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战略范文

2023-09-14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问:请介绍一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答: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我们研究编制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由中宣部牵头成立的调研组,研究起草了《规划(初稿)》。7月22日,《规划(送审稿)》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以国务院文件正式下发执行。

问:国家此时出台《规划》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国家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首先,出台《规划》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加快推动改革和发展。

第二,出台《规划》是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我国初步形成,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关键就是要科学规划,增强产业发展的科学性。

第三,出台《规划》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文化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文化领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宏观上是危中有机。出台《规划》将会极大地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

问:《规划》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答:《规划》确定振兴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于基本原则,《规划》提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坚持内外并举,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明确: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具体讲就是实现五个“进一步”,即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

问:根据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规划》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 答:《规划》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运用现代科技抢占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八是落实鼓励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点会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问: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制定了怎样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答:《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四个方面的保障条件。在政策措施方面:一是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大幅增加中央财政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三是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四是加大金融支持,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发行企业债券;五是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

在保障条件方面: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二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是要培养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四是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问:《规划》的落实如何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答:第一,要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打造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更多有条件的文化单位走向市场,形成一批真正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第二,要以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按照“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的思路,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根据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运营速度超过250km/h(新建线)或200km/h(既有线改造)的铁路系统。高铁除了在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

不同的国家,对高铁的速度要求不同,但要求都较高,截止到2012年,世界上主要运行高铁的国家最高时速大约为300公里(中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310公里(西班牙)和320公里(法国),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则最高可达431公里的时速。 2.高铁发展的历史背景

铁路是人类发明的首项公共交通工具,在十九世纪初期便在英国出现。直至二十世纪初发明汽车,铁路一向是陆上运输的主力。二次大战以后,汽车技术得到改进,高速公路亦大量建成,加上民航的普及,使铁路运输慢慢走向下坡。特别在美国,政府的投资主要放在公路的建设上,不少城市内的公共交通曾一度被遗弃。

早在20世纪初前期,当时火车“最高速率”超过时速200公里者寥寥无几。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系统开通,是史上第一个实现“营运速率”高于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系统。

世界上首条出现的高速铁路是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营运。日系新干线列车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营运速度每小时271公里,营运最高时速300公里。

从日本建立起第一条高速铁路以后,高速铁路的发展就再也没有停过,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主要体现在:一是修建高速铁路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都有了全国性的整体修建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实施;二是修建高速铁路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更广层面的共识,特别是修建高速铁路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土地使用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显著,以及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不仅如此,高速铁路还具有载客量大、运输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极具竞争力。 3.中国高铁的发展现状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列车开通运营,经过短短5年发展,中国高铁总里程已接近1万公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铁体系,搭建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平台。

中国

多年来,中国不断吸收、消化、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高铁技术,并且把这些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技术。

中国高铁自开通运营以来,客流需求旺盛,运量持续增长。2007年动车组投入运营至2012年,全路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15.7亿人次。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全路比重由2007年的4.3%增长到目前的26.7%以上。与2007年相比,2012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增加5.4亿人,增长39.6%。

中国高铁的盈利能力随着2013年初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后不断提高。中国铁路总公司于6月正式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提出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借助高铁网络优势,试水高铁快运。三季度全路货物发送量日均完成865万吨,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3.3%,扭转了上半年同比持续下滑的局面。 4.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

目前,持续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得不到满足,铁路运输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制约。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规划发展如下:

第一,对选定的既有线进行改造,以较少的投资、较短的时间建成旅客列车时速达l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并在其中设置供高速列车运行的试验段,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为我国大量的既有线进一步提高速度提供技术储备; 另一方面加快速度建设新铁路,以适应将来的需求。

,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由高速铁路的修建与运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中国国务院2012年通过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中国将在2015年贯通“四横四横”的高铁网络,并建设相关辅助线、延伸线和联络线,届时中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1.8万公里。所谓“四纵”是:京沪高铁;京广深(香港)高铁;京沈(阳)-哈(尔滨)大(连)高铁;东南沿海高铁。“四横”是:徐州-郑州-兰州高铁;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高铁;青岛-太原高铁;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高铁。

第四,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辽中南、山东半岛、中原地区、江汉平原、湘东地区、关中地区、成渝地区、海峡西岸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为重点,建设城际高速铁路,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5. 高速铁路发展的战略意义

5.1铁路在经济发展中纽带和动脉作用

21世纪以来,世界总体的经济趋势总体呈现出调节、休整、攀升阶段,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已经使得世界化产业分工加剧,各大世界经济团体的相互渗入越来越多,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依存度越来越高。生产物资的大范围运输,长距离转运的物流格局已经形成。 人类的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人类社会一种不能缺少的需求,现今社会,交通运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的基础结构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觉条件。可以说,交通运输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条件。发展高铁等先进的运输工具,对国民经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2铁路运输发展在中国的优势

铁路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独特作用我国是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 2% 。铁路具有运力大、占地省、能耗低、污染少、全天候、适应性强的技术经济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建立以铁路为骨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全社会人员、物资加快流动,使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随着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旅客、货主对运输快捷舒适、经济便利、安全正点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运输市场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铁路安全度高、舒适性强,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必须全面提高运输质量。铁路具有长距离、大能力、低成本的技术经济优势,随着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的运营,已经看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这一种安全、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成为交通运输的主流方式。对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也将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5.3高速铁路发展对就业与工业的影响

高速铁路对于就业和工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需要大批的修建人员,铁路建成后将在沿线形成大批的中、小城市,这将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沿线区与外界商品、技术、人员.物资的交流和流通,吸引资本的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产业群,为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将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这将加快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企业整合合并.产业链的升级优化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分流渠道,缓解了当前企业和单位的人事改革难题。同时,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推动和诱发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 5.4高速铁路发展对国防的作用

铁路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与安全作用东亚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之一。我国是东亚地区、也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铁路建设就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亚欧大陆始终是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亚欧大陆板块的腹地,历来也是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一方面,我国已有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国际铁路运输通道对于资源、物资的输入输出,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作为交通运输的铁路是强化控制和保护领土的最有效的工具。作为亚洲最大的陆权国家,必须从全球发展定位和国家经济角度、领土完整及国防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国铁路具有的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在国际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的战略层面上,铁路发展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安全作用毋庸置疑。 4结语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2010

年稳居全球产销第一,但是在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由汽车引发的能源、交通、环境等多重压力。改革现行的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更好地发挥税收在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中宏观调控作用势在必行。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省份,湖北省聚集了东风(二汽)集团为首的汽车产业群。在国家有关汽车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湖北省被确定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的重点城市之一。本文以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小康车辆有限公司)汽车产业发展为例,从税收政策研究的角度研究探讨,如何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文章将介绍企业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税收问题,对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关键字】节能环保 汽车产业 税收政策

导语: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汽车燃油消耗成为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威胁国家石油安全、破坏大气环境;另一方面

1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税收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的重要意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环境压力等)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国内主要汽车集团公司产销情况及节能环保汽车产销情况

三、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

一是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 二是产业化推进方面的差距;(市场环境还有待培育,目前混合动力汽车还处在试运行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节能环保汽车价格偏高,与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差距等,特别是节能环保汽车的售后服务与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差距等等)

四、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一)2006—2010年湖北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情况

(二)2006—2010年湖北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1.节能环保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情况; 2.节能环保汽车产业产品研发情况; 3.节能环保汽车产业产业应用化情况;

4、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面临的问题。

一是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研究和产业化支持力度不够,起步晚,范围小;

三是对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重研究,轻产业化,实质性的组织推进不足;

四是财税政策仅停留在示范运行阶段,对产业化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在示范运行上有一定的财政补贴,但在产业化方面目前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均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同传统汽车产业没有明显的区分)

第二章 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情况

一、税收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调控作用分析

二、我国汽车产业税收政策

1、生产环节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研发);

2、消费环节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购置、消费、保有、使用);

3、进出口环节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

(三)以湖北省为例,(2006——2010年)节能环保汽车产

3 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税负比较分析(总税负和分税种分析)

(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执行效应分析

三、汽车产业税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税制方面的问题

1、汽车税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缺失 ——汽车购置、拥有和使用阶段税收比例不合理; ——尚未建立以油耗或CO2排放为基础的汽车税收体系; ——税制设计未体现公平原则和产业导向。

2、税制结构中部分税种征收初衷难以体现 ——消费税; ——车辆购置税 ——车船使用税。

3、税制调控范围存在空白点

——缺少环境保护方面的税种,对低碳汽车没有相应的税收激励政策; ——缺少对汽车信贷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汽车消费金融信贷营业税免征优惠政策问题。

4、税制设计与财政补贴政策、其他“收费”之间缺乏整体性

5、企业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车生产企业不能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汽车生产研发部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享受问题;

4 ——节能环保汽车风险投资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享受问题。

(二)税收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优惠大部分针对企业类型,对企业的创新研究和自主品牌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对节能环保汽车生产、消费和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操作性太差,难以落实。

(三)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税收政策与传统汽车产业税收差异不大,税收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力度不大

四、其它配套政策问题

(一)消费环境问题(政府采购引导消费、配套设施支持消费、财政及行政收费政策支持等);

(二)企业自身的产品研发与推广使用问题 第三章、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完善现有汽车产业发展税制的总体思路

改革现有汽车产业税制,构建逐步抑制传统汽车产业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的税制.

1、对现有涉及汽车产业的税种、税率调整建议;

2、开征新的税种

二、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生产环节的税收政策建议(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生产、研发及自主品牌创新)

1、对节能环保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企业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企业所得税上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2、对节能环保汽车生产根据排放标准和燃油消耗给予消费税低税率和零税率优惠政策;

3、对节能环保整车及规模化生产给予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优惠政策。(如企业的兼并重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整车的规模化生产的增值税、消费税优惠政策等)

(二)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消费环节(购置、使用、保有)的税收政策建议

1、给予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

2、给予车船税优惠政策;

3、出台环保税,对达不到节能标准要求的汽车征收环保税,对达到标准的汽车免征环保税。

(三)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税收征管建议

建议制定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认定标准,界定优惠范围;

三、其它配套政策建议

(一)政府财政等其它政策的支持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速度缓慢,主要受制于核心技术缺失,研发人才匮乏,配套设施不完善,宣传和引导力度小等因素。本文从大力攻破技术难关,加强财政政策扶持,强化人才引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对策

引言:

近年来,全球汽车保有量,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石油危机,供应问题日渐紧张,交通能源消耗排放,对大气污染愈来愈严重。就我国而言,汽车进出口销售量,均居世界前列。可想而知,我国将面临的石油危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对交通能源进行转型开发、研发,势在必行。我国新能源汽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将围绕我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下一步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发展“瓶颈”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新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归结主要问题如下:

(一)核心技术缺失

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主要是要解决交通能源短缺,实现能源动力转型。节能汽车的发展,需要优化现有的燃料能源系统,发展混合动力、新型清洁燃料,极大地将污染源头堵住。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大力推动蓄电池技术的进步,有效提高汽车的续航能力[1]。

针对当前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其技术力量,仍普遍依靠国外引进。我国在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面临技术不成熟、产品不过关等技术问题。因此,我国自主研发节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技术研发人才匮乏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迅猛,然而,汽车行业所需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却始终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制造,既需要招募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又需要拥有一批懂技术开发、会设计、能推广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上显得相当匮乏,常常让企业陷入招工难的尴尬境地。

我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教育投入小,重视度不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轨,故而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足不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也进而阻碍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得不到进步。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其生产与发展,需要有充足的配套产业,与之和谐共生。如节能汽车,需要大量的新型燃料供应;新能源汽车,需要有大量的蓄电池、充电桩等配套设备供应。然而,当前我国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汽车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无法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产业链[2]。

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是中小城市建设,对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的概念还很陌生,未曾将其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如高速公路服务区,能够提供新能源汽车补给能源、续充电池的设施欠缺,直接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面积,迟迟得不到有效扩大,其发展前途令人唏嘘。

(四)宣传与引导力度小

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节能汽车燃料补给供应点少,使用不方便;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技术不过关,续航能力差,更换电池费用高,维修成本不乐观等偏见,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普遍对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信心严重不足。

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在推广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宣传角度,还是从正确的消费引导角度,力度都偏小。居民对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的购置欲普遍不高,仍不足以让消费者从心理层面,彻底打消对其使用的偏见。

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

(一)大力攻破技术难关

我国节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首先要突破的是在节能环保方面,实施技术攻关战略。开发、推广混合动力新能源,研发新型清洁燃料、生物燃料、气体燃料等,逐步替代汽油石油能源,实现我国汽车能源动力来源多元化[3]。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展蓄电池技术研发、应用,促进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通过自主研发、应用推广,形成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扎实树立品牌形象。实现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技术转型。

(二)加强财政政策扶持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全中国乃至全球的居民,为保护生存环境不被破坏,保护国家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必然产物。为此,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应用、推广方面,应从国家层面获得一定程度的重视。国家要从主流舆论层面、财政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制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购置优惠税费政策,出台相关的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从财税政策角度,对居民消费理念,进行科学、理性、合理地引导,促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三)强化人才引进

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要异军突起,大力发展起来,离不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力量。汽车制造行业、销售等行业,要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对人才的使用与培养。

国家要倡导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制革新,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动力的人才,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效益的不断提升[4]。

(四)完善配套建設

作为新兴行业,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有可能充满发展后劲。

市政规划部门,应积极完善该行业的配套设施设计;城建部门,要对旧的、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设施、设备加以改造,完善、整合、优化;政府部门要调动一切有效资源,集中一切力量,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便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代替汽油动力汽车是必然趋势。尽管我国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但是,相信技术在不断进步,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的居民应该积极转变理念,理性地看待、接纳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树立科学、理智的消费观念。未来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全中国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下,必然会使其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萌.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的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7(13):60-60.

[2]  范高林.试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时代汽车,2019(3).

[3]  代孝红.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7).

[4]  王怀翊,肖候均.探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及相关路径研究[J].时代汽车,2019(6).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重要贡献。

(二)茶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近年来,云茶产品尤其是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云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普洱茶国家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发布,加之“绿色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

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并将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对云南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中心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外茶叶主产区受到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茶叶产量减少、市场推广乏力,为云南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难得机遇。

(三)加决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云茶产业还存在着原料生产质低量少、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品牌兴茶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加工企业设施落后、销售市场亟待拓展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茶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上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出口产品面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实现我省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茶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已成为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6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发展茶产业,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知识下一篇: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