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思考与建议

2024-05-06

问题思考与建议(精选12篇)

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1篇

据不完全统计, 当前的高校从不同的程度上面都开设了公选课, 基本都是规定学生在毕业前修满所需学分, 这些课程由校教务处统一组织, 通过学院申报, 教务处审核再开放给全校学生。由于学生的多样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同一门课程,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以及要求都造成了不同的冲击, 面对不同专业, 基础不一的学生给老师上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 高校公选课尚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情况, 结合本人的亲身工作实践, 提出公选课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几个改进措施。

1 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功利性。

每个学校有其自身的特色, 开设的课程不一, 但有一个都要求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 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学分, 把学习公选课当做毕业的一种途径, 而为真正去学习;由于选课前未公布课程的教学内容等材料, 致使学生选课无方向, 只能根据课程的名称来判断, 名字有吸引力的学生爆满, 其他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些学生专门挑选课程简单, 教师容易说话的来选, 违背了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和目的。

1.2 课程开设不足, 师资紧张。

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按类修满每一类的学分, 但是由于学校教师资源的不足, 导致部分类别课程开设不足, 学生抢课现象严重。学校对公选课课程的奖励机制不够完善, 很难吸引有优秀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的教授、学科带头人等来开设课程, 大部分都是新来的教师, 新教师对前沿知识把握不足, 对公选课的教学造成一定的拖累。

1.3 教学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教室资源的紧张, 为了让正常的课程能够顺利安排, 公选课一般都退居二线, 排在晚上或者周末,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而公选课未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考核方式来保证其教学质量。这类课程基本无期末考试, 学生只要按时来上课, 一般都能过, 最终演变成“学生混学分, 教师混公分”。

2 改进措施

2.1 完善管理机制, 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对现有的公选课进行评估, 对于不适合的或不符合上课要求的要求其整改,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评审, 拟定一套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公选课课程。鼓励有科研成就的, 教学丰富, 实验水平高超的教师开设公选课。加强教学质量意识,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组织专家、校领导对公选课进行抽查。

2.2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首先让学生了解开设公选课的意义, 并非简单的要求其修满毕业学分, 旨在提高其能力, 并设定一些奖励措施, 鼓励在公选课课程学习中有特殊成绩的学生, 为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 实行眼科的考试制度, 加强平时成绩的认定比重, 体现公选课在平时教学中的重要性。

2.3 加强学生公选课的评估。

学生是上课的主题也是客体, 让学生对课程评价不仅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动力, 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过程。但是由于公选课学生的复杂性, 为了让评教更真实、更客观建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科交叉已属常见, 需要提高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认知, 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公选课课程教学体系已不能忽视, 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投入, 完善教学监督, 保证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完善公选课的管理体系。

摘要:本文从高校公选课课程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讲解了公选课的重要性, 并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保证公选课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公选课,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8) .

[2]高万学.学分制下高职数学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 .

对闲置土地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第2篇

对闲置土地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基于国情之一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因而合理节约配置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当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却呈现出供需紧张和闲置浪费并存的`局面.

作 者:刘志海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1) 分类号:X3 关键词:闲置土地   工业化   建设用地  

对财政支农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第3篇

1 我国财政支农在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

1.1 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长,但由于使用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需加大。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很低,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重上升。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超过1%,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另外,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的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而农民受益少。

1.2 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仍显滞后,不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发展。

1.3 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理想。而且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并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到位率低,且年度内支出不平衡,使用监督机制落后,使用效果差。

2 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若干对策

2.1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内,由于我国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通过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2.2 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为39%。因此,我国要重点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加强重大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3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4篇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 它涵盖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岗位, 需要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将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 坚持不相容职务和岗位互相分离, 确保不相容职务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一、目前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与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1. 重制度建设, 轻执行落实

企业开展内控体系建设, 各专业线要在已经形成的一套比较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进行集中梳理, 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和程序。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遇到具体问题时, 制度的作用往往被淡化或没起到约束作用, 还存在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有的单位在处理业务过程中, 遇到具体问题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 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从生产经营、工程建设、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内控制度执行方面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 企业的内控体系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

2. 重事后检查, 轻事前防范

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用于严格规范公司的经营活动过程, 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实际工作中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意识, 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或不安全隐患的防范与分析, 忽视了对执行过程的管理和风险防范, 往往检查出现问题后忙于整改, 既未达到事前对风险防范的目的, 又增加了事后管理成本。

3. 企业内控文化氛围建设尚待加强

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企业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各级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 企业内部每个员工都必须参与这一过程。目前, 企业的内控文化建设需要向纵深延伸, 特别是要增强基层工作人员对内控和风险管理内涵的充分认识。

4. 存在着控制分散与交叉业务控制不足并存的问题

各项规章制度以专业控制角度出发为主, 涉及专业间交叉管理部分的控制往往协调困难, 有些控制制度还不够健全, 各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与横向沟通不够充分, 没有实现“横向配合、纵向延伸”的要求。

5. 内控制度的检查、评价不足

企业内部执行层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风险程度相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效力。

二、内控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企业各级人员尤其是管理负责人员带头执行和完善内控制度的意识需要加强

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持续跟进。各层面的执行人员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 虎头蛇尾;二是文件制度的出台不严谨, 有些文件制度在出台前未经过充分的论证, 缺少可行性可操作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审计过程中的例外事项, 甚至是重大缺陷。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如何, 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 而各级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因此, 提高各级管理负责人自觉执行、完善、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尤为重要。从目前现状来看, 不是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修订、完善到位。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存在只对下不对上, 出现问题逐级简单责问而缺乏对引发问题根源的深入分析和全面系统的控制与解决。

2. 缺少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 缺少监督, 内部控制考核尚未形成体系

一是企业现有的考核指标中, 重经济效益指标考核, 有关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指标较少、无具体量化标准或未成体系, 缺乏可操作性;二是个别经营指标脱离市场实际, 也是导致违规经营、违归操作、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3. 内部“人”控制及员工素质的影响

由于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尽管构建的组织结构、授权与分配责任的方法以及管理控制方法是合理的, 很难使管理运做过程中严格按照其所构建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来操作。同时, 由于在人员的使用及培训上尚未完全形成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 加上外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约束不力, 导致员工极有可能产生短期行为, 从而影响了内控执行效果。

4. 职责划分不清, 责任追究不力

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 切实落实责任。实际上, 个别公司部门间职责划分出现重叠或真空现象, 导致内控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出现问题后, 部门间相互推诿, 无法分清责任。此外, 责任追究不力也是导致内控问题反复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内控体系执行力建设的建议

1. 加强内控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内控文化的四种功能

一是发挥内控文化的凝聚功能, 通过内控文化的纽带作用, 把内控参与者与要实现的目标和目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团队感, 在员工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时, 内控文化更能显示出凝聚作用。二是利用内控文化的约束功能, 注重研究人的因素, 提倡“以人为本”, 培养科学的业绩观和工作作风, 形成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和谐统一。三是注重内控文化的协调功能, 通过内控文化的形成使内控参与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 增强相互协作, 使内控管理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更加协调有序。四是增强内控文化的形象功能, 大力展示内控理念和管理能力, 树立信誉, 扩大影响, 赢得信赖, 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 处进各项业务的开拓和发展。

2. 构建内控精神文化

引导员工对内控高标准的追求。各级企业每年可从绩效工资总额中拿出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 制定内部控制专项奖励办法, 由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组织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 大力表彰宣传, 激发员工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各级企业可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采用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工作激励、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荣誉和提升激励等多种方式, 把核心人员及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 进一步引导、督促广大员工养成自觉遵循内控规定的习惯, 并使内控优秀人员享受愿景实现的成就感, 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发挥媒介和活动的导向作用。借助内部刊物和内部网站, 创办“内部控制园地”和“内部控制论坛”、编制内控案例、定期开展内控知识竞答、内控论文有奖评选、内控培训班等, 建立强大的内部控制宣贯阵地, 广泛宣传内部控制知识, 进行内部控制交流, 对员工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教育, 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浓厚的内控环境氛围。

3. 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 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只有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有机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例如, 财务内部控制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资金, 对资金的回笼、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 防止资金事故和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 对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 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 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营活动管理者、执行者、操作者的财务管理权力和工作职责实施有效监控, 防止权力滥用和职责不到位, 造成经济损失。财务内控管理就是要通过“控点”的关键管理实现“控面”的效果。

4. 加强信息与沟通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对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的能力, 成为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信息与沟通系统已成为获取、共享、利用知识的载体。信息与沟通系统是否良好, 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及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 能否实现信息在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和交流。为此, 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是其他一切控制运行的平台, 应当成为企业创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中之重。

5. 树立正确经营理念,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企业内部要完善和进一步调整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内控评价激励机制, 将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并逐项量化, 增加其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 把内控评价结果纳入高管人员业绩考核范围, 并与干部任用、薪酬分配挂钩, 引导企业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6. 实行严格的内控问责制, 建立可执行的长效机制

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5篇

一、教导主任的职责

教导处是在校长领导下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职能机构,是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中枢,教导主任作为校长领导教育教学的主要助手,其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执行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决议。

(二)教育教学计划工作

1、制定学年、学期教导工作(含德育、体卫、艺术、电教等)计划、进行工作总结。

2、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给教师分课、排课、编排课表、活动日程表、值周教师和学生轮流表,做好教师的平时调课工作,加强课程管理。

(三)教学组织工作

1、领导教务处工作,制定教务处人员岗位职责,实施对教务处人员的管理。

2、领导年级组、教研组工作。制定年级组、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实施对年级组、教研组及组长的检查考核;制定教研活动制度;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改工作,组织教学经验交流。

3、审查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和各科教师和各学科教师的工作计划、学科计划和工作总结。

4、指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指导和督促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上好活动课,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6、进行体卫、艺术教育工作的研究、布置、督导,提高体卫、艺术教育质量;组织校内外各类体育、卫生、文娱、书画等活动。

7、关心学生健康,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时间,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8、组织领导半期、期末的考试(考查)工作和平时技能测查,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

9、组织每学年的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招生、编班和转入学生编班工作。

(四)学生德育工作

1、按照德育大纲组织实施德育工作计划。

2、规定德育工作常规管理制度、意见,并督促有关人员实施,重视学生养成教育。

-***

5、积极的心态

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信,自强;确立适宜的目标,不断追求,竞争求胜,立志成才;避免消沉、失望、自卑心理倾向。

(三)学会人际交往:认识交往的重要性,乐于交往;掌握正常的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求得进步,让对方了解或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报复、猜疑、嫉妒等心理倾向。

(四)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合适的动机;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合理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合理应试,减轻焦虑程度等。

一年级: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二年级: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不良习惯,乐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学习和做事时学会动脑、认真、仔细。

四年级:目标:勤奋学习,勤于思考;不甘落后,要求进步;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五年级: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合作能力,勇于负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六年级: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中学生活。

二、心理辅导的项目

(一)挫折辅导: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会碰到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教师批评、父母责骂、同学嘲笑等“挫折”,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偏激行为。如果影响强烈而持久,它们将显著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再者,学生在校即使一帆风顺,走上社会还会碰到种种挫折。这种辅导一般从正确认识挫折、碰到挫折后的合理反应、克服不当情绪等着手,重视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

(二)应试辅导:学生自入小学到中学毕业,在摸底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毕业考中滚滚爬爬,历经“磨炼”,特别是决定“命运”的升学考,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由于一般学科知识、难题辅导的泛滥,教育行政部门对考虑的“辅导”讳莫如深,认为不管对什么形式、内容的辅导都不宜再提。我们提倡学校突破常规的“应试辅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考试、对待“失败”、怎样发挥应有水平等方面的现代辅导。

(三)人际关系辅导: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是由不善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造成的。因此,把人际关系的辅导作为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交往知识、礼仪、技巧,学会了解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正确对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情绪体验。

(四)青春期辅导:进入小学高年级尤其是初中以后,学生由于身体的发育而会出现一些困惑,也有早恋甚至偷食“禁果”的(非社会、教师、家长所接受)。心理分析学也早就指出这方面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长远影响。因此青春期辅导集中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以及正确的对待恋爱的态度等。青春期教育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为直接任务。

(五)非智力因素辅导:由于自信、责任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因此一些学校就专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实验,如上海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课题组对学生专设《心理发展常识》课,自编教材,在初中一二年级对学生进行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教育。

(六)适应性辅导:善于适应各种环境,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辅导一般针对学生的某些问题开展,上述挫折、应试等辅导就有这一性质。近来我们与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合作开展了“小学生心理—行为主动适应性教育实验”,目的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适应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要求做到不仅培养符合学校、社会、家庭相应角色的心理、行为,而且还能正确认识、对待环境中的某些不合理现象或做法,学会优化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不仅善于接受知识,而且学会求新,有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了解应随社会、科技的发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心理辅导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为了更有系统地探讨问题,学校开展辅导之初一般开设“心理素质课”,为期可1—3学年,每周1学时,由从事实验的班主任承担,其他实验教师、任课教师协助。我们在初中开设一个学年的课程内容为:认识心理素质、成长与心理素质、自我完善心理素质、开发心智潜能、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问题,以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问题,如消费攀比、非健康竞争、考试紧张等,现有中小学心理辅导实践还存在教师讲方法多,学生进行游戏、讨论等活动少。

(二)开展小组与个人辅导:调查、归类学生中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如损害公物、学习过分紧张或松散等,然后在课内外逐类解决。接受学生来访,热情相邀学生前来与心理素质任课教师谈自己的苦恼、不便向人讲的事情。设“心理信箱”,让学生反映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目的是及早发现学习、生活中的适应性问题,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主要内容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入学时的健康、学业、奖励等资料,入学之初的心理(智力、性格、情绪等)测试、调查问卷结果,及以后的重大的或突发性的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及简要的客观分析、家访记录及其分析、典型的作品(作文、周记、传等)及其分析、各科教师诊断结果,等等。

(四)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美化校园,建立学校文化艺术节,开展艺术、文化、体育、智力活动。推荐丰富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不上游戏室、营业性的舞厅和录像室;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把知识基础相近、特长相仿的学生分编成组,实施组内成员的相对评价;尝试开展学生个人内部差异评价,关注自己的实际进步;对所有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殷切的希望,批评学生坚持做到“针对问题学生,而非全班学生;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学生表现持“宽容”态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五)引导家长协同教育:家庭是学校教育必须借助的一个资源,不当的家庭教育会抵消或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期望过高,不顾孩子的特长、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总想自己的孩子时时、事事出类拔萃,学生面临过重的压力。一旦孩子连续几次失败,父母即头痛不已,甚至不再寄予希望。家长让孩子在生活上养尊处优,无条件地满足“小太阳”“小皇帝”的要求;保姆式的教育,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自我中心,或缺乏自信,不敢面对现实;追求学业“高分”,迫使孩子高节奏、高负荷地学习,在家里也要求孩子不停地读课本、做练习题,全然不顾孩子的爱玩、好奇、兴趣广泛的天性;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没有自主权,几个长辈中发展要求也不尽相同,管教宽严不一,使孩子无所适从。与父母缺乏应有的沟通,尤其是父母离异或不和的家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北京市对1242户家庭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好的仅占8.7%,而问题多的、不好的达70%,这种不良的影响助长了孩子的霸道、任性、攀比、不愿吃苦、依赖、享乐、总想出风头的心理、行为,也造成了孩子畏缩、胆小、对抗、逃避、恐惧、紧张等心理表现。调查表明,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家长往往具有对孩子过分溺爱、期望不高、管教严而无当、管教态度不

一、家庭不和睦或无时间管教等特点。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引导家长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使教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各种场合的表现,并共同商定教育方案。

(六)组织接受社会教育:建立专门的社会教育基地,聘请校外有关人士对学生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去工厂、农村、商店调查访问,了解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社会有关人士讨论社会现象,正确评价社会中流行的及时行乐、追求享受的风气,抵制诱惑;主动认识社会,合理对待社会。

(七)所有学科协同教育:开展学法指导,减轻学习焦虑,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常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重视智力训练;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的突变,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通报。这方面特别应注意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德育”,从小学到研究生不仅有专门的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而且各门文化课也都负有这方面的教育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与思想教育并非密切相关的活动,当然难免引起较大的反应。对于有没有必要开展心理辅导,曾引起争论。其实,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有相同之处,如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遵守社会规则、与人友好相处、充分发挥潜力等是两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思想教育十分强调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等就不是辅导的重点;而心理辅导十分注重的人际交往技能、自信心的训练等又不是思想教育所重点开展的工作。某些两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施以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对于怕见陌生人、偷窃癖、性变态(传统教育斥之为“流氓”)等,心理辅导的效果就显著地优于政治思想教育,有时政治思想教育甚至就不起作用;而对于形成远大的理想、不患得患失、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等方面,思想教育较心理辅导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某些传统教育认为存在的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来克服,而某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来缓解。吸收一些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方法,政治思想工作能更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愿接受教育。目前一些思想工作者明确指出,心理辅导是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新途径。因此,双方共存既有可能又有必要,力图用一方代替另一方是不可取的。但现行的实践也已遇到两者相矛盾的地方,例如“保密”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违此既为职业道德不容,也会给长远的辅导效果带来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教育则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情况“上传下达”,如任课教师发现重要情况必须尽快向年级主任反映,年级主任又得从速向教导主任报告,教导主任如果自觉无把握解决,还得向主管校长请示。

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受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在不合理的学习负担压力下,他们的身心潜能不能有效开发,个性特长不能和谐发展。

(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富不思进”的影响,小学生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

(三)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

(四)受独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

(五)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

响,给小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第6篇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尤其是使用国家严禁使用的农药,造成蔬菜产品农药残毒超标。

1.2 由于盲目施用化肥,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引起土壤中硝酸盐的累积,进而造成蔬菜产品中亚硝酸盐超标。

1.3 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农田及水质受到有害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的污染,进而造成蔬菜产品中砷、镉、铅、汞、铬等残留物超标。

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2.1 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倾向。

传统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农民们更多关心的是成本、产量、价格和管理,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时明知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也要在生产中使用。

2.2 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

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2.3 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

由于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的防治不科学,发生了病虫害,没有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很难保证。

2.4 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

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销售主体的多元化,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既降低了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一些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有销售渠道,发生问题无法追查。

2.5 多头管理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

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因此,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等现象,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一些剧毒高残留农药不适当地使用成为可能。

3 措施与对策

3.1 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让农民懂得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培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带头人,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发布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

3.2 重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化学农资在土地中的逐年蓄积,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涉农部门要规划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对已认定基地的管理。

3.3 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

加强农产品产地认证和销售市场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都需要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安排必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经费,专门拨付,专项使用。拓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服务领域,定期进行抽检,并通过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公告检测结果,引导消费。

3.4 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工作。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第7篇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 2009年全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 比2008年多出了整整52万, 预计2010年将达到630万, 又是一个新高。同时, 由于受2008年9月份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各国经济增长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不少企业 (包括跨国企业) 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 劳动需求减少, 这使得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 无疑是雪上加霜。据劳动部门相关人士分析,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处于底部, 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岗位, 使我国就业市场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 就业岗位和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从行业来看, 就业率最高的前三位行业为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建筑业, 由于这三类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都相对其他行业较大, 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下, 就业机会仍相对较多。从专业来看, 地矿、能源等专业就业率仍然相当好, 受负面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对营销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曾经就业热门的经管类专业影响最大。专家认为,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比, 人才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企业需求与大学生要求无法对等。

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1. 结构性矛盾, 供求错位

有调查发现, 大学生“就业难”的关节点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供大于求”, 而是岗位需求和专业方面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专业满足岗位的情况有的可以达到5:1, 甚至10:1, 但有的专业却只有0.5:1, 差别很大。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近几年, 由于市场的需要, 英语、法律、国际贸易、艺术设计等文科专业成了非常流行的“热门”专业, 很多高校便纷纷蜂拥而上, 集中开设这些专业, 造成文科、工科类毕业生比例失调。市场是变化、发展的, 一般情况下, 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与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有一个时间差。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 几年后可能就变成了滞销专业, 这种供需错位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通过近年来人才市场的情况看, “有人没岗位, 有岗没人做, 上岗不会做”的现象比较普遍, 用人单位长期受困于“技工荒”和“高级人才荒”, 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等人才的现实反差尤为明显。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

2. 就业区域性矛盾突出

在人才区域分布上, 地区差异也非常突出。由于环境、岗位、薪金待遇与发展机遇等种种原因, 毕业生就业时大多首选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部分中心城市,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偏远山区、欠发达地区, 虽然国家有许多政策上的扶持和鼓励, 却往往还是无法吸引到大量的合适人才。如2008年全国高校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毕业生为3万人, 仅占2008年毕业生总人数560万的0.53%。[1]

3. 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目前许多高校的课程结构和实践环节很大程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与当今市场脱节, 仍存在授课内容空洞、教育方式模式化等“闭门造车”问题, 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有关方面通过调查发现, 有60%企业反映, 应届大学生多为闭塞型人才, 不能很好地把所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独立完成工作的适应期一般要1至1.5年, 无法快速投身于工作一线, 与发达国家大学生2至3个月的短适应期相比, 差距明显。同时, 大多数学生自己也认为, 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思考过“上大学学什么, 读大学读什么”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应付考试上, 而且所学知识沉旧, 知识结构单一, 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更有甚者, 等到毕业时, 所学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4. 大学生自身的情况

通过2009年各地市或高校的市场调查数据统计显示, 近60%在校生缺乏明确择业目标, 54.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 而“不了解”的比例为45.1%;65.5%的人自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 而另外34.5%的人则表示“不了解”。有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 对职业的期望过高。有35%的学生把薪酬福利排在就业考虑要素的第一位, 27.05%的学生将标准定在2000—3000元之间, 19.44%的学生定在3000元以上。【2】由于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倾向, 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会为此而失去不少不错的就业机会。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 却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同时, 72.6%的学生一开始就希望能找到带有自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这虽然显示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特征, 但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丧失, 也更易导致挫折与失败。

在就业能力上, 调查发现, 男生的就业能力普遍高于女生。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业等用人单位, 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 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分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 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两方面。外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最低。

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局面, 其成因并不是偶然的, 有诸多方面因素, 客观上有社会、高校、政策法规等因素影响, 而主观上则是大学生本身素质、能力、择业观等因素限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1.对大学生而言

大学生是就业的主角, 最重要的是树立主动就业意识。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 就要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 确立职业理想, 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在校学习期间, 要把“学习”与“就业”挂起钩来, 打牢专业知识基础, 尽可能地拓宽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充实自己。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了解社会、了解职业需求的同时, 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工作技巧,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使自己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吃苦耐劳的人才。在毕业就业过程中, 正视社会现实, 明确自身定位, 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降低求职心理期望值, 更新观念, 多渠道灵活就业或创业, 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 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2.对高校而言

应根据市场变化发展需要, 注意进行学科专业的及时调整, 理性看待专业冷热的问题。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 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与时俱进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一方面, 应主动与企业探讨, 通过它们的参与, 开发能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 尽可能地聘请一些企业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主讲教师, 把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融入课堂;另一方面, 强化实践环节, 把大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做好这两个方面, 企业可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学校则可大大提高办学质量, 提升办学层次, 提高学校和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讲座、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动员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帮助学生分析形势, 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就业观。同时应办好就业招聘会, 加强职业需求信息服务, 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困难, 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促进大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就业。

3.对社会而言

国家或地方政府要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高校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趋同,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专业和单位性质选择上的趋同, 都会进一步激发就业中的供需矛盾。所以要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 把经济增长、人才资源配置和大学生就业三者综合起来。同一地区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减少重叠, 相对合理平衡, 避免某些学科专业过分拥挤现象, 各学科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的态势, 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就业市场体制上要进一步完善, 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就业竞争机制和良好的就业气氛。同时仍需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到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 努力缩小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差距。为缓解就业压力,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实习基地机制, 为毕业生搭建适应社会、实习锻炼和择业就业的平台, 为用人单位拓宽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的渠道。建立实习基地的用人单位, 也要对毕业生的福利待遇、生活保障、培训学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为实习基地的健康发展和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只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通力协作, 妥善解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一定能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3]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需要扩大视野, 从更高层面、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 通过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 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措施,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建议,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秋兰.当前我国大学生和谐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18~21.

[2]腾讯教育.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本科) , 2009-9-28, http://edu.qq.com/edunew/diaocha/dxsgzdcbk.htm.

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8篇

一、涉农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租用资产和劳动用工没有合同

企业租用资产要支付租赁费和必要的维护费, 如房屋墙面的粉刷、门面的装潢、墙体的改造、门窗玻璃的破损、机器设备的正常维护、汽车的油料及简单修理和零星部件的更换等等。雇佣工人要支付工资、“三险”及劳动保护费等。按税收政策规定没有合同这些费用是不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的, 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说由此发生的进项税也不允许抵扣。

2.涉农企业在进行实地盘点上进行核算也存在困难, 而且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

农业活动生产周期比较长, 这个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量很大, 资金周转期也势必缓慢,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另外, 涉农企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牲畜或者农作物, 牲畜或者农作物具有自身的生长规律, 生长周期长, 很容易受到瘟疫疾病、天旱洪涝等不可预测音速的影响。在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 经营收支与生产时间之间也存在不一致, 不同步的问题。如果针对实地盘点进行核算, 那么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农作物的产品价值难以实施落实。以养猪场为例, 猪仔作为一种特殊存货, 在未出圈之前始终处于在产品状态, 日常的猪场管理发生的工人费用、饲料费及其它花费都很大。如果按照每月为一个单位, 进行养猪成本费用的核算肯定会增加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因此, 如果按照季度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费用的核算比较适合, 这样更符合养猪场这种生产饲养单位自身的特点。

二、涉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资源性资产以及生物性资产的核算问题

农田水利资源和土地资源都属于资源性资产的核算的范畴。计量问题又是核算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非交易性和稀缺性是它们自身具有的属性, 所以涉农企业会计核算中涉及的计量也就与通常所说的资产计量不相同。理论上对资源性资产核算仍存在着一定弊端, 还是以养猪场为例:以猪仔为对象, 凡是能够区分核算对象费用的就采取直接计入的方法;凡是能够采取适当分配标准进行分配费用的应尽可能采取正确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通过多种核算方式尽量地去应对涉农企业或者生产单位的不同需求。

2.农业会计核算中的信息失真问题

目前, 我国的许多涉农企业核算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企业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 (2) 农业企业经营承包或者转包户数量多, 而且又杂乱分散; (3) 农业企业经营承包或者转包户缺乏基本的会计业务常识; (4) 部分涉农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低, 而且存在应付的意识形态;综合以上四个方方面, 我国很多的涉农企业无法提供完整有效地经营活动记录, 农业会计核算的过程就缺少基本的信息, 会计核算信息肯定就会出现失真的现象。

三、提高核算信息准确性的一点儿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涉农企业会计核算的弊端我们已经基本明确。如何解决这些弊端, 建议按照涉农企业的经营规模、生产条件和经营情况进行分类, 我们可以细化成会计核算标准, 农户类型的;集体规模类型的, 还有形成有限公司规模的。等级划分之后, 细则可以参考国内外的一些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制定,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逐渐形成适合涉农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会计核算细则, 同时也会保证农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还是以养猪场为例:猪仔以及成年猪的期末清查与其他存货盘存一样, 可采用永续盘存法, 通过猪仔生长过程的详细记录来核算猪仔的饲养投入、数量和牵扯到的金额, 随时结出成年猪的出栏成本及结余数量, 每半年实地盘存一次, 并核对账面结存数。考虑到猪仔作为存货的特殊性, 死猪仔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 按实地检查成年猪缺失率, 缺失率之内的损失经第三方、技术员、主管领导验收确认后方可减少数量, 并相应增加养猪场的单位成本。缺失率之外的损失计入“猪苗损失”, 借记营业外支出, 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应该拿出专项资金提升涉农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专人负责, 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是解决问题的一大关键。涉农企业应该根据农业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业务的分工,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靠督学来建设学习型会计队伍, 让从业人员均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让会计从业人员有意识地不断完善自己,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促使其内心形成内驱力。另外, 职业道德的建设工作应该常抓不懈。出现问题采取行业禁入的惩罚措施肯定能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双提高有助于提高涉农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 正可谓“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四、结语

由于涉农企业自身经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 所以会计核算的过程极易造成信息失真的现象。因此, 通过调整涉农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资源性资产、生物性资产的核算问题, 对它们进行细化分类, 对农业主体进行不同的核算标准要求的策略, 农业会计核算的精准性肯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贺旭玲, 王德春.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 2004, (5) :11-13.

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9篇

由于技术形式本身比较特殊, 在后续干预过程中需要及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根据控制标准的要求, 了解建筑供热系统及空调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 最终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下将对建筑供热通风和空调安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设备配置问题

在供热通风和空调安装过程中, 由于系统自身因素的影响, 采用的是CAD制图软件, 但是在工程设计过程中, 受到测量方式、计算能力及审核形式的影响, 存在设计纰漏的情况。进而会出现图纸的定位和标准高度不符合的情况。对于部分商业建筑和大型工程,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末端设备的应用, 包括排风管、冷冻管及热水管等, 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管线配置不合理的情况, 必然会影响工程质量, 甚至会出现管线搭配不当的情况, 严重影响工程进度[1]。

1.2 空调系统自身问题

在建筑系统的供热通风设计过程中, 由于空调的安装对设计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要合理应用技术措施, 保证空调系统在运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水的情况。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漏水情况, 在供热初期空调的安装没有按照操作流程进行, 在安装过程中选用的管道管件和工程自身存在一定的出入[2]。同时空调系统安装结束后, 没有及时对水压进行检测, 甚至出现漏水的情况。部分工程的安装路线比较长, 因此必须加强控制, 使其适应安装系统的后续要求。要慎重选择管道和组件, 部分工程的安装路线比较长, 因此必须对路线长度进行控制, 掌握系统用水问题, 避免出现漏水的情况。此外供热通风工程涉及到很多保温材料, 在系统后续工作阶段, 使用的保温材料容重差, 保温材料较薄等导致空调系统在工作时, 管道外部温度超过露点温度, 进而会出现滴水的情况。

1.3 供热通风的水循环问题

多数的供热通风设计和空调系统本身比较复杂, 都存在水循环问题, 在系统后续运行过程中, 会出现管道循环不佳的情况, 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对管道进行检查。空调系统的水循环管道和专业管道是交叉的, 必须对其进行协调处理, 在管道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气囊, 因此会出现冷冻系统循环效果不佳的情况, 在管道设计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避免出现管道阻塞的情况。

2 影响供热通风的因素

基于现有供热系统的特殊性, 在后续实践过程中, 要从现有的技术现状入手, 及时对通风设计难点进行分析, 明确供热通风的因素, 并及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下将对影响供热通风的因素进行分析。

2.1 室内温度

温度的设定对建筑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影响, 在空调系统安装和调试阶段, 必须对通风设计系统进行分析, 掌握影响温度的因素。此外由于固定值的设定对已有的设计形式有一定的影响, 要根据工业量及空调系统本身的形式, 将其设计成固定的形式, 并满足基本的温度需求, 适应通风设计的要求。建筑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对安装调试情况有一定的影响, 要结合季节因素的要求, 减少能耗, 适应技术体系的整体性要求。

2.2 室外风量

根据室外新风量系统的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 建立良好的通风和供热系统。空调系统的室内外风量的控制和应用对空调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影响, 风量越大, 则系统的能耗也比较大, 因此要从实际情况入手, 设定最小值。此外空调系统本身的浓度值对安装技术本身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需要对风量进行控制, 如果取值达不到理想的范围, 则可以实现手动调节, 进而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

2.3 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本身的应用对系统能耗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变量的安装形式自身比较复杂, 因此为了减少能量损耗,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对水系统进行控制, 掌握水量调节方式, 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由于现有的负荷量对水温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必须保证水温不变, 充分利用电动的二通阀以及平衡阀调节水量。此外运行形式对后续设计标准有一定的影响, 多数管道设计采用的低流速的设计形式, 如果程序衔接不当, 则必然会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3 建筑供热通风和空调安装的对策分析

基于建筑供热通风设计和空调设计的特殊性, 在空调安装技术的后续落实过程中, 必须对工程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使其符合整个设计形式的整体性要求。以下将对建筑供热通风和空调安装的对策进行分析。

3.1 重视图纸的审核

对于空调系统的特殊性, 在审核阶段, 必须重视对图纸的审核, 使其适应已有设计标准的要求。在空调系统安装前, 需要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 及时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 并和工程体系相关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考虑。根据现有的工序形式的要求, 要求工作人员对各个施工难点进行分析, 详细的研究各个工序中的要点、难点以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避免在工程施工时问题的发生。在工程施工前, 设计理念对安装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必须明确施工重点, 做好技术的交底工作, 帮助相关责任人掌握工程细节, 进而顺利完成整个工程的施工。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工作, 保证每一道施工程序符合设计标准, 及时和设计人员进行协商, 最终确定是否更改施工方案[3]。

3.2 合理选取材料

建筑施工材料对空调安装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材料的选择对系统的安装有一定的影响, 必须重视材料的选择, 及时对材料进行审核。要重视选购工作, 切实做到货比三家, 保证生产材料符合安装调试要求。此外必须对材料进行检测, 只有检测合格后才能用于施工中。在实践过程中要制定系统的监督管理体系, 将其落实到实践中, 设计人员要提前对安装设计形式进行分析, 对细节引起重视, 保证细节衔接得当, 最终达到整体施工要求。

3.3 重视系统的试运行

在空调系统的安装阶段, 冷热源设备形式对联合转运形式有一定的影响, 在运转阶段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建筑材料的装修及室温指标进行分析, 此外必须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保证温度达到理想的范围内。最后对管的过滤网进行检查, 确定其有无阻塞, 在过滤过程中, 集成器是否达标对设备的后续应用有一定的影响, 在试运转阶段, 如果运转情况不尽人意, 必然对调试结果造成干扰, 因此必须做好设备的试运行工作, 使其适应安装技术的后续要求。

3.4 及时调节新风量

空调系统对安装和应用要根据气候的变化, 适当对其进行调整。冬季和夏季的空调的应用类别不同, 必须重视过渡季节, 正确使用新风量。例如在提供冷风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室外的冷风量, 不断缩短人工冷源和空调系统的应用时间。同时调节形式和需求机制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为了实现自然通风, 必须及时对系统形式进行分析, 根据工况的要求, 适当对其进行调整, 进而实现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达到节能的效果。工作人员要及时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 掌握最佳控制类别, 使其适应技术体系的规定和需求, 达到理想的安装需求。

4 结语

根据建筑供热系统的要求, 在整体设计过程中, 必须对安装形式和设计体系进行分析, 从实际情况入手, 如果出现严重的技术问题, 必然会影响现有供热系统的整体设计。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从现有的供热通风和安装调试系统入手, 优化施工形式, 并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 实现已有控制系统的最大化要求, 进而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通过调试后的空调系统才能建立室内良好的供热和通风系统, 保证相关系统的良好持续运行。

摘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的供热通风系统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系统中, 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空调系统进行安装和完善, 因此必须掌握空调安装的相关技术。基于建筑系统自身的特殊性, 要实现建筑的科学通风与空调安装的节能设计, 应对建筑的空调系统进行合理设计。此外建筑系统的供热和空调安装技术对建筑系统的应用周期有一定的影响, 必须对干扰形式进行分析, 保证系统的协调性。本文以当前建筑供热和空调安装存在的问题为基准, 结合实际情况, 对改造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供热通风,空调安装技术,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贾华.供热通风与空调上程施上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2 (01) :98-100.

[2]刘肖刚.浅议供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施上及管理上的方法[J].科技风, 2013, 02 (13) :69-70.

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10篇

一、人民银行财务制度改革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人民银行财务制度几经变革,形成了目前较为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财务管理体制由“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独立核算、各计盈亏”转变为“统一领导、分级核算、预算管理、统负盈亏”,为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提高货币信贷政策的权威性和实施金融服务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金融企业财务制度下的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人民银行自1984年起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执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实行统收统支,财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财务支出主要是金融机构存款利息支出、货币发行管理费用和金融监管费用,在支出上实行成本管理和综合费用率管理。利润分配形式则历经三次变革:1984年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985至1986年改为按财务收支计划实行指标管理,1987年恢复实行利润留成制度,直至1993年。

(二)独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下的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体系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人民银行开始探索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在“把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人民银行再次取消了利润留成制度,开始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核算、预算管理、统负盈亏”的财务体制。财政部于1997年8月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于1999年1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突出了人民银行财务的预算管理与监督,将所有财务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对财务收支账户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财务科目、账户使用方面更加明确和严格。

(三)部门预算管理要求下的人民银行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预算管理方式的改进,在维持人民银行当时财务制度总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为适应部门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要求,2002年对人民银行预算科目做了修改。根据人民银行业务和资金运用特点,设置了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其他支出三类支出,每类支出下又设置了不同支出科目和账户,实行全账户预算管理,并于2003年开始实施,直至2005年。为进一步推进人民银行部门预算改革,财政部要求人民银行自2006年起预算收支科目按利息收入、业务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业务支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7项进行分类,按照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并按照“二上二下”程序进行预算管理,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并沿用至今。

二、人民银行现行财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民银行财务管理体制和预算管理方法的每一次改革与变更,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和职能演变这个大局进行的,体现了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需要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可以说,人民银行财务管理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并趋向成熟的体系,能够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随着人民银行职责的调整变化,现行财务制度的局限性逐步显现,集中表现为:

(一)财务制度部分内容规定相对滞后

人民银行预算体制改革后,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费用控制方式、财务核算科目以及预算的执行标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现行财务制度和预算管理规定自发布实施的十余年内,并未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进行修订,部分内容规定已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度管理上的盲区。如人民银行自2006年起已全面实行部门预算,按照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并按照“二上二下”程序进行预算管理。但是原有预算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并未因预算管理方式的变革而重新修订调整,现行部门预算模式下的预算管理方式也未出台新的制度规程予以规范,管理制度规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独立性有所弱化

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其特殊性决定了人民银行财务活动必须服从于业务需要,而各项业务又必须服从于调控目标的需要,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决定了人民银行必须采用独立的财务制度,因此,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自2006年人民银行实行部门预算后,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独立性有所弱化,人民银行需按照国家统一的预算编制模式对年度财务收支进行编制,且部门预算一经人大审查批准就要严格按照确定的项目和金额执行,不能随意变更项目和突破预算控制指标,预算执行过程中,只有遇到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和其他突发事件对预算产生较大影响确需调整预算时,才允许将预算调整申请报送财政审核、人大审查通过后进行预算调整。因此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对下年度财务开支全面考虑并准确地测算。但因部门预算未充分考虑到人民银行职能的特殊性,部分履职支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在预算编制时无法对其进行精确测算,导致预算数与实际发生数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了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

(三)预算编制缺乏行之有效的编制标准

根据财政部要求,人民银行需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进行测算,即不考虑以前年度的支出基数,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项的支出需要。但在实际执行中,因缺乏一套完善的预算编制标准体系,大部分基层行预算编制方法仍沿用过去的“基数加增长”模式。对于基本支出往往根据上年度执行情况以及人员变化、物价水平等情况进行粗略估算,没有一套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对于项目支出的测算,除了大型修缮、大型会议等费用支出能够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进行测算外,货币发行、安全防卫、反假货币等特殊履职支出因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无法进行准确测算,只能简单的进行“基数加增长”式估测。

(四)现行费用账户未能充分满足央行履职需要

人民银行的职能决定了其既具有国家机关的管理性质,又具有作为中央银行的特殊工作职责,费用开支既包括人民银行正常管理所需费用,又包含履行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特殊职责所需费用。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开展和履行职责需要,近年来新增了金融稳定、征信管理等工作职责,巩固强化了调查统计、信息调研等宏观经济分析预测以及支付结算、外汇、国库管理等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些工作职责大大增加了人民银行的履职成本。但现行预算科目账户只考虑了货币发行和安全防卫等履职支出,对征信管理等新增支出以及调查统计、信息调研等正常支出,却没有明确的列支账户和相应的资金安排,履职支出等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与满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人民银行现行财务制度的建议

(一)修订完善人民银行现行财务制度规定

近年来,随着国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支出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为充分体现和反映财政改革的方向,人民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之配套的财务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相适应之处,应结合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现有财务制度、办法、规定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梳理。对于部分因预算编制方法、费用控制方式、财务核算科目以及预算执行标准发生改变而不再适用的旧的制度办法,及时进行修订或废止;对于因财务管理体制和预算管理方法的变更而新增的预算管理方式,及时跟进相关制度办法或实施细则,以增强财务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规范财务管理和核算行为。同时,应根据财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将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贯穿于财务制度之中。

(二)研究制定符合人民银行实际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从国际上看,各国中央银行都是采用独立的预算管理制度。除中国和日本由财政部审批预算外,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大都是由其董事会或理事会审批预算。国外央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从不同层面体现了预算管理较高的独立性和相对宽松的预算政策。应充分借鉴国外中央银行在预算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和职能演变的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的自主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审批机制,对于基本支出可通过建立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准确性,对于部分人民银行所特有的履职支出应充分考虑其政策性、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在财务预算管理上给予适当弹性。

(三)健全完善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科目账户核算体系

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11篇

绝大多数代表或联名或附议每年都提出了建议,代表参与率较高。我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172件,其中10人以上联名建议66件,市人代会确定重点建议10件。

代表的建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建议内容领域较广。如:汤有俊代表提出的“加大本土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黄巧珠代表提出的“加快新村桥建设”等。

代表的建议,卫生、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建议占有率教高。如:蒋长庆等10位代表提出的“对三元北路实施拓宽改造”等。

大多数建议能够体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积极推动作用。如蒋成建等10位代表提出的“加快老城区保护改造利用发展”的建议。

2.江都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区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和议案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代表建议不够规范。代表提出的建议质量的高低,客观上影响着办理效果。调查了解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准确。由于事前调查不够充分,掌握情况不够全面,有的代表所提的建议要求过于宏观、笼统,不能准确反映意见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或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使得承办单位难以落实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案,影响了建议作用的有效发挥。

把建议当作议案提出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代表对议案和建议的概念没有厘清,把许多属于对具体工作的建议以议案形式提出。一些代表误认为只要是10人联名提的就是议案,少于10人就是建议、批评和意见,或者误认为以议案形式提出比以建议提出更容易得到领导和上级部门的重视,致使领衔代表盲目找代表签名,增加了工作量。

代表建议的收集分办环节还不够规范。有的建议文本撰写不够规范,手写字迹潦草、语句不通,且未形成书面打印稿,影响了收集分办效率;有的代表把议案和建议的概念混淆,往往把具体工作方面建议作为议案提出,给收集分办带来麻烦;有的对政府部门工作职责了解不够,确定建议的承办部门有错位现象。

承办部门重答复轻落实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单位对办理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办理程序不够规范,尤其是涉及几个部门共同办理的建议,部门之间联系配合不够,存在推诿扯皮现象;部分单位存在重答复轻落实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的措施不够有力,落实关系民生的重点、难点建议的力度不够明显,面复态度很好,过后兑现迟缓,造成个别建议年年提而年年落空;少数单位对建议内容缺乏认真研究,与代表沟通不够,答复内容过于简单,复函程序不够规范,代表满意率受到影响。

3.原因分析

就建议以及建议办理过程中问题分析,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代表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人大代表说话办事的愿望和热情还是高的,但由于受自身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修养的影响,一部分代表却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人大代表履职的需要。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现有代表群体的素质还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是有的不会联系群众,不会调查研究,不能为群众代言;有的不会审议发言,不会提出建议、批评、意见,以至辜负选民的信任;有的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想出解决的办法;有的代表即使在活动中发现了问题,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对于如何促使问题的解决,却是全无主意,使群众的意见停留在口头上;有的代表提意见建议只从本单位和个人利益出发,从本区域的角度去看问题,忽视整体工作,缺乏大局观念,影响了人大代表的形象,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代表履职积极性有待提高。积极性之所以不高,固然与代表的基本素质有一定联系,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源于非代表因素。有的代表由于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担心所提建议有损自已身边或一些熟人的切身利益,甘当“哑巴代表”;有的代表建议年年提,但承办单位在办理代表所提的这些建议时,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特别是受资金的制约,很难把代表的建议真正落到实处,办理进度不快、质量不高,没有真正做到积极创造条件办理;有的反馈工作做不到位,代表不知情,建议落实成效不高,挫伤了代表积极性;有的代表,特别是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代表,在提了建议之后,政府又把办理任务反交到所提建议的代表身上,形成谁提建议谁办理的一个怪圈,出现这种现象,提建议的代表不搔头才怪,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了。

代表调查研究还需深入。大多数代表因兼职整天忙于事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调查研究。有的虽调研但不深入,难免提出简单、粗糙的议案、建议。有的只注重面上的情况,不研究深层次的问题,所提议案、建议缺乏可行性。个别代表对议案、建议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导致缺案由、少案据、没方案。

政府协调与部门办理还存在错位现象。对有的代表建议办理的协调不够有力,本来应由政府研究后落实办理措施,却被转到有关部门办理,致使答复意见不全面,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有的应由两个以上承办部门答复的代表建议,由于协调不够,致使各承办部门答复意见不一致,甚至出现了相反的答复意见,背离了代表提建议的初衷。

4.具体对策

对照人大代表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怎样解决办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代表素质。写好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履职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认为,一要继续在人大代表培训上求突破。把提高代表的建议水平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代表懂得在会议期间提出属于本级有关机关、组织职权内的建议,不仅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法定职责,参与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重要方式,要求代表在提出建议中,把握好职权范围原则、重大事项原则、可行性原则、一事一案原则和文体规范原则。使代表提出的建议案由确实可信,案据充实,方案可行,要求明确。二要加强对代表提出建议的具体指导。各级人大常委会及代表工作机构应加强有关方面指导,帮助代表把握建议内容,增强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引导代表能够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针对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高质量的建议。

开展专题调研,了解社情民意。专题调研是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内容,是代表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的重要基础;是为代表知情知政,体察民情创造条件。要提出高质量的建议,知情知政是基础,我们采取邀请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组织人大代表参加政情通报会,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活动,为代表知情知政,体察民情创造条件。人大常委会和代表中心组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选准主题,制订调研视察方案,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通过组织代表开展视察、专题调研、座谈、走访等形式,让代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多获取信息,真正摸清当地选民在想什么,要求自己为他们说什么,盼望政府为他们做什么;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精心选定建议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办理“三率”。一是建立议案建议资料库,及时反映和通报情况,促进办理工作的开展。二是把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与机关年终考核挂钩,促使各承办单位把它作为全年工作责任制一项内容抓好落实。三是开展评比表彰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适时开展承办代表议案建议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在承办单位总结、自荐和代表推荐的基础上,评出先进承办单位,并在下一年度的交办会上进行表彰和奖励。四是总结典型做法,推广办理经验。平时各单位都要写出书面总结。对于办理认真工作做得好的单位,予以奖励,还可以请承办先进单位在交办会上进行大会交流发言。同时,可挑选数件能体现办理难度大、反映办理水平和代表作用的典型事例,编写成系列报道进行刊播,扩大影响。五是设立年度最佳代表建议奖,鼓励多出精品,调动代表提议案建议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代表议案建议的及时办结率、问题解决率和代表满意率。

代表建议公开,实施阳光办理。将代表建议内容、承办单位责任人员、办理进度、解决方案、落实结果等,利用社区公示栏或网络期刊等媒体,把建议办理全过程置于选民监督之下,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代表建议“阳光办理”,促使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务实推进。

强化协调联系,规范办理程序。在督办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协调联系:一是加强与代表的协调联系。要充分听取和吸纳代表对各承办单位办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承办单位办理确有困难或因政策一时无法办理的,协同承办单位一起向代表解释沟通,争取代表的理解与支持;二是加强与承办单位的协调联系。及时掌握办理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承办单位加快办理工作进度,确保办理工作质量。对于需要由多个单位共同办理的议案建议,要当好“中间人”的角色,并要求各承办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办好代表议案建议是所有承办单位的共同责任,所有承办单位都要主动负起责任、主动提出解决办法,各协办单位要将办理情况按时保质向主办单位回复,由主办单位综合协办单位的办理情况后再向代表答复,从而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发生,确保办理工作效率。三是加强与政府督查部门的协调联系。定期与政府督查部门交换意见,通报情况,及时反馈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满意度测评,并和政府督查部门联合到一些承办大户进行督办。

问题思考与建议 第12篇

1.1隆阳区瓦房乡基本情况

隆阳区瓦房乡地处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西部,背靠高黎贡山及世界第二大怒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彝族、苗族少数民族乡镇,距保山城区60km,全乡国土面积300km2。2015年末生猪存栏8.2万头、出栏肉猪10.55万头,饲养生猪除当地自销外大部分销往西藏、香格里拉及保山城区。

1.2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食品安全法》规定,所有进入流通环节的肉品必须进行严格检疫检验、加施检疫检验标志及持有有效检疫检验合格证明,瓦房乡地处隆阳区西部,距离隆阳区城区60km,该乡镇没有食品药品综合管理分局,目前由兰城分局代管;由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问题,对食品安全宣传及监管力度不够,瓦房乡各中小学校购进肉食品时不进行索票索证,导致辖区内畜禽定点屠宰无法正常开展,肉品检疫检验工作无法进行,最终进入各大食馆的肉品都是未经检疫检验产品。

1.3畜禽定点屠宰落后,私屠滥宰严重

瓦房乡辖区内有两个较大的集市,2010年前在乡政府所在地投资建设有1个生猪定点屠宰场,由于该地农户居住分散,把生猪拉运到屠宰场不方便,屠宰运行两年就关闭,当前全乡范围内无生猪定点屠宰场及其他畜禽定点屠宰场,每天上市销售的生猪胴体达20头,都是在自家分散自宰,根本无法检疫检验,对肉食品安全有较大隐患。

1.4出栏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率低

当前全国各地交通发达,高速路上无动物检疫检查站,外地贩运户到辖区内购买畜禽不想到产地检疫申报点申报检疫,结果把病死畜禽偷运到外地,有时把外地动物偷偷运到本地,导致许多疫病在本地流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1.5屠宰检疫检验设备落后

目前乡镇级畜禽屠宰检疫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大多只购置显微镜看看有没有旋毛虫,对屠宰同步检疫无法做到头头检疫,对肉品品质检验的非法添加物,酸碱度测定基本没有开展,“瘦肉精”监测,各乡镇生猪定点屠宰场基本没有进行。

1.6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力量不足

瓦房乡畜牧兽医工作站,目前有职工4人,有2人被抽到乡政府做其他业务工作,当前在职在岗只有2人,完成的工作是畜牧业生产扶持、动物防疫、检疫及监督执法工作,形成了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员。加之部分货主为了逃避检疫,有意逃检、躲藏销售,给病害动物产品有机会进入经营环节,对畜产品质量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1.7检疫经费难以保障,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

2015年10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取消和暂停征收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隆阳区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动物检疫工作经费一直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无经费,动物检疫工作难以开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下降,上门督促养殖场及上猪台进行检疫申报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2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建议

2.1认真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

利用印制宣传单和每天乡文化站的广播大力宣传新的《食品安全法》,告诉消费者如何鉴别健康肉品,如何选购经检疫检验合格的肉品,在购买肉品时要索证索票,同时与学校、食馆层层签订购入肉品质量安全责任书。

2.2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区级食品药品管理分局要不定期进入学校、机关及辖区内食馆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严格进货台账及索取检疫合格证明情况,凡是没有索证的要立案查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当地畜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检验。

2.3强化检疫队伍建设及技术培训

建议乡人民政府,认真按现有编制加大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抽调的工作人员必须尽快归岗,严格岗位责任制,定期派送检疫检验人员到区外进行培训。

2.4尽快恢复生猪定点屠宰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办医﹝2016﹞12号文件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负总责,建议尽快采取措施恢复瓦房乡生猪定点屠宰,以便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开展肉品检疫检验及电子出证工作。

2.5认真落实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四到位”

一是产地检疫申报到位,从源头上杜绝病害畜禽进入交易市场;二是屠宰检疫到位,杜绝病害畜禽产品流入流通市场;三是检疫仪器和人员到位,保证肉品检疫检验标准的提高;四是监督执法到位,保证畜禽从饲养至屠宰全程安全。

2.6切实加强经费保障

上一篇:中压汽包水位下一篇:农业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