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制度范文

2023-09-22

社会福利制度范文第1篇

二. 全力推进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工作。

三.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层基础建设。

四. 强化法制宣传,树立遵纪守法先进模范。

五. 加强综合治理宣传力度,创改良好氛围。

六. 学生在校期间,不许出入校门,在校门口

留、打闹。

七. 一经发现行迹可疑分子及时调查,处理。

八. 如有校外来人进入校门必须登记后方可

社会福利制度范文第2篇

一、马克思社会福利中的再分配理论

再分配是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认为, 劳动所得需要通过平等的分配方式来实现劳动者的公平。但是初次分配是由资本家来主导, 资本家的目的只是通过压榨剩余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再分配就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操控。马克思提出, 在进行社会再分配前要进行必要的扣除, 第一, 补偿生产资料所需要的费用;第二, 用以扩大生产的费用;第三, 为预防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在基金进入到个人之前还要进行部分扣除, 第一, 一般的不属于生产的管理费用;第二, 满足共同需要的费用, 例如学校、教育费用;第三, 为丧失劳动力、孤儿等弱势群体的费用。在这六种扣除之后, 进行物质资料的分配。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大批工人失业, 没有收入来源, 而这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越发激化, 政府为了缓和这种矛盾, 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例如德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它只是政府用来暂时缓和两大阶级的矛盾, 并没有从根本上保障无产阶级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马克思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 认为再分配需要更加注重公平, 在进行社会的必要扣除后, 所获得的利润应完全公平的分配到无产阶级、劳动者和社会弱势群体中。从马克思的六项扣除理论中指出, 在资金进行分配前需要扣除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例如学校, 教育和公共设施等, 这也看出马克思认为应该建立社会福利基金来进行保障社会公平, 还需要进行一部分扣除, 专门运用于丧失劳动力、孤儿、妇女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基金。这也是确保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保障, 预防了自然灾害, 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对无产阶级生活的冲击, 从长期来看, 更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社会福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劳动者和政府, 资本家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款, 劳动者需要向政府缴纳部分所得税, 而政府需要从税收和投资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进行社会福利基金的建立。这么说来社会福利的资金根本来源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社会福利的资金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项非生产费用, 但是资本知道怎样把这项费用的大部分从自己的肩上转嫁到工人阶级和中等阶级下层的肩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流通中发现了社会福利资金的筹集过程和筹集渠道。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自于自身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企业缴纳的保险和政府的财政拨款, 但这些社会福利仅仅针对于有工作的劳动者, 而没有收入来源, 受到重大灾难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 妇女、孤儿、弱势群体等没有制度来保障生活,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中提出“限制妇女劳动和禁止童工”, 他们没有了收入来源, 没有基本保障, 这就需要从资本家向政府缴纳的税收和政府共同出资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这样就需要政府出台政策, 强制资本家进行实施, 保证社会福利资金的稳定来源。政府通过税收来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资金来源, 并通过投资收益来保证社会福利基金的不断扩大, 为满足更高需求的生活和更大的社会福利的覆盖面, 实现公平。

三、社会福利的实现目标

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从人的需要角度出发, 在确保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人, 只要有人的存在, 社会就要为人服务。人是社会中的人, 人需要劳动, 参与劳动才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土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第一等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 在马克思所处的社会背景下, 当时的人并不能保证能够生存, 所以马克思认为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保证由于特殊情况或自然灾害下能够保证生存。但是马克思认为社会福利的最终目标并不少保障人的基本生活,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做出了设想, 要满足人对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 所以马克思认为最有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的就是经济极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人们的社会活动是多方面的, 除了满足人的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外, 还包含人的精神和社会的需要。

四、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启示

社会福利作为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一个使人们生活幸福的一种制度, 应该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要关注, 所以我国社会福利应做到普惠性与兜底性相结合, 既要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全面覆盖, 把制度惠及到每个人身上, 提高教育水平, 完善医疗设施和提高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广义上, 我国应以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为指引, 完善社会福利的制度构建, 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前提下, 实现社会公平, 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实现马克思认为的不折不扣的公平, 所以我国需要进行阶段性的公平, 在实现广义的社会福利的公平后, 继而实现人的公平。广义的公平例如受教育的公平, 缩短教育的地区差异, 提高教育补贴, 加强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住房的公平, 需要政府对房价进行控制, 对年轻群体购房进行补贴, 提倡理性购房等。社会保障的公平, 缩短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实现养老保险缴纳的强制性和覆盖的全面性, 完善社会医疗,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消除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就业公平,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为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垫底机制, 在缩短福利差距的基础上稳步前进,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改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而社会福利作为社会发展的兜底机制就更需要实现制度实施的平等和公平, 所以我们要针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在狭义上, 把社会福利落实到社区中, 精准扶贫, 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情况进行改革, 使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在国家对落后地区在提供财政帮助的前提下, 更需要结合地区优势, 实现更大更长远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我国党工作和生活的指导思想,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也必须要以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为基准, 在以实现公平的前提下, 做到福利制度惠及到每个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 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增加, 大批劳动者和手工业者失去工作, 难以生存的前提下提出的解决当时状况的社会福利制度, 和对未来社会的社会福利制度的设想, 但是共产主义的建立是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前提下, 这并不符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所以要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取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中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加以改进,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所以社会福利制度也应该随着阶段性不断变化, 这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我国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 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作出重要影响, 为加快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机制。

摘要:我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政府针对生活困难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解决并处理好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是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 这为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提供许多宝贵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福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时, 杜君.马克思社会救助思想及对我国当代社会救助实践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18 (08) :25-31.

[2]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6.

社会福利制度范文第3篇

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同。据调查中农民反映,每人每年交纳30元,这个资金农民都能接受,但在门诊看病1年仅能报销200元医药费,且报销标准为超过30元按比例报销,很多医疗费用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列。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而真正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这样看来,参合农民受益面小。

问题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一是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二是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一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三是对具体的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了解很少,存在模糊认识。只知道交纳了合作医疗基金,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报销程序,在不是定点的医院看了病却无法报销;四是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2.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有的孩子生病住院就没有无法报账。

3.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不高,自费药用得过多。有农户反映,医生在开处方前首先就问是否参加了“新农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一个处方将会多5至10元,他们认为医院是在做生意,不愿再交明年的参合费了。有的医院不按规定正确使用自费药品,而使用大量“新农合”范围外的药。

4.门诊报销范围窄、比例低,定点单位过少,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5.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台州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农民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

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在新农合政策宣传方面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不全,宣传效果不佳,政策解释不到位等问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理解上级政策。

2.完善参合基金筹资渠道与专项管理制度。通过行政命令由驻村干部逐年逐户上门收缴资金,可能在基层出现梗阻现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去生命力。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目标,一些地方对部分筹资困难户往往采取先垫资后筹资的办法,许多村组干部对此苦不堪言,他们表示,如果再没有妥善的筹资方法,又必须去完成相应的指标,他们也会由抵触到反对,使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无法开展。应相对降低农民筹资标准,增加省、市政府的补助标准,才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且数额巨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砸了合作医疗的牌子,更会伤了群众感情,毁了政府形象。为此,要建立合作医疗基金收、管、存分离和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了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

3.推行科学合理的农民参合补偿机制,更大限度让利于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建议将基金分为门诊补助基金、住院补助基金、大病二次补助基金、风险基金四个部分。制定了补大又补小、稳妥又积极的“个人家庭门诊账户+大病统筹+二次补偿”运行模式。即将农民缴纳的“小钱”建立家庭账户,用于门诊费用报销,增加参合农民受益机会,扩大受益面;将各级财政补助的“大钱”列入大病统筹基金,用于报销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年终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在留足风险金和健康体检金的前提下,对花费医药费超过一定数额的重大疾病患者,再给予一次补偿。

4.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要加强农村卫生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村级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二要建立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三要切实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全面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医药市场整顿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是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现实。

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医疗保险中个人所承担费用较高

农民是十分重视既得利益的群体,期望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能够报销70%~100%,然而,农民到荆州市市中心医院就医报销比例是30%~35%,到乡村医疗单位就医报销比例是70%~80%。由于乡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很难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实际情况是农民一看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就医条件好,但报销比例低,这种比例与期望的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直接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2.2“供方诱导需求”现象突出

在目前医患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机构在给病人诊治时并不按对病人最有利的方式治疗,普遍存在开大处方,即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严重,这加重了农民的就医负担,导致农民对医保不满[1]。

2.3缴费方式不够灵活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缴费实行集中缴费的方式,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因错过缴费期而无法享受翌年的合作医疗待遇。同时,还有一些外地的农民不能及时在迁入地交医保,这样在就医时引起一些麻烦。

2.4报销手续繁琐

从票据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农民往往需要在指定医院看病后,返回到用户所在乡镇地审批,审批通过后再返回指定医院报销,加大了农民的交通费用开支,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农民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3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医疗保险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看病难、报销难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本措施。

3.1加大对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公共卫生费用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投入要重点支持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二是政府应积极鼓励各乡镇医院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注意吸引民间资本,采取合资入股、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改变医疗机构单一公有制的产权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经济收益[2]。

3.2提高乡村医疗水平

一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扶植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院的行政联系,在村卫生所人员的资格确认、管理及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给予乡镇卫生院一定权力,这样既增加了村卫生室对乡镇卫生院的向心力,又提高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在业务及药品采购方面应推动村医疗卫生所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互利合作,以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或退休专家坐诊或寻找对口扶持单位进行交流,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四是为乡镇卫生室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并邀请专业人员教授村医正确使用和维修设备的方法,改变农村卫生所治病缺乏医疗设备的局面。

3.3大力普及各项卫生保健知识

一是在医保进行初期,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通过印制“医保政策管理解答”等宣传资料,并组织人员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每家每户,同时通过在各乡镇、集市、交通要道等重要位置悬挂宣传条幅,力争居民医保政策知晓率达到100%。二是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期间和活动后期,工作人员向居民讲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和报销流程,并耐心、细致地就社区居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解答,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城乡居民医保新政策,提高大家参保意识。三是定期组织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乡镇卫生院及预防保健站进行宣传和知识讲座,现场解答农民关心的医疗热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广大农民对卫生常识和保健知识的了解。

3.4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应进一步简化补偿手续,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保线,提高封顶线,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实惠。同时,要降低起付门槛,扩大补偿范围,应将慢性病、住院分娩、人为事故等列入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分段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3]。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的医疗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做到,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上的自愿原则与实际做法上的半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群关系 政府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参加”,这是新农合的基本政策要求,但在动员、组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时,各地各级政府官员将其作为政绩来体现,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民“参合率”作为考核的目标之一,农民“参合率”指标级级下达,使得一部分基层从事这一工作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动员、甚至强制农民参加。有的乡镇为了达到完成“参合率”目标,甚至硬性规定,哪一个村完不成任务,就从哪个村的村干部工资中扣除。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种种手段来完成参合率,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2.2 管理成本太高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1.3 管理机构无编制,人员临时抽调,经费紧张,管理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据调查了解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所有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新农医中心,都是挂靠在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之下,由卫生局副职任主任,临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管理机构。有的县连办公用房也是临时租借的。新农合制度已经由过去的试点到现在全面实施,试点县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临时性机构,没有机构编制,没有干部职数。这种状况与其工作职责极不相称。我们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民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管理机构职责重大,其工作性质:政策性极强,专业性要求很高,事务性非常突出。因此在人员配置上要求很高,既要懂政策,又要有医、药、财会、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大量如审核、审查、监管、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等事务性的工作。但现在由于属于临时机构,人员也属临时抽调,这显然不利于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加之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1.4 实施范围窄,覆盖面小

我国农村医保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障覆盖面小,参保率低。目前,只有极少数地区单兵突进初步建立了覆盖面较广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其它大多数县区不同程度实施了医疗救助制度,但一般农民都没有受益。据初步测算,我国农民患病后应就诊而未就诊和应住院而未住院者均超过30%。贫困户中31%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5 保障功能差,保障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部分农民的医疗负担,解决了部分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但因为投入财力有限,住院医药费起付点相对较高,最高报销额相对较低,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患小病时得不到补偿,影响其参保的积极性,而在患大病家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时,又很难得到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和救助。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医疗保障制度对患病农民的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

1.6 筹资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筹资模式基本采取中央、省、县、乡镇四级财政共担的方式,从短期看,这一做法对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逐步引导农民增强参保意识,扩大农村医保覆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福利模式的做法,往往容易使农民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以自我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旦经济滑坡,就会面临瓦解的境地。

2.针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积极稳妥,逐步提高覆盖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以及保障意识有较大差距,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短期内让全体农民普遍参加进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以富裕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作为突破口,逐渐摸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如此试点实践,找到有关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般共性原则和规律性,总结经验教训,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逐步推广。

2.2 因地制宜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功能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部分地区农村开展了医疗和救助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保障水平差,标准较低,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今后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如合作医疗、医疗保险、村里或企业发展医疗补贴、大病统筹等形式。另外,要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让务实的农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3 规范运作,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在农村搞社会医疗保险,必须坚持“实帐户”,不能搞个人空帐。要不断强化医保基金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机制。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监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使农民真正受益。要切实完善制度,做好保值增值工作,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目前存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投资领域,进一步提高盈利率。

2.4 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农村医保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行为包括:①舆论引导。利用下发文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参加医保的好处,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让农民自觉自愿参保。②健全网络。健全各级医保队伍,尤其是稳定县、乡、村三级业务经办机构及人员,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是开展农村医保工作的基础。③规范政策。已经实施医疗保障的地区要明确各级财政负担的比例,其目的除强化政府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助能否及时足额到位。

2.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乡镇村庄之间,同一村庄相邻农户之间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所以,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以基本社会医疗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等并存的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在具体操作中也可以借鉴有些省市的先进经验。

社会福利制度范文第4篇

社会保险基金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为保障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根据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和上级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定,结台我县社保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遵守《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政策、财经纪律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财务会计制度,管号社会保险基金,加强保险基金活动的会计核算和监管。

二,严格遵守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基金的筹集不得任意扩大或减少统筹项目收缴比例和金额,要及时收缴、储存、登记,单独建帐、建卡。准确建立、核算职工个人帐户。

三、正确使用基金会计项目。未经批准,不得任意增设或删改总帐科目,不得删改指定设置的明细科目;按省上的统一要求,正确设置会计帐簿和组织业务核算、如强帐目、帐实的核对和审查、防止错帐、漏帐、重帐或违犯财经纪律等现象的发生;正确填制报表,并按有关规定的程序和时间报送。

四、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核定、收缴、支付、上解、下拨、储存、调剂及管理服务费和其它专项经费的提取、使用、上解和下拨必须按规定严格执行,不准任意扩大或减少提取和解缴比例。

五、如强往来款项的结算和清理,不得长期拖欠和无偿占用对方或缴纳单位的资金。不得向统筹单位收缴任何与基金无关的费用,各项规定解缴款均必须及时足额上缴,不得拖延或截留。

六、认真执行费用开支标准,遵守各项费用报销的的规定,建立财产物资保管制度。凡物品的购买,必须事前造好计划,有领导审批手续(控购商品除外);事后报账有经手、经收、审核等人员鉴字;入库、发放均有登记制度,属固定资产必须按固定资产办法进行管理,年终要对各项财产物资设备进行盘点、捡查、 对帐。

对公物的遣失和损坏,巫有一定的追查制度,属责任遗失或损坏的公物,要分清责任大小,视情况处理。

七、会议费用的开支必须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从严掌握,支付各种会议伙食补助费,应有批准手续和附有到会人员名单,并注明补助标准。

八、现金管理必须遵守银行规定,接受银行监督和检查。应建立健全出纳现金帐,严禁私设小钱柜。公事借款必须在事后三日内报销,公款不得私借。

九、建立健全凭证、收付款委托书和收据的管理制度,凭证、委托书要规定领用手续和限制份数,防止遗失或被盗。收据必须按规定从财政或税务部门购买和使用。凡开具的业每内客,须与批准的业务范围和项目一致,收据的内容,必须合法。

十、严禁出租、出借银行帐号或收据。不得接受各种来历不

明,非本业务范围内的款项,不得替外单位或个人转移、寄存资金。

十一、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会计和出纳岗位应分别设置严格帐务处理手续和凭证传递程序。会计、出纳业务不得一人兼管,严格执行钱、帐分管原则。

十二、建立健全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工作的文件、帐卡、凭单、报表等必须妥善保管,及时归档,专人负责,防止遗失或盗窃。

会计人员工作移交,必须造具清册,有专人监交,内容、手续清楚、完备。

十三、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基金存款和其它应保密的数据,不扩大财务报表的报送范围。

十四、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工作均受同级财政、审计、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查和监督。

社会福利制度范文第5篇

一、福利院财务资金统一实行“双代管”。参照《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实施办法》

的规定,农村福利院的财务和资金统一由乡镇财政所内设的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实行“双代管”。

二、福利院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自2008年8月1日 起 ,所有农村福利院的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福利院原有银行或信用社账户一律撤销。乡镇财政所在“村级财务双代管专用账户”中设立“福利院资金”科目,实行单独核算。福利院按一定标准领取备用金,实行报账制度。

三、福利院账务由财政所专账核算。所有农村福利院要在民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和监督指导下,确保在 8月1日 前,完成账务清理工作,将账务移交到财政所。财政所根据有关制度设立专账,安排专人,负责福利院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做账及时。福利院设立一名报账员,负责日常财务收支业务和报账工作。

四、规范福利院资金报账程序。农村福利院的资金管理、报账程序和会计核算操作程序按照[2007]78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按政策补助到人的资金一律由财政直达个人账户;大额费用开支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福利院日常费用由报账员领取备用金,定期报账。福利院各项费用支出都必须有经办人说明事由,由院长签字审批,经民政办主任审核,才能报账;违反财经制度和手续不齐的支出,一律不予报销,代理中心会计有权拒绝入账。

社会福利制度范文第6篇

谷毛小学与学生家庭、社会联系制度

为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特制订《谷毛小学与学生家庭、社会联系制度》。

一、与家庭联系制度

1.家庭访问

家庭访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与方式,协同对学生的管理。家庭访问是学校进行组织与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使之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的一种主要的、经常采用的方式。家访分定期与不定期两种形式,每学月不少于二次。家访主要由班主任去做,家访要有计划性、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2.家长会议

家长会议分年级性、班级性、全校性的家长会议,每学期至少一次,安排在开学初举行。家长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报告年级或班级计划、工作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年级、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议的形式可以采取座谈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学生学习成果汇报等形式进行。

3.举办“家长学校”

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教育情况、学校的重大事项和举措,以征得学生家长对办好一中的建议和支持,并

向家长传授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从教育理论方面给家长以指导,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统

一、互相配合。家长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学校”设校务会,并定期开会。

4.电话联系

电话联系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在校情况,架起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及时地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二、与社会联系制度

1.通过学校定期活动,取得与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此项活动要配合其他各项活动的安排(例如学校的开学典礼、捐赠仪式、运动会、等),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

2.学校定期请当地派出所、司法部门的同志到校作报告,进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3.建立起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经常联系,定期让学生到公共文化机构活动,学校及时收取有关反馈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4.学校与社会专门成立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学校可以借助于这些部门专职教师的力量,推动学校群众性的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5.学校与村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每学期活动不少于一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

6.处理好学校与附近居民、单位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通过签订协议书、保证书等形式,约束周围居民的经营活动,使

之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同时每学期到附近居民、单位了解学生的校外活动情况、收集信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上一篇:学生宿舍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接电话的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