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范文

2024-03-28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1篇

摘要:在临床护理中英语的应用非常普遍,提高护理人员英语应用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先介绍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与主要作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然后介绍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三个步骤,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强调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护理英语 教学 应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国严重缺乏英语涉外专业的护理人员。在外资医院或外国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便,由此可见,培养大量英语技能高的护理人员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临床护士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这与我国不完善的英语教育存在重要关系。而在护理英语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其中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中应用效果良好。本文就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做进一步探讨,现综述如下。

1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老师将英语教材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称为问题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增强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参与探讨问题的活动中。经过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 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提高护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通过问题教学法,老师提出新颖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质量。通过问题教学法可有效避免学生不认真学习的态度,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充满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动力。

2.2 进一步促进活学生思维活动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使得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思考,真正领会学习的真谛,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断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挥更深层的潜能。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从而改善学生在临床上应用英语能力。

2.3 增强师生之间交流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互相提出不懂的问题,更科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3 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步骤

3.1 提出问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能力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各种方面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英语的应用水平。在护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点评和评估。护理英语中容易出现一些专业术语,在对于学生进行专业术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3.2 分析问题

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分析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主体部分,老师主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在老师给做出少量指点,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护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英语应用能力的水平提高。

3.3 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解答结果做出总结,点评学生的不足之处,对于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并做出强调,加深印象。学生在护理英语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经过教师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并且学生充满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信。经过问题教学法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在今后的英语护理中提高护理水平。

4 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在护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时仍需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在提出问题中应注意问题的新颖程度,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其次,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指导作用,注意不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三,注意培养护生的发散思维。英语是一个专业性的学科,在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护理英语教学中时,应注意护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护理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很大程度上缓解临床护理人员英语水平低下的现状,对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培隆.护理英语学习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3):63-64.

[2]Phyllis Jacobs, Mary L. Koehn. Implementing A Standardized Tesring Program: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NCLEX-RN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06,22(6):373-379.

[3]侯振江,侯建章.教学法问题情境设计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29-31.

作者简介:李文艳(1962-),女,吉林白城人,本科,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吉林白城 137000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2篇

一、注重从课本中挖掘与实际应用有关的问题

课本的各章均能找出一些与实际应用有关的例题或习题,在教学时应特别引起重视,并能理清题意,从中提炼出纯数学问题:如造价、利润等都是与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有关的,而增长率及利率、分期付款、溶液的多次对水后求浓度是与数列有关的应用,住宅的采光好坏则是与几何有关的应用等等.

例1 飞机的水平飞行速度为v=150米/秒,若在飞行高度H=600米时投弹,求:

(1)炸弹离开飞机后的轨迹方程.

(2)飞机在离目标多远的地方投弹(水平距离)才能命中目标?

分析 弹道曲线方程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参数形式:x=vtcosα,y=vtsinα-12gt2,(t为参数).建立直角坐标系,以飞机飞行的水平线为x轴,投弹时飞机位置为原点,则弹道曲线方程为x=150t,y=-12gt2.要使投弹命中目标A,则目标必须在弹道曲线上,由于A点纵坐标为-600,可得A点横坐标(水平距离)为x=30030=1643(米),即离目标水平距离为1643米时投弹能命中目标.

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应用题,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多注意运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可以接触到应用题,熟能生巧,考试时碰到应用题就不会有恐惧心理.

二、创设应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适当的应用氛围,找一些学生熟悉的题目,改变成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 电影院的墙上有一块屏幕,它的上下边缘分别在前排观众水平视线的上方a米和b米,请问:应如何设计前排观众席与墙壁的距离才能使屏幕的视角最大?

分析 如图,设前排观众席与墙壁距离为x米时,屏幕上下边缘与前排观众的水平视线PM的夹角分别为α,β,即∠APM=α,∠BPM=β,则视角为α-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a-bx+abx,x+abx≥2ab,当且仅当x=ab时,x+abx取最小值2ab,即当前排座位与屏幕间的距离为ab时,视角最大.

评注 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看电影或录像,视觉效果其实是学生很熟悉却又不会注意的问题,他们不容易想到视觉效果的好坏其实是可以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指导他们如何选择电影票使自己看电影的视觉效果最佳.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画展中如何布置画框能使画的视觉效果最佳.

三、联系实际,引导生活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如纳税问题、分期付款问题等等.

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全民每月工资,薪金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800元的部分为每月应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进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5%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10%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15%

某人1月份应缴纳此项税款26.78元,则他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是()元.

分析 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不同的工资薪金下纳税额的数值,采取对选择支逐一检查的办法.

解 如果本月工资薪金在800~900元之间,至多应纳税5元;

如果本月工资薪金在900~1200元之间,至多纳税20元;

如果本月工资薪金在1200~1500元之间,则所得税介于20~45元之间,所以实际薪金为800+500+17.8=1317.8元.

评注 所得税问题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的父母都是纳税人,这一问题的提出会让学生有探究家庭收入的想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缜密地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的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

例4 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100万人,如果年自然增长率为1.2%,写出该城市人口总数y(人)与年份x(年)的函数关系式.

这是一道人口增长率问题,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审题,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题时,提出以下要求:

粗读,题目中涉及哪些关键语句,哪些有用信息?解释“年自然增长率”的词义,指出城市现有人口、年份、增长率、城市变化后的人口数等关键量.

细想,问题中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存在怎样的关系?

建模,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与学过的、见过的哪些问题有联系,是如何解决的?对此有何帮助?

学生讨论后,从特殊的1年、2年……抽象归纳,寻找规律,探讨x年的城市总人口问题:y=100(1+1.2%)x.

五、注重积累,及时总结

我们所做的每一道数学应用题都会用到一定的数学知识,通常称之为数学模型或模特函数,熟练解决模型函数也是一项必备技能.

例5 某林场原有森林木材存量为a,木材以每年25%的增长率生长,而每年冬天要砍伐的木材量保持不变.为了实现经过20年达到木材存量至少翻两番的目标,求每年冬天的木材最大砍伐量.(计算时取lg2=030)

分析 设每年冬天的木材砍伐量为常数x,则从第一年开始,以后每年的森林木材砍伐后的木材数量组成一个数列,设为{an},其中a1=54a-x,且an+1=54an-x(n∈N*),则an+1-4x=54(an-4x).

数列{an-4x}是首项为a1-4x=54a-5x,公比为54的等比数列.

an-4x=54a-5x54n-1=54n(a-4x).

要达到20年后木材存量至少翻两番的目标,即a20≥4a,即a20-4x≥4(a-x),

5420(a-4x)≥4(a-x),x≤5420-445420-1a.

令A=5420,则lgA=20lg54=2,A=100,x≤100-44(100-1)a=833a,

即每年冬天的木材最大砍伐量为833a.

评注 本题用到的模型函数为数列与不等式,每道应用题都会有它对应的模型函数.下面列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应用问题.

只要我们在做完这类题目后能及时归纳总结,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应用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合理的方法指导,因材施教,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使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使他们能学以致用,更加适应高考形式的变化,使应用题成为得分点,为学生的高考添砖加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课改以来,问题教学法成了历史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历史具有客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教师应营造民主课堂,重视学生能力提升,鼓励学生质疑。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民主课堂;以生为本

初中历史课堂在中考的压力下,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各类考题、考点当中,既谈不上发展,也谈不上创新。新课改以后,这样的局面被问题教学法打破。问题教学法指的是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几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理解教材内容。还有一种形式是学生经过预习之后,提出问题来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去实践问题教学法呢?

一、营造民主课堂,活跃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问题教学法进入历史课堂之后,教师需要营造民主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有民主就有自由,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由主导者变成辅助者,并且要创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时,就会发散思维和教师对话。当教师提出問题之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一课时,笔者课前通过网络搜集了关于秦朝的一些电影资料和历史图片,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对秦朝商鞅变法进行了解,之后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秦国的商鞅变法有何作用?”笔者要求学生先进行思考,再进行讨论,最后回答问题。在“思考——讨论——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肯定了学生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之后,再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笔者并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回答,同时将回答的机会交给刚才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极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以不同的手段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同时教师还要懂得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在问题教学法的带动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能力提升,以生为本

新课改以来,以生为本成了重要的教学理念,在历史课堂上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教师也要将这一点作为主要的指导原则。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不能包办课堂,不能左右学生。

例如在教学《贞观之治》一课时,笔者就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两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再根据学生设计的问题,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在初期,学生并不擅于设计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就能找到设计问题的技巧,并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唐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等。

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将关注点放在如何设计上面,而不要放在设计出什么样的问题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能力。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思考

有思必有疑,有疑就问,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才能擦出课堂的火花。因此教师要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走进问题中,并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

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当谈到辛亥革命的时候,有学生就问到:“辛亥革命是不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制造出来的呢?”该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这是非常好的表现,因此笔者在课堂上表扬了他:“这个同学真棒,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说明他有去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态度是很好的。还有没有同学能够针对辛亥革命提出其他问题呢?”在笔者的鼓励下,其他学生都跃跃欲试。

提问需要技巧,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技巧,也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技巧。因此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太理想,教师也要包容、鼓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继续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只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开展问题教学,初中历史课堂上一定可以擦出灿烂的火花。初中历史教师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提问,以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 袁 妮)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4篇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高中生物课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及学科素质教育。(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3)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大胆巧妙的提出,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及最后圆满解决,主要依靠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思考来实现,教师的作用仅限于指导和诱导即“主导”。问题教学法运用得越广泛彻底,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体现得越充分明显。同时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会促使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研究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教学艺术和科研能力。

问题教学法运用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1)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便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求及线索,另一方面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生处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2)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辅助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引导?首先,从已知与未知的知识联系中引出问题;其次,在重点与难点处制造问题;再次,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寻找问题。在这一程序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创新,还应帮助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经过全班同学的评价、筛选,形成一堂课的系列思考题。(3)问题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由教师代劳包办这一切,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把其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以“助产士”的角色,提供一些线索,启发学生探讨问题并以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不应立即给以评判,而要以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畅所欲言和相互辩驳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结论。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强化问题意识。强化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问题产生于“好奇心”和“怀疑精神”,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并鼓励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流行的观点与解释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从而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实施问题教学法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积极、和谐、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拘束感,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调一致,在保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精心准备供探索的材料;二是组织问题,一方面巧妙地设置基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确定最适合于教学探索的问题,并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合,形成台阶式的系列问题;三是启发学生思考,解答疑问;四是总结归纳,分析评价。

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问题设计;遵循原则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探究式教学方式受到物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杜威曾说:“问题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提问效果,促进物理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了解探究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1 “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教学问题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

教师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每组学生派代表将正确答案填写上表。这时我们已经明确描述一个作简谐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加速度、速度和恢复力的变化情况,但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在每一段运动过程中又是怎样变化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简谐运动物体在每一位置速度大小的变化来判断出物体在每一位置动能的大小变化。再结合简谐运动的特征很容易判断出势能的变化,进而完成上述表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疑总结、引发思考教师归纳本节课学习内容,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简谐运动的特征和定性描述了作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移、加速度、速度和回复力在每一位置的变化情况。从简谐运动的定义我们知道,简谐运动所描绘出的图像是正弦函数图像如何从图像上定量分析各量的变化,下节课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思考。

导入:物体下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教师: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请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让学生表述对物体下落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

活动:(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1)将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你会看到;

(2)将两张相同的纸片,一张揉成纸团与另一张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你看到的现象是;

(3)将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你看到的现象是。

教师:从以上活动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我们不难发现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运动有影响,如果想办法减小空气阻力,情况会怎样?

演示:(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牛顿管实验)

(1)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你看到的现象是;

(2)持续抽出玻璃管中空气,一段时间后将玻璃管倒立过来,你看到的现象是;

(3)继续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你看到的现象是。

教师:从该演示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演示实验的功能是为了揭示现象的本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演示实验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考虑的,本演示实验并没有一开始就做真空情况下物体下落的实验,而是不断地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观察减小空气阻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这样使得每次实验现象均不相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敏锐性。

交流与小结:(学生交流、评价,教师小结)

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在地球表面附近从高处下落的物体,事实上都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只受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呢?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假设或猜想?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速度一样,其内在原因是什么?

说明: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下落得一样快,其内在原因正好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尽管它并不是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但它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此时,教师要及时地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转向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教师: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快慢相同,即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相同。那么,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自由落体的运动特征呢?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因此只要知道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和运动初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师:既然加速度是用于描述物体运动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那么如何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呢?请同学们思考并设计测量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实验方案。

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评价实验方案)

说明:在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方案时,应让他们对各种方案阐述观点,反思方案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应用已学过的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学生应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纸带上记录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是否成正比?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否相等?你如何测得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呢?你计算出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是多少?

说明:学生打出纸带后,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教师通过提出有提示性的问题,给学生指出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交流与小结:(学生交流、评价,教师小结)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教师: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那在不同地点呢?

说明:在学生算出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纬度上的重力加速度,让学生发现地球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请同学们概括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并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和本节所学知识概括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交流与小结:(学生交流、评价,教师小结)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规律是:

(1)物体下落的速度公式:V=gt;

(2)物体下落的位移公式:y=1/2gt2。

本设计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揭示问题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时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测出了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概括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通过本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教学问题设计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2 探究教学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2.1 鼓励性原则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活动,而且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许多教师常常是通过学生自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对象,这样虽然避免了强行要求学生答问的弊端,但难免使提问面过窄,使多数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鼓励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向全班学生提出难易度不同的问题,或在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逐渐提高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2 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提问是指允许作出多种可能解释或回答的提问。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必须认识到,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有机会回答问题,从而增强他们开展探究的自信心。只要学生经过了思考,即使得到的答案是错误的,但他们获得了思考问题的宝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经验比正确答案更加重要。

2.3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问题是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它要求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索,运用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形式来解答。向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4 提示性原则

所谓提示性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探究的切入点。学生刚开始进行探究学习时,缺乏探究的经验,需要教师的指导。一个具有探究意识的教师很少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但却经常向学生提问,而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反之,教师如提出模糊的问题,学生就会不知如何进行探究。

2.5 有序性原则

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应该精心设计探究中的问题,同时应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教学问题设计不仅注重学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陈峰.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栏目编辑赵保钢)

上一篇:现代林业思想下一篇:现代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