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设备与互联

2024-05-07

网络设备与互联(精选12篇)

网络设备与互联 第1篇

本课程构建于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服务架构等课程基础上, 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从项目需求分析、项目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工作过程开展教学, 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能学以致用, 完成一个企业网络的构建, 同时也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职业素质, 使之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员。

1、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1.1 课程改革目标

以"知识、能力、素质" (KAQ模式) 培养为主线[1], 将本课程培养目标 (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配用能力) 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紧密衔接 (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等岗位) ,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网络互联设备为载体的项目课程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互联设备的原理, 熟悉市场上主流的网络互联设备, 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安全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配置。通过实际项目模块的学习与实践, 使学生具备运用网络互联设备的能力。

1.2 课程建设思路

本课程以工作任务 (包括认识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互联设备、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网络安全设备配置、构建中小型网络) 为逻辑主线来组织实施, 把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中, 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训练职业能力, 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课程涵盖了网络体系结构、产品选型、方案设计、设备安装调试、设备使用配置等多项技能。教学内容首先分模块教学, 最后通过构建中小型网络案例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融会贯通。建立课程教学标准,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 逐步建立以项目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融合Cisco网络工程师CCNA和锐捷网络工程师RCNA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现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要"零距离"接轨, 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转变观念、紧跟最新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技术更新快、变化大的特点, 课程在内容选取上, 利用与企业合作的优势, 紧跟当前使用的主流新技术,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的项目设计上以典型的技术应用或服务为载体进行设计, 教学顺序按照项目编排进行展开。优化整合后的课程内容项目如下图1所示:

这些项目内容涵盖了网络互联设备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通过课堂授课、实训,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项目报告, 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做项目, 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2]" (做中学, 学中做) 。

3、大胆尝试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 开展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 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 只要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全部充分利用。教学中注重个性化教学, 开放式课堂。将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课堂拓展到网络课堂、网络讨论、电子邮件、实验室、机房。根据课程操作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多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示范教学等方式。在讲授网络拓扑结构时, 可带学生到学校的网络中心进行参观;学习交换机、路由器配置时, 采用示范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标准与灵活的关系, 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除此之外还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发布会、技术讲座等, 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 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最适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3], 实训室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展示、产品展示、多台套网络互联设备, 能同时开展讲授、训练和项目教学。

3.2 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适合于在合作教学、探究教学中应用, 因此, 可以这样说, 在未来的教学中, 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会替代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 使得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更多, 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4]。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针对某个问题产生了疑问, 通过大家的集体的参与, 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 有争议的地方老师进行很好的引导, 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以及对问题的明晰。在这里同学们变成了主体, 老师则作为一个辅体助其达到目的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

3.3 项目驱动教学法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 (目标) 设计并提出"项目任务", 针对所提出的项目任务, 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 给出完成该项目任务的思路和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 (做) , 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项目驱动法中的任务是指由指导教师以布置项目来引导, 而学生按照项目进行操练。若以学生所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分类, 一般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 模仿型任务:亦即这类任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教师指定的方法和要求去完成任务, 这些任务主要是一些简单的, 基础性的操作, 是在教学初期最常使用的一种任务。 (2) 扩展型任务:这类任务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能够熟练掌握简单的操作, 同时有一定自我学习能力, 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一些较有综合性或技巧性的题目, 由学生自选内容来完成。 (3) 创新型任务:这类任务是在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操作, 并能够完成扩展型任务时, 教师可以只提出要完成任务的原则要求, 而由学生自主选题并完成[5]。

4、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并重的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改革以课程教学 (学习) 目标为根本依据,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突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建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相结合;强调活学活用, 增加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理解、分析、判断、应用、综合、思考型试题;实训环节加强质量监控, 实践环节评价有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通过课程考核来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带动课程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引入具有专业水平的技能认证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体现见表1:

5、结束语

经过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探索与改革, 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也充分训练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本文从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 课程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 进行了"网络设备与互联"课程改革, 课程以项目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来组织实施教学, 把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中, 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训练职业能力, 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关键词:网络设备与互联,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建根, 张竹英, 叶宪章.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 .

[2]崔玉波.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示例教学之我见[J].计算机教育, 2005, (5) .

[3]冯光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

[4]马东霄, 黄立志.五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25 (1) .

《系统互联与网络工程》教学大纲 第2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从TCP/IP基本概念讲起,讨论了主要协议和机构,讲解了TCP/IP的各种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讲解网络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

本课程强调原理,概念准确,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新颖,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又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包括各种组网技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培养目标

掌握TCP/IP基本概念,主要协议和各种应用,在此基础上网络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各种组网技术(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学期。整个教学安排分为参加面授导学,学生自学、网上讨论、作业等部分,面授导学共安排四次每次两小时。作业按教材的章节布置。

(四)课程内容简介

1熟悉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各层协议。

2理解和掌握TCP/IP网络的地址、域名、路由和协议的机理,学会运用软件工程方法来描述和开发网络协议。熟悉掌握因特网应用协议和应用系统的原理、开发和操作方法。4 网络工程招标、投标,各种网络设备选型,综合布线系统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1《用TCP/IP进行网际互联 第一卷》Douglas E.Comer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工程》林全新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参考教材:1 《TCP/IP权威教程》 Adolfo Rodriguez 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TCP/IP详解 卷1:协议》 W.Richard Stevens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六)教学进度:

第一次面授导学

面授内容 教材第1—8章 第11章 第二次面授导学

面授内容 教材第9章 教材第12 13章 教材第24--28章 第三次面授导学

面授内容 教材《计算机网络工程》 第四次面授导学 进行考前辅导;

(七)作业及考试

作业拟用浏览器界面提交,教师通过浏览器界面浏览作业(程序)网上批改。

网络设备与互联 第3篇

首先,金融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包括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及资源的配置是金融独特的功效,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信息收集和处理上,前者采用新技术如大数据收集海量信息,后者则通过云计算等做信息处理,总之,互联网其实就是帮助解决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三个问题:一是便捷、便利,二是低成本,三是高效。

但是,目前还有一个问题它还无法解决,就是安全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缺乏账户管理经验、客户信息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定价、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互联网的主要功能只是搭建一个平台,就是信息中介,而不是投资或融资中介。当下,仁者见仁,见解不一。但不管是投资中介、融资中介,还是信息中介,不同的人,身份不同,角度不同,结论也不一样。从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实质,这个实质就是互联网金融活动对信息的收集与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资源配置。

其次,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的对象有两类,一是个人客户,二是小微企业。互联网企业利用它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优势进行信息整理,然后再把这些信息提供资产管理、投资管理、保险、基金等机构乃至个人投资者。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或者需求,就是借款人的信用问题。互联网企业对于个人信用管理并不擅长,因此就需要擅长这方面的第三方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评估。而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尚未对从事金融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开放,只是一些民间资信机构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但总体上,能否有效形成个人征信的管理体系仍然是制约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过,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在数据建模、分布和区域分析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我曾与国内某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管们讨论,他们一再强调只是提供信息的媒介,只是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者,说明他们很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

第三,网络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差异。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数据收集处理存放,而金融机构的优势则是账户管理、客户维护、风险定价与管控、金融产品开发等。而互联网金融要将这两者加以融合。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盯着金融业务呢?—是因为它认为你有牌照以及相应的超额收益,二是认为它具有海量的客户信息,可以拓展服务领域.也就是获得所谓的边际收益。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金融机构对于这样一些客户的需求认识不够,服务不足,留下了一定空间。

当前,银行要么反应过度,自己几乎要投身于互联网企业,要么则应对不足,仅仅把它看作技术改进与个别业务的完善,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可能带来的根本变革。到底互联网的金融活动能改变什么,无法改变什么,目前还难以下结论,但这个趋势不可低估,还需要时间观察和研究。

最后,关于虚拟货币的问题,比如比特币、Q币等。对于虚拟货币的合法性问题,不是简单地由央行宣布了事,它的合法性源于其合理性,而不是政府官员的认知。货币最初由私人部门发行,后来演变为商业信用,最后才产生中央银行。为何现在的虚拟货币又回到私人部门发行了呢?是否存在一定合理性呢?对于这些新鲜事物不要急于划死,要给予时间观察,允许小范围探索,再做结论不迟。

当前,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很新鲜、很热闹、很活跃的话题。它不仅给互联网企业者,也给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一场丰筵,更多的是消费者都等着参与、等着享受。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从业者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它完全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好在从事金融业的人好像每天在处理这些不确定性。更加积极地应对这场挑战,是我们的义务,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互联网金融,因为我们也可能随时投入到这场盛宴中去。

网络设备与互联 第4篇

发布《网络2020白皮书》

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包括4K/8K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一大批新兴应用正在不断涌现,而推动这些应用普及的源动力毫无疑问来自于网络。新一轮人类发展进程将迎来“生活自动化”,一个全新的互联互通世界将由此诞生,数百亿计的智能对象、机器人、传感器等,将实现实时交互,我们的工作、生活将更加便捷。在6月29日本次大会开幕当天,诺基亚和上海贝尔正式对外发布《网络2020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阐述了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对未来业务需求的理解和其在5G、物联网、大带宽、网络智能、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见解和创新方案,印证了诺基亚和上海贝尔的技术实力以及对用户的一贯承诺,是“互联世界,拓展人类无限可能”愿景的重要体现,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互联世界蓝图。

在物联网方面,白皮书认为,作为下一代移动生态系统,物联网将是蜂窝网络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诺基亚通信中国和上海贝尔联合管理团队总裁王建亚说,公司展示了最新推出的可交付快捷安全物联网服务的IMPACT平台,该平台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已连通并安全管理逾15亿部设备。在接入侧,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已经可以支持所有的3GPP Io T无线技术,并于今年4月初在中国移动实验室联合中国移动和英特尔完成了中国第一个NB-Io T方案验证。

在5G方面,白皮书认为5G是提供极速带宽、安全可靠、实时互联和连接万物的无极之网。王建亚介绍说,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展示了众多5G技术内容,包括无人驾驶车、工业机器人等具有高带宽、多连接、低时延的应用,以及毫米波、微基站、高阶M I MO、移动边缘计算(M EC)等领先5G技术。同时,全新的5G就绪的商用Air Scale无线接入产品也会在本次展会上亮相。

在大带宽方面,白皮书得出结论,从接入、汇聚、到核心,每个节点无阻塞的高通路是未来新兴业务完美体验的基本保障。基于这样的特征,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利用旗下无线解决方案、IP全业务接入平台、超高速光传送实践、下一代IP核心路由器平台等产品和方案,全力保障数据连接的高速、可靠与稳定。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虚拟化的发展,诺基亚和上海贝尔还提出了“软边缘,硬核心”这一针对未来网络的建设框架。通过引入SDN和NFV,在网络的边缘通过NFV灵活部署各种功能,称为“软边缘”;网络的转发设备主要通过高速硬件满足性能要求,称为“硬核心”,“硬核心”将充分利用硬件的高性能和SDN可编程性,以达到高效运营。

在网络与智慧方面,针对目前运营商所面对的“剪刀差”现象,白皮书重点指出,现有网络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在于其缺乏智能特性。缺少智能化,也就意味着导致了网络能力的缺失,现有网络提供的控制能力相对薄弱。此外,网元种类的日益繁多,又导致了显著的CAPEX和OPEX增长。王建亚表示,对网元的控制和识别应该是自动化的,而且是业务驱动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无需更多人工介入的可编程的自主网络。在本次展会上,诺基亚和上海贝尔从智慧的连接、智慧的平台、智慧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维度,展示了Nuage SDN的云化之道,行业化应用等诸多方案。

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新应用不断涌现,网络已全面渗入到全球发展进程之中,其影响逐渐从经济社会领域扩展到政治、外交、安全等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大问题。白皮书由此认为,网络安全不再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进行立体防护。王建亚介绍说,目前,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已经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起了安全的全方位生态系统,加强网络安全、电信云安全和终端安全,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服务,已经在全球设计并支持超过500个安全项目,并且在运营商网络中部署了超过4,000套安全设备,积极参与了10多个安全标准组织与论坛。紧密跟踪各国家层面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政策,使得诺基亚和上海贝尔能够设计定制化的安全解决方案,充分嵌入高安全要求的复杂网络之中。

安全性对于物联网而言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任何具有IP地址的设备都有可能遭受恶意攻击。2015年Vodafone Barometer报告显示,64%的企业反映安全和隐私问题是他们部署物联网(M2M)业务时的首要顾虑。其实,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两年前就是公司的九大战略之一。

诺基亚安全与物联网业务部副总裁Giuseppe Targis告诉记者,在网络威胁日益猖獗的今天,诺基亚在今年2月17日发布首款面向运营商网络的集安全配置、监控和分析于一身的集中化安全管理系统——Net Guard安全管理中心,进一步增强其安全解决方案产品组合。他介绍说,Net Guard是一款易于使用的综合软件平台,可支持运营商监视和控制部署于其整个电信网络上所有厂商的安全系统。将不同安全系统的监控和配置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能够显著增强安全性,因为这样可以对安全事件进行集中分析和关联,从而防范无法被独立的安全系统检测到的安全威胁。除了轻松、快速地检测和预防攻击之外,Net Guard安全管理中心还可自动、一致性的大规模配置安全策略、批量升级固件以及验证厂商特定的安全加固设置,从而帮助运营商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总体安全成本。

网络设备与互联 第5篇

作者:何苗

城域传送网发展概述

随着城域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保证传统TDM业务传送的同时,如何高效地传输数据业务是城域传送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系统很好地解决了TDM业务和数据业务混合传输问题,在各运营商城域传送网建设中,已经大量采用了MSTP技术。

第一代MSTP设备解决了数据业务在MSTP中“传起来”的问题,通过将IP/ATM业务捆绑成Nx2M或直接映射进VC4,独占VC4通道,实现点对点透传。为了实现SDH/ATM/IP混合传输平台中三种业务的灵活带宽分配,第二代MSTP增强了原有SDH系统的交叉连接能力,提高了系统组网能力,支持了在TDM、IP和ATM之间的带宽灵活指配;实现了以太网的二层交换,支持以太网业务的带宽共享、业务汇聚及以太网共享环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端口和带宽的利用率。但第二代MSTP技术在以太环网的公平处理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针对城域传送网建设需求,根据城域传送网业务开展特点,UT斯达康公司采用创新的体系结构和先进的芯片技术,成功开发了基于SDH的第三代MSTP光传输产品NetRing,其涵盖了从STM-1、STM-4、STM-16到STM-64的所有产品。 NetRing在实现强大的多业务传输能力的同时,极大提高了设备集成度,具有很好的性能价格比,能为城域传送网建设的三个层面(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UT斯达康第三代MSTPNetRing系统通过MSTP平台中内置RPR的处理功能,实现了以太网带宽的统计复用、带宽公平分配,从而对数据业务具有更好的支持能力;采用GFP的封装格式大大提高了数据封装的效率,并可实现不同厂家间的数据业务互联;通过LCAS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带宽的动态分配,可以根据业务流量对所分配的虚容器带宽进行动态调整,而且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不会对数据传送性能造成影响;通过UT斯达康智能网络管理系统OMC-O实现TDM和数据业务的统一管理,很好实现了业务的端到端配置。相信该方案能有效地满足城域传输网各层面的业务需求,最大限度保证运营商在城域网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三代MSTP关键技术

第三代MSTP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采用标准的GFP(通用成帧协议)实现更高的封装效率,为各厂家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通过VC虚级联技术更加灵活地应用SDH通道容量;通过链路带宽调整机制(LCAS)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带宽的动态分配;通过RPR实现了对分组业务的更好的保护和应用;通过采用分布式总线,突破了传统背板带宽速率限制,实现了以太网业务的高速处理。

GFP封装技术

GFP是一种通用的适配机制,采用先进的数据信号适配和映射技术,将基于PDU(Protocoldataunit)的客户信号映射到SDH/OTN帧结构之中。

与其它的封装技术相比(如PPP/LAPS),GFP由于帧头长度固定,因此具有更高的封装效率;GFP采用HEC校验,因此具有更高的可靠性;GFP采用多物理端口复用到同一通道,因此减少了对带宽的需求,GFP支持点对点和环网结构,GFP是一种通用的适配机制,因此其是实现各厂商的MSTP设备线路互通的基本要求。

VC虚级联

第三代MSTP通过采用VC虚级联技术为城域传送网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通道容量组织方式,通过VC虚级联可大量节省传输带宽,从而更好地满足数据业务的传输。

链路带宽动态调整LCAS

为了满足最终用户对传输带宽的容量需求,在VC虚级联情况下提供无损伤的链路带宽容量调整机制,ITU-TG.7042定义了链路容量自动调整机制(LCAS),通过LCAS实现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动态调整虚容器容量,从而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弹性分组环RPR

基于二层交换的以太环网,可使各节点共享环路的带宽,提高了带宽利用率,但以太环网带宽分配的公平性和业务的QOS保证存在不足,通过引入RPR机制,可以实现以太网带宽的统计复用、公平的带宽分配和更加严格的CoS,对数据业务具有更好的支持能力,

以太网业务快速处理

前两代MSTP产品由于受到传统背板带宽速率限制,以太网板业务吞吐量一般为63×2M即155M,第三代MSTP产品突破了传统带宽速率限制。UT斯达康公司采用MESH总线实现了对以太业务高速处理,FE二层以太网单板吞吐量可达8FE即800M。

第三代MSTP互联互通关键技术

前两代MSTP产品采用了PPP/LAPS的封装技术,由于封装方式的不同和封装字节数的不同,很少能实现互联互通。第三代MSTP由于采用了通用成帧格式GFP,从而为设备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第三代MSTP产品加入了链路带宽调整机制LCAS,LCAS更多的是实现双向通信的控制信息的传送,如CTRL、MST和SEQ等,通过不同厂家之间对LCAS共同理解和配合,在GFP封装格式的基础上可实现LCAS的互联互通。在GFP封装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厂家之间的二层交换功能,可实现以太业务的二层交换和汇聚。

GFP互联互通

UT斯达康第三代MSTP产品NetRing系统严格遵照ITU-TG.7041GFP通用成帧格式封装定义,实现了VC-12/VC-3/VC-4所有虚容器的GFP封装,具有很好的互联互通性。系统可对FCS进行自动识别,可关闭或开启FCS,从而可根据其它厂家对FCS的支持情况进行调整,使NetRing系统具有更好的互联互通性。UT斯达康公司NetRing系统也是业界目前少数支持VC-12/VC-3/VC-4全部虚容器进行GFP封装的厂家。在VC-12层面,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华为、中兴、光桥、泰乐、东信和NEC等公司GFP的互联互通;在VC-3层面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华为、NEC等公司GFP的互联互通;在VC-4层面, 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华为、中兴、烽火、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和光桥等公司GFP的互联互通。

LCAS互联互通

第三代MSTP产品加入了链路带宽调整机制LCAS,LCAS更多的是实现双向通信的控制信息的传送,如CTRL、MST和SEQ等。

虚级联和LCAS功能都是通过同一个字节实现的。在VC-12中,LCAS是通过K4字节来实现的。K4是4帧的复帧结构,比特1用来传送VC-12承载的信号类型,比特2传送虚级联序号和LCAS控制信号。在VC-3/VC-4采用的是H4字节来实现的。

在各厂家LCAS互联互通时,CTRL和MST必须具有正确的状态。如在CTRL寄存器中,‘0000’表示fixed;‘0001’表示add;‘0010’表示normal;‘0011’表示eos;‘0101’表示idle;‘1111’表示dnu。在厂家增加或减少VC-12/VC-3/VC-4时,CTRL、MST等的状态基必须正确才能实现LCAS的互联互通。

UT斯达康公司NetRing系统也是业界目前唯一支持基于VC-12/VC-3/VC-4全部虚容器进行链路带宽调整的厂家。在VC-12层面,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华为、中兴、光桥、泰乐LCAS的互联互通;在VC-4层面,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中兴、光桥、烽火的互联互通。

二层交换互联互通

二层交换的互联互通相对于LCAS功能的互联互通功能来说要简单一些,其互通本质上就是以太网二层交换机的互联互通。只要基于GFP的封装方式能实现互联互通,系统支持二层交换功能就可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UT斯达康第三代MSTPNetRing系统具有强大的二层交换功能,通过MESH总线突破了传统背板带宽速率限制。以太网业务单板吞吐量为8FE即800M。其二层交换功能和光桥公司进行了二层交换、多方向汇聚的互联互通。

网管系统的跨网络管理

跨网络的管理一直是网络管理中比较繁杂的问题,目前异厂家MSTP网络管理方案通常通过协议转换器将10/100M网管信息转换为E1,通过中心传输网络将网管信息传输到网管中心节点,然后用协议转换器将E1转换回10/100M以太网信息,最后将多路网管信息连接到HUB与网管系统相连,实现中心网管对远端设备的管理。UT斯达康公司针对网络现状,提供DCC数据通道穿通功能,通过利用D1~D12字节中空闲的D4~D12字节来传输NetRing系统的网管信息;NetRing产品可将UT网络的DCC信道通过设备内部转换功能,直接将网管信息导出到2Mb/s接口或VC-12时隙,经其它厂家网络提供的E1链路实现互通,从而使分散的网络实现统一的集中网管;NetRing产品也可通过利用空闲的以太网业务接口,利用以太网业务通道传送网管信息。

上述跨网络管理功能通过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烽火、泰乐公司的设备得到了验证。

随着城域多业务的发展,新一代MSTP的互联互通性已经备受关注,UT斯达康公司紧密跟踪城域网发展需求,针对城域传送网现状推出了适于网络互联互通的第三代MSTP系统NetRing。该系统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和优良的性价比,非常适合于城域传送网核心、汇聚和接入等各个层面的应用,最大限度保证运营商在城域网竞争中赢得主动。

网络设备与互联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通信网络;安全;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32-01

一、引言

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发展的技术,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互联网的开放、便捷的特性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了便利,随着通信技术的普及,通信网络的日益完善,我国人民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不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安全性失去保障,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新的时期需要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工作者做好保障工作,做好计算机网络的维护运作,防止网络受到外界环境的破坏干扰。同时对通信设备的建设与管理也要科学规划。

二、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安全性分析

在互联网与通信网建设和管理上,很多设计的计划不科学合理。出现松懈的审批,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质量较低,网络维护运用能力不高,网络效率较低,人为干扰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网络安全问题。针对计算机网络开放性特点,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安全技术水平,坚决杜绝各类安全隐患。少部分网络维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技术不熟练、不规范,违反安全保密规定和操作规程,例如,明密界限混淆,密件明发,长期重复使用一种密钥等,这会导致密码破译;网管维护中下发口令及密钥后没有及时收回,会导致口令和密钥到期后仍能通过其进入网络系统,会造成系统泄密,系统管理混乱等。

在网络维护和使用中,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要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及时排除软硬件设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在软件设计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或是未发现的漏洞,为了规范网络管理,部分软硬件系统在设计时留有远程终端的登录控制通道。传输信道要设有相应的电磁屏蔽措施,使得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专门设备接收窃取机密信息那么在信息时,传输过程中将会向外产生电磁辐射。

三、提高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安全维护措施及技术

当前通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社会发展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把网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于是,保护互联『煳与通信网络中的硬件、软件、及其数据不受偶然性自然灾害或恶意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障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就成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安全的主要内容。

防止一些不法份子非法入侵的监测、防伪、审查和追踪,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线路的建立到信息传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防卫措施,例如:运用“身份鉴别”,可以通过用户口令和密码鉴别方式达到网络系统权限分级,在连接过程中权限受限用户就会被终止或是部分访问地址被屏蔽,以此达到网络分级机制的效果;“网络授权”通过向用户终端发放访问许可证书,以防止非授权用户非法访问网络和网络资源;“数据保护”通过利用数据加密后的数据包发送与访问的指向性,既是被截获也会由于在不同协议层中加入了不同的加密机制,将密码变得难于破解;“收发确认”用发送确认信息的方式表示对发送数据和收方接收数据的承认,以避免不承认发送过的数据和不承认接受过数据等而引起的争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般是通过数据检查核对的方式达成的,数据检查核对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边发送接收边核对检查,一种是接收完后进行核对检查;“业务流分析保护”能阻止垃圾信息大量出现,以造成的拥塞,同时也能使恶意攻击的网络终端无法从网络业务流的分析中获得有关用户的信息。

这些安全方法的提出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支持,这样才能体现出网络技术安全的保障能力,以下介绍几种安全技术保障方法及其适用范围:1.防火墙技术的运用;这是网络连接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安全防护技术,主要是对计算机连入网络时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2.人侵检测的应用。在计算机安装防火墙后,计算机还可能搜到病毒的内部入侵,通过IDS(即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的防止计算机受到内外的攻击,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系数。3.对网络进行加密,通过网络加密技术可以有效保护计算机中的重要信息,外部窃取不到。4)建立虚拟的内部专用网,通过因特网有效的建立一个内部的安全连接,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外部的入侵。5)对漏洞定期的扫描修复,计算机由于其自身的迅速发展更新,在安装新的软件时经常出现系统的漏洞,这时需要定期的对漏洞扫描,采取修复措施。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特别最近十几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水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称赞。随着一些基础网络的逐渐健全,我国的网络覆盖群以覆盖我国90%以上的地区,固定电话的用户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移动电话用户已经普及到大部分人群,人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十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针对针对互联网出现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应对策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保障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李江秀.网络环境中计算机常见病毒及防范措施[J].民营科技,2011,9

[2]刘欣,王小强,朱培栋.互联网域间路由系统安全态势评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10

[3]赵婧如,王宣政.互联网安全与计算机系统安全标准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6,17

[4]魏念忠,白学明.计算机技能考试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08,20

互联网IDC网络构建与健康发展 第7篇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数据业务需求不断增加, IDC网络的搭建以及健康发展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网络上各种病毒、蠕虫不断泛滥, 网络瘫痪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网络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国IDC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信息社会的数据量在爆发式增长, 带来的能耗也越来越高, 加上相关节能政策的出台、社会责任的要求等种种挑战, 数据中心对单位bit能耗较低的绿色数据中心的渴求越来越迫切。

1 IDC基本介绍

IDC (Internet Data Center) , 即互联网数据中心, 是基于Internet网络, 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基地并提供相关的服务。IDC提供的主要业务包括域名注册查询主机托管 (机位、机架、机房出租) 、资源出租 (如虚拟主机业务、数据存储服务) 、系统维护 (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 、管理服务 (如带宽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 , 以及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

2 IDC网络构建

2.1 IDC网络组网

IDC网络分为业务区以及运维区, 一般采用双平面组网模式, 业务与运维相分离。

2.2 业务区

业务区可分为互联网接入层、核心层和业务接入层。

2.2.1 互联接入层:接入cmnet, 实现IDC内部平台与公网的通信。

2.2.2 核心层:构造全冗余的高速网络核心, 同时为了防止病毒攻击, DOS攻击等考虑。

2.2.3 业务接入层:使用接入交换机与内部平台连接, 实现内部平台对外的连接, 接入业务, 实现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2.3 运维区

运维区可分为运维管理汇聚交换机、运维管理防火墙、外部接入交换机、操作维护区交换机。

2.3.1 运维管理汇聚交换机, 负责业务网络所有新增设备带外网管的接入。

2.3.2 运维管理防火墙, 实现业务网络与管理网络的连接与隔离, 保障业务网络和管理网络的安全性。

2.3.3 外部接入交换机, 实现外部访问、操作维护和管理。

2.3.4 操作维护间交换机, 实现本地操作维护和管理。

3 IDC网络安全性

构建IDC网络要求有充分的安全措施, 以保障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和网络信息的完整性, 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可靠性

IDC网络构建应该实现点、面、线三种方式冗余。

3.1.1 设备冗余 (点) :引擎冗余、电源冗余、交换冗余、多风扇冗余。

3.1.2 链路冗余 (线) :一般情况下流量纵向穿越整个网络, 当纵向链路发生故障时, 可横向穿越, 避免了链路的单点故障。

3.1.3 网络容灾 (面) :建议设备成对配置, 以保证网络冗余性。

3.2 网络安全

为防止病毒攻击, 网络瘫痪, 维护IDC网络安全, 构建网络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3.2.1 互联接入层的出口路由器由于分布在公网和IDC边界上, 设备处于高风险区, 应做好设备管理平面防护, 保护设备本身不受攻击;对于Internet进入IDC流量, 做好防病毒列表防护;选用设备本身所支持的最好冗余特性。

3.2.2 IDC服务区对外Internet提供服务端口做好详细安全策略;Internet访问IDC服务区做好详细安全策, 提供加密功能, 防御功能, 数字认证, 访问控制等技术

4 IDC网络发展

4.1 IDC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数据业务需求不断增加, 现在IDC业务快速发展, 大型服务商整合IDC市场已成趋势。IDC企业为了顺应“服务、质量上求生存, 规模、品牌上求发展”这个行业潮流, 摆脱同质化竞争, 开始提供针对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 如游戏数据中心, 加入更多人性化的服务措施, 如机房信息实时短信提示等等, 随着更多深入的行业合作的进行, 更多细分化的市场被开拓。

4.2 IDC网络健康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IDC网络安全、健康绿色成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保证其健康发展,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4.2.1 构建IDC网络安全体系

一个完备的IDC网络安全体系应包括:网络安全策略、网络安全标准规范、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管理保障、网络安全服务支持体系等多个部分。安全体系需要贯彻到IDC网络安全的各个环节如IDC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制定、防御系统、监控与检测、响应与恢复等。并且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与依赖性, 分步骤建立和实施安全体系。

4.2.2 发展绿色IDC

目前, 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 减少成本开支, 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高企业利润, 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将成为数字时代的新主题。

从IDC产业发展情况来看, 构建一个绿色环保型的数据中心有以下几个方面, 即减少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 为企业所用服务器实施虚拟化策略, 充分利用存储空间整合存储资源, 利用服务来帮助设计合理的基础架构以及考核供应商的环保记录等。

现在有不少的数据中心从减少数据中心能耗的角度来打造绿色数据中心, 即通过对用存储管理等一系列软件对机房的精细化管理来达到降低能耗目的。首先充分使用节电装置安装, 并在UPS装置的前端, 按照综合电流的下降和特定时间内的功率下降来作为节电效果的分析对象。其次, 对送风方式及隔热条件进行调整, 对冷热通道的区分借助于水冷空调装置与充分使用隔离性的热交换器。

运营商应结合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增加数据中心电能管理监控功能, 合理设置测量点, 科学计量, 为机房精细化管理和节能提供数据;部署主机监控系统, 为IT系统的维护运营和能耗控制等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实现精细化和可测量的系统侧能耗监控和管理;建立资源调度管理平台, 整合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建立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为提供运维人员多种类、自动化、简便服务功能。

总的来说, 由于不动产成本上的因素限制了数据中心占地面积的扩展, 各运营商都热衷于绿色IDC的建设, 力求在低密度机架和发热量及功耗极高的高密度机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构建与维持IDC网络长远健康发展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IDC网络构建以及发展探讨, 构建IDC网络应具备合理经济、网络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条件。网络安全以及绿色发展是影响IDC网络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IDC网络的健康发展, 应该进一步完善了解IDC网络安全体系, 积极进行绿色IDC建设, 降低经济成本, 提供全方位的、强大的、安全的、多功能服务的IDC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其英.数据中心节能供电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制[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社交网络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第8篇

自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兴起至今, 金融领域已掀起多次网络金融模式创新, 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引发的全民投资理财热潮, 也被许多学者认为给中国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触网, 不再无视“贫穷”的客户。互联网企业更是积极布局抢占传统金融机构客户, 不论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公司都强烈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威力。互联网给金融领域带来的一个重要变更是金融的去中介化, 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 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可以直接接触, 减少了金融中介, 降低了融资成本。但是不断出现的网络借贷平台倒闭、跑路、借款人违约、甚至利用互联网金融形式吸引、诱骗投资者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使得人们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关注度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与传统金融有着一定差异, 有人认为是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宽松的监管态度导致了目前风险频发。而笔者认为, 监管机构一方面是基于鼓励金融创新的目的, 对各自互联网金融模式没有基于规范, 给他们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特点和识别缺乏经验也间接导致了监管的滞后。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为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 与不断花样翻新的风险共存且可能对风险反应迟滞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常态。立足中国互联网金融发现发生的特点, 而不是盲目借鉴国外风险监管经验, 摸索针对性的风险监管对策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社交网络角度出发, 分析它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1社交数据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借款人信用信息掌握不足, 导致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违约风险。中国目前个人征信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 (以下简称“央行”) 提供, 而央行个人征信数据主要是为银行通过风险控制、贷前调查的参考, 尚未对网络金融平台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故而互联网金融运营中个人借款人信用信息的获取缺乏央行个人征信系统这个最全面的数据库。为解决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匮乏的局面, 一些企业作了不同尝试, 但总体来说中国互联网信贷征信建设才刚刚起步,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上海宜信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金融信息共享系统, 该系统主要采集被征信主体基本信息、借款申请信息、借款账户开立信息、借款偿还信息和特殊交易信息, 该系统已为37家机构开通查询权限。二是安融汇众以会员制方式建立的小额信贷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为网络借贷平台、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小额信贷机构提供借款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三是阿里小贷依托其交易平台和支付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 收集借款人在平台上的认证、注册、历史交易等相关数据, 结合借款人自己提供的销售额、银行流水、水电费缴纳及心理测试结果等信息对借款人信用进行评分。前两种模式信息收集受来源渠道限制, 短时期内报数机构书面及提供的借款人信用状况相关数据比较有限, 是在无法对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前的过渡做法。 虽然利用会员单位、报数机构主动贡献数据可以反映部分借款人信用状况, 但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刻画远不够全面。立足长远、整体发展, 应该允许和便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共享央行个人信用数据。

然而央行个人征信中心虽有大部分居民的金融借贷方面的信息, 而且这两年还整合了公用事业缴费、社保账户缴费等记录信息, 但仍有几亿居民未有相关信息。国外同样也存在部分居民缺少正规借贷或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信息, 为了减少信用信息缺失给这些居民个人金融权利享有带来的消极影响, 有些国家便尝试用替代信息如房租、水电费缴纳等来替代传统信用信息数据, 待这些居民达到了能够通过正规金融渠道申请贷款的条件时, 再为其建立传统信用评分。其实替代评分对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是很有帮助的, 因为这些缺少融资、借贷记录的居民并非全部是财务状况差、还款能力弱的人, 有些可能因为不喜借贷或财务状况良好根本无需借贷或通过无记录的民间亲友借贷方式解决了资金融通问题。

我国目前政府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个人征信同样有着积极作用,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个人行政违法方面的信息, 这对判断居民的个人信用也是有帮助的。而且这个平台因为由国家专门部门整体规划, 推进建设速度很快, 可以预见它在反映居民行为违法信息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不过这些信息的公开目前缺少相应规范, 行政机关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依法、依何种程序公开这部分信息需要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法规以免除行政机关公开这些信息时的顾虑。

反映居民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种类很多, 单一的金融借贷信息不能全面刻画居民的信用状况, 央行和行政机关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目前仍在摸索阶段, 像阿里这样的电商巨头利用交易数据作为辅助评价借款人信用状况的优势并不容易复制。所以如果能给阿里发放个人征信牌照, 使其海量交易数据得以共享, 将对丰富个人征信数据发挥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阿里推出的芝麻评分依据的数据中也包括社交方面的数据。用户拟发放的个人征信牌照企业中除了阿里这样的电商外, 也包括了腾讯这样的社交类互联网企业。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其积累了大量居民个人社交信息。当前的社交媒体已融居民线上线下生活为一体, 居民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也同样线上化, 这种线上化使社交数据能真实地反映居民个人的社会生活, 故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数据对辅助评价居民个人信用状况、违约概率有一定帮助。某知名国际市场咨询机构的调查报告内容显示, 中国人一改过往拘谨、不喜社交的形象, 从他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和活跃度可以得出中国人正在成为社交达人的结论。如果这一调查数据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话, 那么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社交数据就能很大程度上再现他们的现实生活, 而且这种再现是自然展现的, 较少粉饰和作弊的成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推测某个人的信用状况也源自更多地了解他的生活近况。所以社交数据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网络表达, 笔者认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更全面地刻画某个个人的信用状况。

可现在利用社交数据来刻画个人信用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社交数据分类不够, 究竟是某些社交数据对刻画个人信用状况有帮助还是全部的社交社交都对这种刻画有帮助?不同类型的社交数据究竟反映了个人信用状况的哪个侧面?明确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匮乏的, 故利用社交数据来具体关联个人信用状况某个侧面的应用效果并不佳。所以社交应用于丰富个人征信数据尚处于泛泛而谈的阶段, 要真正充分利用社交数据需要各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的学者共同努力, 对社交数据隐含的信息进行系统解剖, 以更好地指导利用社交数据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评测。

2社交网络信任机制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中国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不少源于市场上投资人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大量投资者以及优质借款人的参与, 因此培育借款人和放贷人之间的信任, 实现高效的融资和投资并控制风险成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有学者分析了社交网络对放贷行为的影响, 发现社交网络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 同时有助于构建借款人信用。对于低信用等级的人来说,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同社区中的其他成员交流, 为其他成员提供担保等能给市场提供一个强烈信号, 表明自己能够被信任。且社会资本对借款人的信用产生影响, 能促进借款的成功率。从属于某一被人信任的群组能够使借款人的融资成功率提高两倍, 使那些信用形象不太好的人能以合理的利率借款成功。社交网络的趣缘性特征愈来愈明显, 人们利用社交网络提供的兴趣图谱功能可以轻松找到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着共同志趣的人之间交流不仅顺畅而且更容易建立信任。众筹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正印证了这一推理。也许你的某个融资需求在没有共同语言的人眼里是滑稽和高风险的, 而在志趣相投的人眼里却是完全合乎道理和有意义的。社交网络使投资人和借款人的供需匹配更高效。同样像靠谱鸟、朋友范这些社交金融新模式的出现也是利用了社交网络对借款人的约束来预防其违约风险, 并且因为借贷是发生在熟识的人之间, 对借款人过往信用情况以及信用风险的变动更易了解和察觉, 这些新模式是从社交网络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个体、个体的行为以及行为所处的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持续的相互作用, 其中任意两个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双向关系, 并不断的变化, 行为决策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借贷主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因此交易信任主要体现为初始信任。投资人自身的信任倾向在初始信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方面, 投资人对交易环境的认知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信任水平, 投资人的交易环境主要包括借款人和借贷平台两方面。投资人需要各种信息来判断借款人的可信水平, 这些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和社交网络信息两方面。投资人如果能从网络借贷平台或其他社交网络中了解借款人更多的信息, 他就能更全面的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也更可能对其建立信任。现在的社交网络已不再是一个纯虚拟的世界, 如果借款人不守信, 他在社交网络中会面临十分大的压力, 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其违约的动机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一些乱象反映了中国当前信用文化缺失的现状。也就是说, 不是互联网金融会引致这些失信的风险, 而是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结合使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特别容易出现风险。要建立投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较为稳定的信任机制, 外部诚信环境的净化非常必要。人们都认同信用文化亟待重建, 这种重建一方面需要国家倡导诚信并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良好氛围, 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失信人惩戒机制, 对失信人采取曝光和其他限制消费、投资、融资等各种手段, 使其一旦失信违约就面临各种不便和压力, 加大违约成本以遏制其违约倾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的特点推进信用文化的建设和信任机制的建立。社交网络席卷中国, 给大多数中国人带来了生活的巨大变化, 包括老年人也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 中国社交网络的普及是一个契机,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 朋友圈对每个人在社会上立足都十分重要, 谁都不想因为某方面比如说金融借贷的不良记录而被朋友唾弃, 社交网络的舆论压力与传统现实生活的舆论压力是一样的。此外, 中国人爱在社交网络晒自己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也给掌握和分析其信用变化和违约风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时素材。信任机制的建立和稳固需要有落脚点, 社交网络正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吴晶妹.对2016年我国征信业发展的一些期盼[J].征信, 2016, (01) :1-6.

[2]刘新海, 曲丹阳.基于征信大数据的替代信用评分[J].征信, 2016, (03) :33-36.

[3]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 2015, (08) :1-12.

[4]陈冬宇, 朱浩, 郑海超.风险、信任和出借意愿——基于拍拍贷注册用户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14, (01) :150-158.

[5]郭经廷, 邓伟根.社交金融的发展必然推动我国金融创新[J].理论探讨, 2016, (01) :105-109.

[6]宋琳.我国互联网社交金融兴起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 2015, (09) :19-22.

[7]杨慧宇, 陆岷峰.中国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 2015, (01) :73-79.

[8]韩丽萍, 曾雪云.我国互联网金融下的社交借贷模式研究[J].西南金融, 2016, (02) :44-47.

网络设备与互联 第9篇

伴随计算机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信息网络已成为现代通信的神经中枢。OPNET和Qualnet等仿真软件, 通过虚拟网络场景构建和网络特性参数统计, 为全网性能分析和网络规划提供了有效手段。但是对于实际复杂的网络系统, 由于仅仅依靠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的软件网络仿真不能提供准确的性能描述, 因此, 引入实物系统的半实物仿真技术在网络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将实物系统引入仿真回路的半实物仿真, 具有下列优点:首先, 在网络数学模型和仿真计算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了实物终端的信息流量, 使整个网络仿真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到进一步校准;其次, 利用半实物仿真, 通过网络参数统计, 可以对实物终端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有效验证, 降低了设备验证测试的网络构建复杂度。

1半实物仿真系统构成分析

OPNET是业界公认并广泛使用的通信网络、设施和协议的仿真及建模工具, 采用基于数据包的通信机制、基于离散事件驱动的仿真机制和与真实网络相一致的三层建模机制, 提供高层架构 (High Level Architecture, HLA) 接口模块, 适用于复杂目标网络试验平台的半实物仿真实现。

半实物网络仿真采用硬件在回路仿真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HILS) 技术, 利用OPNET的HLA接口模块, 通过HLA联邦体系结构将实物设备与仿真网络连接起来, 使仿真系统从实物设备获得真实的输入输出, 并通过协同仿真完成实物设备和仿真网络统一控制, 最终实现完整的、可控的网络对抗技术研究和验证试验平台。

1.1关键技术模块

1.1.1 硬件接口模块

硬件接口模块是半实物仿真网实物系统与仿真系统之间互连的物理接口, 满足仿真计算机和实物终端接口的电气特性要求和标准。

1.1.2 数据包截获模块

数据包截获模块捕捉半实物仿真网的实物系统和仿真系统之间数据交互的原始数据包。OPNET网络仿真采用TCP/IP协议栈模拟网络节点并与实物终端互连, 所以OPNET SITL仿真通常采用WinPcap API来捕获原始数据包。它直接与网卡驱动程序进行交互, 通过“嗅探”传输介质实现数据包的抓取, 并向网络发送数据包。

1.1.3 数据包转换模块

OPNET仿真软件的仿真节点是通过有限状态机进行建模实现的, 仿真节点实现的是虚拟的协议栈, 各层协议以及仿真设备之间采用数据包流进行连接。仿真包会触发节点进程模型的中断, 引发协议进程对仿真包的处理。但仿真包不是真正的比特流, 是由域组成的OPNET内部的特殊数据类型。因此实物终端与OPNET仿真网之间不能直接通信, 必须通过数据包转换模块进行包转换。

1.2仿真系统构成

半实物网络仿真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仿真系统构成中各部分功能如下:

①实物终端:为半实物仿真网络提供真实的业务数据, 通常不少于两个以实现业务交互的完整协议过程, 是整网业务通信的仿真基础;

②半实物硬件接口:进行实物电路接口与仿真计算机网络接口之间的互联转换, 实现仿真计算机和实物设备之间的物理互联;

③仿真配置模块:配置半实物硬件接口的仿真地址, 控制半实物仿真运行过程;

④协仿真处理模块:基于OPNET的协仿真机制, 通过OPNET的外部访问接口 (External System Access, ESA) 实现外部控制程序和OPNET仿真程序的通信交互, 保证仿真系统和实物系统的同步运行;

⑤实物映射节点:实物设备在仿真网络中的虚拟映射节点, 是仿真网络的组成部分, 虚拟映射节点在仿真网络中使用无线管道机制或特定有线链路模型与仿真网络的其他节点互联;

⑥复杂网络仿真:依据目标网络建模需求形成的仿真网络, 可包括客户端、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无线通信中继等多类型的节点模型。

2OPNET半实物仿真设计

参照OPNET半实物仿真系统构成, OPNET半实物仿真的核心处理主要包括OPNET网络仿真实现和半实物仿真接口实现2个部分。OPNET网络仿真实现部分可参考专业书籍和相关文章, 在此主要介绍半实物仿真接口的设计实现。

在半实物仿真中, OPNET代表的仿真网络在与计算机外界的实物终端进行交互时, 必须通过半实物仿真接口。半实物接口软件处理单元主要包括仿真配置和协同仿真处理模块, 实现仿真的运行控制和仿真网络数据流到实物设备数据流的协议转换。半实物接口硬件处理单元与仿真计算机的数据交互可以采用串口、以太网口和 USB 口等, 半实物接口硬件处理单元与实物终端的接口根据实际设备的接口要求进行设计实现, 考虑实物设备接口以E1接口为例。半实物仿真接口的功能构成如图2所示。

2.1半实物接口硬件处理单元实现

半实物接口硬件处理单元实现实物终端到仿真网计算机之间的双向数据交换, 具有实时性和实物终端协议匹配的特性, 通常选择FPGA进行功能实现。

采用IP接口和E1接口实现PC仿真环境与实物设备的互连。IP接口实现分为物理层实现和协议实现, 物理层实现采用专用芯片, 完成从线路码型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协议的实现采用IPCore软核, 完成IP接口MAC协议的解析。E1接口物理层实现同样采用专用芯片, 满足标准要求;协议层的成帧和解帧处理采用FPGA编程实现, 符合标准要求。半实物接口硬件处理单元的接口架构如图3所示。

2.2半实物接口软件处理单元实现

如上所述, 半实物接口软件处理单元主要包括仿真配置和协仿真处理模块, 实现仿真的运行控制和OPNET仿真网数据流到实物设备数据流的协议转换。

仿真配置模块:是半实物仿真接口的仿真配置和管理的主要工具。主要完成的仿真配置和仿真操作功能。仿真配置功能用于对半实物接口设备的IP接口进行MAC地址、IP地址、网关和掩码设置, 进行仿真时间推进步长设置等;仿真操作功能包括仿真的运行、暂停和结束操作。

协仿真处理模块:基于OPNET的协仿真机制情况下, 协仿真处理模块的实现是通过OPNET的ESA接口实现与OPNET仿真程序的通信交互, 由数据处理模块和仿真控制模块组成。数据处理模块完成仿真系统与实物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 仿真控制模块实现对仿真系统的运行控制, 保证整体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实时性。

协仿真处理模块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

① 协仿真程序从半实物硬件接口的数据流中读取从实物终端发送的数据帧, 将数据帧进行解析和重新封装, 并把重封装后的数据映射到仿真网的内部处理程序;

② 协仿真程序从仿真网内部处理程序接收仿真数据流, 解析并获取向实物终端发送的数据信息, 根据实物终端的数据帧格式进行数据帧重封装, 并把数据发送给实物设备。

协仿真处理模块的仿真控制功能包括:

① 向OPNET仿真网络查询要执行的仿真事件的时间;

② 等待仿真网络与实物终端交互的数据包, 根据数据的流向调用数据处理模块进行数据解帧、封装和转发处理;

③ 在实际时间执行仿真网络的仿真事件。

协仿真处理进程的关键函数如下:

① GetModuleIDByMacAddress () :根据地址获取仿真模块ID;

② GetObjectIDByName () :根据对象名称获得对象ID;

③ SimDataToReal () :完成仿真报文到实际数据的转换;

④ RealDataToSim () :完成实际数据到仿真报文的转换;

⑤ GetPacketLength () :从比特流中定位数据包并获取包长度。

3仿真结果分析

实物终端A、B与目标终端DEST之间通过2个路由器节点和4个交换机节点进行互联;协调接口模块完成半实物接口的协仿真处理功能实现;OPNET仿真计算机通过网络交换机与半实物仿真硬件接口设备互联, 实物终端通过E1接口与半实物仿真硬件接口互联。在仿真网络各层协议栈的协议交互过程中增加了仿真统计量, 对实物终端的网络性能进行评估。半实物仿真网络采用实物—仿真—实物的工作模式。在试验过程中, 对吞吐量、信道数量、丢包率、重传率、传输时延和可达性等多类统计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经仿真验证, 半实物仿真网的统计分析曲线清晰且全面地体现了各实物终端在仿真网络的通信能力、通信可信性和通信可用性, 也指导了实物终端 的工作性能优化。半实物仿真场景设置如图4所示。

4结束语

通过半实物网络仿真平台, 实物终端与仿真网络有效结合, 避免了终端性能测试所需复杂网络的实物平台构建, 提供了对实物节点进行验证、分析和评估的有效手段。半实物仿真方法在网络设备研究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应用于大规模网络背景下的网络研究是一条可行、有效的技术途径。

摘要:针对网络研究中纯数学网络仿真建模难以保证准确度的问题, 研究了基于OPNET软件的网络半实物仿真模型。讨论了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构成, 分析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 提出了OPNET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方案, 详细讨论了半实物仿真硬件处理接口单元和软件处理接口单元的实现, 并分析了仿真系统的运行结果。通过实例证明半实物仿真在网络研究中具有技术优势。

关键词:网络仿真,半实物,OPNET外部仿真控制

参考文献

[1]陈敏.OPNET网络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段威, 任华, 柳海峰.基于OPNET的通信网络半实物仿真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 2009, 24 (11) :138-143.

[3]刘芸, 顾晓鸣, 匡晓.一种基于OPNET的网络半实物仿真方法研究[J].软件导刊, 2009, 8 (2) :125-127.

[4]张筱, 林孝康.一种基于OPNET的网络半实物仿真模型[J].仿真技术, 2007, 23 (1) :257-258.

浅谈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 第10篇

关键词:新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

一、互联网的新发展

近几年,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为《报告》) 显示, 截至2015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 半数中国人已在使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 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互联网主要呈现了以下新的发展状况:一是互联网普及率达48.8%, 社会的各方面深受网络的影响;二是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 但重点人群可转化空间大;三是移动商务类应用拉动网络经济增长, 信息获取类应用注重个性化服务;四是网络炒股用户规模激增, 余额理财类应用增长停滞;五是娱乐类应用整体保持稳定, 使用率涨跌互现。[1]

二、网络新闻地位的提升

网络新闻是新闻事业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形态。网络新闻在产生之初普及率还不是那么高, 网络新闻也只是在年轻人中流传较广, 当时人们并不觉得网络会像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一样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性媒介。所以网络新闻在开始发展时,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规管理也并没有随着其快速发展而制定出来。网络新闻受到的约束只是那些针对传统媒体的行业规则和法律, 而这些规则和法律面对新生的网络新闻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甚至有许多的制度性漏洞。 这样一来, 网络新闻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完全是不受约束的。许多新兴的资讯网站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对待新闻过于强调求快, 带来虚假新闻泛滥;对待受众一味迎合, 导致新闻价值取向片面;过度追求新闻数量, 忽略新闻质量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普及率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 《报告》显示, 2015年, 我国新增网民3951万人, 增长率为6.1%, 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报告》 同时显示, 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 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 有90.1% 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 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这样的改变提升了网媒的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新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获取资讯的手段。毫不夸张地说, 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新闻不仅在迅捷性而且在角度、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步, 基本得到普遍认可。同时, 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也使其成为众多意见的汇集地, 从而形成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 在民意表达、政务公开以及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三、网络时代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发展存在的不足

基于网络新闻地位的提升, 可以说网络新闻已然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比之前, 网络新闻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在网络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业界和学术界都开始加强了对其伦理与法规的关注, 而且网络新闻整体秩序相比之前得到了重大改变, 但是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规仍需要继续完善。

(一) 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发展

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发展, 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许多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取得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过分追求点击率、虚假新闻充斥的现象基本消失。伴随着网络新闻不断发展, 一方面, 网络媒体逐渐意识到虚假新闻给行业和自身都会带来严重得伤害;另一方面, 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性增强, 为了维护自身形象保证长远发展, 网络媒体开始自觉抵制虚假新闻。在2004年6月19日《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出台之后, 虚假新闻充斥各大网络平台的现象就彻底成为过去。

2. 网络新闻媚俗化, 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泛滥的现象有所缓解。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 不少网站发布的网络新闻以色情信息来吸引受众眼球,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获取利益, 这种做法对上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针对这种现象, 《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也在2004年6月应时出台。

3. 盲目追求新闻面广, 除重点新闻外, 其他新闻资讯采用抄袭或者简单修改后就为自己所用等侵权行为已被明令禁止。在《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2005年5月30日) 和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2006年5月10日) 未出台之前, 网络新闻的版权很难得到保护, 我们打开百度和谷歌引擎搜索, 大多数网络新闻都有许多媒介转载复制, 甚至恶意剪切和篡改, 严重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4. 网络新闻质量不高, 部分新闻主观评价、情绪化明显的问题一去不复返。网络新闻发展前景不明朗是没有吸引足够的专业新闻人参与其中, 从而带来了网络新闻不像新闻、不遵守新闻基本伦理的问题。这种问题伴随大量专业的新闻人才涌入网络媒体, 许多专业的新闻人士转向网络新闻后便一去不复返了。

(二)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伦理与法规的仍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是仍然还不够完善。

1. 盲目追求速度, 新闻报道不严谨。网络媒体对部分新闻事件盲目追求速度, 致使新闻报道不够严谨, 有时甚至会出现明显的错误、人云亦云。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被误报逝世”为例, 2015年2月4日晚上10点, 中国各大新闻客户端发出这样一条推送“:据外媒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因肺癌去世享年91岁。”这篇报道完毕后不到1个小时, 各大新闻客户端又发出推送承认这是一次错误新闻并致歉。在这场闹剧中沦陷的有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百度新闻、ZAKER资讯、今日头条、人民网、搜狐新闻、CCTVNEWS等。值得赞赏的是几大门户网站中腾讯新闻没有误报, 并及时发布了核实信息。腾讯新闻在这次抢新闻大战中保持了冷静!虽然这次闹剧没有引起重大的事故, 但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网络新闻客户端出现这样致命的失误是不可饶恕的。网络媒体为了抢新闻根本未对新闻内容进行核实, 这样的行为无疑会扰乱网络新闻秩序。

2. 一味追求话题性, 忽略报道的权威性。如今微博、微信成为网民讨论新闻事件的主要平台, 网络媒体为了扩大知名度, 在报道中一味向热门话题靠拢, 而忽视了对新闻进行权威性报道。以“天价虾”事件之后的2016年“天价鱼”事件为例, 在网友曝光自己被“宰客”之后, 网友积极讨论, “天价鱼” 立刻变为热门话题, 各大网络媒体并没有去积极核实报道“天价鱼”事件本身, 而是大肆抨击各大旅游区的风气问题。而后当官方表示“天价鱼”是明码标价并非宰客后, 各大网络媒体又开始抨击游客借助网友的同理心歪曲事实。最后官方最终调查:专项调查组认定饭店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吊销涉事饭店营业执照, 对店主罚款50万元。此次事件中, 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并没有起到呈现事实的作用, 反而跟随网络舆论倒来倒去, 完全没有尽到一个大众传媒应尽的责任。

3. 强调新闻的提及性, 缺乏报道的深层次性。移动互联时代下, 用户每天都会收到新闻客户端推送的新闻资讯, 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和用户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许多新闻都是标题党或处于泛泛而谈的状态。对新闻的深层挖掘不够, 新闻 “快餐化”倾向严重。[3]2014年腾讯科技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移动媒体发展新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 有60.6% 的用户会在碎片时间里访问移动媒体, 笑话、段子等内容有更好的市场空间。这些碎片时间主要分布在休息或闲暇时间、卫生间、床上、等待或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而网络媒体为了迎合市场, 并不注重内容的深度。但从新闻伦理上讲, 媒体需要为受众提供一定深层次的新闻报道, 况且在用户注意力稀缺时代, “快餐式”内容只是用户的生活调味小菜, 深度类或研究型内容将会成为大餐, 内容为王定会强势回归。

四、结语

伴随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网络新闻和约束其发展的伦理与法规都实现了巨大的发展。整个网络新闻的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但是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规仍然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肯定原有的发展成就, 更要正视仍然存在的这些问题, 不断完善我国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规。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路信息中心 (CNNIC) , 2016-1-2.

[2]李想.网络新闻传播的伦理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14:17-18.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迅速 第11篇

一、域名统计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数为940329个。域名数排在前4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这4省的域名总数占全国域名总数的51.6%;华东地区的域名数占全国总量的43.46%,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的域名数总和占全国总量的88.62%。

二、网站统计

1.网站数量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站数为371600个。

网站WWW性质分布,其中COM和COM.CN比例最高。具体见(表1)。

2.网站地区分布

网站数排在前4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这4省的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58.2%;华东地区的网站数占全国总量的33.2%,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的网站数总和占全国总量的81.9%。

3.网站性质分类

各类网站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全国网站总数的78.83%,其次为商业网站,占8.70%,第三是个人网站,占4.77%。

企业网站的行业分布中,制造业比例最高,为58.8%;其次是邮电通信业,占8.38%;第三是公关、咨询、广告和市场研究等服务业,占6.58%;第四是零售批发贸易,占6.12%;第五是社会服务业,占5.84%。制造业中,电脑/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软件所占份额最高,占51.5%;其次是机械及工业制品,占12.3%;第三是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占9.1%。

4.网站服务内容

关于政府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政府网站提供“政府职能/业务介绍(90.3%)”、“政府新闻(85.9%)”,大多数的政府网站提供“办事指南/说明(68%)”、“通知/公告(67.9%)”、“便民生活/住行信息(56.4%)”、“企业/行业经济信息(53.6%)”。

本次调查对政府网站提供的交互性服务(包括简单的单向交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网站交互性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单项服务最高的网站比例也在30%以下。其中“投诉/举报/信访”、“表格下载”、“民意调查/意见征集”为政府网站提供最多的三项交互服务,对应的政府网站比例分别为:27.6%、20.1%和20.1%。

关于企业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业网站提供“企业介绍(98.3%)”和“产品/服务介绍(95.6%)”,超过半数的企业网站提供“企业动态(56.6%)”,接近半数的企业网站提供“在线招聘信息”,40%左右的企业网站提供“用户在线咨询/投诉(40.4%)”和“行业新闻(38.8%)”;而发生网上交易行为的网站比例很小,仅8.1%的企业网站发生“网上采购招标”行为,7.5%的企业网站发生B2C行为,7.3%的企业网站发生B2B行为。

关于商业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和在线数据库服务是所有商业网站中提供最多的服务,在所调查的所有商业网站中,有46.8%的网站提供新闻服务,有40.1%的网站提供在线数据库服务。第3-10的服务种类分别是网上社区、网上购物(B2C电子商务)、免费电子信箱、搜索引擎、收费电子信箱、免费主页空间、软件下载、收费主页空间。“其它服务”中比例最高的为除新闻外其它各种信息服务(如产品信息、商贸信息、科技信息、生活信息等),另外还有域名注册、技术咨询、网上短信、在线视听等服务。

5.网站信息更新

关于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情况,从所调查的几项信息来看,“办事进程状态”和“通知/公告”更新频率较高。88.4%的政府网站“办事进程状态”更新周期在每月以下(含每月),85.7%的政府网站“通知/公告”更新周期在每月以下(含每月)。而“政府职能/业务介绍”和“统计数据/资料”更新频率最慢。据统计,几乎所有政府网站的“政府职能/业务介绍”更新周期都在六个月及以上。85.8%的政府网站“统计数据/资料”更新周期在六个月及以上。

关于企业网站信息更新情况,除了“行业新闻”和“企业动态”以外,“企业介绍”、“产品/服务介绍”、“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和“在线招聘信息”更新频率都很低,其更新周期在一个月(含一个月)以下的企业网站分别占了1.7%、5.6%、0.1%和1.1%;“行业新闻”和“企业动态”更新频率较高,更新周期在一个月(含一个月)以下的企业网站分别占了51.2%和64.4%。

商业网站信息更新频率普遍高于政府网站和企业网站的信息更新频率。

6.网站的页面浏览量

关于平均每个网站的日浏览量(页面个数),调查结果显示,商业网站最高,为5805个;第二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3684个;第三为政府网站,2392个;第四为其它非盈利机构网站,1515个;第五为企业网站,1508个。关于全国总浏览量在不同类型网站中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的浏览量超过半数,占全面浏览量的62.87%;其次为商业网站,占全部浏览量的26.71%;第三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占全部浏览量的4.79%。

7.网站服务器拥有情况

关于拥有服务器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2)所示。

8.网站的链接情况

关于拥有不同站点链接数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3)所示。

9.网站员工数情况

关于拥有不同员工数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4)所示。

10.网站的成立时间

三、网页设计

四、在线数据库统计1.在线数据库数量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在线数据库的总量为82929个。

2.数据库按网站分布情况

在所有在线数据库中,企业网站拥有的数据库数量也最多,占全部数据库的61.08%;其次是商业网站拥有的数据库,占全部数据库的29.14%;第三是教育、科研机构网站拥有的数据库,占全部数据库的4.85%。

3.拥有数据库的网站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网站中拥有在线数据库的网站数为61429个,约占全部网站的16.53%。从各类网站情况来看,商业网站拥有数据库的网站比例最高,为40.5%;其次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比例为29.17%;第三为企业网站,比例为14.31%。

4.数据库按内容分类情况

从数据库按内容的分类情况来看,产品数据库的数量为最多,其占所有数据库的35.5%;其次是报刊新闻数据库,比例为12.80%;第三为科技信息数据库,比例为11.90%。

从数据库的记录数分布情况来看,产品数据库占有65.4%的记录;其次为企业名录数据库,记录数占15.6%;人物数据库和政策法规数据库记录占有比例均不足1%;金融股票数据库、报刊新闻数据库记录占有比例均不足3%。

5.数据库的内容更新情况

从数据库的更新看,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1%-5%的数据库比重最大,占38.1%;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5%-10%的数据库,占12.4%;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10%-20%的数据库,占18.3%;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20%以上的数据库,占12.7%;另有18.5%的数据库每周对记录的更新比例在1%以下。

6.数据库其它载体情况

在各类网站中,数据库拥有其它载体的比例以政府网站最高,为37.5%;其次是企业网站,比例为26.5%。具体如(表5)所示。

各类网站数据库具体载体形式如(表6)所示。

7.数据库的收费情况

从数据库的收费情况来看,收费数据库占所有数据库的12.3%。其中商业网站数据库中收费数据库所占比例最高,为32.4%;其次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的数据库,收费数据库的比例为22.3%;第三为其它非盈利机构网站的数据库,收费数据库的比例为18.9%。

8.数据库面向对象情况

从数据库的面向对象情况来看,面向个人的数据库比例最高,占71.7%;其次是面向商业机构的数据库,比例为64.1%;第三是面向政府部门的数据库,比例为48.9%;第四是面向科研学术机构的数据库,比例为37%;第五是面向图书馆的数据库,比例为18.5%。

结果分析

一、全国域名和网站数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网站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域名数的增长速度。

2002年较2001年域名数增长35.79%,绝对量增长24.7839万。2002年较2001年网站数增长55.97%,绝对量增长13.3351万。网站总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域名总量的增长速度。

二、各地区的域名和网站数存在较大差距,且较第一次调查结果东西部域名和网站数差距略有扩大。

从省市角度来看,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四省的域名和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51.6%和58.2%;从七大区角度来看,华东、华北、华南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88.62%和81.9%;从经济发展的东、中、西部的角度来看,东部的域名和网站数比例分别为67.24%和71.7%,西部的域名和网站数比例分别为8.17%和7.4%。

从两次调查东西部差距来看,本次调查东西部域名和网站数的百分比差额分别为59.07%和64.3%,而第一次调查相应差额为56.95%和57.08%,二者均有所扩大。

三、政府网站纵深发展,网站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服务内容也有所创新,同时也显示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服务水平急待提升。

与第一次调查相比较,政府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从2001年4月的1.4%增长到2002年12月的1.7%,绝对数量也从3359个增长到6148个,增长了83%。

从网站信息服务来看,仍然集中在常规信息发布上,半数以上的政府网站提供的主要信息仍然集中在政府职能介绍、政府新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办事指南、通知公告等方面。从交互性服务内容来看,服务水平虽然较第一次调查有所提高,但仍普遍较低。

政府网站数量的增长与各级政府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密切相关,这一数据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电子政务的飞速发展势头。

四、企业网站独占鳌头,数量上继续占据全国网站总数的绝大多数,同时服务内容逐渐注重时效性。

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77.8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占全国网站总数为78.83%。

信息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动态”、“行业新闻”比2001年增幅超过了50%,说明企业网站开始重视内容提供的时效性。交互性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增长最快的是“网上采购招标”,为2001年的5.79倍;其次是“在线招聘”,为2001年的5.75倍;增幅第三的是“用户在线咨询/投诉”,为2001年的3.48倍。

五、商业网站蒸蒸日上,热点服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网民娱乐和消费的主要场所。

从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新闻和在线数据库服务一直是所有商业网站中提供最多的服务,有46.8%的网站提供新闻服务,有40.1%的网站提供在线数据库服务。而且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提供这两种服务的网站比例均比2001年有所增长,在线数据库服务更是由18%增长到40.1%,增长了1.23倍。

从本次对主要服务的调查情况来看,有5项服务较第一次调查结果增幅超过了100%,分别是:在线聊天(增幅为173%)、收费电子信箱(增幅为160%)、免费主页空间(增幅为139%)、收费主页空间(增幅为129%)和在线数据库服务(增幅为123%)。除此之外,手机相关服务的突起,如短消息服务、手机铃声下载等,也成为本次调查的一个亮点。

六、网站规模差距悬殊,网站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说明网站数量本身并不能完全反映互联网络发展水平。

本次调查对网页数量最多的前100家大型网站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家大型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和网页总字节数与全国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和网页总字节数比例悬殊,约1/4000的网站占了约1/5的网页总数和网页总字节数。

100家大型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为0.0269%,而100家大型网站的网页总数占全国网页总数的19.86%,网页总字节数占全国网页总字节数的18.27%。100家大型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为31.2万个,而全国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为422.7个,前者是后者的738倍。

由此可见,我国网站的发展水平差距非常悬殊,也说明我国网站数量的增长迅速并不能直接说明我国互联网络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要全面考察我国互联网络发展水平,需重点考察网页发展情况和网站服务内容发展情况等。

七、在线数据库呈倍数增长,企业网站数据库发展最为迅速并已拥有半数以上数据库,企业信息化注重内容服务。

网络设备与互联 第12篇

一、网络成瘾对高校学生的危害

1. 网络成瘾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网络成瘾会让学生对网络有非常大的依赖感, 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在身体以及恐怖性分量关系上, 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成瘾倾向也要比其他的分子量高, 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涉及到每一个方面, 在成瘾的初期以及中期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出现恐慌感和心理不适感。

2. 网络成瘾对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影响。

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就会忽视外界的生活以及交往关系, 跟同学和教师之间会非常陌生, 其不喜欢进入嘈杂以及热闹的气氛当中, 完全沉溺于自己以及网络的世界中, 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对学生以后的社交以及社会基本生存都非常不利。

二、高校互联网干预体系构建的分析

1. 完善校园对网络的管理。

首先, 完善校园网络建设管理。这主要是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的, 使用技术手段屏蔽一些外部的网络性信息, 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健康和纯净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在学生上网的环境当中, 还需要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 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上网环境, 让学生对信息进行检索, 由此减少学生和校外网络之间的接触, 同时可以避免不良信息在校园内外的传播。其次, 制定校内网络专用通道, 主要是在技术手段之上, 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限制, 如果学生自备电脑, 要对这些电脑进行严格的处理, 以免学生因为长时间上网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给自己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2. 使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当前社会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性问题, 在开展校园网络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使用课堂形式也可以使用网络形式, 帮助学生提升网络资源其他用途的认识程度。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准, 让学生对上网以及网络有一个正确的使用态度。在课余时间当中, 教师还要向学生宣传, 引导学生兼顾网络阅读以及传统阅读两种方式, 让学生在网络阅读当中感受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尽量在网络世界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3. 使用互联网资源做心理辅导。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要对这项心理问题展开干预, 网络心理辅导能挽救很多网络成瘾的学生。因此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情绪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体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如果非常严重的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首先, 网络成瘾初期的学生, 对其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已经产生了影响, 因此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 需要从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解, 纠正学生的网络行为, 让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恢复到以往的正常水平当中。其次, 网络成瘾中期。这已经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使用厌恶治疗方法以及代币制, 主要是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做调节和控制, 矫正学生的不正确行为,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和正常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矫正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与此同时, 还要研究网络成瘾对学生个体心理造成的危害, 更加注重人际交往和心理方面。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个体治疗之外, 还可以使用团体活动以及家庭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这种干预性的治疗对矫正网络成瘾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成瘾者真正的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关心和关爱, 在团体当中认识自我, 改善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团体活动能够让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态度发生新的变化, 以此融入到集体当中, 关注到自己在网络世界以外的精彩, 关注自己的能力增长, 给学生带去更多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有助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和情感的坚持。

三、结语

笔者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与高校互联网络心理干预体系构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 因此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 不仅仅让学生意识到网络给自己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和优势, 还要让学生认清其中的弊端所在, 给学生创建起健康的纯净的网络环境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侯其锋, 张芝, 杨锆.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上网行为、人格心理特征及自我控制能力差异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2013 (1) :106-111.

上一篇:绿色上网下一篇:腹腔镜胆囊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