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选修范文

2024-05-09

音乐选修范文(精选11篇)

音乐选修 第1篇

所谓树立的新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在能力,在讲课时让学生懂得怎样独立自主和高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对音乐曲目的观赏能力、理解能力,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即兴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处理对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有推动作用。 现在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音乐,时时刻刻都在与音乐打交道。

二、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音乐教学环境

(一)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创新的决心

和谐融洽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能让学生更加放得开,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才敢于想像、敢于问老师,乃至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关心与信任所有学生,要擅长运用鼓励性言辞和肢体语言等,发掘他们的创新欲望, 让学生敢于创新。 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和进行音乐表演,进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培育其听觉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对音乐深刻内涵的理解,培育其展现创新思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展现出积极的情绪感受和创新情感。

(二)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变陈旧的音乐教学法。 当前许多老师仍然将学生当做懵懂少年,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接受兴事物。事实上学生和教师一样,其内心世界与情感是非常丰富的,音乐老师有时也会出现人们常说的“知识盲区”。 教师们也可以去亲自体验,乃至于屈身向学生学习,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和学生相互间产生强烈共鸣。 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走到学生中间,亲自聆听学生的内心呼唤。

(三)要善于找到学生的创造性闪光点,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想象

音乐老师要尤为重视学生偶然出现的创造性地方,要马上给他们鼓励和赞许。 现在大学生已经出现了很多原创歌曲和创作型歌手,那些对音乐有极大兴趣的大学生都会试图进行音乐创作,可是又不敢表现,此时音乐师要鼓励有自信心,运用表扬的言语激发其音乐创作激情,且找合适的机会作点评和指导。

三、 寻找新路径:切实展现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鼓励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探索

音乐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大脑不局限于陈旧思维。理解尊重学生们的想象和好奇心。 提倡学生要多动脑筋、鼓励学生们多多提出问题,学生相互间多多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对问题的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第二,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 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经常表扬学生,让他们能深刻感受到动脑思考获得的成功愉悦感。

(二)鼓励学生多接触新鲜事物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们考入大学以后依然被陈旧的教育体制所束缚,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处于被动,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 音乐老师应根据音乐课程的自身特征,应该鼓励学生的嘴巴不再封闭,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性格活泼,内心想法很多,因此,要将培育与训练学生勇于表达内心想法放在第一位。

(三)培育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

在进行音乐选修课的过程中,音乐老师鼓励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现他们的音乐才能。如在开展《春天来了》这堂音乐课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校园,学生们边听音乐边感受大自然的春天味道,体验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清新气息, 花草树木变绿了,鲜花盛开了,小鸟在叽喳鸣叫等,让他们用其自身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迷人景色。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体验和深入理解音乐内涵,进而展现创造音乐之过程,最终培育学生体会到创造音乐之快乐享受。

(四)正确培育学生形成逻辑性思考问题之能力

现今大学生对某些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迅速,可是对这些知识点相互间的关系却非常模糊,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清逻辑关系且能够很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把那些单个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连接,例如老师和学生可以展开讨论,或者请学生运用其掌握的知识来演唱音乐作品,且讲述他们的体会,在音乐的高音部怎样打开头腔, 以及中低音部怎样合理利用胸腔等等,让学生在不长的课堂时间中,切实发挥他们的才能。构建较强的逻辑性思维的能够对学生思维拓展有帮助,让学生能够有规律地和有联系地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进而能够对可能会面临的难题进行有效处理。

摘要:由音乐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创造性思维等几个方面出发,分析高等院校音乐选修课程教改现状,且提出怎样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开展引导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意识与创新能力。

音乐选修 第2篇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实验中学音乐组 郑希

二、体验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与舞蹈律动和舞蹈动作歌唱性的 完美结合。(十分钟)

1、分别欣赏三段舞蹈动作片段和音乐片段,请同学们找出相匹配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并从音乐节奏、音乐旋律和舞蹈律动和动作特点来分析作品。

《胡桃夹子》舞蹈动作片段 《踏歌》音乐片段

《踏歌》舞蹈动作片段 《黄河》音乐片段

《黄河》舞蹈动作片段 《胡桃夹子》音乐片段

(学生欣赏,分析、讨论)

舞蹈动作的抑扬顿挫;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无一不是在音乐节奏中体现的。但没有音乐旋律的衬托,舞蹈是难以表当然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展示的,这样他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2、体验:让学生对《黄河》中的一至两个舞蹈动作进行体验。

预设一:个别有基础的同学进行舞蹈动作模仿。

预设二:没有学生主动模仿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进行舞蹈动作体验。

师:舞蹈的表现需要表演者有很好的基本功,才能充分的体现作品的内涵。因此,基本功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让我们从最基本的站姿训练开始。

三、体验实践:芭蕾手位组合(二十分钟)

1、正确的站资:

使颈、臀、腿在一条直线上。

2、手的形态:大拇指尖要轻轻地碰到中指的指根处,其它的手指稍弯一些挨在一起放好。这种形态只是在初学时才要求这样做。因为那时学生还不能有意识地支配,控制自己的动作,因而手指容易紧张。以后,手的形态变得比较自然,大拇指不必碰中指,而是朝向手心既可。

(学生做动作,老师进行纠正)

3、芭蕾基本手位动作要领讲解。

(一位手)

(二位手)(三位手)

(四位手)

(五位手)(六位手)

4、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动作上的指

导)

5、视唱《天鹅湖》的主题音乐,感受音乐情绪。

6、结合音乐体验。

要求:动作的连贯、流畅性,7、学生展示:芭蕾手位组合。(要求:面带微笑)

美律疏导:现代社会发展对每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别人对你的评价更多来源于你的印象,实际上也就是你的气质、你的亲和力、你的人格魅力。考大学许多专业需要面视,找工作面视更必不可少。所以一个人有好的素养和气质是何等的重要,他将伴随和影响你的一生。通过舞蹈课的学习,不仅能学习到舞蹈方面的技能还能为你们塑造美的气质。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每一次练习的机会。

四、创编实践《天鹅湖》音乐主题。(十分钟)

1、动作创编

师:同学们感受了《天鹅湖》的音乐,优美、抒情,那么和音乐相吻合的舞蹈动作该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可以为音乐编配一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呢?

预设

一、个别学生动作展示。

预设

二、没有学生主动创编表演时,老师引导、示范个别动作。

师:老师也为音乐编配了简单的动作,可还没编完,希望同学们看完后能帮忙把后半部分的舞蹈动作编完。

2、教师表演舞蹈《天鹅湖》片段。

师:其实老师所表演的这段舞蹈中有很多动作是我们刚学习的芭蕾手位动作,只是加上了脚的动作,所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是很重要的3、优秀舞蹈作品欣赏。

师: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结

播放经典舞蹈片段《千手观音》、《毕业班》等。(学生欣赏,教师做必要讲解,加深巩固)

五、课后作业:(一分钟)

1、为《天鹅湖》主题音乐创编舞蹈动作。

2、以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古典舞的资料,模仿舞蹈中一两个基本动作。

六、归纳与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最基本的站姿、坐姿做起,从日常的行为规范做起,塑造完美自我。让美点缀我们的生活,让美伴随我们成长。

七、教后记:

舞 动 的 旋 律

——走 进 舞 蹈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实验中学音乐组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郑希

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由于本课是高中选修模块《音乐与舞蹈》的第一堂开门课。面对学生舞蹈基础的参差不齐;面对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舞蹈而产生的距离感,因此,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成了本课的首要任务。而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舞蹈的意义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2、教学内容

(1)欣赏《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千手观音》等优秀舞蹈作品。

(2)芭蕾基本手位组合训练。

(3)创编实践《天鹅湖》主题音乐。

3、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让学生了解舞蹈作品的风格和音乐对舞蹈的重要作用。(2)体验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与舞蹈律动和舞蹈动作歌唱性的完美结合。

(3)舞蹈技能学习及舞蹈创编实践,同时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知及综合艺术素养的提高。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舞蹈技能学习及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难点: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说教法

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这是我构思整堂课的指导思想。本着这个原则,本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对比式教学: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与舞蹈律动和舞蹈动作的对比。

2、示范教学:教师舞蹈动作示范。

3、启发式教学: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4、多媒体教学: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视、听、学有机结合,达到最好效果。

三、说学法

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首要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因此这节课将让学生积极实践、积极探索,让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1、对比法:通过对比,感知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与舞蹈律动和舞蹈动作的内在联系。

2、讨论分析法:学习中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总结新知识。

3、实践法:通过实践掌握舞蹈技能。

四、说教学程序

各教学环节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紧密联系的。

导入新课——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芭蕾基本手位组合训练 ——创编体验

五、说课件

以教材为主,参考资料为辅,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欣赏体验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至于结论性的东西则必须由学生来总结。

中学音乐选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选修模块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3-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去自己学习音乐的知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对音乐的知识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指导同学们在音乐选修的模块中要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教师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选修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在中学音乐的选修模块中,大致分为这么几个模块,〈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这几大模块以供同学们进行自由选择。根据之前的实践经验,我们先简单从〈歌唱〉和〈创作〉模块来进行简单的实践思考。

一、将实践教学法运用于〈歌唱〉模块的教学当中

所谓实践教学法就是通过示范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情境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顺利完成实践行为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法的好处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进入自己设定的情境,增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再沉溺于教师单一的思想,实现思想多元化,也更能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实践,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合唱、独唱、重唱的练习,重点把握不同形式的不同节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对于歌唱过程中学生做的不好的地方,教师要耐心进行指导,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看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歌唱方式。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每次练习加以总结,找到歌唱的最佳感觉,也可以多一些创新和特色,不必拘泥于教师的思想之中,如果学生有更好的见解,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要和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来吧,来踢球》这首歌曲,脍炙人口,可能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会认为这首歌是为了表明世界是友好的,因为有一句是“黑皮肤白皮肤的小选手”,有的学生会认为这首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加强锻炼,作为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要让学生学会创新。

二、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于〈歌唱〉模块的教学当中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样可以摆脱教师主导课堂的状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尤其对于音乐来讲,同学们想要在歌唱方面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对每一首歌曲必须有不同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勒特”,有了感悟,就很容易引发同学的联想,有了与自己实际生活的交融,歌唱才能更加有感情。

比如,在演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曲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这首歌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是不是表达了自力更生、励志奋斗的拼搏精神呢,那么“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这两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唱呢,是悲伤还是平和亦或是慷慨的情绪呢,教师一步步去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从而去整体把握这首歌曲。

教师可以领着学生去春游,迎着春风,踏着青,在田野里开心歌唱,这种启发式教学不用教师多讲什么理论,就能让同学们大彻大悟。也能让中学生重新体会一下童年的乐趣,也是一种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的好方式。心情放松,思维发散,学生在好心情中也有可能会随着心情进行哼唱,指不定这个时候教师就能发现学生创造出来了一首新的旋律呢。当然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比如可以搞二重唱,一唱一和,生动活泼,让其他学生对唱歌学生所演唱的进行点评,这种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三、将创新式教学法运用于〈创作〉模块的教学当中

创新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在这里不得不讲一下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推陈出新,才能推动事物不断进步。在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模块,本来就是一种以创新为基本手段的学习内容,在这个模块的学习中脱离了创新就谈不上创作,说得严重了不创新就是抄袭。如果日后在社会中从事音乐创作方面的工作,缺少创新精神是难以立足的,所以教师在〈创作〉模块教学中要鼓励原创,拓宽同学们的思路,开阔眼界,勇于创新,这样同学们会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精益求精。

比如:老师可以设定一段旋律,根据这段旋律,让同学们自己创作,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往下创作,然后把自己创作的旋律唱出来,教师和同学进行品读,点评。通过对同学们作品的鉴赏,让同学们了解到创作离不开音乐元素,

音乐是不分国界、种族和职业的,每一首歌都带有创作者自己的情感。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不同旋律进行状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教师也可以通过同学的创作来进行游戏类活动,猜猜每位同学创作的作品中哪些是表达喜悦之情的,哪些是愤怒的,哪些是活泼的,哪些是忧郁的,让同学们学会用音乐说话。多创作才能迸发出灵感,才能喷射激情的火花,这样同学们离创作出好的作品就越来越近了。

在普通人看来,音乐不过是写上一段话并唱出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音乐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无论是韵律、节奏、整体的把握、创作者的情感,都需要进行慢慢研究。在中学音乐课的教学中,选修看起来是无关紧要的课程,但是它关系到音乐的各个部分,教师要想教授好这一部分的内容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来把握选修模块的教学呢,仅仅根据以上的几点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去探讨、去把握了,希望我们的音乐教学能够越来越好,越爱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陈明.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音乐选修 第4篇

尽管近十年来, 高校舞蹈教学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我的调查研究, 我认为我国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由于高校舞蹈教学随教育体制的转型而迅猛发展, 使得其师资队伍建设没有能够跟上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可以在教师的构成方面反映出来。就现有的舞蹈教师构成而言, 以40岁以上的教师为主, 年轻教师的比例偏小。从教师的知识构成和学位构成而言, 学历偏低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学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专科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下降。但是硕士和博士比例相比与其他学科而言仍然是非常低的。

其次, 硬件建设有待提高。舞蹈教学需要有专门的场地作为教学基础, 尽管很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舞蹈教室。但是专业的舞蹈教室的设置要远远高出普通的教室, 这就导致了部分学校为了节省学校建设资金, 仅仅将舞蹈教室建设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的程度上, 不能满足舞蹈教学的需要。

再次, 由于舞蹈教学发展起步晚, 其在教学策略方面还存一些不足。这些问题也和教师的舞蹈教育认识理念有误有关系。对很多的教师而言, 舞蹈等同于跳舞。因此, 一些老师就认为在教学中只要示范到位, 学生能够学会跳舞的动作即可。这就造成所谓舞蹈教学就是教师舞蹈动作示范, 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累的满头大汗, 学生学到的只是动作的模范, 而没有学到舞蹈的精髓。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能够灵活的运用舞蹈专业语言对学生进行讲授, 同时忽略了舞蹈理论讲授的重要性。当然这其中有教师理论欠缺的原因, 更多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掌握科学的舞蹈教学理念。

所以从舞蹈教学的整体而言, 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 我国舞蹈教学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以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为例, 在教学中很好的将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 这可以说是舞蹈教学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音乐和舞蹈有着天然的联系。《礼记·乐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和音乐都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专业开设之初是附属于音乐之下的。而我们所见到舞蹈表演, 无不是和音乐相伴而进行的。而我们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 舞蹈就是单纯的舞蹈。音乐与舞蹈课就是要将音乐和舞蹈的配合的方式讲授给学生。

音乐和舞蹈尽管有着天然的联系, 但是两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之美在于利用声乐震撼人们的心灵, 展现音乐的美。舞蹈则是通过形体表演演示美, 进而震撼人的心灵。基于这种区别, 音乐与舞蹈就是显得非常的困难了。因为这是一门课程, 而不是一个节目。对一个节目而言则是非常简单, 我们只要能够将音乐和舞蹈恰当的配合起来就可以了。但是作为课程, 我要教学生如何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要想更好地开设好音乐与舞蹈课程, 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做好示范, 同时要给学生做好理论讲解, 使其能够真正认识到音乐和舞蹈结合的精髓。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与舞蹈课的设置本身就是舞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但是就现状而言, 这一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舞蹈教育中的问题, 在舞蹈教育中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提高师资力量。舞蹈教育的改进必然是以教师的实力为基础。我国舞蹈教育中的很多问题, 都是基于教师自身问题造成的。舞蹈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知识的缺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舞蹈教师招聘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舞蹈理论修养。对已有的教师而言, 要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也可以将舞蹈修养的提高和教师的自身待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舞蹈教师提高自身舞蹈修养。

再次, 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保证。良好的硬件设施是舞蹈教学得以进行和改善的保证。尤其是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中, 不仅需要舞蹈的硬件设施也需要配套的音乐设施。基于这种情况, 以往的舞蹈室可能就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完善舞蹈室设施, 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硬件设施支撑。也只有为舞蹈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硬件设施保障, 我们的高校舞蹈教育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伦,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现代化[M], 新世纪出版社。

[2]黄明珠.舞蹈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8) 。

[3]李永明、曹海滨, 对当代中国舞蹈教育的反思[J], 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Z2。

[4]胡东映, 对综合大学舞蹈教学的思考[J], 大舞台, 2010年05期。

音乐欣赏选修课期末总结(定稿) 第5篇

音乐欣赏课作为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能选到这门课我感到十分庆幸。我是一名英语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平时并不经常接触音乐,除了偶尔听一些流行歌曲或轻音乐,对音乐的专业知识并不多。十几周的学习下来,虽然未必获得什么所谓的人生感悟,又或者所谓个人修养的提高,再或者其他的一大类所谓的大道理。这些东西对于年轻叛逆的青年们来说其实是最为讨厌的,而且,由于阅历的问题,我们也真的听不入耳,记不上心。但是,老师所带来的轻松愉悦的课程和贴近我们年纪的讲解让我至少也获益匪浅。一个学期下来。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音乐宣泄出心中情绪、压力和感动就是我们对音乐最好的解释,能够从音乐中收获人生一二就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一.由流行音乐产生的音乐怨念。

我记得读初高中的时候,还是很多时间在听歌的,但大学以后,就少有听歌了,也许是时间的匆忙,又或者心思的太多。音乐欣赏对不断放纵大学生活的我来说,只是一个久远的名词了。时常想,小时候的喜欢听歌也只是那时的娱乐太少,而周围同学哼唱时给的一种羡慕的压力罢了吧。而如今长大了之后,阅历有些提升,年少的幻想也不多了,对流行音乐有不怎么感冒了。一百首流行歌之中,至少有九十九首是情情爱爱的,而且还是死去活来的那种。而且大多流行音乐的基调又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少有激昂向上的曲、词。每次想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又或者排解下紧张的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又或者得到一种大勇奋进的激情,可总是一听就被败坏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曲调,越出格越吸引眼球越商业化的越来越多,真正纯净的音乐在流行音乐中那地方还有守望着的。对我来说,流行音乐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消遣而不是欣赏。而大多时候,消遣的还是自身。

二.音乐欣赏兴趣的重新获得。

音乐艺术只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东西,赋予太多就成了累赘,欣赏就更是无从谈起。老师给我们听和讲解拉各种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并教会我们该如何去欣赏他们,那些曲调中又有何种意义。不同于越来越浮躁的现代音乐,无论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音乐,如信天游、走西口、各种民族的特色音乐等;又或者是西方的许多传统音乐,如脍炙人口的贝多芬等人的音乐,都是贴近我们的生活,蕴涵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寄托。通过姚老师的讲解,我们可以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精神,而不是以前的似懂非懂,甚至把这些音乐当成噪音。如此,我们了解了许多,而音乐欣赏的趣味,也由其获得。

三.音乐与乐器的鉴赏

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对音乐的学习欣赏,同时也对各种乐器也认识了一下,中国的传统乐器:最早的吹奏乐器有骨笛、骨哨等,埙,以及管、萧、笙等,让古典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有击奏乐器也极为常见,如罄、鼓。又或者如西方的竖琴、钢琴、提琴、萨克斯、号、吉他等等,总之,时代的发展,乐器也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再美的词与声音如果没有乐器的陪伴是无法打动人的听觉器官的,就像红花总要有绿叶来陪的。当然有些乐器本来就能演奏出最打动人心的音乐。古筝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钢琴的《命运交响曲》。乐器欣赏本身就是一门音乐欣赏,如果用乐器来代表音乐这是不为过的。在不同的乐器奏乐中我们在寻找着属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谛。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在对不同乐器以及它所体现的思想的诠释有这深刻的体会。

四.个人的兴趣

要说音乐的欣赏,我最喜欢的还是华夏几千年流传的古典音乐。历史厚重感如百年老酒般醇厚积淀,醇香诱人;神秘感如同神秘轶事一般若隐若现,又之遗留爪影鸿迹;更带着我们传承的风尚与寄托,让人迷醉不已。如今,每次心烦意乱之时,或者无聊寂寞之时,又或者生活中压力很大时,我都会找点曲调来轻松舒缓一下自身,从中获得一些现代生活难以得到的平静和静心。如很多夜晚时分,一曲佛教音乐《清心咒》可以让我感觉一天的烦躁忽然远去,心不在烦恼,思绪也不在纠结郁闷。有时,也在自己出门时早早准备一点激昂的音乐来振奋自己,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去面对门外的风景。

五.结束语

音乐选修 第6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程;实践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高校关于艺术教育的普及与研究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自2008年期起,全国高校统一开设艺术类课程,随着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类选修课也成为艺术教育普及的重要环节。在众多艺术课程发展过程中,音乐是最受关注也是在大学生中间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所以音乐类选修课成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多年实践证明音乐选修课也是大学生最易接受、为欢迎的艺术选修课,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更能在学习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进程,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音乐素养,最终完成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艺术教育目标。

1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是一门重要的独立课程,我们应当首先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实践教学原则,更好地指导音乐选修课开展实践教学。

1.1 注重音乐情感实际体验

音乐能够通过其形式表现出人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选修课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进行音乐情感的实际体验,情感体验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不同风格、时期的音乐形式进行亲自鉴赏,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符号对学生的感受进行升华,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演唱。

1.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水平把握,对其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所面向是全校学生,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自身所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尽相同,自身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所以,音乐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应当更具有丰富性,满足不同专业、年龄、背景学生的需要,切实实现因材施教。

1.3 直观与抽象结合教学

音乐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是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思维心理展示的艺术形式,所以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过程中,需要多个感官进行配合才能达到良好学习效果,这就需要音乐选修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听觉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所接受到的理论知识加以理解,音乐的抽象与直观教育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更立体的感知音乐。

1.4 重视与本地音乐资源相结合

各地方高校应当注重本地音乐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本地音乐资源,不仅是意味着一种课堂教学手段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承载着当地文化与传统,需要我们进行弘扬与传承,单纯的音乐课堂知识传授是肤浅单薄的,课堂中应当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优势,让学生感受当地文化,从音乐艺术追求上升至思想文化的洗礼,从音乐中感悟精神,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优良品质。

2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现状

2.1 實践方式较为匮乏

由于受到传统“一对多”教学模式的限制,许多地方高校在音乐选修课讲授过程中仍维持固有教学思路,虽然也在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实践教学方式,但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课堂所实现的实践方式较为匮乏,教师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本质依旧是知识理论的灌输,形成了“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没有进一步探索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实践手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2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学生对音乐普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前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实践活动方式较为枯燥,学生没有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在实践活动中摆脱羞涩、尴尬的情绪,导致不能更好地参与活动;其次,音乐选修课程的最后成绩评判标准较为单一,学生只注重笔试或论文的成绩,认为只要这两项过关就万事大吉,所以不能够积极参与日常教学活动中。

3 地方高校音乐类选修课实践教学方法探究

实践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个关键环节,音乐学习与其他科目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并爱上音乐,只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属于自身的艺术感悟。从学生的接受角度来说,大学生处于各种观念与思想的形成阶段,摆脱了升学考试的束缚后,学习走向新的阶段,他们渴望自由发展与真实情感的表达,所以,这就为音乐类选修课实现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大可能。

当前,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仍较为陈旧,部分课堂音乐教学十分枯燥,只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这不仅不能够满足学生艺术素养提高需要,更不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规律,所以,地方高校应当从课堂设置到课外教学进行精密筹备,让音乐选修课“活”起来,切实达到音乐实践教育目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3.1 课内实践教学探析

第一,声乐演唱技巧实践教学方法。声乐演唱是音乐选修课堂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声乐演唱技巧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应当鼓励每位学生进行亲自演唱练习。

首先,在课堂中可以进行分组实践练习。通过课堂内容,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通过分组,可以让来自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克服紧张羞怯情绪,让小组进行视唱练习,互相观摩、共同提高,既增进了友谊,又在互相交流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不同心理状态下的不同音乐表达,给予学生更多音乐灵感。

其次,课堂演唱教学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的体悟歌曲中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演唱表达出来。

最后,课堂模仿训练。模仿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迅速体会到理论中的发音方法与发音技巧。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让学生进行模仿视唱,例如从自然界动物的声音到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歌唱明星,这样的模仿练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在这种亲身实践过程中掌握音乐演唱知识。

第二,声乐鉴赏实践教学方法。音乐鉴赏是一个根据内心感受体悟音乐的过程,每位同学的心境不同,所感受到的音乐自然就不同,对于音乐鉴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重感官的欣赏,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辨别其音色、节奏、乐器、人声等内容;第二阶段是情感的欣赏,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情感融如音乐聆听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交融产生共鸣;第三阶段为理性欣赏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当对音乐进行整体把握,从理性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评价,升华自身审美能力。

当前,音乐选修课程中的音乐鉴赏课,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或自身教学安排,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讲解,这种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但是不能一以贯之,必须将学生的实践感悟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课堂的主人。

首先,教师可以将鉴赏内容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资料的准备,这些资料可以是关于该音乐的各个面向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喜好进行选择,在课堂进行资源交流,让学生对于该音乐的了解程度加深,更有利于教师对于鉴赏知识的普及。

其次,音乐鉴赏课应当流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可以在每堂课中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进行鉴赏,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将自己的鉴赏展示给大家,通过大家的交流更深层次的感悟音乐,这种方法的运用,将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潜质,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2 课内外教学实践结合

学生全面素质的体现并不是单纯依靠知识的讲授而得来的,而是通过自身主体实践而产生的,而音乐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能够充分与素质教育目标相结合,通过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选修课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教学,更要开辟丰富多元的第二课堂进行辅助,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教育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拓展自身知识面,自主完成各项与音乐相关的任务。

第一,举办丰富音乐艺术活动。音乐选修课程本身是针对地方高校内各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生而开设的,所以课堂内很容易实现不同文化的交融,所以我们应当利用这个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

首先,我们应当对这种音乐课堂实践理念进行宣传,让各院系的学生都能够了解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在选课过程中选择该门课程,为音乐选修课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奠定群众基础。

其次,举办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例如,“歌唱家乡的歌唱比赛”可以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展示各自家乡的音乐文化,让更多的同学对其家乡进行了解;“音乐技巧(乐器)大赛”可以在选修课堂中挖掘更多的音乐人才,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音乐自信心,并以自己优秀的才华感染更多人参与音乐活动;打造“特色音乐节”,可以将音乐选修课作为立足点,将音乐课堂变成校园文化的符号,积极推动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这些活动的举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音乐选修课堂成为一个“点”,将这些活动不断连成“线”,形成校园音乐文化“面”。

最后,我们要在课外音乐实践过程中鼓励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多参与。音乐选修课就是为非音乐专业的热爱音乐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接触专业音乐知识的机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鼓励更多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学生进行音乐才华的展示,如果各项音乐比赛、音乐节的开展只是局限在特长生,那么也就失去了选修课的普及意义了。因此,我们应当让更多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投入至音乐选修课实践活动建设中,多听取他们的意见,让这些活动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二,组织学生以当地音乐文化为背景进行采风。各地方高校应当充分重视本地音乐资源,并以此为音乐选修课实践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地方特色音乐是历史文化传承中所留下的珍贵财产,但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被严重忽视,地方高校可以利用音乐选修课这一方式将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教学与传承。

首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课余进行地方音乐采风,让学生分组去到当地村落、博物馆进行音乐历史的了解,亲身感受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体悟,让他们能够在课外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

其次,每组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作品集,这个集合可以包括学生所拍摄的照片、所写成的感悟以及各种音频视频,教师将这些作品集进行整理,让每个小组都能够进行展示。音乐选修课程的最后成绩可以摆脱固有的笔试成绩,将这种实践所形成的成果作为评判标准之一,让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里取得理想的选修课成绩。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类音乐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我们在未来应当立足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将音乐选修课建设成为更加具有文化意义的精品课程,最大程度的使大学生能够接收到音乐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梁娜.管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适切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3]王圣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2).

作者简介

曾联平(1972-),女,湖南省邵阳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教研室教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公共艺术、音乐教育。

作者单位

音乐选修 第7篇

一、概念界定

A cappella源自意大利语,中译“阿卡贝拉”,是一种无伴奏,纯人声的合唱形式,始于15世纪的教堂音乐。

20世纪以前,“阿卡贝拉”的演唱还局限于意大利美声发声,所唱内容也局限于传统无伴奏合唱的领域。20世纪初,一部分流行音乐人逐渐关注这种形式,于是“阿卡贝拉”的发展出现了近现代的时代特征,开始出现了流行音乐的曲风。

现代“阿卡贝拉”最独特之处有下列三项,它们也是与传统合唱的不同之处:

(一)人声敲击(Vocal mimicry)。在专业音响技术的协助下,演唱者利用声线模仿乐器的声音,其中以模仿敲击乐器最为常见,除为乐曲奏出节奏外,人声敲击也能为乐曲增加音色上的变化。

(二)非实义音节。歌词中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如“fa-la-la”。几乎每首现代阿卡贝拉曲目都会应用到这种另类歌词。

(三)器乐化的旋律和节奏。歌者常要唱出较为器乐化的旋律和节奏;各声部的音域也常挑战歌者的极限。

二、实践的目标

(一)构建以“阿卡贝拉”为特色载体的高专音乐生“动态选修”的课程方式。这里的动态选修,首先是年级段学生打乱班级的全校性选课,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阿卡贝拉”的动态选修特色。即学生在变换歌曲的同时变换不同的合作伙伴,以充分发挥各自的音色特点和演绎风格,带来全新的歌唱体验。

(二)探索以“阿卡贝拉”为演唱技巧的高专音乐个体“复合演唱”的训练路径。本课题从“阿卡贝拉”演唱形式的训练理念、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角度,探索高专音乐选修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的有效策略;通过听、唱、演等途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阿卡贝拉”演唱形式的表现方法及多种音色的塑造能力。

(三)促成以“阿卡贝拉”为兴趣视角的高专音乐群体“多元合唱”的自主发展。作为高专兴趣特长类的其中一门选修课程,“阿卡贝拉”,促进学校合唱教学特色的形成和合唱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以“阿卡贝拉”为兴趣视角的高专音乐群体“多元合唱”的自主发展。

三、提炼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合大多数高专学生发展的多声部歌唱训练途径。

(一)练习演唱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音准、节奏、音色、多声部演唱等训练,掌握初步的“阿卡贝拉”演唱技巧。

(二)示范引领法。包括教师的范唱和优秀团队的录音演唱欣赏。

(三)简易创编法。通过运用快速记谱法、旋律及节奏听写、简易的节奏创编和合音编配等实践创作活动,理解现代“阿卡贝拉”与传统合唱的不同之处。

四、改进教学方式

(一)动态选修。通过动态换歌进行动态分组,在变换歌曲的同时变换不同的合作伙伴,以充分发挥各自的音色特点和演绎风格,带来全新的歌唱体验。

(二)同伴互助。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精神。

摘要:根据学生自身爱好,拟从教师、学生、教材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音乐选修课的形式,提出“阿卡贝拉”演唱训练的策略,找寻一条阿卡贝拉的独特演唱形式,为高专音乐选修课的开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操作性强的解决对策。

音乐选修 第8篇

1 目前民办高校二胡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层面的问题

虽然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深入学习音乐专业, 之前必然通过了严格的艺考, 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 随着高考升学率的逐年提升, 音乐专业入学人数逐渐扩增, 使得入学的专业门槛降低;另外, 尚有部分学生选择音乐专业, 本身是因为“文化不够, 走艺考捷径”的思想, 这些学生大多数采取突击的手段, 辛苦训练1-2年, 有的甚至只有大半年的时间, 也挤进了高校音乐生的行列。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中尤为突出。由于民办高校性质的特殊性, 其生源基本是那些分数够不上公办高校但比之大专绰绰有余的学生, 结合其生源特点, 加上上述“走艺考捷径”的升学手段, 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往往是不高的。无论是他们的专业基础, 还是视唱视奏水平, 听辨能力, 或者理解力、表达力, 往往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另外, 民办高校艺术生通常来自于优越的家庭, 生活富足, 缺乏压力。一些同学出于兴趣, 在主修乐种之外选择了选修二胡, 但又由于器乐学习基本功训练的枯燥和辛劳, 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给学习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挠。

1.2 课堂层面的问题

因为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 高校音乐师资配置主要集中在声乐、键盘等方面, 器乐师资常处于短缺状态。尤其是民办高校很多依托于大校办学, 很大一部分师资来源于大校的外聘教师, 能拥有一个自己的二胡老师已经非常不易。加之近年来社会对于民乐的重视, 选修二胡的学生增多, 教师除了要教授二胡的专业学生外, 还需面临为数不少没有演奏基础的二胡选修生的教学。对于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 一般只能靠一对七、八, 乃至于一对十几的大课形式解决。此种大锅饭的大课形式, 教的匆忙, 学的囫囵, 极大地限制了因材施教的余地。

此外, 目前的高等教育二胡选修, 在教材使用上也存在不足。高校音乐专业的二胡选修生, 不同于毫无基础的幼学生, 他们已具备相当的音乐基础和知识储备;但他们的演奏基础却等同于零, 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 其手指条件、演奏水平皆不可与二胡主修生同日而语。但是, 能结合他们二胡学习的这种特殊性, 合理安排练习曲目、练习进度, 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教材却几乎没有。

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情况, 在教学实践中多研究多探索, 力求找出解决这些“先天性”与“后天性”问题的对症方法, 以适应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接下来, 笔者将从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教材建设、考核机制与激励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见解。

2 民办高校音乐专业二胡选修课程的教改探析

2.1 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1.1 教学形式灵活机动

各民办高校二胡选修课程, 因前文提到的“僧多粥少”等原因, 大多采用大课课堂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器乐教学中存在着弊端:由于每个学生学习器乐的基础不同、领悟能力不同、练琴情况不同、表现能力与出现的问题不同, 带来学生之间的个体演奏差异非常大, 而大课堂的教学形式由于授课时间所限, 不能充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 因人制宜解决问题, 容易造成器乐演奏学习不扎实、课程结束之后仍然不会演奏乐器的后果。所以, 应当革新这种大课形式, 代之以“一对三、四”的小组课与“一对一”小课相结合的形式。

“一对三、四”的小组课形式, 既有利于教师集体讲授理论知识、集中传授技能技巧、解决共性问题, 还使教师能够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确保了学生分配到的指导时间。“一对一”的小课形式, 则是对于在小组课中进步明显、表现优异的学生的一种褒奖,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根据他们的程度进行相应的授课内容、技术训练安排, 帮助他们获得更快的发展。那么, 对于这种小组课与小课相结合的形式, 则当因地因时制宜, 灵活机动调整, 其间可以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 结合学期考核成绩, 在小组课与小课之间采取滚动机制, 这样即能踏踏实实保证每个学生的课堂指导时间与效果, 又能鼓励学生竞争意识, 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2.1.2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

在器乐教学的课堂中, 配合还课、指导、布置新课等环节, 教师会相应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提问法、示范法等。然而, 若每节课只沿着同一个方法套路下来, 缺乏新意, 则易使年轻的学生心生惫懒。时代在进步, 教育在革新, 教无定法, 高校二胡教师也可以考虑加入现代的、活泼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保证课堂效果。

譬如, 结合现代科技成就, 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中。多媒体播放名家名曲, 师生共同赏析, 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和最深刻的感受;使用多媒体播放伴奏, 激发学生演奏兴趣, 帮助学生体味作品情感, 掌握作品风格, 深刻理解作品、表现作品;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反馈教学——录制学生课堂演奏音频或视频, 师生共同观看, 找出不足, 进行指正。这种结合多媒体使用的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 极受学生欢迎, 课堂效果良好。

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多多设计新颖而有效的环节, 比如师生角色互换 (挑选几节课, 由学生制定学习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这些内容在课堂上由教师演奏, 学生对教师进行分析、评点) 、实习课堂 (每学期划拨低年级的少量二胡课, 邀请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同学担纲教学, 教师从旁协助) 等等,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进了他们汲取知识、刻苦练琴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课堂教学侧重点的选取

2.2.1 重视人格培养

高校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在人格上必须健全与高洁。器乐课程的设置是纳入人才培养的大范畴当中的, 培养的并不是单纯的演奏匠人, 而是有身怀技艺的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当前大形势下, 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大多来自条件优越的家庭, 吃不得苦, 担不起责任, 世界观人生观尚不健全, 欲使之成才, 必先使之成人, 二胡选修课程不应埋头就课授课, 应首先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应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关怀学生, 以优美的、情趣高尚的、健康主题的作品熏染学生, 以自身正直的品行言传身教, 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学生才能有正确的心态对待学习。

2.2.2 着重打牢基础

有了基础, 才能有上层建筑。二胡作为一项技巧性极强的乐器, 没有扎实的基础, 一切表现都只能纸上谈兵。所以, 作为一门技艺类课程, 教师必然要十分重视基础的训练与把握, 这里的基础不只包括二胡基本技能的掌握, 还含有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譬如乐理、和声、音乐史、音乐欣赏, 甚至一些相通门类如文学、美术、书法、雕塑、力学等方面的触及与延展。

2.2.3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二胡是一种技艺繁复、表现力丰富的乐器, 大学选修短短几学期的时间, 并不足以深入学习二胡演奏, 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课程结束之后能够继续自学深入。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 由于专业原因, 很多人走上社会以后仍投身音乐教育工作, 为音乐的教育与传播努力奋斗。其中一些非二胡专业的学生, 由于完整地选修了二胡课程, 演奏水平达到一定级别, 他们的工作中甚至还会包含二胡教学这一项。因此, 针对以上现实, 二胡选修课的课堂除了抓好技能教学之外, 还应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3 教材的重构与优化

当前大多数二胡选修课程没有系统的教材, 或是直接使用社会上初等级的儿童教程, 或是使用跳跃性强的考级书本, 或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东一榔头西一棒, 在选曲、进度安排方面缺乏完整而规范的构思。教师进行教改, 对于教材这一教学活动的直接载体, 则应当特别致力。

二胡选修课程的教材, 首先得强调基础性——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演奏技巧的基础训练。这种基础理论知识, 一般包括二胡的发展历史、构造、性能, 二胡的风格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时代风向, 以及二胡演奏的左右手技巧剖析。对于选修学生而言, 有了理论的支撑, 从全景角度掌握这门乐器, 才能够避免只会拉点小曲, 却对二胡的博大精深尽皆茫然的尴尬局面。演奏技巧的基础训练, 则应配合曲目的选择, 贯穿于教材始终, 包括坐姿、左手持琴、手型、音位、音准、左手技巧, 右手持弓、运弓各项技巧等, 保证学生在正确的演奏道路上打牢根基。

其次, 还需辅以艺术性。技巧练习原本枯燥, 若是曲目乏味, 一段时日后便使学生丧失兴致。但若能以基础性为根基, 以艺术性为修饰, 精心安排进度、选择曲目, 重视选曲的多样、丰富, 则能收到奇效。

在曲目选用上, 除了必不可少的练习曲外, 为配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调动学生练琴的积极性, 教师不妨吸取老一辈二胡教育工作者“以曲代练”的经验方法, 多加利用丰富的音乐资源, 糅合进教材之中。使用民歌、小调、戏曲音乐、风格性音乐, 既彰显了二胡作为民族乐器的民族性、风格性, 又增强了趣味性;使用传统作品、经典作品、乃至于现代新作品片断, 既沉淀了学生的内涵, 拓展其视野, 还能提高其技艺, 加强其学习信心;使用中外名曲、歌舞音乐, 甚至“投其所好”, 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 引入当今流行元素, 则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言, 在教材的建设方面, 既要强调教材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肃性, 又要兼顾到艺术性与趣味性, 既要实用, 又具美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验证, 逐渐将之调整、固定成一套完整的适用性强的教材体系。

2.4 多元化考核机制与激励体系的构建

由于学生学习的情况各各不一, 甚至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场合、心态、身体状况下的演奏状态都会是千差万别, 作为器乐演奏类课程, 其考核不该再延续传统的期末考试“一曲定终生”单一模式。在教改过程中, 可以考虑多元化考核机制, 增加进入考核的因素, 如出勤率、平时还课状况、相关资料学习与论文写作情况, 再与期末演奏成绩糅合在一起, 形成学期总成绩。这种相对弹性、公正的考核机制可以促使学生重视二胡学习的各个方面, 坚持学习不辍, 也避免了期末考试一次性成分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构建多元化激励体系, 除了前文提到的小组课与小课滚动式教学之外, 教师还可以加入多种激励方式, 如打破传统课堂模式, 适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看音乐会;组织课堂内小比赛, 年级间观摩大比赛, 甚至促进有条件的学生参加外面的正式比赛, 鼓励和指导选修生参与器乐合奏, 间断举行齐奏活动, 将学生推上舞台。诸如此类, 都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 都应纳入二胡选修教学激励体系之中。

音乐选修 第9篇

一、教学目标的思考

很多从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学的老师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以下相同的经历:当他们面对绝大多数不识谱的学生时通常不知如何下手去引导, 越是要把他们当成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去按部就班地授课, 效果越是不好, 他们不是反映“乐理”太难听不懂, 就是反映“交响乐”听起来太冗长太深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平时的专业课任务较重, 他们学习音乐的目的首先是放松身心, 让疲惫的大脑来个彻底的休息, 同时加强对艺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并通过学习音乐来对音乐文化进行思考。因此,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不能像音乐艺术院校那样从培养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目标出发, 而应是让他们通过音乐学习, 开拓自身的文化视野, 从而为他们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中建立一个较高的立足点。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加强教学。比如, 让学生领会学习音乐作品, 了解音乐家的创作及其美学风格对当代的文化、艺术、生活有什么积极意义;了解音乐中的相关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认识音乐做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 在表现形式和思想精神上给人们留下的人文启迪。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 可以引领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结构及其作品的深层次意蕴, 从而为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操, 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而提供认知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中, 我们会涉及到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应兼顾音乐的自律和他律的二个方面。一方面要讲音乐的基本要素、组织手段、内容结构、发展手法、音乐语言有哪些特点, 作曲家有哪些独特的创新 (形式上, 手法上) ;另一方面, 也要讲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和精神内涵。一部好的作品会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 会久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选择那些精品中的精品, 要用这些“经典”引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克服音乐作品艰深过于专业化的倾向, 把音乐的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之美, 这也是公共音乐选修课的一个突出难题。

三、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般来讲, 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只开设一个学期, 时间短任务重, 在教学中应侧重音乐学习方法的传授, 而不是让学生只掌握老师讲解的部分作品。具体方法为: (1) 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入手, 借助于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 使学生了解作曲家怎样组织音乐材料和利用音乐要素表达音乐语言。 (2) 了解音乐语言的表情性、写意性、模仿性、象征性、暗示性等特征。 (3) 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关系;音乐的风格, 精神特征以及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联系等方面讲解。 (4) 老师示范演唱或演奏, 让学生从身临其境中真实感受音乐的“真、善、美”。 (5) 借助多媒体技术, 并综合运用类比的方法, 对同一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演绎, 和多方位的剖析。

结语

总而言之, 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不能较多的以专业音乐教育为蓝本来选定讲授内容和深度, 而应该结合院校自身和各个学科、专业的特点去实施教学。既达到知识性又结合了娱乐性;既提高了学生的美育水平又让他们学会了聆听音乐, 学习音乐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既注重了艺术素养的专业性, 又让同学们循序渐进, 学有所成, 学有所乐, 不自觉地提高了审美境界和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审美特征与美育原则[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2]孙丹.非音乐院校开设音乐课程的问题探讨[J]艺术教育.2010.7

音乐选修 第10篇

《音乐欣赏》作为高校选修课程, 针对于非音乐专业类的学生开设, 本来让学生感到饶有兴趣的课程, 因为种种原因变的枯燥无味了, 上课效果也差强人意, 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单从教学大纲设计来说, 其实很多教学内容对于目前选修课的大部分学生是不适宜的。所以有必要针对选课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大纲来进行授课。一般地,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大纲设计:

一、以时间为顺序按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设计

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甄选经典的音乐作品, 又区别于音乐史的枯燥乏味, 带领学生领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课程大纲, 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 课程大纲的设计非常适用于西洋音乐。西洋音乐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得到长足发展, 创造了很多辉煌灿烂的艺术作品。在众多的名家名作中, 各个时期有不同的人物代表作品, 比如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的大量的器乐协奏曲、奏鸣曲, 再到古典主义时期管弦乐、室内乐以及优秀歌剧的发展, 最后是浪漫主义时期及近现代音乐, 整个流程下来, 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浮现出来。

(二) 在中国的音乐作品中, 按时间段来划分一般是上古时期的音乐, 比如《诗经》《九歌》, 中古时期的歌舞伎乐《阳关三叠》《十面埋伏》等, 还有我国的戏曲、说唱音乐, 以及近现代音乐如贺绿汀《牧童短笛》、刘天华的《良宵》等和改革开放之后众多的音乐代表作品。

当然, 在音乐欣赏课上, 我们不可能像讲授中外音乐史一样按照很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向学生介绍音乐, 而是挑选音乐发展的每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典型的人物作品来给学生欣赏, 融合文学、历史故事等加以介绍音乐作品、人物则效果更佳。如果课程大纲参考这种设计, 则会偏重于介绍西洋音乐作品, 而中国作品则会次之。但注意一点:课程选材内容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 合理安排、因人制宜, 不能一味的“阳春白雪”, 忽略“下里巴人”。

二、按地域特点来逐一介绍

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文化和历史知识, 所以在教学上应结合地理、历史、文学、美术等各方面的知识, 从多元化的角度来欣赏音乐, 展开学习。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各个地区特色的文化产生了本地区的音乐,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在《音乐欣赏》课程设计上, 如果按照地域特色来对各地区的代表音乐做教案, 先从简单的一首歌曲引入, 逐渐到合唱、歌剧、戏曲音乐, 从器乐独奏到民族器乐合奏、交响等。大概的课程设计如下:

(一) 大的范围来分, 先中后外。从祖国北方的蒙族民间音乐逐一介绍到南方的海南黎族、台湾的高山族等原住民族的音乐, 从东海边陲的吴侬小调到大西北苍凉、悲怆的信天游、花儿, 以及新疆、西藏的典型民族音乐。或者在讲授中国音乐这部分可以按民族来划分, 把大家平时听过但又被忽略的民族民间音乐提点出来, 再加入一些特色的民族乐器及其代表作, 这也不失为一种普及知识的好方式。

(二) 对于国外各民族的音乐, 可以从大范围来划分, 比如亚洲的东、南亚音乐和中东地区的一些音乐, 欧洲各国的音乐有很多可以选取, 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也有其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细分可能侧重于欧洲的国家诸如意大利、德国、法国等的音乐作品, 因为这些地区的音乐是西洋音乐的摇篮, 很多伟大的作曲家就诞生在这里。但按此法来划分要区别于专门讲授欧洲音乐史。

总的来说, 以上这种按地域划分欣赏音乐作品可能注重的是一些流传已久的经典音乐作品, 所以还要加入一些近现代创作的优秀流行音乐予以补充。

三、按作品题材由简入繁

音乐作品的题材众多, 如何挑选经典作品进行授课也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大的范围可划分为声乐、器乐两大部分。一般建议, 对于非音乐类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进行作品选择时, 由简入繁, 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欣赏水平, 同时紧跟时代步伐, 也可选择一些当下比较热门或者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进行课堂授课。

声乐类的可以按我们的习惯分唱法、作品风格、种类等来欣赏, 民歌小调、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音乐剧、说唱艺术和戏曲音乐等, 这些众多的题材种类中不必繁多, 只取其中代表性的即可。但是注意声乐与器乐两种艺术的结合, 尤其是欣赏歌剧、音乐剧、艺术歌曲时可以融入介绍历史、文学、美术等相关学科。

在器乐类的作品当中, 可先从民族乐器引入, 再到西洋乐器, 由独奏到合奏, 由协奏到交响。关键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 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我们会在很多场合听到的《春节序曲》《喜洋洋》《致爱丽丝》《拉德斯基进行曲》等, 在授课的过程中, 这些平时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大部分听过, 但是问到曲子的基本情况, 连名字都未曾知晓, 所以在授课时不仅仅是带领学生欣赏高雅艺术, 还是一次音乐知识“扫盲”的过程。

四、按作曲家及其名作或者同类风格音乐的欣赏模式先中后外

这种上课的大纲设计可以跳出“音乐史”和“民族民间音乐”的讲授范畴, “自由自在”的带领学生徜徉在音乐的海洋, 这是一种大多数教师上课用到的大纲模式, 但是这种上课的大纲注意选择音乐的素材以及难易程度, 因为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是音乐水平不高的非专业的学生。

例如, 一节课内容专门以欣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作品为主, 集中介绍作者及作品内涵、创作特色、音乐风格等;抑或专门介绍民族器乐的一种乐器曲目, 形成一个对比和拓展欣赏, 这虽然有利于同类别音乐作品的对比学习, 但是应注意:首先, 选修课的学生大多是非专业科班出身的, 他们对于音乐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 直接切入欣赏主题, 让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和突兀, 觉得这些音乐听不懂, 高深莫测, 曲高和寡, 学习兴趣一下子消失。其次, 单一欣赏一个作曲者的作品或者一类风格的作品, 容易让人食多生厌, 产生枯燥情绪, 进而影响上课效果。再者, 经调查了解, 学生认为比较“高深”的古典类、民族类音乐欣赏起来有些困难, 不易理解, 所以欣赏音乐也要循序渐进, 同时选材也很重要。

五、按专题模块分别讲授

其实, 按照专题模块来授《音乐欣赏》课这种大纲有其自身的优势, 较容易对学期中途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比如, 前段时间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网络音乐, 激起了大众对此类音乐的热爱, 课程可以适当涉及介绍, 但之前的教案可能未曾准备, 那么就要在课程中临时加入或者穿插在其他板块音乐的专题中。例如可以做以下专题音乐欣赏:

(一) 古典音乐专题部分:处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艺术兴起的黄金时间阶段, 古典音乐作品众多, 作曲家也繁多, 仅仅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的作品已经可以足够了, 更不用说还有众多的歌剧、艺术歌曲、室内乐、交响乐等等。当然也可以单独地欣赏一些著名的器乐作品, 比如钢琴、小提琴的。

(二) 近现代音乐:这个范畴就比较广, 可以包含所有的中外的19、20世纪以及当前社会上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

(三) 影视音乐:依据当前学生的一些爱好特点, 把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些影视作品音乐原声带引入课堂, 这样让学生觉得不会有距离感, 也会增进他们学习的兴趣, 达到更好的上课效果。

(四) 民族民间音乐:此类专题可以参考介绍中国地域音乐的部分来进行典型代表作品的介绍。

(五) 近现代的摇滚、爵士乐等。

另外可以适当放映一些音乐电影来以此扩展课堂内容,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自选机动型课程大纲

此类授课大纲, 具体不局限于某一时期、地区、某一模块, 甚至某一类风格的乐曲, 专门挑选大家耳熟能详或者著名的经典的音乐作品来作为授课内容, 对于教师来说灵活性较高,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利于音乐系统性知识的形成, 因为大多的选秀课学生既要学会欣赏音乐还有必要增长一些音乐知识, 所以不建议所有的老师都采取这种授课大纲, 教书育人的工作一定要有计划性、责任感, 兼顾知识的传播。

结语

其实, 选修性质的《音乐欣赏》课程授课, 也是一次音乐普及的过程, 既要传承先人的音乐文化, 陶冶大学生情操, 又要培养文化素养、启发灵感, 同时做到寓教于乐, 促进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项内容。

摘要:国家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规定, 《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的选修课程,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因为课程大纲的设计, 未与当前学生音乐水平相符等原因, 而导致授课质量不高。文章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当前大学生的音乐受教育情况, 介绍了本课程的几种授课大纲, 并逐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选修课,大纲,设计

参考文献

[1]黄碧雁主编.《大学生音乐知识与赏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M]2010年4月.

[2]周复三, 黄正刚编著.《音乐欣赏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M]2004年1月.

[3]陈永胜.《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音响资料的选择, 湖南株洲[J]2007.12《音乐天地》

[4]张敏.《如何上好高职音乐欣赏课》《大众文艺 (理论) 》[J]2008年第8期.

音乐选修 第11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探析

一、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教学现状与分析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的培养目标不是音乐专业人才, 而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质, 是高职院校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年) 》中提出“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努力创造条件, 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音乐选修课, 但没有将音乐学院修课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音乐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堪忧, 音乐选修课教学的开展情况不尽人意, 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规范的教学体系。据调查, 许多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音乐选修课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选择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 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 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还比较少。此外, 我国民族的多样性以及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求我们在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内容和理念。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来自姊妹艺术、理科、文科不同学科学生, 由于非艺术类高职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较低, 使得传统音乐选修课重乐理知识、和声、调式调性技术等讲授方式无法深入学生内心, 使得非音乐专业学生无法接受, 教学效果差。此外, 传统音乐选修课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唯一化、标准化的方式阐释音乐作品的内涵, 不利于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发挥。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作为任意选修课, 而且只开设一个学期, 加上大学音乐公修课的课时多为30-50学时, 课时偏少, 在这个学时内是无法让学生鉴赏完所有经典音乐, 很难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通过网上选课的形式自主选择, 学生数量较多, 采用集体教学方式, 教师的授课对象要面对上百甚至更多的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对部分高职院校选课目的调查中显示, 部分学生选修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并不是热爱音乐, 而是因为学分比较容易获得。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多数院校的音乐鉴赏教师是兼职, 师资配备不足, 这也是影响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所在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 从事音乐选修课教学的老师都是从事学生工作岗的老师, 这些兼职教师没有充足的精力为教学进行提升。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音乐作品演奏技巧、调式调性、作品曲式结构的阐释, 会增加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恐惧感, 传统单一的鉴赏音乐教学模式无法提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差。

二、多元文化渗透到音乐公共选修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非艺术类高职学生虽然在音乐专业技能和知识方面比较差, 但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音乐的美, 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这种局限性会变成优越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又要努力创造条件, 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心理学中联觉理论, 音乐与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文学艺术、美术具有审美共通性。音乐音响的音高、强弱、长短、音长变化可以引起重量、视觉、色彩、距离等方面的变化。此外, 音乐同自然科学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 和声学、对位法、律学与物理、数学有密切关系。多元化教学强调将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融合起来, 将听觉感知与社会、文学、生活等视觉感知、逻辑知识融合起来, 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深对音乐审美感知。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接受活动, 欣赏者是音乐艺术“第三创作者”, 是音乐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突破传统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 以鉴赏者为主体, 鉴赏者将音乐融化为主体感性体验之中,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欣赏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音乐欣赏中听到的乐声化作自己内在的“心声”, 达到无物我统一的境界。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是多元的, 每部音乐作品的产生都与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脉络相联系, 带有特定历史和文化印记, 将它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才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因此, 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要以音乐为主线, 融入其它文化, 教学生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的旋律, 加深对世界民族文化的理解, 丰富和细化课程内容。黄汉华教授在其《音乐互文性问题之探讨》一文中提出音响文本不但与文学、绘画等非音响文本互阐互释, 音响文本的建构与其它音响文本在历时性和共时行维度的语境中发生互文性关联。“音响文本的建构不是孤立的, 它处在与其他音响文本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联中。” (1) 比如, 管弦乐《春节序曲》在历时维度中的互文性建构体现在, 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 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使得该音乐作品与陕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保持着紧密联系, 并彰显出新的音响文本价值。由此可见, 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都处在多元文化的语境当中, 这也决定了音乐选修课要将传统单一的音乐欣赏模式转变为多样华、多元文化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 扩展到世界各地优秀音乐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树立大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还能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 增强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多元文话语境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多元文化音乐选修课课程知识体系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 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要采用不同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 将其他学科的和世界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注重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的整合, 体现音乐表现意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班克斯提出一种多元文化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方式的概念, 其重要意义是对有色民族的各种价值和各种经验反映在他们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与作品等多角度的文化整体意义的理解。 (2) 目前, 从多元文化语境角度研究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作是管建华的《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 该著作从人类文化的总体视角和比较美学的角度, 通过音乐与音乐与语言之比较、音乐与书法之比较、音乐与舞蹈之关系、音乐与绘画之关系、音乐与建筑的联姻、音乐与哲学之关系、音乐与文学等多维度阐述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音乐文化的美学精神。该著作为多元文化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引导学生在遵循音乐作品基本审美情态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 并从多元文化角度对音乐作品的意义进行不同的诠释,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主动性, 拓出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程建设新的领域。

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来看, 音乐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音乐音响无法表现非音乐以外的内容, 音乐内容的“不确定性”、“多解性”、“多义性”需要鉴赏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进行填充。文化性包含艺术性、音乐性、审美性等综合性。多元文化视角的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审美性原则。审美功能是音乐的本质功能, 音乐作品中的其他功能要在感性、直观的聆听过程中得以最终实现, 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实现个体与整个人类文化的认同。根据作品的风格和鉴赏者的需求,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侧重于听觉直观的欣赏方式、侧重形象化欣赏方式、侧重情感化体验、观念性把握的欣赏方式。后两种欣赏方式下的审美感知对象是建立在理性思维方式条件下的综合性认知对象。从音乐符号学视角来说“音乐欣赏行为的过程可描述为‘物’ (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 ——身体行为——心灵活动——‘物’ (音响符号与其所象征和意指的现实事物关联) 的转化过程”。 (3) 因此, 一部音乐有多少听众就会产生多少种理解, 鉴赏者在聆听过程中将音乐客体转化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 作品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这也是鉴赏者主体创造性的体现。

(二) 课堂鉴赏教学与课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多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 缺少课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课堂鉴赏教学方面, 根据集体教学的现状, 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相互配合互动表演, 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任何版本教材都无法将经典音乐涵盖全, 加上大学音乐公修课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多为30-50学时, 课时偏少, 在这个学时内是无法让学生鉴赏完所有经典音乐。据调查, 许多高校都成立了校艺术团, 艺术团由合唱团、舞蹈团组成。高职院院校要充分利用校艺术团和艺术社团的资源, 将课堂理论鉴赏教学与课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合唱团、舞蹈团、街舞协会、吉他协会等艺术社团活动, 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在课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排练或者表演世界各民族音乐舞蹈节目,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和领悟多元音乐文化的内涵。通过开展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十佳歌手大赛,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专业水平。组织学生们到音乐厅聆听音乐会, 到博物馆参观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乐器, 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

(三) 多元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育和教学的工具, 教学目标影响教材内容的选择。多元文化语境下, 合适的教材是目前多音乐选修课程建设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加强多元文化音乐教材建设,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条理性和规范性。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普通高校音乐鉴赏教材, 高校音乐公修课的教材版本多。即便是同类教材, 因指导思想侧重点不同, 所涵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从各高校出版和使用的教材来看, 教材编写的思路多以体裁或音乐理论知识、西方音乐审美文化 (如有各时期音乐思潮、音乐美学思想、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分析) 为线索。在众多版本教材当中, 只有王耀华、伍湘涛主编《音乐鉴赏》教材呈现多元文化特征, 该教材以音乐审美为主线, 注重音乐审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但是缺少通俗音乐、音乐剧、影视音乐、戏曲内容。音乐鉴赏可以参照多部教材取长补短, 按照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取舍。根据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视觉性特点, 决定了音乐无法表达声音以外的内容。但是, 许多音乐鉴赏教材对音乐作品加入了非常详细的文字解释, 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因此, 教师对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该学校开设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 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 综合不同的教材, 发现教材中的不足,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架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挑选优秀的作品, 因材施教,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 针对高职不同层次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受特点, 由浅入深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注重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 强调内容的多元化和时代性。

(四) 多元文化音乐师资的培养

师资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 教师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多元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都直接影响着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的效果。对于非艺术专业的高职院校的音乐选修课老师应当一专多能, 除了掌握乐理、民族音乐学、音乐史、曲式分析等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对绘画、建筑、书法、文学等其他相关学科有所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转化教育思想, 摒弃“一元化”的教育观念, 以满足多元文化教学的要求。

(五) 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学设施的改善

许多高校的音乐选修课的教室缺乏足够的钢琴、电钢琴等必备的乐器, 图书馆里音乐资料欠缺。为确保普通高职多元文化音乐选修课的顺利实施, 学校有必要进行教学设施的多样性建设。如, 建立音乐活动中, 以方便学生排练节目。建立多媒体音乐视听教室、采购音乐资料等, 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丰富和扩展音乐选修课教学的内容, 为具体实施多元文化音乐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模式。

四、结语

多元文化语境下音乐选修课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的多样化的特点, 促进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碰撞和渗透, 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世界优秀音乐文化, 以及不同民族音乐审美意识形态、文化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审美的多样性, 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提升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兴凯湖生态旅游下一篇:读写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