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范文

2023-09-14

社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陕西果业;产业集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4日

产业集群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陕西省借助陕西的果业资源优势,加快了果业产业化的步伐,初步形成了果业集群。那么,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陕西果业的产业优势呢?

一、陕西果业发展现状

陕西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陕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苹果、猕猴桃的栽种面积和产量、果汁加工的生产能力和出口量、绿色果品基地面积等数项生产指标已居全国第一。临潼的石榴,未央的桃,户县的葡萄,礼泉的沙红桃、酸石榴,乾县、合阳、华阴的红提,大荔、临潼的冬枣,铜川新区的大樱桃,安康的大枇杷等特色时令水果的种植已初具规模。全省现已形成石榴基地、红提基地、冬枣基地等特色果品基地,并且凭借地理优势和人为整合,出现了渭北苹果产业带、秦岭北麓猕猴桃优特产业带、黄河沿岸滩地枣优势产业带、汉中盆地汉中柑橘产业带等时令特色水果优势产业带。目前,陕西省形成的果业集群以礼泉的果品产业集群最为典型,以育种、种植、仓储、包装、运输、加工、营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依托,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系统工程。

二、陕西果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

1、企业简单堆积,难以形成集群优势。产业集群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充分发挥聚集效应。陕西果业的地域分布很明显,产业集群更多依靠的是天然的地理优势。果品主要来源于各个零散种植户,中间商从果农手里收购果品,继而转手卖于果品加工企业或者批发商,中间商的准入门槛非常低,整个交易过程不规范,产品的质量等也难以得到保障。果农和加工企业之间缺乏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没有形成产业网络,产业链条是一段段拼凑而成,关联度很小。生产相似产品的同类企业或者同类种植户在空间地域上的简单集合,就被粗糙地理解为产业集群,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价值链上的有效集聚,难以发挥集群优势。

2、龙头企业比例偏少,缺乏品牌意识。产业集群内企业布局需要一定的层次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龙头企业茁壮生长,遵守行业规则,可以起到有效的表率作用,有利于减少无序竞争。而陕西果品加工产业中,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仅有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果汁等2~3家龙头企业,对于陕西省这样一个果品种类丰富、产量大的地区来说,龙头企业所占比例偏小,难以形成明显的带动能力,致使陕西省整个果品产业的竞争力不能充分展现;另一方面,品牌对于产业集群具有很好的拉动作用,而产业集群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塑造品牌。然而,陕西果品产业集群中叫得响的产品屈指可数,大部分只是产品的原生态(比如白水苹果、陕北红枣等),精深加工产品品牌极少。这就大大削弱了产品的利润,消减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这对于陕西果品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劣势,也是陕西果品业在今后发展中应该首先突破的瓶颈问题。

3、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落后,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大部分果品企业的管理理念落后,整个果品行业处于跟风趋势。从根本上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只求做稳不求做大,竞争仅限于不公平的价格之战,而没有更进一步拓宽市场或投资于相关行业。产业集群中的招商引资,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也没有据可循的规章制度,对于将要吸纳的企业和项目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引进的企业质量和项目质量难以保证,从而导致整个产业集群发展缓慢。

联兴棋牌官网 lxq

4、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陕西省所有产业集群所呈现的共性问题。与集群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研发体系、行业协会、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等几乎缺位,使得集群中的企业根本无法真正享受到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成本依旧居高不下,企业经济效益也难以上升。如,陕西省智力科技力量虽然雄厚,但未能与集群充分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政府介入的力度远远不够,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另外,陕西发展产业集群缺乏足够的中介服务机构。企业之间信息交流、投资、金融服务与企业形象策划、职业经理人的猎取选择、科研开发、资源调查、分工合作等相关工作,均要由企业独自完成,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的提升。

三、培育陕西特色果业集群对策建议

1、打造绿色产品、创新产品,扩大市场。陕西省要充分发挥果品优势,就要坚持“从农场到餐桌”理念,延伸果品的价值链。同时,开发新市场,全面扩展国内市场,开辟新的国外市场。一方面企业应该充分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跟随时代潮流,打造绿色放心食品,不管是初产品、还是经过深加工的果品,都要体现“绿色”理念;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整个供应链流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果品的损耗,加强果品的保鲜程度,即有效减低成本,令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创新力度,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引入高科技人才,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

2、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整体发展。陕西要引导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果品龙头企业,尽快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努力提高其自我生长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部相关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达成企业间技术、信息、人才的自由流动,提高企业的配套率,促使整个配套流通过程在陕西果业集群中顺利完成。同时,加大对国内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一旦确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就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的重点是那些技术含量高、经营管理理念优、经济效益好的国内知名企业,使它们形成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使得集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实施品牌战略,设立果品名牌奖励基金,对获得陕西省、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果品企业及相关企业根据其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3、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要增强果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果品朝着优势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为果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诸如政府牵头,引进科技型人才或者技术,将先进的种植经验大范围扩散,帮助果农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形成地方规模种植产业;政府引导果农与果品加工企业形成必要的对接,保障果农的权益,避免各个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政府加大对农药、化肥、农机等与果业相关的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为果品加工企业提供保障。这种由政府促成的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能够推进陕西果业集群朝着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雄浪.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南方企业,2006.12.4.

[2]李广志,李同?.基于钻石理论的陕西果业集群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

[3]基于产业集群的陕西果业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06.

botxt

社会发展范文第2篇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第三,金融国际化。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围绕着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2.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新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载体,为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六、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主要表现在: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社会发展范文第3篇

2010年第10期 ——生态建设

房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紧邻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足山地生态资源丰富的县情,在编制《房县“一统三分”战略总体规划》时,确立了“南烟北菌中稻虾、高山药材兼顾抓”的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全县建成各类产业基地61.1万亩,其中烟叶基地3.5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小龙虾基地1.1万亩,发展食用菌1200万袋,形成了长短结合、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产业板块。房县先后荣获 “全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全省食用菌大县”、“全省畜牧大县”等称号。“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神农贡米”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房陵”牌豆油精等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殊荣。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加工业、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做好“水”、“药”、“矿”、“布”等四篇大文章。2009年,水、药、矿、布四大生态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6%;工业企业入园率达45%,GDP能耗低于1.4吨标煤/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30%,工业企业治污率达90%,规模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15%。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规划总体布局,立足房县区位、生态、文化优势,明确了“借两山(神农架、武当山)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的旅游发展思路,完成了《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将旅游发展定位为着力打造中华诗经城、生态旅游城、休闲宜居城。工作中,我们依托中华诗祖尹吉甫与房县的渊源,成功举办首届中华诗经文化研讨会暨首届中国诗经文化旅游节,打响“诗经文化牌”;依托野人传说,野人洞、野人谷景区双双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打响“野人文化牌”;依托优质天然温泉,发掘唐朝建筑文化精髓,打响“皇家沐浴牌”。目前,帝苑大温泉开发、五台山森林公园建设等33个项目已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先期建设项目库,投资总额达130亿元。

实施“三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房县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境内森林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我们为了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三大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和产品,启动实施一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将污染大户搬出城区,严令污染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先后关闭了县水泥厂、县皂素厂等7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了县造纸厂、县黄磷厂等5家落后能耗企业。抢抓全国以电代燃试点县实施机遇,全面开展农村能源改造,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2009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6.4%。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启动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抓好饮用水水源地和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连续十年实现水质达标。同时我们大力开展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实施防洪、排灌、生态、观光等“四位一体”的“西河、三道河、马栏河治理工程”,建成人工生态湖7个,湿地公园面积达96万平方米,吸引了上百种禽类栖息,昔日的“臭水河滩”今日变成了“风水宝地”。

三是实施“绿地”工程。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林和经济林体系建设。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扩大生态公益林范围;以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为平台,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实施沿路沿河绿化美化工程。目前,全县完成荒山造林15.6万亩、退耕还林19万亩,兴建林业产业基地33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建成了五台山、柳树垭等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野人谷省级自然保护区。 围绕宜居宜业,建设生态家园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十堰最佳宜居地、十堰南部中心城市为目标,突出抓好县、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具有房县特色的生态家园。

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坚持“以特立城,以路拓城,以绿美城,以水兴城,以靓扮城”的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思路,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县城绿化、美化,大力实施“大树进城”和“城区靓化”工程,先后完成了西河公园、文化广场、三道河沿岸等绿地建设,栽植景观树300余棵,建成沿河两岸的绿化景观带9.8千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36%和9.8平方米。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一路一品”的“生态园林式”景观效果。房县县城先后两次荣获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2008年被授予省级园林城市。

二是建设生态示范镇。以水、电、路、通信等为重点,加快小城镇中心区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6亿元,实施了道路畅通、河道清淤、绿化美化工程。全县实现了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网络、电视等全覆盖,涌现出了以青峰、军店、化龙、门古、土城为代表的生态示范镇。

三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按照“住特色房、走水泥路、饮安全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的要求,坚持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景观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整合资金5.7亿元,打造融特色民居、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便捷交通于一体的“十村百里万户”新农村示范走廊。探索出了以葛坪河、五谷庙、桥上、杜川等村为代表的具有房县特色的“生态景观式”新农村建设模式。■

社会发展范文第4篇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科学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但必须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

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些地方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没有相应建立和发展,有的甚至相当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对失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公正、公平相协调,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社会差别开始拉大的新问题,这集中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突出表现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为2.57∶1,而到2003年扩大为3.23∶1.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物价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难、收入低。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2002年最高增4.8%。收入差距拉大还表现为: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不同职业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这就有可能导致社会鸿沟的出现,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对失衡。就业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紧迫问题。党和国家对扩大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就业压力增大。我国近13亿人口,年龄为15岁到64岁的劳动力有8.9亿,比发达国家总和还要多,劳动力总供给远远大于总需求。“十五”期间,我国每年有1000万新增劳动力,还有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向城镇的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是主要的新增就业压力。二是失业问题比较严重,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4.9亿,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仅容纳1亿左右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33亿人,外出务工99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亿需要逐步转移。四是就业困难人数不断增加。

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失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和重视,但是一些地方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对人的心理、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人的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维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重视和落实不够。特别是有些企业,置员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甚至违章生产,致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地方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或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人的思想道德和精神状况与经济增长不相称等等。

经济增长与体制创新相对失衡。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历史性进步,但体制创新与快速经济增长仍不相适应,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次经济体制性问题以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些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战斗力较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尚需转变和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成长制度、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能力特别是处理社会危机的能力亟须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权力监督机制尚需加强;相对经济体制改革而言,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影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有些是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与我们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比如,有些领导干部把“发展也是硬道理”曲解为“只有经济增长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曲解为“经济增长是唯

二次分配兼顾公平,在完成一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分配来保障公平公正。采取切实措施,让低收入中的一部分人达到中等富裕程度,逐步形成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要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尽快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逐步消除城市贫困。要集中力量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消除农村贫困。要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扩大生产,让社会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从而消灭贫困,保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体制创新、制度建设着手,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市场体制,实行公平竞争,健全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社会发展范文第5篇

摘 要: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达,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有着鼓舞人心,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我们要积极的发展体育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社会;社会发展

一、体育文化的定义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依附和依赖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受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体育文化既是一种亘古未绝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不断增值的现代文化。体育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类型。体育文化的现代性特点决定了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已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体育文化看似是一种体力和物质成果,其实是一种智力和精神财富。

二、体育文化的社会需要

总结、概括、研究当前的文化转型,体育文化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与学科意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达,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因此,体育健身是农民走向富裕之后的必然选择。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三、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是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人们共同的希望和发展目标。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体育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1.体育文化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体育活动作为文化来认识,把体育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使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商业化不断深入,给现代体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体育文化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大开发、大建设和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据国内外专家分析预测,体育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把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转化成为体育文化资本,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既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又能通过庞大的市场获得巨额利润壮大社会的经济实力。

2.体育文化将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体育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刺激是独特而无以替代的。体育文化所产生的精神效应是正面的、向上的,即使是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也让人感知到健康的幸福。因而可以说,体育给人的精神影响是全方位的、健康向上的、竞争拼搏的、奋发创新的。体育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还表现在它直接为科学教育服务方面。文化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体育文化建设实质上也是人自身的建设问题。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不仅有赖于体育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新时期体育文化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科教更加进步的重要目标,体育文化当以人本理念为先导,追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大力弘扬和创新体育文化,使体育文化更好地为科学教育事业服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3.体育文化将使人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人民生活的殷实,除了体现在社会的丰衣足食方面,,还外显在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上。而人的生活方式又总是与文化密切相关。当代社会,体育将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处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创造着一个轻松自在的“休闲”境界,持续积累的心理紧张与焦虑得到了泄导,享受运动的乐趣,感悟生命的意蕴和人生价值,体验人际关系和谐带来的满足,建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就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殷实的人民生活中深刻地凸显出来。

4.体育文化将促进社会文化更加繁荣

我国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诸如武术、气功、龙舟竞渡、踢毽子、舞狮耍龙等,且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习俗以及审美观念。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又吸收了西方体育的精华,建立了一条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以它的博大精深和坦然自信走向世界,中国当代体育也在这一时期与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全面融合。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内容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渗透到中国体育中,给中国体育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并促使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千百年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体育也正以其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运动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化事业面临着一个更加繁荣的发展时期,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这一世界性文化盛会,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是前所未有的大看点,将人文奥运的主题突出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这一交融将开辟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将使奥林匹克理想第一次在拥有世界上1/5人口的国度直接传播,让10多亿人民有机会接受代表世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奥林匹克运动,并用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服务,这在奥林匹克的史册上将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珍贵文化遗产。

四、体育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食粮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老百姓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以创造性劳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奠定物质基础,也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形成可靠的政治保障,还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一)体育文化传递的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人的情感和欲望是新世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所传递的理念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沟通,以达到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曾经为失去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而黯然沮丧,又为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而欣喜若狂,这就是每个炎黄子孙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真诚流露。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融入世界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切实履行对世界的承诺,更需要全社会的和谐、配合协调。 “人文奥运”突出“以人为本”,强调“文化和体育的结合”的理念,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加速器”。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机遇,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打造体育文化的创新之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助手。

(二)体育运动提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 面对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缓解压力的方式,更多地是参与精神文化生活,于是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体育在带给人们激情飞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健康和愉悦。

(三)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给社会和谐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体育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体育文化传达出的时尚理念可谓独树一帜,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也极为迅速。当今社会,不管你是否从事体育,不管你是否喜爱体育,似乎无人能远离体育或拒体育于大门之外。体育文化的魅力,体育“冲击波”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大目标之一。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其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幸福和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人可以获得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让国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体育文化紧扣时代脉搏,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作用将坚不可摧,体育切实履行构建和谐社会抓手的职责也必定要发挥地淋漓尽致,向全社会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沈晔.体育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J].安徽体育科技,2005,(20).

[2]张玉生.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陈成.体育与和谐社会[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4).

[4]论北京奥运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J].热点透视,2006,(9).

The developing theory of the sports cultur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Wang Xi Hong

(Fujia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jian Fuzhou 350003)

exercise. As a kind of social culture, Sports culture has the role of inspiring the people, and coordinating relationships. We must develop actively the sports culture,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for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上一篇:产业发展战略下一篇:人才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