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供应论文范文

2024-05-10

知识供应论文范文(精选11篇)

知识供应论文 第1篇

20世纪60年代Dickson提出供应商选择指标,包括23项指标:质量、交货期、历史表现、保证条款、生产设备与产能、价格、技术能力、财务状况、程序遵循情况、交流系统、行业美誉度、合作热情、组织管理、操作控制、维修服务、态度、印象、包装能力、劳资关系、地理位置、既往业务量、培训和联营安排[1]。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评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Dickson当年未曾提到的新指标。首先是: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与改进、产品与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其次是,生产柔性包括生产灵活性、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过程灵活性、适应订单变化的灵活性和对未预见需求的反应能力[2]。最后是环保观念。

在新出现的指标中,第一个新指标就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隐性知识最初是由Polanyi于1958年提出来的,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只能通过行动来表示。隐性知识有4类:难以约束的技能、心智模式(包括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组织惯例[3]。野中郁次郎和竹下将所谓的隐性知识定义为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主管的经验、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并指出显性知识就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4]。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隐性知识可以显性化从而创造出价值[4]。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由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和上下游企业合作来降低生产成本,这种合作机制实质就是企业之间显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本文将讨论在供应链环境下采购方向供应商转化隐性知识对供应商选择的影响。

2 当前研究情况

文献[1]通过对国内外众多参考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概括出了供应商选择研究的总体状况,在此基础上还得出了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中出现的几个新指标。文献[2]给出了基于供应链柔性的供应商选择模型,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文献[3]分析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决策问题,讨论了单阶段和多阶段情况下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决策模型。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7],所以,我们在进行供应商选择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如质量、交货期等,更应当考虑存在隐性知识转化时对评估者和被评估者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将反映在产品的方方面面上,下面我们将以成本和利润指标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采购方隐性知识转化前后两种情况下利润的比较,得出结论:采购商参与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3 供应商选择模型

3.1 问题描述

考虑供应链由采购商和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环节,其中采购商只有1家,用M表示,采购商的成本为CP,向供应商支付的产品价格为P,其隐性知识量为XM,采购商向供应商采购的总量为Q。假定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有n家。第i个供应商用Ri(i=1,2,…,n)表示,其利润为VRi,产品的制造成本为CRi,qi为第i个供应商的供货量;隐性知识量为XRi,其显性知识量为ΔXRi。∆XRi'为采购方向供应商i转化的隐性知识,ai为采购方的隐性知识在供应商i内部的转化效率ai>0。

为便于建模,特设置下列2个:

假设1:知识的含量与成本的高低负线性关系。

假设2:隐性知识显性化只有其受众对象才能够获取。

假设3:采购方和供应方都有选择是否提供和接受隐性知识转化的权利。

假设4:相同量的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供应商内部转化率各不相同。

双方企业之间没有隐性知识转化时:

因为供应商i无论在是否考虑采购商隐性知识转化的作用,其本身的隐性知识都发挥着作用故其成本为:

采购商总成本为:

供应商i的利润为VRi=(P-Ci)⋅qi(3)

双方企业考虑隐性知识转化时:

那么有供应商i的成本为:

采购商总成本为:

供应商i的利润:

采购商节约的总成本:

供应商i的利润增量:'

3.2 模型的应用

由公式(1)可以知道供应商本身的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知识的量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本,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知识的量越大生产成本越低。供应商要想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来实现。

由公式(1)—(8)可知当采购方向供应商转化其隐性知识时,供应商i的利润增加了∆VRi=(Xi'-∆Χi')*qi,而采购商自身的成本也节约了∆C=(XM+∆XM)Q。

4 结论

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考虑采购方隐性知识的转化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更有助于采购方选择更有潜力的供应商;采购商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供应商的显性知识,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给出隐性知识和显性化的量化计算模型,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启杰,齐菲.供应商选择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6.

[2]刘金兰,卢威.基于供应链柔性分析的供应商选择模型[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5,26(1):65-69.

[3]余祖德,陈俊芳等.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隐性知识转化决策[J].工业工程,2008,11(5):25-28.

[4]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6):11.

[5]莫正敏,钟苏.基于协调成本的联合采购参与意愿分析[J].工业工程,2008,11(5):66-69.

供应链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第一章

1.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整个渠道的总体流程的集成哲学。

2.供应链五个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3.供应链两个支持平台:物流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平台。

4.供应链管理基本职能领域: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辅助职能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

5.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传统管理采用了“纵向一体化”模式,有一下缺点:(1)增加企业投资负担(2)承担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3)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4)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竞争对手(5)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

6.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2)非核心业务一般采取外包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合成战略联盟关系,加强外包过程中的协调和管理。(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服务化管理(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7)更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第二章

1.供应链的特征:(1)复杂性(2)动态性(3)面向用户需求(4)交叉性

2.供应链的类型;(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2)平衡的供应链和失衡的供应链(3)效率型的供应链和响应型的供应链(4)风险规避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

3.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1)合作机制(2)决策机制(3)激励机制(4)自律机制(5)风险机制(6)信任机制

4.扩展企业的定义:扩展企业可以定义为一个概念性组织的单元或系统,它包括采购公司和供应商(一个或多个),它们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共享。

5.扩展企业的特征:(1)核心企业集中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活动,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外部产品供应商和服务 提供商(2)扩展企业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互相信赖的关系,把供应商和客户当作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3)为了实现供应商、客户在商业和技术信息上的集成,扩展企业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运输手段支持跨组织的商业活动

6.什么叫业务外包: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7.业务外包的主要方式:(1)临时服务(2)子网(3)与竞争者合作(4)非核心业务完全外包

8.供应链运作方式和区别:有两种不同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一种称作推动式,另一种成为牵引式。区别:制造商推动式的供应链: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用户牵引式的需求链: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反应迅速。

第三章

1.供应链构建内容:包括供应链管理组织机制的建立、管理内容的设计与优化、物流网络的建立、合作伙伴选择、信息支持体系的选择等诸多内容。

2.供应链构建解决的问题:(1)供应链的成员组成(2)原材料的来源问题(3)生产过程设计(4)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5)信息管理系统设计(6)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第四章

1.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2.企业关系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1)传统企业关系(2)物流关系(3)合作伙伴关系

3.选择合作伙伴是考虑的因素:(1)质量(2)价格(3)交货期(4)品种柔性(5)提前期和价格折中(6)提前期和批量折中

4.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概述:(1)直观判断法(2)招标法(3)协商选择法(4)采购成本比较法(5)ABC成本法(6)层次分析法 5.CRM核心管理思想:(1)客户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2)对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管理(3)进一步延伸企业供应链管理

6.供应商关系管理:一种用来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理念和软件系统。

第五章

1.供应链协调问题的几种表现形式:(1)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2)曲棍球棒现象(3)双重边际效应(4)物料齐套比率差的现象

2.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产生原因:(1)需求预测修正(2)产品定价销售策略导致订单规模变动性增强(3)大批量订购(4)配给和短缺之间博弈

3.曲棍球棒现象:在某一个固定的周期,前期销量很低,到期末销量会有一个突发性增长,而且在连续的周期中,这种现象会周而复始,其需求曲线的形状类似于曲棍球棒,所以被形象的称为曲棍球棒现象。4.缓解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的方法:(1)提高供应链企业对需求信息的共享性(2)科学确定定价策略(3)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缩短提前期(4)提高供应能力的透明度

5.缓解物料齐套差比率的方法:建立一个基于集配中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

6.供应契约:通过合理设计契约,减少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确保有效完成双方的订单交付,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绩效及每个成员企业绩效。

7.回购契约:在销售季末,零售商可以以一定的价格把未售出去的产品全部退还给供应商。

第六章

1.传统采购模式的问题:(1)传统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2)验收检查时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工作,质量控制的难度大(3)供需关系式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4)相应用户需求的能力迟钝

2.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与传统采购管理的异同:(1)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转变(2)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

3.准时化采购的基本原则:(1)恰当的数量(2)恰当的质量和时间(3)恰当的地点(4)恰当的价格(5)恰当的来源

第七章

1.CPFR:一种供应链计划与运作管理的新哲理,它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高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信息共享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的。

第八章

1.JIT(准时化生产)基本思想:要求严格按照用户需求生产产品,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在制品占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JIT的哲理:(1)按需生产哲理(2)全员参与、充分授权哲理(3)消除浪费哲理(4)“零库存”哲理(5)尽善尽美、永无止境的哲理

第九章

1.物流定义:日本通常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2.物流的功能:(1)运输功能(2)储存功能(3)配送功能(4)装卸搬运功能(5)包装功能(6)流通加工(7)信息处理

3.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两者的主要区别:(1)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而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2)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3)供应链管理涉及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物流是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流过程的支持保障过程。

4.物流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1)物流过程对供应链响应周期的影响(2)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3)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总库存水平的影响(4)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按期交付可靠性的影响(5)物流过程对供应链服务水平的影响

5.物流外包: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6.物流外包的优势:(1)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2)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3)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4)企业得到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从而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质量(5)降低风险,同合作伙伴分担风险(6)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

7.第三方物流系统:一种实现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

第十章

1.供应链管理库存(VMI):一种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增加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

2.实施VMI的几种形式:(1)“制造商——零售商”VMI模式(2)“供应商——制造商”VMI模式(3)“供应商——3PL——制造商”VMI模式

3.联合库存管理(JMI):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相互孤立的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象现象、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知识供应论文 第3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主体构成,探讨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多种知识交易方式,指出按知识基本类型可分为显性知识交易和隐性知识交易,按管理方可分为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的交易和第三方作为管理方的交易,按知识外部获取途径可分为市场采购、正式战略联盟和非正式合作,最后提出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有效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市场;知识管理:交易方式

一、引言

1998年,达文波特在《Working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认为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与有形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相类似的“知识市场”,市场机制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着知识市场的运行,之后有部分文献开始对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进行研究。Matson等(2003)运用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Dai和sheng(2004)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交易模型;Desouzau和Awazu等(2005)用数学模型证明了价格机制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对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研究的开展,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间的知识市场。Eschenfelder等(1998)研究了文化因素对于减少组织问知识流动障碍,保障知识市场顺利运行的作用:Bell等(2002)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知识市场与知识社群在实现企业间知识共享中的关系;Kafentzis等(2004)构建了便于组织间进行知识交易的平台电子知识市场,并对这个交易平台的战略问题、商业模式及收入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张旭梅等(2006)初步分析了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但目前尚未见到关于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交易方式的研究报道。本文在分析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主体构成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方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主体构成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市场推动下进行的,供应链企业间也存在一个无形的“知识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知识在各成员企业间流动,从而促进知识共享的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市场主要由知识需求方、知识供给方、知识市场管理方及知识交易环境四大部分构成。

知识需求方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进行知识创新而寻找知识的企业,所寻找的知识对他们具有独特的价值,能提高他们的技巧与判断力,帮助它们解决生产或销售中的瓶颈,充实为知识创新而缺乏的关键内容,协助其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他们付出一定代价学习和吸收所需要的知识,并且要求获得一定的回报,如提高敏捷性、扩大生产量、增强竞争力等。知识供给方通常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发现和创新且该知识不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他们与其他企业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此换取经济报酬、行业声望或提高供应链的协作能力等。知识市场管理方作为知识交易的中介,主要职责包括搜集知识信息、建立知识地图、约束和规范企业的知识交易行为、遏制知识交易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等,从而引导知识市场良性发展。知识市场管理方一般由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担任,究竟由谁担当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实力和意愿、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的资信及运营状况、总体的运行成本以及知识市场的运行效率等诸多因素。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环境相对于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更为复杂,主要包括知识市场交易规则、交易场域、支付媒介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

三、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方式

1按知识特性分:显性知识交易和隐性知识交易。

(1)显性知识交易。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显性知识主要指专利、科学发明、产品图纸、工艺规程、工作记录、研究报告、软件代码等。供应链企业间的显性知识交易包括知识编码、知识搜寻、知识定价、货币支付、知识转移及知识评估等过程。由于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因此显性知识易于编码、储存和搜寻,也易于定价和转移。供应链企业间显性知识的交易重在找到知识产品,可通过知识交易平台等进行搜寻。显性知识定价可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如:可以由供应链企业买卖双方私下谈判,也可以采用明码标价的形式,还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定价等。显性知识的货币支付既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金钱货币,也可以是信任、声誉、互惠等特殊“货币”,此外,由于显性知识通常是可编码的知识,因此易于进行知识转移。知识需求方购买知识后,还可对使用显性知识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与知识供给方进行协商与沟通。

(2)隐性知识交易。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隐性知识主要指某种专长,诀窍,设计、制造、管理经验等。与显性知识交易一样,隐性知识交易同样包括知识编码、知识搜寻、知识定价、知识转移、货币支付及知识评估等过程,但由于隐性知识不易被他人理解和掌握、不易衡量其价值,因而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储存和搜寻,也难以定价、转移和评估,比显性知识交易更困难。供应链企业间隐性知识的交易不但要找到知识产品本身,还必须找到知识的提供者。隐性知识的转移可能需要知识提供者面对面、手把手、长时间的传授才能让知识需求方得到所购买的知识。此外,隐性知识的定价有时需要经过买卖双方多次博弈才能达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

2按管理方分: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的交易、第三方作为管理方的交易。

(1)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的交易。核心企业可以作为知识市场的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因为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的领导者,各成员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核心企业。同时,知识市场建立后,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参与交易,主要是发起并组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平台。通过该平台,知识需求方可以发布所需知识的信息,知识供给方也可以发布可出售知识的信息,具有知识差异的企业形成了潜在的供求关系。在核心企业中介职能的作用下,知识供需双方进行博弈(主要是价格博弈),如能达到一致则进行知识交易。由核心企业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有利于知识买卖双方更便捷地搜寻到相关信息,可以适当降低知识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核心企业一般不会因外部竞争条件和自身收益的变化而脱离供应链,知识市场的运行也更为稳定。但由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构建知识交易平台难度较大,因为核心企业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软硬件,同时还要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以及知识交易的低效率。

(2)第三方作为管理方的交易。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市场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作为知识市场的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应将资源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而将那些不属于核心的或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外包出去,充分利用他人的技术、知识、时间和资金等资源为自己服务。由

于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因此其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可以使服务更加专业化。通过业务外包,核心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但这种方式的知识交易成本较高,第三方自身的运营状况也会对供应链中知识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时还可能面临知识泄露等风险。

3按知识外部获取途径分:市场采购、正式战略联盟和非正式合作。

(1)市场采购。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可通过市场采购方式进行,其前提是要求供应链知识市场必须支持基本的知识搜寻、知识定价、知识转移、货币支付及知识评估等知识交易活动。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市场通过市场采购进行知识交易的主要形式如下:①购买相关知识产品。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弥补知识缺口,得到有效的知识产品:⑦进行知识外包。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可通过知识外包的途径在知识市场进行知识交易,主要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单位负责研发所需知识,其途径包括产学研合作,顾问咨询等:③招聘知识专家。供应链知识市场中的知识需求方通过知识市场公开招聘拥有所需知识的专家,从而不需要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培训人才及自行研发企业外部已存在的知识,使知识获取速度更快,知识交易更有效率。

(2)正式战略联盟。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双方为了达成双赢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协议结成正式战略联盟,彼此贡献并共享双方的资源,促进知识交易目标的实现。战略联盟根据其正式化与密切程度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长期合约关系。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双方为了使知识共享与交流的行为更规范,更持久,可以签订正式的长期合同,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约束和规范,降低合作风险:②虚拟组织。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可以签定正式的协议,整合成一个虚拟式的组织,为某种特定产品的销售或服务进行分工合作;③人股和合资。这种方式一般要建立在彼此高度信任的基础上。通过资本的整合促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而更有利于知识交易的达成。

(3)非正式合作。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还可通过非正式合作的途径进行。通过非正式合作进行知识交易的主要形式如下:①供应商参与实践。供应链一般是围绕某个核心企业而建立的,因此应注重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知识交流,鼓励供应商积极参与实践并进行相应的知识交易活动。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了供应商协会,丰田汽车公司的顾问被派驻到各供应商处,合作发展最佳实践,并通过轮岗共享和扩散最佳实践。这种知识交易的实践活动促使丰田汽车公司把供应商当作创新的伙伴,与之形成了相互信任和依赖的生命共同体,并通过增加订单、延长合作期限等对供应商予以鼓励;②协同商务。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伴随商务活动进行,即供应链的上下游伙伴在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协同服务等商务活动的协同中,共享、交流、转移信息和知识,从而达到提高供应链快速响应市场和协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有效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1优化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存在诸多障碍,如: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失真,企业间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特征又会阻碍知识的转换和传播。上述障碍的产生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优化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成员企业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知识跨越组织边界在各个企业间流动,使知识交易有序高效达成,进而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有效运行。

2培育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如果供应链中流行知识独占和垄断的文化,那么知识的潜在购买者将无从购买知识,知识交易将无法进行。因此,知识市场管理方应培育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统一和沟通各成员企业的思想,使其对供应链的目标、观念及行为规范产生“认同感”,增进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激发他们参与知识交易的热情,促进知识市场的良性循环。

3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由于知识交易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和产权转移的不完全性等特点,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无法达到完全的信任程度,给知识市场的交易带来一定影响。因此,知识市场管理方应注重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建立,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减少知识市场的交易风险,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一方面能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参与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活动,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4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风险防范机制,由于供应链是由很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所组成的合作联盟,因此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敲竹杠”等),能否认识和防范这些风险是构建高效率知识市场的重要方面。为了使知识市场的交易各方都能积极进行知识交易,必须采取一定措施规避供应链知识市场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机制等,从而使知识市场的运行更有效率。

5完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激励机制。知识市场管理方应当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进行知识交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激励可以采取商誉激励、订单激励、价格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感情激励相结合的模式。对积极参与知识交易与知识共享的行为应予以鼓励,对有损知识交易与知识共享的行为应予以惩罚,从而维护知识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确保知识交易的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陈菊红,王能民,杨彤,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科研管理,2002,2 3(1):98-102

2Mat son E,Patlath P,Shaver s T,Stimulat-ing knowledge sharing:St rengthening your organi-zations internal knowledge market,OrganizatlonalDynamics,2003,32(3):275-285

3Kafentzi s K,Mentzas G,Apostolou D,andGeorgol ios P,Knowledge marketglaees:strategici s sues and busines s model s,Journal 0f KnowledgeManagement,2004,8(1):130-146

4Desouza K,C,Awazu Y,Facilit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market meohani sm,Knowl-edge and Proces s Management,2 005,12(2):99-1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1128)。

作者简介:张玉蓉,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旭梅,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慧涛,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

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动力系统思考 第4篇

目前国内外对知识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供应链的概念界定、知识供应链特征研究、知识供应链模型研究、知识供应链与物料供应链的对比研究、知识流管理在制造企业中应用研究、知识供应链实现的技术集成研究等[4,5,6,7,8,9]。其中杨慧慧(2010)对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创新机理进行研究,给出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的三阶段模型[10]。这些研究各具特点,但极少从整体上对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动力进行系统性思考。因此,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系统思考相关原理研究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动力。

1 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系统模式

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供应链的各成员共同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提出知识创新的需求、方案,完成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创新活动。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主体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和处于协同地位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构成。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包含两个层面的创新活动,一方面是各成员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是成员间合作的知识创新活动。这两个层面的活动相互融合,共同构成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整体性活动,构建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的系统模式如图1。

1.1 成员内部的知识创新

从成员内部看,知识创新是以成员内部的知识资产为基础,通过组织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和组合化,实现知识资产的动态增值。

知识创新发生在成员企业知识的动态转化之中,员工个人丰富的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促进知识的创新;外部化过程通过隐喻、类比、假设和模型等方法挖掘内隐知识并把其发展为新的显性知识;组合化将显性知识分类、重组被重新架构产生新的知识;最后,内部化过程进一步充实了员工的隐性知识,推动知识创新的下一个循环。在知识创新的不断循环中,企业的知识资产作为每一次知识创新的基础,不断增值。

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资产的合理组织,按照一定的知识表示,建立企业知识仓库,加强对企业知识的管理。企业的知识仓库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库和数据库,知识仓库拥有更多的实体,通常收集了各种经验、备选的技术方案以及各种用于支持决策的知识。知识仓库的建立与知识资产的增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知识仓库包含了组织的业务处理逻辑、文档、操作数据,以及这些知识产生、应用的相关背景和经验参考。因此,知识仓库具备了将知识与特定的过程和未知的情况进行动态匹配的能力,即具备了促进知识创新的能力。

1.2 知识供应链层面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供应链层面,知识创新要求供应链上各成员如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等共同参与知识创新活动,为各成员单位提供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有效促进知识供应链上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构建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由各成员代表共同参与构成,确保各成员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充分交流与合作,增强成员间的的信任度与合作的宽度与深度,在提高知识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知识创新团队的构建既可以采取实体组织形式,也可以采用虚拟组织形式。

建立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创新平台。知识创新平台能够为成员企业所需源源不断的知识提供最根本的动力支持;为各创新主体创造适宜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有利于创新主体之间共同分担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此外,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创新平台能够有效的促进成员间知识资源的共享,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成员企业间可通过平台互通有无,高效利用资源,优化知识资源的配置。

2 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系统思考认为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组织知识创新的动力总体来源于两类——源于组织外部环境的动力和源于组织自身的内部动力[11]。结合上述对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系统模式分析,文章将从企业和知识供应链两个层面分析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2.1 企业层面动力因素分析

企业作为知识供应链最重要的参与者,对知识供应链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层面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知识创新收益、组织资源和企业文化。

(1)知识创新收益

知识创新收益是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利益驱动力。企业知识创新是一项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活动,尽管知识创新的成功率较低,但是成功后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显性收益和潜在收益。同时巨大的收益将刺激企业持续进行知识创新,并吸引知识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行列。一般地,如果在预期的时期内能够取得较高的收益,并且可以对创新风险进行合理控制、企业自身知识创新能力较强从而有较大的成功概率,这样的知识创新活动对企业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可见,知识创新收益是推动知识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

(2)组织资源

对知识创新起推动作用的组织资源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企业员工特别是知识型员工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组织资源转化为知识创新的优势和能力依赖于人的开发和利用。员工的教育水平和人格特质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企业员工的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而一个企业员工的教育水平代表着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强弱。知识创新需要创意性、独特性和超前性,企业知识员工的人格特质和创意性思考将直接影响到知识创新的成败。财力资源主要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扶持和中介组织的融资支持。知识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创新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时滞,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要求有充裕的资金作为后盾。技术资源是指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技术设施,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促进知识创新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库、企业网站、知识管理软件等。企业通过这些技术资源对知识资源进行编码、分类,为员工寻找、接触有用的知识提供便利条件。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土壤,是企业全体成员所接受和共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总和。强大的企业文化对知识创新行为将发挥导向、激励、融合、规范等的作用,成功的知识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因此,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和观念体系,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内部动力的要素之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知识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培养知识共享管理理念和组织风格。知识供应链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在企业内部应鼓励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加强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通力合作,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持续发展。②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的知识创新的意愿。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可使员工认识到知识创造不是可有可无、可做不可做的事情,而是任何知识创新的努力都会得到承认。

2.2 知识供应链层面动力因素分析

知识供应链层面的知识创新,受到知识供应链所有参与成员的影响,在知识供应链层面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拉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

(1)市场需求拉动

知识供应链层面的知识创新,不应只着眼于员工个人和企业自身,而应以顾客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变异性,迫使知识供应链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就为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动力。知识创新成果只有转变为市场接受的产品和服务,知识创新才具有实际价值。市场需求对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刺激知识创新思路形成、提供知识创新机会、促进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战略的形成。

(2)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从知识创新的过程看,创新的准备与开发阶段、创新的实施阶段、创新的应用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也促进了知识在供应链中的传播与利用。因此,知识产权也成为知识创新的助推力。知识产权在知识创新中的动力作用表现在:①知识产权对知识创新及其扩散具有法律保护作用,产权费用的征收,提高了他人模仿的成本,有利于知识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对技术的垄断回收创新成本。②知识产权避免了知识供应链中新知识的重复研究开发,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③知识产权促使了发明内容公开化,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扩散,节约了发明时间,从而促进了知识供应链更高层次的知识创新。

(3)成员间的信任

信任是知识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与关键,信任在知识供应链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加强节点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快速响应市场知识需求,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知识水平。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加强知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知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任对知识创新的动力作用表现在:①知识供应链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有助于降低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成本。Bradach等(2002)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关系是相互间共享或交易信息的必要条件,在信任的环境下成员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链”对市场变化做出积极反应,以降低市场风险[12]。②信任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知识供应链节点企业知识创新、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在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中,信任被认为是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前提条件[13,14]。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形成和知识的获取直接相关,信任程度越高,知识拥有企业就越有可能根据协定约定和供应链的发展需要向供应链中投入高水平的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

3 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动力系统循环模型构建

系统细考是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的各个构成组件之间的关系。系统思考是一种分析、综合系统内外反馈信息、非线性特征和时滞影响的整体动态思考方法,是一种用以处理复杂问题的图示化方法[15]。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是一个系统行为,受到供应链内部、外部众多有形及无形因素的推动,由于这些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分析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动力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因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根据因果反馈关系构建知识供应链知识创新动力的系统循环模型。

3.1 企业层面知识创新动力系统循环模型

(注:“s”代表箭头前后两个事项按同方向变化,“o”代表箭头前后两个事物按相反方向变化)

在该层面中,知识创新收益、组织资源和企业文化是知识创新直接推动力。知识创新收益的提高→收益分配增加→知识创新投入增加→知识创新能力提高→成功率大,构成了一个增强回路。知识创新的风险降低了知识创新收益,对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将降低风险,风险控制增强→创新风险降低→知识创新收益提高。组织资源一方面直接影响着知识创新,另一方面又转化成为知识创新能力影响知识创新。高教育水平和良好的人格特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完备的数据库、顺畅的企业网络和先进的知识管理软件使得技术资源在知识创新中的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充裕的财力资源使企业对知识创新具有丰厚的物资奖励,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合作沟通不畅和组织机构的不合理成为知识共享的障碍,一方面削弱了企业知识共享意识,同时也影响知识创新风险的控制,增大了知识创新的风险。企业应努力增加知识创新收益、组织资源、培养积极的企业文化。同时,也不应忽视知识共享障碍、知识创新风险等对知识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层面的知识创新动力系统循环模型正是在这种正、负反馈的共同作用下运行和发展的。

3.2 知识供应链层面知识创新动力系统循环模型

(注:“s”代表箭头前后两个事项按同方向变化,“o”代表箭头前后两个事物按相反方向变化)

在知识供应链层面,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和成员间信任共同推动着知识创新的发展。一般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水平高、政策扶持强度大,市场对知识产品或是服务的需求也相应较高。市场机制健全→企业市场推广能力强→创新成果商业化水平高→知识创新收益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该循环构成一个增强回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法律常识普及程度高、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度高。产权保护制度受到政府扶持的影响,政府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则产权保护制度也趋于完善。产权保护意识强弱和人员素质高低相关,人员素质关系到愿不愿意和和能不能够都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知识供应链成员间信任程度不同会导致成员的知识投入量有所差异,信任程度越高,成员愿意投入共享或交易的知识就会越多。能力、正直、关心是供应链信任的心理行为表现,能力是供应链信任的基本表现,是在商业情境下信任最为关键的度量指标;正直和信任的关系涉及信任方对被信任方是否遵循一系列信任方可接受规则的感知;关心是被信任方被认为会对信任方做出有利的事情,而不受私利驱动[16]。知识供应链成员之间若能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则有利于合作机制的建立、信任程度的提高。沟通设备设施越完善成员间沟通越顺畅,避免了信息传递不及时带来的不信任。合作沟通不畅、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则可能成为知识创新的阻碍因素。知识供应链层面的知识创新动力系统循环模型在这些正、负反馈的共同作用下运行和发展的。

4 结束语

知识供应论文 第5篇

1.清洗   金属器械放入1%肥皂水中煮沸15分钟,再用清水刷洗、冲净、擦干,整理包装,锐利器械分开轴节,浸没于第一次消毒液内,按时取出。再用肥皂水刷洗,清水、蒸馏水冲净、擦干,分开轴节浸没于第二次消毒液内,达消毒时限方可使用。来源:考试大

2.检查和包装   根据无菌包的物品清单卡,备齐物品,检查物品质量。各种穿刺针头应放在有软垫的试管内,针头向下,以保护针头的锐利。各种器械应放置妥当。特殊的无菌包,还应写上包装者的姓名。最后用双层包布包裹,外面标明无菌包名称。

3.灭菌   包装的物品进行灭菌处理,灭菌结束后,首先检查无菌检测标本,关闭贮槽的通气孔。取出的物品如仍潮湿,应立即烘干,或放在通风处,散发残留的气体,再将无菌物品送至发放室。

(二)注射器

用消毒液浸泡一定时间后清洗。清洗前,将活塞拉出,每副注射器的活塞与空筒按号顺序放入格子时,盖上压板,放入超声波洗涤机,洗涤3分钟,蒸馏水冲净,干后对号装配,检查注射器是否完整无损,刻度是否清晰,最后包装,注明标签,送灭菌处理。来源:考试大

(三)针头

先用消毒液浸泡,洗去血痕,浸入0.2%沸腾的碳酸氢钠溶液中5-10分钟后取出,热水清洗。油剂针头用1%洗洁精或1%皂水煮沸,再用清水煮沸上述各种针头放入超声波洗涤机洗涤20分钟。针头接上喷水器头,检视通畅情况,最后用蒸馏水冲净。检查针头是否锐利、笔直,按型号分别插于纱布上,装盒,注明标签,送灭菌处理。

(四)导管

导管用后分类浸入消毒液中,然后清水冲洗或煮沸后清洗,用乙醚擦去胶布痕迹,皂水刷洗,用机器挤压或用手揉擦,最后清水冲净。检查导管有否老化或破损,装盒,注明标签,送灭菌处理。

(五)手套

先用消毒液浸泡 洗净、晾干正反面,检查有否漏气破损。手套正反两面均撒上滑石粉。按号码整理,将手套口向外反折7cm,左右分开,放入双层布套内,内放小包滑石粉。包装,标明手套号码,送灭菌处理。来源:考试大

知识供应论文 第6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72-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全球化,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企业营造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构建基于供应链的集群式技术创新网络是知识经济环境下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而在整个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技术创新正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所以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管理对企业取得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

1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模式和特征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是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方式。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模式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的一些特征:①以信任为基础。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共享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在网络组织中被认为是一种治理方式。②以核心企业为驱动力。集群式供应链的创新网络都存在核心主导企业。这些核心企业提供着技术创新平台,并协调和整合供应链的资源。③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网络中每个成员能从网络中分享利益,利用各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资源和知识的协同效应来形成和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④以动态开放性为表现形式。动态开放性能保证技术创新网络与外界保持信息、知识的交流,不断扩大和优化合作伙伴的合作水平和规模,形成真正竞合的网络模式。

2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特征

首先,在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组织中,各成员企业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为知识管理营造了一个超越企业本身的大知识环境。现代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为了减小风险、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只能从事创新增值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性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由于这种生产的分工与集中,必然带来知识技术的外溢(spillover),从而使得集群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不同企业的知识技术都可能通过集群这个平台进行交互式使用。

其次,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地理根植性和文化根植性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谓地理根植性指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政府、大学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相关特征。所谓文化根植性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个体对集群文化网络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它意味着在产业集群中,成员的经济活动和活动结果无所不在地受到弥漫在整个集群内的人文氛围的影响。这样的一种地域组合方式和氛围,为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为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方面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讯,保证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的领先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本身的技术攻关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组织,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更为先进和完备的知识素材库。

再次,产业根植性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优势。所谓产业根植性指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企业的知识也必然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即这一环境下的外溢知识是可以被其他企业接受的,而且也是他们所需要的。供应链的整合又能有效促进的供应链中这些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可以避免企业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同时使得知识整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提高了整个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模式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作为第一要素和企业构建长久竞争力的一切来源,对知识的管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动态的组织,基于其上的知识管理模式存在这二个递进的层次。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模式如图2:

3.1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

包括四步:①知识获取,对现有的一些显性知识的采集和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捕获,这是知识管理的基础;②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即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创新人员对显性知识的感悟和理性认识,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步;③隐性知识在企业不同个体之间转移、共享和转化,比如技巧、技能等的不断学习;④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即知识的外化过程,通过符号、比喻等有效的手段将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

3.2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内的知识管理

第一步是知识的集聚。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内企业的地理根植性和知识互补性,将企业间的知识聚合成为一个开放性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形成了知识的规模投资效应,克服了知识技术的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也降低了企业的知识创新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集群的协同效用,会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外溢,包括一些核心的技术和知识。

第二步是知识的重构。在知识集聚基础上形成的组织间的这种知识互动关系,反过来又会导致知识的重构。这里的知识重构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原有的旧知识与从网络中获得的新知识加以结合和重新构建,并摒弃其中的非有效成分,实现知识的二次创新:二是在全面掌握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去充分认识和识别集群中的隐性知识,力促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这一知识重构的过程,可以达到保持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的时效性和一定程度的超前性的目的。

第三步是知识的创新。在一个比较完善的集群中,能够通过知识的网络互动增加彼此的碰撞,形成原有组织所不具备的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会迅速转化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4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运作策略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着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保密、协调、开放及共享的原则,本文提出四种知识管理的运作策略,这些策略有待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4.1 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

只有创造信任的气氛,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用。因此必须在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树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共赢的观念,形成各成员对网络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各成员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参与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在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同时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库。

4.2 搭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一定的调整。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开放、交互、网络的特性为依附于众多主体的隐性知识的快捷、无障碍进行提供可能。

4.3 建立好的激励机制

一名掌握很多知识的员工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却没有在企业内得到任何正面的反馈的,无论如何对这名员工是一种打击。因此整个企业需要建立一种针对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的人会有相应的回报,而且知识的价值越高这种回报也越高。

5 结语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为知识管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知识在集群内可以充分流动,而这种流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所以,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必然要推动知识流动的加速,并在流动中实现有效的知识整合,将知识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余向平.集群式供应链视角下的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7(4):162-165.

[2] 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库存优化与应用.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知识供应论文 第7篇

现代经济的发展, 生存环境的变化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日益成为约束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的关键。供应链的存在与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 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新的价值, 而知识创新既是创造新价值的最根本途径, 也是产生和维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最为可行的战略。

目前, 知识管理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 理论体系和看法各异, 为了克服知识管理研究过于宽泛的不足, 人们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 并把知识管理的核心归属于知识链的管理。因此, 以知识链模型为框架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 一方面可以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起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可以确立知识创新对于供应链获取竞争优势的价值。基于此, 本文在对原有知识链模型改进的基础上, 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建议框架。

1 知识链模型

1.1 知识链一般模型

知识链一般模型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 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 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 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这种观点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知识从捕获到创新的过程, 并将这种过程抽象为一个无限循环的链条。

知识链模型的各节点具体包括:知识获取, 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处理, 主要研究知识条理化、知识标准化和知识分类编码等;知识发现, 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挖掘, 整合后产生新的知识;知识传播与共享,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需要传播与共享, 将企业内外所获取的知识存储起来, 并让企业的所有员工能够共享这些知识;知识使用和创新, 知识只有在使用时才有用, 它不会因为使用而贬值, 知识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知识, 从而增值更多, 一个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 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将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反馈, 知识链具有动态性, 表现出知识的无限循环。

1.2 知识链改进模型

孤立的知识链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个组织均呈辐射状与外部众多组织发生基于知识流的密切联系。知识链不仅是企业主体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 而且包括不同企业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这就是说, 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因此, 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为了保证知识链的正常工作, 还必须开展一些辅助活动。知识链的辅助活动一般包括:领导, 即建立条件使得知识管理引导工作更富有成效;合作, 即在知识管理活动中, 加强合作管理, 将合适的过程和资源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地点, 并充分加以运用;控制, 使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满足要求, 并符合安全性的要求;测量, 即评估知识资源、知识生成和知识新陈代谢的价值。知识链的成功运作还需要相应的环境支持, 如技术、组织结构及文化等方面。

根据对知识链的认识, 本文建立了新的知识链模型 (如图1所示) 。

2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

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的文献有很多, 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有效协同供应链成员和外部网络而开展的创新活动, 通过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服务效果, 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联系路径网络, 由诸多因素、多阶段过程和差异化需求在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组成高层次集合, 创新过程代表了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汇合。因此, 供应链中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1) 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既是手段, 也是目的, 它应该成为供应链的核心能力, 为供应链带来卓越的价值、成长与报酬; (2) 知识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集成性已成为知识创新的系统特征, 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研究是将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 强调供应链成员协同基础上的合作创新; (3) 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 其主体是供应链成员, 以供应链成员为基本单位, 强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知识创新; (4) 根据约束理论, 系统的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 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 其创新能力并不取决于最强的成员, 相反会受到能力最弱的成员限制。因此, 在增强供应链成员各自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强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知识创新能力的匹配。

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网络, 因此, 核心企业在构建供应链网络的同时, 实质上也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网络的构建, 从而形成一个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的供应链网络结构。网络节点的凝聚力不仅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吸引力, 也同时取决于节点企业的向心力。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供应链都能形成知识创新网络, 也不是所有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都能成为知识创新网络中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1 市场的关联性

供应链成员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它们在市场中的作用, 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同时合作创新的成功率也越大。在竞争转化为合作的过程中, 企业更关心未来的发展, 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创新来战胜竞争对手, 因此, 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小, 市场关联性构造了合作创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统一体。

2.2 知识的重要程度与知识跟踪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识环节。企业可以将核心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 分配给供应链节点企业来承担, 这不仅有利于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 而且, 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优势, 带来更具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核心企业要时刻了解相对较新知识的开发, 并跟踪拥有这些新知识和技能的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客户。然后, 当时机成熟时, 核心企业通过把供应商或下游客户的设计队伍与自己的集成起来, 就可以快速实现的在新产品中引进这些新知识的目标。这使核心企业可以在前沿新知识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之间进行平衡。

2.3 文化的一致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互补性

供应链成员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是否一致, 会直接影响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能否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在建立供应链时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合格与合适的供应链成员。供应链节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就有所差异, 如果要在供应链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 核心企业必须有能力整合这些人力资源, 从而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2.4 渠道的畅通性

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知识创新网络, 不仅需要保持物流的畅通, 而且, 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畅通。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网络中的任何拖延, 都将严重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渠道的畅通性直接制约着企业知识创新的效率, 制约着知识创新成果的先进性。知识创新网络的建立, 实际上就是外部知识内化的一种具体形式, 能够聚集更多的知识源, 形成更大的知识内核。

3 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系统结构

知识创新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经济学内涵, 知识创新并不只是创造新知识, 它应当包含从知识的生产到应用的全过程, 即知识流程。知识流程是外部信息源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发现、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使用与创新等环节相互连接、循环往复的没有终点的流动过程。知识流动的过程就是知识得以融合、序化、创新的过程, 它是知识创新系统的命脉。知识流程与知识链模型的各节点是一致的。

提高知识的创新水平关键在于, 扩大和提高供应链成员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注重彼此之间的交流。如前所述,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强调供应链成员间能力的匹配。同时,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还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 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 协调知识创新活动。基于此, 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结构框架。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

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 如ERP、SCM、CRM等, 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 而没有从全局考虑, 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创新。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是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充分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下, 实现 ERP、CRM 与SCM有机整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 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 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 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网络平台是知识创新系统运作的技术基础, 其中, 以企业内部网为核心, 再通过它延伸至外部网和互联网。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 用于与其它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 进而实行知识交流和创新, 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3.2 知识处理与发现

知识处理与发现是对供应链企业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序化的过程。知识处理, 主要研究知识条理化、知识标准化和知识分类编码等。

知识条理化:首先要从海量的知识中删除那些和企业业务无关的知识、只适用于特定客户的知识、过时的知识等, 然后根据知识的重要性, 分门别类地存储在知识仓库中以供调用。

知识标准化:知识可分为例常知识和例外知识。知识标准化主要是对例常知识进行标准化, 这有利于计算机处理和员工共享。

知识分类编码:企业知识既要根据岗位、专业分类, 也要按照局部知识、全局知识、例常知识和例外知识进行分类。在知识仓库中利用这种分类编码, 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知识。

知识发现, 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挖掘, 整合后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现的实现技术专门研究如何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 即从数据库中提取、挖掘和发现知识, 搞清数据库及数据仓库中数据间的相互关联, 提取有用信息, 进行数据分析, 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具体的实现技术有数据挖掘、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等。

3.3 建立共享知识库

在供应链中, 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 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 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 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 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 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 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 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 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 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 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3.4 建立供应链知识创新网络

基于知识创新网络的创新全过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顾客的所有创新活动和过程。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合作小组, 根据潜在的市场需求或联盟活动产生的新技术、新知识, 形成创新构思, 并对新构思进行总体设计, 然后各合作主体把需要由本企业完成的部分与自身原有技术、知识整合, 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并进行设计细化试验和生产。这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跨越界限, 在一起并行协同工作, 并要求各节点企业及时收集各合作企业及顾客特别是关键用户的反馈信息, 进行分析研究。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 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 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知识创新网络在协同供应链成员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与供应链外部组织的合作与联系, 增加供应链的知识带宽, 以提高供应链中的知识存量与创新能力。

3.5 人际网络与环境支持

知识创新系统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 不同个体、团队和组织间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建立的镶嵌式社会交流关系网络。完善的人际网络是保障其正常运作的有效机制。人际网络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挖掘并激活人脑中的隐性知识, 从而使企业知识创新永不停息。人际网络作为一张无形的网络贯穿于整个知识创新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供应链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知识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的支持, 物流、保险、法律等服务, 科研机构的研究培训以及竞争者的合作。外部网络关系正逐渐被供应链用于快速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市场复杂性和市场竞争, 从而进一步地促进知识创新。此外, 为了激励成员企业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促使他们奉献可共享的隐性知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须辅以灵活和比较公平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具有凝聚力的联盟文化、柔性化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等内部环境的支撑。

知识经济中, 知识资产作为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践表明, 供应链成员要依靠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困难, 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 协同和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然而, 知识创新的实施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前, 它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还有许多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解决,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为知识创新的有效实施以及供应链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摘要:知识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中的共享和创新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以知识链模型为框架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根据对原有知识链的认识, 建立了新的知识链模型, 分析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机制,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建议框架。

关键词:知识创新,供应链,知识链,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企业知识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悦.企业信息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3].Gann DM, Salter A J.Innovation in Project-based, Service Enhanced Firms: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Productsand 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00, 29 (7-8) :955~972

[4].Andreas Pyka.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2, 5 (3) :152~163

[5].吴冰, 刘仲英等.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J].软科学, 2007, (8)

供应链中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第8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被看作一种新的战略性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也为供应链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它要求供应链企业不仅有效地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用户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还要求供应链企业间有效地共享知识,以实现企业供应链的敏捷和柔性,使供应链成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1]。而知识共享的前提是供应链中的知识在供应链各节点中发生转移。但是,供应链是由多个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系,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那么,如何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知识的转移,使知识在供应链中进行良性循环发展,已受到广大学者和知识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在分析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与特点和知识转移的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1 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与特征

1.1 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

供应链中的知识包含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专门技术、经验技巧、过程、能力、规律性认识以及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关联信息的综合。

从知识本身的性质和存在的形态上,知识通常被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和隐性知识(Tacit)两种类型[2]。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易于整理、编码、复制和传播。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于内化在人的头脑活组织中,难以传播和共享。

对于供应链中的知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知识共享的范围可将知识划分为企业内部知识、供应链上的知识和供应链外的知识[3]。根据知识的可转移性及在企业中所处层面的两个维度,供应链知识可分为个人显性供应链知识、个人隐性供应链知识、组织显性供应链知识和组织隐性供应链知识[4]。从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角度,应包括四个主要部分:供应链计划知识、渠道管理知识、产品研发知识和成本知识[5]。邢文凤等认为供应链知识应包括两大类:供应链目标管理知识和供应链运作知识[6]。

结合供应链的结构特征,本文认为在考察供应链知识的类型时,应从企业处于供应链中的角度与供应链作为整体来研究供应链的知识类型。从企业处于供应链中的角度来看,供应链企业的内部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专有知识 专有知识指供应链成员企业中依赖于企业具体环境或为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不能与其它企业共享的知识或共享成本会很高的知识。这种知识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内部成员或组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逐渐形成高度依赖于环境且高度内化的专有知识。而来源于企业外部的知识经过内部的消化吸收和重组也可以转化为企业的专有知识[7]。

(2)可共享知识 即供应链成员企业为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而可以以一定方式转移给其他成员企业的知识。

(3)游离知识 指供应链成员企业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积累的一种隐性知识,这类知识尚未被人感知却对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知识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需要管理者或专家进行识别和转化。

从供应链整体来看,供应链的知识包括:

(1)成员企业内部知识 即上面所述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分布在个人、团队和组织中。

(2)成员企业交叉知识 即两个或多个成员企业在供应链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知识。

(3)供应链运营知识 是关于供应链运作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分布于不同的节点企业中。

1.2 供应链中的知识特征

供应链本身具有动态、复杂、一体化等特点,其知识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广泛性 供应链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组成,知识的构成由单一的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的外部成员企业中。各成员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的重新组合,知识量将随知识结构层次的增加成几何级数增加[8]。

(2)分布性 由于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知识主要分布于供应链上不同的企业内部,从而表现出知识的分布性。

(3)互补性 供应链是由专业化分工的成员所组成,分工促进了供应链成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加速与积累,从而使供应链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性的知识关系,这是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的主要原因[9]。

2 供应链知识转移的类型与特征

2.1 供应链知识转移的类型

陈建军根据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将供应链上知识转移分为同阶转移、临阶转移和跨阶转移三种类型[9]。同阶转移是指知识在同一价值环节企业之间的溢出和扩散。临阶转移是指知识在企业与价值链临近的企业间的溢出和扩散。跨阶转移是指知识跨越价值链的相邻环节而在不同环节之间的溢出和扩散。这种分法除考虑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外,也考虑到了供应链的组成结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供应链知识转移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知识形态的转移 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根据野中郁次郎的研究,把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称之为内化(Internalization),而把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移的过程称之为外化(Externalization),外化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2)知识扩散转移 指知识从某个知识存储体向其它知识存储体转移的过程,如供应链企业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等都属于知识空间的扩散,在这种扩散过程中,知识的形态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发生改变,但会伴随着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2.2 供应链知识转移的特征

供应链是多个企业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和应对市场多变性而组成的战略联盟形式,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协同性、利益相关性等特点决定了知识转移也表现出复杂性、动态性、协同性和利益相关性等特点。

(1)复杂性

供应链上的知识本身就具有复杂的特点,而且知识是分散于各个成员企业中,知识的组织性较差,加上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的知识需求、转移能力和知识的表述不尽相同,也给供应链的知识转移增加了复杂性。

(2)动态性

由于供应链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其知识转移也表现出很强的动态性:即知识转移的主体、转移的知识内容、转移的形式和手段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3)协同性

供应链为了保持整体的竞争力,各节点企业在契约约束下会表现出很大的协同,而知识共享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知识转移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前提。因此,供应链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很强的协同特点。

(4)利益相关性

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上下游企业利益相关的群体,因此为了实现整个链的利益最大化,供应链企业在保证核心能力的前提下,会将冗余知识转移到上下游有知识需求的企业。另外,利益相关性还表现在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供应链企业对于专有知识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转移到其它企业中。

3 供应链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供应链企业由于是在契约约束下组成的多企业联盟,其知识转移模式除了具有普通企业的知识转移模式外,也有自己内在的模式。

3.1 知识转移的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在其《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为SECI),如图1。

(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群化或者社会化(Socialization):

群化是经验分享的过程,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

(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外化(Externalization):

隐性知识通过隐喻、类比、概念等方式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

(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组合(Combination):

是将不同显性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筛选、补充、分析、组合等工序产生新知识的过程。

(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内化(Internalization):

是一个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通过群化、外化和融合获得的经验,以思维模式和技术诀窍共享等形式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3.2 隐式转移和显示转移模式

从知识转移是否为有意识的转移出发,我们可以把供应链的知识转移划分为隐式转移和显示转移两种模式。

(1)隐式转移模式

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通过观摩学习使知识发生转移的方式,这种转移方式往往在供应链知识共享计划之外,是节点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无意识”转移知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知识往往是隐性的,如通过上游企业产品的包装形式获取的有关产品包装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转移后可能成为吸收企业的隐性知识,也可能成为显性知识。这种转移方式大多发生在个人与其他层次的主体(如产品、个人、团体等)之间。

(2)显式转移模式

是指企业为了保持和提高供应链竞争力,而有计划、有目的的转移知识的过程,如通过培训、观摩、交流等方式转移知识。这种方式转移的知识可能是隐性的,也可能是显性的。转移到知识需求方后,知识可能成为显性的,也可能是成为隐性的。这种转移方式可以发生在供应链的各个层次之间,如个人、团体、部门、企业等。

3.3 知识转移的推拉模式

供应链可分为推式供应链和拉式供应链两种类型,推式供应链是以生产商为核心,以需求预测为基础,在客户订货前进行产品的生产,并通过下游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拉式供应链是指由销售订单驱动的运作方式。相应的,本文认为供应链在知识转移中也存在着推与拉两种转移模式。

(1)推模式。

供应链上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创新,这包括产品(服务)的创新和知识的创新,这种创新会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知识创新和新产品(服务)的出现。这表现出知识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的传播,这种传播是由上游企业以“推”的形式进行的,因此,我们把这种知识转移方式称之为推模式。

(2)拉模式。

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往往最接近需求者,需求者对产品(服务)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者的这种需求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给上游节点,从而引起上游节点企业的知识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更新换代。这表现出知识由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的传播,这种传播是由下游企业以“拉”的形式进行的,因此,我们把这种知识转移方式称之为拉模式。

推模式和拉模式在供应链中往往是同时存在的,这种推拉模式着重强调了知识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流动情况。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供应关系,我们把这种供应链称之为企业内部供应链,推拉模式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

4 总结

供应链是包含多个节点企业的联盟,这种联盟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资源,转移并共享知识将有利于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实现供应链的总体目标。本文从供应链中的知识与知识转移的类型与特点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模式。

从知识转移是否有意识的角度,提出供应链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隐式转移和知识的显式转移两种模式。隐式转移侧重于隐性知识,并且多发生于其他主体到个人之间。显示转移可以是显性知识的转移,也可以是隐式知识的转移,发生的主体也是多样的。

推拉模式强调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上游或下游知识的创新或产品(服务)的创新促使整个链的知识发生转移,它为供应链核心企业重视上下游企业的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利证据。

参考文献

[1]苏明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2):26-27

[2]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M].London:Routledge,1958

[3]吴应良,肖万程,王舒军,等.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自组织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3):83-88

[4]向晋乾,黄培清,郭玉明.企业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的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5,23(12):1881-1887

[5]赵涛,吴文东.供应链知识节点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0-62

[6]邢文凤,严建援.供应链知识纵向转移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6):145-148

[7]肖曙光,周勃.企业专有知识及其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102-104

[8]张旭梅,李志威,朱淘.虚拟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22(增刊):95-99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第9篇

供应链管理是指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 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其基本思想是, 在系统中每个企业都需要上游企业供应原材料或货品, 同时也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供应自己的产品, 形成了递阶式供应的链式体系, 是在竞争与合作的市场环境下, 由供应链上一些相互独立的实体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联盟, 每个伙伴企业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为联盟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 相互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㈡知识管理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根据这个定义, 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一样, 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知识管理在新的经济时期之所以必然出现并且广泛兴起的直接驱动力。

二、供应链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的提出

虽然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整合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 但无法再运用为知识, 导致无法创新和提高知识的重复利用。知识是一种流动性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及经过文字化的信息。在供应链中知识不仅存在文件与储存系统中, 也蕴涵在日常例行工作、过程、执行与规范当中。知识本身是在复杂的信息整合出来的新思维。由于知识表达方式不同, 直觉上可以分为内隐式及外显式两种。供应链管理可以在供应链营运期间进行适当的分析及知识分享。由分析、判断、应用及扩散方式处理知识, 提供供应链所需知识, 并运用知识管理系统为供应链提供服务, 提供供应链管理组织、程序及经营模式等的再造, 以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 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 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使其产生协同价值, 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 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 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 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 知识管理是相关的, 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 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

三、供应链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1) 保存、挖掘、共享企业内外知识。供应商与企业间的传统关系是单纯的产品购买、销售关系, 供应商无法影响企业决策。应用知识管理后, 供应商可以适时向企业供货, 并及时反映市场动态, 对企业产品的款式、外观和包装等提出建议, 企业可据此调整生产, 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交流, 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企业外部知识内化, 供应链管理中的这些核心知识是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 将这些知识存入知识库, 可避免人员频繁流动而造成的损失。 (2) 日常物流知识化。在传统的供应链中, 由于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 完成一个物流活动需要的时间较长, 同时, 传统的物资供应过程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 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知识的运用, 客户的任何一个需要, 供应、陪送的信息都可通过企业知识网络选择捷径, 企业可以实现敏捷供应和科学的决策。

(3) 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由于供应链上各组成部分的需求随时间可能变化, 提高供应链效率要素之一就是变通, 并进行创新, 供应商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 提高应变能力, 不使系统中断。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强调员工知识的更新, 定期培训, 鼓励员工学习, 不断深化企业的知识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4) 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传统的物流企业大多需要置备大规模的仓库设施, 往往出现组织松散, 机构庞大, 难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问题, 为保证及时准备, 安全经济地将商品送达需者, 需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技术改造。应用知识网络, 物流企业可根据商流的需求特点与供应特点散置在各地, 分属不同系统的物流设施和资源可以通过虚拟企业连接, 经过科学规划重组, 发挥物流设施和服务优势, 扩大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 优化供应链, 完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玲, 知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8 (2) [1]李玲, 知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8 (2)

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研究 第10篇

20世纪90年代末期, 来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概念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 孕育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 它代表着企业竞争的最佳范式。敏捷供应链强调对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敏捷化竞争已逐步由工业信息时代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 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培育将依托知识管理的支撑。因此, 对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敏捷供应链与知识管理

1.1 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美国里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 目的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并上升为美国面向21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随着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 人们便将制造业的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 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 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是, 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 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 通过企业间无缝连接、知识共享建立起动态联盟供应网络, 在对企业内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使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和柔性[1]。

1.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本文认为, 知识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 管理者在执行基本的管理职能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这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挖掘、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2]。

2 基于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2.1 敏捷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敏捷供应链中, 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彼此之间保持长期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3]。知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 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 可以为敏捷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 使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地规划与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核心企业KM系统平台, 通过建立知识库, 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 不仅可以使分销商、零售商能够快速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 而且可以使供应商、生产商能够对其产品和服务及时的进行调整, 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4]。

2.2 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1) 提高了运营能力

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目的, 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快速、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 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5]。在敏捷供应链中, 科学的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 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体决策的能力, 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2) 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敏捷供应链中, 通过知识管理零售商可以快速、无缝地将自己前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生产商, 生产商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组织生产, 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 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 以便有效的开展原材料供应活动, 同时还将信息共享给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 以便及时进行商品配售。这样, 知识便在供应链中形成快速流动, 就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的要求, 提高客户满意度。

(3) 有利于创新管理

对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来说, 通过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管理, 可以有效地发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 挖掘供应链最终客户的知识, 应用关于产品和总体服务的知识来实现创新, 创造新价值。联合创新在以创新管理为主题的供应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利用对方的知识联合自己的知识, 更有利于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

(4) 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由于敏捷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 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6]。充分利用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 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 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 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3 基于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 从知识创造、收集、挖掘、整理、聚集、识别等方面构成知识生成和知识应用两大功能, 进而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各节点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基于此, 本文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 见图2。

从图2中可知, 该模型主要包含了敏捷供应链下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1) 知识生成 从企业组织环境中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研究分析, 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等显性知识, 收集整理并创建电子文档输入到知识库;挖掘供应链联盟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等隐性知识。

(2) 知识应用 在知识的应用环节中将有专门的机构对知识进行测量以及对显性化的知识加以总结并促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 知识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员工能力的提升, 员工通过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中进行学习, 以及从供应链的知识总库中进行学习, 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

(3) 知识库 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库。供应链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知识交流平台, 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知识整合, 汇成供应链知识总库, 促使各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 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敏捷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4) 组织文化建设 文化是企业和组织间进行协作的润滑剂[7]。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文化都具有相似性, 在整个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过程中, 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4 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敏捷供应链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中, 这就需要其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在这动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共享、传播并创新知识, 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更有效的进行, 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 构建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

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存在利益差异, 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 要明确成员企业中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 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中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组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平台和专门的协调机构, 完成各个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协调任务。

(2) 建立供应链动态联盟, 形成知识管理平台

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形成一个动态联盟, 在联盟内部把敏捷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现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加工和提炼, 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库, 进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 实现知识在敏捷供应链中的快速的共享与传播。

(3) 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 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存在障碍, 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这需要在企业层面采取免费员工培训等针对员工的奖励措施, 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在供应链层面, 通过建立共同基金奖励、利润共享奖励方式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进行奖励, 提高成员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 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率。

(4) 建立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

知识在供应链企业中的传播、共享和应用的前提是供应链成员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可以共享, 哪些知识应该保密。对于可共享的知识通过在联盟企业间进行交流和沟通, 获取新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对于保密的知识应建立知识保护和安全管理体系, 防止知识泄密, 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5 结论

知识管理是敏捷供应链的战略资产。在我国, 敏捷供应链中实施知识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 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交互日渐增多, 通过构建知识管理模型并推行相应的实施策略, 可使企业梳理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体系, 更有效地利用供应链上的知识资源, 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敏捷性, 为企业创造比较竞争优势。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资源, 如何对敏捷供应链中的知识实施有效管理已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剖析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关系的基础上, 构建了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模型, 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型,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成峰, 张庆普.敏捷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 2007 (6) :35-37.

[2]林榕航.知识管理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3]黄杰.敏捷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有效构建[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6) :72-73.

[4]崔明, 陈继平, 张晓艳, 晁廷荣.面向敏捷供应链的客户知识管理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9 (1) :140-144.

[5]SM IRNOV A, CHANDRA C.Ontology2based know ledge manage-m ent for cooperative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B ringing know ledgeto business processes[C].Californ ia:Proceed ings of the 2000AAA I Symposium, 2000:85-92.

[6]张旭梅, 朱庆.国外供应链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2) :34-41.

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管理体系初探 第11篇

1 装备保障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框架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目标是降低不确定性、成本, 提高对外界响应的速度与质量。装备保障供应链管理可以整合装备保障供应链上的活动和资源, 以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装备保障需求。装备保障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现代组织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 其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 使供应链各环节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

我们将装备保障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体系框架定义为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分为装备供应链知识资源层、知识获取与存储层、知识应用层、知识服务层。在这一框架下,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 实现知识产生、积累、交流和应用, 并驱动组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 使装备保障人员能在需要的时候获得所需知识, 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员,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知识的潜力, 提高装备保障的速度与质量。

知识资源层表示知识来源类别。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来源按成员分, 来自装备供应链各成员实体, 如装备承制方、备件及部件生产单位、物流服务部门、维修厂 (所) 等;按来源分, 来自装备保障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工作流、技术流、资金流等供应链流;按所面临的环境资源分, 来自外军的装备信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需要等;按形式分, 可能来自网络、会议、电子邮件, 可以是文本、多媒体等。

在知识创造、应用、分享的动态过程中, 个体的知识与组织的知识不断积累, 相互转换, 不断丰富个体和组织的知识库。通过知识管理系统的动态更新, 来达到知识创造的目的。

知识获取与存储层表示知识的获取、提炼、分类与创造, 以及知识库的存储。利用知识存储实现对装备供应链知识的“记忆”。

知识应用层表示装备保障知识的应用与装备保障方案执行中的经验总结及知识创新。这一层包括利用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过程, 工作场所即是创造知识的场所。

知识服务层重在向装备保障提供知识服务支持。知识服务包含服务内容、知识评估、搜索引擎以及信息过滤等内容。

装备保障供应链的保障知识平台的建立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部门业务需求, 在日常事务管理、部门协作业务、知识专家指导过程以及跨组织协同创新方面充分应用知识管理。在装备保障供应链中应用知识管理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装备保障各部门的具体业务工作中, 需要通过知识管理的系统化、自动化, 应用知识管理工具来提高装备保障日常活动的工作效率, 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错误。

(2) 在装备保障中离不开跨部门的协作, 保障业务活动的相互依赖程度高, 关键在于跨部门、跨组织的统一协调与快速响应。知识管理应用需要考虑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 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知识反馈体系的作用, 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装备保障整体绩效最大化的基础之上。

(3) 促进协同创新的形式主要是建立团队、知识异质的合作单位、知识社群等。协同创新形式为员工的知识交流、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环境, 使员工在相互了解、合作中分享知识, 进行创新。在装备保障供应链上, 建立跨越地理和组织边界的装备保障虚拟团队, 将分享经验、技能和协同工作的服务员工联接起来, 将知识专家与工程师组成虚拟工作组, 通过远程系统共同诊断设备故障, 相互协同工作, 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2 装备保障供应链中的知识分类及导航图

2.1 装备保障供应链中的知识分类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 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 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装备保障供应链中, 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装备保障供应链上的主要知识构成见表1。

根据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 相关知识仓库有设备维护知识库、备件知识库、装备维修知识库、装备培训知识库等。知识仓库具有隐性知识共享与转化功能、知识存储与检索功能、知识分析功能、新知识产生与反馈功能, 以及用户行为分析跟踪功能。建设知识仓库可以使组织的知识有序化;可以加快知识、信息的流动, 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 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知识仓库是信息的集散地, 是装备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着系统建设的成败。知识仓库收集了各种经验、技术方案以及各种支持决策的知识。

2.2 装备保障供应链的知识导航图

通过分析装备保障供应链关键业务过程, 确定业务过程的主要知识点, 再针对性访问相关知识专家, 可以描绘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需求的知识导航图, 从而获得贯穿装备供应链各环节的专家技能、经验等重要知识内容。为使获取的知识更加准确、通用, 相关人员在得到知识地图后再与相关领域专家交谈, 定义问题领域的主要概念及其概念间关系, 确定出问题领域的关键词, 然后建立针对问题的交谈记录按关键词过滤, 去除问题的无关知识。

知识导航图是用于帮助用户知道在哪能够找到相关知识的知识导航系统。它按类别或人员职能显示整个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 能为用户提供满意的结果, 从而借助于知识导航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装备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导航图设计应根据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结构, 将装备供应链知识划分为多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形成一个子知识图。利用装备供应链知识导航, 用户可以找到从事该知识领域研究的设计人员、试验人员、维修人员、内部专家、外部行业专家以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显性知识, 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发现专家的部分隐性知识。每个显性、隐性知识点内容相对独立, 而知识点之间又形成了有机的关联。知识需求者或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地学习。

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将有利于装备保障管理实现转型。在这种模式当中, 保障部门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主体, 与保障相关的知识将存储于知识仓库中。在建立系统时, 有必要根据使用范围确定共有的知识仓库, 促进各个单位之间实现装备保障知识的共享。

3 实施策略

在装备保障供应链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与装备保障发展战略相结合。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管理活动必须与装备保障发展战略相结合, 按照装备保障中长期整体规划, 形成以整体最优为目标的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

(2) 建立有效的装备保障知识仓库和知识门户。建立支持知识创建和共享的装备保障知识仓库和知识导航图, 提供方便的装备知识门户, 让装备决策、管理及使用人员能够及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3) 营造装备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创建有利于装备知识共享的环境, 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逐渐形成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4) 与装备全寿命、全过程的工作节点相结合。装备保障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全过程必须与装备保障单位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确定装备寿命周期各关键点需要什么知识, 会创造什么知识。让每一个装备保障人员在获取相关业务知识的同时, 贡献自己经验和专长, 综合集体智能推进装备管理的有效实施。

(5) 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建立隐性知识挖掘机制和知识评审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相关装备保障人员的创新意识, 保证隐性知识的有效性、系统性、正确性。可以采取专家咨询网络、头脑风暴、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交流。

(6) 借助装备知识管理工具的支撑。借助方便灵活的工具可以实现装备工作事务流程和知识管理活动的一体化, 提供灵活方便的知识创建、发布、共享环境, 方便知识参与活动和工作活动的管理和推进。

4 小结

实现装备保障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管理上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鼓励知识创造、共享和学习的激励机制, 营造鼓励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也需要建立起高效率的技术平台。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知识、传递知识、利用知识、产生知识的动态过程, 只有通过高效的技术平台, 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再利用与业务流程密切联系, 有机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在装备保障供应链管理中的。

参考文献

[1]陈强, 廖开际, 奚建清.专家知识地图的关键技术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8 (2) .

[2]赵韩, 董晓慧.知识仓库技术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建模与应用[J].系统管理学报, 2008, 17 (3) .

[3]魏海标.知识管理在企业的应用模式和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 2009.

上一篇:“人文式”教学下一篇:财政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