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范文

2024-04-18

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借(《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之机,结合江苏的实际,说明江苏要发展物流产业,县域物流的发展是关键,这是由县城经济的独特性和重要地位决定的,作者结合在苏南、苏中一些县域开展物流规划和指导物流规划实施的经验,研究了县域政府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为县域政府推进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物流;县域经济;产业发展

一、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的意义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至此,10大产业振兴规划“尘埃落定”,3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8号文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正式列入10产业振兴规划之中。为什么物流业能够跻身10大产业规划,这是由物流业的地位所决定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89.9万亿元,每1个单位的GDP需要3个单位的物流量来支撑: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6物流业每增加6.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服务业增加1个百分点;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1%,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这个比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等于创造3 000亿元的经济价值;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约2000万,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以上数据表明。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物流业涉及广泛的产业和行业。《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主线,提出了10项主要任务,9大重点工程,9条保障措施。重点是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支持物流企业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行业基础工作和改善物流政策环境。作者认为。江苏要落实和实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展县域物流是关键。

二、县域经济特点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集镇、行政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我国县级区域占全国面积的94%,截至2006年底,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人口总数超过9.6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的GDP约占全国GDP的60%。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行政县级区划2862个。由此可见,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基础作用。

谈到县域经济概念时。还必须注意县城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差别。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而它们的区别在于: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它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县域经济具有行政区域的含义,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轴心,集镇为纽带。行政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第一是相对独立性。县相对于省的派出机构——地区和市,或相对干基层政权的集镇,都有比较大的独立性。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和省制定的所有政策、规定及部门的工作要求,都以条文的形式下达到县。要靠县独立地去贯彻落实,这就是所谓的“上边千条线,到县一根针”。县域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因而具有自己的优势。具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经济壮大本县域经济实力的途径。财政收支,除完成上级规定任务外。可以自主安排生活和生产及社会事业建设。县域经济是市场经济为主。对市场供求及价格水平变动反应灵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安排产供销。离开了市场。经济运行难以为继。

第二是综合性。由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或国民经济大网络中的小网络,也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的综合性特点。它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建材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价、工商管理等职能部门。它不仅有生产经营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还有经济社会管理机构。是个“小社会”,因而县域经济是经济和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综合各产业各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身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

第三是自然的区域性。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网络的区域性,说明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大网络中的小网络。即区域性网络;二是经济运行的区域性,说明县域经济的运行,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大体上是在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三是经济优势的区域性。即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县域经济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它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建筑、建材业。也可以是旅游服务业等。因此。对县域经济区域性应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即从经济网络、经济运行、经济优势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四是层次性。县域经济既然是区域性经济网络。那么这种经济网络必然带有多层次性。县城经济、集镇经济和行政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网络中的三个层次。其中,行政村经济层次是基础层,即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或基础环节;集镇经济层次是中间层,即介于县城经济和行政村经济之间的层次;县城经济层次是中心层,一般而言,它是县域经济的中心环节。而且。每一层次经济包括多种经济形式,如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均包括国有、集体和个体所有制形式,行政村经济一般包括集体和个体所有制形式,即呈现多元性的特点。所以。县域经济实质上是以县城经济为中心层、集镇经济为中间层、行政村经济为基础层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网络。

第五是开放性。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通过人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与外界广泛交流。县域之间存在着差异与梯度。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优势,不同县域问的优势互补和经济交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开放性是县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封闭、自守必然会导致县域经济的衰落。沿海发达地区、江苏苏南地区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与它们的开放度高有必然的联系,而内陆的老、少、边、穷地区多数位于开放度较低,交通、信息闭塞,人员流动缓慢的山区和边远地区。

三、县域物流现状分析

1 缺乏物流规划或布局存在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大部分的县并没有专门的物流规划,物流规划被分割

到其它规划之中。如产业布局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等。也有个别县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

2 物流企业普遍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弱、管理水平低。比如苏中某县,有100多家物流企业。基本上都是1辆~2辆车。3个人~4个人的经营户。分散在县城各处,业务规模小,服务能力弱,相互间竞相压价,恶性竞争。难以形成合力和优势。

3 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不高。车辆吨位普遍偏小。仓库设施老化严重。机械化装卸作业程度不高。导致货物破损严重,物流服务不规范。服务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高。

4 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收集与处理不及时。经常发生错误,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5 物流人才匮乏。县级物流企业由于普遍规模小,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物流师以上的专业从业人员寥寥元几,物流管理处在粗放管理阶段。

四、县域物流发展对策

1 切实做好县域物流规划。物流作为服务业和综合性产业,需要有独立的、系统的规划。当然,该规划要与县域其它规划相衔接和保持一致,同时该规划要与该县所在的市、省物流规划保持一致和细化。规划时要仔细调研和分析县域物流需求,如产业分布特点和物流量,产业发展趋势。第三要充分发挥县域区位优势,如高速公路的拥有最和交汇点数,铁路的拥有量和交汇点数,铁路编组站及其等级。拥有的水系和一级、二级航道数量等,这些交通枢纽非常适合作为物流园区或公铁水物流配送中心。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这也是规划的难点。规划不能是纸上谈兵,越是基层的规划。越要体现可操作性。物流规划的结果。应能成为县级政府招商引资的指南,这样的规划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发挥规划的作用。使规划落到实处。

2 县域物流规划的核心是构建县域物流网络,包括物流组团、物流节点布局和物流线路规划。首先是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梳理、整合。那些可以保留,那些可以合并,那些需要调整,那些需要重建;其次是形成县域物流网络节点,这些节点要与县域所在地区相适应。又要形成功能完善、分工明确、分布合理的网络节点体系。既要满足现有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适度超前。一般而言,县域城市最多可以有一个物流园区、若干个物流配送中心和若干个分拨点。物流园区选址应该在县城开发区、工业园区附近,具有公路、水路、铁路交汇之处,如果没有铁路,至少需要有公路和码头,有港口的县域则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将物流园区建在港口。物流配送中心主要为县域产业服务。根据产业集聚来布点,尤其要考虑农副产品的集聚与配送。

3 规划的实施是关键。物流规划经过专家评审、县规划委员会通过之后,转入规划落实阶段,需要按照规划要求进行逐一实现。不少县域政府规划做完之后,放人档案馆完事,实际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规划形同虚设。这就失去了规划的意义。但更多的县域政府是真正按照规划的要求来落实,通过多次专门培训,规划内容讲解。使招商引资部门和集镇、行政村充分理解规划。按照规划要求来进行招商。按照规划建设、运营物流节点,对大多数县域政府和物流企业而言,都是新生事物,大家都缺乏经验。一个好的做法是到做得好的同行那里去参观学习、取经。更重要的是县域政府要集中精力努力打造一个示范点,一方面为物流节点建设和运营摸索经验:另一方面为全县物流产业发展提供示范案例。

4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步伐。物流规划的贯彻落实。需要一大批物流专业人才。而物流人才在我国是稀缺资源,在县域更是如此。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营造物流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县域发展物流产业的当务之急。县域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包括4类:(1)有物流企业从业经验的。熟悉货代、公铁水联运、物流中心管理等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中、高级人才;(2)熟悉现代物流运作。同时又通晓相关产业如化纤纺织服装、钢材剪切加工、医药、石化、建材、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之一相关业务的复合型第三方物流高级管理人才;(3)深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理论知识,有一定物流系统规划技术经验的物流高级人才;(4)开展现代物流所需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和从业资格的专门操作性、技能性人才,如:仓储、运输、配送、配载、货代、流通加工等的管理和操作。县域物流人才培养的途径是引进、自主培育和转行。县域政府、企业可以花重金引进急需的、具有从业经验的高端物流管理和运营人才,作为领军人物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县域政府、企业也要有意识地培育有一定基础的在岗的物流从业人员去深造,以提升其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县域政府、企业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导一批有潜力、肯学习的干部通过集中培训。转向物流行业。从事物流工作。县域政府、企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环境,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让物流人才安心工作,充分发挥物流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物流配套政策体系构建与落实。随着《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贯彻执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将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以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县域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政策的精神,制定更加细致、有吸引力的政策,推动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物流配套政策体系包括土地、税收、财政补贴、行政服务收费、人才引进和激励等。县域政府利用这些物流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意识,吸引人才、吸引企业从事物流产业,做大做强物流产业。政策出台之后,关键是兑现、落实,培养标杆企业、树立典型人物,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

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文化创意产业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产品的内涵提升、文化业态的界域开拓、文化服务的品质优化。

一、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早在14世纪,著名画家达·芬奇曾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文化与科技的内在联系。比尔·盖茨曾断言:“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展开,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展开。总体上看,国内外的研究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内涵、特征、作用、机制,以及融合带来的产业变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侧重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内涵的理解,目前学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代表性的有三种理解。第一种从狭义来讲,是指在文化产业领域引入科技。如彭英柯、宋洋洋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依托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手段或产出结果,以拓宽传统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服务水平,催生新的文化产品甚至新的文化业态等一系列现象。尹宏认为,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文化和科技融合就是指科技与文化的本体形态相融合,两者交叉、渗透、重组并最终融为一体,从而更新了文化的技术形态,并改变了文化的经济形态、催生新的文化产业形态。融合本质上是追求产业效率的提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技术诱发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二种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是指以科技为手段来展现文化。如姜念云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就是将文化的内容、形式与服务等与科学技术的原理、方法等有机结合,提升有关文化产品的价值与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过程。崔木花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就是以文化内涵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展示和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及提升文化体验,使文化产品赋予更强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创造更大价值的过程。第三种是指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作用。如毕娟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就是指文化与科技二者的相互作用,文化作用于科技,科技作用于文化,二者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状态。

从世界文化技术史来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概念具有历史的必然脉络和发展轨迹。古代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二者有着相同的含义,并共同探索自然界的本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世界图景。这种状况也体现在科学研究者与人文学者的研究交叉重叠,如毕达哥拉斯不但提出了勾股定理还把音乐的谐音归结为数的比例,奠定了西方音乐的基本理论。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所说:“文化和科技,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融合的速度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以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在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催生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文化与科技融合首先表现为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科技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二,科技发展提升了文化的创新能力;第三,科技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力和传播力;第四,科技创新催生了新兴的文化业态。

文化与科技融合还表现为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文化发展提出了科技创新需求;第二,文化为科技建立了重要基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和应用的空间;第三,文化影响着技术的选择与发展路径;第四,文化使科技有了人文关怀。

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质是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依托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手段或产出结果,以拓宽传统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服务水平,催生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业态。从形式分类上看,文化科技融合,有的源自产业的技术升级,例如多媒体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出现等,其最大特点在于产业升级、技术驱动;有的源自文化与科技产业交叉重叠部分融合所形成新的产业部门,或完全通过行业内垄断企业自身的扩张行为完成融合,例如文化旅游、数字出版、网络教育等新生业态,又如大型科技企业多元化经营从事文化业生产。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趋势

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孙国学认为,文化产业的科技化成为一种趋势,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创造了崭新的文化样式和表现形式,而且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又改造和提升了传统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雷鸣指出,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创力,开发新的信息文化产品,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大力发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传播和保存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促进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创造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景观f”。“科技引领”产生的新兴文化形态,随着高科技浪潮引发的网络信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极大冲击,一批科技企业逐渐成为新兴文化的运营主体。单纯以文化资源企业为主的“内容为王”发展模式和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技引领”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导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实现“内容为王”和“科技引领”的高度融合才是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流趋势。我们目前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关注,似乎更关注博物馆、图书馆、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也就意味着更关注政府的作为而不是社会的作为。我们应该要找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更广阔的平台。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要素,已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和地区政治竞争的主要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西方国家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提升其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传播力以及影响力。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呈现下述趋势:

一是文化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其产值在GDP中占比都普遍高于10%。2012年,全球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5.14万亿美元,保持18.37%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美国近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GDP的1/4,仅次于军工行业。

二是全球文化产品国际化垄断的趋势日益明显。具体来说,全球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鲜明,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地区和以英国为核心的欧洲地区。美国的影视业、出版业、艺术表演、娱乐业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十分发达,长期占据着文化产业的世界霸主地位。其影视作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占绝对优势,基本上被迪斯尼.索尼、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华纳兄弟7家大公司瓜分。好莱坞已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美国电影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现已占有欧洲票房收入的70%;美国电视节目在世界125个主要市场播出,在欧洲电视节目播放的电影,美国电影占70%以上。虽然世界六大唱片公司中只有一家以美国为主体,但其发行量在国际市场占有20%的份额;美国出版业占同年世界图书销售总额的30%。

三是科技与文化融合态势凸显。主要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四是文化产品已成为西方国家传播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经济和高科技的外衣保护下,发达国家将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植入文化作品中,利用文化产品输出和网络社交文化平台宣扬其主流价值观,客观地削弱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生产层面上,科技强、文化弱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被国外厂商高度垄断;缺乏复合型人才;产学研结合度不够;“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尚未建立。二是在消费层面上,对新生代青少年文化消费群体和其他国家文化需求了解不深,片面迎合或歪曲浅层次文化消费体验,导致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两张皮”,文化作品难以令文化消费群体形成深层次文化认同。三是在管理层面上,条块分割导致部门和行业协同不足,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促使政府在公共文化科技平台的打造上缺位,尚未找到文化科技融合的准确战略路径。对新兴文化业态缺乏管理手段,导致不当管理或缺位。

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创作和传播,西方国家不仅凭借《阿凡达》等采用高科技手段生产的大片抢占中国市场,而且把《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作为其占领中国市场的一种策略。而我国目前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对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的科技支撑薄弱,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创作力、表现力和传播力,由此也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挑战。

三、文化科技融合的成功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以文化保有、传播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支持,以资本为推动,以传媒为载体,以大众消费为动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很多发达国家都形成了有自己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如英国的创意设计业、美国的数字出版业,日本的数字动漫业以及韩国的电子游戏业都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持续竞争力,在丰富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其参与世界竞争格局重组的综合实力。美国率先完成了从工业化向“创意经济”的重大转型,现今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1/5,其中仅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的出口额就高达600亿美元,一举取代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美国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高达43%。

(二)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发展模式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创意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管理咨询、展示交易等共性服务的一个或几个独立法人实体组成的共同体。其主体通常包括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文化科技企业、职能部门等。通过在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桥接”关系,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系统内要素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跨部门再配置,推动异质性资源之间的互补与协同。其功能主要是,形成鼓励创意、创新、多元、互惠的产业发展氛围,创造产业协同创新的多方合作机制;为文化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与服务保障。如苹果公司为了更好地解决科技成果与产业融合转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利用APP Store平台,创造了一个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新模式。

(三)原有区域文化资源升级模式

针对原有的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科技、金融、市场、消费等产业要素进行产业升级。例如,苹果公司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ITUNE产品实现了个人音乐的移动服务,从而创造了颠覆式的文化消费模式。

(四)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昆士兰科技大学所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区(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以下简称CIP)对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昆士兰科技大学CIP是澳大利亚第一个致力于创造性的实验和文化产业的商业性园区,主要由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州政府、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与创新国家重点研究中心、大洋洲互动设计合作研究中心、La Boite专业戏剧演出公司等产业界和学术研究界机构等组织构成,昆士兰科技大学作为主导者,在政府和工业界的紧密合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CIP主要通过三个企业事业中心获取收益:一是创意产业事业中心(Creative Industries Enterprise Centre),主要依靠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创意实践和创意内容对新创意的产业化进行辅导,同时也通过为其创造工作区、进行财政支持等手段,并通过开发灵活的交易空间和提供交易通道而获利;二是凯文格罗夫都市村(Kelvin Grove Ur-ban Village),是连接企业、文化产业和社区的多元化城市边缘社区;三是ACID(Australasian CRC for Interac-tion Design Pty Ltd)互动设计中心,经营领域主要有游戏开发、数字艺术、表演和视觉艺术、设计、电影、电视和多媒体,部分资金来源于联邦教育部。

四、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资金保障

支持文化科技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和地方各类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文化科技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文化科技项目和扶持资金,发挥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各类资本进入文化科技领域。鼓励大型国有文化机构和企业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开展文化科技投融资活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科技领域。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一批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文化科技企业、小微文化科技创业企业和个体文化科技创业者。

加强与金融、保险机构协调,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文化科技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文化科技企业需要。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对无形文化资产、文化出口产品和服务等的保障,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应文化科技产业特色的贷款担保服务。

加大以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为主的文化科技投入。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减免税收、开辟投融资渠道、实行优惠的人才政策等手段,帮助入驻企业获得所需资金和人才。整合出台一批政策,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支撑体系。结合文化科技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税收、金融、土地、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撑体系,在资金投入、金融支持、财税优惠等方面向文化科技企业、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倾斜。加大科技专项对文化领域支持力度,设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资金。转变财政资金对文化科技项目扶持方式。合理运用项目补贴、贷款贴息、重点奖励、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对于重点文化科技项目,做好梳理、跟踪、服务。

(二)强化平台保障

建设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文化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开展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建设一批行业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各自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作为直接服务于新兴文化产业的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在丰富产品表现形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由于具备学科、人才的综合优势,高校更容易培养、吸引到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营销人才,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政府可以顺势推动,促成其形成和发展,利用群聚策略建立“官产学研”联合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同业合作、产业垂直或水平整合等方式将创新与现实成果结合,从而实现文化产业与创意实践的持续发展。

(三)强化产权保障

完善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网络视听、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科技融合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登记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净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违法侵权执法力度,为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要在知识产权立法中制定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条款,要保证足够高的赔偿力度。要建立专业技术鉴定制度,科学、公正的鉴定结论是司法部门认定知识产权法律事实的依据,也是知识产权是否能得到应有保护的基础条件。要大力建设技术鉴定机构,尽快、更多地建设专业科技评估机构、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主要履行对专利案件所涉及的技术方案或外观设计是否在专利保护范围内及侵害程度的鉴定。要建立听证程序,给予各方当事人向鉴定专家当面陈述的机会,以利于鉴定专家在相关鉴定材料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四)强化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具有创意与技术背景、实现创意内容产业化的高层次的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还不够。不少文化企业不仅缺乏将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能力,而且运用现代高科技改造和创新传统文化产业的步伐也跟不上。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最关键的要素,重点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端人才。人才培育体系主要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有科研任务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技能人才培育方面要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实现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鼓励高层次人才兼职、技术承包、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兴办企业等;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高端人才的表彰与奖励力度。

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陕西榆林市果树开发办公室 陕西榆林市 719000)

摘 要:榆林红枣既是历史悠久的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近年来掀起的农业特色产业,长期以来,红枣作为榆林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榆林地区红枣基本概况入手,分析了红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今后榆林红枣的发展前景,以期引起相关红枣发展部门及人员的进一步重视,加快、加大榆林地区的红枣发展事业。

关键词:榆林;红枣产业;发展前景

1、榆林地区红枣产区基本概况

1.1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品种资源。

榆林地区是全国红枣五大产区之一,据资料记载,栽植红枣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栽植面积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俯谷、神木、佳县、绥德、吴堡、清涧6个县的68个乡镇,1852个行政村。由于栽培历史悠久,所以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表现优良制干品种有中阳木枣、方木枣、佳县油枣、清涧滩枣、木枣等;鲜食品种有狗头枣、脆枣、团枣以及近几年引进的赞皇枣、骏枣、梨枣等。

1.2独特的自然条件。

榆林地区能成为全国、全省的红枣主产区,除有栽植习惯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主要原因之一。该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属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10-11℃,没有高低温灾害。但是6-8月份枣的重要生长期,气温月均22-24℃,这段较高的温度非常有利枣树花芽分化和开花座果,昼夜温差大(12-14℃),这一特点相当有利青果有机营养积累;全年日照2608-2962小时,在全国枣区名列前茅;无霜期为170-182天,能充分满足枣树生长期对积温的要求;年均降雨量472-505mm,降雨主要集中在

7、

8、9月,既能达到枣果生长的需要,又避免了成熟期的裂果和烂果问题。

发展红枣产业符合这一区域生产力水平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这一区域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频繁发生,枣区各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一地区大量栽植枣树,通过采取配套的治理工程措施,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林草覆盖率,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枣树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旱、抗瘠薄等特性,在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具有十年九收的奇特效应。

2、榆林红枣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我市枣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品种老化,管理粗放,产量低,产业化程度较低,销售市场滞后、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枣园品种老化、单一,达不到理想的收益我市枣农长期以来重产量轻品质,有什么品种苗栽什么苗,目前主要以油枣、木枣等为主,鲜食枣品种较少,且老枣区的品种退化相当严重。

(2)枣农不掌握科学性管理方法,采用传统粗放管理方法老枣园长期以来粗放管理,只采用不投入成少投入的办法,不能进行合理密植。修剪整形不当,不能按照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不重视花期管理,导致产量低、质量差。

(3)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前、政府、科技服务组织缺乏对市场调研、信息采集,对枣农信息的提供、生产计划制定的指导和生产物资的筹措帮助支持不够;产中,技术指导不到位,不能保证林农与市场对接。

贮存保鲜、深加工、销售不到位。具体表现在市场预测少,信息匮乏,枣产品市场发展缓慢,枣树发展规模、生产、深加工、销售各环节之间联系不紧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与现代市场营销矛盾突出。枣果实产后深加工难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果品市场发展滞后,信息网络不健全,服务设施不配套,流通环境不畅通,政府、中间服务组织对市场开发和引导不力。

3、榆林红枣产业前景规划

三、榆林红枣产业前景规划 3.1引进良种,科学选育优良品种。

实现良种化区域化生产品种引进选择,应以适应当地的制干枣品种为主,如方木枣、狗头枣、赞黄大枣、骏枣、中阳木枣及其优良变异类型等;适当发展鲜食品种和加工蜜枣,如鲜食品种牛奶脆枣、狗头枣等,加工蜜枣扁圆团枣、赞黄大枣、方木枣等。加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如冬枣、金丝小枣、婆枣和赞皇红枣等。在新品种选育上,要根据该市气候、土壤特点,开发适合不同土壤生长的新品种及不同需求的新品种,如对于贮藏用红枣品种应具有:优质、晚熟、耐贮、抗裂果等特点;对于鲜食用红枣品种应选育出不同成熟期的品种。今后应重点研究不同成熟期鲜食红枣品种合另搭配、设施化错季栽培(提前和延后)、调控果实成熟期和货架期短期保鲜。为了保证红枣苗品种的纯度,苗木生产单位应具有三证(苗木生产许可证、苗木经营证、苗木检疫证),方可生产出售苗木。

3.2配置授粉树。

枣树的优良品种中,大多数品种能够自花授粉,且正常结果,但异花授粉可以显著地提高坐果率,对增加果实产量是相当有益的;也有少量的几个品种因花粉不发育或发育不健全,或者自花不孕等原因,单一栽植授粉不良,必须配置相宜的授粉品种,如赞皇大枣也需配置花粉发育良好的马牙枣、九月青作为授粉品种。因此,在定植建园时最好授粉品种进行混栽,这样便于提高果品产量、质量。

3.3及时有效地做好施肥和追肥工作。

每年坚持早春、秋季深施有机肥,保障枣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基本肥料。促使枣树生长发育好,提高产量和质量。基肥的种类一般以圈肥、厩肥、绿肥、堆肥、人粪尿等有机肥和草木灰为主,掺入部分氮素和磷素化肥,磷肥应在施肥前先与有机肥混合堆沤,防止被土壤固定,以提高肥效。

3、4科学合理整形修剪枣树。

依据枣树品种特性、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生产目的确定合理的树形和修剪方法。该市枣树修剪中常用的树形有:主干疏层形、开心形、纺锤形。枣树不同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幼树整形修剪首先应当按照品种和生产目的,确定树形。定植当年不定干,只拉枝,翌年确定培养中心领导枝和二次枝,逐步培养结果枝;盛果期枣树的修剪主要是,调整好树冠范围内的枝叶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维持好各类枝的生长势,通过更新结果枝组,使其延长结果寿命。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发展榆林红枣产业前景广阔,建议区、市、县各级政府应进一步重视枣产业的发展,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基地建设,组建企业集团的思路,制定长远规划,使之成为榆林市致富和增强区域经济优势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任国兰,司胜利,喻璋等〃枣树病虫害防治[M]〃金盾出版社,2002,(6)〃

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ZT)26日上午,济南市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分析研究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全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市委书记焉荣竹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华东,市政协主席徐长玉,市委常委、市中区委书记雷杰,市委常委、秘书长孙晓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成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谭延伟,市委常委、济南警备区政委晋争鸣,副市长巩宪群出席会议。

焉荣竹在讲话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进入新的世纪,党中央明确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为我们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二五”时期,对于济南来说必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不仅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跨越提升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各级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发挥自身优势,用好重大机遇,切实增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焉荣竹强调,加快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形成与省会地位作用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把济南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排头兵。

焉荣竹要求,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开创省会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一要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大力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引领的根本任务,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加强区域文化传统和“诚信、创新、和谐”城市精神的认知教育;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文化含量;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真正把济南建设成为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相得益彰的魅力城市。二要突出培植主导产业,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围绕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济南报业、广播电视、出版印刷、文化演艺等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优先培植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深入实施大集团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鼓励支持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集中力量突破重大项目;加快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三要突出打造“天下泉城”,构建形成济南独具特色的文化标志。要进一步加大对济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不断丰富完善“天下泉城”文化品牌体系;更加注重用现代科技和数字技术集中展现“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城市风貌,更加注重把泉城特色文化与精品文艺创作、旅游品牌创建、企业名优产品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深入挖掘龙山文化、大舜文化、黄河文化、名士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注重做好济南历史文化典籍的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四要突出实施文化惠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紧紧抓住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契机,加快省会文化中心、大剧院、美术馆、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重大题材的创作,努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焉荣竹要求,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省会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要强化人才支撑,认真实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面向海内外加快追揽一批文化发展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充分发挥省会文化单位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智力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要优化发展环境,抓紧调研制定“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完善文化投融资机制,强化舆论宣传,努力形成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动力。

张建国就贯彻会议精神讲了意见。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机遇意识、标准意识。要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抓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抓好园区建设,抓好文化企业的培植壮大,抓好项目带动,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省会文化改革发展的产业优势。要切实强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环境保障,形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把城市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大会对全市20佳文化企业进行了表彰;章丘市、历下区、市文广新局和西区投融资中心作了典型发言。

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直各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市直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班子成员,有关文化企业单位负责人等出席会议。

《济南绘就未来五年文化产业蓝图 打造重点品牌》

11月26日,济南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下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绘就了未来五年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蓝图。

改变“中转站”尴尬地位

泉水的持续喷涌,带来济南各大名泉景点游客数量的增加,然而,游客来得快,去得也快,为了改变“中转站”的尴尬地位,济南将力争用五年建成国内、国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意见》指出,济南将着眼于将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黄河文化、生态文化、

“中华老字号”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温泉文化等本地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老街区、休闲娱乐综合体、休憩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形成国内外著名的“泉水之都”文化休闲旅游区。

对市民期盼已久的泉水节,《意见》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济南将适时举办“泉水文化节”,积极推进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护城河等旅游综合体建设,推进千佛山等文化旅游景点和区域的改造提升,加快华山历史文化公园、济西湿地公园等城市新空间的开发建设。

此外,省城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整体提升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增加文化旅游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

做大“城市的面包”会展业

“天下第一会”糖酒会、香港名品展、台湾名品展等让泉城赚足了人气和财气。在西方,会展业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的面包”,济南为了做大这块“面包”,将打造会展之都。

在广告会展业方面,《意见》规定,济南将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利用各类博览场所培育品牌会展,提高济南会展业竞争力,做活节庆活动,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知名度。办好文博会、信博会、茶博会、非遗博览会、旅交会、童博会、现代生活方式展等重点展会。要广泛吸纳全国性、国际性的展会来济南举办,逐步推动济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初步建成结构合理的广告会展人才队伍,广告会展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济南将打造旗舰广告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广告品牌,积极促进网络游戏广告、移动电视广告、手机短信广告等新型广告媒体的发展,拓展广告业的发展空间,建立影、视、声、平面、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全方位、多门类的广告媒介体系。

打造10个重点文化产业品牌

《意见》明确指出,济南要建立文化产业品牌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10个重点文化产业品牌,依托济南的资源特色,结合济南在未来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功能设计,制定济南的文化形象宣传计划,逐步树立并推广济南的城市文化形象。

在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方面,济南将充分挖掘泉水文化、黄河文化、名士文化、大舜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名人文化品牌、文化企业品牌、文化产品品牌、文化旅游品牌、文博会展品牌、民俗工艺品牌、文化活动品牌、区域特色品牌。

据介绍,济南市对天下泉城、文博会、泉水旅游、齐鲁动漫产业博览会等原有的文化品牌要继续推广,对有发展潜力、具备成长空间的品牌要积极培育支持。

芙蓉街等要更时尚

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到2015年,每个县(市)区要规划建设完成3—4个有文化内容、有地域特色、有创新内涵的文化特色园(街)区。

《意见》指出,要利用英雄山文化消费圈、芙蓉街历史文化老街区等建设时尚消费类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发展。同时,建设具有孵化器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创业产业园、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行业培训基地、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重点打造以园博园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区为依托的西部文化产业城。

对“曲山艺海”挖掘提升

演艺娱乐业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根据《意见》规定,济南将加快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和资源重组,进一步开发演出市场,鼓励演艺单位积极探索演艺市场经营新机制,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演艺品牌。

据了解,济南将发展一批满足不同需求的休闲娱乐设施,创作一批特色剧目和名牌剧目,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的演出品牌节目,增强市场竞争力。重视对“曲山艺海”等传统特色演艺的挖掘和提升,开发嘉年华和主题公园等时尚文化娱乐消费市场,打造具有鲜明济南特色的大型实景综合演艺节目,提升济南的文化气质和形象。

加快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798艺术区闻名中外,从一个工厂成为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标。根据《意见》,济南也将打造济南的“798”。

《意见》指出,济南将依托老仓库、老厂房、老建筑改造,规划打造创意设计类产业聚集区,积极引导有设计能力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化服务,参与市场开发和竞争。逐步建立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对创意设计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培育发展新媒体产业

济南发展现代传媒业优势明显,省市新闻媒体集中、高等院校和人才集中,制作、发行、播映链条完善。根据《意见》要求,济南将积极发展网络产业和新媒体产业,逐步建成区域性文化传播中心和传媒产业基地。

未来几年,济南将大力发展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实施图书、光盘、互联网三者的立体开发和跨媒体出版。加大对国有出版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国有和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放,开拓市场、创新品牌;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ZT)

(ZT)《济南文化产业发展大盘敲定》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特色街区

●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为龙头,加快报刊体制改革步伐,逐步把济南建成区域性文化传播中心和传媒产业基地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老街区、休闲娱乐综合体、休憩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全力打造泉城、鲁菜、大舜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每年重点扶持发展1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关注联系、支持帮助40个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一般性文化公司注册资本可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组建文化企业集团,控股子公司由5个放宽至3个

“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力支撑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济南成为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的文化名城、产业优势突出的文化强市、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日前,我市出台意见,就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发展作出部署。形成“天下泉城·创意天下”大品牌

我市确定,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20%以上,年均增速分别达到或超过20%;初步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特色街区;现代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广告会展业、艺术品业等行业优势进一步突出,培育一批现代流通组织、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和文化艺术中介机构,生产具有泉城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吸引一批业内领军人物和创业团队;重点推出一批知名作品和企业,依托众多品牌的有机集成,初步形成“天下泉城·创意天下”大品牌。

建成区域性出版发行流通中心

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为龙头,加快报刊体制改革步伐,对各类报刊进行整合和定位;大力发展舜网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整合优化网络媒体资源,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覆盖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新闻门户网站;逐步形成以各类报刊品种为主,以数字化、网络化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产品为创新业态的报刊出版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把济南建成区域性文化传播中心和传媒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内容产业,提高节目制作能力;进一步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积极发展网络产业和新媒体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电影院线,大力发展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加大对国有出版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国有和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逐步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出版发行流通中心。

规划“泉水之都”文化休闲旅游区

发挥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黄河文化、生态文化、“中华老字号”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温泉文化等本地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老街区、休闲娱乐综合体、休憩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形成国内外著名的“泉水之都”文化休闲旅游区;适当时机举办“泉水文化节”。积极推进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护城河等旅游综合体建设,推进千佛山、芙蓉街、灵岩寺、五峰山等文化旅游景点和区域的改造提升,加快华山历史文化公园、济西湿地公园、兴隆文化片区、北湖文化片区等城市新空间的开发建设,到2015年建成国际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全力打造泉城、鲁菜、大舜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建设“1040”项目打造文化产业园

建立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推动长效机制,全市每年重点扶持发展1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关注联系、支持帮助40个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简称“1040”项目)。定期组织召开“1040”项目专题推进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力争到2015年,全市储备建设文化产业项目300个,投融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加大“1040”项目招商引资和推介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开发。

转制单位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在执行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经认定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在园区(基地)建成起3年内,按规定给予行政规费减免。

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领域内,依据有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条件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符合规定条件的文化企业以股权、期权等形式给予其高级管理人员的奖励,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给予优惠。文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文化企业通过获得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献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献,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降低文化公司注册资本

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一、你镇2006年产值排在前三位的产业分别是,产值或收入分别是万

元、万元、万元(注:一二产业填总产值,三产填总收入)

选项:1农业,2林业,3牧业,4渔业,5采矿业,6制造业,7能源,8建筑业,9交通运输、10

仓储和邮政,11旅游餐饮,12房地产,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批发零售业,16其他

二、你镇预期今后五年重点发展的前三个产业是(选项同上)

三、你镇第一产业以为主(1农业,2林业,3牧业,4渔业),其中,种植业

以为主(1大田作物,2设施蔬菜、3园艺花卉作物,4其他)。林业以为主(1生态林,2苹果,3梨,4杏,5板栗,6葡萄,7桃,8李子,9桑树,10其他)。牧业以为主(1种猪,2生猪,3羊,4奶牛,5肉牛,6肉鸡,7蛋鸡,8肉鸭,9其他)。渔业以为主(1观赏鱼,2垂钓,3淡水鱼养殖,4其他),你镇现有的规模养殖场个(注:规模猪场标准为生猪存栏量为500头,规模羊厂为200只,规模鸡厂或鸭厂为3000只)

四、你镇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服务业年总收入500万元以上)共有

个,企业的主要类型属于1农副产品加工,2建筑业,3采矿,4建材,5机械制造,6化工,7制药,8印刷,9家具制造,10交通运输,11仓储和物流,12旅游和餐饮,13房地产,1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6其他)

这些产业主要分布在(1工业园区,2农民就业基地,3村)。带动本镇农村劳动力

就业数量人, 待业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人。

五、你镇现有镇村两级建设的标准厂房面积有m,其中,闲置厂房面积m

六、你镇农业发展的主要困难是(1资金,2技术,3市场销售,4基础设施,5

其他)(注:可做多项选择)。你镇二产发展的瓶颈主要是(1资金,2技术,3龙头企业,4市场销售,5基础设施,6土地,7资源环境,8其他)(注:可做多项选择)。你镇民俗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1道路不通畅,2环境污染治理,3农民素质较低,接待水平较低,4餐饮结构单一,缺乏特色,5主题不突出,缺乏创意,6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7景点规模小而散,8其他)(注:可做多项选择)

七、希望新农村建设中优先重点支持的前三个方面是。(1道路建设,2污水处理,3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4科研推广体系建设,5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6产品认证体系建设,7信息网络体系建设,8合作组织,9其他)

八、关于发展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建议

上一篇:神经科学下一篇:公共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