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保洁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27

产业园区保洁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加快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钟德友摘要重庆市文化创意园区发展中存在产业聚集力不强、 融资难瓶颈、 知识产权保护不强瓶颈, 人才短缺瓶颈等问题, 需加快采取优化市场环境. 激励政震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支撑、 融资体制建设和人才开发支撑等政策举措来加以化解。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聚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政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为一体, 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 和谐共存的新型经济园区。 重庆作为正在崛起中的西部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 培育和扶持创意产业周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重庆市综合竞争力、 把重庆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 二是提升重庆文化地位, 做大做强本土文化、 实现“建设与直辖市相适应的文化中心” 的要求; 三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式转变的重要举措。1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近几年来重庆重点打造了l 7 个各具特色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集聚区, 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起到J一积极作用。 但是应指出, 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1. 1业态单一, 产业集聚力不强重庆的文化创意产业闶区建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空间扩展与建筑更新改造快于产业的生成和集聚, 进驻企业较少,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规模小, 其产值在经济中所占比例低, 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依赖性较强, 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二企业规模小, 无法实现规模效应, 抗风险能力弱, 如果不迅速加以整合、 优化, 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是晶牌效应弱, 文化产业品牌屈指可数, 没有形成具有独特个性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1. 2知识产权保护较弱1. 2. 1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20 0 6 年至20 0 8 年, 市一中法院受理涉及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分别为32件、 4 3件、 58 件, 共计133件, 每年以约35%的速度增长。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期既是其与传统产业矛盾突出的阶段, 也是自身发展问题集中的阶段, 现时也反映出重庆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1. 2. 2政府服务, 引导功能较弱各产业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引导及相关培训教育。 各产业园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多数园区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目前兴起的园区多数是在产业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 即使“一哄而上” 也很难产生规模效应, 形成整体竞争实力。1. 2. 3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处在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作者简介:钟德友, 男,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 近年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参与国家课题3项.支持, 但重庆市的中介服务机构并不成熟, 既缺乏专业人员,也很难提供中小企业需要的规范全面的服务。1. 3融资难瓶颈显著重庆市文化创意食业融资难, 在间接融资中的困难主要有:( 1)无形资产比重较大, 担保能力相对较差;( 2)银行的信用评级比较单一;( 3)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观念滞后;( 4 )银行管理体制不顺, 信贷过程复杂而繁琐。对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上存在: 资金来源单一, 基金规模较少; 政府财政资金不能满足广大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的需要; 缺少对j: }i保机构的法律规范。风险资本支持的力度不够, 在实际操作上真正懂得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的人还不多, 缺少文化创意风险资本运作的专业的评估机构、 法律机构和职业经营机构等中介服务配套。 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民间风险资本投资子文化创意企业。1. 4 人才短缺瓶颈突出目前发展重庆创意产业最缺乏的是创意人才。 一是创意人才数量少。 20 0 8 年, 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从业人员, 重庆只有15万人左右, 北京超过9 0 万人, 深圳达25万余人。 重庆文化从业人员仅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2. 15%, 上海为2. 7 9 鬈, 湖北为4 . 2茗。 二是优质创意人才短缺。 重庆不仅人才数量少, 且领军人才缺乏。 尤其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 文化贸易型和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科技型人才, 以及懂文化, 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2加快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2. 1优化市场环境, 促进产业集聚2. 1. 1强化市场主体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开、 公平、 公正的市场环境, 为此应做到: 在投资核准上摒弃投资核准上的所有制歧视, 在金融服务上政府要促进金融机构在融资、 汇总, 转帐、 结算、 资本运营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企业和公有制企业提供同等的金融服务, 在土地使用、 对外贸易、 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公平待遇。2. 1. 2放宽市场准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 鼓励国内外著名文化创意、 制作、 经纪、 营销机构, 利用其人才、 技术、 资金和营销渠道,进行投资或合作, 开展文化创意活动、 生产、 创作及提供科技含量高、 集约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2. 1。 3注重精益求精切忌粗制乱造, 浪费资源, 一定要使活动、 产品成为能够代表重庆作为直辖市的水平, 有影响和市场潜力的精品。 按照不同的产业类别, 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类别聚集区, 使那些相关产业能够聚集, 实现优势互补。 同时还要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几个具有困际一流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 要打造出若干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产业链, 并且围绕文化创意产业链培育一批富有竞争力的企业。2. 2加快制定激励支持政策, 提高产业集聚能力2. 2. 1完善财政激励方式20 10 . N 0 25鲤万方数据 一是要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基金的来源靠政府财政投入、 基金收益、 社会捐赠等, 资金用于贷款贴息、 项目补贴、 支持担保信用体系建设、 创意奖励等, 以此激励文化创意企业技术创新, 研究开发文化新产品、 新项目。 二是要设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 采用阶段参股、 跟进投资等方式, 吸引市内外的风险资本投向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 三是支持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开展相关文化创意培训。2. 2. 2建立支持基金的稳定增长与统筹运作机制要加大财政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 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文化投入, 形成政府、 企业、 社会多元化、 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格局。 要健全专项资金审批制度, 按照突出重点、 效益优先的原则, 制订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的分项预算计划, 由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审议。 要提高资金管理透明度, 建立健全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制度, 规范资金运作程序。2. 2. 3用好税收激励政策, 支持促进企业创新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激励政策, 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或文化创意企业研究开发机构、 集成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 组建各级工程实验室、 行业工程中心和文化创意企业技术中心, 对其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税收激励政策扶持。 完善激励人力资本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制定鼓励多渠道办教育、 文化创意企业对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再教育、 个人对人力资本自我投资的税收政策。2. 3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保障支持体系, 破解知识产权保护较弱瓶颈2. 3. 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是研究和制定整个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通过规范性文件明确全面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优势吸引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向我市转移, 使我市创意产业朝知识密集型和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是研究和制定特色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其保护办法。2. 3. 2构建知识产权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信用评价制度, 提高失信活动成本, 以制度促诚信, 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2. 3. 3构筑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一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的服务内容应当贯穿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阶段。 二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应当注重公共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三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应当成为各类知识产权保护主体的信息反馈中心。2. 3. 4 培育知识产权中介组织第一, 推动知识产权社会性中介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第二, 扶持和规范知识产权营利性中介组织的发展。2. 4 加快建立金融支持体系, 破解融资难瓶颈2. 4 . 1加大贷款的政策性支持鼓励孵化器多元化投入、 企业化运作、 专业化发展。 经认定为市级孵化器均可享受相同的扶持政策, 如申请种子资金,孵化器建设资金、 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补助等。2. 4 . 2创新间接融资方式鼓励商业银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扩大对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项目试点。 建立符合文化创意企业贷款特点的审批方式。 各国有商业银行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各自基层行2010. N 025薅万方数据的决策水平、 管理水平和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状况及企业融资规模, 分层次划定融资审批权限: 减少贷款审批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2. 4 . 3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多渠道筹集信用担保资金。 一是提高会员单位缴纳的会费或风险准备金。 二是将担保机构经营所获得的经营收入补充担保基金。 三是向社会各界、 企事业单位、 个人筹集资金。 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 建立再担保机制, 尽快建立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规避文化创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2. 4 . 4 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是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二是建立场外交易市场, 重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通过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股权投资和探索建立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等形式, 不断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是鼓励创业风险投资。2. 5建立人才开发支撑体系, 破解人才短缺瓶颈2. 5. 1构建多元化的创意人才开发支持体系树立创意才能需要“深耕” 的理念, 增加创意人才培养的长期投入。 立足构建从幼儿教育到学历教育, 再到在职培训、终身培i)ll; 从传授知识到强化创新意识、 培养创意能力的多元化立体的人才开发体系。 改革现有学校教育模式, 注重学生创意能力培养。 改进在职培训, 提高培训的灵活性、 系统性。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创意机构已有的人才和品牌效应, 以创意园区为课堂, 以专业特色为目标, 加速创意人才的专业化培养。2. 5. 2建设创意产业相关学科及专业的支撑体系重庆的高校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创意学科专业目录,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 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主体地位, 使其能够和工商管理一样, 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管理门类。 第二, 把某些大专职业学校改成大专、 本科、 研究生连读, 拉长创意人才培养产业链, 以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2. 5. 3构筑创意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通过革新教育体制、 完善培训体系等措施, 进一步发挥已有的文化教育优势, 为创意人才创造更好的“精神家园” 。 努力营造开放自由、 透明高效、 公正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 破除学历、 户籍、 性别等限制, 在培养、 选拔、 使用和管理各个方面, 为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创造良好条件。2. 5. 4 建立创意人才跨国交流的支持体系借助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具有良好的政策及宏观环境, 增强创意人才、 企业、 资本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加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 在创意企业交流, 人才培养、 产业咨询、 产品设计、 合作研究、 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工作。参考文献【1】 牛维麟主编.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2】 蒋三庚, 王晓红.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M 】 .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 0 6年.【3】 郑胜利等. 创意经济研究【M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4 】 申维辰. 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 】 . 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 0 4 年.

上一篇:保洁工作月度工作计划下一篇:校园内部保洁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