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2024-05-06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精选12篇)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第1篇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基本现状

1. 规模大, 人数多

改革开放30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 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21亿人, 占到世界流动人口总量7.4亿的四分之一多。动态监测显示,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 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占到42.8%。未来30年, 还将有3亿多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宁波市江东区而言, 截止2011年6月30日24时, 共有在册流动人口总数136342人 (其中港澳台328人、国外1120人) , 同比增加1.38万人, 增幅为11.26%, 创历史新高。流动人口中男性69929人, 占总数的51.28%, 女性66413人, 占总数的43.44%, 儿童8989人, 占总数的6.59%。人口流动已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人口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上也从未遇到过这样大的流动人口规模, 这对中国未来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2. 流动人口多为农民工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状况报告2010》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 其中78.7%为农业户口, 以青壮年为主。就江东区而言, 29545个来自浙江省内的流动人口中, 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自省外的105351个流动人口中, 也大多来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份的农村地区。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巨大的收入差距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主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 甚至有些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城里人, 他们在城市的滞留时间越来越长, 这就需要城市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3. 居住环境令人担忧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经商。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流动人口多居住在条件相对差的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 甚至有些人住在建筑工地的工棚里, 如我区流动人口居住在福明辖区的最多, 共有37719人, 占27.66%。这些地方卫生、环境较差, 治安问题突出。流动人口的落脚点也主要以出租房屋为主, 据统计我区居住在租赁房屋的共有121484人, 占89.1%;居民家中的有6739人, 占4.94%;单位内部的有5531人, 占4.05%;工地现场的有2031人, 占1.48%。

4. 社会问题较为严重

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消费、工作、纳税、创造财富, 为城市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却不能享受与户籍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资源、各种福利待遇和城市发展的各项成果, 这些歧视性的管理制度有悖于社会公平的目标, 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治安等社会问题。据统计, 流动人口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所抓获处理的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员中占到了40%以上, 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 有些地方甚至到了50%以上, 我区今年上半年共处理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员488名, 其中流动人口便有278人, 占到了56.9%。

5. 滞留时间日趋延长

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目前聚集有数百万的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致使这些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这些流动人口进入大城市, 初衷多是到大城市赚点钱, 然后回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融入城市的趋势逐步显现, 期望能在开放、发达、繁华的大都市长期居住、生存下去, 已有相当多的流动人口不再满足于过封闭落后的农村生活。如我区暂住一个月以下的流动人口仅占1.67%, 一个月至一年的占24.67%, 而一年以上的共有102472人, 占到总数的75.15%。

二、流动人口服务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服务理念有待加强

现阶段, 各地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控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较少从有利于服务流动人口的角度去考虑, 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偏重于预防和打击犯罪, 在制定流动人口政策目标时, 偏重于从有利于职能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流动人口在城市缺乏社会认同感, 在流动人口被管理和管理关系上客观形成了冲突隐患。

2. 部门联动亟须推进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上下联动, 地域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然而目前的情况是, 人口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教育、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 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 从而导致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综合网络”不畅通。同时, 负责流动人口管理的劳动、计生、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 管理机构重叠、分散管理的问题仍较突出, 管理中的盲点仍然存在, 由此引发的社会治安等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 信息资源亟待整合

一般而言, 一项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共享程度越高, 其发挥的效用就越大。长期以来, 基本上由各职能部门独自享有作为公共资源的人口信息。民政、公安、劳动等部门都各自建有流动人口信息库, 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 加上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等方面的问题, 未能发挥各部门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如我区由于某些技术原因, 各部门信息共享系统始终没有建立。目前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存在信息采集输入不及时、信息质量不高、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综合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难以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4. 人员素质亟须提升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 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贫困的山区。这些地方文化基础薄弱、教育设施简陋, 只有初中、小学甚至文盲的人员比例较高。当前, 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由此对外来务工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大大提升。就我区而言, 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 正加快向高科技含量、低资源能耗消耗、低污染排放的方向发展, 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熟练生产技能并能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新型技术工人与之相适应。因此, 外来务工人员只有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 才能不断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需求。

三、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在服务中实施管理, 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要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切实维护好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不断完善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功能。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要改善生活就业环境, 大力整治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环境, 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和基础生活设施建设;要及时排查妥善处理劳动纠纷和化解矛盾纠纷, 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和调解工作;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

2. 完善合力推进机制

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分头管理, 严重制约了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宏观调控功能。政府应着力于构建网络型的无缝政府, 整合政府所有的部门、人员和其他资源, 即可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功能分割的局面。就我区而言, 要充分发挥区、街道外来务工办的统筹谋划和指导协调作用, 整合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力量。对于公安、劳动、计生、教育等涉及业务较多的职能部门, 要尝试建立专职协调员, 或者建立专门的协调办公室, 切实形成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此外, 流动人口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但政府不能包揽一切。要将社区内各种组织“组织化”, 即协调组织之间和它们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建立多元整合的社区组织网络和协调机制, 并形成稳态的治理结构, 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社区为载体, 充分发挥社区中介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居民群众以驻街企事业单位的多元主体作用, 逐渐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权力、资源和信息的重新分配。

3. 加强信息基础管理

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信息, 必须把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来抓, 是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一是要拓展服务功能, 加强资源整合。目前公安机关的信息平台最为先进, 信息网络也比较完善, 可依托原有的公安暂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政府信息网络资源, 进行升级改造, 使之成为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各部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 拓展服务功能, 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对流动人口数据进行综合应用。二是要强化动态管理, 规范信息采集。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要统一制发表格、采集信息、录入系统。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排查, 及时更新信息, 提高流动人口的登记率、人户一致率和信息的准确率, 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变化。三是要明确工作责任, 建立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动态更新制度、分析通报制度、管理台账制度, 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 努力在信息互通中实现资源共享, 规范企业用工和房屋租赁活动, 在部门联动中实现管理互补。

4. 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 第2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XX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工作目标

健全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XX市实际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路子,构建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新格局,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上实现了新突破。

二、工作措施

(一)成立XX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制定,指导各部门、各乡镇开展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突破。根据工作需要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会议,安排布置、协调各职能部门及各乡镇认真开展好工作。

(二)由市综治办牵头,从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建了XX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与市人民政府便民(投资)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对外设立办事窗口,负责处理流动人口服务日常事务。

(三)树立服务意识,把工作重心从防范、控制为主上来,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只要在城市居住,有稳定职业、有合法收入,有合法住所的流动人口、水库移民,即可登记为城市居民,核发居住证。

(四)制定流动人口服务政策和《居住证》使用办法,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出台《XX市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流动人口就医、子女就学、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就业经商等方面享有的权利,明确卫生、教育、计生、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履行的职责和任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五)实行房屋编码制度,规定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落实以房管人措施。

(六)保障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经费。在开发区、乡镇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站),按照流动人口总数500:1的比例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流动人口专(协)管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予以保障。

(七)注重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劳动技能、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禁毒防艾知识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加强对外地流入人口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与流动人口集中流出地的综治部门协作,形成双向管理的工作格局。

(八)依法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和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使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明显下降。

(九)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过渡安置基地,为“无家可归、无业

可就、无亲可靠”的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成立监外人员管理局,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和社区矫正“五种人”和管理。

(十)对有现实危害和暴力恐怖倾向的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有前科劣迹和报复社会倾向的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等人群,逐一纳入社区、村(居)委会视线,掌握动态,落实监护人员,加强治疗、教育、管理。

(十一)进一步加大打击,取缔邪教和非法宗教力度,做好邪教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回访帮教工作,落实“包保”责任和措施,提高转化率和巩固率。

人口大省,管理服务随着“流动”走 第3篇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流动人口大省,同时還是流出人口大省,据有关部门统计,如今,河南省流动人口近2000万,其中流出人口接近1500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河南低生育水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河南省从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难点入手,从提高流动人口落脚地、从业地和居住地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着眼,制订了相关工作规范。《城市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对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原则,管理网络建设,社区、单位、楼院长的工作职责,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内容标准,社区居民自治和协会,考核评估和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都市村庄和城乡结合部村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把居住十分复杂的人员划分成村民、居民、流动人口三类,分别按照农村、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同时还对管理原则、组织网络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维权服务等进行了规范;《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对各级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落实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负责制,并对工作原则、网络队伍建设、工作职责、内容标准、工作经费等进行了规范。

这一系列管理服务规范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提高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有力推动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第4篇

1.1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以科

技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人口、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 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培育与发展的云计算技术将成为推动政府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在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务领域如何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并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人口云计算服务平台。

1.2 国内外云计算发展现状:

IBM于2007年8月推出“蓝云 (Blue Cloud) ”计划;微软开发完全脱离桌面的互联网操作系统“Midori”, 目的是为了大规模应用云计算技术;2008年初, IBM与无锡市政府合作建立云计算中心。2011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联合工信部、财政部拨出15亿元人民币, 重点推动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据《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 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均规模将达606.78亿元, 将有大量IT资产迁移到云计算平台。

1.3 人口信息管理现状:

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 人口部门已经具有完备的信息化基础, 但是当前的信息化, 还只是解决了规范管理和办公效率的问题, 而对内、对社会、对大众提供的信息服务还很少, 在国家数据大集中、电子政务升级等政策下, 迫切需要转化职能, 将信息更快、更好的转化为服务,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另外人口部门长期以来积淀下来大量异构的、相对封闭的海量数据,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却严重不足。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被视为信息产业革命性突破, 一定会将人口信息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释放出来。

2 研究内容

2.1 概念:

从概念上看,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 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成一片, 让你能体验到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 按各自的需求进行存储和运算;从本质上看, 云计算的创新之处, 在于将软件、硬件、存储空间、网络带宽等各类IT资源转化为服务, 使得用户的应用需求能够更好地被满足。从发展上看, 行业云将逐步成为云计算的主要形态。行业云就是由行业内或某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和维护, 以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方式, 向行业内部或相关组织和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的云平台。它是一种影响性和引导性的社会服务, 它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2.2 研究内容:

一是研究制定人口信息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方案和措施, 促进人口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二是研究利用云计算中心, 提高对海量数据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的能力,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将数据以更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给领导, 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提高人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决策水平;三是研究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人口信息公共管理水平, 改善政府公共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进而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公众满意度, 促进社会和谐和管理创新, 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立国施政宗旨;四是研究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集约化和网络化人口信息管理格局, 缩短应用上线周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整合资源、改善应用扩展性和生态环境, 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

3 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云共享:

云计算采用硬件设备资源虚拟化、软件版本标准化、系统管理自动化、服务流程一体化等手段把传统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以服务为中心的运行平台, 资源的使用方式从专有独占方式转变成完全共享的方式, 运行环境可以自动部署和调整资源分配, 实现资源随需掌控。云平台, 它使得人口信息能够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通过数据集成和融合技术, 打破人口各业务部门和行业间的数据堡垒, 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2 云服务:

强大的人口信息云将大大简化各种行政审批手续,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让政府、部门用户和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变的更加便捷高效, 从而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3.3 云存储:

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 将人口部门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 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 并打造一个以人口信息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存储计算系统。

3.4 云计算中心:

云计算中心大幅提高了对海量人口数据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的能力,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将数据以更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给领导, 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3.5 云安全:

人口部门内部的数据信息可能会涉及到国家安全等敏感问题。移动办公也要经过开放的无线公网接入政务外网以及信息在空中无线传播。通过政务外网中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 获取网络中病毒、恶意程序、安全问题的最新信息, 推送到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 再把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

4 云平台建设

4.1 架构:

人口云计算架构其中有三层是横向的, 分别是显示层、中间件层和基础设施层, 通过这三层技术能够提供非常丰富的云计算能力和友好的用户界面, 云计算架构还有一层是纵向的, 称为管理层,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横向的三层。

4.2 服务模式:

一是基础架构即服务 (I-aa S) , Iaa S层包括人口部门网络、存储和计算等资源的调度、管理和虚拟化, 数据库和数据等信息资源的管理。细分为用户、部署、安全、节能和计量等管理;二是平台即服务 (Paa S) , Paa S层包括人口信息数据库、数据挖掘服务和分布式文件系统;三是软件即服务 (Saa S) , Saa S层包括人口信息云、业务执行云和决策分析云应用。其中信息云包括人口信息网、信息公开、免费避孕药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生殖健康技术和宣传教育、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群众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网上行政审批、网上信访、网上便民服务、网上行风评议、电子监察和电子政务 (移动OA) 等;业务执行云包括全员人口、育龄妇女、流动人口、部门共享、网上执法办案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统计调查和区划管理等;决策分析云包括人口形势分析、监测评估、人口模型、数据仓库、挖掘分析、预测预警等。

4.3 部署模型:

人口云计算部署模型是行业云, 是由人口信息中心建立和维护, 以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方式, 向社会、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

结语

云平台这种新型工作模式将为人口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务跨入云地带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摘要: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以科技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培育与发展的云计算技术将成为推动政府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在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务领域如何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并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人口云计算服务平台。

关键词:云计算,公共服务,人口信息,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效民.什么是行业云?.

[2]赛迪顾问.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

[3]弓戟.IBM云计算助力智慧平台建设.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第5篇

------五一路街道积极探索提升新鹰城人均等化服务水平新路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上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五一路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新思路,确立河西社区为我办事处流动人口规范管理试点,依托新鹰城人温馨家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健全组织,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促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办事处成立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冯国胜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朱艳和工商所所长张保健担任,办事处其他班子成员各自分包社区,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登记和管理工作。同时,以社区为单位,将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行细化、量化,任务分解到每个计生专干身上,并与经济挂钩,实行奖惩兑现,从而提高每个计生专干的工作积极性。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现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

1、依靠各种形式,深入广泛宣传,扩大流动人口对办证管理和懂法守法的知晓度。一是对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向他们发放明白卡,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使外出前能自觉办理婚育证明。与流出育龄妇女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确保按时寄回合格的孕检证明。二是对流入到本地的流动人口发放宣传折页、管理服务卡,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的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达到流入人口能自觉的在流入三十日内向居住地社区主动提交婚育证明的效果。

2、落实管理责任。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街道、社区、单位二级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同时,要求各社区要与辖区内的出租房主、用工单位、流动人口雇主签定《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目标责任》,并告知其相关责任人要严格落实管理责任。

3、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型管理。将流动人口分为未婚男性、未婚女性、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四类分别管理。即:已婚女性为重点控制对象、未婚女性为注意调查对象、已婚男性和未婚男性为一般了解对象,不需要办理婚育证明,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4、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将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全部录入电脑,积极通过区域协作,开展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

息交换工作。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数据准确率。

5、办事处建立了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大厅。为流动人口及时提供职业招聘、爱心帮扶等服务,切实体现了高效、快捷、便民及人性化的特点。

6、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健康服务。为辖区流动人口免费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防疫、心理咨询、妇幼保健等服务,积极开展B超、乳透等健康检查和生殖保健培训等。

7、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开展中介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定期公布用工工种、供需状况、用工信息定期发布,同时与劳动监察部门配合,及时查处拖欠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按规定要求落实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要求等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

8、定期召开流动人口座谈会,发放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积极听取流动人口的建议,摸清流动人口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尽最大力量为流动人口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三、卸去心防,提高流动人员的认同感。

流动人口不只是我们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应成为我们城市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和参与者,我们办事处积极为其

提供相应的服务。积极满足流动人员的利益和权利。使其克服自卑感,让流动人口融入“五一”。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第6篇

一 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市边沿,是城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流动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来源广泛,农业人口比重大。外来人口涉及全国众多省份,农业人口比重大,占81%;青壮年和男性比例高,占74%。二是居住时间短暂,从事职业多样化。他们主要从事建筑、运输、贩卖、餐饮、服务、加工、收旧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还有部分无正当职业,从事拾脏扒荒等。三是居住点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在个体小旅店、施工工地的工棚、居民出租房屋内,居住环境较差,且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民工群"。四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较低。

二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从我区现实情况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区、站、村(街道)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运作机制,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区委及相应职能部门任期目标,使一些基层部门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以及在检查、制约措施等不到位。二是专职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难以适应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发展需要。三是职能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长期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资源信息不共享,综合治理效能差的现象。四是服务意识不强。有些部门对流动人口重于管理疏于服务,甚至出现有些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管理有抵触情绪,不配合、不支持、逃避正常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管理经费不足。

2.流动人口婚育信息难掌握

流动人口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就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文化层次的多样性增加了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同时,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差,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不高,难以及时获得避孕节育指导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出地和流人地人口计生部门也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婚育动态。

3.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农民工除了存在的工资拖欠、劳动安全无保障、居住条件差、就医、子女入托入学难等较为普遍问题外,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来说,还存在着流人地没有真正将流入人口纳入常住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未能使其真正享受同等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妇女保健服务,对法定的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服务未落实到位。

4.流动人口违法生育难处罚

一是流动人口流动性大,违法生育查证难、送达难。二是流动人口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境贫困,即使有违反计生法规被处罚者,有的也因其无偿付能力而难以执行到位。三是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征收标准差异悬殊,一些违法生育行为人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恶意规避处罚。四是对不按时参加生殖健康检查、不及时终止意外妊娠、不按时寄回有关证件者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基层在日常工作中有时陷于两难的境地。

三 关于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问题的思考

1.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因此,要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按照“城市流人抓社区、市场流人抓雇主、单位流入抓法人、房屋租赁抓房东”的原则,突出四个依托。一是依托社區,夯实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根基。二是依托单位,落实法定代表人管理责任。街道与辖区内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签订责任书,与民营、股份制企业签订协议书,落实管理责任,配合计生部门做好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三是依托房主,加强对房屋租赁中的流动人口管理。做到对在社区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实行户况显示、联合服务和逐户建卡、依房管人、同住同管、优质服务,并在社区划分责任区域建立“房主管房客”制度。四是依托协会,开展村(居)民自治。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等处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摸清底数,夯实基础,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控”转变。一要摸清底数。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建筑工地及中小旅馆、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易聚集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管理,彻底澄清流动人口底数。二要登记造册。清查收集暂住人口信息,通过身份证、照片、人口数据信息“三对照”后登记造册,并分别录入派出所综合信息和暂住人口管理系统。三要完善档案。以村、街、厂、矿、队为单位,把暂住人口归档建册,与暂住人口管理系统配套使用,健全辖区流动暂住人口的信息资料。四要核实身份。对无有效身份证件、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流动人员进行多方查证,直到查清真实身份。

3.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共享制度,形成稳定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强化流动人口信息网上交换和交流的监控督查,促进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系统内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工作格局。四是以区域内人口计生系统“三网一库”为基础,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横向互通、纵向延伸、良性互动的人口信息共享体系,推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地区资源互补、信息共享。

4.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评估制度,促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上水平。一是制定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双向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两地共同管理职责的落实。二是加大平时抽查、薄弱环节专项调查和通过网络交换流动人口信息准确度的考核力度,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平时抽查和信息网络的覆盖率、准确率及有效监管能力。三是实行常年有奖举报制度,把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中。四是加大对相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考核力度,强化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水平。

5.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由重管理轻服务向优服务促管理转变。应把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一要加强流动人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二要推动有关部门和社区认真落实涉及流动人口安全生产、卫生环境、子女就学、劳动技能培训、工资支付、社区保障等

山西流动人口管理创新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山西,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大量出现, 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流动人口的大量增长, 既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也对城市承受能力和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 加强对全省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对于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山西省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综合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 流动人口是指在不变更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前提下进入非常住户口地从事各种社会服务和经济活动的人口。“从事各种社会服务和经济活动”是指不包括流动到异地的从事就医、探亲、旅游、上学等非经营劳动活动的一般流动性人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山西省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较大发展和变化,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流动人口规模有较大增长。

由于缺少相应的统计数据, 只能以暂住人口的发展状况来推测山西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山西省在户政部门登记的暂住人口, 由2003年的57.09万人增长为2011年的132.6万人, 8年间增长了232.26%, 年均增长11.11%。可见, 山西流动人口数量正处于急速增长阶段。

2. 男性比例逐渐缩小, 女性比例相应扩大。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3年到2011年, 山西省暂住人口中, 男性所占比例由81.68%逐渐下降为67.53%, 女性所占比例则相应地上升为32.47%, 8年间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下降和上升14.15个百分点。表明近年来山西流动人口中, 男性所占比例逐渐缩小, 女性所占比例相应扩大。

3. 流动人口中务工人员逐年增加。

2003年到2011年, 山西省暂住人口中, 务工人员人数逐年增长, 2011年 (81.10万人) 比2003年 (44.46万人) 增长了82.41%;其所占比例由2003年的77.88%上升为2009年的84.80%。经商人员所占比例次之, 由2003年的19.97%下降到2011年的10.24%, 8年间下降了9.73个百分点;务农人员和保姆占有较小比例。

4. 流动人口中长期居住者逐年增长。

从居住时间来看, 山西省暂住人口中, 暂住一个月以下和一个月至一年者所占比例, 2003年为72.17%, 2011年下降到59.28%;暂住一年以上者所占比例, 2011年 (40.72%) 比2003年 (27.83%) 上升了12.89个百分点。表明近年来山西省城市流动人口中, 暂住一年以上的长期居住者所占比例逐年增长, 暂住一年以下者所占比例在相应缩减。

5. 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大幅增加。

从山西省暂住人口来自地区的情况看, 来自省内其它市县者所占比例, 2011年 (54.41%) 比2003年 (36.48%) 提高了17.93个百分点;来自省外者所占比例, 2011年 (45.54%) 比2003年 (63.51%) 则降低了17.97个百分点。表明近年来山西流动人口中, 来自省内其它市县者所占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 来自省外者所占比例则相应降低。

二、山西省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当前, 山西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以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为核心, “以证管人”为主要手段, 以公安部门为管理主体, 民政、劳动保障等其他相关部门协助, 以进入本地域范围的非户籍人员为主要管理对象, 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 保证社会秩序。

1. 目前流动人口管理的体制机制。

山西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由山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其下有综合协调、治安管理、社会保障、房屋租赁管理、计生服务等五个办公室, 分别设在公安、民政、城建、计生等部门。这些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和部署。各县 (市、区) 则在县综治委的领导下, 街道 (乡镇) 建立综治工作中心, 社区 (村) 建立综治工作站, 对辖区内流动人口进行日常服务和管理。

2. 目前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手段。当前, 山西省主要依托“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三种手段来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

(1) “以证管人”, 即依靠居住证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2009年, 太原市在全省率先确定了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证管理的政策思路, 同年底, “太原市非本地户籍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2011年, 全省启动了居住证制发工作。

(2) “以房管人”, 即依托对居住房屋的管理来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山西省于2010年底推开了日租房“快捷通”管理工作, 通过将“快捷通”设备联入“日租房管理系统”, 实现了对“日租房”住宿人员的实时上传和实时比对, 提高了实有人口管控率和信息采集率。

(3) “以业管人”, 即主要依靠就业单位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务工就业是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主要目的, 就业单位大多会为流动人口提供一些生活服务并承担部分社会保障职能, 这也为职能部门把其他管理要求叠加给就业单位提供了基础。

三、山西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 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在认识程度、工作理念、制度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

1. 管理理念落后。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 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面对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参与度不断加深的实际情况, 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在流动人口管理上还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比如, 认为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不大, 管理问题没有沿海城市那么突出,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流动人口会占用城市资源, 威胁社会稳定, 而较少地考虑其正效应;比较重视流动人口规模控制和治安管理, 忽视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

2. 政策法规滞后。

现行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 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中后期制定实施的, 内容多以限制性规定为主,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强化服务、保障权益等方面的内容较少。由户籍制度制造并维持的城乡二元分治格局是限制人口流动的巨大制度性障碍, 但《户口登记条例》自1958年颁布以来从未修订。山西省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省人大2004年修订的《山西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条例》和《山西省公安厅关于<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的实施办法》, 这些法律法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职责划分比较笼统, 大大落后于流动人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

3. 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现行的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和流动性大、成分复杂、管理涉及面广等特点的要求。

(1) 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当前, 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各级综治委成立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涉及公安、计生、住建等21个部门。但在实践中,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仍存在部门职责不明晰、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和协作制度。

(2) 基层基础薄弱。流动人口管理在基层主要依托派出所、计生委和村委会 (社区居委) 等基层组织开展工作。但一些地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无法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站,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数量少、工作头绪多、任务重, 管理流动人口的精力有限。

(3) 投入保障不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量大, 内容繁杂,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自2001年以来, 国家相继取消了各种流动人口管理费的收取, 要求将流动人口管理经费列入预算。但是, 全省大部分市、县没有流动人口管理专项经费, 管理工作一直处于“无米下炊”的状态。

四、山西流动人口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构建适应流动人口发展趋势的管理体制, 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为此就我省流动人口的管理创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的理念。

2000年以来,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搞好流动人口管理, 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实现“五个转变”, 即由传统的防范控制型向综合服务管理型转变;由单纯的以户籍人口管理为主向实有人口服务管理转变;由流入地管理为主向流入地、流出地密切协作管理转变;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多种综合手段管理运用转变;由政府部门管理为主向政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转变。

2.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体制机制。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 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需要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建立从中央到基层完善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化平台。

建议由省政府设立“山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 具体负责全省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统一领导公安、计生、教育、社保、房管等部门开展工作。在市、县 (区) 、乡 (镇、街道办事处) 设立统一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 负责组织、规划、领导、监督社区工作站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将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社区规划建设, 纳入社区基层组织管理和综合服务体系范围。

3.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

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 对流动人口住房、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社会救助、参政议政等做出明确的制度性规定, 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利。建议省政府制定我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和《租赁房屋管理规定》, 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财政预算等做出具体规定。

4.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落实流动人口管理目标的关键, 因此,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把流动人口管理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1) 整合基层管理力量。流动人口的一切服务和管理最终必然落实到基层社区, 因此, 建议整合基层户政管理、出租屋管理和社区服务管理等力量, 根据流动人口数量, 增加基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站的编制, 配备专职流动人口管理人员;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待遇和整体素质, 提高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2) 建立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综合信息平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确是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要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 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服务水平。

(3) 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出租屋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落脚点, 建议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 实施村改居, 是解决城中村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创新出租屋管理模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把出租权交给社区服务站, 由其与承租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实施统一管理。

(4) 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当前,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也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的问题, 控制流动人口犯罪迫在眉睫。建议对流动人口实施分级管理:对大部分有固定居所、有稳定职业的流动人口进行常规管理;对小部分“三无”人员、有犯罪前科或经济收入反常的易犯罪流动人口要强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中国人口年鉴 (2005~2010) .北京:《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 2005年12月~2010年12月

[3]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1

[4] .苏杨, 肖周燕, 尹德挺.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报告.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0

[5]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6] .蓝宇蕴.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9)

[7] .段成荣, 杨舸, 张斐, 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 2008 (11)

[8] .熊光清.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5)

论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理念创新 第8篇

人口流动作为社会问题的永恒话题, 中外学者直接或间接多有论述。1968年, 哈丁发表了著名论文《公地的悲剧》。以公共牧场为考察对象, 利用经济学的“外部性效应”理论揭示了著名的“公地悲剧”, 即一个羊吃草并把草吃光的悲剧。他认为, 悲剧的祸首不在于羊而在于人口的增加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而人口增长的逻辑可能招致马尔萨斯式的难堪和失败, 于是, 哈丁将祸首裁定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公有产权”——由于产权的公有才使草场失去了保护;于是, “公有”作为效率的对立物受到了谴责——“公有产权”成为人口增加的替罪羊。

1.1流入地与流出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般来讲, 人口流动会导致流入地人力资源过剩、自然资源供给难和流出地自然资源过剩, 人力资源供给难。一方面, 流入地如果相对人口增加, 则会直接引起当地的住房、食品、交通、环境、治安、就业等状况恶化, 从而导致流动人口与当地城市规划布局不匹配、与国家产业布局和调整不适应, 以致无法达到各种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造成资源的紧张或者短缺。另一方面, 流出地如果相对人口减少, 即劳动力流出太多, 则会使当地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还可能使当地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及严重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 违背了科学发展观。

1.2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难

由于地域、情感等因素, 各个地方的人们都形成了自己比较固定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语言、行为方式都有很多共通性。外来的流动人口要与当地的人群交流、达成共识非一日之功。此外, 各地政府总会采取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甚至“差别化”待遇, 这使得外来人口很难融入当地人群。对于流动人口来说, “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是无法与城市人口享有“市民待遇”的。

1.3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率高

由于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和教育权益等方面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造成失业人口剧增,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别待遇使城市的外来人员因一时难以找到出路, 不得不铤身走险, 目前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 在各地公安机关所抓获处理的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员中, 流动人口占到了40%以上, 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50%, 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

1.4流动人口管理无序、不清、差别化

从深层次视角, 问题并不在流动人口本身, 而在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的无序、不清、差别化。其中, 无序指人口的流动与各地人口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存在冲突, 人口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流动, 造成城市公共资源、公共设施短缺和社会融合不畅;不清指人口流动的信息难以达到传统户籍管理那样准确清楚;差别化指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难以与户籍人口一致, 各地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 流动人口经常遭受到城市的社会的排斥, 依然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2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面对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无序、不清和差别化问题, 流动人口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且日益面临转型压力。如果究本溯源的话, 可归因到思想观念、制度层面和政策导向等方面:

2.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想观念滞后

现阶段, 我国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领域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 流动人口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而无法取得城市合法居民的身份。在传统意义上, 流动人口仍被定位为“暂住人口”, 在住房、就业、保障、医疗等方面受到各种歧视和限制。管理理念和手段仍停留在“追求人口控制”阶段, 实际工作中重控制、重管理、轻服务;偏重于预防和打击犯罪, 在就业、居住、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民权保障方面力度不够;偏重于从有利于职能部门管理职能而很少从有利于流动人口服务的角度;往往使管理流于形式, 更谈不上服务。这与现代法治政府的职能相违背。

2.2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理念、体制与机制的错位

首先是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与管理理念、目标的不适应。在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理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传统的管理体制没有跟上管理理念的变化, 以致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方面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没有形成统筹协调、注重服务的局面。绝大部分地区所采用的以“治安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流动人口管理体制重点不在市民化服务上, 过分强调治安管理。这明显不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其次是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与工作机制创新不配套。由于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中没有基层服务队伍的支持和统筹协调、没有信息中心, 即使流动人口管理理念和工作机制开始向服务转变, 体制层面的转化也不可能马上遥相呼应。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各地已经进行了“以房管人”、基层队伍职能加强等机制创新, 在流动人口的组织、就业、服务等方面没有前置性手段等问题;而另一方面“治安管理”本位的传统管理体制却无法为机制创新提供真正的支撑。

2.3政府对人口的流动缺乏有效的导向

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得大量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外出务工经商。一方面, 人口的流动呈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在考量城市的容纳能力的同时, 还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 传统的“自我”保护主义和“排斥流动人口”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外来人口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导致流动人口心理失衡, 滋生与社会、政府、群众相对立的情绪, 诱发逃避管理、对抗管理和犯罪等社会问题。政府对人口的流动缺乏应有的宏观调控导向, 对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缺乏足够的准备。

流动人口具有双重经济和社会效应, 管理得好对会为我所用, 而管理得不好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阻力。由此, 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创新应集思广益, 理论与经验并重, 倾力打造社会管理创新的系统工程。

3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理念创新

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行动。针对过去和目前在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应该而且必须转变已有的旧观念, 树立新观念, 从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3.1从“管理”向“服务”转变

流动人口管理有过以“撵” (撵走) 代管、以“堵” (堵住) 代管、以“追” (追赶) 代管的历史, 而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却有“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理论参照, 整个管理就是要以管理好、发展好、实现好、服务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和落脚点, 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准。从过去的单向的上下命令服从式管理向更多地体现为平等交互式服务转变, 已成为一场不可逆转的深层次的革命。曾经被放大流动人口存在的一些负面效应现在看来已经并不是那么难管和可怕了, “同城同待遇”、“城乡居民都一样”、“流出地与流入地一线牵”等政策措施贯穿于“以疏为主”治本之策。

3.2从“权力为本”向“权利为本”转变

过去, 许多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管理, 更多地是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 要进入城市还需要所谓“暂住证”, 人为地造成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对立, 这完全不利于建设和谐城市。同时, 由于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差别, 给城市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从严格的户籍制度到暂住证管理到目前达成共识的居住证管理根本是“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流动人口管理创新要充分认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在社会管理中的特殊重要性, 并用全新的理念审视和谋划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来城务工创业的“新市民”, 让他们公平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尽可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齐心构筑和谐家园、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

3.3从“单一手段”向“综合并用”转变

一般来说, 单一的“行政手段”是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产物。根深蒂固, 命令式的模式司空见惯, 更多地依赖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 因为流动人口少, 流动不频繁。但在流动人口流动之频繁、规模之大的今天, 人们的思维观念更新快、诉求日益多元化, 达到预期目的方式往往更多地依靠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思想教育的等综合手段。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人口输出地与输入地, 公安、民政、教育、社保等部门有效的协调配合和地域、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上下联动。此外, 采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打破地方条块分割状况, 建立覆盖城乡的全国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突破了在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劳动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基本劳动保障、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社会保险、流动人口维权, 乃至重点打击针对侵害或伤害流动人口的刑事犯罪活动等领域的传统态势, 改善甚至创新了“综合并用”手段。

3.4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

过去的流动人口管理仅仅是公安一家的事情, 纯粹为“治安”而“治安”, 结果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而管理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不管,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③等到问题出了再管不如以预防为主将“关口”前移, 对于整个过程加强较为严密的监控, 可以防患于未然:发挥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的作用, 对外出人员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外出人口的动向, 及时向流入当地公安机关反馈信息。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高、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公共服务还缺乏一定实力的情况下, 流动人口只能依靠自己投亲靠友找老乡的办法, 解决立足之地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型”社会, 需要在流动人口过程管理上积极作出反应。

3.5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转变

在流动人口管理中, 由于过去有关部门问题上缺乏针对性、主动性、时效性, 导致出现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数量攀升等各类社会问题。针对流动人口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 目前对流动人口逐步采取微机化、网络化管理来扩充管理信息沟通渠道, 以克服流动人口的流出地和流入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部门间协作配合不佳、难以及时准确地提供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类型、流入源、流入目的、流动时间、流动意向、子女受教育情况、办理证照情况、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特点等的困难。要全面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重点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主动, 特别要注意抓好就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法律援助这几方面的服务和加强人口信息管理的管理手段。

总之, 从社会管理层面来看, 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 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需要创新理念, 坚持依法管理;创新组织, 创新手段, 创新机制, 做到法制化、网络化、常态化。真正解决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问题除了要求政府各部门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配合协调, 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党和政府视流动人口为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型”社会的主力军, 积极出台新政加以引导、管理和服务, 这对于构建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斯.企业, 市场与法律 (中译本)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9) .

[2]高丽玲.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J].才智, 2010, (8) .

人口和计生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第9篇

一、人口计生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新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审视我国人口问题, 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挑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和流动人口4个高峰相继到来, 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问题交织, 经济社会转轨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 人口与发展问题更趋复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 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的距离依然存在, 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的压力。

人口和计生工作非常关键。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口基数、人口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我们不把人口控制住, 大量的经济成果就会被过快增长的人口消耗掉, 同时也会给资源、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人口素质, 经济发展就缺乏动力, 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正确处理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 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正确处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提高人口素质的关系, 使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人口和计生工作是社会发展基础。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发展处于人口问题积聚期, 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多, 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更加多样化,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复杂, 对人口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限制人口膨胀、调整人口结构和提升人口素质, 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有利于解决人口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必须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 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加强并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 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人口和计生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之路。人口计生事业承担着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人口结构,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保障人口安全,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责, 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能够有效保障保证人口、经济和社会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人口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履行人口计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 促进公共服务,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二、人口计生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有效途径

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发展战略研究。开展人口和计生工作发展战略研究, 同相关部门的综合协调,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长期进行下去。抓紧研究制定2015年、2020年的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并争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推动区域性人口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

创新人口和计生工作工作新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 积极适应人口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密切关注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健康、人口迁移与流动等问题, 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建立健全对计划生育群众实行奖励、优惠、扶持等方面的利益导向机制, 注重总结经验, 把握规律, 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

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执法体系。维护刚性的计划生育国策是当前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坚持依法管理, 严格按法定程序办事, 避免执法工作中的随意性, 使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实现规范化;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坚决杜绝恶性案件的发生;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 注重程序合法和法律文书规范, 提高办案质量, 保障人民群众在计划生育事业中的合法权益。

开展人口和计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口和计生专业干部队伍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保障, 抓好专业计生干部的培训工作, 提高计生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优化计生干部队伍的结构, 选拔培养一批乐于奉献和业务精通的人员充实计划生育干部队伍;不断探索和完善计生干部队伍的管理机制, 加强计生队伍作风建设, 不断提高其依法管理和依法服务的水平。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第10篇

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大量劳务工涌进,人口不断增多,使流动人口结构及数量发生根本变化,人户分离的情况增多等新情况新问题,由此给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服务管理带来更大难度,造成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断流,管理失控。流动人口管理体系缺失。管理服务脱节,对流动人口的服务边缘化等,造成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

二、创新服务管理体系,必须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按照“政府领导,综治协调,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提高效率”的原则,成立市、县(区)两级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公安机关。二是建立街道、社区两级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机构。街道组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作为流动人口管理常设机构。三是组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进一步落实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是抓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的关键。公安、劳动保障、人口计生、住建、民政、城管、卫生、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是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在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常设机构的组织协调下,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三、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

“统一招租、以房管人”。统一招租,就是把居民的房屋出租权统统交给社区、物业或者综治工作站,由这些单位出面揽客和搞价,包括签定房屋租赁合同等一并代办,房主只拿房租。通过统一招租,由社区或物业来审查和登记租房人员的情况,政府达到了以房管人的目的,有效摸清了流动人口底数,大大减少了房屋出租诱发的公共安全和治安隐患。既给流动人口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也可以减轻房东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源头上掌握流动人口的情况,有利于加强治安管理。

四、对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的工作要求

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要全面澄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底数。以社区为单位,搞好集中清查和信息采集工作。在清查中,要深入到出租房屋户、商业(饮食)网点、娱乐休闲场所等公共场所进行拉网式清查,与房主和承租人见面,对出租人采取“三证合一”(身份证、户口簿、房产证),对承租人采取“四证合一”(身份证、婚育证、暂住证、房屋租赁备案登记证明)的清查法,做到小区不漏楼,楼栋不漏出租户,出租房不漏人,认真摸清各类流入人员和出租屋的基本情况,详细填写《流动人员居住证》和《出租房屋登记表》。二是要加强整治,规范管理。对集中清查期间发现的各类问题,从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出发,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和今后改进的工作措施。在清查中,对符合出租房屋要求的,出租房主要限期到房产部门进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对“四证不全”的承租人要限期办齐有关证照。要切实掌握每一个租住人员的情况和变动信息。要加强治安整治,劝返盲流人员,整治治安乱源,消除安全隐患。要建立健全城镇治安防控体系,落实社区治安巡逻、看门守栋、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等各项工作措施。

2. 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一是推行社区属地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依托街道(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人口登记、统计、计生、劳动保障、教育等业务“一站式”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建立社区协管员队伍协助管理流动人口,由县市区领导小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统一领导。业务上接受市区县职能部门及街道服务中心指导和监督。二是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由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县市区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掌握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动态,及时研究和落实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 热情服务,严格执法。

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以服务促管理,积极主动地为出租人和承租人提供文明、优质的服务。按照“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方式,从登记办证到租房、就业、入学、劳务培训、维权服务、落实党和政府的有关便民、惠民的政策法规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为流动人口和出租户提供市民化服务、亲情化管理、规范化执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严格规范办事程序,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4. 加强检查,严格考评。

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站)组建工作,珠晖区在6月初以前完成,其他区街道、乡镇在7月底以前完成。为确保“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站)”这一机制能长期有效运转,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指导,把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作为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职能部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评办法,保证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总而言之,要通过多种管理模式平行运行的方式,使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全覆盖全到位。要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动态信息,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防止出现漏登、漏管现象。要加强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出租房屋管理的整体水平。要力争把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延伸到每一个社区、每一间出租房屋,使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体系建立,机制健全,措施落实,管控到位。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第11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出现了有关流动人口管理及服务,特别是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的许多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篇文章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建议

1.新时期流动人口变化的宏观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内流动人口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几十年过去了,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以其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精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注意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前在流动人口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所以,找出能够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新方法、新机制就非常重要了。

2.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困难

2.1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

2.1.1流动人口权益和法律的保障总体加强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相关单位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工作,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实际效果和产生的影响却不大。我们了解到,流动人口的居住权、迁徙权、就业权、教育和培训权、社会保障权等许多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这是因为和流动人口相关的各种权益不能得到全国性和地方性法律、条例的支持和保护。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会引发流动人口的消极不健康心态,从而诱发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各种问题,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各种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护工作,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1.2人口流动与现有的户籍制度冲突

十八大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很多省份都对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试验性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力度不大,不能完全消除原有的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屏障”。此外,和户籍制度密切关联的子女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计划生育管理制度等许多制度性障碍又对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流动人口不能有效、合理、有序的更上一级向社会各阶层流动,最终让他们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

2.1.3政策法规的建设滞后于流动人口管理的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有关流动人口的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困难性。从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制定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滞后,这种滞后性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看出来,第一:劳动人口合理流动和权益保护,国家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应该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指导性政策措施。第二:法规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还不完善,许多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重复管理,或出现监管空白地带,各部门制定各部门的规章条例,这些规章条例没有有效的配合性,这就导致了规章条例落实的时候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权威性法规;第三:法规的制定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一些法律法规不能有效的满足和流动人口有关的管理和服务要求,有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2.1.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式的发展

现在,相关部门还不能对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供给足够多的公共服务信息,这既是因为缺少正规劳动市场中所应该有的服务功能,也原于没有科学建立与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计划生育服务有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关,而且政府对形式多样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指导工作不全面、不具体。所以,以至形成一些地方流动人口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流动的无目的性增强一些地方用工荒等许多问题。

2.2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

2.2.1计划外超生问题管理难度大

新时期流动人口的生育信息较难获得,例如管辖区内人员外出打工,出去后多年不回户籍地,计生干部无法了解流动人口去向,无法得到准确的计生信息。有些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薄弱,计划生育意识浅薄,有意逃避计生部门的监管,采取在不同地区流动,违法生育。对于流动人口的种种行为,加大了户籍所在地的计生干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难度。

2.2.2基层计生干部工作重压力大

街道或乡镇等基层计生干部的工作和思想压力比较大。计生干部的压力来源于计划生育要求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但具体的工作需要基层计生干部去做,虽然基层计生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难上加难。目前,部分基层计生干部对于掌握不了或掌握不全面流动人口的信息很苦恼,因为基层计生干部的工作任务重,既要管辖区内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3.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急待加强

3.1构建有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组织机构

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认识,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口流动对于社会经济以及城市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因此,要从决策思维上提高认识,构建有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组织机构,树立大人口观和鼓励人口流动的思想,清除对流动人口的排斥心理,取消各个方面,特别是管理组织结构部门的某些歧视性规定,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合在一起,统一进行统筹协调工作,做到同安排、同落实、同服务、同考核的公平公正的管理。

相关部门要把流动人口管理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建立统一、权威、全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综合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加强人口流出地计划生育部门和人口流入地计划生育部门之间的联系,并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让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享有平等的计划生育服务资源和公正的待遇。只有这样,就能实现我国城乡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3.2实施居住地人口登记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我们要以此为契机,逐步落实常住人口的居住地人口登记制度和流动人口的暂住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的办理,如实掌握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使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根据流动人口在其工作地的年限考虑让其转让本地户籍。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第一,若要全面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允许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转为本地市民,随时更新流动人口的居住地。其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身份证管理”的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分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导致流动人口各种身份、福利等许多限制,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意识,提高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效率。

3.3依法管理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工作,建设一个良好的政策法规框架,为流动人口的管理确定法律基础。国家应该能够尽快制定并出台统一、全面、权威的《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法》,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法制保障。与此同时,应该建立和完善与保障流动人口就业、教育、卫生、计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利益有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网络建设,理顺管理体制,确保执法主体合法。二是配齐配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奕晶.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2]李昱.女性农民工的“融城”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第12篇

1 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对计生药具工作提出新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口流动迁移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异军突起的一支新生力量。大规模人口流动迁移一方面为流入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考验。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具有的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对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药具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

1.1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数量持续增加

200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4亿,比例首次突破全国总人口的10%.到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到2.21亿人,预计未来30年还将有3亿多农民进入城镇。

1.2 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年轻,育龄人群比例高

在流动人口中,15~45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占到流动人口80%以上。流动人口性别比不断降低,夫妻同时流动者比例占到50%以上。

2 当前流动人口计生药具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服务主体方面

近几年来,各地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保障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药具服务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却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概而言之:一流动人口增多,加之全面推行知情选择,使用避孕药具的人数多。二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建档难,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很难落到实处。三计生服务人员相对不足,提供服务很难满足流动人口全方位需求。四专业人员少,培训不及时、不到位,技能偏低,影响服务质量。五服务人员工作量增大,报酬偏低,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六对做好流动人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七相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不够,工作差不多全落在计生部门一家。八制度、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2.2服务对象方面

目前,绝大多数外来人口收入水平还较低,从内心里讲,都愿意领取免费避孕药具,渴望得到更多国家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可现实情况是,很少有人长期坚持、自觉主动领取避孕药具。究其原因:一是相关宣传力度不够,不知道国家免费提供避孕药具。二是发放标识不够明显,不知道哪里可以领取免费药具。三是发放渠道不够多,领取时间和服务人员上班有冲突。四是认为“白送的没好货”,对避孕药具质量心存疑虑。五是怀疑服务人员工作态度,担心内外有别受气遭白眼。六是受传统观念约束,不好意思抛头露面领取避孕药具。七是未经服务人员指导,拿到避孕药具都不知道怎么用。八是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对计划生育国策心存抵触排斥。

3 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生药具工作的有效对策

3.1 进一步重视组织领导

①把流动人口计生药具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构建“属地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与户籍人口同部署、同投入、同落实、同管理、同考核,做到管理无缝隙、服务零距离。②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流动人口药具专项经费投入,稳步增加基层特别是村级计生经费额度以巩固基层计生工作阵地,妥善解决各级药具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以稳定计生队伍,真正建立起人员充足、经费到位、网络健全、队伍稳定的保障机制。③推进流动人口计生药具工作考核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建设,将流动人口药具知晓率、可及率、获得率、经费投入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全面实施科学规范的评估、总结、通报、奖励制度。

3.2 进一步健全协调机制

①依托宣传部门各大媒体,公安部门暂住人口管理平台,民政部门婚姻登记平台,卫生部门助产技术服务单位、村卫生室,妇联部门各级妇代会,人口计生部门技术服务力量、计划生育协会等机构资源,构建计划生育药具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共同为流动人口提供避孕节育优质服务的合力。②积极发动、指导、督促与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以及向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出租或者出借房屋的房主,配合当地计划生育药具管理部门做好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免费药具管理和服务工作。③建立完善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机制,各级计划生育药具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流入期间的药具供应、发放、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返乡期间,由其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药具部门做好药具发放管理和服务的衔接工作。

3.3 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

①切实增强流动人口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形式、手段和载体,并及时将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药具管理服务规章制度体系。②加强队伍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引进懂医药、会管理、能服务的实用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药具业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逐步由持证上岗向执业药师资格过渡;加强政策理论、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在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增强药管人员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能力。③县、乡、村要按各自职能向全社会进行流动人口计生药具优质服务承诺;上级部门要以药具免费发放与管理的保障、宣传、管理、服务和创新等为重点,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估与日常监督管理相结合,对各单位履诺情况按期进行监督、评估、验收。

参考文献

[1]王倩,王云江,张英,等.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

[2]张成超,王鹤云,王倩,等.流动人口获取免费避孕药具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15).

[3]陈世强.流动人口避孕使用与药具获取以及计生服务意愿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4]管丽梅.避孕药具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健康月刊,2010(6).

上一篇:间接空冷下一篇:农村配电网规划