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4-01-07

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问题导向式 教学方法 改进建议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1](41-45)如何顺应国家改革要求?如何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其主动学习?如何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是我国教育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顺利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91-94)。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以设计学习情境和问题为导向,强调基于实际工作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特点,为不少人推崇[3]。该模式旨在通过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剖析现实情况及问题实质,通过解决问题,总结并深化已有的知识架构,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具象化的知识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4]。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该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学生认可度低、参与积极性不高、模式单一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归纳总结法梳理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为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更有效的应用推广提供有用参考。

2.概念及模式解析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的,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该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医学、教育学、工程学、建筑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并广为推崇[5]。问题导向式教学又叫问题驱动式教学,主要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指教师以学生朴素的原始观念为出发点,通过设置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现实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细化分析与解决,让学生在思维撞击和讨论参与中切身体验有关概念和理论,锻炼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问题导向下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构建新的知识架构[6]-[7]。另有研究者指出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情境学习,因为知识体系(包括原理、观念、机制等)都不是以抽象的形式学习的,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将它们置于具体情境中。

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的主要思维导式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主要模式包括以“线型问题单元链”为主线的问题驱动模式和以“树型问题单元链”为主线的问题驱动模式两种。前者主要是指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出发,采用顺向叠加的方式层层设置问题,通過化整为零、以小博大,逐渐向知识目标靠近。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在该模式中极为关键。后者主要指采用从目标到手段的分析范式,即根据教学目标先审视并确定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目标问题分解为子问题或子问题群,驱动学生思考,引导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帮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深入感受探究的过程,运用旧知识并发展新知识。

在应用该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基本事项:首先,以现实情境问题为起点。换言之,即所设问题必须与学生将来工作方向为导向,所设情境必须是将来工作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的真实情境;其次,强调团队精神和学习自主性。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进行评价,包括小组内评价和自我评价;再次,学习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充当辅导员和督导员的角色。换言之,要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适时精心设计,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自身难以解决时以辅导员身份适时点拨。

总体而言,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通过设置和提出问题,并以任务形式下达给学生,驱动学生深入思考或者实际动手操作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该过程本身就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方式。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放下心中芥蒂,克服胆怯,增强自信。这样新的知识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一被发现、吸收和应用。由此可见,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3.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所设问题与相关课程内容没有有效衔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创新教育内容不足。一些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缺少对新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介绍,缺乏与现实社会情境融合的基本锻炼,学生难以了解所学领域最新的动态,缺乏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

二是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偏向于应试型教育现象。即有的教师注重给学生讲授知识,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教师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却了无兴趣。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但难以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相反,只能被动接受和记忆,教与学的互动难以展开。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难免出现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情况[8]。

三是学生认可度较低,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研究表明尽管问题导向式教学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但是学生对该模式的认可度低于对其他模式(如师生互动课堂讨论式和案例教学式)的认可度,对该模式持赞同态度的学生的比例仅约70%[9]。

四是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首先,任何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换。然而,由于多数教师都是通过传统教学培训出来的,要完全吸收和消化创新教学模式,有待时间沉淀[10]。其次,由于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多以问题讨论为主,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此外,教师可能面临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甚至超出本身的知识储备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学员应该学习查找文献等资源的方法。

五是教学模式较为传统,课堂学科知识过于单一,缺乏多学科融合。不少课堂依旧沿用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知识为导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反复传授,传播知识[11]。换言之,传统教学方式形式过于固化,强调对知识的传承,忽略对科学理论和创新方法的培养,因而学生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心理。

4.结论与建议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在被教育。面对形式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关注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問题导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主导,从学生出发,用探究式的思维思考“学生学什么”和“我该怎么教”的问题。问题导向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增加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设计出适合学生动手的、能激发他们思维和兴趣的问题,驱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教师与学生有机结合,实现激发学生创新性和创造性的目标。

然而,通过对现实应用情况的梳理可以发现,该模式的应用实践仍然存在诸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形式单一、跨学科交叉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不足。事实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发挥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时,需要首先考虑现实事件发生的情境。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角度,高度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将事件的经过进行加工和包装,以最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第二,以学生为主导。教与学的过程不仅指对知识本身进行理解和意义建构,而且要帮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抽象的知识,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联式学习,最后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仅在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教师务必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原则,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之间能够尽可能自由地进行思维碰撞和头脑风暴,进而实现对现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具象化应用。即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仍然主要以辅导者身份给予指导。

第三,鼓励创新思维。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最后问题的探讨和总结阶段,优先考虑让学生发言,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富有建设性的观点进一步展开讨论。通过尊重和鼓励,使学生建立自信,积极参与探讨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拓展思维模式。

第四,提高教师素养。在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将自身长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个人兴趣的发展,提高修养。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基础知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

第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如微信),使教学形式多元化。随着智能机的广泛推广,微信越来越大众化。近期,有学者提出将微信微格运用到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结合微格教学法,开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12]。由此可见,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多元化的现代教学形式,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前景。

第六,培养交叉学科思维模式。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式致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靠单一学科知识难以解决复杂问题。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的学科思维已不能顺应时态需求。因此,应整合多个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以整体思维模式,以全局式的思维思考,运用跨学科方法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宋玉良,苗成彦.“立德树人”何以取得实效——以临沂“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发与实施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8(14).

[2]贾艳辉,寇尊权,罗彦茹,等.PBL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

[3]丁晓蔚,顾红.“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实施模型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1).

[4]陈芳.PBL教学法在《模拟公司创办与运营》实训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423.

[5]黄金丹.基于PBL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6]钟刘洁,陈燕.美国大学化学PBL教学课例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16).

[7]刘儒德.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生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2,14(3):49-54.

[8]马贤磊,诸培新,刘金莹.学生对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的认可及影响因素——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1):97-101.

[9]陈宁,张庆林.基于问题学习的实施及对教师的挑战[J].基础教育研究,2006(01):29-31.

[10]杨耿.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

[11]战文建.PBL联合微信教学法在颅脑外伤带教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2,32(11):52-54.

[12]战文建.PBL联合微信教学法在颅脑外伤带教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9,32(11)52-54.

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改以来,问题教学法成了历史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历史具有客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教师应营造民主课堂,重视学生能力提升,鼓励学生质疑。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民主课堂;以生为本

初中历史课堂在中考的压力下,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各类考题、考点当中,既谈不上发展,也谈不上创新。新课改以后,这样的局面被问题教学法打破。问题教学法指的是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几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理解教材内容。还有一种形式是学生经过预习之后,提出问题来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去实践问题教学法呢?

一、营造民主课堂,活跃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问题教学法进入历史课堂之后,教师需要营造民主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有民主就有自由,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由主导者变成辅助者,并且要创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时,就会发散思维和教师对话。当教师提出問题之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一课时,笔者课前通过网络搜集了关于秦朝的一些电影资料和历史图片,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对秦朝商鞅变法进行了解,之后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秦国的商鞅变法有何作用?”笔者要求学生先进行思考,再进行讨论,最后回答问题。在“思考——讨论——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肯定了学生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之后,再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笔者并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回答,同时将回答的机会交给刚才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极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以不同的手段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同时教师还要懂得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在问题教学法的带动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能力提升,以生为本

新课改以来,以生为本成了重要的教学理念,在历史课堂上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教师也要将这一点作为主要的指导原则。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不能包办课堂,不能左右学生。

例如在教学《贞观之治》一课时,笔者就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两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再根据学生设计的问题,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在初期,学生并不擅于设计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就能找到设计问题的技巧,并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唐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等。

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将关注点放在如何设计上面,而不要放在设计出什么样的问题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能力。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思考

有思必有疑,有疑就问,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才能擦出课堂的火花。因此教师要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走进问题中,并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

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当谈到辛亥革命的时候,有学生就问到:“辛亥革命是不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制造出来的呢?”该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这是非常好的表现,因此笔者在课堂上表扬了他:“这个同学真棒,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说明他有去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态度是很好的。还有没有同学能够针对辛亥革命提出其他问题呢?”在笔者的鼓励下,其他学生都跃跃欲试。

提问需要技巧,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技巧,也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技巧。因此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太理想,教师也要包容、鼓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继续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只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开展问题教学,初中历史课堂上一定可以擦出灿烂的火花。初中历史教师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提问,以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 袁 妮)

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途径

引言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在认真地听课,深入地进行思考,但是,从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依然运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薄弱,问题意识较差,在课堂中的认真程度不够,另外,没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历史学科成绩也提不上去,所以,教师应采取多种办法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堂教学效果。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不断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创新精神及技巧,而问题提出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十分重要,所以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面问题意识占据重要地位。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贯穿问题意识,从而保证为学生学习提供较好动力。另外,在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可有效突破自身思维限制,可更好活跃思维,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

1.2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入及应用的基础上,在教师对学生引导前提下,使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并且自主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并且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从而可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进行较好培养。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之一是老师需要转变观念,相对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的习题来进行强化训练。而新课改下所提出的则是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问题的发现与探究交由学生来完成,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改变传统的观念之二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认为只要把老师所讲的听好、记好就可以了,显然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然无法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具体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把问题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常常会涉及一些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课题,而这部分知识恰好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部分教学内容创设相关问题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让其能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行预习相关教学内容,并在学生预习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2)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格局形成的历史依据以及时代背景是什么?(3)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主要经历哪几种经济形式?通过这几种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其保持着一颗困惑、求知的心理参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若长期训练不仅会使学生养成求知、探索与质疑的学习态度,还会引发其思考与质疑,以此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师应增加历史课堂中问题的数量,并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最终每个小组都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并由教师进行点名回答,再对学生得出的答案进行分析解答,无论学生们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进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之间更好地交流,还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5采用兴趣生疑法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动力,当学生对高中历史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时,就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例如,在学习到《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罂粟花到鸦片毒品的制作流程,以及中国人吸食鸦片之后的惨景,激发了学生的悲愤之情。教师还可以采用批判反思法来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批判。可以选择一些恰当的内容来培養学生的批判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能够使得高中历史课堂充满兴趣与竞争,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6建立“问题型”校园文化

第一,建立历史教学的多媒体课堂,搜集需要教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一些影片进行剪辑,在上课的过程中,插入一些影片的叙述来完善整个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第二,定期在班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综合来讲,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对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

结语

总之,问题能够让学生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思考,也会加快思维的发散,提高创新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只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更加深入地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提问,应有自信心,不怕提问,不怕错误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养成,历史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会更加活跃,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对历史知识也会记得更加牢固,让历史活在学生和教师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屠宝印.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2012(14).

[2]魏秋娜.关于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创新教育实践的思考[J].才智,2013(21).

[3]随学飞.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成功(教育版),2012(12):282-283.

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问题设计;遵循原则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探究式教学方式受到物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杜威曾说:“问题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提问效果,促进物理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了解探究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1 “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教学问题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

教师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每组学生派代表将正确答案填写上表。这时我们已经明确描述一个作简谐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加速度、速度和恢复力的变化情况,但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在每一段运动过程中又是怎样变化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简谐运动物体在每一位置速度大小的变化来判断出物体在每一位置动能的大小变化。再结合简谐运动的特征很容易判断出势能的变化,进而完成上述表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疑总结、引发思考教师归纳本节课学习内容,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简谐运动的特征和定性描述了作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移、加速度、速度和回复力在每一位置的变化情况。从简谐运动的定义我们知道,简谐运动所描绘出的图像是正弦函数图像如何从图像上定量分析各量的变化,下节课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思考。

导入:物体下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教师: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请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让学生表述对物体下落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

活动:(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1)将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你会看到;

(2)将两张相同的纸片,一张揉成纸团与另一张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你看到的现象是;

(3)将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你看到的现象是。

教师:从以上活动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我们不难发现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运动有影响,如果想办法减小空气阻力,情况会怎样?

演示:(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牛顿管实验)

(1)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你看到的现象是;

(2)持续抽出玻璃管中空气,一段时间后将玻璃管倒立过来,你看到的现象是;

(3)继续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你看到的现象是。

教师:从该演示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演示实验的功能是为了揭示现象的本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演示实验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考虑的,本演示实验并没有一开始就做真空情况下物体下落的实验,而是不断地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观察减小空气阻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这样使得每次实验现象均不相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敏锐性。

交流与小结:(学生交流、评价,教师小结)

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在地球表面附近从高处下落的物体,事实上都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只受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呢?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假设或猜想?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速度一样,其内在原因是什么?

说明: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下落得一样快,其内在原因正好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尽管它并不是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但它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此时,教师要及时地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转向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教师: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快慢相同,即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相同。那么,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自由落体的运动特征呢?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因此只要知道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和运动初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师:既然加速度是用于描述物体运动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那么如何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呢?请同学们思考并设计测量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实验方案。

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评价实验方案)

说明:在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方案时,应让他们对各种方案阐述观点,反思方案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应用已学过的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学生应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纸带上记录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是否成正比?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否相等?你如何测得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呢?你计算出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是多少?

说明:学生打出纸带后,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教师通过提出有提示性的问题,给学生指出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交流与小结:(学生交流、评价,教师小结)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教师: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那在不同地点呢?

说明:在学生算出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纬度上的重力加速度,让学生发现地球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请同学们概括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并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和本节所学知识概括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交流与小结:(学生交流、评价,教师小结)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规律是:

(1)物体下落的速度公式:V=gt;

(2)物体下落的位移公式:y=1/2gt2。

本设计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揭示问题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时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测出了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概括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通过本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教学问题设计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2 探究教学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2.1 鼓励性原则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活动,而且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许多教师常常是通过学生自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对象,这样虽然避免了强行要求学生答问的弊端,但难免使提问面过窄,使多数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鼓励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向全班学生提出难易度不同的问题,或在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逐渐提高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2 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提问是指允许作出多种可能解释或回答的提问。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必须认识到,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有机会回答问题,从而增强他们开展探究的自信心。只要学生经过了思考,即使得到的答案是错误的,但他们获得了思考问题的宝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经验比正确答案更加重要。

2.3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问题是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它要求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索,运用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形式来解答。向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4 提示性原则

所谓提示性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探究的切入点。学生刚开始进行探究学习时,缺乏探究的经验,需要教师的指导。一个具有探究意识的教师很少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但却经常向学生提问,而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反之,教师如提出模糊的问题,学生就会不知如何进行探究。

2.5 有序性原则

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应该精心设计探究中的问题,同时应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教学问题设计不仅注重学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陈峰.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栏目编辑赵保钢)

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1目前党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针对性不强

进入党校培训和轮训的领导干部,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区别, 有的非常关注我们党的重大理论问题,有的对敏感理论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除了一些公共理论是共同关心的话题外, 不同班次的学员更想学习一些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这样可以直接为他们所用, 这就增加了教学设计的难度。一般来看,市县级党校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很好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教学内容设计不是以中央的需要、学员的需要 为指导,缺乏统一的教材引导,而且为了照顾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和完成教学工作量,在内容设计上,要么是上级精神的解读,要么是教师自身研究兴趣的生发。不论什么班次,课程雷同,课程设计带有一定随意性, 明显缺乏针对性。很难满足不同班次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

1.2 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当前党校教学模式和方法仍相对固化。教学一直贯彻一种三段论式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设置受限,用理论解释理论,给人一种强烈的政治说教感。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讲授式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方式,缺乏老师与学员间的教学互动。另外,在多媒体教学应用上,一些老师表现出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老师不用或仅制作科技含量低的课件,致使课堂呆板有余、灵活不足。现在一些党校也开始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学员论坛等新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师学习不够,运用不力,觉得难以驾驭,出现了畏难情绪,加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各教研室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进一步限制了新的教学手段的推广与普及。

1.3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党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基层党校经费紧张, 教师外出培训较少,受此影响,党校教师的眼界和思路都不够开阔。而现在学员经常外出,见多识广,面对开放的学生,封闭的教师常感无能为力。另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也是党校老师存在的问题。党校学员希望通过有关理论的学习, 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研究和解决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党校教师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但实际教学中, 一些老师理论分析可谓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分析现实实践却支支吾吾,导致了“好则好,就是不管用”的效果。

2促进党校教学发展的对策

由于目前党校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学对象的多维性, 党校应该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做出调整和努力,从而增强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2.1.1 分类别、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

党校教学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努力做到把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班次的特点,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开设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一刀切,要确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适合不同班次的教学内容。

2.1.2 推广菜单式教学

首先菜单内容的设置来自对学员的全面分析和了解, 针对不同职级、不同部门、不同班次的领导干部在理论武装、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开设更多的系列菜单课程,交由学员自行选择学习内容, 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党校安排什么内容、学员就听什么内容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逐步变为学员需要什么内容、党校就讲授什么课程的菜单式教学,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2 采取多元式教学方式

深化党校教学方法改革要以培训的互动性、研究性、开放性为方向,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党校教育教学培训模式, 使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2.1 互动式教学

党校要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双边多边互动型的教学模式。具体就是,教师在认真了解、分析学员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主题,在课堂上首先铺开主题,然后引导学员围绕主题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员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员在进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分享个人心得体会,最后由教师提炼、总结。互动式教学更好地实现了教与学双方面的提高,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2.2.2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 同样适用于党校各门学科和课程。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员把切身体验和思想实际挂起钩来,使教学真正触及学员的真实思想,使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学员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理论、知识更好地向素质和能力实现转化。比如对实际过程进行旁听、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听先进事迹报告、收看警示教育音像资料,开展经验交流、进行拓展训练,写党性分析材料等等,这些都会对学员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影响。

2.2.3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打破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实行边教边学边研讨的方法,让学员主动参与教学。这几年党校也探索尝试了学员论坛、小组研讨、模拟教学等研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开设学员论坛不仅给了学员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开阔听讲者的视野。到党校参加培训的多为党政领导干部,他们学历文凭高、理论功底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专长,而研讨式教学就是一种更符合党校学员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党校教学改革的基础,因此,各级党校都必须重视党校教师队伍建设。

2.3.1 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要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党校教师工资待遇,使教师能够劳有所值,劳有所得,使教师的地位和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要树立正气,对那些真正有思想、能讲课、学生认可的教师要给予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后,要加大教师培训和科研的经费投入。制定党校教师进修和培训专项资金, 保证教师能定期到中央或省委党校进修培训,到相关高校学习充电。同时,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建立电子阅览室,或者购买中国知网等网站的充值卡,让教师能接触最新的学术前沿成果。

2.3.2 探索“内培外聘”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党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从内培、外聘两方面着手,通过师资库的建设激活校内校外两种师资资源,建立起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资源共享的师资库。

上一篇:古诗文教学论文下一篇:专业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