89%的企业已经使用了新型干法窑, 淘汰了1.5亿吨的低效产能。

同时还有大量低效工厂和落后产能被淘汰。自2006年起, 我国开始淘汰落后产能, “十一五”期间, 我国淘汰了2.5亿吨落后水泥产能。水泥行业在近十年来的发展呈现出集中化的趋势,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 2012年我国最大的水泥制造商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总产量的25%, 而在2005年, 前十家制造商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

报告中还指出, 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水泥产业余热综合利用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出了积极贡献。据悉, 到2011年底, 我国已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13条, 其中有950条生产线已经建设了余热发电生产线, 总装机容量达到6374兆瓦, 年发电460亿度, 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1125多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2万吨,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我国水泥产业虽然能源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依旧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 尤其落后于西方和日本。我国新型干法窑生产线的平均能耗仍然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5%至25%, 即便是我国先进的工厂, 其能耗依旧比国际同行高5%。窑炉飞灰、电石渣等废物原料和建筑垃圾可用于替代熟料, 减少单位水泥产量所需的能源投入, 但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水泥企业仍然较少使用替代燃料和熟料。另外, 我国水泥行业还有许多设备还是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水平, 这些设备能耗高、环保水平低, 需要更新, 我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潜力非常大。

利用水泥企业处理废弃物

业内人士指出, 虽然我国水泥产业自身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但同时也可以利用水泥企业处置有毒、有害废弃物等, 从而从总体上弥补和降低水泥产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事实上, 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已经把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生产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将利用日产2000吨及以上, 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理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的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列入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本) 》鼓励类。同时, 国家已对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示范线的建设予以预算内资金支持, 还将继续对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及污泥给予补贴, 以提高水泥企业处置废弃物的积极性。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 使水泥产业成为新型环保产业, 是“十二五”水泥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生产力布局上, 可考虑在大中城市周边有条件的企业, 以利用现有大型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为主要途径, 布局建设一批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的环保项目。

水泥产业绿色化需政策更需资金支持

报告中指出, 政策法规的出台是水泥产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大量政策法规来提高水泥产业的效率, 其中有40多项推动水泥产业绿色化的相关规定, 对新建工厂的效率进行严格监管, 逐步淘汰落后技术等。同时, 还出台了大量致力于减少污染的管理措施。

但是, 要提升水泥能源效率、绿色化发展, 不仅仅需要政策法规的监管, 同时更需要经济激励措施。据业内人士估计, 我国水泥产业如果要完成绿色转型需要投入2800亿元。据悉, 2012年国内水泥行业遭遇“寒冬”, 2012年水泥行业的净利润下滑超过50%。资金的缺乏和过低的利润直接阻碍水泥产业绿色转型。如, 目前我国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高, 主要是由于水泥窑脱硝技术成本昂贵, 每吨产量的安装成本需要20~40元, 而水泥的利润通常为每吨50元。因此, 水泥企业并不愿意采用脱硝技术, 且目前由于脱硝技术的补贴非常低, 以至于整个行业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依旧很高。

我国水泥产业绿色转型一方面亟需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急需外部资金支持。但是目前该产业的财政激励力度过小, 尚不足以推动相关投资活动。另外还有很多地方出于对本地就业和地方经济增长的考虑, 很多地方政府也并不愿意对当地企业施加转型的压力, 绿色投资的实施还需要强劲的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

产业项目建设 第8篇

1 制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市制种产业在市场、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催生了一批种子加工企业和市场经纪人, 外销市场辐射拓展, 呈现出产销两旺、生机勃勃的喜人局面。综合分析我市制种业现状, 既有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 又有令人隐忧的不利因素, 迫切需要深谋远虑, 制定良策, 促进我市制种业又好又快发展。

1.1 发展优势

1.1.1 自然条件优越。

我市土地肥沃,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气候干燥少雨, 无霜期长, 有黄河灌溉之利, 生产的种子颗粒饱满, 色泽亮, 质量好, 自然脱水快, 深受外地客商欢迎。境内109国道和110省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铁路横贯全市, 为南来北往的客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外调种子快捷方便, 费用低,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客商到我市进行粮食和蔬菜繁 (制) 种交易。

1.1.2 产业初具规模。

石嘴山市种子产业从2000年起得到迅速扩大, 到2008年全市制种面积发展到10.5万亩, 其中粮食制种达2.1万亩, 蔬菜制种达8.4万亩, 年产种子1800万公斤左右。种子繁育亩产值1620元左右,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以上, 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截止到2008年, 全市共有农作物制种企业25家, 辐射带动了全市16个乡镇近70个行政村2.6万农户从事种子生产, 制种收入达1.3亿元。

1.1.3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市现有100万元以上种子生产企业25家, 持有商标18个, 其中“绿茵”、“宁兴”、“仙苑”3个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引进山东登海、北京阿维斯特等种子企业在我市建立了3座种子加工中心, 年加工种子1200万公斤左右。基本形成了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全市组建的制种协会 (合作社) 有2家和制种企业25家, 专门从事种子经销的经纪人300多人, 专业技术人员160人, 持证种子检验员35人, 持证种子加工储藏人员22人。各类制种组织年吸纳农村劳动力5.3万人。

1.1.4 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以下简称《种子法》) 的规定, 结合全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种子企业注册登记、制种计划申报等多项制度, 有效地规范了企业和基地的生产经营行为。为了有效地维护企业和农户合法权益, 通过签订合同订单的形式来明确企业、农户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全市大多数从事种子生产的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了《农作物种子预约生产合同》, 做到了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1.1.5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自2004年以来, 市委、政府把制种业作为我市的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从产业化政策、资金、科技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有力地促进了制种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各县区也把优化制种区域布局、建设制种园区、扶持产业组织、促进规模种植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制定了详细的补助标准和考核细则, 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制种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1.2 制约因素

1.2.1 种子繁育规模小, 主导品种优势不明显。

尽管制种面积逐年增加, 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 除部分园区外, 大多数制种户仍处于各自分散种植的状态。

1.2.2 种子企业的精选加工水平偏低。

虽然我市种子企业不少, 但是大多数企业技术力量薄弱, 所繁育和销售的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及主要蔬菜品种无一是自我研发的, 种子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私营种子企业主要从事常规蔬菜种子生产, 制种基础条件差, 布点杂乱, 生产地点不固定, 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低, 加工设备落后, 检验能力差。无严格的生产、加工技术标准, 造成种子优劣混杂, 也是影响种子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所产种子大部分通过初级产品以大包装形式外销, 种子精选包装程度低。除本地外, 终端市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外地客商手中, 大部分利润被外地客商获取。

1.2.3 种子品牌多而杂, 不利于形成强势竞争力。

目前, 我市种子生产规模仅有10万亩左右, 制种企业和协会不过27家, 而持有商标就达到18种。这种“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的品牌竞争方式, 不仅达不到做大做强产业的目的, 而且容易造成拼内耗、成本高、收效微的局面。其次, 宣传工作不到位。参加全国各地种子会议的只是一些种子企业, 规模小, 影响力有限, 没有形成合力, 缺乏推介品牌的力度。第三, 品牌营销方法落后, 形式单一, 声势不大。

1.2.4 企农合同履约意识较差。

部分企业在销售不畅时不能完全按合同办事, 拖欠种子款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农户法律意识淡薄, 种子畅销时不能完全履行合同, 不按规程操作, 弄虚作假, 倒卖、掺杂使假情况仍有发生, 影响了种子市场声誉, 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1.2.5 种子产业龙头带动能力弱, 组织化程度低。

我市种子企业和协会主要有县 (区) 、乡、村三级形式, 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 属松散型管理模式。企业发展资金紧缺, 长途货运以路运为主, 成本较高。种子专业协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不能强有力地带动种子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

1.2.6 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近年来, 农作物种子生产市场竞争激烈, 制种成本上升, 利润下降, 市场风险加大, 经济效益主要靠扩大规模和提高产量获得。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没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种子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营机制, 制种农户甚至个别地方政府强行转嫁所有风险到种子生产企业, 制种企业有苦难言。

2 石嘴山市种子产业发展思路

2.1 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从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出发,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以市场为导向, 品种为基础, 科技为支撑, 依托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 稳定外向型稻麦制种, 稳步发展玉米繁种, 大力发展瓜菜制种。加大产业支持力度, 重点培育制种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 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带, 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市种子市场竞争力。

2.2 发展目标

到2012年, 全市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16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制种达4万亩, 蔬菜作物制种达12万亩;种子产量达到2500万公斤左右, 总产值达到2亿元左右。

2.3 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2.3.1 蔬菜作物制种:

以平罗县为主, 形成以河西 (黄河) 6个乡镇、河东3个乡镇为主的蔬菜种子繁育基地, 逐步达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

2.3.2 粮食作物制种:

稻、麦、玉米制种形成以平罗南部3个乡镇和惠农区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产业带。

2.4 产业发展的建设重点

2.4.1 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引育、推广体系建设。

在平罗县、惠农区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和示范园区建设。在加强科研部门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同时, 支持鼓励种子、农技等部门积极引进试验新品种, 多渠道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步伐, 加快我市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审定推广步伐, 引导制种由代繁代制向自主繁制、自主经营转变, 摆脱品种代繁所带来的高风险和低收益, 增加产业效益,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打造自主品牌。

2.4.2 加强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市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为龙头, 各县区种子检验站 (室) 为基础的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加强对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在提高种子质量的同时, 促进种子企业质量意识的普遍增强, 生产高质量、高信誉的种子, 实施名牌种子战略, 促进品牌效益的提升。

2.4.3 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

在石嘴山市建设一个万亩高标准制种基地和二三个种子加工中心, 从土地规划入手, 配置暗管排水、喷灌、滴灌设施和现代化种子加工包装生产线, 构建从生产、风险控制、田间作业、收获、烘干、精选、包衣、包装等完整、标准的种子生产、加工链, 推动制种标准化、规模化, 吸引国内外种子企业进驻我市, 扩大产业规模, 提高产业知名度。

2.4.4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 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发布本市的种业信息, 改善服务条件, 拓宽我市制种产业的合作渠道, 增进我市种子产业和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构建制种技术长效机制, 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聘请专家, 建立专家与技术人员联动指导机制, 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3 做好石嘴山市制种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资金投入

市上应尽快成立制种产业领导小组, 研究国际、国内种子需求趋势, 协调制种企业、政府、基地关系;尽快制定我市种子生产基地环境治理保护办法, 加大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杜绝危害性病、虫、杂草随亲本传入;加大招商力度, 积极引进区外种业公司到我市开展制种, 在协调等服务方面给予全力帮助, 给生产经营者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

3.2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制种业规模化、产业化

目前, 制约我市制种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布局散, 规模小, 竞争力弱。建议加大对种子加工企业、协会、经销大户和制种园区的政策扶持。

一是由市县两级政府尽快出台制种业指导政策, 鼓励引导种子加工企业、协会通过重组、联合、改造、股份合作等方式, 组建一二个种业产销集团, 并以集团身份申报市级、区级乃至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项目的扶持。

二是提高制种基地和制种大户的补助标准。受农业生产成本增大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 原有的补助标准对调动农户、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积极性已经弱化。建议对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的制种基地, 每亩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

三是积极扶持企业、协会、农户应用推广制种标准化新工艺、新品种、新技术, 从技术培训、设备更新、分级包装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

3.3 加强组织营销推介, 推动种子品牌市场化运作

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 也是政府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组织和引导种子加工企业和协会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种子 (农产品) 交易会、展览会、展示会, 对企业和协会的参展费和摊位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 扩大企业品牌的对外市场知名度。通过多交流、多参展的形式来吸引国内外客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 以此增强我市制种业的环境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4 着力培育优势品牌, 开拓种子自主外销市场

在组建种子产销集团的基础上, 筛选、整合市内种子过多的商标名, 集中培育二三个优势种子品牌, 重点向区内外推广。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载体和多种方式, 推广普及农产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等相关知识, 使企业、协会认识到注册商标对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性。对认定的种子品牌,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展销会等加强对产品的质量、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广泛宣传, 努力营造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我市种子著名商标培育信息数据库。组织市、县涉农部门开展一对一帮扶, 扶持种子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帮助其争创市级和自治区级著名商标, 提升制种产业层次。对获得自治区级和市级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8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 对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种子品牌给予1万元的奖励。

3.5 加强管理, 制定标准, 提高制种业生产水平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按《种子法》和《农作物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管理。

一是规范制种企业的管理, 严格实行企业准入制度。

二是完善合同签约程序。实行全市统一的合同文本, 依照法律程序签订有效的生产合同。合同协议要经过公证部门或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公证, 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达到依法管理合同的目的。

三是加强合同履约的监督检查。逐步推行现收种现兑款的办法, 限期收购种子和兑付种子款, 严格履行合同。将履约情况、兑付能力、信誉等作为企业年度考核和次年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

四是加强对制种产业的管理, 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加强对乡镇、企业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 确保制种产业工作稳定有序。

五是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 负责对全市生产的种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3.6 抓好协调服务, 保障制种产业健康发展

采取“政府补、金融贷、民间筹”等多元化融资方式, 切实解决种子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由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企业信贷担保中心, 为发展前景好、市场信誉好的种子企业及时提供信贷资金扶持。积极探索企业发放小额债券的筹资途径, 聚积民间资本, 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活力。

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建设与思考 第9篇

关键词:迁安市,粮食产业,项目建设

1 概况

迁安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 分3a3批次进行, 涉及6个镇乡, 58个行政村, 将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节水工程0.42万hm2。按照迁安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发展目标, 优先在水源有保证的粮食主要种植区, 资金整合能力强的区域, 农民积极性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乡镇开展。

2 建设管理

2.1 健全领导协调机制

为加强项目建设领导, 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 主抓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 财政局、水务局、农牧局、国土局、发改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地点设在财政局, 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局长兼任, 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2.2 健全各项监管机制

2.2.1 严格项目工程管理

项目建设管理将严格按照项目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基层监督员制, 按有关要求进行采购、施工等建设管理。为保证示范工程的建设质量, 工程施工和电力施工采用公开招标制, 设备材料采用唐山市财政局、水务局统一招标采购, 分别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正式合同。聘用唐山市金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对工程进行管理。由于农田水利项目涉及家家户户, 该项目实行村民代表义务监督员制度, 每个项目村均选出2名村民代表作该项目的义务监督员, 负责该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工作。

2.2.2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批复的工程建设内容使用资金,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财经纪律, 实行专人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 坚决杜绝截留、挤占和挪用。建设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制, 在财政局设立专户专账, 对资金统一管理, 并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和程序拨付, 确保专款专用, 并随时接受上级财政部门及各级审计部门的监督审查。

2.2.3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根据相关文件, 制定了《申报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项目检查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项目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 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搞好了竣工验收管理和技术资料归档管理, 保证项目技术资料齐全, 为工程管理提供条件。

2.3 加大资金投入机制

为减轻农民负担, 按时完成建设目标和任务, 迁安市加大了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的本级财政投入。县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随着迁安市经济迅速发展,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迁安市政府对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所需的配套资金已足额到位;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全部由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列支, 待年底市政府组织验收后, 予以拨付。

3 工程管护

工程建成后, 通过对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 基本达到农业水利化、节水化的目标, 为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落实岗位责任制。使管理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 使各项工作都有人抓, 有人管, 制定必要的奖惩措施, 对职责完成好的, 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职责完成不好的, 进行批评、教育;通过对工程实行以拍卖、租赁、承包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了管理主体, 调动群众兴办水利的积极性, 促进水费征收制度的改革;由水务局每年组织1~3次技术培训, 重点培训镇乡水利部门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传授工程的使用、保管、养护、抢修等技术, 使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确定合理的灌水水费征收标准, 不多收, 不加价。项目村、群众及承包租赁者三方都有满足, 这样才能使项目区做到经济自主和良性运行。

4 工程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 新增节水灌溉工程0.42万hm2, 安装智能井房和数据采集设备547套, 可时时有效地对土壤墒情、水位变化、水量动态输出进行监控。年可节水能力379万m3, 全市节水灌溉面积从现状21920hm2提高到23320hm2,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百分比从54.8%提高到58.3%。项目区冬小麦单产达到382kg, 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60kg;玉米单产达到488kg, 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70kg。通过实施该项目, 项目区年增产冬小麦379万kg, 玉米442万kg。年效益总计达1314万元。

4.2 社会效益

本项目不仅包括水利基础建设, 也整合了农业开发、交通、农业、林业等多家投资项目, 增强了粮食产业链。项目实施后, 农业生产条件将大大改善, 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 提高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高项目区内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和作物灌溉保证率, 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将全面推动项目区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和工程管理体系建设, 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生态效益

产业项目建设 第10篇

一、江苏沿海资源禀赋与产业带建设

(一) 江苏沿海地区资源禀赋分析

1. 独特的区位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南端与经济中心上海相连, 伸入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都市群, 北端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相望, 是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中转站。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已经形成沿海港口、新长铁路、民航机场、沿海高速、苏通大桥、崇启大桥、通榆运河以及沿海三市向外连接的多条高速公路组成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加上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的沿海铁路、盐徐高速大丰段、海启高速和锡通高速如东段, 沿海地区的高速交通网将更加完善。

2. 丰富的自然资源

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的黄金海岸。沿海海域占全国沿海总面积的20%, 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4, 淤泥质海岸约60%在不断淤长, 每年淤积1000平方公里左右。风电资源十分丰富, 总量超过2500万千瓦。淤泥质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技术条件已具备, 954公里海岸线很多地方适宜建设深水泊位和大型能源、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项目。丰富的滩涂、海洋以及港口、旅游、文化资源为重特大项目落户、培植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

3. 叠加的国家战略

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江苏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通过国家发展战略, 引导要素资源流向。一方面是政府掌握的要素的流入, 国家计划安排的重大项目、交通设施等可能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进入, 如江苏沿海高等级公路。另一方面是国家战略引导市场上的各种要素流入, 包括实行更为开放的体制和政策吸引国际要素的流入。在交通配套、高科技支援、扩大开放度等方面, 给予综合的支持。

4. 较好的产业基础

新一轮沿海战略布局, 跻身国际深水大港行列的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坚持创新驱动, 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上求突破, 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基础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板块产值全部过千亿元。滨江临海的南通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电子产业、纺织业、电力能源产业、建筑业已有相当的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而盐城的特点是资源丰富、空间大, 后劲十足。以汽车、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领衔, 致力培育壮大船舶制造、风电设备、光伏和能源等新兴产业, 发展速度跻身全省前列。

(二) 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1. 产业规模扩张迅速经济实力提升明显

江苏沿海三市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不同, 发展各有特色和优势, 连云港将建成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盐城拥有丰富的海域滩涂资源, 南通通江达海并紧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近年来,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不断深入, 产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产业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以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纷纷落户沿海地区, 推动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大发展, 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如南通的船舶工业、农村休闲旅游业, 盐城的汽车制造业、农业产业化, 连云港的“三新产业”、农业经纪人和农业合作组织等新兴产业和产业组织的发展, 使产业质量得到了优化、产业组织模式得到创新。

2. 产业布局加快转移资源优势日益显现

国家战略的实施既需要各地有全局一盘棋的共同认知, 又要有对自身的客观分析和定位。江苏沿海三市抓住世界经济正经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比例不断上升的契机, 产业引导政策不断出台,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以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纷纷落户。积极引进国内外产业资本, 投资船舶工业、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纺织、电力能源、粮油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 已形成渐次铺开、规模日显的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越来越多的资本、项目向园区集聚、向港口集聚, 已成为拉动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3. 港口功能不断提升临港产业加速推进

港口是沿海开发的龙头。南通在形似海鸥展开双翅的江海岸线上, 正打造一条包括海洋工程、船舶修造、精细化工、高新材料、现代物流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带。南通洋口港于2008年实现通航,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大港, 港口竞争力不断提升。连云港港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点, 具有极其广阔的腹地。保证了连云港港的运输需求具有巨大的上升势头。大丰港作为江苏沿海中部唯一出海大通道, 区位优势明显,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集疏运体系正在完善中。江苏沿海着力打造以新能源、海洋特色产业、现代物流业、临港大型石化产业为重点的四大沿海产业带。目前江苏博汇集团已签约大丰, 项目总投资500亿元, 已完成项目投资81亿元。洋口港由中石油、新加坡金鹰、江苏国信等联合投资160亿元的LNG接收站及天然气项目正加快建设。

4. 要素配置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仍较薄弱

在核心技术研发上, “短板”仍然较多, 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不完善, 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 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 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 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资本和技术的需求较强烈, 需要外部资本的流入, 相关的融资渠道也还不够完善。随着沿海开发步伐的加快, 对港口管理、港城建设、产业园区运作、科技、金融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 现有的人才结构远远不能适应需要, 必须十分重视沿海开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二、以特色产业港建设带动大丰产业转型升级

(一) 加快建设江苏沿海特色产业港

大丰港位于江苏省1040公里海岸线的中心位置, 是江苏沿海重点建设的三大深水港之一。一期二期码头建设的巨大成功给大丰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货物吞吐量逐年倍增。2011年液化码头和大件码头建成通航, 建成万吨级泊位8个, 年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 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 同比增长144%。双向八车道通港大道竣工通车, 疏港四级航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省道226加快建设。三期码头开工建设, 标志着大丰港向亿吨大港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自1990年开始论证建港以来, 大丰港经济区引进的项目总投资已达1100亿元。2011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0个, 进出港口万吨以上货轮1000多艘次。大丰港经济区海洋生物产业园“一馆四中心”建成开放, 海洋产业研究院、大丰港海晶创投中心建成营运。同时, 沿双向八车道通港大道, 密集布局风电产业园、上海光明工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工业园等特色园区, 建设通港大道产业带。围绕市区和海港新城“双核”, 推动市区东进, 港城西延, 东西呼应, 功能互补, 形成“产业集聚、区城融合”之势。目前已吸引了中电投、中海油、中石化、博汇、南京化纤、联鑫钢铁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港区, 形成重石化产业、钢铁与冶金产业、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重型装备制造业、木业与粮油深加工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努力将大丰港建设成江苏沿海特色产业港, 是大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必须坚持港口、临港产业区、港城“三港联动”, 在有限的空间实现集聚发展、集约开发。以专业码头集聚特色产业, 以产业发展拉动港城建设。

(二) 大丰传统产业升级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由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模式, 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发展, 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1.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大丰产业基础良好, 已形成风电装备制造、木材加工、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四大新产业。传统的制造业从规模上占绝对优势。纺织、机械、食品和化工四大产业占全市工业的92%, 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 其中机械行业的空压机、抛丸机、热处理、冷温精锻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相对来说, 冶金、木材、石化、粮油和能源等新兴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创新驱动力不足, 缺少高端技术人才, 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创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对外技术依存度比较高。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一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装备,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二是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应用计算机技术, 改造传统和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 使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跨入现代化管理轨道。四是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解决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是转变经济方式中的关键步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大丰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丰市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重型装备以及电子信息产业, 文化创意等产业也取得重大进展。以新特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实现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 综合开发, 以新的产业形态集约发展, 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大丰口岸、土地、能源、劳动力、地缘等优势, 加大力度, 创新举措, 招商选资, 全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

三、强化产业特色共谋江苏沿海区域协同发展

(一) 高起点培育江苏沿海产业带

新兴产业的发展, 不仅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十二五”时期, 高起点打造沿海产业带, 形成错位发展、聚集发展、联动发展的格局, 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头戏。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江苏沿海将形成“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即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市区为“极点”, 促进生产要素集聚, 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一带”是以沿海地区主要交通运输通道为轴线, 加快沿线城镇发展, 进一步强化腹地产业优势, 形成功能清晰、特色明显的沿海产业带和城镇带。以临近深水海港的区域为“节点”, 加快布局临港产业, 建设临港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 培育和壮大临海城镇。

“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 充分考虑了我省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对于优化空间布局, 实现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发展布局, 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力布局, 发挥各自优势, 防止三市各自为战搞小而全、小而散的开发,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二) 强化区域特色坚持错位发展

沿海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各不相同, 如果不顾自身条件拉项目、要政策、一拥而上, 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在所难免。在产业发展上既要立足于培育新增长点, 为保增长促发展增强后劲, 又要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只有以个性发展强化产业特色, 以优势互补提高开发效益, 以良性互动避免过度竞争, 才能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大丰市作为江苏沿海产业带的一个重要“节点”, 必须妥善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 大丰产业布局与江苏沿海产业带发展

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 必须建立省一级的平台, 规划引领错位发展优势产业, 创新合作机制, 避免各自为政、盲目跟风。江苏沿海三市各有特色和优势, 必须形成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模式,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针对江苏沿海的资源优势, 产业布局既要考虑到资源禀赋, 也要考虑到区位优势, 甚至要考虑到当地的人文因素。加强区域层面的统一布局与建设, 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的布局和滩涂资源开发。把沿海产业布局由一条线变为相互关联的三大块, 既考虑到沿海优势, 又照顾到了产业必备的战略纵深, 更好地发挥沿海开发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区域性的开发平台, 如投融资平台, 滩涂资源开发平台, 沿海产业基金与政策平台等。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做好大丰市产业布局与全省产业规划的衔接。

2. 大丰港与江苏沿海港口群

江苏沿海三大港口群的定位已经明确:连云港为国际性、综合性远洋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 盐城大丰港口群是侧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性港口, 南通港则建设成多功能综合性近洋枢纽港。大丰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 连云港的组合港和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工业港, 要和连云港、南通港的发展结合起来, 相互配合, 优势互补。同时拓展与上海港等国内外重要港口的关系。从盐城看, 大丰港与射阳港、滨海港和陈家港地理位置近, 腹地市场同构性很强, 在管理体制上, 可借鉴太仓港、常熟港和张家港港“三港合一”, 合力打造苏州港品牌的做法, 以大丰港为龙头, 建设盐城组合港, 形成“一港四区”的错位发展管理模式。通过设计区域间的对话协商和区域合作机制, 有效解决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 沿海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作为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的黄海湿地, 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原始处女地, 广阔无垠的滩涂保持了原始、古朴的风貌, 物种珍稀奇特, 景致优美。在黄海湿地核心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 (丹顶鹤) 自然保护区。中华麋鹿园野生麋鹿种群占世界总数的1/3。处理好沿海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要重视滩涂湿地生态功能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严格环境准入门槛, 加大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力度, 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建成我国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4. 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壮大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随着沿海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 制造业加速向沿海集聚, 既对现代服务业提出了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 也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打造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沿海地区海洋、湿地、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 要加强沿海旅游带建设, 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旅游产品, 培育一批沿海有特色、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品牌, 打造“江苏海上旅游新干线”, 努力将江苏沿海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5. 发展海洋经济与港口、滩涂综合开发

立足出版产业,建设阅读文化 第11篇

本刊讯(记者韩阳)1月7日,《图书馆报》发刊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吴慰慈、中宣部出版局离休研究员陈源蒸、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图书馆馆长杨沛超等出席了发刊仪式。

中国图书馆学会是《图书馆报》的协办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在京的几位副理事长,除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临时出差外,都来参加了发刊仪式,足见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报》的重视与期待。作为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对《图书馆报》的创刊十分重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亲自道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图书馆与出版社,作为书业的上游和下游,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新华书店总店等单位与图书馆界长达百余年的互助与合作更是出版史和图书馆史上的佳话。他表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将尽最大可能,为《图书馆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

发刊仪式结束后,《图书馆报》还

举办了2009全国优秀馆配商的颁奖仪式。

韩寒新年新杂志独领风骚

本刊讯(记者韩阳)新年伊始,天津华文天下向2010年图书市场扔下了第一枚“重磅炸弹”——由韩寒首次担纲主编的新锐文学杂志《独唱团》创刊号于2010年1月隆重上市。最近少有作品问世的韩寒本次以主编身份参与到杂志的制作,能够给读者带来何种不同的文字享受也是值得期待的。

之前关于“没有刊号”“撤稿换稿”“尝试50种封面工艺”等种种传闻更是让《独唱团》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而作为出版方的华文天下也用同韩寒签署的保密协议将神秘进行到底。记者从华文天下了解到,“保密”也是韩寒一再提出的要求。而此前,有网友在网上称有三篇文章上了《独唱团》,经查后,韩寒发现确实有一篇是杂志的内容,立即就撤了稿。而第一期杂志主要还是韩寒的约稿,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天价征稿”所征得的内容,杂志里会有,“但只有极小一部分”。另外,《独唱团》的封面已经设计出炉,据悉到目前为止在华文天下也只有设计团队和少数高层领导见识过其封面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就韩寒这个名字就足以吊起广大“韩迷”和读者的胃口,加之以上的种种,更是让大家睁大眼睛期待“韩寒新作”的诞生。而韩寒及出版方天津华文天下更是对《独唱团》的前景大为看好,30万册的首印量足以证明作者的魅力和出版方的实力,然而2万册的限量版恐怕很难满足“韩迷”们的要求。

饶雪漫新年推出纯文学少女杂志

本刊讯201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盛大文学,华文天下的活动可谓是大牌作者云集。话题作家韩寒,少女文学掌门人饶雪漫,日吸亿金创作女王郭妮,以及蔡骏、安意如等炙手可热的畅销作家悉数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被称为“少女文学掌门人”“文字女巫”的饶雪漫携其创作团队重磅推出最新杂志一一时尚纯文学少女读本《17@SEVENTEEN》。

曾几何时,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掀起办杂志的风潮,比他们更强劲的是越来越多的作家纷纷推出自己的新作者,打造一条规模化的产品线,集体变身出版人。2008年饶雪漫的“雪漫文化”成立,饶雪漫首度以出版人身份亮相,成立自己的策划团队。这种名人带新人的市场策略不失为一种有效推广。“雪漫文化”相继推出影像杂志《奋斗》《最女生》《秘果》等一系列青春文学杂志并获得成功之后,又携手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出版全新时尚纯文学少女读本《17@SEVENTEEN》。新杂志即将在2010年1月25日在全国各地发行。

产业项目建设 第12篇

合肥航空产业园2期工程 (天鹅制冷产业) 项目是中航工业合肥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贯彻执行中航工业“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该项目的开工奠基, 是天鹅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新起点, 天鹅制冷将按照既定的“一体两翼、三新三化、30亿”发展战略, 以陆海空天军工制冷为主体, 精尖特新特种制冷和高端商用制冷为两翼;通过品牌价值的塑造、商业模式的创新、集成网络的构建, 走差异化、专业化和适度规模化之路;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天鹅制冷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陆海空军用制冷制造商、中国最大的工业空调制造商、中国最大的船用空调制造商、中国有一定规模的中央空调制造商;实现“做中国制冷空调先锋, 做世界防务制冷先导”的公司愿景;完成“成为一家制冷技术高端和企业管理卓越的高科技公司。为国防创造精品, 为客户创造价值, 为员工创造机会, 为股东创造利润, 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使命。

合肥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兵在致辞中说,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是合肥航空产业园非航空防务、非航空民品板块的骨干企业, 也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制冷领域的重要单位之一, 公司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 秉承“军工创造科技, 天鹅成就先锋”的经营理念, 所研制生产的各类制冷产品不仅基本覆盖了陆海空天等国防领域, 长期为总参、总装、总后, 空军、海军、二炮等军兵种配套, 而且还广泛应用于特殊环境要求的工业、商业、船舶等民用领域,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 公司通过战略转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营业收入实现了年平均50%的增长。他表示, 航空产业园2期工程 (天鹅制冷产业) 项目隆重奠基, 标志着天鹅公司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以建设为契机, 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公司未来, 高起点、高标准落实公司战略, 为中航工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下一篇:电工技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