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指标法范文

2024-05-13

综合指标法范文(精选10篇)

综合指标法 第1篇

一、员工绩效评价基本概念及现实意义

从表面来看, 员工绩效体现的是员工的工作结果;从深层次来看, 员工绩效是导致结果产生的各种工作过程;从实质上看, 则是与员工工作过程及工作结果息息相关的员工素质。员工绩效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定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 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员工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已日趋完善, 各种绩效评价方法层出不穷。然而, 由于企业文化、管理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员工绩效评价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很多企业仅仅进行了绩效评价工作, 忽视了绩效评价反馈等环节, 员工的参与度不够、抵触情绪大。有些企业在制定绩效考评方案时, 没有对考核标准按照岗位进行区分, 使得绩效评价指标缺乏合理性。在员工绩效评价中, 如何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使企业的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也是很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改进现有的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使之在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二、关键绩效指标法与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一)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基本理论及优越性

1、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定义。

关键绩效指标法是在目标管理与帕累托定律 (20/80定律) 的理论指导下, 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全面的分解、分析和归纳出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继而从中提炼出企业、部门和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 采用财务指标和其他能有效量化的指标来反映最终结果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法。

2、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原则。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 (KPI) 时必须遵循SMART原则。即: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的 (Specific)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可衡量的 (Measura-ble)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 (Attaina-ble)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部门的任务及职位职责是相关的 (Relevant)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以时间为基础的 (Time-based) 。

3、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基本思路。

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从四个方面着手:明确企业的战略是什么, 并明确“如何去实现企业的战略”;利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图分析法找出导致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及业务重点;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绩效标准与实际因素的关系, 并提取关键绩效指标;对关键绩效指标按照公司级、部门级和岗位级进行层层分解, 最终得到员工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

4、应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的注意问题。

一是不同岗位要有不同的KPI。二是KPI是在企业战略目标下自上而下分解出来的指标, 而非目标。三是激励指标与控制指标紧密结合, 同时要注意指标的成本性价比。四是指标确立之后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并非刚性。五是应用关键绩效指标后, 要注意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 并辅以指导, 避免员工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5、关键绩效指标法的优越性。

一是关键绩效指标法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必须尽量简化, 从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来选择指标, 以构成考核指标的最小集合。有利于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减少绩效管理的成本,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关键绩效指标法除考核最终结果外, 还考核关键流程, 从关键工作流程中选择考核指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行为。三是关键绩效指标法系统性比较强。通过员工的个人行为目标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员工层面的绩效价值最终为企业的整体价值服务。四是关键绩效指标法的考核指标是动态的, 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优点显而易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足。对于那些通过智力劳动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来说, 他们做出的很多贡献并不是有形的产品, 对其工作过程的监督与控制比较困难,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局限性开始显现。这时便需要一种能将定性指标合理量化的方法来补充、完善关键绩效指标法。由此,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运而生。

(二)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对关键绩效指标法的补充应用

在员工绩效评价过程中, 关键绩效指标法在目标管理理论的支撑下, 最终选定了影响企业运营的20%精英因素。这些精英因素既包含能有效量化的定量指标, 又包含能有效行为化的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对于前者的评价可以精确、公平的进行;而对于后者, 则需要一种既能不影响评价效率, 又不失公平的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来完成。

模糊是指边界不清楚, 不能明确区分是与非。这种模糊性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 是事物之间差异存在的中间过渡过程。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工作态度等指标的优劣程度, 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加以区分, 因此, 认为这类指标也是模糊的。对于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综合评价, 并且评价过程涉及模糊因素, 则称这种评价为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可按五个步骤依次进行, 即:

1、建立模糊评判因素集:

U={u1, u2, u3, …, um}, ui (i=1, 2, 3…, m) 代表各影响因素。

以某企业关键绩效指标中的三个定性指标为例。对于员工绩效评价的指标集为U={u1, u2, u3}, 其中:u1=工作态度, u2=业务熟练度, u3=沟通能力。这些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 则认为这些因素为员工绩效的模糊评判因素。组成的集合U={工作态度, 业务熟练度, 沟通能力}为员工绩效的模糊评判因素集。

2、建立评判因素权重集:

A={a1, a2, a3, …, am}, ai (i=1, 2, 3, …, m) 代表各影响因素ui对最终评价结果的重要程度, 即各因素的权重。通常, 权重ai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条件:

续前例。u1 (工作态度) 、u2 (业务熟练度) 、u3 (沟通能力) 对员工绩效的重要程度分别为0.2、0.5、0.3, 则对应的员工绩效的评判因素权重集为A={a1, a2, a3}, 即A={0.2, 0.5, 0.3}。

3、建立评价集:

V={v1, v2, v3, …, vn}, vj (j=1, 2, 3…, n) 代表可能的评价结果。

续前例。对工作态度等三个因素可从四个级别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进行的评价, 则对应的员工绩效评价集为V={v1, v2, v3, v4}, 即V={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4、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集:

Ri={ri1, ri2, ri3, …, rin}, rij (i=1, 2, 3, …, m;j=1, 2, 3…, n) 为模糊评判因素集U中第i个因素ui在评价集V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程度。

由此可得每个模糊因素的单因素模糊评价集如下:

各个单因素模糊评价集组成的矩阵为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续前例。员工绩效单因素模糊评价集为Ri={ri1, ri2, ri3, ri4}。专门人士对某一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评价, 结论为:21%的人认为其优秀, 26%的人认为其良好, 51%的人认为其及格, 2%的人认为其不及格。则R1={r11, r12, r13, r14}为:R1={0.38, 0.09, 0.51, 0.02}。

同理可得:R2={0.63, 0.22, 0.10, 0.05}, R3={0.32, 0.13, 0.55, 0.00}。

则员工绩效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为:

由上述矩阵可以看出, 该员工的工作态度为及格, 业务熟练度为优秀, 沟通能力为及格。

5、对所有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单因素评判结果只能看出某一因素对评判结果的影响, 若要评判所有因素对员工绩效的综合影响, 则需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在此, 引入各模糊因素的权重集A={a1, a2, a3, …, am}, ai (i=1, 2, 3, …, m) 。

则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A·R。

矩阵形式为:B={a1, a2, a3, …, am}

bj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其含义为: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 评价对象对评价集V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程度。

续前例。对于员工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为:

由此得出, 该员工定性指标方面的绩效为优秀。

三、提升企业员工绩效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一) 严格遵循关键绩效指标的设立原则

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必须以企业目标为牵引, 企业级的KPI是设立员工KPI的价值导向, 部门级KPI在中间起连接作用, 三个层次的KPI必须是相关的。最终确立的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明确且可衡量的, 不具体、不可衡量的指标无从进行评价。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时, 还要考虑是否可以达到, 太低的指标没有评价的必要, 太高又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最后, 关键绩效指标的时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要有明确的时间界限。

(二) 考虑企业长远发展, 增强企业部门合作

经济责任制制订和执行, 容易让企业管理者将经营重点聚集到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上, 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容易造成短期效应, 使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受到影响。因此, 确立员工绩效评价指标时, 要放宽眼界, 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员工个人素质的提升提到日常管理中来。对员工定性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 评价者的选择可从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两个方面进行, 并赋予不同的权重。

(三) 增加员工的参与程度, 重视评价的反馈环节

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源泉, 员工对绩效评价的态度会间接体现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因此, 在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和实施过程中, 要辩证的采取员工的意见, 增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同时要重视绩效评价的反馈环节, 考核者或管理者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和及时辅导会对员工的绩效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绩效评价结束后, 管理者需要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 共同制定今后工作改进的方案。

(四) 提高考核者的自身素质, 增强绩效评价的公平性

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 除硬件要达标外, 还对考核者有严格要求。考核者是员工绩效评价结果的控制者, 考核者学识、人格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员工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产生影响。因此, 不断提高考核者的自身素质是有效员工绩效评价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林筠.绩效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付亚和, 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王平义, 吕恩琳等.模糊数学在土木与水利工程中的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指标 第2篇

1、指标体系设计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效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为此,本文选取了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五大类共14 项指标。

(1)经济规模指标,包括GDP(X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1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X1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X13);(2)经济结构指标,包括农业增加值(X3)、工业增加值(X4)、第三产业增加值(X5);(3)开放程度指标,包括外贸出口总额(X9)、实际利用外资(X10);(4)城市建设指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6)、基本建设投资(X7);(5)人民生活质量指标,包括人均GDP(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4)。以上14项指标基本囊括了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体系的各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

2、数据样本与数据来源

用“碳排放指标法”治堵一石多鸟 第3篇

通常,我们用两种方法来缓解或处理拥堵问题:一是修路扩路,改善交通条件,但囿于拆迁成本日益攀高,同时也会引起社会矛盾;另一种做法则是限制车辆出行,限制购车,如目前北京、上海车辆出行实行限号制,购车实行摇号措施等行政强制手段。

从修扩路角度来改进交通(供给方面)受到限制,就只有从限制汽车出行(需求方面)的角度来找解决方法。但出行限号、购车摇号(包括拍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好地有效限制汽车出行?

政府可以采取碳排放指标方法,即对每个家庭、企业和单位给予一个年度碳排放指标,家庭或单位对超出指标外的碳排放可以通过购买他人指标进行补偿,否则受到严厉的处罚,迫使开车者约束自己开车出行。

一石多鸟,增进效率与公平

实际上,碳排放指标方法是一种有助于减少福利损失、增进经济效率及社会公平的“一石多鸟”的公共政策。归纳起来,有如下优点:

在购车环节上,可以解决公平性与效率问题,因为该种方法没有任何强制限制或行政干预,消除了后者带来的扭曲。

减少交通拥挤和堵塞,因为人们为了节省指标(若碳指标价格高,处罚严厉的话),在非必须或紧急情况下会少出行,或改乘公共交通出行。

可以消除家庭需要用车而摇号摇不到的困惑,如城市引进人才没法买车,从而消除因用车困难而阻碍人才流入的因素。

可以解决限行日碰到紧急须用车状况所带来不便的问题,尤其对于家庭里有幼儿、老人的出行。

缓解停车位紧张,减轻小区街道到处停满车的状况,同时抑制停车位高价。因为碳指标固定,与拥有车多少无关,没有指标车辆再多也没有办法行驶。

可以实现“碳减排”环保。通过限定家庭和企业单位碳排放指标,控制碳排放总量,以实现碳减排目标;同时,对碳排放状况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和掌握,跟踪这些信息可以动态宏观调控。

可以推行碳交易及其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一个全新碳交易服务行业,势必影响国际碳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伴随碳交易行业发展,必然相应地增加该方面的就业,同时也增加政府税收;另外,还可以衍生出碳期货等金融产品,以及建立碳金融市场。

行车权是一种公共资源,应平等地分配给每个家庭,没有车的家庭只是暂时放弃它,以现金形式得到补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碳指标可以对低收入家庭产生补贴效应,他们可以获取额外收入,因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碳指标通过交易市场卖掉,换回现金收入。

可以促使家庭汽车随排放环保技术升级而更换,有利于清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当自己汽车环保性能差时,可能更换排放更少的新型汽车,促进了汽车消费和汽车产业升级。

四步操作机制

碳排放指标法如付之操作应具有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在现实里是否具备或如何创造?

首先,核准每户家庭、单位的碳排放指标(需要建立专项科学研究项目)。通过交通管理局年检,统计出平均每户家庭、企业单位的车年出行里程数,根据出行里程数,折算成碳排放量;然后研究核准每户家庭、企业单位的碳指标量标准值1。如果考虑到家庭、企业单位的差异性,碳指标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如估算标准差,给定一个标准差的范围可以通过碳交易购买,超出该范围的数量采取惩罚性方式。对于企业,还可结合企业规模(如工业增加值)调整。

其次,核算每户家庭、单位的年实际碳排放量(需要技术性估计)。在汽车年检时,记录下汽车该年度内所行驶里程量,以及汽车型号、汽车使用年限,先由汽车型号和使用年限可以测算出每公里排碳量,然后再乘上年里程数。如有作弊调改里程表,一旦发现将严厉处罚,采取吊销作弊家庭或单位汽车行驶执照若干年,甚至更严厉的处罚。

再次,研究确定碳超标的处罚机制,最重要的是确定每吨碳处罚价格。在给定碳指标的同时,还要给出一个针对可能超标的可交易补充缓冲范围值2,比如一个标准差;在标准差范围外,则启动重罚机制,比如为碳指标市场价的若干倍,甚至在这部分再划几道线,采取累进惩罚系数等方式。

最后,建立碳交易市场,设计碳指标交易机制,同时推出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或新成立碳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设计交易机制(包括定价、结算等),银行可以推出碳指标抵押融资等业务,以及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弹性调节,效益远大于成本

碳排放指标法是一种市场化手段,它不像分号限行、摇号购车那样生硬地限制开车出行,而是让开车者灵活地根据自己日程事务安排有弹性地进行调节。碳排放指标法没有限制开车日,大家原则上每天开自己车出行,不会出现在分号限行政策下某天必要用自己车时,又恰巧碰到自己车号为限行的情况;如果不是非要用车时,大家可能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另外在可出门或可不出门的情况,就会选择不出门,进而能尽量地节省碳指标。碳排放指标法也没有强行限制购车自由,因此没有车的人或家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购买汽车。至于你准备买多少辆车,则你自己决定,但给定的碳排放指标是固定的,与拥有多少辆车无关。这样因为拥有多辆车对出行状况没有任何改变,只会增加购买车辆、停车位等成本。

应采取先部分大城市试点,然后总结经验进行推广的渐进方式。最好选择在如下城市进行试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因为这些大城市汽车保有量大,交通问题严重,碳减排任务重,因此试点效果比较显著;其次,这些城市具备所需各种专业人才及其他设施。

除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民生问题之外,碳指标法可以使我们不受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中欧美制定规则的约束,在国内先建立起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和定价机制,并形成市场规模。北京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可以率先在国内建立话语权,然后将逐渐对国际碳交易机制或市场施加影响。同时,我们可借此创新真正促进现有碳产权交易所的功能和作用,也可制造一种碳调控手段,实现碳减排的目的。从长远来说,我们可以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以碳交易为基础的碳金融体系,引领全球城市交通与环境治理。

碳指标法既带来社会效益,又有巨大经济效益,以及广泛深远的发展潜力,这些远远大于它所产生的成本。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每年碳指标可以动态调整,由此可以成为政府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指标,进而产生出一个新的政策工具。

综合指标法 第4篇

关键词:火灾预测,综合指标法,火险等级

1森林火险预测的定义

森林火险预测指通过测定、计算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来预测和判断森林火险发生的可能性、森林火险控制的难易程度以及森林火险可能造成损失的技术和方法。

2改进综合指标法

某一地区无雨期愈长,气温愈高,空气愈干燥,地表可燃物含水率也愈小,森林燃烧性愈大,容易发生火灾。因此,根据空气饱和差,气温和降水情况,来综合估计森林燃烧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综合指标来划分火险天气等级。综合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综合指标,无量纲;ti———第天13:00的空气温度(0C);di———第天13:00的空气饱和差(hpa);n———降雨后连旱天数(d);综合指标是雪融化后,在气温00C开始累积计算的;每天13:00测定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查出空气饱和度,得出饱和差,同时要根据当天降水量多少来加以修正。空气饱和度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果小于当时温度对应的饱和含量,则二氧化碳是处于不饱和状态,它与饱和含量的比值叫饱和度。因此,饱和度也就是相当于表示水分含量的相对湿度,如果当日降水量超过2mm时,就取消此前积累的综合指标;降水量大于5mm时,既要取消以前积累的综合指标,同时还要将降水量后5天内计算的综合指标数减去1/4,然后再累积进行计算。

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标数值,再对照火险等级查对表(表2),即可确定当天的火险等级。

该法没有考虑风的作用。风对可燃物的干燥、着火和蔓延都有很大影响。气温和空气饱和差相同,受风速不同的影响,尽管综合指标数值相同,但森林火灾危险性有差异。考虑了风对火蔓延的影响,增加了风速更正系数,同时用更正后的指标反映燃烧与火灾蔓延的关系。风速补正综合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b——风速补正参数。

3应用实例

福建省景山林场国有林场总面积7.8万余亩,做好防火预测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应用改进的综合指标法,应用该林场实际数据对防火等级进行预测。

例如:从2月10号的火灾等级预测,假设10号中午13:00时的温度为0度,以及当天13:00时测定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分别为0度和1度,可算出空气饱和差为5.3Pa,则2月10号综合指标P=tidi=0,火险等级为Ⅰ级,没有危险,一般不易燃烧。

2月11号13:00时:空气温度为3度,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分别为3度和5度,查出此时的空气饱和差为16.7Pa,风速为1.3m,由些可以得到修正后并且累积的综合指标P=11.02,此时火灾等级为Ⅰ级,没有危险,一般不易燃烧。

2月12号13:00时:空气温度为2度,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分别为1度和3度,查出此时的空气饱和差为9.7Pa,风速为2m,由些可以得到修正后并且累积的综合指标P=22.47,此时火灾等级为Ⅰ级,没有危险,一般不易燃烧。

3月10号13:00时:空气温度为20度,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分别为21度和19度,查出此时的空气饱和差为20 Pa,风速为3.2m,由些可以得到修正后并且累积的综合指标P=332,此时火灾等级为Ⅱ级,很少危险,着火后蔓延很慢。

3月11号13:00时:空气温度为25度,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分别为25度和24度,查出此时的空气饱和差为31.4Pa,风速为1.2m,由些可以得到修正后的综合指标P=591.05,此时火灾等级为Ⅲ级,中等危险,燃烧较快。

5月10号:由于天气下雨3m m,超过2m m,因而取消了以前所有的累积数据,将综合指标重置为P=0,从新开始计算。

5月11号:天气降雨为6m m,所以根据指标法,5天内所有指标都需要减去1/4,然后再累积进行计算。

5月12号:空气温度为30度,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分别为30度和29度,查出此时的空气饱和差为22.4Pa,风速为0.5m, 由些可以得到修正后的综合指标P=221.76,此时的综合指标需减去1/4,得到其指标数为55.44,火灾等级Ⅰ级,没有危险,一般不易燃烧。

4结论

综合利用数据指标指导企业决策 第5篇

综合利用数据指标指导企业决策

从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体系及财务分析的方法入手结合非财务指标以及企业实际利用数据指标指导企业的管理决策.

作 者:雷斌 作者单位:绵阳仁智公司,四川,绵阳,621000刊 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21(1)分类号:F275关键词:财务分析 非财务指标 综合

综合指标法 第6篇

纵观国内外高新企业发展历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只有有效且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诸多,因此用一种客观、科学、有效、定量且易操作的方法对各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找到影响该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则显得十分必要。评价结果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也有利于国家从宏观上把握对高新企业的监管,制定更加适宜和有效的产业政策。

1文献综述

1.1技术创新的内涵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起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创新可以是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新材料,或是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Barton[1]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角度定义,他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及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Bargelmm[2]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系列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利用创新资源的能力、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认识能力、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等。除此之外,其他学者及世界银行等组织也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其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

国内也有多位学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李廉水[3]认为企业内部的人才、资金、设施才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些因素是不可复制的。傅家骥[4]则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最后还是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来实现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他还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朱斌、郑祥洪[5]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和产出、创新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官建成等人[6]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战略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 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等。

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可知,技术创新能力与其管理、资源、研发、生产和销售密切相关。

1.2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综合英国苏萨克斯大学的调查研究结果和Freeman在《工业创新经济》中的观点可知,技术创新成功的企业具有如何特征:企业内部研究开发能力强;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的研究;有本公司的专利;企业规模足够大;研发周期短;风险偏好;关注并培养潜在市场;管理机制有效;营销策略;与政府、其他企业、 高校等部门有效合作等。

国内学者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根据研究对象的属性和研究目的,从不同角度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研究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1)投入与产出。史晓燕[7]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有财力、人力、物力三个投入指标,技术创新实现、效益两个产出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该方法仅从投入和产出角度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全面的, 未能反映技术创新的商业程度及与外界相关环境的影响。

2)综合测度。曹崇延、王淮学[8]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有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投入与产出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7个一级指标。曲国禹、刘学铭[9]根据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组织和产出四个要素建立了指标体系。这种综合评价法考虑较为全面。

3)分类测度。许志晋、凌奕杰[10]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有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能力及资源能力。该类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依据上述思想对不同类型的高新企业进行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拟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丰台科技园区374家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影响其技术创新的因素,为企业的管理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也为国家推动高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2方法论

2.1构建指标体系

我国对高新企业的认证标准中有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核心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等多条定量的规定,同时丰台科技园区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创新前期投入不足,后期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特点。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打算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产出能力来综合评价园区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1.1创新投入能力

在企业创新的初始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引进技术人员,才得以保障企业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研发。对于高新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因此研发除了投入大量的资金之外,还需要投入较多的技术人员,因此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这两个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研发人员这一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科技研发人员, 本文也采用这一概念。而技术创新包括自主创新也包括技术引进或委托外部研究开发等多种模式,因此本文还通过新引入指标X13来衡量那种研发模式更有利。基于以上分析,一级指标创新投入能力下设几个二级指标:X11为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X12为研发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X13为内部研发费用占研发总费用的比重。

2.1.2创新实施能力

创新实施是保证投入有效并得到较高产出的重要过程,该阶段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生产阶段与企业的规模、生产设备、人员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大专及以上职工学历较高,素质也相对较高,这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同时也大大提升和保障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这一过程。由于留学回来的人员具有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国外大型企业的管理制度、优秀的语言沟通能力等优势,也对企业实施创新能力有益。根据Freeman的观点,企业的规模越大,其长期支持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因此本文也用公司的总资产和职工总人数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指标,具体二级指标: X21为大专及以上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 X22为留学归国人员占职工人数的千分比;X23为高新企业总资产;X24为高新企业职工总人数。

2.1.3创新产出能力

一般企业的产出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但对于高新企业而言,产出还包括企业获得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由于企业性质不同, 本文将上述自主知识产权分为专利数量和其他知识产权。这些无形资产属于无形的产出,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因此本文采用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和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具体二级指标:X31为专利数量;X32为其他知识产权数;X33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X34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2无量纲化处理

对多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打分,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指标均是值越大越好,因此不存在正向化处理问题。 对于无量纲化处理,目前主要极差正规化法、标准化法和均值化法。目前国内学者使用较多的就是标准化法,即:

,其中Yij为第j个企业第i项指标的得分;

其中指标Xj的均值为:

指标Xj的方差为:

经过标准化无量纲法处理之后,指标xj的均值为0,方差为1,从而达到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不足之处就是,该方法同时也消除了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因此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并未能真实反映原始数据所包含的全部信息,从而导致评价结果有所误差。

2.3变异系数法赋权

权重是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权重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 一般而言,赋权有客观和主观两大类。其中主观赋权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这类方法均涉及调查问卷、调研等过程,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权重,由于国家政策、给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更新,因此主观赋权得到的权重也需要不断更新。为了简化该过程,本文拟打算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标准离差法对各指标赋权重,使得评价各企业创新能力的操作简便易行。

一般而言,某行业内一个指标的标准差越大,则表明该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所含的信息量越大,在综合评价中起的作用也越大,因此应对该类指标赋以较大权重,反之,权重则较小。利用标准离差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

2.4对各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通过无量纲化处理得出各指标的值,并乘以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如下公司比计算得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分:

其中Si为第i个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Xij为第i个企业第j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后的值,Wj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值越高表明这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3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3.1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指标评价结果

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园区374家高新企业的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后再计算权重,结果如表2。

3.2创新能力一级指标影响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创新投入能力是最重要的,权重为37%,在评价该项能力的指标中研发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最大。研发新产品或服务是高新企业最核心的一项日常活动,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大大影响了该企业的研发新产品的数量、成功率以及研发周期,从而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盈利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内部研发费用占研发总费用的比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是相同的。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研发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也与该企业的自主创新有极大的关系,该项指标的权重较大,也说明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更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以及可持续性的技术创新。

其次,创新产出能力的权重较大,为33%,评价该项能力的指标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对于这点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实现最大化的利益,这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专利数量和其他知识产权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这是企业保持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源泉。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相应的法律也不够完善,因此目前该指标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未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影响作用重大,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两项指标的作用会日益凸显的。

最后在三方面中作用较小的则是创新实施能力, 该项能力的权重是30%。在评价该项能力的指标中大专及以上职工人数占总职工的比重影响作用最大。 对于知识密集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的平均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人员的管理、企业文化的形成等。其次是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由于留学归国的职工通常都是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学有先进的技术或管理理念,从而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目前丰台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都较小,属于中小企业,因此目前各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明显,职工总数和总资产的数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3.3创新能力二级指标影响程度

另外,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11个二级指标研发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X12)、大专及以上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X21)、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X33)这三个指标的权重最大,即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三个指标权重的总和达到了50%,而这三个指标主要衡量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获利能力。

3.4各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

目前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主要有: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个八大领域。本文根据这300多家企业的综合排名中的前100名定义为技术创新能力优秀的企业。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丰台科技园这300多家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两个领域,但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秀率来看,处于整个科技园区的中间水平,而高技术服务业和生物与医药技术两个领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相对较高。

4启示与建议

在对丰台科技园区374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和创新产出对其技术创新影响十分显著,其中创新投入的作用最明显;其次,研发人员、大专及以上职工人数、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这三个二级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第三,不同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较大差别。 下面本文将并结合丰台园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研发人员和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国企业R&D经费投入仅占销售收入很小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R&D经费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可能会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由此可见,高新企业逐步增加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此外,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成果转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等均是通过高智力活动完成的,因此人力资本对其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应重视对内部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其知识和技能水平;其次,建立适当的人才引入机制,为企业提供复合型、高技能的人才;第三,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密切合作,借助其人才丰富和专业性强的优势。

2)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从外部环境而言,研发成果转化率低,与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不无关系,政府需要尽快出台一整套促进和保障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最终是通过收入和利润这一指标体现的,企业必须要做好“研-产- 销”过程中的产和销这两个环节,这就要求企业在大力创新的基础上,加强研发部门与生产和销售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在提高本企业的绩效的同时,也推动社会技术的进步。

综合指标法 第7篇

1 仪器与试药

炉甘石(上海京华化工厂有限公司,批号:20080801);氧化锌(山东海化金钟锌业有限公司,批号:080310);甘油(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80801);羧甲基纤维钠(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批号:090202);天平(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数显恒温水浴锅HH-2(国华电器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制备工艺

以炉甘石30.0 g、氧化锌(过筛后)10.0 g、甘油2.0 ml、羧甲基纤维钠(CMC-Na)不同组号不同量、加水100 ml为处方,按照不同的药物添加顺序进行制备。

2.2 正交试验设计

2.2.1 药物添加顺序1(简称顺序1)

取炉甘石、氧化锌,加甘油和水适量研成糊状,另取溶胀好CMC-Na,分次加入上述糊状液中,随加随搅拌,再加水使全溶。

2.2.2 药物添加顺序2(简称顺序2)

取羧CMC-Na溶胀待用,另取炉甘石适量蒸馏水浸泡40~60 min,再取氧化锌加甘油研匀至糊状,将氧化锌和溶胀后的CMC-Na加至炉甘石浸泡液中,随加随搅拌,最后加蒸馏水至全溶。

2.2.3 药物添加顺序3(简称顺序3)

取CMC-Na与甘油混匀后再加炉甘石和氧化锌、直接加水至全溶,搅匀。以上CMC-Na溶胀时都是以相同的速度搅拌。

2.2.4 正交试验

以CMC-Na的浓度(2%、5%、10%),溶胀温度(常温、65℃、100℃),药物添加顺序(简称顺序1、简称顺序2、简称顺序3)3因素3水平按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正交试验见表2。

2.3 检测方法

2.3.1 沉降度Hu/Ho测定

将上述制备的混悬剂分别移入10 m的刻度试管中,振摇均匀后,静置24 h后读取沉降容积比(Hu/Ho),每组做3个平行试验,取平均值,结果见表2。

2.3.2 重分散试验

将上述制备的混悬剂分别移入10 ml的刻度试管,静置24 h后以相同力度振摇,直至重新混匀,记下次数,每组做3个平行试验取平均值,结果见表2。

2.3.3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胀时间

记录羧甲基纤维素钠溶从溶胀开始到溶胀完全所用时间,结果见表2。

2.4 正交试验结果

2.4.1 评价指标

沉降度Hu/Ho越高越好,重分散能力和CMC-Na溶胀时间都是越低越好,因此综合3项指标的权重,分别赋予0.4、0.4、0.2的比例归一化综合评分为指标,方法:Y=X1×40/(X1)max+(X2)min×40/X2+(X3)min×20/X3,结果见表2。

2.4.2 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3。

2.4.3 结果

直观分析表明,以综合评分为标准,在所选因素水平范围内,各因素作用顺序为C>B>A,最优方案为C2B3A2。方差分析表明,因素CMC-Na浓度(A)、溶胀温度(B)、药物添加顺序(C)对试验结果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

3 讨论

3.1 CMC-Na浓度

CMC-Na浓度在1%~5%范围内对炉甘石洗剂制备工艺影响不显著,可考虑选用低浓度(以3%浓度为宜),以节省原料,缩短溶胀时间。

3.2 溶胀温度

由正交试验结果可知,溶胀温度对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所以在实际制备过程中,采用新制蒸馏水即可。

3.3 药物添加顺序

药物添加顺序中顺序2相对来说在实际制备过程中比较繁琐,而顺序3在制备过程中药物暴露在空气中比较多易被污染,综合考虑顺序1是规范制备,不仅规范制备工作人员,也习惯用此法制备,实际制备过程中生产者可考虑用此顺序。

F0.05(2,2)=19.0

根据以上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制备的炉甘石洗剂微粒沉降缓慢且不易结块,易于分散,便于倾倒、不粘瓶,减少了环境污染,缩短了制备时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原医政局.中国医院制剂规范[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96.

[2]温凤久,史秀萍.几种临床制剂工艺的改进[J].首都医药,2002,6:61-62.

[3]黎素梅,梁容华,李智坚.炉甘石洗剂制备方法的改进[J].右江民族医药院校报,2001,23(2):274-275.

[4]陈树新.正交实验考察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的制备工艺[J].中国药房,2005,16(16):1218-1219.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6.

[6]郑虎占,董泽宏,余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853-2854.

[7]沈德凤,杨波,李进京.黄花败酱总皂苷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3):35.

综合指标法 第8篇

1 仪器与材料

Shimadzu 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UV-2201紫外分光光度计;AB204-N万分之一电子天平;AE240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CQ-25D超声波提取仪(上海超声波仪器厂);SB-1000旋转蒸发器(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

山橿药材于2010年采自河南省新县,经笔者鉴定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山橿Lindera reflexa Hemsl.的根;球松素是本实验室自制,HPLC测定其质量分数为99.04%。

HPLC用甲醇为色谱纯;乙醇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山橿提取物中总黄酮的测定

2.1.1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恒重的球松素标准品2.22mg,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得0.222mg/mL的对照品溶液。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提取物0.2g,甲醇溶解,过滤,置5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精密移取0.1mL定容至10mL容量瓶,得样品溶液。

2.1.3 总黄酮检测波长的确定

取上述对照品和样品溶液适量,以甲醇溶剂作为空白,在200~500nm波长扫描,结果显示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均在(286±2)nm处有最大吸收,故确定286nm为检测波长,对照品和供试品UV图见图1。

2.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以对照品溶液为母液,分别精密移取0.1mL、0.2mL、0.3mL、0.5mL、0.6mL、0.8mL,置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配制成2.22μg/mL、4.44μg/mL、8.88μg/mL、11.10μg/mL、13.32μg/mL、17.80μg/mL的溶液,在286nm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对质量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0.081x+0.008(r=0.9994),总黄酮以球松素计在2.22~17.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1.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适量,在286nm波长处连续测定6次,计算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总黄酮含量的RSD为1.76%。

2.1.6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适量,分别于0、1、2、4、8、12h测定吸光度,计算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总黄酮含量的RSD为2.78%,说明供试品溶液在12h内稳定。

2.1.7 重复性试验

按2.1.2项下平行制备6份样品溶液,分别测定吸光度,结果总黄酮含量的RSD为1.35%,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1.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山橿提取物6份,分别精密加入球松素,按“2.1.2”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2.1.9 样品测定

按“2.1.2”项下制备各山橿提取物正交试验的样品溶液,在286nm处测定其吸光度,由回归方程计算提取物中总黄酮质量分数,计算山橿中总黄酮提取率(总黄酮提取率=总黄酮的质量分数×提取物的质量/山橿粉末质量),结果见正交表5。

2.2 山橿提取物中球松素的测定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提取物0.2g,甲醇溶解,过滤,置50mL容量瓶中定容,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得供试品溶液。

2.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phenomenex luna C18(250mm×4.60mm,5μm);检测波长:297nm;柱温:30℃;流速:1.0mL/min;进样体积:10μL;流动相:甲醇-水,程序性梯度洗脱:0~15min,甲醇(25%~70%);15~50min,甲醇(70%~100%);50~65min,甲醇(100%);65~85min(平衡色谱柱),甲醇(25%~70%)。球松素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大于1.5,理论塔板数按球松素峰计算大于3 000,对照品和供试品色谱见图2。

1.球松素(pinostrobin)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球松素标准品10.05mg,置10mL容量瓶中,甲醇溶解定容,摇匀,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得1.005mg/mL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量取0.01mL、0.10mL、0.50mL、1.00mL、2.00mL配成梯度溶液,进样,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对球松素的进样含量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2896600X+50479(r=0.9995)。表明球松素在0.010~2.01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2.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重复测定6次,测定峰面积值,计算其RSD值为2.22%。

2.2.5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1、2、4、8、12h进样,测定峰面积值,计算其RSD为1.56%。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h内较稳定。

2.2.6 重复性试验

按“2.2.1”项平行制备6份样品溶液,测定峰面积,结果RSD为1.84%,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2.7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山橿提取物6份,分别精密加入球松素,按“2.2.1”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2.2”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2。

2.2.8 含量测定

按“2.2.1”项下制备各山橿提取物正交试验的样品溶液,记录峰面积,由回归方程计算提取物中球松素含量,计算山橿球松素提取率(球松素提取率=提取物中球松素含量×提取物的质量/山橿粉末质量),结果见正交表5。

2.3 提取溶剂的筛选

称取山橿粉末四份,每份50g,分别加入不同的溶剂500mL,超声提取3次,每次1.5h。提取液滤过,合并,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干燥至恒重,计算收膏率;按“2.1”项和“2.2”项下建立的方法分别测定总黄酮含量和球松素含量,综合评价得分表明选取70%乙醇提取结果较好,结果见表3。

2.4 正交试验及其结果

通过查阅文献,确定提取时间(A)、提取次数(B)、料液比(C)和提取方法(D)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因素水平见表4。称取山橿药材粉末18份(分为9组,每组2份),每份50g,按L9(34)正交试验表中的条件制备样品,分别测定及计算总黄酮、球松素提取率及收膏率,并对多指标综合评分。本实验选择Z-score法先对每个实验数据归一化,再赋予三项指标权系数。球松素提取率权重系数设为0.4,总黄酮提取率和收膏率权重系数同设为0.3,指数系数设为100,以综合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和6。Z分值计算公式:Zi=(Xi-珡Xi)/Si(1);

综合评分公式:

公式(1)中Zi为某指标值,Xi为该指标值的平均值,珡Xi为该指标标准差,通过计算Si值使指标无量纲化。公式(2)中Zai为表5中某组实验测得的收膏率标准化后的数据,Zbi为该组总黄酮提取率标准化后的数据,Zci为该组球松素提取率标准化后的数据。

直观分析表明,以综合评分为标准,在所选因素水平范围内,各因素的作用主次为B>A>C>D,即因素B(提取次数)对山橿的提取效果影响最大。由方差分析表明,因素B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为重要影响因素,因素A(提取时间)具有显著性(P<0.05)为主要影响因素,因素C(料液比)和D不显著。结合生产成本,优化的水平组合为A3B3C3D2,即70%乙醇超声提取3次,每次提取1.5h,料液比为1∶12。

2.5 验证试验

按照优化工艺参数A3B3C3D2提取三批样品,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出膏率平均值为13.93%;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4.23%,球松素平均提取率为0.59%,该结果稳定,表明优选工艺参数适合山橿总黄酮部位的提取。

3 讨论

根据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山橿总黄酮主要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经典的NaNO2-Al(NO)3-NaOH显色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结果不够理想,主要是显色不明显,背景干扰大;由全波长扫描发现山橿中总黄酮与球松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一致,故确定以球松素为对照品直接测定样品吸光度的方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方法学考察证明,该方法结果稳定,重现性好。球松素的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本实验采用甲醇-水梯度洗脱系统,在297nm条件下测定山橿中球松素含量,该HPLC条件准确可靠且能实现样品中多数成分峰的基线分离,重现性较好。

摘要:目的:优选山橿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山橿中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球松素的含量。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综合评价总黄酮提取率、球松素提取率和收膏率三项指标,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A3B3C3D2,即药材加12倍量70%乙醇,超声波提取3次,每次1.5h。结论:正交试验结合多指标综合分法优选出山橿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关键词:山橿,总黄酮,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正交设计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2]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药品标准[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57.

[3]潘永峰,卢玉斌,张继敏,等.HPLC测定胃疼宁片中球松素的含量[J].中成药,2005,27(6):662-663.

[4]张峰.山橿活性部位筛选及其指纹图谱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9.

[5]张涛,陈随清,张峰,等.山橿治疗胃溃疡及镇痛抗炎有效部位的筛选[J].中医学报,2011(5):156-159.

综合指标法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37岁~67岁(51.57岁±9.32岁),病程(6±3)年。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38岁~69岁(51.12岁±9.13岁);病程(7±1)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均来自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1.2 纳入标准

采用2005年由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第一届国际糖尿病前期暨代谢综合征大会上颁布的代谢综合征定义[2]。IDF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合并血压、血糖、三酰甘油升高和/或HDL-C降低。即中心性肥胖(腰围中国男性≥90cm,女性≥80cm),伴有下列4项中的2项:(1)TG>1.70mmol/L;(2)HDL-C:男性<0.9mmol/L,女性<1.1mmol/L;(3)血压:收缩压(SBP)≥130mmHg或舒张压(DBP)≥85mmHg;(4)空腹血糖(FBG)≥5.6mmol/L。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同时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5岁~70岁;血压≤160/110mmHg;未应用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有大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病史或近期有心绞痛或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肝肾功能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如肠溶阿司匹林抗凝,二甲双胍、拜糖苹控制血糖,高血压者服用洛丁新控制血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益气活血方,组方:生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茯苓12g,全瓜蒌12g,陈皮6g,佛手12g,姜半夏12g,炒枳壳12g,丹参12g,川芎12g,葛根12g。水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温服,日服1剂,随症加减。12周为1个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予以低盐、低热量饮食,按标准体重控制总热量摄入,并适量运动。治疗前后检查全部观察指标。

1.5 观察指标

血清CRP、ISI、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ISI采用李伟光等[3]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见表1、表2)

mmol/L

3 讨论

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治疗目标如下:体重降低5%以上;血压<130/80 mmHg;LDL-C<2.6mmol/L、TG<1.7mmol/L、HDL-C>1.04mmol/L(男)或>1.3mmol/L(女);空腹血糖<6.1mmol/L、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及HbA1c<6.5%。代谢综合征患者长期处于一个低度的、慢性的、系统性的炎性状态,多种炎症因子参与了MS的发展,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因而对其必须是全方位的、深入切中病理机制的治疗,绝不是对各种异常生物学指标的控制[4]。目前西药虽然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控制血压,但对治疗和阻止并发症却疗效不佳。本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汤剂益气活血方可以更有效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指数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现代人多膏粱厚味、偏嗜烟酒、久坐少动、忧思烦劳等,导致胃虽受谷而脾气不升,气机失运,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清浊相混,壅塞中焦,津液不归正化而成脾虚气滞,湿浊内生。

中医将肥胖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湿、痰、虚,而血糖升高属中医的消渴范畴,病机在于阴虚燥热,耗伤脾气,久病不愈,络脉瘀阻,即“脾虚络瘀”。痰浊、瘀血为主要病理产物。气滞、血瘀、痰浊互为因果,交互为患,气机郁滞为早期的基本病理环节。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标实日久,中脏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循脉运行,导致血滞成瘀的病理发展过程。治疗应标本兼治,肝脾两调,应以益气健脾、祛痰活血为主。

益气活血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白芍、全瓜蒌、茯苓、陈皮、姜夏益气健脾利湿;川芎行气化瘀,补而不滞;丹参、葛根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功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的影响,判断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74例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在低盐、低热量饮食的基础上,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治疗组予以相同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益气活血法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RP、糖化血红蛋白、血脂、ISI等相关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清CRP、HbAlc、血脂、ISI等指标,对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异常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益气活血法,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68-1073.

[2]宋秀霞,纪立农.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78-180.

[3]李伟光,潘孝仁,Lilliojas,等.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标[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0):656-660.

综合指标法 第10篇

一、文献回顾

西方国家对反倾销的研究起步较早, 且主要聚焦于经济学以及法学角度分析反倾销的经济合理性、经济效应等问题。在反倾销裁决结果方面, Douglas Irwin (2005) 、Prusa (2005) 、Jallab与Sandrette (2006) 、Albert (2012) 等从统计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反倾销的经济影响以及经济效应方面, Lichtenberg和Hong (1990) 、Miyagiwa与Ohno (2006) 、Soonchan (2009) 、Brambilla (2010) 从进出口贸易以及反倾销争议搁置等方面进行了描述以及实证研究。在反倾销成本研究方面, Canning (1931) 、Robert与Galina (2004) 、Michael与Bruce (1999) 、Vandenbussche (2001) 等从反倾销产品成本结构、影响反倾销成本的因素、福利成本、成本不均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综述可以看出, 西方国家对反倾销的研究范围较广, 内容深刻, 但是在反倾销成本会计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研究则相对较少, 主要是侧重在成本性态的研究方面。

国内学者对反倾销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在反倾销会计学科定位的研究方面, 孙凤英 (2002) 、周友梅 (2006) 、袁磊 (2004) 等从反倾销会计的内涵界定、反倾销会计确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反倾销成本问题方面, 刘爱东、刘悦 (2011) 从成本战略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刘蕊 (2009) 从新会计准则与成本核算的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 张凌云 (2006) 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对反倾销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 冯巧根 (2004) 从成本与价格的关系入手对反倾销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 刘爱东、刘蓓华 (2010) 从反倾销战略支持体系的构建入手提出了应对反倾销的方法。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反倾销成本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成本信息、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战略的方面。对反倾销成本控制的研究有所提及但并没有深入, 在反倾销成本控制评价研究方面尚属空白。

二、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与意义

在反倾销应诉提交的调查问卷中, 成本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抗辩证据。在提交的成本资料信息中包括了涉案产品的会计制度和政策、产品的生产程序、原材料的相关成本和其他成本的组成、生产成本中各生产要素的介绍、销售成本明细以及为了获得生产成本及结构成本的信息等等与成本有关的各个方面, 内容非常全面及详细。成本控制是企业应诉的基础与核心, 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为了对企业应诉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笔者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并采用模糊评价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具体应用。

笔者研究的目标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构建出一套覆盖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全过程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该指标体系在模糊综合评价法中进行运用, 证明其有效性。其次, 针对案例分析的结果, 发现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企业优化反倾销成本控制过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 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流程包括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确定产品正常价值以及实地核查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中, 成本资料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采集、成本记录、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报告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中都有进行, 但是基于企业应诉反倾销的前提, 对这个控制过程就有了新的要求。

(1) 成本采集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在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过程中, 对成本的采集比企业一般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更为广泛, 必须将国际反倾销法要求的与出口产品相关的成本进行采集, 例如出口产品原材料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采购量、土地取得的成本支出、环境控制的成本支出、无形资产的成本支出等等。且应该将内销产品与外销产品的成本信息进行分开采集, 以便于之后对成本资料进行整理。在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以及实地核查的一系列过程中, 不仅仅需要提供成本构成的资料, 同时需要提供各成本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在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填写成本资料时, 其使用产品的原料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采购量必须超过其原料总量的33%才能够避免对该产品使用替代国价格来确定成本, 销售成本必须与各对应生产要素向匹配才能够符合相关调查部门的要求。因此在成本采集过程, 影响重大的三个指标为:成本采集的完整性、是否将内外销产品分开采集以及对各成本资料进行了合理的分类。

(2) 成本记录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成本记录在企业应对反倾销起诉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高效的成本记录有利于成本的核算。对成本记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会计凭证、科目以及账簿的三个方面。

在会计凭证的设置方面, 与传统的凭证设置的不同点在于反倾销关注的重点是产品的价格, 那么在凭证设置方面不仅仅应该包括产品运材料的型号、数量等方面, 更应该包括产品价格的确定, 以及产品价格与同类型产品可比价格的比较这两个方面。若产品价格与可比价格不一致, 则应该单独计价核算并说明不同的原因。

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方面, 使得会计科目涵盖应对反倾销出口产品非常重要。可以从总账以及明细账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控制。在对总账的控制方面, 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包含针对出口产品的会计科目“正常价值”。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相比较是确定企业是否存在倾销的重要步骤, 如果总账上包含“正常价值”这个科目有利于企业提高反倾销应诉的效率, “正常价值”科目包括WTO《反倾销协定》规定的生产成本加合理的管理、销售、一般费用及利润。与总账相对应的明细账也应该包含符合反倾销规定的项目, 例如:正常价值—管理费用;正常价值—销售费用;正常价值—一般费用;正常价值—利润等等。

在会计账簿的设置方面, 传统的账簿是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归类记录。在应对反倾销的前提条件下, 按照销售途径对内销产品及外销产品分别进行整理记录, 同时对外销产品的销售过程应予以详细的记录, 例如销售时间、销售产品型号、销售单价、销售数量以及销售总金额等。这样有利于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查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此外, 在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过程中, 备查账簿的设置非常重要, 它可以提供一些传统总账以及明细账无法提供但是反倾销调查必须掌握的一些资料, 例如出口产品的原材料购置是否来自于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是原产于我国还是在我国加工, 加工的程度是多少;出口产品是直接销往目的国还是由第三国转售。

(3) 成本核算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对成本核算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成本核算范围的控制以及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是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的财务会计成本核算范围与反倾销法规中对于成本核算的范围要求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我国传统的成本核算范围集中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但是在国际反倾销法中出口产品的成本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 还包括销售、管理、一般费用 (即SG&A) 、利润以及产品的包装费用。由于核算范围存在差异, 要求企业在对出口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时必须与内销产品分开进行, 同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SG&A等反倾销法规定的成本核算项目分摊到各产品成本当中。

在成本核算方法方面, 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会导致成本大小的不同, 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很容易成为企业操控成本的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反倾销调查机构关注的重点。反倾销调查机构对成本核算方法关注的重点在于:第一, 成本核算方法是否与企业所在的行业相匹配;第二, 成本核算方法在时间上是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若存在不合常规的突然变更核算方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操控成本的嫌疑。

(4) 成本报告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反倾销调查当局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的了解主要是在相关问卷中的成本报告, 同时企业管理层也是通过成本报告发现企业在成本控制当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成本报告即是直接呈给反倾销调查当局的资料也是企业评价自身的依据,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成本报告的控制主要从成本报告的编制基础以及报告披露的成本两个方面进行。

在报告编制的基础方面, 首先, 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应该以不同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外的成本报告应该以价值指标为基础, 便于反倾销调查当局对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内的报告应该更多的以实物指标为基础, 便于管理层当局检查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成本采集、记录以及核算的情况, 分析这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以提出相关改进的意见, 提高反倾销应诉能力。其次, 成本报告必须符合可采性的要求, 可采性是反倾销会计信息质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也是反倾销成本报告必须首先满足的方面。可采性是指反倾销调查当局对成本报告的采纳程度, 按照调查当局的法规制度, 采用国际上可接受的成本记录与核算方法是提高成本报告可采性的关键。

在报告披露的成本信息方面, 不仅仅要详细说明公司的会计制度和政策 (财务会计制度、成本会计制度) 、对生产过程进行详尽的描述;对生产成本中各生产要素进行介绍、对销售成本的明细进行介绍之外, 还要对产品出口国市场是否进行倾销, 对出口国市场同类行业产品是否存在损害, 倾销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说明。

(三) 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指标选取

基于以上对成本控制各个过程的分析, 笔者构建出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该指标体系的构建覆盖了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的全过程, 并将各个过程细分为若干个方面, 以期对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进行一个完整的评价。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的过程中, 很多方面都能够体现出企业对过程控制准确性的要求, 但是成本控制属于人为控制的工作, 很多环节不能够具体量化。模糊数学是研究边界不清晰问题的有力工具, 将许多定性研究的问题通过打分的方式进行量化。因此笔者将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到反倾销成本控制中来,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指标进行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权重与隶属度。隶属度是指若对论域 (研究的范围) U中的任一元素x, 都有一个数A (x) ∈与之对应, 则称A为U上的模糊集, A (x) 称为x对A的隶属度。权重即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给它们赋予0-1之前不同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等等。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的模糊综合评价具体过程如下:

(一) 确定评价因素集与评价集

评价因素集是指评价的对象的集合。根据笔者构建的指标体系来看, 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的存在三个层次的评价因素集:

其中Ci (i=1, 2, 3, 4) 表示对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C有影响的第i个因素。

其中CIJ表示对被一级指标CI有影响的第j个因素。

其中CIJk表示对二级指标CIJ有影响的第k个因素。

对于每一层次的评价因素集应该确定其评价集, 在本文中评价的对象来自于同一个体系, 因此共用同一套评价集:V={V1, V2, V3, V4}

评价集为包含4个元素的集合, 其中V1=优, V2=良, V3=中, V4=差。

(二) 确定隶属度与判断矩阵

对本文中各成本控制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采用模糊评价统计法, 由评价主体 (即评审专家) 对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集进行评价。对第三级每个因素逐一确定因素集每一因素隶属于评价集V的模糊程度之后即可以得到第k个评价因素相对于V的模糊向量:

在对第三级因素集的指标进行评价之后, 所有评价指标的模糊向量综合即可以得到一个k行4列的矩阵, 即为判断矩阵:

(三) 确定权重系数集

在模糊评价的指标权重设置中, 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相对客观且准确的方法, 但是工作量巨大, 无法检验一致性等局限使得这几种方面在操作上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在各种权重系数确定方法中, 专家打分法最具有操作性, 其作为一种主观的赋权方法缺点在于容易受到专家个人观点的影响,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将专家个人判断加入运算来简化运算并且提高一致性检验的效率, 并且, 成本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 在权重的设置上采用专家打分法有其合理性。

根据专家打分的结果, 可以得出不同因素集对应的权重系数集。

这三级因素集的权重确定上相互独立, 没有必然的联系。

(四) 合成算子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应该从第三层开始计算。首先按照不同因素集进行评价, 得到该层次的评价结果。

三级评价结果Bij=Wij·Rij= (bij1, bij2, bij3, bij4) , 若∑bijk≠1, 则需进行归一化处理, 令bijk=bijk/∑bijk可以得到Bij=〔bij1, bij2, bij3, bij4〕。 (下同)

将三级评价结果Bij与二级因素的权重集Wi相乘可以得到第二层的评价结果。二级评价结果Bi=Wi·Bij= (bi1, bi2, bi3, bi4) 。

最后将二级评价结果Bi与一级因素的权重集W相乘就能够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B=W·Bi= (b1, b2, b3, b4) 。根据最终评价的结果可以对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发现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的案例分析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2011年10月, 美国对我国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 赛维是被调查的企业之一。2012年11月, 美国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终裁结果认定对我国光伏企业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赛维申请单独税率, 最后被征收25.96%的反倾销税。本案例请五位长期从事反倾销会计研究工作、企业管理工作、财务工作以及有着长期经验的太阳能业内人士对赛维在遭受反倾销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以及对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打分。

(一) 评价指标权重与隶属度的确定

五位专家分别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 对每一个指标实行10分制打分。通过打分、计算、统计最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具体计算过程见附录1

五位专家分别对各指标的隶属度进行打分, 然后统计各评价隶属次数, 最后统计隶属次数得到各指标的隶属度如下表所示:

具体计算过程见附录2

(二) 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的模糊综合评价

对以上的指标的权重与隶属度分层进行计算, 最后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

第三层计算结果:

将第三层的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 再与第二层的权重系数相乘得到第二层计算结果:

将第二层的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与第一层的权重系数相乘, 得到第一层结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 赛维的成本控制有效性很好的隶属度为3%, 良好的隶属度为44%, 一般的隶属度为46%, 有效性很差的隶属度为6%。总体上来讲, 赛维的成本控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这与赛维在该次应诉美国双方调查中获得25.96%的较高税率结果相匹配。

具体分析各个层次的指标值可以发现:首先, 在成本控制的四个流程当中, 成本核算与成本报告具有较高的重要性, 而成本采集与成本记录的重要性次之。第二, 在赛维的成本控制当中, 做得最好的是成本核算的阶段, 很有效的隶属度是10%, 有效的隶属度是56%, 这表明赛维的成本控制, 工作重点在成本核算阶段。做得相对最弱的是成本采集工作, 有效的隶属度为23%, 无效的隶属度高达10%, 成本采集工作的不完善也会会后阶段成本控制带来困难。

通过对赛维的成本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可以清楚的发现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该评价的结果, 赛维应该在成本采集的阶段以及成本报告的阶段大量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 以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而在“明细账科目与总账匹配包含所需反倾销数据”以及“成本报告符合可采性原则要求”两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上是赛维的主要努力方向。

五、结论与启示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思路。成本控制是反倾销应诉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成本控制有效性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发现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效率的第一步。通过以上的分析, 主要结论与启示如下:

1.对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是对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体系是否有效的一种反馈, 也是企业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体系的前提。

2.对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指标体系的选取是关键。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涵盖成本控制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控制的关键点。

3.通过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发现成本控制中各个关键点的问题, 一定要将问题的产生细化到第三级指标中, 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才能将模糊综合评价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上一篇: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声乐下一篇:观念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